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331316U - 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331316U
CN205331316U CN201521071987.2U CN201521071987U CN205331316U CN 205331316 U CN205331316 U CN 205331316U CN 201521071987 U CN201521071987 U CN 201521071987U CN 205331316 U CN205331316 U CN 205331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rotating shaft
rotary body
oscillator
vibration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7198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端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331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33131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9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masses freely rotating with the system, i.e. un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driveline torque, e.g. rotative dynamic dampers
    • F16F15/1407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masses freely rotating with the system, i.e. uninvolved in transmitting driveline torque, e.g. rotative dynamic dampers the rotation being limited with respect to the driving means
    • F16F15/145Masses mounted with play with respect to driving means thus enabling free movement over a limited ran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将摆动体变大的减振装置。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具有:旋转体,能够围绕旋转中心旋转,具有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垂直的第一面;摆动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安装在所述旋转体上,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在摆动中心的周向上相对摆动;限制部,介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摆动体之间,借助弹性力将该限制部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由此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该限制部借助离心力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

Description

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具有设置在发动机那样的旋转的输出侧与变速箱那样的输入侧之间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使输出侧的旋转所产生的旋转变动衰减,并将该旋转传递至输入侧。
作为减振装置,已知具有如下结构:在旋转体上安装有能够钟摆状地摆动(往复运动)的构件。该构件通过相对于正在旋转的旋转体相对地摆动,能够使旋转体的旋转变动衰减。
例如,在旋转体开始旋转时,可能在旋转的旋转体与摆动的构件之间产生因碰撞所引起的噪音。因此,设置有制动构件,该制动构件在旋转体开始旋转时为了限制构件的摆动(大的振子的晃动),按压构件。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0049553号说明书
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制动构件限制摆动构件(振子)的晃动时,制动构件与摆动构件的离心负荷作用于支撑制动构件的弹簧,因此,弹簧变大,从而需要大的空间。因此,为了确保空间,限制摆动的构件的大小。随着进行摆动的构件的质量增加,减振装置能够进一步使旋转变动衰减。因此,通过限制进行摆动的构件的大小,能够限制减振装置的旋转变动的衰减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具有:旋转体,能够围绕旋转中心旋转,具有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垂直的第一面,摆动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该摆动体安装在所述旋转体上,并且该摆动体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在摆动中心的周向上相对摆动,限制部,介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摆动体之间,借助弹性力将该限制部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由此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该限制部借助离心力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限制部通过楔块效果能够用弹性力的几倍大的力按压,因此,能够将弹性体以及制动部变小。因此,与例如限制部按压摆动体的径向外侧来限制摆动体的相对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摆动体变大。
另外,在上述减振装置中,所述限制部具有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以越向所述旋转中心越接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方式倾斜,被按压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具有第二倾斜部,该第二倾斜部以越向所述旋转中心越接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另一个面的方式倾斜,所述限制部借助弹性力将所述第一倾斜部按压于所述第二倾斜部,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限制部通过楔块效果能够用弹性力的几倍大的力按压,因此,能够将弹性体以及制动部变小。因此,与例如限制部按压摆动体的径向外侧来限制摆动体的相对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使将限制部按压于第一以及第二面的弹性力变小。
另外,在上述减振装置中,所述旋转体具有在所述第一面形成开口的第一开口部,所述限制部具有:弹性体,容纳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内,制动体,被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按压而被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来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该制动体借助离心力压缩所述弹性体而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由于弹性体容纳在旋转体内,所以减振装置在旋转中心的轴向上能够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减振装置中,所述旋转体具有第三面,该第三面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垂直,并且位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一侧,所述摆动体具有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具有所述第二面,并且所述第一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摆动中心的周向上相对摆动,所述第二构件具有面向所述第三面的第四面,并且所述第二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摆动中心的周向上相对摆动,所述制动体具有:第一制动构件,介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被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借助离心力压缩所述弹性体而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第二制动构件,介于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之间,被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按压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制动构件借助离心力压缩所述弹性体而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因此,限制部的楔块效果变得更加大,从而能够将弹性体以及制动部变小。因此,与例如限制部按压摆动体的径向外侧来限制摆动体的相对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将限制部按压在第一第四面的弹性力。
