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87092U -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87092U
CN206087092U CN201621046069.9U CN201621046069U CN206087092U CN 206087092 U CN206087092 U CN 206087092U CN 201621046069 U CN201621046069 U CN 201621046069U CN 206087092 U CN206087092 U CN 206087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vehicle frame
support tube
fram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4606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正东
龚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a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4606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87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87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8709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包括主要由立管、中横梁管、车架中体左右上管、车架中体左右下管、车架左右后体管、车架左右后体支撑管、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右吊装管、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及平叉安装管构成的车架,在车架右侧单侧设有侧后减震器,侧后减震器下端与右平叉管上的减震安装支耳可转动连接,侧后减震器上端与中横梁管右端连接;左平叉管到基于立管的车架中分面的距离大于右平叉管到基于立管的车架中分面的距离。本实用新型单侧设置后减震器,这样可以有效利用车架空间,可以在没有设置减震器的那侧向车架内部安装空滤器和化油器,从而优化摩托车部件在车架上的安装布置,使得摩托车装配更紧凑简洁。

Description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车架改进,具体涉及一种只有单侧设置有减震的摩托车车架,属于摩托车车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车架是摩托车一切部件的安装基础,前后轮、前后减震、发动机、覆盖件等众多部件都是基于车架而安装。通常安装发动机后,还需要在车架上安装对应的空滤器、化油器等部件。车架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方便各部件的安装,并使结构紧凑。目前的车架前后减震都是对称设置,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减震效果并维持车辆的平衡稳定,但由于左右两侧减震的布置,使得两减震之间的车架内部空间难以有效利用,因为减震的存在对其他部件进入车架内部空间带来了干涉。也有采用单减震结构的,但单减震基于稳定性考虑,往往居中设置,将原本有限的车架内部空间予以占用,留给两侧的空间就十分有限,同时空间分零后也难以充分利用。因此。目前的摩托车车架内部空间利用不够,导致很多部件安装时捉襟见肘,使得安装后的车架显得复杂、凌乱。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侧减震车架,本摩托车车架只在单侧设置有减震,方便空滤器和化油器布置于车架内部,从而利于摩托车部件在车架上的统筹安装布置,使得摩托车装配更紧凑简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包括立管、中横梁管、车架中体左上管、车架中体右上管、车架中体左下管、车架中体右下管、车架左后体管、车架右后体管、车架左后体支撑管、车架右后体支撑管;
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前端对称地焊接在立管靠上端位置,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并焊接在中横梁管左右两端;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同时向外侧弯折并在中部位置弯折到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间距最大状态;
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前端对称地焊接在中横梁管上且焊接点位于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焊接位置的内侧;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后端向外侧弯折使两者间距增大后再向后平行上翘,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上翘尾端通过后货架安装板连接,在后货架安装板上设有后货架安装孔;在后货架安装板上设有两向后的尾灯安装支耳,尾灯安装支耳上分别设有尾灯安装孔;
车架中体左下管和车架中体右下管前端对称地焊接在立管靠下端位置,车架中体左下管和车架中体右下管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并在开始延伸时向外弯折,延伸方向及弯折方向与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延伸方向及弯折方向对应一致;在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左下管之间设有第一左加强支撑管,第一左加强支撑管上端焊接在中横梁管上并与车架中体左上管后端在中横梁管上的安装位置对应,第一左加强支撑管下端向前并焊接在车架中体左下管中部位置;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上端与第一左加强支撑管固定,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下端靠上位置与车架中体左下管尾部固定;在车架中体右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下管之间设有第一右加强支撑管,第一右加强支撑管上端焊接在中横梁管上并与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在中横梁管上的安装位置对应,第一右加强支撑管下端向前并焊接在车架中体右下管中部位置,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上端与第一右加强支撑管固定,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下端靠上位置与车架中体右下管尾部固定;
