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36507U - 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36507U
CN205136507U CN201520811631.1U CN201520811631U CN205136507U CN 205136507 U CN205136507 U CN 205136507U CN 201520811631 U CN201520811631 U CN 201520811631U CN 205136507 U CN205136507 U CN 205136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changer
power source
output shaft
combining structur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116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国望
新美秀显
内田贵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36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3650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5Support of gearboxes, e.g. torque arms, or attachment to other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7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by clamping together two faces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e.g. with bolted fl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connecting two abutting shafts or the like
    • F16D1/033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connecting two abutting shafts or the like by clamping together two faces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e.g. with bolted fl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12Mounting or assemb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26Cover or bell housing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6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shaped as an elastic ring centered on the axis, surrounding a portion of one coupling part and surrounded by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 F16D3/77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shaped as an elastic ring centered on the axis, surrounding a portion of one coupling part and surrounded by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the ring being metall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防止在第二嵌合部产生弯曲和变形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在变速器位于第三嵌合部(90)的凸部(92)与凹部(81a)开始嵌合的位置时,变速器的旋转部(82)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的开始与旋转部(82)嵌合的位置间隔开规定距离(d)。

Description

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将来自动力源的输出即旋转力传递至变速器的结合所述动力源与所述变速器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一般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示出了以套筒形式进行定心来将变速器侧的壳体安装在动力源侧的发动机飞轮壳体上。(非专利文献1)
使用图13、图14来说明基于上述方式的一般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10。动力源为发动机(省略图示),变速器为液力变矩器式变速器(省略图示),在将变速器与动力源结合的结构中,设置有对发动机壳体11与变速器壳体12进行定心的第一套筒嵌合部13。就第一套筒嵌合部13而言,第一套筒凸缘13b设置在变速器壳体12上,该第一套筒凸缘13b与设置在发动机壳体11上的第一套筒孔13a嵌合。另外,设置有对发动机的曲轴部14与变速器的旋转部15进行定心的第二套筒嵌合部16。在第二套筒嵌合部16中,第二套筒凸缘16b设置在变速器的旋转部15上,该第二套筒凸缘16b与设置在曲轴部14上的第二套筒孔16a嵌合。
具体而言,曲轴部14是飞轮18、驱动板19、加强板20、垫片21由紧固螺栓22都紧固固定在发动机的曲轴17上的结构,第二套筒孔16a设置在垫片21上。变速器的旋转部15具有液力变矩器的前盖23,第二套筒凸缘16b设置在前盖23上。如图13所示,发动机与变速器由第一套筒嵌合部13以及第二套筒嵌合部16进行定心,并且,如图14所示,在由第一套筒嵌合部13以及第二套筒嵌合部16进行定心后,发动机壳体11与变速器壳体12由紧固螺栓24固定,驱动板19与前盖23由紧固螺栓25固定。由此,动力源与变速器也与壳体以及旋转部结合。
非专利文献1:SAEJ617“ENGINEFLYWHEELHOUSINGANDMATINGTRANSMISSIONHOUSINGFLANGES”SocietyofAutomotiveEngineers,Inc.1992年5月修订
