CN206171135U - 车门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门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71135U
CN206171135U CN201620820262.7U CN201620820262U CN206171135U CN 206171135 U CN206171135 U CN 206171135U CN 201620820262 U CN201620820262 U CN 201620820262U CN 206171135 U CN206171135 U CN 206171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door
door
reinforcement
inner plate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202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东辉
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202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71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71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71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和车辆,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外板的材质为塑料或非金属复合材料,所述车门内板的材质为金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门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满足车辆轻质化的要求。

Description

车门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并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车门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门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门不但能够隔绝车外干扰,而且具有减轻侧面撞击、保护乘员的作用。
车门一般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此外,车门中一般安装有各种附件结构,如车门铰链、车门锁、窗框等。
现有技术中的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大多通过钣金冲压而成,再通过合边模或机器人包边连接组成车门框架。由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均由钣金冲压而成,质量很重。这样就会影响到整车的重量,不利于车辆的轻质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和车辆,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从而满足车辆轻质化的要求。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门,所述车门包括:
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外板的材质为塑料或非金属复合材料,所述车门内板的材质为金属。
可选地,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所述车门内板的材质为铝合金。
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门内板的材质为钢。
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非金属复合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
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非金属复合材料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门内板上设置有内板加强件,所述内板加强件包括车门外腰线加强件、车门防撞梁和车门外板支撑件,所述车门外腰线加强件水平地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的上部,所述车门防撞梁水平地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的下部,所述车门外板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外腰线加强件和所述车门防撞梁相连。
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板加强件还包括车窗加强件。所述车窗加强件设置在车门外腰线加强件的上部靠近窗框的位置。
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板加强件还包括门锁加强件,所述门锁加强件设置在车门锁处。
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内板加强件还包括车门铰链加强件,所述车门铰链加强件包括上铰链螺母板、下铰链螺母板和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铰链螺母板和所述下铰链螺母板相连。
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为螺纹连接。或者,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为铆接。或者,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为粘接。或者,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为焊接。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车门。
可选地,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辆为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由动力电池提供动力。
本实用新型将车门外板的材质设置成塑料或轻质的非金属复合材料,并将车门内板的材质设置成金属,这样一来,在保证车门整体刚度的前提下,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从而满足车辆轻质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外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内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门内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包括: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车门外板1的材质为塑料或非金属复合材料,车门内板2的材质为金属。
本实用新型将车门外板的材质设置成塑料或轻质的非金属复合材料,并将车门内板的材质设置成金属,这样一来,在保证车门整体刚度的前提下,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从而满足车辆轻质化的要求。
进一步地,当车门外板损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更换车门外板,更换车门外板的成本低廉。
而且,塑料或非金属复合材料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即使车门表层漆面受损,车门外板也不会被腐蚀,有利于降低车辆的维护成本。
另外,现有采用金属材料的车门外板在结构设计上局限较大,较难达到满足空气动力学要求的结构。而本实用新型中,车门外板采用塑料或非金属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灵活地设计车门外板的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车门外板采用塑料或非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工艺简单,有利于降低车门的生产成本。
车门内板的厚度范围可以是1.0mm-2.0mm,比如1.2mm。这样既能够满足车门对强度的要求,又能够满足车门对重量的要求。
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的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
应注意,本实施例中用于螺纹连接的螺纹紧固件可以为螺栓或螺钉等任何适合的螺纹紧固件。
螺栓连接是将螺栓穿过两个被连接部件的孔(即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上的连接孔),然后拧紧螺母,将被两个被连接部件(即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连接起来。这样,无需在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上切制螺纹孔,结构简单,且拆装方便。
螺钉连接是将螺钉穿过一被连接部件的通孔,然后旋入另一被连接部件的螺纹孔中,这种连接不用螺母,有光整的外露表面。例如,将螺钉穿过车门内板的连接孔,然后旋如车门外板的螺纹孔中,这样车门外板有光整的外露表面。
下面对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的材质进行详细描述。
车门外板1的材质为塑料,车门内板2的材质为金属。塑料的车门外板1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金属的车门内板2能够提升车门的整体刚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车门外板1的材质设置成塑料,并将车门内板2的材质设置成金属,这样一来,在保证车门整体刚度的前提下,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从而满足车辆轻质化的要求。
进一步地,当车门外板1损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更换车门外板,更换车门外板的成本低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车门外板1所使用的塑料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几种类型的塑料:聚丙烯类(PP)、高密度聚乙烯(HDPE)类或尼龙(PA)类塑料等。
可选地,车门外板1可以采用PP-T20型号的塑料。
进一步地,车门内板2所使用的金属可以是铝合金,也可以是钢。
例如,车门内板2可以通过铝合金板冲压成形。
又如,车门内板2可以通过钢板冲压成形。
作为另外一种选择,车门外板1的材质可以选取为轻质的非金属复合材料,车门内板2的材质仍然选取为金属。具体地,轻质的非金属复合材料的车门外板1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金属的车门内板2能够提升车门的整体刚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车门外板1的材质设置成轻质的非金属复合材料,并将车门内板2的材质设置成金属,这样一来,在保证车门整体刚度的前提下,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从而满足车辆轻质化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非金属复合材料的材质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车门外板1的材质可以是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由于金属材料,其抗拉强度、刚度均高于钢,同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更小,因此车门外板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减轻车门的重量。
