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22319U - 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22319U
CN205522319U CN201620114519.7U CN201620114519U CN205522319U CN 205522319 U CN205522319 U CN 205522319U CN 201620114519 U CN201620114519 U CN 201620114519U CN 205522319 U CN205522319 U CN 205522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jector retainner
retainner plate
spring
injection
push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1451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喻方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New District Yaming Pla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New District Yami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New District Yaming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New District Yami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1451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522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22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2231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在贯穿二次顶出机构、第一顶针板至第三顶针板的顶杆上套有一弹簧,在顶杆朝向出模方向的一端上设置外径大于弹簧内径的杯头,第一顶针板上用于放置顶杆的孔的孔径小于弹簧外径,在弹簧被压缩至预压状态下,带动顶杆与四个顶针板向出模方向移动,固定于第二顶针板上的脱模顶杆则将注塑制品向出模方向顶出,顶出加长杆推动第二顶针板继续向出模方向移动,弹簧向出模方向压缩,使固定在第二顶针板上的顶出杆二次顶出注塑制品。相对于其它零件,弹簧的使用寿命更长,且弹簧能够回复形变的特点,被损坏后较易修复或者只需更换弹簧即可,因此这种顶出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寿命长、易修理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制品(Injection molding products)是指用注塑成型机把塑料加热塑化熔融,然后再注射到成型模具空腔内成型,经冷却降温,熔体固化后脱模,注塑成型机注射成型的制品。
对注塑制品成型质量产生影响的装置主要为浇注系统、冷却系统和顶出系统。其中顶出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塑件的变形。
如果顶出系统布置不平衡,将造成顶出力的不平衡而使塑件变形。因此,在设计顶出系统时应力求与脱模阻力相平衡。
在顶出塑件制品时应当将塑件制品完全推出,这时候的完全推出是指制品在重力作用下可自由落下,顶出行程取决于塑件制品的形状,对于锥度很小或没有锥度的塑件制品,顶出行程等于后模模芯的最大高度加5mm~10mm的安全距离;对于锥度很大的塑件制品,顶出行程可以小些,一般取后模模芯(模仁)高度的1/2~1/3之间即可。
常见的注塑模具的脱模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所谓纵向为沿着 注塑模具的开合方向,所谓横向为与所述纵向正交的方向,所谓斜向为皆与纵向与横向之间的方向,因此对于复杂的注塑制品,其脱模方向往往由几个方向按照次序组合而成,因此至少需要两次顶出,才能将注塑制品从模具中完全推出,相应地,顶出机构中往往会设置二次顶出机构,且第一次顶出运动一般为大行程运动,后续的二次顶出运动一般运动行程小于第一次顶出运动。
中国专利CN200960706Y(申请号:200620066875.2,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公开了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其配合使用一顶杆以使产品脱模(出模),该模具用于公模板和下固定板之间活动设置有固定连接的第一、第二顶板,以及固定连接的第三、第四顶板,其中该第三顶板上设置有一开闭器,该开闭器连接于第三顶板以及第一、二顶板之间,上述顶杆抵触于第二顶板上,另外,第一、二顶板穿设有一限位柱,该限位柱一端固定于该第三、四顶板之间,另一端可抵触于该公模板上;该模具公模仁以及公模板活动穿设有一顶针,且该顶针固定于第一、二顶板之间;该模具公模仁、公模板、第一顶板以及第二顶板之间穿设有一套筒,该套筒固定于第三、四顶板之间,该专利通过顶杆顶起第一、二顶板,通过开闭器的带动,第三、四顶板也一起上升,此时顶针及套筒顶起产品,则产品脱模,该顶出机构可以使产品二次顶出,当该顶出结构设计复杂,需要计算的机械参数较多。