另外,在上述减振装置中,所述制动体具有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通过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构件与所述第二制动构件,限制所述第二制动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在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移动。因此,抑制借助离心力与第二面以及第四面分离的第一以及第二制动构件在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移动而与摆动中的摆动体的第二面以及第四面接触。
另外,在上述减振装置中,所述旋转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五面,所述摆动体配置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五面之间。因此,在旋转中心的轴向上,旋转体从两侧覆盖能够摆动的摆动体。由此,摆动体被保护。
另外,在上述减振装置中,所述限制部被所述摆动体支撑,被弹性力按压于所述第一面,来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借助离心力与所述第一面分离。因此,摆动体能够在加上限制部的质量的状态下摆动,从而能够进一步衰减旋转变动。
另外,在上述减振装置中,所述摆动体具有在所述第二面形成开口的第二开口部,所述限制部具有:弹性体,容纳在所述第二开口部内,制动体,被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来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所述制动体借助离心力压缩所述弹性体而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由于弹性体容纳在摆动体内,所以减振装置在旋转中心的轴向上能够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F3-F3线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配重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子保持构件旋转的状态下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力P1~P4的负荷与减振装置的转速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沿着图11的F12-F12线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减振装置
2振子保持构件
3离心振子
4制动构件
22第一侧面
23第二侧面
24第一开口部
27第一板
272a第一倾斜面
273a第一内侧面
273b第三支撑部
28第二板
282a第二倾斜面
283a第二内侧面
283b第四支撑部
31第一摆动构件
31b第一内侧面
31c第一支撑部
32第二摆动构件
32b第二内侧面
32c第二支撑部
35摆动构件
35a第三侧面
35b第四侧面
41第一配重件
41c第一接触部
42第二配重件
42c第二接触部
43弹簧
44第二铆钉
45配重件
45a锥面
Ax旋转轴
C摆动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此外,关于实施方式的构成构件以及该构件的说明存在一并记载多种表现形式的情况。该构成构件以及说明并不妨碍未记载的其它的表现形式。而且,未记载多种表现形式的构成构件以及说明并不妨碍其它的表现形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减振装置1具有振子保持构件2、4个离心振子3、4个制动构件4。振子保持构件2是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离心振子3是摆动体的一个例子。制动构件4是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振子保持构件2能够围绕图1所示的旋转轴Ax旋转。旋转轴Ax是旋转中心的一个例子。下面,将与旋转轴Ax垂直的方向称为旋转轴Ax的径向,将沿着旋转轴Ax的方向称为旋转轴Ax的轴向,将围绕旋转轴Ax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轴Ax的周向。
振子保持构件2形成为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振子保持构件2是与例如发动机的曲轴连接的飞轮减振器的从动板。此外,振子保持构件2并不限定于与发动机连接,可以连接于与发动机一起使用的构件中的马达那样的其它驱动源或者变速箱的输入轴那样的其它装置连接。
曲轴沿着旋转轴Ax延伸。通过发动机使曲轴旋转,通过螺旋弹簧使振子保持构件2旋转。即,发动机所产生的旋转被传递至振子保持构件2。
图2是放大示出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F3-F3线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1~图3所示,振子保持构件2具有位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中央部分的连接部21(图1所示)、第一侧面22、第二侧面23(图3所示)、位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外周附近的多个第一开口部24以及多个第一槽25。第一侧面22是第一面的一个例子。第二侧面23是第三面的一个例子。
第一侧面22是面向旋转轴Ax的轴向的一侧(图3的左侧)的面。换言之,第一侧面22与旋转轴Ax垂直。第一侧面22形成为大致平坦。此外,第一侧面22也可以具有凹凸或相对于旋转轴Ax的径向倾斜的部分。
如图3所示,第二侧面23是面向旋转轴Ax的轴向的另一侧(图3的右侧)的面。换言之,第二侧面23位于第一侧面22的相反一侧。第二侧面23形成为大致平坦且与旋转轴Ax垂直。此外,第二侧面23也可以具有凹凸或相对于旋转轴Ax的径向倾斜的部分。
第一开口部24是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一侧面22以及第二侧面23形成开口的孔。如图1所示,多个第一开口部24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
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第一槽25是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一侧面22以及第二侧面23形成开口的孔。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第一槽25延伸为越从两端接近中央部越远离旋转轴Ax的曲线状。换言之,第一槽25形成为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弯曲的大致U字状。
如图1~图3所示,离心振子3分别具有图3的左侧的第一摆动构件31、图3的右侧的第二摆动构件32(图3所示)、多个第一铆钉33、两个辊34。第一摆动构件31是第一构件的一个例子。第二摆动构件32是第二构件的一个例子。
第一摆动构件31形成为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延伸的板状。此外,第一摆动构件3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如图3所示,第一摆动构件31具有第一外周端31a、第一内侧面31b。第一内侧面31b是第二面的一个例子。
第一外周端31a是第一摆动构件31的面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的面。第一内侧面31b是面向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侧面22的面。即,第一摆动构件31以第一内侧面31b与第一侧面22相面对的方式与振子保持构件2在旋转轴Ax的轴向排列配置。
第一内侧面31b具有第一支撑部31c。第一支撑部31c是第二倾斜部的一个例子。第一支撑部31c是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接近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侧面22的方式倾斜的部分。第一支撑部31c的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第一外周端31a开口。
图4是表示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部31c沿着旋转轴Ax的周向延伸。此外,第一支撑部31c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为多个第一支撑部31c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彼此分离。
如图2所示,第一摆动构件31还具有第二槽31d。第二槽31d是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一内侧面31b形成开口的孔。第二槽31d延伸为越从两端越接近中央部越接近旋转轴Ax的曲线状。换言之,第二槽31d形成为向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大致U字状。即,第二槽31d向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槽25的相反方向弯曲。
图3所示的第二摆动构件32形成为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延伸的板状。此外,第二摆动构件3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第二摆动构件32具有第二外周端32a和第二内侧面32b。第二内侧面32b是第四面的一个例子。
