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15914U - 引流管 - Google Patents

引流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15914U
CN205215914U CN201520859978.3U CN201520859978U CN205215914U CN 205215914 U CN205215914 U CN 205215914U CN 201520859978 U CN201520859978 U CN 201520859978U CN 205215914 U CN205215914 U CN 205215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xt door
tube
drainage tube
region
tub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5997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泽尚
铃木善悦
镰田圭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15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15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从受验者的体内良好地吸引以及排出体液,并能够在更换作业时选择规定的管腔而将导向线插入其中的医疗用引流管。引流管(60)的中间区域(L2)是形成多个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而划分有三个以上的管腔(20)(末端管腔(21)以及狭缝管腔(22~25))的长度区域。迁移区域(L3)是形成一部分的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一个以上的管腔(20)(末端管腔(21)),并且未形成其他的一个以上的隔壁(第二隔壁(32a)以及(32c))而是使多个管腔(20)(狭缝管腔(22~25))相互连通的长度区域。

Description

引流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的引流管(draintube)。
背景技术
提供有一种从受验者的体内吸引血液、浆膜腔液、消化液、脓液等体液并将其向体外排出的医疗用的引流管。一般引流管的末端部留置在体腔内,基端部设置于体外并与引流袋或引流瓶等连接而稍微在负压下被吸引。而且,引流管的中间部通过缝合线等而紧缚并固定于受验者的体壁表面。由此,引流管在受验者的创伤处被治愈之前留置其中,并从体腔内持续地吸引以及排出体液。
作为这种引流管,提出了具有各种尺寸、内部构造的引流管。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引流管:在末端侧的长度区域以由四块隔壁分隔的方式形成有四个管腔,并且在中间的过渡部分上述隔壁消失而合并成一个管腔。这样,由于在比过渡部分更靠基端侧的位置不形成隔壁,从而增大开口面积,并减少流体阻力,由此能够良好地吸引以及排出体液。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83433号公报
所留置的引流管一般通过缝合线缝合等而固定于受验者的体壁表面。而且,基于应吸引的体液缓缓减少而用直径小的引流管足矣的情况等各种理由,存在对所留置的引流管进行更换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一般进行以下的手法。即,首先在比体壁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切断引流管而将导向线插入管腔,并且切断缝合线等而解除引流管与体壁表面的固定。然后将所留置的引流管沿着导向线拉出,进而将新的引流管沿着导向线插入并留置于体腔内。之后,使用缝合线等将该新的引流管固定于体壁表面,然后拆除导向线。
存在如下情况:在将导向线插入所留置的引流管时,要求选择多个管腔中的一个而将导向线插入该管腔。例如,在引流管所具备的多个管腔包括专门在末端侧开口的末端管腔、以及在周壁形成有狭缝开口的狭缝管腔的情况下,要求选择末端管腔而将导向线插入其中。由此,能够使导向线的末端从末端开口突出而不是从狭缝开口向侧方突出而与受验者的体腔内壁发生干涉。
然而,专利文献1的引流管存在如下问题:形成于末端侧的长度区域的四个管腔在中间的过渡部分合并成一个,因此无法选择其中一个管腔而将导向线插入其中。即,在对所留置的引流管进行更换时,若切断引流管的位置比过渡部分更靠基端侧,则会将导向线插入合并成一个的管腔。因此,无法按照希望的那样选择使导向线从引流管的末端侧突出的管腔。反之,在以使切断引流管的位置位于比过渡部分更靠末端侧的方式将过渡部分充分形成至基端侧的情况下,会变得无法减少流体阻力来良好地吸引以及排出体液。这是因为,切断引流管的位置基于受验者的体格、所留置的深度位置等而产生各种变化,因此,为了应对上述变化而在专利文献1的引流管中将过渡部分充分形成至基端侧的情况下,四块隔壁所形成的长度区域变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受验者的体内良好地吸引以及排出体液,并能够在更换作业时选择规定的管腔而将导向线插入其中的医疗用引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流管,其是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周壁及多个隔壁、以及被上述周壁及上述隔壁分别划分的三个以上的管腔的医疗用引流管,上述引流管的特征在于,具有:中间区域,其形成有上述多个隔壁从而划分有上述三个以上的管腔;以及迁移区域,其是比上述中间区域靠基端侧的长度区域,其形成有上述多个隔壁中的一部分隔壁以及一个以上的上述管腔,并且未形成上述多个隔壁中的其他的一个以上的隔壁而是使多个上述管腔相互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医疗用引流管,在引流管的迁移区域中形成一部分的隔壁以及一个以上的管腔,并且未形成其他的一个以上的隔壁而是使多个管腔相互连通。因此,能够选择形成于迁移区域的管腔而将导向线插入其中,并且由于未形成一个以上的隔壁从而增大引流管的开口面积,因此能够实现体液的良好的吸引以及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引流管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a)~图2(e)是将引流管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地切断的横剖视图,图2(a)~图2(e)表示与图1的A-A线剖面到E-E线剖面分别对应的横剖视图。
图3是对管制造装置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内模具的第一部件的立体图。
图5(a)是内模具的第一部件的末端部的侧视图,图5(b)是其主视图。
图6是内模具的第二部件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在基端区域形成工序中使第二部件前进而从第一部件突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在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中使第二部件后退至第一部件的内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a)是狭缝形成工序中的内模具的横剖视图,图8(b)是管制造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8(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的末端部区域的剖面形状。