然而,在这样以往的结构中,第一套筒嵌合部13的规格比第二套筒嵌合部16的直径大,且为了确保定心精度,轴向尺寸被设定得短。由此,第二套筒嵌合部16的轴向尺寸比第一套筒嵌合部13的轴向尺寸长。其结果,如图13所示,在第一套筒嵌合部13中的第一套筒凸缘13b向第一套筒孔13a的嵌合之前,第二套筒嵌合部16中的第二套筒凸缘16b与第二套筒孔16a进行嵌合。安装在重量物即变速器上且位于变速器壳体12的内侧的第二套筒凸缘16b在上述嵌合时难以观察而难以与第二套筒孔16a嵌合,因此,因第二套筒凸缘16b与曲轴部14碰撞等而第二套筒嵌合部16容易产生弯曲或变形。上述弯曲和变形是变速器15的旋转部的振动等的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在第二套筒嵌合部产生弯曲和变形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具有结合部,该结合部以能够将来自动力源的输出即旋转力传递至变速器的状态,将所述动力源与所述变速器结合为与旋转轴线同轴,所述结合部具有:第一嵌合部,将所述动力源的第一壳体与所述变速器的第二壳体定心于所述旋转轴线上,第二嵌合部,使所述变速器的旋转部在轴向上与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部嵌合且将所述旋转部与所述输出轴部定心于所述旋转轴线上,壳体间隔件,通过第一凸缘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一孔嵌合,与所述旋转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第三嵌合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壳体间隔件中的一方上的凸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壳体间隔件中的另一方上的凹部,该凹部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凸部嵌合,将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壳体间隔件定心于所述旋转轴线上;在所述变速器位于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开始嵌合的位置时,所述变速器的所述旋转部从所述动力源的所述输出轴部的开始与所述旋转部嵌合的位置间隔开规定距离。
技术方案2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凸部是定位销,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凹部是与所述定位销嵌合的销孔。
技术方案3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在技术方案1或2中,所述结合结构能够将一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所述壳体间隔件是按照所述动力源的机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构件,所述结合结构具有固定在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上且形成有所述输出轴部的第二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按照所述动力源的机型设置。
技术方案4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具有对与所述变速器的所述旋转部紧固连接的驱动板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在所述输出轴部的输出轴上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在径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
技术方案5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具有对与所述变速器的所述旋转部紧固连接的驱动板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飞轮的第二固定部,所述飞轮和所述输出轴部的输出轴被第三固定部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在径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
技术方案6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在技术方案4或5中,所述变速器的所述旋转部具有在旋转时在所述轴向上膨胀的前盖,所述第一固定部与形成在所述前盖上的凹部相对设置。
这样,通过第三嵌合部使变速器的旋转部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在旋转轴线上对位,第二嵌合部开始嵌合,所以能够防止变速器的旋转部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碰撞,从而变速器的旋转部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的定心变得容易,进而能够防止因变速器的旋转部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碰撞而在第二嵌合部产生弯曲和变形。通过设置壳体间隔件,能够使第三嵌合部位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的前侧,因此,在第二嵌合部开始嵌合前,变速器的旋转部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不碰撞。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开始嵌合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结合结构的结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结合结构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的定位销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右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开始嵌合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结合结构的结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开始嵌合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结合结构的结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开始嵌合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结合结构的结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开始嵌合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结合结构中的第一连接构件的局部俯视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的开始结合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结合结构的结合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50结合部
51、51a发动机壳体(第一壳体)
52输出轴部
54a固定部(第三固定部)
60第一套筒嵌合部(第一嵌合部)
60a第一套筒孔(第一孔)
60b第一套筒凸缘(第一凸缘)
67第二连接构件
67a固定部(第一固定部)
67b固定部(第二固定部)
70第二套筒嵌合部(第二嵌合部)
70a第二套筒孔(输出轴部)
70b第二套筒凸缘(旋转部的插入前端)
77第二连接构件
77a固定部(第一固定部)
77b固定部(第二固定部)
81变速器壳体
81a销孔(凹部)
81b套筒孔(凹部)
82旋转部
83前盖
83b凹部
90第三套筒嵌合部(第三嵌合部)
91壳体间隔件
92定位销(凸部)
95第一连接构件(壳体间隔件)
96部分套筒凸缘(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5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A。动力源是发动机,变速器是带有液力变矩器的变速器,该结合结构40A具有结合部50,该结合部50以能够将来自发动机的输出即旋转力传递至带有液力变矩器的变速器的状态将动力源与变速器结合为与旋转轴线41同轴。在结合部50中,在发动机壳体51(相当于第一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该输出轴部52具有作为输出轴的曲轴53。变速器是带有液力变矩器的变速器,在变速器壳体81(相当于第二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变速器的旋转部82,旋转部82具有液力变矩器的前盖83。