第二外周端32a是第二摆动构件32的面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的面。第二内侧面32b是面向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二侧面23的面。即,第二摆动构件32以第二内侧面32b与第二侧面23相面对的方式与振子保持构件2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排列配置。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在第一摆动构件31与第二摆动构件32之间配置有振子保持构件2。
第二内侧面32b具有第二支撑部32c。第二支撑部32c是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接近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二侧面23的方式倾斜的部分。第二支撑部32c的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第二外周端32a开口。
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部32c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延伸。此外,第二支撑部32c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为多个第二支撑部32c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彼此分离。
如图3所示,第二摆动构件32还具有第三槽32d。第三槽32d是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二内侧面32b开口的孔。第三槽32d与第二槽31d相同,延伸为越从两端接近中央部越接近旋转轴Ax的曲线状。换言之,第三槽32d形成为向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大致U字状。即,第三槽32d向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槽25的相反方向弯曲。
图2所示的多个第一铆钉33穿过例如设置在振子保持构件2上的孔,使第一摆动构件31与第二摆动构件32相互连接。第一铆钉33限制第一摆动构件31与第二摆动构件32相对移动。通过第一铆钉33穿过设定为比铆钉的轴径大的振子保持构件2的孔,使得离心振子3能够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相对移动地安装在振子保持构件2上。
辊34分别穿过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槽25、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二槽31d、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三槽32d。辊34能够沿着第一~第三槽25、31d、32d滚动。
如图1的箭头所示,离心振子3能够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在摆动中心C的周向上相对地摆动(往复运动)。摆动中心C是与旋转轴Ax平行地延伸的离心振子3的摆动的中心轴。4个离心振子3各自具有摆动中心C。一个离心振子3的摆动中心C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位于旋转轴Ax与离心振子3之间。此外,摆动中心C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通过辊34沿着第一~第三槽25、31d、32d滚动,使得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在摆动中心C的周向上相对地摆动。摆动中心C的周向是与旋转轴Ax的径向交叉的方向。
由于第一铆钉33连接第一摆动构件31与第二摆动构件32,所以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能够一体地摆动。第一铆钉33穿过的振子保持构件2的孔沿着摆动的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的轨道延伸,从而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能够平滑地摆动。此外,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也可以分别单独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相对地摆动。
当振子保持构件2围绕旋转轴Ax旋转时,离心振子3借助惯性力以及离心力,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呈钟摆状摆动。如图1所示,将旋转轴Ax的径向上的旋转轴Ax与摆动中心C之间的距离作为R,将摆动中心C与离心振子3的重心G之间的距离作为L,将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作为ω。在该情况下,摆动的离心振子3的固有角频率ωn通过下面的公式(算式1)表示。
【算式1】
ω n = ω R L …(算式1)
如算式1所示,离心振子3的固有角频率ωn根据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ω而变化。因这样的离心振子3摆动,减振装置1根据与曲轴连接的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ω,使发动机的旋转变动衰减。
如图1~图3所示,制动构件4分别具有图3的左侧的第一配重件41、图3的右侧的第二配重件42(图3所示)、两个弹簧43。第一配重件41与第二配重件42是制动体的一个例子。弹簧43是弹性体的一个例子。
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通过折弯例如金属板而形成。这样的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能够以低成本制造。此外,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例如合成树脂那样的其它材料制作而成。这样的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与由金属制作的情况相比较轻。
图5是表示第一配重件41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第一配重件41具有第一板部41a、两个第一支撑部41b、多个第一接触部41c。第一接触部41c是第一倾斜部的一个例子。
第一板部41a形成为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延伸的板状。此外,第一板部41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如图3所示,第一板部41a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介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侧面22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内侧面31b之间。在第一板部41a与第一侧面22以及第一内侧面31b之间,形成有能够使第一板部41a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移动的间隙。
第一支撑部41b是从第一板部41a的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旋转轴Ax的轴向延伸的部分。第一支撑部41b分别配置在振子保持构件2的对应的第一开口部24中。
第一接触部41c设置在第一板部41a上且向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伸出。第一接触部41c是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接近振子保持构件2的方式倾斜的部分。换言之,由第一板部41a与第一接触部41c,形成越朝向旋转轴Ax越细的楔状部。
第一接触部41c与旋转轴Ax的径向所成的的倾斜角度θ1和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与旋转轴Ax的径向所成的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倾斜角度θ1例如小于40度。第一接触部41c的外周面可以位于比第一支撑部31c的外周面更靠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图3的上侧)的位置。多个第一接触部41c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彼此分离。
第二配重件42具有与第一配重件41相同的形状。此外,第二配重件42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一配重件41的形状不同。第二配重件42具有第二板部42a、两个第二支撑部42b、多个第二接触部42c。
第二板部42a形成为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延伸的板状。此外,第二板部42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第二板部42a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介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二侧面23与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内侧面32b之间。在第二板部42a与第二侧面23以及第二内侧面32b之间,形成有第二板部42a能够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移动的间隙。
第二支撑部42b是从第二板部42a的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延伸旋转轴Ax的轴向延伸的部分。第二支撑部42b分别配置在振子保持构件2的对应的第一开口部24中。在第一开口部24中,第二支撑部42b与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支撑部41b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平行地重叠。