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二次顶出机构,从而减少安装工序,简化机械参数计算的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在依次贯穿二次顶出机构和第一顶针板至第三顶针板的顶杆上设置一弹簧,并在顶杆朝向出模方向的一端上设置外径大于弹簧内径的杯头,并且将第一顶针板上用于放置顶杆的孔的孔径减小至小于弹簧外径,这样如果当弹簧压缩回复预压状态时,则会给予杯头一个出模方向的力,从而使得顶杆向出模方向移动,由于顶杆与第四顶针板固定连接,则第一顶针板至第四顶针板皆向上移动,固定于第二顶针板上的脱模顶杆则将注塑制品向出模方向顶出,顶出加长杆带动第二顶针板继续向出模方向移动,则第二顶针板带动固定在第二顶针板上的顶出杆向上移动,使得弹簧向出模方向压缩,从而使顶出杆二次顶出注塑制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位于注塑模具的一侧,包括
二次顶出机构,位于注塑模具背离出模方向的一端,二次顶出机构内部贯穿有一顶杆,顶杆顶部位于注塑模具的受顶腔内,顶杆位于受顶腔的一端具有杯头,在杯头下方套有内径小于杯头外径的弹簧;
还包括位于二次顶出机构远离注塑模具的一侧的四个依次排列的顶针板,分别为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第三顶针板和第四顶针板,顶杆依次贯穿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和第三顶针板,并固定在第四顶针板上;
还包括一顶出加长杆,一端与注塑机连接,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顶 针板上,注塑机推动顶出加长杆向出模方向运动则带动第二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
至少还包括一脱模顶杆,贯穿二次顶出机构和第一顶针板,并固定在第三顶针板上,脱模顶杆与注塑制品接触,第三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并带动脱模顶杆向出模方向运动;
至少还包括一顶出杆,固定于第二顶针板上,并延伸至与注塑制品接触,第二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并带动顶出杆向出模方向运动;
弹簧的外径大于第一顶针板上用于放置顶杆的孔的孔径,使得弹簧在预压状态下,杯头受到弹簧给予的出模方向的力,同时第一顶针板也受到弹簧给予的背离出模方向的力。
作为优选,具有若干个呈对称分布的顶出杆和若干个对称分布的脱模顶杆,皆与注塑制品接触。
作为优选,还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固定在第一顶针板上。
作为优选,当弹簧带动四个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直至杯头接触到受顶腔顶壁时,限位装置最顶端与注塑模具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使弹簧从预压状态压缩至压缩极限时所减小的长度。
作为优选,限位装置为限位桩,限位桩螺纹连接在第一顶针板上。
作为优选,顶杆通过螺栓固定在第四顶针板上。
作为优选,顶出加长杆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顶针板上。
作为优选,第一顶针板通过螺栓连接在二次顶出机构上,第一顶针板与第二顶针板固定连接,第三顶针板与第四顶针板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位于注塑模具的一侧,包括
二次顶出机构,位于注塑模具背离出模方向的一端,二次顶出机构内部贯穿有一顶杆,顶杆顶部位于注塑模具的受顶腔内,顶杆位于受顶腔的一端具有杯头,在杯头下方套有内径小于杯头外径的弹簧;
还包括位于二次顶出机构远离注塑模具的一侧的四个依次排列的顶针板,分别为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第三顶针板和第四顶针板,顶杆依次贯穿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和第三顶针板,并固定在第四顶针板上;
还包括一顶出加长杆,一端与注塑机连接,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顶针板上,注塑机推动顶出加长杆向出模方向运动则带动第二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
至少还包括一脱模顶杆,贯穿二次顶出机构和第一顶针板,并固定在第三顶针板上,脱模顶杆与注塑制品接触,第三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并带动脱模顶杆向出模方向运动;
至少还包括一顶出杆,固定于第二顶针板上,并延伸至与注塑制品接触,第二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并带动顶出杆向出模方向运动;
弹簧的外径大于第一顶针板上用于放置顶杆的孔的孔径,使得弹簧在预压状态下,杯头受到弹簧给予的出模方向的力,同时第一顶针板也受到弹簧给予的背离出模方向的力。
