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75057U -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75057U
CN205275057U CN201620050782.4U CN201620050782U CN205275057U CN 205275057 U CN205275057 U CN 205275057U CN 201620050782 U CN201620050782 U CN 201620050782U CN 205275057 U CN205275057 U CN 205275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track
roller
relief device
moun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5078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利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05078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75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75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7505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救济装置,属于建筑附属工程领域,包括轨道组,至少一个行走机构和至少一个起吊机构;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轨道,轨道并排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轨道沿隧道方向设置;行走机构包能够沿轨道方向运动,起吊机构与行走机构连接。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将隧道内事故发生车辆拖出隧道的装置,实现短时间疏通隧道,解决了隧道事故发生后隧道内长时间封堵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附属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隧道的数量快速增多,长度逐渐增长,尤其是特长隧道群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出现了20多座长度超过6kM的特长隧道。隧道在缩短行车距离,提高车速,保护环境诸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经济效应,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交通事故安全问题。
由于环境的特殊性,隧道成为交通事故多发路段,一旦发生事故,隧道环境的特殊性导致短时间内即会造成交通堵塞,要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交通比较困难,比如,一起小车追尾事件,至少也要40分钟左右,若遇上大车追尾、撞墙、翻车等这些情况至少也要5小时左右才能疏通。目前所采用的清理事故现场方法比较有限,因为隧道环境特殊,空间有限,所以只能采取切割、拖拽等方式处理,遇到车辆严重损毁变形,要在较短时间内疏通,只能把车两头抬起,在车底放轮才能拖走,所耗时间相当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救济装置,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包括轨道组、至少一个行走机构和至少一个起吊机构;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轨道,轨道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轨道沿隧道方向设置;行走机构能够沿轨道方向运动,起吊机构与行走机构连接。
“沿隧道方向”是指隧道的弯曲前进方向,即轨道与隧道匹配设置。行走机构能够沿着轨道方向移动到隧道内的任何位置处,设置于行走机构的起吊机构用于起吊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实际发生事故的时候,行走机构顺着轨道移动至事故车辆的上方,起吊机构吊起事故车辆,行走机构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移动至隧道外部,从而将事故车辆移出隧道。
对于不同重量的车辆,行走机构和起吊机构可设置多个,分散车辆的重力,避免集中施力于隧道内侧,导致隧道坍塌事故的发生。驱动行走机构的动力机构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各种驱动方式即可实现。同理,行走机构和起吊机构除了本文件中提到的实现方式外,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实现方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采用该种救济装置,不仅起吊的时候省时省力,运输的过程更是顺畅无比,大大缩短了整个救援疏通过程所需的时间,与现有的拖拉救济方式相比,该救济装置能够真正有效地实现省时省力。
进一步地,轨道组包括至少两条轨道,两条轨道并排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行走机构包括横梁,横梁设置于两条轨道且能够沿两条轨道运动,起吊机构与横梁连接。
轨道组优选设置两条轨道,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滚动轮或者滑轮,滚动轮或者滑动轮分别设置于轨道内。起吊机构与横梁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活动连接时,起吊机构能够沿着横梁移动,能够将起吊机构准确移动至事故车辆的上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两组位于隧道外部的运出轨道组,每组运出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延伸轨道,两组运出轨道组分别与轨道组的两端对接,运出轨道组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
起吊机构将事故车辆起吊后,行走机构带动起吊机构和事故车辆移动至隧道外部,行走机构继续在运出轨道组上移动,将事故车辆运送至隧道外部的车辆存放处,等待后续的处理。运出轨道组能够将事故车辆直接运送车辆存放处,使整个事故的处理时间和程序又大大减少了,有效提高了隧道交通事故的处理效率。
进一步地,轨道与隧道内侧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为弧形板,第二安装板贴合且固定于隧道内壁,第二安装板与轨道之间通过多根支撑杆连接。