第二接触部42c设置在第二板部42a上,并向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支撑部32c伸出。第二接触部42c是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接近振子保持构件2的方式倾斜的部分。换言之,由第二板部42a与第二支撑部42c,形成越朝向旋转轴Ax越细的楔状部。
第二接触部42c与旋转轴Ax的径向所成的的倾斜角度和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支撑部32c与旋转轴Ax的径向所成的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第二接触部42c的外周面可以位于比第二支撑部32c的外周面更靠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多个第二接触部42c配置为,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彼此分离。
弹簧43是螺旋状的压缩弹簧。此外,例如,也可以使用橡胶那样的弹性体来代替弹簧43。弹簧43分别被容纳在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开口部24内。弹簧43的一侧的端部43a被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的第一开口部24的内周面24a支撑。弹簧43的另一侧的端部43b被相互重叠的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支撑部41b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支撑部41b、42b支撑。
被第一开口部24的内周面24a支撑的弹簧43通过按压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41b、42b,向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按压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由此,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与第一板部41a分别借助弹性力被按压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与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侧面22。而且,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板部42a分别借助弹性力被按压于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支撑部32c与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二侧面23。
如图3所示,弹簧43借助第一力P1向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按压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第一力P1例如是弹簧43的弹性力。另一方面,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借助第二力P2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按压弹簧43。第二力P2是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的第一力P1的相反方向的力,例如离心力。当振子保持构件2围绕旋转轴Ax旋转时,作为第二力P2的离心力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
通过弹簧43按压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使得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1c、42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支撑部31c、32c相抵接。在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与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31c、32c相抵接的状态下,弹簧43被压缩。即,弹簧43被静态予压缩。
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借助第三力P3分别按压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第三力P3是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分别向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按压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31c、32c的力。第三力P3例如表示为P3=(P1-P2)/2。
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使第四力P4作用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第四力P4是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面41c、42c在垂直方向上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31c、32c的负荷。第四力P4例如表示为P4=P3/sinθ1。
第四力P4比第三力P3大。借助这样的第四力P4,在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之间分别产生摩擦力。
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借助第三力P3限制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移动。而且,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通过由第四力P4所产生的摩擦力,限制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在摆动中心C的周向上移动。由此,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限制离心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
图6是表示振子保持构件2旋转的状态下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力P1~P4的负荷与减振装置1的转速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7中,用粗线表示力P1,用细线表示力P2,用虚线表示力P3,用双点划线表示力P4。如上所述,当振子保持构件2围绕旋转轴Ax旋转时,作为第二力P2的离心力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如图7所示,第二力P2随着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增加而增大。
当第二力P2增大时,第三力P3以及第四力P4减小。由此,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限制离心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的力减小。
当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增加,以比图7的分离转速ωd快的速度旋转时,第二力P2即离心力比第一力P1的予压缩负荷大。分离转速ωd是规定的转速的一个例子。如图6所示,通过离心力(第二力P2),使得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压缩弹簧43。由此,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分离,且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分离。
上述的分离转速ωd被设定为,例如比发动机的空转时的转速稍慢的速度。即,在发动机空转时,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分离,且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分离。此外,分离转速ωd并不限定于此。
通过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分离,且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分离,使得离心振子3能够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在摆动中心C的周向上摆动。换言之,当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比分离转速ωd快时,限制离心振子3摆动的制动构件4从离心振子3脱离。由此,减振装置1使发动机的旋转变动衰减。
当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比分离转速ωd慢时,弹簧43向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按压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从而第一配重件41的接触部41c被按压于第一摆动构件31的支撑部31c,且第二配重件42的接触部42c被按压于第二摆动构件32的支撑部32c。即,当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比分离转速ωd慢时,制动构件4再次限制离心振子3的摆动。
