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05822U - 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05822U CN205905822U CN201620699025.XU CN201620699025U CN205905822U CN 205905822 U CN205905822 U CN 205905822U CN 201620699025 U CN201620699025 U CN 201620699025U CN 205905822 U CN205905822 U CN 2059058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frame
- described seat
- plate
- frame
- cross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改型优势,能够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和车身结构刚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要求,进而提高汽车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不断的改造升级。
目前,在诸多乘用车车身上,后排(第二排或第三排)座椅基本都上装在地板面上,中后地板通过型面上抬高于前地板,通过中后地板大平面承接后排座椅底面的方式达到满足座椅安装及通过各类法规的目的。如图1-2所示,此结构广泛使用于承载式车身的乘用车上,导致车内空间贡献较小,且仅适用于承载式车身,局限性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改型优势,能够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和车身结构刚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要求,进而提高汽车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还可以是:
所述框架本体为“口”字形。
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侧边焊接连接形成框式结构。
所述框架本体焊接在所述中后地板上。
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分别为“Z”字形,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的顶部与座椅底部焊接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的底部焊接在所述中后底板上。
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为“几”字形,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一端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焊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焊接连接。
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两端分别延伸至侧围内板上,并与所述侧围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分别由BLC材料制成。
所述座椅框左侧板上设有左加强板,所述左加强板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固定连接。
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上设有右加强板,所述右加强板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这样,通过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左侧板、座椅框后横梁和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一个框架本体,然后将座椅焊接在框架本体上,使框架本体中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可以用作储存等,有效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通过这种新技术,可增大车内空间,该框架本体可适用与在半承载式车身上,可适用于第二排及第三排座椅安装结构,拓宽了适用性,也有结构的创新性。该结构易于适用不同的座椅,具有平台化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改型优势,能够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和车身结构刚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要求,进而提高整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座椅安装的结构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另一个座椅安装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安装在中后地板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安装在中后地板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将座椅安装在座椅框架上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另一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的横截面图。
图号说明
1…前地板 2…中后地板 3…框架本体
4…空腔 31…座椅框前板 32…座椅框后横梁
33…座椅框左侧板 34…座椅框右侧板 5…座椅
35…左加强板 36…右加强板 6…车架前横梁
7…车架后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3至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请参考图3-10,包括框架本体3,所述框架本体3包括座椅框前板31、座椅框后横梁32、座椅框左侧板33和座椅框右侧板34,所述框架本体3位于中后地板2上,所述框架本体3与所述中后地板2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31下部与车架前横梁6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下部与车架后横梁7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这样,通过座椅框前板31、座椅框左侧板33、座椅框后横梁32和座椅框右侧板34依次侧边连接形成一个框架本体,然后将座椅5焊接在框架本体3上,使框架本体3中形成一个空腔4,该空腔4可以用作储存等,有效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通过这种新技术,可增大车内空间,该框架本体3可适用与在半承载式车身上,可适用于第二排及第三排座椅安装结构,拓宽了适用性,也有结构的创新性。该结构易于适用不同的座椅,具有平台化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改型优势,能够提高车内空间利用率和车身结构刚度,从而满足用户安装要求,进而提高整车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请参考图3-10,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框架本体3为“口”字形。这样,因为框架本体3为一个前后左右四面通过焊接结合成一个框架结构,框架本体3内部为一个空腔4,框架本体3就如“口”字形的结构,设置“口”字形,空腔4内可用作储物空间,增大了整车的储物空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侧边焊接连接形成框式结构。这样,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依次侧边焊接在一起形成框架本体3,框架本体3为一个前后左右四面通过焊接结合成一个框架的结构,可以达到局部结构及整车结构加强的目的,进而使框架本体3支撑座椅5更加稳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框架本体3焊接在所述中后地板2上。这样,将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依次侧边焊接在一起形成框架本体3,将所述框架本体3下部焊接在中后地板2上,框架本体3上部承接座椅,从而实现在承载式车身中通过地板面抬高来搭建结构的相同目的,框架本体3通过焊接的方式与中后地板2连接,框架本体3车型或高度随座椅5安装要求及承接面要求进行调整,具有很大的通用性和改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请参考图3-10,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分别为“Z”字形,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的顶部与座椅5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的底部焊接在所述中后底板2上。这样,将所述座椅框前板31、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分别设计成“Z”字形,既方便承接座椅5受力又方便焊接。