第二安装板为弧形板,与隧道内部相互匹配,一方面使隧道内壁受力均匀,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扩大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的原理来避免隧道内壁出现坍塌事故。
进一步地,其中两条轨道均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安装板和位于第一安装板底部的滚轮管道,第一安装板为弧形板,第一安装板贴合且固定于隧道内壁,滚轮管道的中部设置有滚轮滑道,滚轮滑道的侧壁设置有滑道口,滚轮滑道内设置有滚轮,横梁穿过滑道口与滚轮连接。
轨道安装于隧道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修建隧道的时候即连同轨道一起修建,一种是在隧道修建完成后,再将轨道安装于隧道。对于后一种方式,需要考虑到隧道的承受能力,若受力过于集中,很可能导致隧道坍塌,因此,在安装轨道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分散隧道的受力。第一安装板为弧形板,与隧道内壁相匹配,能够扩大隧道的受力面积,即减小了局部受力。滚轮管道设置于第一安装板的下方,便于安装的同时使第一安装板受力更加均匀。滚轮管道还能够尽量避免隧道内的灰尘进入滚轮管道内,保证滚轮滚动顺畅。横梁与滚轮转动连接,滚轮滚动前行带动横梁前行。
进一步地,其中两条轨道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移动立柱,移动立柱的底部设置有轮子,移动立柱的顶部设置有“U”形槽,轨道的底部卡接于“U”形槽内。
轨道设置于隧道内壁,移动立柱能够移入隧道或者移出隧道,正常情况下,移动立柱位于隧道的外部,避免妨碍车辆的正常行驶,若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时,将移动立柱移入隧道,支撑于隧道的底部,该种方式将隧道的承重转移至移动立柱上,隧道内壁几乎不承重,有效避免了隧道坍塌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轮组,滚轮组包括至少一个滚轮,滚轮组设置于轨道。
横梁的两端设置滚轮组,滚轮组可以设置多个滚轮,多个滚轮并排设置,并排设置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各个滚轮的轴心线重合设置,此时需并排设置多条轨道,另一种是各个滚轮的轴心线均垂直于同一平面。两种方式都能够扩大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有效避免隧道内壁坍塌。
进一步地,起吊机构为带有起吊组件的单轨小车,单轨小车设置于横梁。
起吊组件用于起吊事故车辆。单轨小车能够沿着横梁来回移动,发生交通事故时,行走机构能够快速地移动至事故发生地点,起吊组件能够准确位于事故车辆的上方,便于起吊事故车辆。
进一步地,行走机构设置多个,多个行走机构中的横梁之间通过连杆连接。
设置多个行走机构,一方面,是针对事故车辆为体积庞大的车辆时,便于起吊大型车辆设计的,另一发面,设置多个行走机构,行走机构位于不同的轨道位置处,扩大轨道受力面积,进而扩大隧道内壁的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
进一步地,包括信号装置和控制装置,信号装置和控制装置设置于隧道内,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行走机构移动至事故发生处。
为了便于操作控制,有效缩短事故处理的时间,事故发生信息由信号装置传递给控制装置,然后人为启动控制装置,行走机构即移动至事故发生地点。实现整个过程的智能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将隧道内的事故车辆吊出隧道的方案,解决了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无法快速疏通导致交通长时间封堵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的第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的第二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的第三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的第四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的第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的第二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的第三种俯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隧道100;轨道组101;行走机构102;起吊机构103;轨道104;横梁105;延伸轨道106;第二安装板107;支撑杆108;第一安装板109;滚轮管道200;滚轮滑道201;滑道口202;移动立柱203;滚轮组204;起吊组件205;单轨小车206;连杆207;信号装置208;车辆存放处20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对接”、“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参照图9。
本实施例提供的隧道100救济装置包括轨道组101、至少一个行走机构102和至少一个起吊机构103;轨道组101包括至少一条轨道104,轨道104设置于隧道100的内部顶壁,轨道104沿隧道100方向设置;行走机构102能够沿轨道104方向运动,起吊机构103与行走机构102连接。
“沿隧道100方向”是指隧道100的弯曲前进方向,即轨道104与隧道100匹配设置。行走机构102能够沿着轨道104方向移动到隧道100内的任何位置处,设置于行走机构102的起吊机构103用于起吊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实际发生事故的时候,行走机构102顺着轨道104移动至事故车辆的上方,起吊机构103吊起事故车辆,行走机构102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移动至隧道100外部,从而将事故车辆移出隧道100。
对于不同重量的车辆,行走机构102和起吊机构103可设置多个,分散车辆的重力,避免集中施力于隧道100内侧,导致隧道100坍塌事故的发生。驱动行走机构102的动力机构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各种驱动方式即可实现。同理,行走机构102和起吊机构103除了本文件中提到的实现方式外,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实现方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采用该种救济装置,不仅起吊的时候省时省力,运输的过程更是顺畅无比,大大缩短了整个救援疏通过程所需的时间,与现有的拖拉救济方式相比,该救济装置能够真正有效地实现省时省力。
