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44120U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344120U CN205344120U CN201521039615.1U CN201521039615U CN205344120U CN 205344120 U CN205344120 U CN 205344120U CN 201521039615 U CN201521039615 U CN 201521039615U CN 205344120 U CN205344120 U CN 2053441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p
- terminal
- printer
- contact
- 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用芯片至少包括镂空部、存储器、两个安装检测端子以及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接的电源端子,所述安装检测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安装检测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相电接触的电源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端面上,并且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两侧,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源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并有效保证了芯片使用的稳定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和墨盒有很多中,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用于存储生产厂信息、墨水量信息、墨盒类别信息、墨水颜色等信息,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对于喷墨打印机的正常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中,第201110375124.4号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路基板,参考附图1可知,该电路基板包括基板(芯片)200,基板200上设有基板端子210-290,并且基板端子210-290分为两排排列,各个端子具有各自的接触部cp,接触部cp为与接点机构(触针)(图中未示出)相接触的位置。
然而,在实用新型人实施本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小型化打印机越来越受到公司和家庭的青睐,从而使得芯片尺寸的越来越小型化,各个端子的尺寸均越来越小,而打印机触针架及触针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松动,其与芯片之间的接触位置相比于正常的接触位置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芯片上的电源端子已与打印机上相应的触针之间已经连接,但是安装检测端子却无法建立正常连接而致使打印机无法识别该芯片或者芯片、打印机损坏的情况;
另外,由于打印机中的墨盒为易耗品,使用完后需要更换,基板位于墨盒上,打印机中具有与基板电连接的触针,在墨盒安装过程中,触针要与基板相互摩擦直至安装到位,如附图1所示,第一排触针与基板的摩擦距离为t1,第二排触针与基板的摩擦距离为t2,在打印机使用一段时间后,经过多次更换用尽的墨盒的拆装后,会导致触针的山脊状顶尖接触部的磨损,会引起接触不良;特别是电源端子对应的触针,如果电源端子对应的触针磨损,会引起基板供电不稳定,影响基板和触针之间的电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芯片上的电源端子已与打印机上相应的触针之间已经连接,但是安装检测端子却无法建立正常连接而致使打印机无法识别该芯片或者芯片、打印机损坏的情况,同时可以解决触针磨损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用芯片,至少包括镂空部、存储器、两个安装检测端子以及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接的电源端子,所述安装检测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安装检测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相电接触的电源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的下方形成镂空部,所述电源接触部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端面上,并且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两侧,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源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电源接触部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后端面上。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检测端子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还包括: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接的接地端子和数据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接地接触部,所述数据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数据接触部,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接地端子和数据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镂空部的后端面上。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在所述接地端子和数据端子的下方均设置在所述镂空部的后端面时,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电源接触部、接地接触部以及数据接触部所在区域位于所述两个安装检测接触部所在区域的后端。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电源端子、接地端子以及数据端子所在区域位于所述两个安装检测端子所在区域的后端。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还包括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控制端子,每个控制端子上均形成有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控制接触部,每个控制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均大于所述电源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所述芯片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两个安装检测端子之间的第一短路检测端子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至少一个控制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短路检测端子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之间。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所述芯片上各端子接触部由所述芯片前端至后端排列设置呈至少三行连接接触部,所述至少三行连接接触部中的各端子接触部沿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上交错设置。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至少三行中沿安装方向上从前端侧到后端侧的前两行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位于第一行,所述电源接触部位于第二行。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所述芯片上形成朝向所述芯片内部凹陷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多个控制端子的后端两侧。