图9(a)是中间区域形成工序中的内模具的横剖视图,图9(b)是管制造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9(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的中间区域的剖面形状。
图10(a)是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中的内模具的横剖视图,图10(b)是管制造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0(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的第一迁移区域的剖面形状。
图11(a)是第二迁移区域形成工序中的内模具的横剖视图,图11(b)是管制造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1(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的第二迁移区域的剖面形状。
图12(a)是基端区域形成工序中的内模具的横剖视图,图12(b)是管制造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12(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的基端区域的剖面形状。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周壁;12a~12d...狭缝开口;14...造影线;20...管腔;21...末端管腔;22~25...狭缝管腔;26~28...合并管腔;29...单一管腔;30a~30b...第一隔壁;32a、32c...第二隔壁(邻接隔壁);32b...第二隔壁(对置隔壁);60...引流管;62...缝合线;100...内模具;110...第一部件;112a~112e...爪部;114a~114e...空隙部;116a~116d...外侧突起部;118...主体部;119...凸缘部;120...第二部件;122a~122b...突片部(邻接突片部);122c~122e...突片部;124...滑动部;200...外模具;202...排出口;212...树脂流路;214...挤出机;216...第二挤出机;220...导向部;221...前表面;222...导向部开口;230...树脂供给路;232...第二树脂供给路;300...管制造装置;310...第一驱动机构;320...第二驱动机构;S...受验者;F...体液;BC...体腔;BW...体壁;PH...穿刺孔;DE...末端;PE...基端;L1...末端部区域;L2...中间区域;L3...迁移区域;L31...第一迁移区域;L32...第二迁移区域;L4...基端区域;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P3...第三位置;R1...熔融树脂;R2...第二树脂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对于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共用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当对各管腔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时,存在规定左右或者上下的方向的情况。但是,这是为了便于说明构成要素的相对关系而规定的,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产品的制造时、使用时的方向。
图1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引流管60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2(a)~图2(e)是将引流管60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地切断的横剖视图,并且表示与图1的A-A线剖面~E-E线剖面分别对应的横剖视图。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用于医疗,其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周壁10及多个隔壁(第一隔壁30a~30b及第二隔壁32a~32c);以及被上述周壁10及隔壁分别划分的三个以上的管腔20(末端管腔21及狭缝管腔22~25)。
引流管60具有中间区域L2、以及比该中间区域L2更靠基端侧的长度区域亦即迁移区域L3。图2(b)所示的中间区域L2是形成多个隔壁(省略附图标记)从而划分有三个以上的管腔20的长度区域。迁移区域L3(第一迁移区域L31以及第二迁移区域L32)是形成有多个隔壁中的一部分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一个以上的管腔20(末端管腔21),并且未形成多个隔壁中的其他的一个以上的隔壁(第二隔壁32a以及32c)而是使多个管腔20(狭缝管腔22~25)相互连通的长度区域。
迁移区域L3是管腔20以及隔壁的个数从中间区域L2发生变化的长度区域。如图1所示,迁移区域L3具备末端DE侧的第一迁移区域L31以及与其基端PE侧邻接的第二迁移区域L32。在第一迁移区域L31与第二迁移区域L32中,管腔20以及隔壁的个数进一步发生变化。
在迁移区域L3的第一迁移区域L31中,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中的一部分的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b)以及一个以上的管腔20(末端管腔21以及合并管腔26、27),并且未形成其他一个以上的隔壁(第二隔壁32a以及32c),使多个管腔20(狭缝管腔22与23、以及狭缝管腔24与25)中的每两个相互连通。
在迁移区域L3的第二迁移区域L32中,形成有多个(五个)中的一部分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一个以上的管腔20(末端管腔21以及合并管腔28,并且未形成其他一个以上的隔壁(第二隔壁32a~32c),使多个管腔20(狭缝管腔22~25)中的四个相互连通。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进行详细的说明。
作为引流管60的材质,能够使用软质氯乙烯树脂、硅树脂、聚氨酯树脂等用于医疗的合成树脂材料。引流管60的全长能够为50~2000mm左右。周壁10的壁厚为0.1~3.0mm左右并且能够在周向以及长度方向上均匀地形成。
引流管60能够从末端DE侧依次划分为末端部区域L1、中间区域L2、迁移区域L3以及基端区域L4。图2(a)是末端部区域L1的横剖视图,图2(b)是中间区域L2的横剖视图,图2(c)是迁移区域L3的末端部的第一迁移区域L31的横剖视图,图2(d)是迁移区域L3的基端部的第二迁移区域L32的横剖视图,图2(e)是基端区域L4的横剖视图。
如图1所示,引流管60留置于受验者S的体腔BC来使用。更具体而言,引流管60的至少末端部区域L1被插入至受验者S的体腔BC,基端PE被引出至受验者S的体外并稍稍在负压下被吸引。由此,能够通过引流管60来吸引存在于体腔BC的内部的体液F并将其向体外排出。作为体液F,能够例示出血液、浆膜腔液、消化液、脓液等。
引流管60的中间区域L2插入至在受验者S的体壁BW设置的穿刺孔PH进而固定于体壁BW来使用。固定引流管60的方法虽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可以使用缝合线62将引流管60的周壁10与体壁BW缝合。