另外,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较强,可以根据车门的受力情况,通过调整碳纤维的结构及排列制成各向异性和不同厚度的结构,以提高车门整体的刚性。
该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是树脂和碳纤维复合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又如,车门外板1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为了进一步增强车门的整体刚度,可以在车门内板2上设置内板加强件(如图3所示)。
下面对车门内板2上的内板加强件进行详细描述。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门内板2上可以设置有如下加强件中的一个或多个:车窗加强件21、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车门外板支撑件23、门锁加强件24、车门防撞梁25以及车门铰链加强件。
车窗加强件21也可称为车门上框加强件,具体可以是车门上框加强板。车窗加强件对车窗进行加强,一般安装在车门上部的靠近窗框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车窗加强件与车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车窗加强件21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窗加强件21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例如,车窗加强件21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通过冷金属过渡焊接(Cold Metal Transfer,CMT)技术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窗加强件21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窗加强件21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螺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具体可以是车门外腰线加强板。车门外腰线加强件可以大致水平地设置在车窗加强件的下部。车门外腰线加强件能够提高车门刚性,在碰撞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与车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例如,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通过冷金属过渡技术(ColdMetal Transfer,CMT)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外腰线加强件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外腰线加强件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螺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车门外板支撑件23具体可以是车门外板支撑板。车门外板支撑件23可以与竖直方向略微成角度地布置。车门外板支撑件能够对车门外板形成支撑作用,在碰撞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
可选地,车门外板支撑件23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和车门防撞梁25相连。可以提高车门的整体强度及抗冲击能力。具体的,车门外板支撑件23的上部与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通过螺栓或铆钉连接,下部与车门防撞梁25通过螺栓或铆钉连接。
可选地,车门外板支撑件23还可以与车门内板2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车门外板支撑件23与车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车门外板支撑件23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外板支撑件23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例如,车门外板支撑件23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通过CMT技术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外板支撑件23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外板支撑件23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螺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门锁加强件24布置在车门锁处,可以用于对门锁及其辅助安装结构进行加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门锁加强件24与车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门锁加强件24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门锁加强件24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例如,门锁加强件24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通过CMT技术连接在一起。
又如,门锁加强件24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门锁加强件24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螺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车门防撞梁25可以位于车门下部,与车门外腰线加强件22大致水平地布置。车门防撞梁25能够在碰撞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车门防撞梁与车门内板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车门防撞梁25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防撞梁25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例如,车门防撞梁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通过CMT技术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防撞梁25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粘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又如,车门防撞梁25与车门内板2之间可以以螺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车门铰链加强件可以包括:下铰链螺母板27、铰链加强板28、上铰链螺母板29等。上铰链螺母板29、下铰链螺母板27与铰链加强板28可以对车门的铰链结构进行加强,三者可以通过铆钉或螺纹连接在一起,例如,铰链加强板28的两端可以分别与上铰链螺母板29和下铰链螺母板27通过螺栓或铆钉相连,而铰链加强板28还可以通过铆钉或螺纹与车门内板2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车门内板2还可以包括:后视镜安装支架30。后视镜安装支架30可以为后视镜的安装提供支撑点。
需要说明的是,车门内板2上设置的各加强件的具体结构、位置和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而改变,各加强件与车门内板2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门。车门包括如上文所述的车门外板1和车门内板2,车门外板1的材质为塑料或非金属复合材料,车门内板2的材质为金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车门外板的材质设置成塑料或轻质的非金属复合材料,并将车门内板的材质设置成金属,这样一来,在保证车门整体刚度的前提下,能够降低车门的重量,从而满足车辆轻质化的要求。
应当理解,这里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者其它类似术语包括通常的机动车辆,比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客车,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动力汽车和其它替代燃料(例如,从除石油以外的资源得到的燃料)汽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门,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外板的材质为塑料或非金属复合材料,所述车门内板的材质为金属,所述车门内板上设置有内板加强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的材质为铝合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的材质为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复合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包括车门外腰线加强件、车门防撞梁和车门外板支撑件,所述车门外腰线加强件水平地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的上方,所述车门防撞梁水平地设置在所述车门内板的下方,所述车门外板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外腰线加强件和所述车门防撞梁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还包括车窗加强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还包括门锁加强件,所述门锁加强件设置在车门锁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件还包括车门铰链加强件,所述车门铰链加强件包括上铰链螺母板、下铰链螺母板和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铰链螺母板和所述下铰链螺母板相连。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螺纹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门。
CN201620820262.7U 2016-07-29 2016-07-29 车门和车辆 Active CN206171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0262.7U CN206171135U (zh) 2016-07-29 2016-07-29 车门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0262.7U CN206171135U (zh) 2016-07-29 2016-07-29 车门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71135U true CN206171135U (zh) 2017-05-17

