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86162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586162U CN205586162U CN201521055520.9U CN201521055520U CN205586162U CN 205586162 U CN205586162 U CN 205586162U CN 201521055520 U CN201521055520 U CN 201521055520U CN 205586162 U CN205586162 U CN 2055861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uberance
- junction surface
- absorbent
- roller
- r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2—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apertures, e.g. perforatio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由复合片构成的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12)、背面片(13)和配置于两个片间的吸收体(14),其中,复合片(10)具有沿着物品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X和沿着物品宽度方向的第二方向Y,并且层叠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部分地接合而形成多个接合部,第一片(1)在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二片(2)的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复合片(10)在物品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第一方向排列有多排在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央连续凸部(40)的中央区域M,在夹着该中央区域M的两侧分别具有形成有网状的连续凸部的侧部区域S,中央连续凸部(40)是多个凸部在第二方向连结而形成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已知通过压花加工等在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肌肤侧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正面片。另外,还已知通过在正面片的肌肤侧面形成凹凸形状,来降低与穿着者的肌肤的接触面积而使透气性提高,并且降低对肌肤的粘连的技术。
从提高透气性并且降低对肌肤的粘连的观点出发,正面片的凹凸形状优选其形状保持性高。但是,一般情况下,当要提高形状保持性时,手感(肌肤触感)就会变差,或者容易因摩擦肌肤而给肌肤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作为吸收性物品,追求透气性优异、手感良好、难以产生因摩擦肌肤造成的不良情况的吸收性物品。
专利文献1和2记载有在一次性尿布的正面片设置凸部的形状、高度不同的多个凹凸区域的技术,但是没有提及使透气性、手感、肌肤的不易摩擦性都提高的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84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363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由复合片构成的正面片、背面片和配置于这两个片间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复合片具有沿着物品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和沿着物品宽度方向的第二方向,并且层叠的第一片和第二片部分地接合而形成多个接合部,第一片在所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二片的方向突出而形成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复合片在物品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第一方向排列有多排在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央连续凸部的中央区域,在夹着该中央区域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形成有网状连续凸部的侧部区域,所述中央连续凸部是多个凸部在第二方向连结而形成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基本构成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正面片的俯视图和其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的中央区域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5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的侧部区域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6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的中央区域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7(a)是图6的Va-Va线截面图,图7(b)是图6的Vb-Vb线截面图,图7(c)是图6的Vc-Vc线截面图。
图8是放大表示图3所示的复合片的中央区域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9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的侧部区域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III-III线截面图。
图11是图9的IV-IV线截面图。
图12(a)和图12(b)是放大表示图3所示的复合片的侧部区域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13(a)和图13(b)是放大表示图3所示的复合片的侧部区域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复合片的制造上适合使用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将图14所示的装置的第一辊的中央区域形成部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将图14所示的装置的第一辊的侧部区域形成部分解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将图7所示的装置的第一辊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平面地展开的图。
图18是将图7所示的装置的第二辊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平面地展开的图。
图19是将图18所示的第二辊的凸部与图17所示的第一辊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啮合的状态平面地展开的图。
图20是将图7所示的装置的第一辊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平面地展开的图。
图21是将图7所示的装置的第二辊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平面地展开的图。
图22是将图18所示的第二辊的凸部与图20所示的第一辊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啮合的状态平面地展开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正面片的俯视图。
图24是放大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的中央区域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25是放大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的侧部区域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2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的制造中使用的第一辊和第二辊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与图19相当的图。
图2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的制造中使用的第一辊和第二辊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与图22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上述的现有技术具有的缺点的吸收性物品。
下面,针对本实用新型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1和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即一次性尿布100(以下,简称为尿布100)的基本构造。
如图1和图2所示,尿布100包括: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12、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13和配置于两个片12、13间的吸收体14。关于背面片13,液体不透过性是也包括液体难透过性的概念,除了背面片13完全不透过液体的情况以外,还包括由拨水性的片等构成的情况等。
尿布100具有在穿着时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向即物品长度方向Xa和在将尿布100如图1所示展开为平面状的状态下与物品长度方向Xa正交的物品宽度方向Ya。另外,尿布100在物品长度方向Xa上具有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B和位于腹侧部A与背侧部B之间的裆部C。尿布100是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在背侧部B的两侧缘部设有搭扣带17,在腹侧部A的外表面设有使其搭扣带17止住的纵向搭着区域18。
尿布100的吸收体14包括吸收性芯14a和包覆该吸收性芯14a的包芯片14b。吸收性芯14a例如能够由纸浆纤维等吸液性纤维的积纤体、吸液性纤维与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积纤体构成。作为吸液性纤维,例如可举出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棉纤维、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类的亲水性纤维。除纤维素类的亲水性纤维以外,还能够使用利用界面活性剂等使由聚烯烃、聚酯、聚酰胺等合成树脂构成的纤维亲水化而成的纤维。作为包芯片14b,例如能够使用棉纸或透水性的无纺布。包芯片14b即可以以1个片包覆吸收性芯14a的全体,也可以组合2个片以上来包覆吸收性芯14a。作为背面片13,使用液体不透过性或拨水性的树脂膜、树脂膜与无纺布的层压片等。
在尿布10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配置有具有弹性部件15a的立体褶皱形成用的片15,因该弹性部件15a的收缩,在穿着状态的裆部C形成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的立体褶皱。另外,腿部弹性部件16以伸长状态配置在裆部C的配置于腿周围的部位,因其收缩,在穿着状态的裆部C形成提高对穿着者的腿周围的合身性的腿部褶皱。
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0的正面片12由图3所示的复合片10构成。
如图3所示,复合片10具有沿着尿布100的长度方向(物品长度方向)Xa的第一方向X和沿着尿布100的宽度方向(物品宽度方向)Ya的第二方向Y。另外,如图3所示,复合片10在尿布100的宽度方向(物品宽度方向)Ya的中央部具有在第一方向X排列有多排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连续凸部40的中央区域M,在夹着该中央区域M的两侧分别具有形成有网状的连续凸部40S的侧部区域S。中央区域M和其两侧的侧部区域S、S优选在尿布100的长度方向Xa上至少形成于裆部C,优选从裆部C遍及腹侧部A和背侧部B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或者优选遍及吸收体14的全长,更优选遍及尿布100的全长。