如上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所述镂空部为形成于所述芯片内部的封闭结构;或者,所述镂空部为形成于所述芯片下端的开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是为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包括上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通过将第一行中的安装检测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小于位于第二行中的电源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即使得电源接触部位于两个安装检测接触部的上端,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芯片上电源端子已与打印机上相应的触针之间已经连接,但是安装检测端子却无法建立正常连接而致使打印机无法识别该芯片或者芯片、打印机损坏的情况,保证了芯片使用的稳定可靠性;另外,通过设置的镂空部,有效地减小了触针与芯片的接触行程,减少了触针的磨损情况,避免了因触针磨损带来的接触不良、影响芯片与打印机的电传输的问题,提高了该芯片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后视图;
图4为图2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安装过程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还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后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墨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墨盒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第一触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与触针的分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与触针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200、基板(芯片);210-290、基板端子;
cp:接触部;11、芯片;
111、第一串联端子;112、复位端子;
113、时钟端子;114、第二串联端子;
115、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6、电源端子;
117、接地端子;118、数据端子;
119、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1c、第一串联接触部;
112c、复位接触部;113c、时钟接触部;
114c、第二串联接触部;115c、第一安装检测接触部;
116c、电源接触部;117c、接地接触部;
118c、数据接触部;119c、第二安装检测接触部;
121、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2、第二短路检测端子;
131、第一定位部;132、第二定位部;
133、镂空部;133a、侧端面;
133b、后端面;113c、前端面;
134、第一斜切角;135、第二斜切角;
136、第三斜切角;137、第四斜切角;
141、存储器;142、电器元器件;
20、墨盒;20a、第一面;
20b、第二面;20c、第三面;
20d、第四面;21、出墨口;
22、壳体;23、把手;
231、第一卡位;24、芯片支架;
25、第二卡位;30、墨盒安装部;
31、供墨针;32、触针;
32a、第一触针;32f、第六触针;
321、第一接触头;321a、斜坡部;
321b、顶尖部;322、第二接触头;
323、连接部;33、打印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给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2为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后视图;图4为图2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安装过程原理示意图;参考附图2-5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用芯片,至少包括镂空部133、存储器141、两个安装检测端子以及与存储器141相连接的电源端子116,安装检测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32电接触的安装检测接触部,电源端子116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32相电接触的电源接触部116c,电源接触部116c设置于镂空部133的端面上,并且安装检测接触部设置于镂空部133的两侧,沿芯片11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上,安装检测接触部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小于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其中,本技术方案中所说的芯片11的前端是指的在正确安装芯片11的过程中的芯片11在安装方向的前端侧。
首先,镂空部133至少具有侧端面133a和后端面133b,而具体包括的端面结构与镂空部133的形状结构有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将侧端面133a和后端面133b统称为镂空部133的端面;而对于电源接触部116c设置在镂空部133上的端面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电源接触部116c设置于镂空部133的侧端面133a上,或者将电源接触部116c设置于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其中,较为优选的,沿芯片11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将电源接触部116c设置于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这样方便电源接触部116c与相对应的触针进行可靠接触,进而保证了芯片11工作的稳定可靠性。
其次,对于芯片11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芯片11设置为矩形结构、切角矩形结构、圆角矩形结构均可;此外,对于存储器141设置的位置不做限定,如可以将存储器141设置于芯片11上靠近后端的一侧,或者也可以将存储器141设置于芯片11上靠近侧端的一侧,还可以将存储器141设置于芯片11的中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对于至少两行连接端子中的连接端子的个数以及行数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连接端子的个数设置为5个、7个、9个等等均可,而对于设置的行数,可以设置为两行、三行、四行等等均可,只要能够使得连接端子排列能够达到预计的效果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再次,对于安装检测端子和电源端子116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安装检测端子设置为矩形、正方形或圆角矩形等等,将电源端子116设置为矩形、正方形或圆角矩形结构等等均可,只要能够使得电源接触部116c和两个安装检测接触部位于不同行上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注意的是,本技术方案中使得安装检测端子和电源端子116之间的相对位置至少存在两种情况,包括:
一种情况为:两个安装检测端子的后端设置于电源端子116前端的下方,且位于第一行L1中的安装检测接触部115c、119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小于位于第二行L2中的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具体结构可参见附图2;
另一种情况为:两个安装检测端子的后端设置于电源端子116后端的上方,且两个安装检测端子的前端设置于电源端子116前端的下方,且位于第一行中的安装检测接触部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小于位于第二行中的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即使得两个安装检测端子具有向后(在安装方向P上)延伸的部分,其可以延伸到更靠进芯片11的后端位置上,但是其接触部位置不会改变;当然的,芯片11上的其他连接端子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向进行延伸,可以延伸到更靠进芯片11前端的位置上,但是其接触部位置不会改变;并且还可以使得在安装方向P的前端侧的第一行上的连接端子留有更大的设计空间,并可以将安装检测端子设计的比其它端子更宽,从而即使打印机上的触针32位置发生偏差,也不会出现检测失误的情况,有效的避免出现安装不识别的情况,具体结构可参见附图13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较为优选的,将电源端子116与安装检测端子以及安装检测接触部之间的位置距离设置为,在沿芯片11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上,安装检测接触部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小于电源端子116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并且沿芯片11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上,安装检测端子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源端子11与芯片前端的距离;当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只要能够使得第一行L1中的安装检测接触部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小于位于第二行L2中的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对于安装检测接触部和电源接触部116c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安装检测接触部设置为矩形、正方形或者圆形结构,将电源接触部116c设置为矩形、正方形或者圆形结构等等,只要能够使得安装检测接触部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小于位于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并且,本技术方案中对于镂空部133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镂空部133设置为形成于芯片11内部的封闭结构,具体结构可参见附图9所给出的芯片11的结构示意图,使得镂空部133整体呈“口”字形结构,相对应的,镂空部133具有侧端面133a、后端面133b和前端面133c;或者,将镂空部133设置为形成于芯片11下端的开口结构,相对应的,镂空部133具有侧端面133a和后端面133b,如图2所给出的芯片11的结构示意图;当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镂空部133,只要能够使得镂空部133设置于电源端子116的下方,并且使得电源接触部116c设置在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在将芯片11安装在打印机上时,打印机触针32会与芯片11上的连接端子一一对应,如具体的为:第一触针32a对应第一串联端子111,第二触针32b(图中未示出)对应复位端子112,第三触针32c(图中未示出)对应时钟端子113,第四触针32d(图中未示出)对应第二串联端子114,第五触针32e(图中未示出)对应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第六触针32f对应电源端子116,第七触针32g(图中未示出)对应接地端子117,第八触针32h(图中未示出)对应数据端子118,第九触针32i(图中未示出)对应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当然的,具体的触针32编号以及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使得打印机上的触针32与芯片11上的连接端子一一对应即可。
另外,在芯片11上的摩擦距离包括用于与安装检测接触部相接触的触针32与芯片11的摩擦距离以及电源端子116相接触的触针32与芯片11的摩擦距离,其中,由于镂空部133的设置,使得与电源端子116相接触的触针32与芯片11的摩擦距离几乎为0,而现有技术中的电源端子260与基板200前端的距离远远大于本技术方案中的摩擦距离,具体的,现有技术中的电源端子260设置基板200上的第一排,而第一排与基板200前端的距离为t1,因此,电源端子260与基板200前端的摩擦距离也为t1,t1远远大于本技术方案中与电源端子116的摩擦距离0;因此,通过设置的镂空部133,有效地减小了用于与电源端子116相接触的触针32与芯片11的接触行程,减少了触针32的磨损情况,避免了因触针32磨损带来的接触不良、影响芯片11与打印机的电传输的问题,提高了该芯片1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芯片11,通过将第一行中的安装检测接触部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小于位于第二行中的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即使得电源接触部116c位于两个安装检测接触部的上端,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芯片11上电源端子116已与打印机上相应的触针32之间已经连接,但是安装检测端子却无法建立正常连接而致使打印机无法识别该芯片11或者芯片11、打印机损坏的情况,保证了芯片1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2-5可知,还包括:与存储器141相连接的接地端子117和数据端子118,接地端子117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32电接触的接地接触部117c,数据端子118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32电接触的数据接触部118c,接地端子117和数据端子118中的至少一个的下方形成镂空部133,且该镂空部133与位于电源端子116下方的镂空部133连通,接地接触部117c与数据接触部118c的至少一个设置在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
其中,对于接地端子117和数据端子118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接地端子117设置为矩形、正方形、圆角矩形或者其他形状结构等等均可,将数据端子118设置为为矩形、正方形、圆角矩形或者其他形状结构等等;而对于位于接地端子117上的接地接触部117c和位于数据端子118上的数据接触部118c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上述接触部设置为矩形、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均可,只要能够使得接地接触部117c和数据接触部118c的至少一个设置在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即可。
具体的,对于上述技术方案中描述的结构包括三种使用情况,包括:
第一种情况:接地端子117设置在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而数据端子118的没有与镂空部133连接,具体结构可参见附图6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即接地端子117与电源端子116并列设置于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且接地接触部117c和电源接触部116c均设置于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而对于数据端子118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可以将数据端子118设置于与第一行L1中的安装检测端子相平行;当然的,也可以设置于其他的位置,具体的设置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种情况:数据端子118设置在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即数据端子118与电源端子116并列设置于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且数据接触部118c和电源接触部116c均设置于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而对于接地端子117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可以将接地端子117设置于与第一行L1中的安装检测端子相平行;当然的,也可以设置于其他的位置,具体的设置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情况:接地端子117和数据端子118的设置在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此时,电源接触部116c、接地接触部117c以及数据接触部118c所在区域位于两个安装检测接触部所在区域的后端,并且沿所述芯片11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电源端子116、接地端子117以及数据端子118所在区域位于所述两个安装检测端子所在区域的后端;具体结构可参见附图7-8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即电源端子116、接地端子117和数据端子118均并列设置于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并可以与位于电源端子116后端的其他连接端子所在区域构成第一区域Q1,两个安装检测端子所在区域构成第二区域Q2,第一区域Q1与第二区域Q2不相交,且电源接触部116c、接地接触部117c和数据接触部118c均设置于在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以便于触针32方便接触。
通过在数据端子118和接地端子117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镂空部133的后端面133b上,有效的增大了镂空部133的面积,进而更加有效地减小了触针32与芯片11的接触行程,减少了触针32的磨损情况,避免了因触针32磨损带来的接触不良、影响芯片11与打印机的电传输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该芯片1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并有效延长了触针32和芯片11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2-5可知,还包括与存储器141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控制端子,每个控制端子上均形成有用于与打印机触针32电接触的控制接触部,每个控制接触部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均大于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
其中,对于至少一个控制端子的具体个数以及包括的具体端子不做限定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至少一个控制端子的个数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两个,而两个控制端子可以具体为复位端子和时钟端子,或者将至少一个控制端子的个数设置为三个,而三个控制端子可以具体为复位端子、时钟端子和串联端子,或者也可以将至少一个控制端子的个数设置为四个,具体的四个控制端子可以包括复位端子、时钟端子、第一串联端子以及第二串联端子等,当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形式,只要能够使得每个控制接触部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大于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上述实施例而言,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本技术方案,列举一下具体设计情况来进行说明。
情况1:参考附图6可知,将本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端子设置为包括复位端子112和时钟端子113,复位端子112和时钟端子113上分别设有用于与打印机触针32电接触的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大于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
其中,对于复位端子112和时钟端子113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复位端子112设置为矩形、正方形、圆角矩形或者切角矩形等等;将时钟端子113设置为矩形、正方形、圆角矩形或者切角矩形等等;并且对于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复位接触部112c设置为矩形、正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等等,将时钟接触部113c也设置为矩形、正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等等,具体的形状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使得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大于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设置的时钟端子113和复位端子112,可以有效的对芯片11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和调整,并且将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大于电源接触部116c与芯片11前端的距离,使得设置于芯片11上的连接端子分布均匀,便于触针32与芯片11上的各个连接端子进行接触的稳定可靠性,进而保证了芯片11的实用性。
情况2:图7为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一;图8为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二;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附图7-8可知,将本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个控制端子设置为包括复位端子112、时钟端子113以及与复位端子112和时钟端子113相并列设置的第一串联端子111和第二串联端子114,第一串联端子111和第二串联端子114上分别设有用于与打印机触针32电接触的第一串联接触部111c和第二串联接触部114c,第一串联接触部111c和第二串联接触部114c与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距离芯片11前端的距离相同。