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与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31c、32c分别进行表面处理。因此,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的耐磨损性比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c、42c的其它部分的耐磨损性高。而且,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31c、32c的耐磨损性比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的其它部分的耐磨损性高。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制动构件4的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介于振子保持构件2与离心振子3的第一以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之间。制动构件4的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借助使用斜面将弹性力增大而形成的负荷,分别按压于离心振子3的第一内侧面31b的第一支撑部31c以及第二内侧面32b的第二支撑部32c,从而限制离心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由此,与例如制动构件从离心振子3的径向外侧限制离心振子3的相对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离心振子3变大。随着离心振子3的重量变大,利用减振装置1使发动机的旋转变动的衰减效果变大。因此,通过将离心振子3变大,能够进一步使利用离心振子3使旋转变动的衰减效果变大。
而且,制动构件4的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分别与离心振子3的第一内侧面31b的第一支撑部31c以及第二内侧面32b的第二支撑部32c接触。因此,与制动构件从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支撑离心振子3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离心振子3与制动构件4抵接时所产生的打击声。
制动构件4借助弹性力,将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接近振子保持构件2的方式倾斜的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分别按压在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31c、32c上。由此,制动构件4借助由第四力P4在与离心振子3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限制离心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根据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的倾斜角度θ1,第四力P4能够设定得比较大。由此,与例如制动构件4从离心振子3的径向外侧限制离心振子3的相对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将制动构件4按压离心振子3的力(第一力P1、弹簧43的负荷)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将制动构件4变小,并且通过制动构件4进一步可靠地限制离心振子3的相对摆动,能够抑制打击声的产生。
制动构件4的弹簧43被容纳在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开口部24内。由此,减振装置1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能够小型化。而且,由于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板部41a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板部41b覆盖第一开口部24,所以抑制弹簧43从第一开口部24脱落。
下面,参照图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此外,在下面的多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存在如下情况:具有与已经说明的构成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成构件被赋予与该已述的构成构件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说明。另外,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多个构成构件并不限定于全部的功能以及性质通用,也可以具有与各实施方式相应的不同的功能以及性质。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制动构件4具有多个第二铆钉44。第二铆钉44是连接构件的一个例子。
第二铆钉44的一侧的端部44a固定在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板部41a上。第二铆钉44的另一侧的端部44b固定在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板部42a上。由此,第二铆钉44连接第一配重件41与第二配重件42。
第二铆钉44通过连接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限制第一配重件41相对于第二配重件42移动。例如,第二铆钉44限制第一配重件41相对于第二配重件42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移动。
在振子保持构件2上设置有多个插入孔26。插入孔26是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一侧面22以及第二侧面23形成开口的孔。在插入孔26内穿过有第二铆钉44。插入孔26是如下的长孔: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平行地延伸,能够使制动构件4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平滑地移动,在周向上设置有小的间隙来限制制动构件4移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第二铆钉44限制第二配重件42相对于第一配重件41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移动。由此,抑制因离心力与离心振子3的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31c、32分离的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移动而与摆动中的离心振子3的第一以及第二支撑部31c、32c接触。因此,抑制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妨碍离心振子3的摆动,从而离心振子3能够更加可靠地衰减发动机的旋转变动。
下面,参照图9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制动构件4的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在径向上倾斜θ1,而且,相对于旋转轴Ax的周向倾斜倾斜角度θ2。同样地,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在径向上倾斜θ1,而且,相对于旋转轴Ax的周向倾斜倾斜角度θ2。
第一摆动构件31具有与第一接触部41c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支撑部31c。制动构件4的第一接触部41c按压在第一摆动构件31的对应的第一支撑部31c上。
第二摆动构件32具有与第二接触部42c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部32c。制动构件4的第二接触部42c按压在第二摆动构件32的对应的第二支撑部32c上。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制动构件4的第一以及第二接触部41c、42c相对于旋转轴Ax的周向倾斜。由此,制动构件4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离心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
下面,参照图10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心振子3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配置在由多个构件构成的振子保持构件2的内侧。
第四实施方式的离心振子3具有摆动构件35。摆动构件35具有图10的左侧的第三侧面35a、图10的右侧的第四侧面35b、多个第二开口部35c、用虚线表示的第四槽35d。第三侧面35a是第二面的一个例子。
第三侧面35a是面向旋转轴Ax的轴向的一侧(图10的左侧)的面。换言之,第三侧面35a与旋转轴Ax垂直。第三侧面35a形成为大致平坦。此外,第三侧面35a也可以具有凹凸或相对于旋转轴Ax的径向倾斜的部分。
第四侧面35b是面向旋转轴Ax的轴向的另一侧(图10的右侧)的面。换言之,第四侧面35b位于第三侧面35a的相反一侧。第四侧面35b形成为大致平坦,并且与旋转轴Ax垂直。此外,第四侧面35b也可以具有凹凸或相对于旋转轴Ax的径向倾斜的部分。
第二开口部35c是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三侧面35a以及第四侧面35b形成开口的孔。多个第二开口部35c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