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下端和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下端分别与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右端面上部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上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上端分别与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下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下端分别向前下方延伸并与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右端面中部固定;
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右端面上分别设有发动机安装孔;用于安装平叉的平叉安装管横向穿过发动机悬挂安装盒,构成平叉的左平叉管和右平叉管前端分别与平叉安装管左右端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下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下端同时与平叉安装管固定;
在车架右侧单侧设有侧后减震器,侧后减震器下端与右平叉管上的减震安装支耳可转动连接,侧后减震器上端与中横梁管右端连接;左平叉管到基于立管的车架中分面的距离大于右平叉管到基于立管的车架中分面的距离;
在车架中体左下管前半段和车架中体右下管前半段分别设有向下的三角状安装吊架,两安装吊架位于前面的架体上分别设有散热器安装块,用于安装散热器;两安装吊架位于后面的架体上分别设有向下的发动机吊装支耳,发动机吊装支耳上设有发动机前悬挂孔。
进一步地,所述后货架安装板呈梯形状,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上翘尾端向内弯折以与梯形状的后货架安装板两腰匹配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与车架左后体管之间以及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与车架右后体管之间分别设有加强管以增强两者的连接强度。通过加强管,能够增强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与车架左后体管之间以及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与车架右后体管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中部之间设有加强连接管,在前部之间设有连接加强板,加强连接管和连接加强板平行设置。再加上前端的中横梁管和尾部的后货架安装板,使得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之间形成稳固连接,减少受压变形。
为了对侧后减震器进行有效保护,在中横梁管右端设有减震安装护管,减震安装护管将侧后减震器上端罩住。
为了增强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左下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在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左下管之间还设有第二左加强支撑管和第三左加强支撑管,第二左加强支撑管下端与车架中体左下管焊接并靠近第一左加强支撑管下端所在位置,第二左加强支撑管上端斜向前上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左上管焊接;第三左加强支撑管上端与车架中体左上管焊接并靠近第二左加强支撑管上端所在位置,第三左加强支撑管下端斜向前下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左下管焊接;第二左加强支撑管和第三左加强支撑管将车架中体左上管、车架中体左下管、立管和第一左加强支撑管围成的区域分隔为三个三角形;
同样地,基于强度考虑,在车架中体右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下管之间还设有第二右加强支撑管和第三右加强支撑管,第二右加强支撑管下端与车架中体右下管焊接并靠近第一右加强支撑管下端所在位置,第二右加强支撑管上端斜向前上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右上管焊接;第三右加强支撑管上端与车架中体右上管焊接并靠近第二右加强支撑管上端所在位置,第三右加强支撑管下端斜向前下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右下管焊接;第二右加强支撑管和第三右加强支撑管将车架中体右上管、车架中体右下管、立管和第一右加强支撑管围成的区域分隔为三个三角形。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单侧设置后减震器,这样可以有效利用车架空间,可以在没有设置减震器的那侧向车架内部安装空滤器和化油器,从而优化摩托车部件在车架上的安装布置,使得摩托车装配更紧凑简洁。
2、平叉采用非对称布置方式,有效避免了减震器单侧设置对车辆平衡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骑行过程不会带来不适感受。
本摩托车车架特别适合于街跑车,能够提升街跑车的炫酷造型。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车架左侧面正投影视图。
图3-图2俯视图。
图4-图2左视图。
图5-图2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5,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包括立管1、中横梁管2、车架中体左上管4、车架中体右上管3、车架中体左下管6、车架中体右下管5、车架左后体管7、车架右后体管8、车架左后体支撑管9、车架右后体支撑管10。
车架中体左上管4和车架中体右上管3前端对称地焊接在立管1靠上端位置,车架中体左上管4和车架中体右上管3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并焊接在中横梁管2左右两端;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同时向外侧弯折并在中部位置弯折到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间距最大状态。