在具体安装时,在安装方向P上的电源端子116、接地端子117、数据端子118位于镂空部133的后端面上;从而使得在安装方向P上,复位端子112、时钟端子113、第一串联端子111和第二串联端子114(或复位接触部112c、时钟接触部113c、第一串联接触部111c和第二串联接触部114c)全部位于电源端子116、接地端子117和数据端子118(或电源接触部116c、接地接触部117c和数据接触部118c)的后端侧,从而使得在安装方向P上,将复位端子112、时钟端子113、第一串联端子111、第二串联端子114电源端子116、接地端子117和数据端子118称为第一端子,将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称为第二端子,由于在具体工作是,第一端子的工作电压为低压,第二端子的工作电压为高压,因此,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有可能会发生短路情况,为了避免短路情况的产生,将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区域Q1设置为与第二端子接触部区域Q2之间无重叠区域,进而可以进一步避免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短路的发生,并且可以保证在第二端子完成检测后,第一端子才与触针32相接触;此外,通过镂空部133的设置,有效地减小了用于与电源端子116相接触的触针32与芯片11的接触行程,减少了触针32的磨损情况,避免了因触针32磨损带来的接触不良、影响芯片11与打印机的电传输的问题,提高了该芯片1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
其中,对于第一串联端子111和第二串联端子114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设置为矩形、正方形、切角矩形或者圆角矩形等结构均可;而对于第一串联接触部111c和第二串联接触部114c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第一串联接触部111c和第二串联接触部114c设置为矩形、正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等等,只要能够使得第一串联接触部111c和第二串联接触部114c与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距离芯片11前端的距离相同即可,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对于芯片11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控制端子与其他端子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其中,为了保证触针32所接触的连接端子为唯一的,并且使得各个触针32之间不会产生影响,较为优选的,将芯片11上各端子设置为由芯片11前端至后端排列设置呈至少三行连接端子,至少三行连接端子中的各端子沿垂直于芯片11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上交错设置;并且,至少三行中沿芯片11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上从前端侧到后端侧的前两行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安装检测接触部位于第一行,电源接触部116c位于第二行,进而使得分别与连接端子相连接的触针32之间也是交错设置的结构,有效的保证了触针32与连接端子之间接触的稳定可靠性,并且避免了各触针32之间存在的相互干扰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2-8可知,为了确认芯片11上各个连接端子连接的稳定可靠性,将芯片11上还设置有位于两个安装检测端子之间的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电源端子116和所述至少一个控制端子均设置于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之间。
其中,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与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是用于检测芯片11上各个连接端子之间是否发生短路的检测端子,而对于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设置为矩形、条形、圆柱形、圆角矩形或者其他等等结构;另外,对于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设置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对称设置与芯片11的左右两侧,或者设置于芯片11的后端或前端均可,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设置的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可以有效地对芯片11上各个连接端子之间的连接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并且当发生连接端子之间出现短路情况时,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预警,进而避免了对芯片11或者打印机造成较大的损害,提高了芯片11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9可知,为了使得芯片11固定在墨盒上,在芯片11上设置朝向芯片11内部凹陷的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二定位部132,且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二定位部132位于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的上方。第一定位部131和第二定位部132统称为定位部。
其中,对于定位部的形状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定位部设置为半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等等形状结构,只要能够方便对芯片11进行固定和安装即可;而对于定位部设置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使得定位部设置于复位接触部112c和时钟接触部113c的上方即可,在此不再赘述;通过设置的定位部,有效的提高了芯片11的安装效率,提高了该芯片11使用的方便可靠性。
此外,本技术方案中对芯片11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设置为如附图2所示的矩形结构的芯片11,当然的,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的芯片11结构,如切角矩形结构,其中,切角矩形结构包括多种使用情况,包括:
具有一个斜切角的芯片11结构,具体结构可参见附图10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参考附图10可知,该附图所提供的芯片11结构所具有的第二斜切角135设置于芯片11的上端右侧端角处,当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该第二斜切角135设置于芯片11的上端左侧端角处、下端左侧端角处或者下端右侧端角处等,具体的设置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只要使得芯片11具有一个斜切角即可;
具有两个斜切角的芯片11结构,具体结构可参见附图11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后视图;参考附图11-12可知,该芯片11设置有两个斜切角,两个斜切角分别设置于芯片11的上端左侧端角处和上端右侧端角处,即为第一斜切角134和第二斜切角135,当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两个斜切角设置于其他的位置处,如可以将其中一个斜切角设置于上端左侧端角处或者上端右侧端角处,将另一个斜切角设置于下端左侧端角处或者下端右侧端端角处等等,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任意设置,只要能够使得芯片11为设置有两个斜切角的结构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具有三个斜切角的芯片11结构,即使得芯片11上设有第一斜切角134、第二斜切角135和第三斜切角136,而对于第一斜切角134、第二斜切角135和第三斜切角136设置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设置芯片11的四个端角处任意一端角处不设置斜切角,则其他三个端角处设置斜切角,只要能够使得芯片11具有三个斜切角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具有四个斜切角的芯片11结构,具体可参见附图14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参考附图14可知,该芯片11的四个端角处均设置有斜切角,即分别为第一斜切角134、第二斜切角135、第三斜切角136和第四斜切角137。