第四槽35d是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三侧面35a以及第四侧面35b形成开口的孔。第四槽35d形成为朝向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大致U字状。
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子保持构件2具有图10的左侧的第一板27、图10的右侧的第二板28。第一板27以及第二板28形成为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
第一板27与第二板28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重叠且相互固定。第一以及第二板27、28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连接部21并与曲轴连接。第一以及第二板27、28能够围绕旋转轴Ax一体地旋转。
第一板27具有第一内侧部271、第一倾斜部272、第一外侧部273。第一内侧部271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的部分。第一倾斜部272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设置在第一内侧部271的外侧。第一倾斜部272是以越远离旋转轴Ax越远离第二板28的方式倾斜的圆环状的部分。第一外侧部273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设置在第一倾斜部272的外侧。第一外侧部273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环状的部分。
第一外侧部273具有第一内侧面273a。第一内侧面273a是第一面的一个例子。第一内侧面273a是面向旋转轴Ax的轴向的另一侧的面。第一内侧面273a形成为大致平坦且与旋转轴Ax垂直。此外,第一内侧面273a也可以具有凹凸或相对于旋转轴Ax的径向倾斜的部分。
第二板28具有第二内侧部281、第二倾斜部282、第二外侧部283。第二内侧部281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延伸的圆盘状的部分。第二倾斜部282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设置在第二内侧部281的外侧。第二倾斜部282是以越远离旋转轴Ax越远离第一板27的方式倾斜的圆环状的部分。第二外侧部283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设置在第二倾斜部282的外侧。第二外侧部283是在旋转轴Ax的径向延伸的圆环状的部分。
第二外侧部283具有第二内侧面283a。第二内侧面283a是第五面的一个例子。第二内侧面283a是面向旋转轴Ax的轴向的一侧的面。第二内侧面283a形成为大致平坦且与旋转轴Ax垂直。此外,第二内侧面283a也可以具有凹凸或相对于旋转轴Ax的径向倾斜的部分。
第二内侧面283a面向第一板27的第一内侧面273a。在第一内侧面273a与第二内侧面283a之间形成有间隙。在第一内侧面273a与第二内侧面283a之间配置有摆动构件35。第一内侧面273a面向摆动构件35的第三侧面35a。第二内侧面283a面向摆动构件35的第四侧面35b。此外,第一内侧面273a与第二内侧面283a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切削一个板的外周部分而形成的。
第一内侧面273a还具有第三支撑部273b。第三支撑部273b是第二倾斜部的一个例子。第三支撑部273b是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接近摆动构件35的第三侧面35a的方式倾斜的部分。
同样地,第二内侧面283a还具有第四支撑部283b。第四支撑部283b是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接近摆动构件35的第四侧面35b的方式倾斜的部分。
第一外侧部273还具有用虚线表示的第五槽273c。第五槽273c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一内侧面273a形成开口的孔。第五槽273c形成为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弯曲的大致U字状。
第二外侧部283还具有用虚线表示的第六槽283c。第六槽283c是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延伸且在第二内侧面283a形成开口的孔。第六槽283c形成为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弯曲的大致U字状。
辊34分别穿过摆动构件35的第四槽35d、第一板27的第五槽273c、第二板28的第六槽283c。辊34能够沿着第四~第六槽35d、273c、283c滚动。通过辊34沿着第四~第六槽35d、273c、283c滚动,使得摆动构件35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在摆动中心C的周向上相对摆动。
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动构件4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具有第一配重件41、第二配重件42和弹簧43。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板部41a介于第一板27的第一内侧面273a与摆动构件35的第三侧面35a之间。第一支撑部41b配置在摆动构件35的第二开口部35c中。第一接触部41c按压于第一板27的第三支撑部273b。
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板部42a介于第二板28的第二内侧面283a与摆动构件35的第四侧面35b之间。第二支撑部42b配置在摆动构件35的第二开口部35c中。第二接触部42c按压于第二板28的第四支撑部283b。
弹簧43被容纳在摆动构件35的第二开口部35c内。弹簧43的一侧的端部43a被第二开口部35c的内周面中的位于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且面向旋转轴Ax的面支撑。弹簧43的另一侧的端部43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被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支撑部41b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支撑部42b支撑。即,制动构件4经由弹簧43被摆动构件35支撑。
在上述那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借助基于弹簧43的弹性力的力(第三力P3),分别按压于第一板27的第三支撑部27d以及第二板28的第四支撑部28d上。由此,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限制离心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
当振子保持构件2围绕旋转轴Ax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离心振子3和被离心振子3的摆动构件35支撑的制动构件4。当振子保持构件2以比分离转速ωd快的速度旋转时,离心力(第二力P2)大于弹簧43的予压缩负荷(第一力P1)。通过离心力使第一以及第二配重件41、42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压缩弹簧43。由此,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以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分别与第一板27的第三支撑部273b以及第二板28的第四支撑部273b、283b分离。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离心振子3的摆动构件35配置在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内侧面273a与第二内侧面283a之间。即,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振子保持构件2从两侧覆盖离心振子3。由此,离心振子3被振子保持构件2保护。
制动构件4经由弹簧43被离心振子3的摆动构件35支撑。由此,离心振子3能够在附加制动构件4的质量的状态下摆动,从而能够进一步衰减发动机的旋转变动。
下面,参照图11以及图12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12是表示沿着图11的F12-F12线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离心振子3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配置在振子保持构件2的内侧。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1省略第一板27来表示振子保持构件2。离心振子3的摆动构件35具有凹部35e。
凹部35e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设置在摆动构件35的内侧的端部。凹部35e是从摆动构件35的内侧的端部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凹陷的部分。
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动构件4具有弹簧43、配重件45。弹簧43的一侧的端部43a被摆动构件35的凹部35e支撑,配重件45以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被弹簧43支撑。弹簧43以及配重件45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介于振子保持构件2与离心振子3之间。
如图12所示,第一倾斜部272具有第一倾斜面272a。第一倾斜面272a与第一内侧面273a的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续。第一倾斜面272a以越接近旋转轴Ax越接近第二板28的方式,相对于旋转轴Ax的径向倾斜。