车架左后体管7和车架右后体管8前端对称地焊接在中横梁管2上且焊接点位于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焊接位置的内侧;车架左后体管7和车架右后体管8后端向外侧弯折使两者间距增大后再向后平行上翘,车架左后体管7和车架右后体管8上翘尾端通过后货架安装板11连接,在后货架安装板11上设有后货架安装孔12;在后货架安装板11上设有两向后的尾灯安装支耳13,尾灯安装支耳13上分别设有尾灯安装孔14。
车架中体左下管6和车架中体右下管5前端对称地焊接在立管1靠下端位置,车架中体左下管6和车架中体右下管5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并在开始延伸时向外弯折,延伸方向及弯折方向与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延伸方向及弯折方向对应一致。在车架中体左上管4和车架中体左下管6之间设有第一左加强支撑管15,第一左加强支撑管15上端焊接在中横梁管2上并与车架中体左上管后端在中横梁管上的安装位置对应,第一左加强支撑管15下端向前并焊接在车架中体左下管6中部位置;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16上端与第一左加强支撑管15固定,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16下端靠上位置与车架中体左下管6尾部固定。在车架中体右上管3和车架中体右下管5之间设有第一右加强支撑管17,第一右加强支撑管17上端焊接在中横梁管2上并与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在中横梁管上的安装位置对应,第一右加强支撑管17下端向前并焊接在车架中体右下管5中部位置,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18上端与第一右加强支撑管17固定,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18下端靠上位置与车架中体右下管5尾部固定。
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16下端和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18下端分别与发动机悬挂安装盒19左右端面上部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9上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10上端分别与车架左后体管7和车架右后体管8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9下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10下端分别向前下方延伸并与发动机悬挂安装盒19左右端面中部固定。
发动机悬挂安装盒19左右端面上分别设有发动机安装孔20;用于安装平叉的平叉安装管21横向穿过发动机悬挂安装盒,构成平叉22的左平叉管23和右平叉管24前端分别与平叉安装管21左右端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9下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10下端同时与平叉安装管21固定。
在车架右侧单侧设有侧后减震器25,侧后减震器25下端与右平叉管上的减震安装支耳26可转动连接,侧后减震器25上端与中横梁管2右端连接;左平叉管23到基于立管的车架中分面的距离大于右平叉管24到基于立管的车架中分面的距离。
在车架中体左下管6前半段和车架中体右下管5前半段分别设有向下的三角状安装吊架27,两安装吊架27位于前面的架体上分别设有散热器安装块28,用于安装散热器;两安装吊架27位于后面的架体上分别设有向下的发动机吊装支耳29,发动机吊装支耳29上设有发动机前悬挂孔。
进一步地,所述后货架安装板11呈梯形状,车架左后体管7和车架右后体管8上翘尾端向内弯折以与梯形状的后货架安装板两腰匹配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车架左后体支撑管9与车架左后体管7之间以及车架右后体支撑管10与车架右后体管8之间分别设有加强管30以增强两者的连接强度。通过加强管,能够增强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与车架左后体管之间以及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与车架右后体管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车架左后体管7和车架右后体管8中部之间设有加强连接管31,在前部之间设有连接加强板32,加强连接管31和连接加强板32平行设置。再加上前端的中横梁管和尾部的后货架安装板,使得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之间形成稳固连接,减少受压变形。
为了对侧后减震器进行有效保护,在中横梁管2右端设有减震安装护管33,减震安装护管33将侧后减震器25上端罩住。
为了增强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左下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在车架中体左上管4和车架中体左下管6之间还设有第二左加强支撑管34和第三左加强支撑管35,第二左加强支撑管34下端与车架中体左下管6焊接并靠近第一左加强支撑管下端所在位置,第二左加强支撑管34上端斜向前上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左上管4焊接;第三左加强支撑管35上端与车架中体左上管4焊接并靠近第二左加强支撑管上端所在位置,第三左加强支撑管35下端斜向前下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左下管6焊接;第二左加强支撑管34和第三左加强支撑管35将车架中体左上管4、车架中体左下管6、立管1和第一左加强支撑管15围成的区域分隔为三个三角形。
同样地,基于强度考虑,在车架中体右上管3和车架中体右下管5之间还设有第二右加强支撑管36和第三右加强支撑管37,第二右加强支撑管36下端与车架中体右下管5焊接并靠近第一右加强支撑管下端所在位置,第二右加强支撑管36上端斜向前上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右上管3焊接;第三右加强支撑管37上端与车架中体右上管3焊接并靠近第二右加强支撑管上端所在位置,第三右加强支撑管37下端斜向前下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右下管5焊接;第二右加强支撑管36和第三右加强支撑管37将车架中体右上管3、车架中体右下管5、立管1和第一右加强支撑管17围成的区域分隔为三个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单侧设置后减震器,这样可以有效利用车架空间,可以通过没有设置减震器的那侧向车架内部安装空滤器和化油器,从而优化摩托车部件在车架上的安装布置,使得摩托车装配更紧凑简洁。平叉采用非对称布置方式,有效避免了减震器单侧设置对车辆平衡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骑行过程不会带来不适感受。