通过设置的斜切角,减小芯片11的体积,可以对墨盒20及芯片11进行快速、有效的安装,提高了墨盒20及芯片11的安装效率,同时避免在安装过程中芯片11对墨盒安装部30的刮蹭。当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设置其他形状结构的芯片11结构,如将芯片11上的斜切角设置为圆形角等等,只要能够使得芯片11的体积减小,并且方便安装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包括上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墨打印机,通过设置的与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结构相对应的触针32,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芯片11上电源端子116已与打印机上相应的触针32之间已经连接,但是安装检测端子却无法建立正常连接而致使打印机无法识别该芯片11或者芯片11、打印机损坏的情况,保证了打印机使用的稳定可靠性,另外,通过设置的镂空部133,有效地减小了触针与芯片11的接触行程,减少了触针32的磨损情况,避免了因触针32磨损带来的接触不良、影响芯片11与打印机的电传输的问题,提高了该芯片1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具体安装时,首先需要将芯片11安装在墨盒20上,具体的墨盒20结构可参见附图17为所给出的墨盒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参考附图17可知,该墨盒20具体包括壳体22,壳体22的四周设置有第一面20a、第二面20b、第三面20c和第四面20d,该壳体22上设有出墨口21,该出墨口21设置于壳体22的第三面20c上,通过芯片支架24将芯片11安装在墨盒20上。
当然的,墨盒20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只要能够使得芯片11安装在墨盒20上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接下来,将安装有芯片11的墨盒20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具体的,墨盒2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芯片11的芯片支架24,通过该芯片支架24可以将芯片11安装在墨盒20上;然后将安装有芯片11的墨盒20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为了提高墨盒20与喷墨打印机安装的方便可靠性,在把手23上设置第一卡位231,在墨盒20的第四面20d上设有用于与喷墨打印机进行卡接的第二卡位25,并且墨盒20上设有还单独用于方便对墨盒20进行拆装的把手23,第一卡位231设置于把手23的下端,因此,通过第一卡位231和第二卡位25可以有效的将带有芯片11的墨盒20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进而有效的保证墨盒20与喷墨打印机的安装可靠性。
当然的,本技术方案中的芯片还可以安装在不同结构的墨盒20上,如附图15为所给出的墨盒20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6为所给出的墨盒20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18为所给出的墨盒安装部30的结构示意图;参考附图15-16、18可知,该墨盒20整体呈类矩形结构,该墨盒20包括壳体22,壳体22的底端设置有出墨口21,并且位于壳体22的一侧端安装有芯片11,该墨盒20通过墨盒安装部30安装在打印机上,具体的,墨盒20通过墨盒安装部30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对于墨盒安装部30而言,该墨盒安装部30上设有供墨针31、触针32和打印头33,在将墨盒20安装到墨盒安装部30上时,由于供墨针31呈针状,因此供墨针31可以刺破出墨口21与位于壳体22内部的墨水相连通,其中,方向P表示墨盒20安装到安装部的方向,进而可以实现为打印机提供墨水的功能,触针32与芯片11上的连接端子相接触,实现墨盒20的安装检测功能和打印机与墨盒20之间的数据传输功能,一般情况下,芯片11内存储有生产厂信息、墨水量信息、墨盒20类别以及墨水颜色等信息。
其中,对于上述安装过程中的触针32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触针32的个数与相对位置与芯片11上的连接端子个数和相对位置相对应,以便于芯片11上的连接端子一一接触,其中,较为优选的,如附图19所给出的第一触针32a的结构示意图;而图20为所给出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与触针32的分体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1为所给出的芯片11与触针32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参考附图19-21可知,与芯片11上的连接端子相连接的其余触针32b-32i的结构与触针32a是相同的。,具体的,触针32具体包括第一接触头321以及第二接触头322,第一接触头321通过连接部323与第二接触头322相连接,第一接触头321和第二接触头322均为三角凸起结构,三角凸起结构包括山脊状的顶尖部321b以及设置于顶尖部321b与连接部323之间的斜坡部321a。
在触针32与芯片11上的连接端子相接触时,对于除了位于镂空部133上端连接端子以外的其他连接端子而言,是触针32的顶尖部321b与连接端子相接触;而对于镂空部133上端的连接端子而言,为触针32的斜坡部321a穿过镂空部133与连接端子相接触;如当镂空部133上端只有电源端子116上,触针32上的斜坡部321a穿过镂空部133与电源端子116接触部相接触,具体的连接结构可以参考21,因此,在芯片11安装过程中,触针32的山脊状的顶尖部321b并没有与芯片11相摩擦,在打印机使用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触针32(电源触针32)的顶尖部321b被磨损的情况,只是斜坡部321a的磨损,因斜坡部321a为倾斜的面并非尖部,故相比顶尖部321b与芯片11的摩擦的情况,斜坡部321a的磨损很轻微,同时镂空部133的设置使得触针32与芯片11的接触的行程变短,减少了触针32的磨损情况,避免了因触针32磨损带来的接触不良、影响芯片11与打印机的电传输的问题;进而完成了整个芯片11与打印机的安装过程,待需要打印时,可随时启动打印机进行打印使用。
具体应用时,如图2-5可知,该芯片11由于设置有镂空部133,使得芯片11整体的形状结构近似于“n”字形;芯片11包括九个连接端子、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第一定位部131、第二定位部132、镂空部133、存储器141、用于实现其他电器功能的电器元器件142、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其中,方向P表示芯片11随墨盒20安装到安装部的方向;芯片11与打印机中的触针32相接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触针32具有相互独立的分别与九个连接端子相电连接的九个触针32a-32i,九个连接端子与触针32相接触的接触位置为连接端子接触部,其中,九个连接端子包括:第一串联端子111、第二串联端子114、复位端子112、时钟端子113、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电源端子116、接地端子117以及数据端子118,并且该芯片11上还设置有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各个端子的作用: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为了检测墨盒20是否安装正确;复位端子112、时钟端子113、电源端子116、接地端子117以及数据端子118与存储器141相连通,可以与其进行通信。现有技术中,打印机供给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的电压一般为42V,存储器141及其电源端子116、数据端子118的电压工作的电压为3.3V,这样就可能会产生端子之间的短路,如果短路会损伤芯片11或者打印机,因此本实施例设置了可以检测端子之间短路的第一短路检测端子121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122。