第二倾斜部282具有第二倾斜面282a。第二倾斜面282a与第二内侧面283a的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续。第一以及第二倾斜面272a、282a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
配重件45具有锥面45a、45b。锥面45a、45b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相互接近的方式,相对于旋转轴Ax的径向倾斜。换言之,锥面45a、45b是以越朝向旋转轴Ax越远离第一板27的第一内侧面273a以及第二板28的第二内侧面283a的方式倾斜的部分。
弹簧43的另一侧的端部43b被配重件45支撑。弹簧43向旋转轴Ax的径向内侧按压配重件45。由此,配重件45的锥面45a、45b分别被按压在第一板27的第一倾斜面272a以及第二板28的第二倾斜面282a上。
第一以及第二倾斜面272a、282a与旋转轴Ax的径向所成的倾斜角度与锥面45a、45b与旋转轴Ax的径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此外,第一以及第二倾斜面272a、282a与旋转轴Ax的径向所成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与锥面45a、45b与旋转轴Ax的径向所成的倾斜角度不同。
在上述那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配重件45的锥面45a、45b借助基于弹簧43的弹性力的力(第三力P3),分别按压在第一板27的第一倾斜面272a以及第二板28的第二倾斜面282a上。由此,配重件45限制离心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
当振子保持构件2围绕旋转轴Ax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离心振子3与被离心振子3的凹部35e支撑的制动构件4。当振子保持构件2以比分离转速ωd快的速度旋转时,离心力(第二力P2)比弹簧43的予压缩负荷(第一力P1)大。通过离心力使配重件45向旋转轴Ax的径向外侧压缩弹簧43。由此,配重件45的锥面45a、45b分别与第一板27的第一倾斜面272a以及第二板28的第二倾斜面282a分离。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制动构件4在旋转轴Ax的径向上,介于振子保持构件2与离心振子3之间。由此,减振装置1在旋转轴Ax的轴向上能够小型化。

Claims (8)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旋转体,能够围绕旋转中心旋转,具有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垂直的第一面,
摆动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该摆动体安装在所述旋转体上,并且该摆动体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在摆动中心的周向上相对摆动,
限制部,介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摆动体之间,借助弹性力将该限制部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由此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该限制部借助离心力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以越向所述旋转中心越接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的方式倾斜,
被按压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具有第二倾斜部,该第二倾斜部以越向所述旋转中心越接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另一个面的方式倾斜,
所述限制部借助弹性力将所述第一倾斜部按压于所述第二倾斜部,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具有在所述第一面形成开口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限制部具有:
弹性体,容纳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内,
制动体,被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按压而被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来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该制动体借助离心力压缩所述弹性体而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具有第三面,该第三面与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垂直,并且位于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一侧,
所述摆动体具有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具有所述第二面,并且所述第一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摆动中心的周向上相对摆动,所述第二构件具有面向所述第三面的第四面,并且所述第二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摆动中心的周向上相对摆动,
所述制动体具有:
第一制动构件,介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被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借助离心力压缩所述弹性体而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
第二制动构件,介于所述第三面与所述第四面之间,被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按压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制动构件借助离心力压缩所述弹性体而与所述第三面和所述第四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体具有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通过连接所述第一制动构件与所述第二制动构件,限制所述第二制动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在所述旋转中心的轴向上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面的第五面,
所述摆动体配置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五面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被所述摆动体支撑,被弹性力按压于所述第一面,来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借助离心力与所述第一面分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体具有在所述第二面形成开口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限制部具有:
弹性体,容纳在所述第二开口部内,
制动体,被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力向所述旋转中心的径向内侧按压而按压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来限制所述摆动体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相对摆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以比所述规定的转速快的转速旋转的状态下,所述制动体借助离心力压缩所述弹性体而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分离。
CN201521071987.2U 2014-12-22 2015-12-21 减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313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9064A JP6531387B2 (ja) 2014-12-22 2014-12-22 ダンパ装置
JP2014-259064 2014-1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331316U true CN205331316U (zh) 2016-06-22

Family

ID=56097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7198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331316U (zh) 2014-12-22 2015-12-21 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31387B2 (zh)
CN (1) CN205331316U (zh)
DE (1) DE102015016635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2958A (zh) * 2017-02-10 2018-08-17 南京法雷奥离合器有限公司 用于阻尼扭转振荡的装置
CN110382343A (zh) * 2017-03-08 2019-10-25 洋马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和防振发动机