本摩托车车架特别适合于街跑车,能够提升街跑车的炫酷造型。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6)

1.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中横梁管、车架中体左上管、车架中体右上管、车架中体左下管、车架中体右下管、车架左后体管、车架右后体管、车架左后体支撑管、车架右后体支撑管;
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前端对称地焊接在立管靠上端位置,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并焊接在中横梁管左右两端;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同时向外侧弯折并在中部位置弯折到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间距最大状态;
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前端对称地焊接在中横梁管上且焊接点位于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焊接位置的内侧;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后端向外侧弯折使两者间距增大后再向后平行上翘,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上翘尾端通过后货架安装板连接,在后货架安装板上设有后货架安装孔;在后货架安装板上设有两向后的尾灯安装支耳,尾灯安装支耳上分别设有尾灯安装孔;
车架中体左下管和车架中体右下管前端对称地焊接在立管靠下端位置,车架中体左下管和车架中体右下管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并在开始延伸时向外弯折,延伸方向及弯折方向与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延伸方向及弯折方向对应一致;在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左下管之间设有第一左加强支撑管,第一左加强支撑管上端焊接在中横梁管上并与车架中体左上管后端在中横梁管上的安装位置对应,第一左加强支撑管下端向前并焊接在车架中体左下管中部位置;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上端与第一左加强支撑管固定,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下端靠上位置与车架中体左下管尾部固定;在车架中体右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下管之间设有第一右加强支撑管,第一右加强支撑管上端焊接在中横梁管上并与车架中体右上管后端在中横梁管上的安装位置对应,第一右加强支撑管下端向前并焊接在车架中体右下管中部位置,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上端与第一右加强支撑管固定,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下端靠上位置与车架中体右下管尾部固定;
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吊装管下端和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右吊装管下端分别与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右端面上部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上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上端分别与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下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下端分别向前下方延伸并与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右端面中部固定;
发动机悬挂安装盒左右端面上分别设有发动机安装孔;用于安装平叉的平叉安装管横向穿过发动机悬挂安装盒,构成平叉的左平叉管和右平叉管前端分别与平叉安装管左右端固定;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下端和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下端同时与平叉安装管固定;
在车架右侧单侧设有侧后减震器,侧后减震器下端与右平叉管上的减震安装支耳可转动连接,侧后减震器上端与中横梁管右端连接;左平叉管到基于立管的车架中分面的距离大于右平叉管到基于立管的车架中分面的距离;
在车架中体左下管前半段和车架中体右下管前半段分别设有向下的三角状安装吊架,两安装吊架位于前面的架体上分别设有散热器安装块,用于安装散热器;两安装吊架位于后面的架体上分别设有向下的发动机吊装支耳,发动机吊装支耳上设有发动机前悬挂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货架安装板呈梯形状,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上翘尾端向内弯折以与梯形状的后货架安装板两腰匹配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车架左后体支撑管与车架左后体管之间以及车架右后体支撑管与车架右后体管之间分别设有加强管以增强两者的连接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在车架左后体管和车架右后体管中部之间设有加强连接管,在前部之间设有连接加强板,加强连接管和连接加强板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在中横梁管右端设有减震安装护管,减震安装护管将侧后减震器上端罩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侧减震车架,其特征在于:在车架中体左上管和车架中体左下管之间还设有第二左加强支撑管和第三左加强支撑管,第二左加强支撑管下端与车架中体左下管焊接并靠近第一左加强支撑管下端所在位置,第二左加强支撑管上端斜向前上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左上管焊接;第三左加强支撑管上端与车架中体左上管焊接并靠近第二左加强支撑管上端所在位置,第三左加强支撑管下端斜向前下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左下管焊接;第二左加强支撑管和第三左加强支撑管将车架中体左上管、车架中体左下管、立管和第一左加强支撑管围成的区域分隔为三个三角形;