如图2(a)~图2(d)所示,在引流管60的周壁10中的与末端管腔21对应的位置,配设有放射线不透过性的造影线14。造影线14沿引流管60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地配设。通过设置造影线14,从而能够在X-射线等放射线拍摄下确认引流管60的朝向以及末端DE的位置。
造影线14能够使用将放射线不透过材料混入构成周壁10的上述合成树脂材料而成的混合材料。作为放射线不透过材料,能够例示出硫酸钡、次碳酸铋、氧化铋、钨、碳化钨、氧化锆、钽、金、白金或者银。
造影线14配设于周壁10中的与末端管腔21对应的位置且配设在第一隔壁30a与30b之间。通过在上述位置配设造影线14,从而即使在体液F的负压吸引时狭缝开口12a~12d进行开闭而使第二隔壁32a~32c局部摆动,也能够在放射线拍摄下稳定地观察造影线14。
在图2(a)所示的末端部区域L1以及图2(b)所示的中间区域L2,形成有三个以上的管腔20。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形成有一个末端管腔21以及四个狭缝管腔22~25合计五个管腔20的形态。即,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中的管腔20包括一个以上的末端管腔21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狭缝管腔22~25。末端管腔21由周壁10以及第一隔壁(第一隔壁30a~30b)划分,并且在引流管60的末端DE侧开口。狭缝管腔22~25由周壁10以及第二隔壁(第二隔壁32a~32c)划分,并具备在比中间区域L2更靠末端DE侧的末端部区域L1中的周壁10贯通形成的狭缝开口12a~12d。
此外,末端管腔21在引流管60的末端DE侧开口是指末端管腔21不具有狭缝开口,而是专门在引流管60的末端DE形成有开口。另外,如图2(a)所示,狭缝管腔22~25除了在周壁10贯通形成有狭缝开口12a~12d之外,还在引流管60的末端DE开口。
但是,管腔2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形成两个以上的末端管腔,也可以形成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以上的狭缝管腔。
在图2(b)所示的中间区域L2中,形成有第一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二隔壁(第二隔壁32a~32c),从而形成有末端管腔21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狭缝管腔22~25。而且,在迁移区域L3中,形成有第一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末端管腔21,并且未形成第二隔壁(第二隔壁32a~32c)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使多个狭缝管腔22~25相互连通。
末端管腔21形成于从引流管60的末端DE至少至迁移区域L3的长度区域。另一方面,对于狭缝管腔22~25而言,在第一迁移区域L31中邻接的两个狭缝管腔相互合并而成为合并管腔26、27,并且在第二迁移区域L32中四个狭缝管腔22~25全部合并而成为合并管腔28。即,图2(c)所示的合并管腔26是未形成第二隔壁32a而使狭缝管腔22以及23相互连通的管腔。合并管腔27是未形成第二隔壁32c而使狭缝管腔24以及25相互连通的管腔。图2(d)所示的合并管腔28是未形成第二隔壁32a~32c中的任一个而使狭缝管腔22~25全部连通的管腔。以下,有时也将狭缝管腔彼此连通的合并管腔26~28称为狭缝管腔。
在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中,迁移区域L3比中间区域L2形成得长。换言之,中间区域L2形成为比迁移区域L3短。形成有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而使得引流管60的开口面积小的中间区域L2形成为短,因此减轻引流管60中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实现体液F(参照图1)的良好的吸引。此外,这里所说的迁移区域L3的长度是指第一迁移区域L31与第二迁移区域L32的合计长度。中间区域L2例如能够形成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中间区域L2形成有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因此耐压性高。因此,抑制通过用缝合线62将上述中间区域L2缝合而固定于体壁BW而因缝合线62的紧固力引起的管腔20的闭合,由此不会阻碍体液F的吸引以及排出。而且,一部分的管腔20作为末端管腔21而在引流管60的末端DE侧开口,该末端管腔21从末端部区域L1经由中间区域L2而至少形成至迁移区域L3。因此,通过在体外留置的迁移区域L3将引流管60切断,从而能够容易地使末端管腔21的开口露出。因此,通过将导向线(未图示)插入于在迁移区域L3切断而显现的末端管腔21的开口,从而能够可靠地将导向线引导至引流管60的末端DE的开口。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形成于中间区域L2的第二隔壁32a~32c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在迁移区域L3中未形成,从而狭缝管腔22~25彼此连通。因此,能够增大迁移区域L3及其基端侧(基端区域L4)的引流管60的开口面积。即,通过将形成有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而使得流路窄的中间区域L2形成为短,并将流路比中间区域L2宽的迁移区域L3形成为长,从而能够减少体液F的流体阻力,并且通过在引流管60的更换时切断迁移区域L3,从而能够选择末端管腔21而将导向线插入其中。
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在引流管60的横剖面上形成为放射状。在末端部区域L1以及中间区域L2中,管腔20(末端管腔21以及狭缝管腔22~25)全部由周壁10、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划分。
更具体而言,在末端部区域L1以及中间区域L2中,形成有三个以上的狭缝管腔22~25以及两个以上的第二隔壁(第二隔壁32a~32c)。而且,在迁移区域L3中的末端部(第一迁移区域L31),形成有第二隔壁32b以及一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狭缝管腔(合并管腔26、27),并且该第二隔壁以及该狭缝管腔的个数趋向迁移区域L3的基端部(第二迁移区域L32)而减少。即,在第二迁移区域L32中未形成第二隔壁中的任一个,从而形成有一个狭缝管腔(合并管腔28)。
从中间区域L2趋向迁移区域L3的第二迁移区域L32,第二隔壁的数量按照三个(第二隔壁32a~32c:中间区域L2)、一个(第二隔壁32b:第一迁移区域L31)、0个(第二迁移区域L32)的顺序呈多个阶段地减少。而且,狭缝管腔的数量也按照四个(狭缝管腔22~25:中间区域L2)、两个(合并管腔26、27:第一迁移区域L31)、一个(合并管腔28:第二迁移区域L32)的顺序呈多个阶段地减少。
如图2(c)所示,在迁移区域L3中的末端部(第一迁移区域L31),形成有与第一隔壁(第一隔壁30a~30b)在径向对置的第二隔壁(第二隔壁)亦即对置隔壁32b,并且未形成与第一隔壁30a~30b在周向邻接的其他的第二隔壁亦即邻接隔壁32a、32c。而且,在迁移区域L3中的基端部(第二迁移区域L32)中,如图2(d)所示,对置隔壁32b以及邻接隔壁32a、32c均未形成,从而三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的狭缝管腔22~25相互连通。