图4表示放大表示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局部的立体图,图5表示放大表示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局部的立体图。侧部区域S形成在以沿着尿布100的长度方向Xa的中央线(未图示)左右对称的位置,在各侧部区域S分别以图5所示的图案形成有凹凸。
如图4和图5所示,复合片10在中央区域M和侧部区域S中的任一区域,都通过压花加工使层叠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部分地接合而形成有多个接合部,第一片1在该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二片2的方向突出而形成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复合片10在中央区域M和侧部区域S中的任一区域中都是第二片2侧的面大致平坦,在第一片1侧形成有起伏大的凹凸。
第一片1和第二片2由片材材料构成。作为片材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无纺布、织布和针织布等纤维片或膜等,从肌肤触感等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纤维片,特别优选使用无纺布。构成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片材材料的种类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
作为在使用无纺布作为构成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片材材料时的无纺布,例如可举出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树脂粘合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等。也可使用组合两种以上这些无纺布而成的层叠体、或者组合这些无纺布和膜等而成的层叠体。其中,优选使用热风无纺布或纺粘无纺布。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另外,优选为40g/m2以下,更优选为35g/m2以下。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40g/m2以下,更优选为15g/m2以上35g/m2以下。
作为构成无纺布的纤维,能够使用由各种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聚酯、尼龙6或者尼龙66等聚酰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这些树脂能够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另外,能够以芯鞘型或并排型等复合纤维的形态进行使用。
〔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结构〕
图6表示图3所示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放大俯视图。图7(a)~图7(c)是图6的Va-Va线截面图、Vb-Vb线截面图和Vc-Vc线截面图。图8是进一步放大表示图6的局部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在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在第一方向X隔开一定的距离而形成有多个在第二方向Y连续地延伸的中央连续凸部40作为上述凸部。如图6和图7(a)所示,各个中央连续凸部40是在第二方向Y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相互连结而形成的。在本说明书中,凸部连结是指相邻的两个凸部没有被接合部隔开,而是一个凸部的一部分成为另一个凸部的一部分,且另一个凸部的一部分构成一个凸部的一部分。
构成中央连续凸部40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在各自的背侧具有中空部,第一凸部41的背面的中空部和第二凸部42的背面的中空部相连,在中央连续凸部40的背侧形成有在第二方向Y连续延伸的连续中空部40V。
如图8所示,构成中央连续凸部40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俯视时的形状都为椭圆形状。第一凸部41的椭圆的长轴与第一方向X一致,第二凸部42的椭圆的长轴与第二方向Y一致。另外,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任一方向的截面中都是具有顶部的形状。
如图6所示,在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在第一方向X交替地形成有在第二方向Y延伸且在第二方向Y连续而没有接合部的非压花区域N和在第二方向Y延伸且以规则图案形成有接合部的压花区域E。
在压花区域E形成有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作为层叠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通过压花加工而部分地接合而形成的接合部。在这些接合部31、32,第一片1和第二片2通过压花加工被一体地加压,两个片都比其他部分高密度,优选通过一者或两者的片的构成树脂的熔融和之后的固化,而两片间热熔接。
在各个压花区域E,如图8所示,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在第二方向Y的配置位置不同。另外,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L1、L2也不同。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都是矩形,其矩形的各边与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一致。
呈矩形的第一接合部31使其长边与第二方向Y一致,且在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由此,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Y的第一接合部排R1。同样,呈矩形的第二接合部32使其短边与第二方向Y一致,且在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由此,形成有沿着第二方向Y的第二接合部排R2。
在各第一接合部排R1中,第二方向Y上的第一接合部31的配置间隔一定。在各第二接合部排R2中,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接合部32的配置间隔具有两种间隔,交替地具有间隔宽的部分和间隔窄的部分。在各第一接合部排R1中,沿第二方向Y看时的第一接合部31的配置位置都相同。在各第二接合部排R2中,沿第二方向Y看时的第二接合部32的配置位置也都相同。
如图8所示,各个压花区域E包括一个第一接合部排R1和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其两侧的两个第二接合部排R2。
当着眼于构成第一接合部排R1的一个第一接合部31时,构成两个第二接合部排R2的合计四个第二接合部32在该第一接合部31的周围,靠近配置成使各自的角部与该第一接合部31的四个角部相对的状态。由此,形成有包括一个第一接合部31和位于其周围的四个第二接合部32的集中的接合部组30。在各个压花区域E,在第二方向Y以一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同样的接合部组30。
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中央连续凸部40在第二方向Y连续地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Y上形成有宽度规则地缩进的部分。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在夹着非压花区域N相对的一对第一接合部31彼此间,形成有连续凸部40的第一凸部41,在包括夹着非压花区域N相对的两对第二接合部32的合计四个第二接合部32所包围的区域,形成有中央连续凸部40的第二凸部42,关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方向的长度,第二凸部42的长度L42比第一凸部41的长度L41短。中央连续凸部40的由其第二凸部42构成的部分成为宽度(第一方向X的长度)比由第一凸部41构成的部分窄的缩进部分。
另外,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10在压花区域E内具有由环状凹部包围周围的非连续的压花区域内凸部46。压花区域内凸部46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任一方向的截面中都形成为具有顶部的形状。压花区域内凸部46在各自的背侧具有中空部46V。
如图4所示,多个压花区域内凸部46在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的距离而直线地配置成排,构成压花区域内凸部排。多个第二凸部42也在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的距离而直线地配置成排,构成第二凸部排。压花区域内凸部46和第二凸部42形成于第二方向Y上的相同位置。更详细而言,第二凸部42和压花区域内凸部46在第一方向X交替地且直线状地配置。进而,如图8所示,当除了第二凸部42和压花区域内凸部46还着眼于第三凸部43时,这三种凸部按第二凸部42、第三凸部43、压花区域内凸部46和第三凸部43的顺序在第一方向X规则地且直线状地配置。
压花区域内凸部46与连续凸部40和其他压花区域内凸部46之间被环状凹部47隔开。环状凹部47包括接合部和第三凸部43。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由两个第一接合部31、四个第二接合部32、位于在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接合部32间的两个第三凸部43构成环状凹部47。第三凸部43的俯视时的形状是在第一方向X长的大致矩形。第三凸部43的上表面为大致平坦。此外,第三凸部43在字面意思上为“凸部”,但是该第三凸部43的高度与构成连续凸部40的第一和第二凸部41、42中的任一个相比都相对低,且高度与压花区域内凸部46相比相对低,所以在从这些凸部看时,相对地成为凹部。
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在构成该中央区域M的第一片1上形成有上述的第一凸部41、第二凸部42、第三凸部43和压花区域内凸部46。第三凸部43的高度比第一凸部41、第二凸部42和压花区域内凸部46中的任一个都低。
另外,在设第一凸部41的高度为H1、设第二凸部42的高度为H2、设第三凸部43的高度为H3、设压花区域内凸部46的高度为H4时,它们优选满足下述(1)及(2)的关系,更优选满足下述(1)~(3)的关系。
(1)H1≥H2
(2)H1>H4,H2≥H4
(3)H4≥H3
〔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结构〕
图9表示图3所示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放大俯视图。图10和图11分别是图9的III-III线截面图、IV-IV线截面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在构成该侧部区域S的第一片1形成有高度各不相同的三种凸部即第一凸部41’、第二凸部42’和第三凸部43’。这三种凸部在其高度不同的方面被分别区别开来。具体而言,第二凸部42’的高度与第一凸部41’相同或比其低,且第三凸部43’的高度比第二凸部42’低。即,在设第一凸部41’的高度为H1、设第二凸部42’的高度为H2、设第三凸部43’的高度为H3时,它们满足H1≥H2>H3的关系。各凸部41’、42’、43’分别形成有多个。侧部区域S中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俯视时的形状都为大致圆形。关于圆形的直径,第一凸部41’比第二凸部42’大。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任一方向的截面中都形成为具有顶部的形状。另一方面,第三凸部43’的俯视时的形状为在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第三凸部43的上表面大致平坦。
如图9所示,在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第一凸部41’彼此在第一方向X连结而形成多个第一方向连续凸部40R,在第二方向Y相邻的第一方向连续凸部40R彼此间由在第一方向X间歇地配置的第二凸部42’间歇地连结,由此形成网状的连续凸部40S。第一方向连续凸部40R优选在左右的侧部区域S、S分别形成两排以上,更优选形成三排以上,另外,优选形成20排以下,更优选形成10排以下,另外,优选形成2排以上20排以下,更优选形成3排以上10排以下。