还可以是: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为“几”字形,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一端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焊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焊接连接。这样,将座椅框后横梁32设置“几”字形,可以提高座椅框后横梁32与座椅框左侧板33和座椅框右侧板34连接强度。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座椅框后横梁32两端分别延伸至侧围内板上,并与所述侧围内板固定连接。这样,座椅框后横梁32两端延伸到侧围区域,进一步提高车身结构刚度。还可以是:所述座椅框前板31、座椅框后横梁32、座椅框左侧板33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分别由BLC材料制成。这样,料厚t=1.0-1.2mm,因BLC材料硬度高,并且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因此采用BLC材料,进而提高整车性能。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上设有左加强板35,所述左加强板35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33固定连接。这样,设置左加强板35的好处在于,使座椅框左侧板33周边区域结构得到增强,强度刚度明显提升,极大减小了附近零件焊点开裂风险,使框架本体3框式结构更加稳定坚固,进而提高了整车结构性能。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上设有右加强板36,所述右加强板36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34固定连接。这样,设置右加强板36的好处在于,使座椅框右侧板34周边区域结构得到增强,极大减小了附近零件焊点开裂风险,使框架本体3框式结构更加稳定坚固,进而提高了整车结构性能。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包括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座椅框右侧板,所述框架本体位于中后地板上,所述框架本体与所述中后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下部与车架前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下部与车架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依次侧边连接形成框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为“口”字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所述座椅框后横梁、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侧边焊接连接形成框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焊接在所述中后地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分别为“Z”字形,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的顶部与座椅底部焊接连接,所述座椅框前板、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的底部焊接在中后底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为“几”字形,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一端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焊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后横梁两端分别延伸至侧围内板上,并与所述侧围内板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前板、座椅框后横梁、座椅框左侧板和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分别由BLC材 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上设有左加强板,所述左加强板与所述座椅框左侧板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上设有右加强板,所述右加强板与所述座椅框右侧板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99025.XU CN205905822U (zh) | 2016-07-01 | 2016-07-01 | 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99025.XU CN205905822U (zh) | 2016-07-01 | 2016-07-01 | 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05822U true CN205905822U (zh) | 2017-01-25 |
Family
ID=57804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9902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05822U (zh) | 2016-07-01 | 2016-07-01 | 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0582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37476A1 (zh) * | 2018-01-12 | 2019-07-18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后座椅的支撑固定装置及汽车 |
CN110979473A (zh) * | 2018-09-29 | 2020-04-10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车体下部组件 |
-
2016
- 2016-07-01 CN CN201620699025.XU patent/CN20590582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37476A1 (zh) * | 2018-01-12 | 2019-07-18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后座椅的支撑固定装置及汽车 |
CN110027446A (zh) * | 2018-01-12 | 2019-07-19 |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后座椅的支撑固定装置及汽车 |
CN110979473A (zh) * | 2018-09-29 | 2020-04-10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车体下部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550401C2 (ru) |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автомобиля | |
GB2485449A (en) | A car body with a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WO2017202229A1 (zh) | 高刚性车身框架 | |
US20210061365A1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7810137A (zh) | 用于汽车的副车架 | |
CN105818869A (zh) | 一种后轮罩搭接结构及汽车白车身 | |
CN205905822U (zh) | 一种乘用车座椅框架 | |
CN213676689U (zh) | 牵引梁结构、底架结构及轨道车辆 | |
CN205499059U (zh) | 一种车架 | |
CN206288095U (zh) | 用于皮卡车的组件以及皮卡车货厢 | |
CN106494511B (zh) | 一种汽车后大梁总成及汽车后部下车体结构 | |
CN205916199U (zh) | 顶盖横梁总成及车辆 | |
CN112874633B (zh) | 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及其安装结构 | |
CN106275109B (zh) |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 |
CN208233164U (zh) | 一种b柱下部连接结构 | |
CN214875127U (zh) | 一种副车架 | |
CN204801979U (zh) | 一种锻钢骨架与异型管结合式越野摩托车增强车架 | |
CN206125211U (zh) |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 |
CN203486401U (zh) | 集装箱底架及集装箱的鹅颈槽结构 | |
CN110539684A (zh) | 一种自卸车车厢总成 | |
CN206664728U (zh) | 汽车后地板支撑结构及汽车 | |
CN206501891U (zh) | 一种后车架组件 | |
CN105857397A (zh) | 一种客车横梁总成 | |
CN105984503A (zh) | 汽车车身后部支撑结构 | |
CN201890135U (zh) | 一种汽车用燃油箱安装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2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