Family

ID=58674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20262.7U Active CN206171135U (zh) 2016-07-29 2016-07-29 车门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711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09218A (zh) * 2020-08-26 2020-12-0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门和车辆
CN113771603A (zh) * 2020-06-10 2021-12-1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门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1603A (zh) * 2020-06-10 2021-12-1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门结构
CN113771603B (zh) * 2020-06-10 2023-06-1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门结构
CN112009218A (zh) * 2020-08-26 2020-12-0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门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79549B2 (en) Modular bumper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CN105904948A (zh) 一种汽车上掀式背门总成
CN107244355A (zh) 一种轻量化汽车引擎盖
CN206171135U (zh) 车门和车辆
CN205853845U (zh) 后视镜的安装结构、车门和车辆
CN203601389U (zh) 一种侧围a柱结构
WO2020113864A1 (zh) 一种轻量化车门框架组件和车门总成
CN206552114U (zh) 电动汽车的顶盖安装组件
CN207328623U (zh) 前轮罩和车辆
CN201520337U (zh) 一种轿车水箱横梁
CN213292442U (zh) 汽车前舱盖铰链安装点结构
CN209191867U (zh) 一种汽车防震保险杠
CN201317404Y (zh) 一种汽车直流交换器的固定支架
CN203793424U (zh) 一种高强度钢板立柱加强件
CN203199036U (zh) 车门铰链安装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汽车
CN206417076U (zh) 一种a柱铰链加强板结构及含该结构的汽车
CN207092755U (zh) 一种汽车后门锁环用安装支架和汽车
CN204871216U (zh) 一种多用途横梁总成
CN205801006U (zh) 一种电动汽车轻量化前防撞横梁总成及前防撞安装结构
CN210027631U (zh) 电动汽车门槛梁及电动汽车
CN210941551U (zh) 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结构
CN201193056Y (zh) 加强杆机构及地板骨架加强系统
CN110497779A (zh) 一种车门框架安装结构及车门总成
CN215621374U (zh) 一种前置式油箱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推土机
CN108316795A (zh) 一种汽车背门铰链加强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8, floor 801, room 3, No. 10, Wangjing street,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vehicle and hom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ity, Fu Tong East Street, No. 1 Building No. 5 hospital room 312707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EHEJ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8

Address after: 101300 room 107, building 1, courtyard 4, Hengxing Road, Gaoliyi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nctional area)

Patentee after: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01, 8 / F, building 3, No.10 courtyard, Wangjing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2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J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