由此,引流管60的耐压性在中间区域L2高,并且按第一迁移区域L31、第二迁移区域L32的顺序缓缓降低。因此,防止被引出至体外的引流管60在迁移区域L3中扭曲。特别是通过在与中间区域L2连续的第一迁移区域L31形成对置隔壁32b,从而引流管60能够借助第一隔壁30a~30b以及对置隔壁32b而在径向上保持高的刚性。因此,即使在缝合线62的紧固力从中间区域L2传递至第一迁移区域L3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引流管60的塌陷。
在中间区域L2以及迁移区域L3,引流管60的开口面积从末端DE侧趋向基端PE侧而连续或者阶段性地放大。阶段性是指一个阶段以上的意思,也可以是多个阶段。即,当形成为第二隔壁(邻接隔壁)32a、32c在中间区域L2与第一迁移区域L31的边界不连续地消失的情况下,引流管60的开口面积从中间区域L2到第一迁移区域L31阶段性地放大。同样地,当形成为第二隔壁(对置隔壁)32b在第一迁移区域L31与第二迁移区域L32的边界不连续地消失的情况下,引流管60的开口面积从第一迁移区域L31到第二迁移区域L32阶段性地放大。另外,当形成为第二隔壁32a~32c在长度方向上缓缓消失的情况下,引流管60的开口面积从中间区域L2到第一迁移区域L31、进而从第一迁移区域L31到第二迁移区域L32连续地放大。
像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那样,通过在中间区域L2以及迁移区域L3使开口面积连续或者阶段性地放大,从而能够不使所吸引的体液F(参照图1)在引流管60的内部过度地减速地对其进行良好的吸引以及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在比迁移区域L3更靠基端PE侧的位置,具有未形成第一隔壁(第一隔壁30a~30b)而使末端管腔21以及多个狭缝管腔22~25相互连通的基端区域L4(参照图2(e))。在引流管60的基端区域L4中,末端管腔21以及狭缝管腔22~25全部合并而形成为单一管腔29。
由此,引流管60的基端PE构成为使圆形的单一管腔29开口。因此,在引流管60的基端PE不安装特别的夹具就能够安装穿刺针、吸引器(未图示)。
但是,也可以代替本实施方式,将迁移区域L3设置为延伸至基端PE。即,也可以使形成于第二迁移区域L32的末端管腔21延伸至引流管60的基端PE。在构成为上述形态的情况下,当更换所留置的引流管60时,不论在受验者S的体壁BW的外部的哪个位置切断引流管60,都在切断面显现末端管腔21的开口,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导向线(未图示)引导至引流管60的末端DE的开口。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引流管60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分别制成末端部区域L1~基端区域L4并沿长度方向将它们接合,或者也可以连续地成型末端部区域L1~基端区域L4。
在分别制成末端部区域L1~基端区域L4的情况下,分别制成具有与图2(a)~图2(e)所示的引流管60的剖面形状互补的剖面的多个模具即可。然后,将引流管60按照每个长度区域划分并通过挤出成型或者射出成型而制成短尺寸的管,将上述短尺寸的管接合从而能够形成引流管60。邻接的短尺寸的管彼此借助粘合剂或者热熔接而将周壁10以及隔壁(第二隔壁32a~32c以及/或者第一隔壁30a~30b)接合即可。
在连续地成型末端部区域L1~基端区域L4的情况下,可以制成具有与图2(a)~图2(e)所示的引流管60的剖面形状互补的剖面的长尺寸的模具。可以将树脂管包覆于该模具进而将热缩管包覆于外周面,并进行加热以及加压成型来形成引流管60。该模具由能够相对移动的多个部位构成,并且在加压成型后将模具从引流管60拆除时,将与狭缝开口12a~12d对应的部位向末端DE侧拉出,将分别与单一管腔29、合并管腔26~28、末端管腔21以及狭缝管腔22~25对应的部位向基端PE侧拉出即可。
另外,为了连续地成型末端部区域L1~基端区域L4,也可以使用以下的内模具100以及管制造装置300对引流管60进行挤出成型。以下,有时将上述制造方法称为“本方法”。
即本方法是使用内模具100对树脂制的引流管60进行挤出成型的管制造方法。参照图2各图而如上述那样,在引流管60的至少一部分的长度区域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周壁10以及多个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以及分别由上述周壁10以及隔壁(省略附图标记)划分的三个以上的规定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的管腔20。内模具100具有隔着多个空隙部114a~114e而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上述规定个数的爪部112a~112e(参照图5以及图6)。
图3是对管制造装置300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有时将该图的左方称为前方或者末端侧,将该图的右方称为后方或者基端侧。方便起见,对于第一部件110和第二部件120的末端部、第一驱动机构310以及第二驱动机构320,不在剖视图而是在侧视图中进行显示。图4是内模具100的第一部件110的立体图。图5(a)是内模具100的第一部件110的末端部的侧视图,其表示在图4的箭头A的方向上目视观察第一部件110的状态。图5(b)是第一部件110的主视图,其表示在图4的箭头B的方向上目视观察第一部件110的状态。图6是内模具100的第二部件120的立体图。图7(a)是表示在基端区域形成工序中使第二部件120前进而从第一部件110突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在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中使第二部件120后退至第一部件110的内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本方法所使用的管制造装置300是具备内模具100并对本实施方式的引流管60进行挤出成型的装置。如上述那样,在引流管60的至少一部分的长度区域,以通孔方式形成有借助隔壁(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相互分隔而成的三个以上的规定个数(在本方法中为五个)的管腔20。
管制造装置300具备:外模具200,其具有排出熔融树脂R1的排出口202;第一驱动机构310,其驱动内模具100的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而使它们相对进退;以及第二驱动机构320,其驱动内模具100与外模具200而使它们相对进退。内模具10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排出口202进退。
对于内模具100而言,将图6所示的销状的第二部件120插入图4所示的外筒状的第一部件110的内部而进行使用。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第二部件120而使其相对于外模具200进退,第二驱动机构320驱动第一部件110而使其相对于外模具200进退。即,通过在将第二驱动机构320固定的状态下驱动第一驱动机构310,从而驱动第二部件120使其相对于第一部件110进退。然后,一起驱动第一驱动机构310与第二驱动机构320,从而能够在将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驱动内模具100而使其相对于外模具200相对进退。第一驱动机构310以及第二驱动机构320分别使用油压装置等直线性地执行动作的线性驱动设备。