图12(a)和图12(b)是抽出表示图9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中,一个以上的第一凸部41’和一个以上的第二凸部42’连结而形成环状连结凸部44。环状连结凸部44在俯视时呈大致圆环形状。环状连结凸部44是6个第一凸部41’和两个第二凸部42’连结而形成的。详细而言,在复合片10的俯视图中,一对由在第一方向X配置的三个第一凸部41a、41b、41c构成的第一凸部组41A,位于夹着将在第一方向X隔开距离地配置的两个第二凸部42a、42b的中心彼此连结的中心线CL而线对称的位置。构成第一凸部组41A的三个第一凸部41a、41b、41c在第一方向X连结。另外,构成第一凸部组41A的三个第一凸部41a、41b、41c之中位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端部的第一凸部41a、41c,在沿第二方向Y看时其中心的位置位于相同的位置。而且,位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第二位的第一凸部41b比其他第一凸部41a、41c偏靠沿着第二方向Y的外方。在一对第一凸部组41A中,各第一凸部组41A之中位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侧的第一凸部41a、41a与两个第二凸部42a、42b之中位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一端部侧的第二凸部42a连结。另外,在一对第一凸部组41A中,各第一凸部组41A之中位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侧的第一凸部41c、41c与两个第二凸部42a、42b之中位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部侧的第二凸部42b连结。由此,由共计6个第一凸部41a、41b、41c和共计两个第二凸部42a、42b的合计8个凸部形成一个环状连结凸部44。
在俯视复合片10时,环状连结凸部44在第一方向X隔开一定距离而直线地配置成排,构成环状连结凸部排。该环状连结凸部排在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距离地配置多排。在着眼于一个环状连结凸部排时,在与其邻接的环状连结凸部排之间,环状连结凸部44的配置错开半个节距。另外,在着眼于构成一个环状连结凸部排的多个环状连结凸部44中的一个时,构成该环状连结凸部44的凸部和构成在其前后邻接的环状连结凸部的凸部一部分重复。例如,如图13(a)所示,当着眼于一个环状连结凸部44A和在第一方向X与其邻接的另一环状连结凸部44B时,环状连结凸部44A的两个第一凸部41c、41c和一个第二凸部42b与环状连结凸部44B的两个第一凸部41a、41a和一个第二凸部42a重复。另外,如图13(b)所示,在着眼于一个环状连结凸部排45A和与其邻接的环状连结凸部排45B时,构成环状连结凸部排45A的一个环状连结凸部44A的第一凸部41b、41c与构成环状连结凸部排45B的一个环状连结凸部44B的第一凸部41a、41b重复。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环状连结凸部44的环内,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中央凸部46’。中央凸部46’在一个环状连结凸部44的环内形成有一个。中央凸部46’与其他凸部同样,是第一片1向远离第二片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的,优选以分开的方式形成。中央凸部46’在俯视时的形状为大致圆形。圆形的直径与第二凸部42’大致一致。另外,如图11所示,中央凸部46’的高度H4与第二凸部42’的高度H2大致相同。中央凸部46’的高度H4比第三凸部43’的高度H3高。中央凸部46’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任一方向的截面中都呈具有顶部的形状。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环状连结凸部44和位于其环内的中央凸部46’由环状凹部47’隔开。环状凹部47’包括接合部和第三凸部43’。具体而言,由俯视时沿第一方向X纵长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31和俯视时大致正方形的第二接合部32构成接合部,由这些接合部31、32和两个第三凸部43’构成环状凹部47’。此外,第三凸部43’在字面意思上为“凸部”,但该第三凸部43’的高度比构成环状连结凸部44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相对较低,且高度比中央凸部46’也相对较低,所以从这些凸部看时相对地成为凹部。
环状凹部47’由两个第一接合部31和四个第二接合部32以及第三凸部43’构成。详细而言,如图13(b)所示,在复合片10的俯视图中,一对接合部组33位于夹着将在第一方向X隔开距离地配置的两个第三凸部43’的中心彼此连结的中心线CL而线对称的位置,其中接合部组33是在第一方向X依次配置第二接合部32、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而形成的。在沿第二方向Y看时构成接合部组33的三个接合部31、32之中位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端部的第二接合部32的中心的位置位于相同位置。而且,位于沿着第一方向X的第二位的第一接合部31比两个第二接合部32偏靠沿着第二方向Y的外侧。
如图9所示,多个中央凸部46’在复合片10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隔开一定距离而直线地配置成排,构成中央凸部排。该中央凸部排在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距离地配置多排。在着眼于一个中央凸部排时,在跟与其邻接的中央凸部排之间,中央凸部46’的配置错开半个节距。同样,如图9所示,多个第二凸部42’在复合片10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隔开一定距离而直线地配置成排,构成第二凸部排。该第二凸部排在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距离地配置多排。在着眼于一个第二凸部排时,在跟与其邻接的第二凸部排之间,第二凸部42’的配置错开半个节距。
侧部区域S的上述的第二凸部排和中央凸部排在复合片10的俯视图中配置于相同位置。详细而言,如图9所示,第二凸部42’和中央凸部46’在复合片10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交替地且直线状地配置。进而,当除了第二凸部42’和中央凸部46’还着眼于第三凸部43’时,这三种凸部按第二凸部42’、第三凸部43’、中央凸部46’、第三凸部43’的顺序在复合片10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规则地且直线状地配置。
另一方面,关于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如图9所示,以位于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L上的第一接合部31、中央凸部46’、第一接合部31、第一凸部41’、第二凸部42’、第一凸部41’为一个周期,在第二方向Y反复该周期。
中央区域M和侧部区域S各自的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能够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在第一片1和第二片2由可热熔接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通过热、超声波、高频而实现的熔接等。无论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材质如何,都能够使用由粘接剂实现的粘接。当采用热、超声波、高频实现的熔接将两个片1、2接合而形成接合部31、32时,接合部31、32与该接合部31、32以外的部位相比被压紧(压密)。在片1、2由纤维片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压紧,纤维间距离缩短,或者纤维形态消失而产生薄膜化。在后述的复合片10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热熔接将两个片1、2接合而形成由熔接部构成的接合部31、3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00中,如图3所示,将具有以上结构的复合片10以其中央区域M位于尿布的宽度方向Ya的中央部且一对侧部区域S、S分别位于中央区域M的两侧的方式配置在吸收体14上,用作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1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00中,与通常的尿布同样,在尿布的穿着中,容易在尿布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正面片12与穿着者的肌肤之间产生沿着尿布长度方向Xa的方向的偏离。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00中,因为在其尿布宽度方向中央部配置有上述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且中央连续凸部40随着肌肤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以在第一方向X倒下去的方式追随变形,所以通过中央连续凸部40、构成其的第一和第二凸部41、42,能够减轻摩擦肌肤的程度。
另一方面,设置于中央区域M的左右两侧的具有网状连续凸部41的侧部区域S,因连续凸部41为网状,所以能够提高连续凸部41和构成其的凸部的形状保持性,并且相对于穿着者的接触面积维持得较低等,由此能够在穿着者与正面片12之间得到优异的透气性,难以在尿布的两侧部、吸收体的侧部附近产生由汗造成的粘连或闷热。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00中,中央区域M的中央连续凸部40都是第一片1以远离第二片2的方式变形而形成的多个凸部41、42连结而形成的,所以中央区域M的手感(肌肤触感)也优异。
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00通过在中央区域M和侧部区域S形成上述的不同图案的凹凸,成为不易摩擦肌肤性、透气性、防闷热性、手感均优异的尿布。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中央连续凸部40是第一方向X的长度不同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在第二方向Y交替地连结而形成的(参照图6、图7(a)和图8)。因此,具有容易追随穿着者的动作、连续凸部的形状稳定性优异这样的优点。
另外,构成中央连续凸部40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的高度可以相同,但是优选高度不同。通过在第二方向Y交替地形成高度不同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具有进一步降低肌肤与正面片的接触面积、并且通过提高透气性、降低对肌肤的粘连而变得更加优异这样的优点。在中央连续凸部40由高度不同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的第一方向的长度相同。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网状连续凸部40S是多个凸部(第一凸部41’、第二凸部42’)连结而形成的,所以侧部区域S的透气性更加优异,并且侧部区域S的手感(肌肤触感)也更加优异。
而且,如上所述,因为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网状连续凸部40S是由高度比第一凸部41’低的第二凸部42’间歇地将第一凸部41’连结而形成的第一凸部排彼此间连结而形成的,所以具有进一步降低肌肤与正面片的接触面积、并且通过提高透气性、降低对肌肤的粘连而变得更加优异这样的优点。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00中,如图3中的放大俯视图所示,在中央区域M与侧部区域S的边界部,中央连续凸部40与网状连续凸部40S连结,中央连续凸部和网状连续凸部形成没有被第一片1与第二片2的接合部隔断的连续的凸部。由此,具有中央区域M和侧部区域S各自的连续凸部的形状更加稳定这样的优点。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00中,吸收体14包括吸收性芯14a和包覆该吸收性芯14a的包芯片,但是该吸收性芯14a如图1所示,在尿布的裆部C的两侧分别具有没有配置该吸收性芯14a的形成材料的俯视为凹状的缺口部14c、14c。而且,如图3所示,上述的复合片10的左右的侧部区域S、S分别与左右的缺口部14c、14c重叠。与缺口部14c重叠的部分与透气性高的侧部区域S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配置于吸收体14的侧部的部分、沿着穿着者的腿周围的部分的透气性和防闷热性。此外,侧部区域S优选与缺口部14c的至少一部分重叠,进一步优选与缺口部14c的整个区域重叠。
缺口部14c的深度d1(参照图1)优选为2mm以上,更优选为8mm以上,另外,优选为50mm以下,更优选为35mm以下,另外,优选为2mm以上35mm以下,更优选为8mm以上35mm以下。缺口部14c的深度d1沿尿布的宽度方向测定。