如图9所述,还包括两组位于隧道100外部的运出轨道组101,每组运出轨道组101包括至少一条延伸轨道106,两组运出轨道组101分别与轨道组101的两端对接,运出轨道组10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
起吊机构103将事故车辆起吊后,行走机构102带动起吊机构103和事故车辆移动至隧道100外部,行走机构102继续在运出轨道组101上移动,将事故车辆运送至隧道100外部的车辆存放处209,等待后续的处理。运出轨道组101能够将事故车辆直接运送车辆存放处209,使整个事故的处理时间和程序又大大减少了,有效提高了隧道100交通事故的处理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为,包括信号装置208和控制装置,信号装置208和控制装置设置于隧道100内,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行走机构102移动至事故发生处。
为了便于操作控制,有效缩短事故处理的时间,事故发生信息由信号装置208传递给控制装置,然后人为启动控制装置,行走机构102即移动至事故发生地点。实现整个过程的智能控制。
实施例2,参照图1至图8。
如图1和图7所示,轨道组101包括至少两条轨道104,两条轨道104并排设置于隧道100的内部顶壁;行走机构102包括横梁105,横梁105设置于两条轨道且能够沿两条轨道104运动,起吊机构103与横梁105连接。轨道组101优选设置两条轨道104,横梁105的两端分别设置滚动轮或者滑轮,滚动轮或者滑动轮分别设置于轨道104内。起吊机构103与横梁105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活动连接时,起吊机构103能够沿着横梁105移动,能够将起吊机构103准确移动至事故车辆的上方。
为了避免隧道100内壁坍塌,轨道104与隧道100内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但不限于下述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轨道104与隧道100内侧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包括第二安装板107,第二安装板107为弧形板,第二安装板107贴合且固定于隧道100内壁,第二安装板107与轨道104之间通过多根支撑杆108连接。第二安装板107为弧形板,与隧道100内部相互匹配,一方面使隧道100内壁受力均匀,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扩大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的原理来避免隧道100内壁出现坍塌事故。
第二种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两条轨道104均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安装板109和位于第一安装板109底部的滚轮管道200,第一安装板109为弧形板,第一安装板109贴合且固定于隧道100内壁,滚轮管道200的中部设置有滚轮滑道201,滚轮滑道201的侧壁设置有滑道口202,滚轮滑道201内设置有滚轮,横梁105穿过滑道口202与滚轮连接。
轨道104安装于隧道100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修建隧道100的时候即连同轨道104一起修建,一种是在隧道100修建完成后,再将轨道104安装于隧道100。对于后一种方式,需要考虑到隧道100的承受能力,若受力过于集中,很可能导致隧道100坍塌,因此,在安装轨道104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分散隧道100的受力。第一安装板109为弧形板,与隧道100内壁相匹配,能够扩大隧道100的受力面积,即减小了局部受力。滚轮管道200设置于第一安装板109的下方,便于安装的同时使第一安装板109受力更加均匀。滚轮管道200还能够尽量避免隧道100内的灰尘进入滚轮管道200内,保证滚轮滚动顺畅。横梁105与滚轮转动连接,滚轮滚动前行带动横梁105前行。
第三种方式,如图6所示,其中两条轨道104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移动立柱203,移动立柱203的底部设置有轮子,移动立柱203的顶部设置有“U”形槽,轨道104的底部卡接于“U”形槽内。轨道104设置于隧道100内壁,移动立柱203能够移入隧道100或者移出隧道100,正常情况下,移动立柱203位于隧道100的外部,避免妨碍车辆的正常行驶,若隧道100内发生交通事故时,将移动立柱203移入隧道100,支撑于隧道100的底部,该种方式将隧道100的承重转移至移动立柱203上,隧道100内壁几乎不承重,有效避免了隧道100坍塌情况的发生。
为了避免隧道100内壁坍塌,还可以采用如下的两种方式,
如图8所示,行走机构102设置多个,多个行走机构102中的横梁105之间通过连杆207连接。设置多个行走机构102,一方面,是针对事故车辆为体积庞大的车辆时,便于起吊大型车辆设计的,另一发面,设置多个行走机构102,行走机构102位于不同的轨道104位置处,扩大轨道104受力面积,进而扩大隧道100内壁的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而且还能起吊体积庞大的车辆。
横梁10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轮组204,滚轮组204包括至少一个滚轮,滚轮组204设置于轨道104。横梁105的两端设置滚轮组204,滚轮组204可以设置多个滚轮,多个滚轮并排设置,并排设置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各个滚轮的轴心线重合设置,此时需并排设置多条轨道104,另一种是各个滚轮的轴心线均垂直于同一平面。两种方式都能够扩大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有效避免隧道100内壁坍塌。
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起吊机构103为带有起吊组件205的单轨小车206,单轨小车206设置于横梁105。起吊组件205用于起吊事故车辆。