本实用新型在贯穿二次顶出机构和第一顶针板至第三顶针板的 顶杆上设置一弹簧,并在顶杆朝向出模方向的一端上设置外径大于弹簧内径的杯头,并且将第一顶针板上用于放置顶杆的孔的孔径减小至小于弹簧外径,这样当顶出加长杆推动第二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则第一顶针板向上运动使弹簧压缩,使弹簧处于预压状态,当处于预压状态的弹簧要回复形状时,则会给予杯头一个出模方向的力,从而使得顶杆向出模方向移动,由于顶杆与第四顶针板固定连接,则第一顶针板至第四顶针板皆向上移动,固定于第三顶针板上的脱模顶杆和固定在第二顶针板上的顶出杆皆向出模方向运动,且脱模顶杆则将注塑制品向出模方向顶出,直至顶杆的杯头接触至受顶腔的顶壁,此时弹簧处于中间状态;然后注塑机推动顶出加长杆向出模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二顶针板继续向出模方向移动,则第二顶针板带动固定在第二顶针板上的顶出杆移动,固定在第一顶针板上的弹簧也向出模方向压缩,顶出杆运动直至将注塑制品顶出注塑模具。
这种顶出装置结构简单,在第一次移动时依靠弹簧从压缩状态回复预压状态实现大行程顶出运动,第二次小行程的顶出运动对弹簧进行部分压缩,相对于其它零件,弹簧的使用寿命更长,且在一定程度内,弹簧能够回复形变的特点,被损坏后较易修复或者只需更换弹簧即可,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寿命长、易修理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出装置的原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出装置的四个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 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出装置两个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图示:1-二次顶出机构、11-顶杆、111-杯头、12-弹簧、13-脱模顶杆、2-后模、21-受顶腔、3-第一顶针板、4-第二顶针板、41-第一螺栓、42-顶出杆、5-第三顶针板、6-第四顶针板、61-第二螺栓、62-第三螺栓、7-顶出加长杆、8-限位桩、9-注塑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在模具的后模2的背离出模方向的一端上依次连接二次顶出机构1、第一顶针板3、第二顶针板4、第三顶针板5、第四顶针板6,注塑机9连接着顶出加长杆7,顶出加长杆7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顶针板4上,注塑机9推动顶出加长杆7向出模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二顶针板4向出模方向运动。
为了方便表述,图中出模方向与垂直水平面向上的方向一致。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3,二次顶出机构1中具有顶杆11,顶杆11上朝向出模方向的一端具有杯头111,并且相应地,在后模2与顶杆11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受顶腔21,顶杆11向出模方向运动时可伸入受顶腔21内。
在顶杆11上套有弹簧12,弹簧12位于杯头111下方,并且弹簧12的内径小于杯头111的外径,这样弹簧12的顶端向上移动,就会给予杯头111向上的力从而带动顶杆11向上运动。
第一顶针板3上用于被顶杆11贯穿的孔的孔径小于弹簧12的外径,这样使得弹簧12从预压状态回复至杯头111接触到受顶腔21顶壁即弹簧的中间状态时,弹簧12给予第一顶针板3向下的力时,第一顶针板3给予弹簧12向上的反作用力,从而使得弹簧12仅有顶端向上运动并给予杯头111向上运动的力,继而带动顶杆11向受顶腔21内运动。
顶杆11向下依次贯穿第一顶针板3、第二顶针板4、第三顶针板5,并且顶杆11朝向第四顶针板6的一端开有螺孔,第一顶针板3上的第三螺栓62旋入上述螺孔内,使得顶杆11固定在第四顶针板6上,一旦顶杆11向上运动时,则会带动第四顶针板6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第四顶针板6上方的第三顶针板5、第二顶针板4、第一顶针板3以及二次顶出机构1向上运动。
在第三顶针板5上固定有一脱模顶杆13,并且向上依次贯穿第二顶针板4、第一顶针板3、二次顶出机构1、后模2直至与注塑制品(未图示)接触,一旦第三顶针板5向上运动,则会带动脱模顶杆13向上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次顶出注塑制品。
在第二顶针板4上还固定有若干个对称分布的顶出杆42,其向上延伸直至接触注塑制品,顶出杆对称分布在脱模顶杆13周围,当第二顶针板4向上运动时,会带动顶出杆42向上运动,第一次顶出 注塑制品时,顶出杆42与脱模顶杆13皆向上运动,由脱模顶杆13为主,第一次顶出注塑制品,在二次顶出注塑制品时,脱模顶杆13保持固定位置,由所有的顶出杆42向上运动将注塑制品顶出至注塑模具之外。
较佳地,在第一顶针板3上还固定有限位桩8,限位桩8下端螺纹连接在第一顶针板3内,设置在顶出时,第三顶针板5不再向上运动时,此时弹簧12为中间状态,杯头111接触到受顶腔21顶壁,限位柱8的顶部与后模2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将此时的弹簧12压缩至压缩极限时弹簧12减小的长度,当顶出加长杆7向上运动推动第二顶针板4继续向上运动,并带动了第一顶针板3向上运动直至第一顶针板3上的限位柱8的顶部已经接触到后模2,此时弹簧12已经到达或者即将到达压缩极限,此时若第二顶针板4仍旧继续向上运动,则后模12阻挡了限位桩8向上的运动,限位桩8的最低端给予第一顶针板3向下的力,使得两者保持平衡,从而使得第二顶针板4不再向上运动,避免了弹簧12到达压缩极限。