还优选在夹着吸收性芯14a的长度方向中央线(未图示)的两侧分别设置离开吸收性芯14a的侧缘的贯通部,且在该贯通部重叠配置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来代替在吸收性芯14a的两侧部形成缺口部14c、14c。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提高配置于吸收体4的侧部的部分和沿着穿着者的腿周围的部分的透气性和防闷热性。
从兼顾中央区域M的降低摩擦效果和侧部区域S的透气性、防闷热效果两者的观点出发,中央区域M的中央连续凸部40和侧部区域S的网状连续凸部40S优选高度最大的凸部彼此的高度差小,例如,在构成中央连续凸部40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中第一凸部41的高度较高的情况下,优选中央连续凸部40的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为构成连续凸部40S的高度最大的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的1/2以上2以下,更优选为2/3以上3/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4以上4/3以下。
从更可靠地实现上述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非压花区域N在第一方向X的长度Ln优选为压花区域E的该方向的长度Le的20%以上10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90%以下。另外,非压花区域N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Ln优选为30mm以上,特别优选为2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另外,优选为1mm以上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mm以上5mm以下。另一方面,压花区域E的沿着第一方向Y的长度Le优选为1mm以上,特别优选为2mm以上,优选为20mm以下,特别优选为10mm以下,另外,优选为1mm以上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mm以上10mm以下。
另外,压花区域E内的接合部组30间的间隙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L5优选为压花区域E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Ln的20%以上10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90%以下。另外,上述长度L5优选为0.1mm以上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上3mm以下。
另外,第一凸部41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L41优选为第二凸部4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L42的120%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另外,优选为300%以下,更优选为280%以下,例如,优选为120%以上3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上280%以下。另外,第二方向Y上的第一凸部41的节距(凸部的中心点间的距离)和第二凸部42的节距(凸部的中心点间的距离)优选为2mm以上,更优选为4mm以上,另外,优选为40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另外,优选为2mm以上40mm以下,更优选为4mm以上20mm以下。
另外,第一接合部31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L3优选为0.1mmn以上,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例如,第一接合部31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L3优选为0.1mm以上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上5mm以下。另一方面,第一接合部31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L1优选为0.1mm以上,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例如,第一接合部31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L2优选为0.1mm以上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上5mm以下。
另外,第二接合部3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L4优选为0.1mm以上,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例如,第二接合部32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L4优选为0.1mm以上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上5mm以下。另一方面,第二接合部32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L2优选为0.1mm以上,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例如,第二接合部32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L2优选为0.1mm以上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上5mm以下。
另外,第二接合部排R2中的第二方向Y上的接合部32间的间隔大的部分的间隔(图8中与第一接合部的上述长度L1相同)相对于间隔狭窄的部分的接合部32间的间隔(与上述间隙的长度L5相同)优选为1倍以上,优选为10倍以下,特别优选为8倍以下,优选为1倍以上10倍以下,特别优选为1倍以上8倍以下。
从进一步可靠地实现上述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优选为0.5mm以上,特别优选为1mm以上,优选为5mm以下,特别优选为4mm以下。例如,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优选为0.5mm以上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4mm以下。第二凸部42’的高度H2以与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相同或比其低为条件,优选为0.3mm以上,特别优选为0.6mm以上,优选为4mm以下,特别优选为3mm以下。例如,第二凸部42’的高度H2优选为0.3mm以上4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mm以上3mm以下。第三凸部43’的高度H3以比第二凸部42’的高度H2低为条件,优选为0.2mm以上,特别优选为0.4mm以上,优选为3mm以下,特别优选为2.5mm以下。例如,第三凸部43’的高度H3优选为0.2mm以上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4mm以上2.5mm以下。中央凸部46’的高度H4优选为0.3mm以上,特别优选为0.6mm以上,优选为4mm以下,特别优选为3mm以下。例如,中央凸部46’的高度H4优选为0.3mm以上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mm以上4mm以下。
如图7所示,各凸部41’、42’、43’、46’的高度H1、H2、H3、H4定义为从第二片2的下表面到第一片1的上表面的距离。另外,高度H1、H2、H3、H4是使用数码显微镜(Keyence制)观察各凸部剖面,然后测量第二片2的下表面与凸部顶部的最短距离而得到的值。
因与如上所述设定各凸部41’、42’、43’、46’的高度的理由同样的理由,俯视时的第一凸部41’的直径优选为1mm以上,特别优选为2mm以上,优选为20mm以下,特别优选为10mm以下。例如,第一凸部41’的直径优选为1mm以上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以上10mm以下。第二凸部42’的直径优选为0.5mm以上,特别优选为1mm以上,优选为15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例如,第二凸部42’的直径优选为0.5mm以上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15mm以下。第三凸部43’的直径优选为0.2mm以上,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3mm以下。例如,第三凸部43’的直径优选为0.2mm以上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上3mm以下。中央凸部46’的直径优选为0.5mm以上,特别优选为1mm以上,优选为15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例如,中央凸部46’的直径优选为0.5mm以上1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5mm以下。
因与如上所述设定各凸部的直径的理由同样的理由,俯视时的第一接合部31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优选为0.5mm以上,特别优选为1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例如,第一接合部31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长度优选为0.5mm以上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5mm以下。另一方面,第一接合部31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优选为15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例如,第一接合部31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1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上5mm以下。
关于第二接合部32,其一个边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优选为5mm以下,特别优选为3mm以下。例如,第二接合部32的一个边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mm以上3mm以下。
接着,参照图14~图22对上述的结构的复合片10的最佳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复合片10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所述的赋形工序:使周面成为凹凸形状的第一辊111和在周面具有成为与第一辊的凹凸形状啮合的形状的凹凸形状的第二辊112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并且对两辊111、112的啮合部供给第一片1,来使第一片1形成凹凸。另外,复合片10的制造方法在赋形工序之后还具有如下所述的接合工序:在使第一片1沿第一辊111的周面部保持原样地从啮合部分移动之后,以与第一片1重叠的方式供给第二片2,在第一辊111的凸部与第一加热辊113和第二加热辊114之间,在加热下夹压两个片1、2而将其部分地接合。
如图14所示,第二辊112、第一加热辊113和第二加热辊114与第一辊111的周面相对配置。从第一辊111的旋转方向R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去依次配置有第二辊112、第一加热辊113和第二加热辊114。周面成为凹凸形状的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描述。第一加热辊113和第二加热辊114是各自的周面没有凹凸的平整(无深浅差)的砧辊。
首先,从第一片1的坯料卷辊(未图示)抽出第一片1。另外,分别地从第二片2的坯料卷辊(未图示)抽出第二片2。然后,如图14所示,使所抽出的第一片1进入第一辊111与第二辊112的啮合部来使第一片1形成凹凸。此时,从第一辊111的周面向辊内部吸引第一辊111,来促进第一片1的凹凸赋形。关于第一辊111的吸引的机构,后面进行描述。
接着,如图14所示,将第一片1继续吸引在第一辊111的周面而保持赋形状态的状态下,重叠第二片2,在第一辊111与周面平滑的第一加热辊113之间夹压该重叠的片材。此时,将第一辊111和第一加热辊113两者或仅将第一加热辊113加热到规定温度。由此,通过热熔接将位于第一辊111的凸部上即后述的各齿轮(参照图15)的齿的齿顶面上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接合而形成接合部31、32。