在车架中体右上管和车架中体右下管之间还设有第二右加强支撑管和第三右加强支撑管,第二右加强支撑管下端与车架中体右下管焊接并靠近第一右加强支撑管下端所在位置,第二右加强支撑管上端斜向前上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右上管焊接;第三右加强支撑管上端与车架中体右上管焊接并靠近第二右加强支撑管上端所在位置,第三右加强支撑管下端斜向前下方延伸并与车架中体右下管焊接;第二右加强支撑管和第三右加强支撑管将车架中体右上管、车架中体右下管、立管和第一右加强支撑管围成的区域分隔为三个三角形。
CN201621046069.9U 2016-09-09 2016-09-09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87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46069.9U CN206087092U (zh) 2016-09-09 2016-09-09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46069.9U CN206087092U (zh) 2016-09-09 2016-09-09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87092U true CN206087092U (zh) 2017-04-12

Family

ID=58476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4606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087092U (zh) 2016-09-09 2016-09-09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8709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0084A (zh) * 2017-05-25 2017-09-08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外露式偏置减震车身支撑结构
CN107310672A (zh) * 2017-06-16 2017-11-03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安装处结构
CN107856794A (zh) * 2017-09-12 2018-03-30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中部连接结构
CN109649556A (zh) * 2018-12-17 2019-04-19 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管式支撑结构的发动机悬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0084A (zh) * 2017-05-25 2017-09-08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外露式偏置减震车身支撑结构
CN107310672A (zh) * 2017-06-16 2017-11-03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安装处结构
CN107856794A (zh) * 2017-09-12 2018-03-30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中部连接结构
CN109649556A (zh) * 2018-12-17 2019-04-19 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管式支撑结构的发动机悬架
CN109649556B (zh) * 2018-12-17 2023-09-22 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管式支撑结构的发动机悬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87092U (zh) 摩托车侧减震车架
CN206031671U (zh) 一种防侧翻车轮悬架装置
CN205930234U (zh) 一种后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205632858U (zh) 电动车车架
CN106240332A (zh) 一种后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CN203974951U (zh) 一种带独立悬挂的非承载式汽车底盘
CN210793475U (zh) 一种新型大排量整体低压铸造的摩托车车架
CN104723817A (zh) 横置多片板簧带转向前桥总成
CN205345044U (zh) 一种高通过性越野车双横臂独立悬架安装结构
CN201961117U (zh) 后空气衡悬架
CN205440721U (zh) 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
CN206953968U (zh) 一种纯电动轻型客车电机支架
CN102837778B (zh) 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
CN207257272U (zh) 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后悬结构和全地形车摇臂结构
CN207758875U (zh) 一种车身悬置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7029295U (zh) 一种轻型汽车用副车架
CN207208323U (zh) 轻量化摩托车
CN209535370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悬架支撑结构
CN205601538U (zh) 前悬架支撑装置
CN206125166U (zh) 一种四轮电动车车架轻量化结构
CN205524778U (zh) 折叠式电动自行车
CN20944112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后梁悬架稳固结构
CN206171693U (zh) 一种新型减震自行车车架
CN204526702U (zh) 横置多片板簧带转向前桥总成
CN109927781A (zh) 一体式副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