结合部50具有:第一套筒嵌合部60(相当于第一嵌合部),将发动机壳体51和变速器壳体81定心于旋转轴线41上;第二套筒嵌合部70(相当于第二嵌合部),使旋转部82在轴向上与输出轴部52嵌合,并且将上述旋转部82与上述输出轴部52定心于旋转轴线41上。
第一套筒嵌合部60具有设置在发动机壳体51上的第一套筒孔60a(相当于第一孔)和与第一套筒孔60a嵌合的第一套筒凸缘60b(相当于第一凸缘),第一套筒凸缘60b设置在壳体间隔件91的一端。壳体间隔件91以与旋转轴线41同轴的方式由紧固螺栓93固定在发动机壳体51上。在壳体间隔件91的另一端设置有销孔91a,定位销92以从壳体间隔件91的另一端突出规定的长度的方式被压入销孔91a内。在变速器壳体81上设置有与定位销92(相当于凸部)嵌合的销孔81a(相当于凹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定位销92的从壳体间隔件91的另一端突出的突出部分中的前端侧的规定部分在轴向上形成有4个切槽92a。通过切槽92a部分,使得向销孔81a插入定位销92时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能够顺利地将定位销92插入销孔81a。
该结合部50设置有第三套筒嵌合部90(相当于第三嵌合部),该第三套筒嵌合部90在旋转轴线41的方向上使壳体间隔件91的定位销92与变速器壳体81的销孔81a嵌合,并且将变速器壳体81与壳体间隔件91定心于旋转轴线41上。
在第二套筒嵌合部70中,设置在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上的第二套筒凸缘70b与设置在发动机的输出轴部52上的第二套筒孔70a嵌合。发动机的输出轴部52是如下结构:飞轮54、驱动板55、加强板56、垫片57由紧固螺栓58都紧固固定在曲轴53上。具体而言,第二套筒孔70a设置在垫片57上。变速器的旋转部82具有液力变矩器的前盖83,第二套筒凸缘70b设置在前盖83上。
如图1所示,在变速器位于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销孔81a与定位销92开始嵌合的位置时,在第二套筒嵌合部70中,第二套筒凸缘70b从第二套筒孔70a的开始与第二套筒凸缘70b嵌合的位置间隔开规定距离d。即,在变速器位于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销孔81a与定位销92开始嵌合的位置时,在第二套筒嵌合部70中,变速器的旋转部82从输出轴部52的开始与旋转部82嵌合的位置间隔开规定距离d。
如图2所示,在该状态下,将销孔81a与定位销92嵌合,通过该嵌合,对第二套筒嵌合部70中的变速器的旋转部82侧的第二套筒凸缘70b与输出轴部52侧即第二套筒孔70a之间在旋转轴线41上的定位和第二套筒凸缘70b与第二套筒孔70a之间的嵌合进行引导,通过第二套筒凸缘70b与第二套筒孔70a嵌合,来通过第二套筒嵌合部70进行定心。因此,通过第三套筒嵌合部90,使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在旋转轴线41上对位,之后开始第二套筒嵌合部70的嵌合,所以能够防止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碰撞,从而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的定心变得容易,因此,能够防止因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碰撞而在第二套筒嵌合部70上产生弯曲和变形。通过设置壳体间隔件91,能够使第三套筒嵌合部90位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的前侧,因此,在第二套筒嵌合部70开始嵌合前,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不会碰撞。
如图2所示,在第二套筒嵌合部70嵌合完成后,通过驱动板55与固定在前盖83上的安装凸缘83a由紧固螺栓59固定,使得输出轴部52与变速器的旋转部82结合。壳体间隔件91与变速器壳体81由紧固螺栓94固定,使得发动机壳体51与变速器壳体81结合。在液力变矩器旋转时,前盖83因液力变矩器液的离心力或压力而膨胀,驱动板55能够吸收因上述膨胀所引起的轴向的推力。在飞轮54的外周设置有发动机启动用的齿轮62。
接着,基于图5以及图6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B。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B和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A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飞轮54和在驱动板55的外周设置发动机启动用的齿轮62,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结构和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A相同。结合结构40B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90开始嵌合的状态在图5中示出。结合结构40B的结合状态在图6中示出。此外,由于结合结构40B中的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动作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A的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基于图7以及图8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C。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C是能够将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A相同规格的带有液力变矩器的一个变速器和多种机型的发动机(动力源)结合的装置。
如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C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A中的壳体间隔件91是根据发动机的机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构件95,该第一连接构件95适应与发动机壳体51不同的发动机壳体51a而设置有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A中的垫片57是根据发动机的机型设置的第二连接构件67,该第二连接构件67被固定在与曲轴53不同的曲轴53a上且形成有输出轴部52。
在第一套筒嵌合部60中,在第一连接构件9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套筒凸缘60b,该第一套筒凸缘60b与设置在发动机壳体51a上的第一套筒孔60a嵌合。第一连接构件95由紧固螺栓93固定在发动机壳体51a上。在第一连接构件95的另一端设置有销孔95a,定位销92以从第一连接器95的另一端突出规定长度的方式被押入销孔95a内。在变速器壳体81上设置有与定位销92嵌合的销孔81a。