接着,使通过热熔接而接合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重叠体以继续被吸引保持在第一辊111的周面的状态下移动,在第一辊111与周面平滑的第二加热辊114之间夹压该重叠体。这时,将第一辊111和第二加热辊114两者或仅第二加热辊114加热至规定温度。由此,在位于第一辊111的凸部上即位于各齿轮的齿之上的接合部31、32,构成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材料例如热塑性树脂熔融,更牢固地形成接合部31、32。这样,连续制造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
在上述的复合片10的制造中,作为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使用在轴长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复合片10上形成上述的中央区域M的中央区域形成部、且在夹着该轴长方向的中央部的两侧具有在复合片10上形成上述的侧部区域S、S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部件。
图15表示分解了图14所示的第一辊111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表示分解了图14所示的第一辊111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一辊111是组合多个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和间隔件123、且将它们同心状地安装于轴心124而集成为辊状的部件。第一辊111在中央区域形成部和侧部区域形成部中,第一齿轮121和第二齿轮122的齿的节距、齿轮121、122及间隔件123的配置顺序等不同。在中央区域形成部和侧部区域形成部中的任一者,两种齿轮121、122和间隔件123它们的轴心都开口,在其开口插入旋转轴(未图示)。在两种齿轮121、122和间隔件123分别形成有缺口部(未图示),在该缺口部插入键(未图示)。由此防止两种齿轮121、122和间隔件123的空转。
间隔件123为具有从中心辐射状地延伸的多个突起即柱(beam)125的形状。间隔件123的各柱125的长度均相同。为了方便将通过连结各柱125的前端而假想形成的圆的直径定义为齿顶圆直径时,该齿顶圆直径比第一和第二齿轮121、122的齿根圆直径小。
在各齿轮121、122上以包围插入旋转轴(未图示)的中心的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开口部126、127。各开口部126、127相同直径,分别形成于距离齿轮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相邻的开口部126、127和齿轮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均大体相等。各齿轮121、122的开口部126、127的个数与上述的间隔件123的柱125的数量相同。而且,在组装各齿轮121、122和间隔件123的情况下,以各开口部126、127分别位于间隔件123的相邻的柱125间的方式配置各齿轮121、122和间隔件123。即,使开口部126、127位于由相邻的两个柱125和间隔件123的中心部构成的大致V字形的区域内。另外图15中,在上述的大致V字形的区域内包括开口部126、127的整个区域,但是代替之,也可以在大致V字形的区域内仅包括开口部126、127的一部分。该大致V字形的部位相当于周面为凹凸形状的第一辊111的凹部。另一方面,凹凸形状的凸部相当于各齿轮121、122的齿顶和齿根。
如以上所述,组装各齿轮121、122和间隔件123时,第一齿轮121的开口部126和第二齿轮122的开口部127在第一辊111的轴芯方向相连,在该轴芯方向延伸的多个吸引路径(未图示)形成于第一辊111的内部。该吸引路径与设置于辊111外的吸引装置连接,通过使该吸引装置工作,可从形成于第一辊111的周面的凹部向内部吸引第一辊111。
图17表示将第一辊111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平面地展开的状态。该图中,箭头U所示的方向为第一辊111的旋转方向,箭头V所示的方向为第一辊111的轴心方向。另外,该图中,细小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各齿轮121、122的齿顶面。如该图所示,第一辊111的中央区域形成部具有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第一齿轮121和间隔件123这四个部件以该顺序集成而形成1个周期T1、并反复该周期T1而成的集成构造。
在图17中,细小点所示的齿顶面为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接合部31、32的形成预定位置。具体而言,第一齿轮121的齿121a的齿顶面为第二接合部32的形成预定位置。另外,第二齿轮122的齿122a的齿顶面为第一接合部31的形成预定位置。各齿轮121、122和间隔件123以得到上述的图6所示的接合部31、32的配置图案的方式适当地配置。
进而,在图17中,第一辊中央凹部区域146A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压花区域内凸部46的形成预定位置,第一辊第一凹部区域141A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第一凸部41的形成预定位置。另外,第一辊第二凹部区域142A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第二凸部42的形成预定位置,第一辊第三凹部区域143A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的中央区域M的第三凸部43的形成预定位置。
图18表示将与第一辊111的中央区域形成部成为啮合关系的第二辊112的周面平面地展开的状态。该图中,箭头U所示的方向为第二辊112的旋转方向,箭头V所示的方向为第二辊112的轴心方向。
如图18所示,第二辊112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由集成体构成,该集成体包括第三齿轮124、第四齿轮128和与第一辊111的间隔件123相同的间隔件。该图中,粗大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齿轮124、128的齿顶面。第二辊112也可以没有吸引机构。因此,在第二辊112的齿轮不需要形成形成于第一辊111的第一齿轮121和第二齿轮122的开口部126、127。另外,在第二辊112中,也不需要在间隔件123上形成柱125。
如图18所示,第二辊112的中央区域形成部具有第三齿轮124、间隔件123、第四齿轮128、间隔件123这四个部件依次集成而形成周期T2并反复该周期T2而成的集成构造。形成周期T2的四个部件的厚度的合计与在第一辊111形成周期T1的四个部件的厚度的合计相同。
在图18中,由第三齿轮124的齿124a形成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和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和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在U方向交替地配置。另外,由第二齿轮122的齿122a形成第二辊第一凸部141B。在第一辊111与第二辊112啮合的状态下,第二辊第一凸部141B与第一辊第一凹部区域141A嵌合。另外,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与第一辊第二凹部区域142A嵌合。而且,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与第一辊中央凹部区域146A嵌合。
图19表示将第二辊112的凸部与第一辊111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啮合的状态平面地展开的状态。该图中,细小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第一辊111的齿轮121、122的齿顶面。另外,粗大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第二辊112的齿轮124、128的齿顶面。如该图所示,第二辊第一凸部141B进入第一辊第一凹部区域141A。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进入第一辊第二凹部区域142A。而且,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进入第一辊中央凹部区域146A。与此对照,第二辊112的凸部没有进入第一辊第三凹部143A。
图20表示将第一辊111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平面地展开的状态。该图中,箭头U所示的方向为第一辊111的旋转方向,箭头V所示的方向为第一辊111的轴心方向。另外,该图中,细小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各齿轮121、122的齿顶面。如该图所示,第一辊111的侧部区域形成部具有集成构成,该集成构造是第一齿轮121、间隔件123、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间隔件123、第二齿轮122、第一齿轮121、间隔件123、第一齿轮121、第二齿轮122、间隔件123和第二齿轮122这12个部件依次集成而形成1个周期T1、并且反复该周期T1而形成的。
在图20中,细小点所示的齿顶面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接合部31、32的形成预定位置。具体而言,第一齿轮121的齿121a的齿顶面是第二接合部32的形成预定位置。另外,第二齿轮122的齿122a的齿顶面是第一接合部31的形成预定位置。各齿轮121、122和间隔件123以能够得到上述的图2所示的接合部31、32的配置图案的方式适当配置。
而且,在图20中,由第一齿轮121的四个齿121a和第二齿轮122的两个齿122a包围的第一辊中央凹部区域146A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中央凸部46’的形成预定位置。另外,由一个齿122a和在V方向隔开距离地在U方向配置的两个齿121a包围的第一辊第一凹部区域141A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第一凸部41’的形成预定位置。而且,由四个齿121a包围的第一辊第二凹部区域142A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第二凸部42’的形成预定位置。另外,夹着间隔件123而在V方向隔开距离地配置的两个齿121a间的第一辊第三凹部区域143A是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第三凸部43’的形成预定位置。
图21表示将与第一辊111的侧部区域形成部成为啮合关系的第二辊112的周面平面地展开的状态。该图中,箭头U所示的方向为第二辊112的旋转方向,箭头V所示的方向为第二辊112的轴心方向。另外,该图中,粗大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齿轮124、122的齿顶面。
如图21所示,第二辊112的侧部区域形成部具有集成构造,该集成构造是第三齿轮124、间隔件123、第二齿轮122、第二齿轮122、间隔件123、第三齿轮124、间隔件123、第二齿轮122、第二齿轮122、间隔件123这10个部件依次集成而形成1个周期T2、并且反复该周期T2而形成的。形成周期T2的10个部件的厚度的合计与在第一辊111形成周期T1的12个部件的厚度的合计相同。
在图21中,由第三齿轮124的齿124a形成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和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和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在U方向交替地配置。另外,由第二齿轮122的齿122a形成第二辊第一凸部141B。在第一辊111与第二辊112啮合的状态下,第二辊第一凸部141B与第一辊第一凹部区域141A嵌合。另外,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与第一辊第二凹部区域142A嵌合。而且,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与第一辊中央凹部区域146A嵌合。
图22表示将第二辊112的凸部与第一辊111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周面啮合的状态平面地展开的状态。该图中,细小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第一辊111的齿轮121、122的齿顶面。另外,粗大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第二辊112的齿轮124、122的齿顶面。如该图所示,第二辊第一凸部141B进入第一辊第一凹部区域141A。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进入第一辊第二凹部区域142A。而且,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进入第一辊中央凹部区域146A。与此相对,第二辊112的凸部进入第一辊第三凹部143A。