电源端子116用于从打印机中取电并供给到芯片11的存储器141上,从而可以为芯片11与打印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电,保证了两者之间的数据传输。电源端子116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为了接触的稳定性,电源端子116需要放置靠近出墨口21的位置上。然而,若电源端子116与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之间发生短路,则直接导致供给给存储器141的电源电压过高,会烧坏存储器141,因此,电源端子116(电源接触部116c)需要尽量远离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第一安装检测接触部115c和第二安装检测接触部119c);如图2-5所示,从安装方向P上看第一安装检测接触部115c和第二安装检测接触部119c设置在电源端子116及电源接触部116c的前端侧,且电源端子116设置在镂空部133的上后端面上,第一安装检测接触部115c和第二安装检测接触部119c位于镂空部133的在垂直于安装方向P的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如图2所示,各个端子接触部在安装方向P上呈多行排列,本实施例中的芯片包括三行排列的连接端子,从安装方向P的前端侧依次为L1、L2、L3,L1行连接端子中包括有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接地端子117、数据端子118以及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L2行连接端子中包括有电源端子116,L3行连接端子中包括第一串联端子111、复位端子112、时钟端子113以及第二串联端子114;也可以将连接端子设置为如11所示的排列形式,具体的为L1行连接端子中包括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以及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L2行连接端子中包括有电源端子116、接地端子117以及数据端子118,L3行连接端子中包括第一串联端111子、复位端子112、时钟端子113以及第二串联端子114;当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排列形式,只要能够使得电源端子116接触部位于第二行L2,并且三行接触部在垂直于安装方向P的方向上并无重叠部分即可,即位于三行上的各个连接端子之间为相互交错设置结构。
通过上述使用结构的设计,使得电源端子116(电源接触部116c)远离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第一安装检测接触部115c和第二安装检测接触部119c),有效的减少了其短路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这样可以避免即使在打印机长期使用后触针32位置发生偏差时,电源端子116也不会在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未接触的情况下与打印机触针32接触,避免了因在安装检测未完成前电源端子116与触针32连通造成的无法识别芯片11或损坏芯片11情况。
当使用的芯片11上设置三行连接端子时,具体的结构如附图6所示,则与三行连接端子相接触的触针32在芯片11上需要摩擦的距离为分别为s1、s2和s3,s1表示与第一行连接端子相对应的触针32在芯片11的摩擦距离,s2表示与时钟端子113相对应的触针32在芯片11的摩擦距离,s3表示复位端子112相对应的触针32在芯片11的摩擦距离;由于镂空部133的设置,使得与电源端子116、复位端子112以及接地端子117所对应的触针32与芯片11的接触的行程变短,有效地减少了触针32的磨损情况,避免了因触针32磨损带来的接触不良、影响芯片11与打印机的电传输的问题,提高了芯片11与打印机使用的稳定可靠性。
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打印机用芯片11而言,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该芯片11上设置的电源端子116,用于从打印机中取电并供给到芯片11的存储器141上,用于安装检测的第一安装检测接触部115c和第二安装检测接触部119c设置在电源端子116的前端侧(按照芯片11的安装P方向),就可以避免即使在触针32位置偏差时,电源端子116也不会在第一安装检测端子115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119未接触的情况下与打印机触针32接触,避免了因在安装检测未完成前电源端子116与触针32连通造成的无法识别芯片11或损坏芯片11情况;
其次,通过镂空部133的设置,使得触针32与芯片11的接触的行程变短,减少了触针32的磨损情况,避免了因触针32磨损带来的接触不良、影响芯片11与打印机的电传输的问题;
最后,至少一个安装检测接触部位于时钟端子113、复位端子112、第一串联端子111以及第二串联端子114的前端侧(按照芯片11的安装P方向),并且安装检测端子与上述连接端子相互远离,可以避免安装检测端子和上述连接端子之间形成短路,且可以在时钟端子113、复位端子112、第一串联端子111以及第二串联端子114保证完成检测后,安装检测端子才与触针32相接触,有效的保证了芯片11使用的稳定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镂空部、存储器、两个安装检测端子以及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接的电源端子,所述安装检测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安装检测接触部,所述电源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相电接触的电源接触部,所述电源接触部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端面上,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两侧,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源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电源接触部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后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检测端子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接的接地端子和数据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接地接触部,所述数据端子上形成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数据接触部,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接地端子和数据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镂空部的后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地端子和数据端子均设置在所述镂空部的后端面时,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电源接触部、接地接触部以及数据接触部所在区域位于所述两个安装检测接触部所在区域的后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所述电源端子、接地端子以及数据端子所在区域位于所述两个安装检测端子所在区域的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控制端子,每个控制端子上均形成有用于与打印机触针电接触的控制接触部,每个控制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均大于所述电源接触部与所述芯片前端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两个安装检测端子之间的第一短路检测端子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至少一个控制端子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短路检测端子和第二短路检测端子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各端子接触部由所述芯片前端至后端排列设置呈至少三行连接接触部,所述至少三行连接接触部中的各端子接触部沿垂直于芯片安装到打印机的安装方向的方向上交错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三行中沿安装方向上从前端侧到后端侧的前两行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所述安装检测接触部位于第一行,所述电源接触部位于第二行。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形成朝向所述芯片内部凹陷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控制端子的后端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部为形成于所述芯片内部的封闭结构;或者,所述镂空部为形成于所述芯片下端的开口结构。