CN110869639A (zh) * 2017-07-05 2020-03-06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缓冲减振器的轨道板、缓冲减振器和用于提供缓冲减振器的方法
CN111247355A (zh) * 2017-10-27 2020-06-05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具有施加至间隔件的压力的摆式阻尼装置
CN111819373A (zh) * 2018-02-08 2020-10-23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摆式阻尼装置
CN112567284A (zh) * 2018-08-10 2021-03-26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致动器装置、以及致动器装置的制造方法
US11970389B2 (en) 2018-08-10 2024-04-30 Hamamatsu Photonics K.K. Actua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ctuator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4968B4 (de) * 2017-03-09 2020-06-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und Antrieb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7105108A1 (de) * 2017-03-10 2018-09-1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Optimierte Anordnung der Pendelmassen eines Fliehkraftpendels
FR3075298B1 (fr) * 2017-12-18 2020-01-03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comportant un systeme antichute des masses pendulaires
FR3076587A1 (fr) * 2018-01-09 2019-07-12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pendulaire comportant un organe de freinage des masses oscillantes
JP7091769B2 (ja) * 2018-03-27 2022-06-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遠心振り子式ダンパ装置
DE102018108414A1 (de) * 2018-04-10 2019-10-1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18109558A1 (de) 2018-04-20 2019-10-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
DE102018128645A1 (de) * 2018-11-15 2020-05-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9446U (ja) * 1982-08-20 1984-02-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慣性モ−メントフライホイ−ル装置
JPS5967654U (ja) * 1982-10-27 1984-05-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慣性モ−メントフライホイ−ル
DE3418671C2 (de) * 1983-10-24 1996-05-23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Dämpfungseinrichtung zum Aufnehmen bzw. Ausgleichen von Drehstößen
JPS60110750U (ja) * 1983-12-29 1985-07-2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シヨナルダンパ
JP3135670B2 (ja) * 1992-04-24 2001-02-19 ヴァレオユニシア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株式会社 フライホイール
DE102010049553A1 (de) * 2009-11-05 2011-05-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Fliehkraftpendeleinrichtung
JP2011214698A (ja) * 2010-04-01 2011-10-27 Toyota Motor Corp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12229717A (ja) * 2011-04-25 2012-11-22 Toyota Motor Corp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14206237A (ja) * 2013-04-15 2014-10-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2958A (zh) * 2017-02-10 2018-08-17 南京法雷奥离合器有限公司 用于阻尼扭转振荡的装置
CN110234904A (zh) * 2017-02-10 2019-09-13 南京法雷奥离合器有限公司 用于阻尼扭转振荡的装置
CN110382343A (zh) * 2017-03-08 2019-10-25 洋马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和防振发动机
CN110382343B (zh) * 2017-03-08 2021-04-27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防振装置和防振发动机
CN110869639A (zh) * 2017-07-05 2020-03-06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缓冲减振器的轨道板、缓冲减振器和用于提供缓冲减振器的方法
CN111247355A (zh) * 2017-10-27 2020-06-05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具有施加至间隔件的压力的摆式阻尼装置
CN111247355B (zh) * 2017-10-27 2022-06-28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具有施加至间隔件的压力的摆式阻尼装置
CN111819373A (zh) * 2018-02-08 2020-10-23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摆式阻尼装置
CN112567284A (zh) * 2018-08-10 2021-03-26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致动器装置、以及致动器装置的制造方法
US11970389B2 (en) 2018-08-10 2024-04-30 Hamamatsu Photonics K.K. Actua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ctuato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31387B2 (ja) 2019-06-19
DE102015016635A1 (de) 2016-06-23
JP2016118273A (ja) 201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31316U (zh) 减振装置
CN107084227B (zh) 扭转振动减小装置
US9404555B2 (en) Centrifugal pendulum damping device
CN108073066B (zh) 钟表谐振器机构及包括该机构的钟表机芯和手表
KR20190124231A (ko) 자동차용 원심력 진자 및 구동 배열체
CN102713342A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DE112010005482B4 (de) Dynamischer Dämpfer
CN107676428A (zh) 内燃机的平衡装置
JP5621603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US10174805B2 (en) Simplified torsion damping device having pendulum
JPH0544778A (ja) ダンパプーリ
JP2013185598A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6588997B2 (ja) 安定化された転動要素を備えた振り子式ダンパ装置
CN107273644A (zh) 一种高速稳定凸轮设计方法
JP2018127881A (ja) ソイルコンパクター
JP2013148211A (ja) 振子ダンパ
CN107850179B (zh) 用于阻尼扭转振动的装置的滚动构件
US9732826B2 (en) Centrifugal pendulum vibration control device
JP2015223284A (ja) 洗濯機
JPWO2007080878A1 (ja) 多重板バネ式制振装置
CN102274822B (zh) 平行轴双激振电机椭圆振动机
JP2021131122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イホイール
CN109307044B (zh) 加有预应力的摆动阻尼装置
JP5708528B2 (ja)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WO2022057066A1 (zh) 一种减振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