而且,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在中央区域形成部和侧部区域形成部中的任一者,都通过第二辊第一凸部141B进入第一辊第一凹部区域141A,而将第一片1(未图示)压入第一辊111内,来进行与第一凸部41、41’对应的立体赋形。另外,通过第二辊第二凸部142B进入第一辊第二凹部区域142A,而将第一片1(未图示)压入第一辊111内,来进行与第二凸部42、42’对应的立体赋形。通过第二辊中央凸部146B进入第一辊中央凹部区域146A,而将第一片1(未图示)压入第一辊111内,在中央区域形成部且在压花区域内凸部46、侧部区域形成部进行与中央凸部46’对应的立体赋形。此外,在第一辊第三凹部区域143A,通过从该第三凹部区域143A向第一辊111的内部的吸引,而将第一片1(未图示)吸引到该第三凹部区域143A内,进行立体赋形。
其后,通过第二片2贴合在进行了立体赋形的第一片1,而得到作为目的的复合片10。
以上那样得到的复合片10被导入尿布100的制造线,利用公知的方法制成一次性尿布100的正面片12。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中,如图23所示,构成正面片的复合片10A具有沿着尿布的长度方向(物品长度方向)Xa的第一方向X和沿着尿布的宽度方向(物品宽度方向)Ya的第二方向Y,在尿布的宽度方向(物品宽度方向)Ya的中央部具有中央区域M,该中央区域M在第一方向X排列有多排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中央连续凸部40A,在夹着该中央区域M的两侧分别具有形成网状连续凸部40S’的侧部区域S。
如图24所示,图23所示的复合片10A的中央区域M在如下所述的方面等与图4所示的复合片10不同,即:在第一方向X以一定的间隔形成第二接合部32,压花区域内凸部46的俯视时的形状为大致圆形,高度和面积比图4所示的复合片10的压花区域内凸部46大这样的方面;第一接合部31分割为两个接合部的方面;构成中央连续凸部40A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的俯视形状和大小都不同的方面。如图24所示,关于复合片10A的中央区域M的第一凸部41,第一方向X的长度和面积中的任一者都比第二凸部42大,高度也高。第二实施方式的中央连续凸部40A是这样的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在第二方向Y连结而形成的。
另外,在图25所示的方式中,在图23所示的复合片10A的侧部区域S形成有在第一方向X长的形状的第一接合部31和在第二方向Y长的形状的第二接合部32,是由两个第一接合部31和两个第二接合部32构成的接合部组30A锯齿状地分散而形成的。分别在复合片10A的侧部区域S、S,接合部组30A以外的部分的第一片向远离第二片的方向隆起而形成有网状的连续凸部40S’。
图26是复合片10A的制造中所使用的第一辊和第二辊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与图19相当的图,图27是复合片10A的制造中所使用的第一辊和第二辊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与图22相当的图。在图26和图27中,细小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第一辊111的齿轮的齿顶面,粗大点所示的矩形区域表示第二辊112的齿轮的齿顶面。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中,也使用复合片10A作为正面片12,所以可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同样的效果。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没有特别说明的方面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同样的结构。
以上,针对本实用新型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能够使用中央区域M具有与图3所示的复合片10同样的结构,且侧部区域S具有与图23所示的复合片10A同样的结构的复合片。另外,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也能够使用侧部区域S具有与图3所示的复合片10同样的结构,且中央区域M具有与图23所示的复合片10A同样的结构的复合片。
另外,代替展开型一次性尿布,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另外也可以是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护垫等。
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以下吸收性物品。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由复合片构成的正面片、背面片和配置于这两个片间的吸收体,其中,
上述复合片具有沿着物品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和沿着物品宽度方向的第二方向,并且层叠的第一片和第二片部分地接合而形成多个接合部,第一片在上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二片的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
上述复合片在物品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中央区域,在该中央区域在第一方向排列有多排在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央连续凸部,在夹着该中央区域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形成有网状的连续凸部的侧部区域,上述中央连续凸部是多个凸部在第二方向连结而形成的。
<2>
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央连续凸部是第一方向的长度或高度不同的多种凸部在第二方向交替地连结而形成的。
<3>
如上述<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网状的连续凸部是多个凸部连结而形成的。
<4>
如上述<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网状的连续凸部包括第一凸部和高度比第一凸部低的第二凸部,
多个第一凸部连结而形成的第一凸部排彼此间由第二凸部间歇地连结。
<5>
如上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与上述侧部区域的边界部,上述中央连续凸部与上述网状的连续凸部连结。
<6>
如上述<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吸收体包括吸收性芯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包芯片,该吸收性芯在吸收性物品的裆部的两侧分别具有没有配置该吸收性芯的形成材料的、俯视为凹状的缺口部或贯通部,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侧部区域与凹状缺口部或贯通部的整体或一部分重叠。
<7>
如上述<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央区域和其两侧的上述侧部区域在物品长度方向上至少形成于裆部。
<8>
如上述<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央区域和其两侧的所述侧部区域遍及上述吸收体的全长。
<9>
如上述<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第一片和第二片为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另外,优选为40g/m2以下,更优选为35g/m2以下。
<10>
如上述<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构成上述中央连续凸部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在各自的背侧具有中空部,第一凸部的背面的中空部与第二凸部的背面的中空部相连,在中央连续凸部的背侧形成有在第二方向连续地延伸的连续中空部。
<11>
如上述<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构成上述中央连续凸部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俯视时的形状都为椭圆形,第一凸部的椭圆的长轴与第一方向X一致,第二凸部的椭圆的长轴与第二方向Y一致。
<12>
如上述<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在第一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在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连续而没有上述接合部的非压花区域和在第二方向延伸且以规则图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的压花区域。
<13>
如上述<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接合部,第一片和第二片通过压花加工被一体地加压,两个片与其他部分相比都为高密度。
<14>
如上述<12>或<1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压花区域形成有第一接合部在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而成的第一接合部排和第二接合部在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而成的第二接合部排,第二接合部排形成于第一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的两侧。
<15>
如上述<12>~<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压花区域,形成为矩形的第一接合部使其长边与第二方向Y一致且沿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由此形成沿着第二方向Y的第一接合部排,并且形成为矩形的第二接合部使其短边与第二方向Y一致且沿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由此形成沿着第二方向Y的第二接合部排。
<16>
如上述<14>或<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第二方向Y上的配置位置不同,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沿着第二方向Y的长度也不同。
<17>
如上述<14>~<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都形成为矩形,其矩形的各边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一致。
<18>
如上述<14>~<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各第一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Y上的第一接合部的配置间隔为一定,在各第二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接合部的配置间隔具有两种间隔,交替地具有间隔宽的部分和间隔窄的部分。
<19>
如上述<12>~<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复合片在上述压花区域内具有周围由环状凹部包围的非连续的压花区域内凸部。
<20>
如上述<12>~<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压花区域内凸部和第二凸部形成于第二方向的相同位置。
<21>
如上述<1>~<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在第一方向X规则地且直线状地依次配置有第二凸部、第三凸部、压花区域内凸部、第三凸部。
<22>
如上述<1>~<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构成上述复合片的中央区域的第一片形成有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和压花区域内凸部,第三凸部的高度比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及压花区域内凸部中的任一个都低。
<23>
如上述<1>~<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当设第一凸部的高度为H1、设第二凸部的高度为H2、设第三凸部的高度为H3、设压花区域内凸部的高度为H4时,它们满足下述(1)和(2)或(1)~(3)的关系。
(1)H1≥H2
(2)H1>H4,H2≥H4
(3)H4≥H3
<24>