14.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芯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039615.1U CN205344120U (zh) | 2015-12-14 | 2015-12-14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EP16874314.4A EP3392045B1 (en) | 2015-12-14 | 2016-05-13 | Inkjet printer chip and inkjet printer |
DE202016008762.3U DE202016008762U1 (de) | 2015-12-14 | 2016-05-13 | Chip eines Tintenstrahldruckers und Tintenstrahldrucker |
JP2018549378A JP6711922B2 (ja) | 2015-12-14 | 2016-05-13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用チップ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PCT/CN2016/082066 WO2017101249A1 (zh) | 2015-12-14 | 2016-05-13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JP2020093444A JP6940654B2 (ja) | 2015-12-14 | 2020-05-28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用チップ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039615.1U CN205344120U (zh) | 2015-12-14 | 2015-12-14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344120U true CN205344120U (zh) | 2016-06-29 |
Family
ID=56153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1039615.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344120U (zh) | 2015-12-14 | 2015-12-14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34412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64040A (zh) * | 2015-12-14 | 2017-06-20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CN107718886A (zh) * | 2016-08-12 | 2018-02-23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墨盒芯片及墨盒 |
-
2015
- 2015-12-14 CN CN201521039615.1U patent/CN20534412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64040A (zh) * | 2015-12-14 | 2017-06-20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CN106864040B (zh) * | 2015-12-14 | 2018-05-25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CN107718886A (zh) * | 2016-08-12 | 2018-02-23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墨盒芯片及墨盒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940654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用チップ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
CN106864040B (zh)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
DE60113227T2 (de) | Anschlüsse für Leiterplatte | |
DE202010006814U1 (de) | Aufzeichnungsmaterialzufuhrsystem für eine Aufzeichnungsmaterial verbrauchende Vorrichtung; Leiterplatte; Strukturkörper; und Tintenpatrone | |
US8366233B2 (en) |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and board mounted on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 |
AU2005278303B2 (en) | Printing material housing device | |
EP3851286B1 (en) | Short-circuit detection method of ink cartridge chip, chip,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device | |
CN205344120U (zh) | 喷墨打印机用芯片及喷墨打印机 | |
CN103101317B (zh) | 一种用于打印机上的墨盒芯片及包含该芯片的墨盒 | |
CN107901611A (zh) | 芯片及墨盒 | |
CN101130302A (zh) | 喷液头和使用该喷液头的喷液设备 | |
CN212765315U (zh) | 用于成像盒的芯片组 | |
CN110202942A (zh) | 成像盒及应用于成像盒上的芯片 | |
US20240083176A1 (en) | Consumable container, consumable chip, and inkjet printer | |
CN203004521U (zh) | 一种用于打印机上的墨盒芯片及包含该芯片的墨盒 | |
CN220482880U (zh) | 芯片和墨盒 | |
CN211892486U (zh) | 墨盒芯片、打印墨盒以及喷墨打印机 | |
CN215620870U (zh) | 芯片及打印耗材 | |
CN207842371U (zh) | 芯片和墨盒 | |
CN207790033U (zh) | 用于安装具有芯片的墨盒的安装部、芯片及墨盒 | |
CN105015174B (zh) | 墨盒芯片及其发光控制方法、墨盒、打印机及其墨盒安装检测方法 | |
CN217622797U (zh) | 芯片及墨水容器 | |
CN217778126U (zh) | 打印喷头及智能墨盒可靠接触结构 | |
CN220447484U (zh) | 一种芯片及墨盒 | |
JP5998494B2 (ja) | 回路基板、印刷材収容体及び印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25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