在第二套筒嵌合部70中,第二套筒孔70a以对应于第二套筒凸缘70b的方式设置在第二连接构件67上,以使设置在液力变矩器的前盖83上的第二套筒凸缘70b能够插入而嵌合。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C中的第二连接构件67具有通过紧固螺栓68固定有驱动板55以及加强板56的固定部67a(相当于第一固定部)和通过紧固螺栓69固定有飞轮54的固定部67b(相当于第二固定部)。第三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C中的飞轮54设置有通过紧固螺栓71固定在曲轴53a上的固定部54a(相当于第三固定部)。固定部67a、67b、54a在径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输出轴部52中,由于曲轴53a、飞轮54、第二连接构件67、驱动板55以及加强板56在3个固定部67a、67b、54a由3个紧固螺栓68、69、71固定,与由1个紧固螺栓紧固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各紧固螺栓的紧固扭矩,从而容易组装。另外,也是防止各紧固螺栓松动的有利的结构。因此,由紧固螺栓68、69、71紧固时的曲轴53a、飞轮54、第二连接构件67、驱动板55、加强板56的对位变得容易。
这样,固定部67a、67b、54a在径向上能够配置在不同位置,从而提高配置的自由度。其结果,固定驱动板55且配置在相对于液力变矩器的前盖83的最近位置的固定部67a能够与液力变矩器的前盖83的凹部83b相对设置。因此,在液力变矩器旋转时,即使前盖83因液力变矩器液的离心力或压力而膨胀,在固定部67a的紧固螺栓68与凹部83b之间也能够确保间隙。其结果,紧固螺栓68能够接近前盖83配置,从而能够使结合结构的轴向尺寸变短。
第三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C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90开始嵌合的状态示出于图7。结合结构40C的结合状态示出于图8。此外,由于结合结构40C中的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动作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A的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由此,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构件95以及第二连接构件67,将一个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不需要为了将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而变更变速器和多种机型的动力源自身。
接着,基于图9以及图10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D。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D是能够将例如作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B相同型号的带有液力变矩器的变速器的一个变速器和多种机型的发动机(动力源)结合的装置。
如图9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D中,第二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B中的壳体间隔件91是按照发动机的机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构件95,该第一连接构件95适应与发动机壳体51不同的发动机壳体51a而设置有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B中的垫片57是按照发动机的机型设置的第二连接构件77,该第二连接构件77被固定在与曲轴53不同的曲轴53a上且形成有输出轴部52。
在第一套筒嵌合部60中,在第一连接构件9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套筒凸缘60b,该第一套筒凸缘60b与设置在发动机壳体51a上的第一套筒孔60a嵌合。第一连接构件95由紧固螺栓93固定在发动机壳体51a上。在第一连接构件95的另一端设置有销孔95a,定位销92以从第一连接构件95的另一端突出规定长度的方式被压入销孔95a内。在变速器壳体81上设置有与定位销92嵌合的销孔81a。
在第二套筒嵌合部70中,第二套筒孔70a以适应第二套筒凸缘70b的方式设置在第二连接构件77上,以使设置在液力变矩器的前盖83上的第二套筒凸缘70b能够插入嵌合。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D中的第二连接构件77设置有通过紧固螺栓68固定有驱动板55以及加强板56的固定部77a(相当于第一固定部)和通过紧固螺栓78固定在曲轴53a上的固定部77b(相当于第二固定部)。固定部77a、77b在径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输出轴部52中,由于曲轴53a、第二连接构件77、驱动板55、加强板56在2个固定部77a、77b由2个紧固螺栓68、78固定,与由1个紧固螺栓紧固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各紧固螺栓的紧固扭矩,从而容易组装。另外,也是防止各紧固螺栓松动的有利的结构。因此,由紧固螺栓68、78紧固时的曲轴53a、第二连接构件77、驱动板55、加强板56的对位也变得容易。
这样,固定部77a、77b在径向上配置在不同位置,从而提高配置的自由度。其结果,能够使固定驱动板55且配置在与液力变矩器的前盖83最近的位置的固定部77a和液力变矩器的前盖83的凹部83b相对配置。因此,在液力变矩器旋转时,即使前盖83因液力变矩器液的离心力或压力而膨胀,在固定部77a的紧固螺栓68与凹部83b之间也能够确保间隙。其结果,紧固螺栓68能够相对于前盖83接近配置,从而能够使结合结构的轴向尺寸变短。
第四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D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90开始嵌合的状态示出于图9。结合结构40D的结合状态示出于图10。此外,由于结合结构40D中的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动作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B的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构件95以及第二连接构件77,将一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不需要为了将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而变更变速器和多种机型的动力源自身。
接着,基于图11以及图12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E。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E是取代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C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90中的定位销92而将部分的套筒凸缘96设置在第一连接构件95上的结构。