通过驱动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而使它们相对进退,从而能够如图2(b)~图2(e)所示地使形成于引流管60的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的个数阶段性地变化。另外,通过驱动第一部件110以及第二部件120而使它们相对于外模具200进退,从而能够如图2(a)所示地在引流管60的周壁10形成狭缝开口12a~12d。
如图3所示,外模具200配设于管制造装置300的前方。在外模具200的中心贯通形成有圆形的排出口202。内模具100的末端部配置于排出口202的内侧。此外,排出口202的内侧是指外模具200的主视观察时的排出口202的内侧,也包含内模具100的末端部比排出口202更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从排出口202向后方后退的状态。
管制造装置300还具备设置于外模具200的后方并供内模具100的末端部插通的导向部220。导向部220呈向排出口202突出的圆锥台形状。在导向部220形成有供第一部件110的末端部插通的圆形的导向部开口222(参照图7(a)以及图7(b))。在导向部220的前表面221与管制造装置300之间形成有树脂供给路230。从挤出机214以熔融状态向树脂供给路230供给用于制造引流管60的周壁10以及隔壁(第一隔壁30a~30b、第二隔壁32a~32c)的树脂材料。上述熔融树脂R1沿着导向部220的前表面221向排出口202流动,并与从导向部220突出的内模具100的末端部接触而形成为与内模具100互补的形状从而从排出口202排出。
管制造装置300具备与树脂供给路230不同的第二树脂供给路232。从第二挤出机216以熔融状态向第二树脂供给路232供给配合了放射线不透过性的造影剂的第二树脂材料R2。利用上述第二树脂材料R2来形成造影线14(参照图2各图)。第二树脂供给路232与形成于外模具200的背面侧的树脂流路212连接。
接下来,对内模具100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如图4所示,内模具100的第一部件110在筒状的主体部118的末端部,以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有爪部112a~112e。在主体部118的基端侧形成有凸缘部119。凸缘部119与第二驱动机构320(参照图3)连结而被其驱动来进行进退。
如图5(b)所示,内模具100的第一部件110具有隔着空隙部114a~114e而相互分离地配置并且用于形成管腔20的规定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的爪部112a~112e。
爪部112a是形成引流管60中的末端管腔21的部位,爪部112b~112e是分别形成引流管60中的狭缝管腔22~25的部位。
第一部件110具有突出形成于上述规定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中的一部分的爪部112b~112e的外表面并且用于在引流管60的周壁10形成狭缝开口12a~12d的外侧突起部116a~116d。而且,在爪部112a的外表面未形成外侧突起部。
外侧突起部116a~116d相对于爪部112b~112e,在主视观察时分别形成于其一部分的周长。由此,如图2(a)所示,在引流管60的狭缝管腔22~25分别形成有将周壁10的一部分切开而成的狭缝开口12a~12d。
图6所示的内模具100的第二部件12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部件110进退,并具有插入于空隙部114a~114e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突片部122a~122e。
第二部件120在进退方向的第一位置P1、以及比该第一位置P1更靠基端侧的第二位置P2,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突片部122a~122e。而且,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形成的突片部(省略附图标记)的个数不同。
第二部件120具有圆柱状的滑动部124。滑动部124滑动自如地插入第一部件110的主体部118。突片部122a~122e突出地一体形成于滑动部124的末端侧。
在第二部件120的位于基端侧的第二位置P2,形成有与管腔20数目相同的规定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的突片部122a~122e,在位于末端侧的第一位置P1,形成有比上述规定个数少的个数(两个)的突片部122c、122e。
并且,在第二部件120并在进退方向上的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第三位置P3,形成有比第二位置P2上的突片部122a~122e的个数(五个)少且比第一位置P1上的突片部122c、122e的个数多的个数(三个)的突片部122c~122e。
突片部122a~122b是用于分别形成引流管60中的第一隔壁30a~30b的部位。突片部122c~122e是用于分别形成引流管60中的第二隔壁32a~32c的部位。
突片部122a~122e形成为从内模具100的第二部件120的轴心向放射方向突出并且沿轴心方向延伸的板状。第二部件120具有:遍及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地沿轴心方向长长地延伸的突片部122c、122e;在第一位置P1与第三位置P3之间形成终端的中间长度的突片部122d;以及在第三位置P3与第二位置P2之间形成终端的短的突片部122a~122b。上述短的突片部122a~122b在第二部件120的周向上相互邻接,以下,有时将其称为“邻接突片部”。
中间长度的突片部122d隔着长的突片部122c、122e而形成于短的突片部(邻接突片部)122a~122b的相反侧。即,在第二部件120的第三位置P3,形成有短的突片部(邻接突片部)122a~122b、以及与该突片部122a~122b在第二部件120的径向上对置的突片部122d。
第二部件120以规定的朝向插入第一部件110。即,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以夹住未形成外侧突起部的爪部112a的方式将第二部件120的邻接突片部122a~122b插入于第一部件110的空隙部114a~114b。
以下,参照图8~图12,对形成引流管60的末端部区域L1~基端区域L4的方法进行说明。将形成末端部区域L1的工序称为狭缝形成工序,将形成中间区域L2的工序称为中间区域形成工序,将形成第一迁移区域L31的工序称为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将形成第二迁移区域L32的工序称为第二迁移区域形成工序,将形成基端区域L4的工序称为基端区域形成工序。
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了按照狭缝形成工序、中间区域形成工序、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第二迁移区域形成工序以及基端区域形成工序的顺序进行成型的情况,但本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逆序地进行上述工序。