如上述<1>~<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构成上述侧部区域的第一片形成有高度相互不相同的三种凸部即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
<25>
如上述<1>~<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形成有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当设第一凸部的高度为H1、设第二凸部的高度为H2、设第三凸部的高度为H3时,它们满足H1≥H2>H3的关系。
<26>
如上述<1>~<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第一凸部彼此在第一方向X连结而形成多条第一方向连续凸部,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第一方向连续凸部彼此间由在第一方向X间歇地配置的第二凸部间歇地连结,由此形成网状的连续凸部。
<27>
如上述<1>~<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第一方向连续凸部优选在左右的侧部区域分别形成两排以上,更优选形成三排以上,另外,优选形成20排以下,进一步优选形成10排以下。
<28>
如上述<1>~<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形成有由一个以上的第一凸部和一个以上的第二凸部连结而成的环状连结凸部。
<29>
如上述<1>~<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环状连结凸部在第一方向X隔开一定距离地、直线地配置成排,而构成环状连结凸部排,该环状连结凸部排在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距离地配置有多排。
<30>
如上述<1>~<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环状连结凸部的环内,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中央凸部。
<31>
如上述<1>~<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上述中央凸部的高度H4与上述第二凸部的高度H2大致相同。
<32>
如上述<1>~<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多个上述中央凸部在复合片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隔开一定距离且直线地配置成排,而构成中央凸部排,该中央凸部排在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距离地配置有多排。
<33>
如上述<1>~<3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在复合片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交替地且直线状地配置有第二凸部和中央凸部。
<34>
如上述<1>~<3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在复合片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规则地且直线状地依次配置有第二凸部、第三凸部、中央凸部、第三凸部。
<35>
如上述<1>~<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侧部区域与俯视时凹状的缺口部的整个区域重叠。
<36>
如上述<1>~<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央连续凸部的第一凸部的高度H1为构成上述连续凸部的高度最大的第一凸部的高度H1的1/2以上2以下。
<37>
如上述<1>~<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非压花区域的第一方向的长度为上述压花区域的该方向的长度Le的20%以上100%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在肌肤的不易摩擦性、透气性和防闷热性、手感上都优异。
Claims (37)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由复合片构成的正面片、背面片和配置于这两个片间的吸收体,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片具有沿着物品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和沿着物品宽度方向的第二方向,并且层叠的第一片和第二片部分地接合而形成多个接合部,第一片在所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二片的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复合片在物品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中央区域,在该中央区域在第一方向排列有多排在第二方向延伸的中央连续凸部,在夹着该中央区域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形成有网状的连续凸部的侧部区域,所述中央连续凸部是多个凸部在第二方向连结而形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连续凸部是第一方向的长度或高度不同的多种凸部在第二方向交替地连结而形成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状的连续凸部是多个凸部连结而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状的连续凸部包括第一凸部和高度比第一凸部低的第二凸部,
多个第一凸部连结而形成的第一凸部排彼此间由第二凸部间歇地连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与所述侧部区域的边界部,所述中央连续凸部与所述网状的连续凸部连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包括吸收性芯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包芯片,该吸收性芯在吸收性物品的裆部的两侧分别具有没有配置该吸收性芯的形成材料的、俯视为凹状的缺口部或贯通部,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侧部区域与凹状缺口部或贯通部的整体或一部分重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区域和其两侧的所述侧部区域在物品长度方向上至少形成于裆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区域和其两侧的所述侧部区域遍及所述吸收体的全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第一片和第二片为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克重为10g/m2以上40g/m2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中央连续凸部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在各自的背侧具有中空部,第一凸部的背面的中空部与第二凸部的背面的中空部相连,在中央连续凸部的背侧形成有在第二方向连续地延伸的连续中空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中央连续凸部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俯视时的形状都为椭圆形,第一凸部的椭圆的长轴与第一方向一致,第二凸部的椭圆的长轴与第二方向一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在第一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在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连续而没有所述接合部的非压花区域和在第二方向延伸且以规则的图案形成有所述接合部的压花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合部,第一片和第二片通过压花加工被一体地加压,两个片与其他部分相比都为高密度。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花区域形成有第一接合部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而成的第一接合部排和第二接合部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而成的第二接合部排,第二接合部排形成于第一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的两侧。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花区域,形成为矩形的第一接合部使其长边与第二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由此形成沿着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并且形成为矩形的第二接合部使其短边与第二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由此形成沿着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在第二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不同,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沿着第二方向的长度也不同。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都形成为矩形,其矩形的各边与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一致。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各第一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上的第一接合部的配置间隔为一定,在各第二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上的第二接合部的配置间隔具有两种间隔,交替地具有间隔宽的部分和间隔窄的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片在所述压花区域内具有周围由环状凹部包围的非连续的压花区域内凸部。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花区域内凸部和第二凸部形成于第二方向的相同位置。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在第一方向规则地且直线状地依次配置有第二凸部、第三凸部、压花区域内凸部、第三凸部。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复合片的中央区域的第一片形成有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三凸部和压花区域内凸部,第三凸部的高度比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压花区域内凸部都低。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当设第一凸部的高度为H1、设第二凸部的高度为H2、设第三凸部的高度为H3、设压花区域内凸部的高度为H4时,它们满足下述(1)和(2)或(1)~(3)的关系
(1)H1≥H2
(2)H1>H4,H2≥H4