在第一套筒嵌合部60中,在第一连接构件9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套筒凸缘60b,该第一套筒凸缘60b与设置在发动机壳体51a上的第一套筒孔60a嵌合。第一连接构件95由紧固螺栓93固定在发动机壳体51a上。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第一连接构件95的另一端,在圆周方向上对称的两处设置有部分套筒凸缘96(相当于凸部),该部分套筒凸缘96从第一连接构件95的另一端突出规定长度的方式。在变速器壳体81上设置有与部分套筒凸缘96嵌合的套筒孔81b(相当于凹部)。
设置有第三套筒嵌合部90,该第三套筒嵌合部90使变速器壳体81的套筒孔81b在旋转轴线41方向上与第一连接构件95的部分套筒凸缘96嵌合,从而将变速器壳体81与第一连接构件95定心于旋转轴线41上。由于通过部分套筒凸缘96使向套筒孔81b插入时的接触面积变小,与整周形成套筒凸缘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部分套筒凸缘96顺畅地插入套筒孔81b。第五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E中的第三套筒嵌合部90开始嵌合的状态示出于图11。此外,由于结合结构40E中的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动作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结合结构40C的结合部50、第一套筒嵌合部60、第二套筒嵌合部70、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构件95以及第二连接构件67,将一变速器与其它机型的动力源结合。不需要为了将变速器与其它机型的动力源结合,而变更变速器和其它机型的动力源自身。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动力源作为发动机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用电动机取代发动机来作为动力源,也可以组合发动机与电动机来作为动力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变速器说明了液力变矩器式变速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用双离合器式变速器作为变速器来取代液力变矩器式变速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二套筒嵌合部70的第二套筒孔70a设置在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上,将与第二套筒孔70a嵌合的第二套筒凸缘70b设置在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上的例子,但取而代之,将第二套筒嵌合部70的第二套筒孔70a设置在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上,将与第二套筒孔70a嵌合的第二套筒凸缘70b设置在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上也是可以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定位销92设置在壳体间隔件91、95上,将与定位销92嵌合的销孔81a设置在变速器壳体81上的例子,但取而代之,可以将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定位销92设置在变速器壳体81,将与定位销92嵌合的销孔81a设置在壳体间隔件91、95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部分套筒凸缘96设置在第一连接构件95上,将与部分套筒凸缘96嵌合的套筒孔81b设置在变速器壳体81上的例子,但取而代之,可以将第三套筒嵌合部90的部分套筒凸缘96设置在变速器壳体81上,将与部分套筒凸缘96嵌合的套筒孔81b设置在第一连接构件95或壳体间隔件91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A、40B、40C、40D、40E,具有结合部50,该结合部50以能够将来自动力源的输出即旋转力传递至变速器的状态将动力源与变速器结合为与旋转轴线41同轴,该结合部50具有:第一嵌合部60,将动力源的第一壳体51、51a与变速器的第二壳体81定心于旋转轴线41上;第二嵌合部70,使变速器的旋转部82在轴向上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嵌合且将上述旋转部82与输出轴部52定心于旋转轴线41上;壳体间隔件91、95,通过第一凸缘60b与设置在第一壳体51、51a上的第一孔60a嵌合,与旋转轴线41同轴地固定在第一壳体51、51a上;第三嵌合部90,具有设置在第二壳体81以及壳体间隔件91、95中的一者上的凸部92和设置在第二壳体81以及壳体间隔件91、95中的另一者上且在旋转轴线41方向上与凸部92嵌合而将第二壳体81与壳体间隔件91、95定心于旋转轴线41上的凹部81b;在变速器位于第三嵌合部90的凸部92与凹部81a开始嵌合的位置时,变速器的旋转部82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的开始与旋转部82嵌合的位置间隔开规定距离d。通过第三嵌合部90使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在旋转轴线41上对位,开始第二嵌合部70的嵌合,所以能够防止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碰撞,从而旋转部82与输出轴部52的定心变得容易,因此,能够防止因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3碰撞而在第二嵌合部70产生弯曲和变形。通过设置壳体间隔件91、95,能够使第三嵌合部90位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的前侧,因此,在第二嵌合部70开始嵌合前,变速器的旋转部82与动力源的输出轴部52不会碰撞。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A、40B、40C、40D,第三嵌合部90的凸部是定位销92,第三嵌合部90的凹部是与定位销92嵌合的销孔81a。由此,能够由销与销孔的简单的结构进行定心。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C、40D、40E,结合结构能够将一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壳体间隔件是按照动力源的机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构件95,该结合结构具有固定在动力源的输出轴53上且形成有输出轴部52的第二连接构件67、77,第二连接构件67、77按照动力源的机型设置。由此,能够通过第一连接构件95以及第二连接构件67、77,将一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不需要为了使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而变更变速器和多种机型的动力源自身。