图8(a)~图8(c)是对狭缝形成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8(a)是内模具100的横剖视图。内模具100的横剖面是指在外模具200的排出口202将第一部件110以及第二部件120切断的横剖面,这对于图9(a)~图12(a)而言也是同样的。图8(b)是管制造装置300的局部剖视图。方便起见,对于第一部件110以及第二部件120的末端部,不在剖视图而是在侧视图中进行显示,这对于图9(b)~图12(b)而言也是同样的。图8(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60的末端部区域L1的剖面形状。
在狭缝形成工序中,使内模具100的第一部件110向排出口202前进从而在引流管60的周壁10形成狭缝开口12a~12d。在以使第一部件110的外侧突起部116a~116d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比排出口202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使第一部件110前进的状态下,使熔融树脂R1与内模具100接触的基础上从排出口202排出。此时,第二部件120以使突片部122a~122e(参照图7)位于比导向部220的末端更靠后方的方式预先充分地后退。
由此,如图8(a)所示,在排出口202中的内模具100的横剖面,显现爪部112a~112e以及外侧突起部116a~116d。而且,在通过狭缝形成工序制成的末端部区域L1中,在狭缝管腔22~25的周壁10形成狭缝开口12a~12d。
此时,从第二挤出机216(参照图3)向外模具200的树脂流路212供给第二树脂材料R2。由此,与引流管60的周壁10一起形成造影线14。以下,直至基端区域形成工序连续地形成造影线14。
图9(a)~图9(c)是对中间区域形成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9(a)是内模具100的横剖视图,图9(b)是管制造装置300的局部剖视图,图9(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60的中间区域L2的剖面形状。
在中间区域形成工序中,以使外侧突起部116a~116d位于比导向部220的末端部更靠后方的方式,使第一部件110比狭缝形成工序后退来执行工序。然后,将在挤出熔融树脂R1的排出口202的内侧配置的内模具100的多个空隙部114a~114e敞开而使熔融树脂R1与内模具100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敞开全部的空隙部114a~114e。由此,制成形成有周壁10、多个隔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这五个)以及三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的管腔20的中间区域L2。而且,在中间区域L2的狭缝管腔22~25未形成狭缝开口12a~12d(参照图8(c)),而形成有环绕状的周壁10。
图10(a)~图10(c)是对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10(a)是内模具100的横剖视图,图10(b)是管制造装置300的局部剖视图,图10(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60的第一迁移区域L31的剖面形状。
在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中,在将第一部件110相对于排出口202固定的状态下,使第二部件120比中间区域形成工序稍稍前进。使在第二部件120的第一位置P1形成的最末端的突片部122c、122e(参照图6)位于比排出口202突出的位置,并使其他的突片部122a~122b、122d位于比排出口202后退的位置。然后,将内模具100的上述多个中的一部分的空隙部114c、114e(参照图9(a))闭合,并将其他的空隙部114a~114b、114d(参照图9(a))敞开而使熔融树脂R1与内模具100接触。由此,形成比上述多个(五个)少的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的隔壁(省略附图标记)以及上述三个以上(五个)中的一部分(三个)的管腔20,并使其他的管腔20相互连通。具体而言,狭缝管腔22以及23相互连通而成为合并管腔26,狭缝管腔24以及25相互连通而成为合并管腔27。
边继续进行熔融树脂R1的挤出边相继执行中间区域形成工序与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由此,在引流管60中能够连续地形成中间区域L2与第一迁移区域L31。
图11(a)~图11(c)是对第二迁移区域形成工序进行的说明图,图11(a)是内模具100的横剖视图,图11(b)是管制造装置300的局部剖视图,图11(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60的第二迁移区域L32的剖面形状。
在第二迁移区域形成工序中,在将第一部件110相对于排出口202固定的状态下,使第二部件120比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更加稍稍前进。使在第二部件120的第三位置P3形成的突片部122c~122e(参照图6)位于比排出口202突出的位置,并使其他的突片部122a~122b位于比排出口202后退的位置。由此,形成于第一位置P1的突片部122c、122e比爪部112c、112e突出。然后,将内模具100中的一部分的空隙部114c~114e(参照图9(a))闭合,并将其他的空隙部114a~114b(参照图9(a))敞开而使熔融树脂R1与内模具100接触。由此,形成比上述多个(五个)少的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隔壁(省略附图标记)以及上述三个以上(五个)中的一部分(两个)的管腔20,并使其他的管腔20相互连通。具体而言,狭缝管腔22~25相互连通而成为合并管腔28。
图12(a)~图12(c)是对基端区域形成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12(a)是内模具100的横剖视图,图12(b)是管制造装置300的局部剖视图,图12(c)是所成型的引流管60的基端区域L4的剖面形状。
在基端区域形成工序中,在将第一部件110相对于排出口202固定的状态下,使第二部件120比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更加前进。在整个工序中,第二部件120取相对于第一部件110最为相对前进的位置。将第二部件120的第二位置P2的突片部122a~122e(参照图6)插入于第一部件110的空隙部114a~114e(参照图9(a)),并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全部五个)空隙部114a~114e闭合,从而使熔融树脂R1与内模具100接触。由此,未形成第一隔壁30a~30b以及第二隔壁32a~32c。具体而言,形成如下基端区域L4:末端管腔21以及狭缝管腔22~25全部连通而形成单一管腔29。
以上,根据本方法,制成连续地形成有末端部区域L1~基端区域L4的引流管60。
