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36731U - 一种上摆臂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摆臂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36731U
CN205736731U CN201620707534.2U CN201620707534U CN205736731U CN 205736731 U CN205736731 U CN 205736731U CN 201620707534 U CN201620707534 U CN 201620707534U CN 205736731 U CN205736731 U CN 205736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link
screw rod
link assembly
arm body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0753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广和
王相才
王永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RUITA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RUITA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RUITA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RUITA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0753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36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36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367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摆臂总成,解决了仅仅通过连接杆与副车架连接的方式转动不灵活,容易出现机械卡死,进而影响乘车体验。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所述臂体的另一端具有对应设置的两块侧板并在两块侧板中间形成一环形开口,所述侧板设置有一供固定杆穿设的定位孔,还包括与定位杆实现转动连接的螺杆。达到了各个臂体具有独立的螺杆与副车架进行连接,进而使转动更加灵活,保证了悬挂系统的上下余量的缓冲。

Description

一种上摆臂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挂系统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汽车悬挂系统的上摆臂总成。
背景技术
悬挂系统就是指由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和避震器组成整个支持系统。悬挂系统应有的功能是支持车身,改善乘坐的感觉,不同的悬挂设置会使驾驶者有不同的驾驶感受。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多种作用力,决定着轿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轿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其中悬挂系统主要分为前桥和后桥两大块。控制臂是汽车悬架中关键的一个安全件,其连接转向节、副车架和控制悬架在运动过程中的定位参数、传递载荷的作用,对刚度和强度要求都很高。
目前市场上的上摆臂与副车架的连接方式通常为如中国实用新型申请号为201110315183.2中的描述所述,其在上摆臂总成的两个衬套的中央穿设有一根连接杆,连接杆与副车架进行配合并能绕轴线转动,以实现车轮上下余量的缓冲,但是这种设置的方式转动不灵活,容易出现机械卡死,进而影响乘车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摆臂总成,具有在与副车架配合的同时转动更加灵活,从而保证悬挂系统缓冲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上摆臂总成,包括两个臂体组成的呈叉状的上摆臂本体,所述臂体与臂体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球头总成,所述臂体的另一端具有对应设置的两块侧板并在两块侧板中间形成一环形开口,所述侧板设置有一供固定杆穿设的定位孔,还包括与定位杆实现转动连接的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变了原有的通过连接杆来实现与副车架实现连接并绕轴线转动的方式,各个臂体具有独立的螺杆与副车架进行连接,进而使转动更加灵活,保证了悬挂系统的上下余量的缓冲。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螺杆包括螺杆头以及与固定杆配合的配合端,在所述配合端与螺杆头之间形成有限位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配合端,配合端即能实现与定位杆的转动连接,并且设置有螺杆头,螺杆头就起到了与副车架进行配合,进而实现了与副车架的联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限位端包括圆盘状的限位片以及设置在限位片上的多边形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限位片,进而实现了螺杆与定位板配合时具有最低位置上的限位,并且设置有多边形柱起到了避免发生周向滑动,使配合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多边形柱的上方设置有楔形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到了更加容易安装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其中一块臂体侧部向外延伸形成一固定板,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上的固定孔可以用来安装传感器,也可以用来固定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上摆臂总成的示意图。
图中,1、上摆臂本体;2、球头总成;3、定位杆;4、环形开口;5、螺杆;51、配合端;52、限位端;521、限位板;522、多边形柱;5221、楔形面;53、螺杆头;6、固定板;61、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照附图1,一种上摆臂总成,包括由两个臂体组成的呈叉状的上摆臂本体1,上摆臂本体1的边沿向下弯折,以增强机械结构的强度,并且两个臂体在一端相交,并在相交处设置有一个球头总成2。在另一端的每一块臂体设置有两块侧板,并且在侧板的中央形成一个环形开口4,在每一个侧板的中央设置有一个定位孔,在定位孔当中穿设有一根定位杆3,定位杆3的两侧通过螺母实现紧固。
并且在定位杆3的外侧套设有一根螺杆5,螺杆5能实现与定位杆3的周向转动,以下为对螺杆5的进一步描述,螺杆5包括配合端51和螺杆5头,配合端51即为具有中空孔的筒状结构,其中空孔与定位杆3的形状相适配,优选的定位杆3为四边形柱,相应的中空孔也为四边形孔,进而能实现配合端51与定位杆3配合的过程当中避免发生周向侧滑。
在螺杆5头和配合端51之间设置有限位端52,限位端52包括限位板521和多边形柱522,并且在多边形柱522的上端设置有楔形面5221,进而实现了螺杆5与定位板配合时具有最低位置上的限位,并且设置有多边形柱522起到了避免发生周向滑动,使配合更加牢固。
在其中一个臂体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有一块固定板6,固定板6上开设有两个固定孔61,固定板6上的固定孔61可以用来安装传感器,也可以用来固定线束。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5)