较佳地,第二顶针板4上具有第一螺栓41,旋入第一顶针板3的螺孔内,则第一顶针板3与第二顶针板4固定连接,第四顶针板6上具有第二螺栓61并且旋入第三顶针板5的螺孔内,使得第三顶针板5与第四顶针板6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出装置的工作流程为:请参照图1,第四顶针板6、第三顶针板5、第二顶针板4、第一顶针板3、二次顶出机构1、后模2依次紧密排列,顶杆11与受顶腔21顶壁尚未接触。
注塑机9推动顶出加长杆7向上运动,由于顶出加长杆7与第二顶针板4固定连接,那么会推动第二顶针板4向上运动,从而推动第一顶针板3也向上运动,此时第一顶针板3上面的弹簧12受到压缩变成了预压状态。
弹簧12由于处在预压状态,则需要回复原形,因此同时给予上方杯头111一个向上的力以及给予下方的第一顶针板3向下的力,但此时第二顶针板4向上运动,因此第一顶针板3不会向下移动,则相反地会给予弹簧12向上的反作用力,因此弹簧12只能向上运动以回复原形,杯头111被弹簧12向上的力带动着向受顶腔21移动,请参照图1至图3,顶杆11的底端被第四顶针板6上的第三螺栓62固定在第四顶针板6上,因此杯头11带动整个顶杆11向上运动,则第四顶针板6也会跟随顶杆11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了第一顶针板3至第三顶针板5也向上运动,固定在第三顶针板5上的脱模顶杆13则向上运动,从而第一次顶出后模2中的注塑制品。
在完成上述第一次顶出运动后,对于复杂的注塑制品,还需要进行二次顶出,将注塑制品彻底顶出注塑模具外,此时顶杆11的顶端即杯头111已接触受顶腔21的顶壁,弹簧12由于顶壁的阻挡已无法继续回复原形,保持中间状态。注塑机9继续向上推动顶出加长杆7,从而推动第二顶针板4向上顶起,第二顶针板4上的顶出杆42继续向上顶出注塑制品,第三顶针板5保持不动,则固定在第三顶针板5上的脱模顶杆13保持不动。而弹簧12受到第一顶针板3向上的力,杯头111给予受顶腔21顶壁向上运动的力,但由于后模2保持固定, 则受顶腔21也保持位置固定,给予杯头111向下运动的反作用力,两者保持平衡,则使得弹簧12向上压缩。
弹簧12还处于中间状态时,固定在第一顶针板3上的限位桩8距离后模2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将弹簧12从中间状态压缩至压缩极限时,弹簧12减小的长度,当弹簧12向上压缩时,限位桩8顶部与后模2的距离在逐渐缩小,直至限位桩8接触到后模2时,弹簧12此时处于或者即将到达压缩极限,若弹簧12继续向上压缩,则限位桩8的顶部会受到后模2向下的力,无法继续向上压缩,从而避免了弹簧12压缩至超过了压缩极限而无法回复原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成型顶出装置结构简单,在第一次移动时依靠弹簧12从预压状态回复原形实现大行程顶出运动,第二次小行程的顶出运动对弹簧12进行部分压缩,相对于其它零件,弹簧12的使用寿命更长,且在一定程度内,弹簧12能够恢复形变的特点,被损坏后较易修复或者只需更换弹簧12即可,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寿命长、易修理的特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位于注塑模具的一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次顶出机构,位于注塑模具背离出模方向的一端,二次顶出机构内部贯穿有一顶杆,顶杆顶部位于注塑模具的受顶腔内,顶杆位于受顶腔的一端具有杯头,在杯头下方套有内径小于杯头外径的弹簧;
还包括位于二次顶出机构远离注塑模具的一侧的四个依次排列的顶针板,分别为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第三顶针板和第四顶针板,顶杆依次贯穿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和第三顶针板,并固定在第四顶针板上;
还包括一顶出加长杆,一端与注塑机连接,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顶针板上,注塑机推动顶出加长杆向出模方向运动则推动第二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
至少还包括一脱模顶杆,贯穿二次顶出机构和第一顶针板,并固定在第三顶针板上,脱模顶杆与注塑制品接触,第三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并带动脱模顶杆向出模方向运动;
至少还包括一顶出杆,固定于第二顶针板上,并延伸至与注塑制品接触,第二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并带动顶出杆向出模方向运动;