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含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改进等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形成第一迁移区域L31与第二迁移区域L32这双方的情况,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引流管60也可以仅具备第一迁移区域L31或者第二迁移区域L32。例如在形成第一迁移区域L31而不形成第二迁移区域L32的情况下,紧接着上述第一迁移区域形成工序执行基端区域形成工序即可。另外,在形成第二迁移区域L32而不形成第一迁移区域L31的情况下,紧接着上述中间区域形成工序执行第二迁移区域形成工序即可。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60的各种构成要素不必各自独立存在。允许多个构成要素形成作为一个部件的情况、一个构成要素由多个部件形成的情况、某构成要素为其他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情况、某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其他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复的情况等。
上述实施方式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1)提供一种引流管,其是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周壁及多个隔壁、以及被上述周壁及上述隔壁分别划分的三个以上的管腔的医疗用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特征在于,具有:中间区域,其形成有上述多个隔壁而划分有上述三个以上的管腔;以及迁移区域,其是比上述中间区域靠基端侧的长度区域,其形成有上述多个隔壁中的一部分隔壁以及一个以上的上述管腔,并且未形成上述多个隔壁中的其他的一个以上的上述隔壁而是使多个上述管腔相互连通。
(2)根据上述(1)所记载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管腔包括:一个以上的末端管腔,其由上述周壁以及第一上述隔壁划分,并且在上述引流管的末端侧开口;以及多个狭缝管腔,其由上述周壁以及第二上述隔壁划分,并且具备在比上述中间区域靠末端侧的末端部区域中的上述周壁贯通形成的狭缝开口,在上述中间区域,形成有上述第一隔壁以及一个或者多个上述第二隔壁,从而形成有上述末端管腔以及多个上述狭缝管腔,在上述迁移区域,形成有上述第一隔壁以及上述末端管腔,并且未形成上述第二隔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是使多个上述狭缝管腔相互连通。
(3)根据上述(2)所记载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末端部区域以及上述中间区域形成有三个以上的上述狭缝管腔以及两个以上的第二上述隔壁,在上述迁移区域中的末端部形成有上述第二隔壁以及一个以上的上述狭缝管腔,并且该第二隔壁以及该狭缝管腔的个数趋向上述迁移区域的基端部而减少。
(4)根据上述(3)所记载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迁移区域中的上述末端部,形成有与上述第一隔壁在径向上对置的上述第二隔壁亦即对置隔壁,并且未形成与上述第一隔壁在周向上邻接的其他上述第二隔壁亦即邻接隔壁,在上述迁移区域中的上述基端部,未形成上述对置隔壁以及上述邻接隔壁这两者,而是使三个以上的上述狭缝管腔相互连通。
(5)根据上述(2)~(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区域以及上述迁移区域,开口面积从末端侧趋向基端侧而连续或者阶段性地放大。
(6)根据上述(2)~(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在比上述迁移区域靠基端侧的位置,具有未形成上述第一隔壁而是使上述末端管腔以及多个上述狭缝管腔相互连通的基端区域。
(7)根据上述(2)~(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引流管的上述周壁中的与上述末端管腔对应的位置,配设有放射线不透过性的造影线。
(8)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迁移区域设置为延伸至基端。
(9)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迁移区域比上述中间区域形成得长。

Claims (17)

1.一种引流管,其是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周壁及多个隔壁、以及被所述周壁及所述隔壁分别划分的三个以上的管腔的医疗用引流管,
所述引流管的特征在于,具有:
中间区域,其形成有所述多个隔壁从而划分有所述三个以上的管腔;以及
迁移区域,其是比所述中间区域靠基端侧的长度区域,其形成有所述多个隔壁中的一部分隔壁以及一个以上的所述管腔,并且未形成所述多个隔壁中的其他的一个以上的隔壁而是使多个所述管腔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腔包括:
一个以上的末端管腔,其由所述周壁以及第一所述隔壁划分,并且在所述引流管的末端侧开口;以及
多个狭缝管腔,其由所述周壁以及第二所述隔壁划分,并且具备在比所述中间区域靠末端侧的末端部区域中的所述周壁贯通形成的狭缝开口,
在所述中间区域,形成有所述第一隔壁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二隔壁,从而形成有所述末端管腔以及多个所述狭缝管腔,
在所述迁移区域,形成有所述第一隔壁以及所述末端管腔,并且未形成所述第二隔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是使多个所述狭缝管腔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末端部区域以及所述中间区域形成有三个以上的所述狭缝管腔以及两个以上的第二所述隔壁,
在所述迁移区域中的末端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隔壁以及一个以上的所述狭缝管腔,并且该第二隔壁以及该狭缝管腔的个数趋向所述迁移区域的基端部而减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迁移区域中的所述末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隔壁在径向上对置的所述第二隔壁亦即对置隔壁,并且未形成与所述第一隔壁在周向上邻接的其他的所述第二隔壁亦即邻接隔壁,
在所述迁移区域中的所述基端部,未形成所述对置隔壁以及所述邻接隔壁这两者,而是使三个以上的所述狭缝管腔相互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区域以及所述迁移区域,开口面积从末端侧趋向基端侧而连续或者阶段性地放大。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迁移区域靠基端侧的位置,具有未形成所述第一隔壁而是使所述末端管腔以及多个所述狭缝管腔相互连通的基端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流管的所述周壁中的与所述末端管腔对应的位置,配设有放射线不透过性的造影线。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迁移区域设置为延伸至基端。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迁移区域比所述中间区域形成得长。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迁移区域靠基端侧的位置,具有未形成所述第一隔壁而是使所述末端管腔以及多个所述狭缝管腔相互连通的基端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流管的所述周壁中的与所述末端管腔对应的位置,配设有放射线不透过性的造影线。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流管的所述周壁中的与所述末端管腔对应的位置,配设有放射线不透过性的造影线。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迁移区域设置为延伸至基端。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迁移区域比所述中间区域形成得长。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迁移区域比所述中间区域形成得长。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迁移区域比所述中间区域形成得长。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迁移区域比所述中间区域形成得长。