(3)H4≥H3。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侧部区域的第一片形成有高度相互不相同的三种凸部即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形成有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当设第一凸部的高度为H1、设第二凸部的高度为H2、设第三凸部的高度为H3时,它们满足H1≥H2>H3的关系。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第一凸部彼此在第一方向连结而形成多个第一方向连续凸部,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方向连续凸部彼此间由在第一方向间歇地配置的第二凸部间歇地连结,由此形成网状的连续凸部。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第一方向连续凸部在左右的侧部区域分别形成有两排以上且20排以下。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形成有由一个以上的第一凸部和一个以上的第二凸部连结而成的环状连结凸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连结凸部在第一方向隔开一定距离地、直线地配置成排,而构成环状连结凸部排,该环状连结凸部排在第二方向隔开一定距离地配置有多排。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连结凸部的环内,在其大致中央形成有中央凸部。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所述中央凸部的高度(H4)与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H2)大致相同。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中央凸部在复合片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隔开一定距离且直线地配置成排,而构成中央凸部排,该中央凸部排在第二方向隔开一定距离地配置有多排。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在复合片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交替地且直线状地配置有第二凸部和中央凸部。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在复合片的面内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规则地且直线状地依次配置有第二凸部、第三凸部、中央凸部、第三凸部。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侧部区域与俯视时凹状的缺口部的整个区域重叠。
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中央连续凸部的第一凸部的高度(H1)为构成所述连续凸部的高度最大的第一凸部的高度(H1)的1/2以上2倍以下。
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非压花区域的第一方向的长度为所述压花区域的该方向的长度(Le)的20%以上100%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56909 | 2014-12-19 | ||
JP2014256909A JP6466162B2 (ja) | 2014-12-19 | 2014-12-19 | 吸収性物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586162U true CN205586162U (zh) | 2016-09-21 |
Family
ID=56243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1055520.9U Active CN205586162U (zh) | 2014-12-19 | 2015-12-17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66162B2 (zh) |
CN (1) | CN205586162U (zh) |
RU (1) | RU167824U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93580A (zh) * | 2017-10-04 | 2020-05-01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伸缩性片和吸收性物品 |
CN111093579A (zh) * | 2017-10-04 | 2020-05-01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伸缩性片和吸收性物品 |
CN111163736A (zh) * | 2017-10-25 | 2020-05-15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CN111386096A (zh) * | 2017-11-22 | 2020-07-07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71363B2 (ja) | 2016-11-30 | 2018-08-08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7044529B2 (ja) * | 2017-12-05 | 2022-03-30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US11999150B2 (en) * | 2019-05-03 | 2024-06-0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Nonwoven webs with one or more repeat units |
RU2769819C1 (ru) * | 2021-04-23 | 2022-04-06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СИЛЬВЕР АСЕПТИКА" | Антисептическое издели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K95294A3 (en) * | 1992-02-18 | 1995-04-12 | Mcneil Ppc Inc | Perforated plastic foils and method of their production |
RU2362521C2 (ru) * | 2004-12-29 | 2009-07-27 | Ска Хайджин Продактс Аб | Поглощ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обладающее улучшенными свойствами обращения с фекальными веществами низкой вязкости |
EP1957019B1 (en) * | 2005-12-07 | 2015-01-21 | SCA Hygiene Products AB | Nonwoven material and absorbing article comprising nonwoven material |
JP5086036B2 (ja) * | 2007-11-12 | 2012-11-28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5127428B2 (ja) * | 2007-12-21 | 2013-01-23 | 花王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US20100035014A1 (en) * | 2008-08-08 | 2010-02-11 | John Lee Hammons | Zoned Topsheet |
RU98915U1 (ru) * | 2010-07-09 | 2010-11-10 | Вячеслав Леонидович Куличков | Гигиеническое изделие |
JP6044413B2 (ja) * | 2013-03-26 | 2016-12-14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のトップ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
-
2014
- 2014-12-19 JP JP2014256909A patent/JP646616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2-17 CN CN201521055520.9U patent/CN205586162U/zh active Active
- 2015-12-18 RU RU2015154480U patent/RU167824U1/ru active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93580A (zh) * | 2017-10-04 | 2020-05-01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伸缩性片和吸收性物品 |
CN111093579A (zh) * | 2017-10-04 | 2020-05-01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伸缩性片和吸收性物品 |
CN111093580B (zh) * | 2017-10-04 | 2020-11-06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伸缩性片和吸收性物品 |
CN111093579B (zh) * | 2017-10-04 | 2021-01-08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伸缩性片和吸收性物品 |
US10987255B2 (en) | 2017-10-04 | 2021-04-27 | Unicharm Corporation | Stretchable and contractible sheet and absorbent article |
CN111163736A (zh) * | 2017-10-25 | 2020-05-15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CN111163736B (zh) * | 2017-10-25 | 2021-11-16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US12109095B2 (en) | 2017-10-25 | 2024-10-08 | Kao Corporation | Absorbent article |
CN111386096A (zh) * | 2017-11-22 | 2020-07-07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US11617691B2 (en) | 2017-11-22 | 2023-04-04 | Kao Corporation | Absorbent art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116582A (ja) | 2016-06-30 |
RU167824U1 (ru) | 2017-01-10 |
JP6466162B2 (ja) | 2019-0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586162U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07106364A (zh) | 吸收性物品 | |
RU2636370C2 (ru) | Абсорбирующие изделия, содержащие структурированные нетканые материалы | |
JP4804337B2 (ja) |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520117B2 (ja) | 弾性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627035B2 (ja) | 立体有孔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6098848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4863697B2 (ja) | 複合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
JP6178828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200932525A (en) | Laminated body of sheet-like member | |
CN107106363A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2006341455A (ja) | 伸縮性シート | |
CN108348374A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205411476U (zh) | 吸收性物品 | |
US20100174258A1 (en) | Absorptive article | |
CN110087595A (zh) | 用于制造用于吸收性物品的片状构件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920940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2005319730A (ja) | 伸縮性立体賦形シート | |
TWI734717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2016116579A (ja) | 複合シー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 |
CN205459369U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5094992B2 (ja) | 複合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
WO2016098847A1 (ja) | 吸収性物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