弹簧的外径大于第一顶针板上用于放置顶杆的孔的孔径,使得弹簧在预压状态下,杯头受到弹簧给予的出模方向的力,同时第一顶针板也受到弹簧给予的背离出模方向的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若干个呈对称分布的顶出杆和若干个对称分布的脱模顶杆,皆与注塑制品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固定在第一顶针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弹簧带动四个顶针板向出模方向运动直至杯头接触到受顶腔顶壁时,限位装置最顶端与注塑模具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使弹簧从预压状态压缩至压缩极限时所减小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限位装置为限位桩,限位桩螺纹连接在第一顶针板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顶杆通过螺栓固定在第四顶针板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顶出加长杆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顶针板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顶针板通过螺栓连接在二次顶出机构上,第一顶针板与第二顶针板固定连接,第三顶针板与第四顶针板固定连接。
CN201620114519.7U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22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14519.7U CN205522319U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14519.7U CN205522319U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22319U true CN205522319U (zh) 2016-08-31

Family

ID=56776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1451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22319U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5223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8755A (zh) * 2021-10-27 2021-12-24 马伟明 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的顶出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8755A (zh) * 2021-10-27 2021-12-24 马伟明 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的顶出机构
CN113828755B (zh) * 2021-10-27 2023-10-27 苏可森(天门)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顶出压铸模具的顶出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63446B1 (ko) 2축연신 블로우성형장치
CN203739167U (zh) 汽车塑件模具二次顶出脱模机构
CN205522319U (zh) 一种注塑成型的顶出装置
CN107599319A (zh) 一种轨道减振器制作方法及子母结构自动脱模模具
CN207983874U (zh)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CN211251148U (zh) 一种汽车空调风门短连杆注塑模具
CN2900132Y (zh) 母模辅助脱模结构
CN202572829U (zh) 注塑模具
CN209504805U (zh) 一种防变形脱模机构
KR20150143126A (ko) 사이드 게이트의 자동절단 및 성형물의 취출을 위한 사출 금형장치
CN102825740A (zh) 塑胶模具的顶出机构
CN105415609A (zh) 一种注塑模具辅助顶针斜向顶出的机构
CN107984709A (zh) 一种能够高效脱模的注塑模具
CN108859033A (zh) 一种洗衣机配件精密注塑成型模具
CN103587085A (zh) 一种模具二次顶出与先复位一体机构
CN202986018U (zh) 模具顺序顶出机构
CN201070819Y (zh) 套筒顶出结构
CN206011603U (zh) 一种防止滑块和顶杆相撞的结构
CN217073223U (zh) 一种密封件注塑模具的顶芯装置
CN218429723U (zh) 一种塑料模具二次顶出斜抽芯装置
CN109732861A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CN215151249U (zh) 一种滑块上潜浇口的顶出机构
CN204322435U (zh) 一种卡扣注塑模具顶出结构
KR20200015294A (ko) 흡착부 취출성을 개선시킨 사출금형 시스템
CN209794418U (zh) 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复位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