CN201520859978.3U 2014-11-06 2015-10-30 引流管 Active CN20521591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6472A JP6507578B2 (ja) 2014-11-06 2014-11-06 ドレーンチューブ
JP2014-226472 2014-11-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15914U true CN205215914U (zh) 2016-05-11

Family

ID=55891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59978.3U Active CN205215914U (zh) 2014-11-06 2015-10-30 引流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07578B2 (zh)
CN (1) CN2052159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2684A (zh) * 2020-03-13 2020-05-29 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鼻胃管结构及其加工模具和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4222A (ja) * 2001-01-30 2002-08-13 Johnson & Johnson Kk 創部ドレーンカテーテル
JP5270951B2 (ja) * 2008-04-10 2013-08-21 日本コヴィディエン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挿入補助具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医療用チューブセット
US9381330B2 (en) * 2012-06-14 2016-07-05 Michel Carrier Drain cathet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2684A (zh) * 2020-03-13 2020-05-29 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鼻胃管结构及其加工模具和加工方法
CN111202684B (zh) * 2020-03-13 2021-03-12 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鼻胃管结构的加工模具和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7578B2 (ja) 2019-05-08
JP2016087177A (ja) 2016-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0307988T2 (de) Medizinisches gerät
JP2019025212A (ja) ドレーンチューブ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チューブ製造装置
US6135992A (en) Medical catheter
US3752617A (en) Apparatus for extruding products of plural components of varied proportions with scrap reclamation
US6394141B2 (en) Single lumen to multiple lumen transition catheter and method
US4330497A (en) Method of making grooved plastic medical tubing
DE60316049T2 (de) Katheter mit mehreren Leitungen
US4276250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ubular extrusions having axial sections of materials hav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JP3163106B2 (ja) 多管腔カテーテル
US20040220550A1 (en) Hybrid extruded articles and method
US20120253278A1 (en) Cathet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205215914U (zh) 引流管
DE4032869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kathetern
DE60320300T2 (de) Katheter
JP3559247B2 (ja) 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CN110475654B (zh) 柔性管的制造装置
JP6365249B2 (ja) チューブ製造方法、インダイおよびチューブ製造装置
TWI760798B (zh) 軟管製造裝置
US20030219559A1 (en) Hybrid extruded articles and method
JP6684555B2 (ja) ドレーン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WO1995029051A1 (en) Extrusion head and system
DE19922490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von hohlkörperförmigen Artikeln aus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 durch Saugblasen
DE10007870C2 (de)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von hohlkörperförmigen Artikeln aus thermoplastischem Kunststoff durch Saugblasen
JP6771313B2 (ja) 押出成形装置及び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CA2347024C (en) Method for making tub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