单轨小车206能够沿着横梁105来回移动,发生交通事故时,行走机构102能够快速地移动至事故发生地点,起吊组件205能够准确位于事故车辆的上方,便于起吊事故车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组、至少一个行走机构和至少一个起吊机构;所述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轨道,所述轨道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所述轨道沿隧道方向设置;所述行走机构能够沿所述轨道方向运动,所述起吊机构与所述行走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组包括至少两条轨道,两条所述轨道并排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两条所述轨道且能够沿两条所述轨道运动,所述起吊机构与所述横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位于隧道外部的运出轨道组,每组所述运出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延伸轨道,两组所述运出轨道组分别与所述轨道组的两端对接,所述运出轨道组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与隧道内侧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二安装板贴合且固定于隧道内壁,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轨道之间通过多根支撑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两条所述轨道均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安装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底部的滚轮管道,所述第一安装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一安装板贴合且固定于隧道内壁,所述滚轮管道的中部设置有滚轮滑道,所述滚轮滑道的侧壁设置有滑道口,所述滚轮滑道内设置有滚轮,所述横梁穿过所述滑道口与所述滚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两条所述轨道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移动立柱,所述移动立柱的底部设置有轮子,所述移动立柱的顶部设置有“U”形槽,所述轨道的底部卡接于所述“U”形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轮组,所述滚轮组包括至少一个滚轮,所述滚轮组设置于所述轨道。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机构为带有起吊组件的单轨小车,所述单轨小车设置于所述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设置多个,多个所述行走机构中的所述横梁之间通过连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信号装置和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隧道内,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行走机构移动至事故发生处。
CN201620050782.4U 2016-01-19 2016-01-19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75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50782.4U CN205275057U (zh) 2016-01-19 2016-01-19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50782.4U CN205275057U (zh) 2016-01-19 2016-01-19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75057U true CN205275057U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5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50782.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275057U (zh) 2016-01-19 2016-01-19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7505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3484A (zh) * 2016-01-19 2016-04-27 颜利彬 一种隧道救济方法及其装置
CN106744344A (zh) * 2016-12-05 2017-05-31 唐肖近 一种隧道智能牵引装置
CN107381364A (zh) * 2017-09-05 2017-11-24 东台市富康机械有限公司 隧道起重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3484A (zh) * 2016-01-19 2016-04-27 颜利彬 一种隧道救济方法及其装置
CN106744344A (zh) * 2016-12-05 2017-05-31 唐肖近 一种隧道智能牵引装置
CN107381364A (zh) * 2017-09-05 2017-11-24 东台市富康机械有限公司 隧道起重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75057U (zh)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CN102491192B (zh) 塔机引进平台结构
CN214689513U (zh) 快速实现虚拟轨道列车与铰接式客车编组转换的铰接系统
CN105480688A (zh) 一种升降式往复自动翻板机及方法
CN101943004A (zh) 液压自行式斜洞常态砼浇筑台车
CN103523478A (zh) 一种多自由度自动随行小车
CN203638615U (zh) 跨轨运输装配车
CN202925396U (zh) 矿用滑动式单轨吊道岔系统
CN203111182U (zh) 万向轮式轨道运输台车
CN201809271U (zh) 锡槽吊挂式冷却水包
CN202509829U (zh) 平层定位装置及立体停车库
CN105523484A (zh) 一种隧道救济方法及其装置
CN203359794U (zh) 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新型台车装置
CN102602713B (zh) 一种推扒机
CN201321467Y (zh) 炼钢喷枪升降装置
CN201802410U (zh) 液压自行式斜洞常态砼浇筑台车
CN209480562U (zh) 一种链条推拉型注塑机换模台车
CN204778395U (zh) 一种起重机行走换向装置
CN211619084U (zh) 一种钢卷跨轨转运车
CN206901276U (zh) 一种控制屏生产流水线独轮旋转台
CN205709751U (zh) 一种大件牵引移动小车
CN111409513A (zh) 重力补偿式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控制方法
CN101380976A (zh) 履带式设备电动驱动轮传动装置
CN205571371U (zh) 一种用于连铸方坯输送的推送机
CN111006068A (zh) 大型钢管运输焊接对位工装车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