1.一种上摆臂总成,包括两个臂体组成的呈叉状的上摆臂本体(1),所述臂体与臂体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球头总成(2),其特征在于,所述臂体的另一端具有对应设置的两块侧板并在两块侧板中间形成一环形开口(4),所述侧板设置有一供固定杆穿设的定位孔,还包括与定位杆(3)实现转动连接的螺杆(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摆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5)包括螺杆(5)头以及与固定杆配合的配合端(51),在所述配合端(51)与螺杆(5)头之间形成有限位端(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摆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端(52)包括圆盘状的限位片以及设置在限位片上的多边形柱(5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上摆臂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柱(522)的上方设置有楔形面(52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摆臂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块臂体侧部向外延伸形成一固定板(6),在所述固定板(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61)。
CN201620707534.2U 2016-06-30 2016-06-30 一种上摆臂总成 Active CN205736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07534.2U CN205736731U (zh) 2016-06-30 2016-06-30 一种上摆臂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07534.2U CN205736731U (zh) 2016-06-30 2016-06-30 一种上摆臂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36731U true CN205736731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77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07534.2U Active CN205736731U (zh) 2016-06-30 2016-06-30 一种上摆臂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367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9457A (zh) * 2020-03-27 2020-06-23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行驶平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9457A (zh) * 2020-03-27 2020-06-23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行驶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4647B2 (en) Independent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121387B (zh) 麦弗逊空气悬架及其装配方法
CN202986705U (zh) 一种汽车麦弗逊式悬架
CN206812741U (zh) 电动汽车双叉臂悬架
CN104742675B (zh) 横置多片板簧带平衡杆后桥总成
CN204526704U (zh) 横置多片板簧带平衡杆后桥总成
CN204196652U (zh) 一种防侧倾的车辆悬架结构
CN104875574B (zh) 一种麦弗逊独立悬架总成
CN201597405U (zh) 双摇臂式独立悬挂系统
CN205736731U (zh) 一种上摆臂总成
CN104890461A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CN202038369U (zh) 一种前悬置车身安装结构
CN201511769U (zh) 双摆臂独立悬架结构
CN202481226U (zh)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
CN205468380U (zh) 客货两运车辆及其悬架系统
CN204712807U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和转向节总成
CN207106086U (zh) 一种高效汽车下摆臂
US10464388B2 (en) Vehicle in-wheel motor suspension
CN212447004U (zh) 一种独轮独立悬挂系统及拖车
CN105015299B (zh) 用于汽车悬架的弹簧支座、独立悬架总成及汽车
JP6564782B2 (ja) 改善した連結器を有する連結可能な自動車
CN107284168A (zh) 一种高效汽车下摆臂
CN106240727A (zh) 一种独立悬架的转向控制系统
CN206067397U (zh) 一种双叉臂式悬架的控制臂结构
CN204136717U (zh) 四轮车的摇臂及转向节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