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D,第二连接构件77具有对与变速器的旋转部82紧固连接的驱动板55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77a和固定在输出轴部52的输出轴53a上的第二固定部77b,第一固定部77a与第二固定部77b在径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由此,第二连接构件77、驱动板55、输出轴53a由2个固定部77a、77b固定,与由1个固定部紧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利地防止松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C、40E,第二连接构件67具有对与变速器的旋转部82紧固连接的驱动板55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67a和固定飞轮54的第二固定部67b,飞轮54与输出轴部52的输出轴53a由第三固定部54a固定,第一固定部67a、第二固定部67b、第三固定部54a在径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由此,输出轴53a、飞轮54、第二连接构件67、驱动板55由3个固定部67a、67b、54a固定,因此,与由1个固定部紧固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利地防止松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40C、40D、40E,变速器的旋转部82具有在旋转时在轴向上膨胀的前盖83,第一固定部67a、77a与形成在前盖83上的凹部83b相对设置。由此,即使前盖83膨胀,在第一固定部67a、77a与凹部83b之间也能够确保间隙。其结果,第一固定部67a、77a能够相对于前盖83接近配置,从而能够使结合结构的轴向尺寸变短。
此外,在存在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除了具有特别记载的情况,能够适当地组合各个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

Claims (6)

1.一种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结合部,该结合部以能够将来自动力源的输出即旋转力传递至变速器的状态,将所述动力源与所述变速器结合为与旋转轴线同轴,
所述结合部具有:
第一嵌合部,将所述动力源的第一壳体与所述变速器的第二壳体定心于所述旋转轴线上,
第二嵌合部,使所述变速器的旋转部在轴向上与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部嵌合且将所述旋转部与所述输出轴部定心于所述旋转轴线上,
壳体间隔件,通过第一凸缘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一孔嵌合,与所述旋转轴线同轴地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上,
第三嵌合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壳体间隔件中的一方上的凸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壳体间隔件中的另一方上的凹部,该凹部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凸部嵌合,将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壳体间隔件定心于所述旋转轴线上;
在所述变速器位于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开始嵌合的位置时,所述变速器的所述旋转部从所述动力源的所述输出轴部的开始与所述旋转部嵌合的位置间隔开规定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凸部是定位销,所述第三嵌合部的所述凹部是与所述定位销嵌合的销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结构能够将一变速器与多种机型的动力源结合,
所述壳体间隔件是按照所述动力源的机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构件,
所述结合结构具有固定在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上且形成有所述输出轴部的第二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按照所述动力源的机型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具有对与所述变速器的所述旋转部紧固连接的驱动板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在所述输出轴部的输出轴上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在径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具有对与所述变速器的所述旋转部紧固连接的驱动板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飞轮的第二固定部,所述飞轮和所述输出轴部的输出轴被第三固定部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在径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所述旋转部具有在旋转时在所述轴向上膨胀的前盖,所述第一固定部与形成在所述前盖上的凹部相对设置。
CN201520811631.1U 2014-10-17 2015-10-19 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365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2744A JP6379986B2 (ja) 2014-10-17 2014-10-17 動力源と変速機との結合構造
JP2014-212744 2014-10-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36507U true CN205136507U (zh) 2016-04-06

Family

ID=55622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1163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36507U (zh) 2014-10-17 2015-10-19 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09016A1 (zh)
JP (1) JP6379986B2 (zh)
CN (1) CN2051365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505A (zh) * 2018-09-14 2021-02-26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定位凸组件、定位凸组件的加工方法和液力变矩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51430B1 (fr) * 2016-05-20 2018-06-01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aide a l'assemblage d'une boite de vitesses automatique sur un moteur thermique
JP7455490B2 (ja) * 2019-12-30 2024-03-26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WO2021137290A1 (ja) * 2019-12-30 2021-07-0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34808A (en) * 1964-01-27 1966-02-15 Harold E Nelson Close coupled motor driven gear reducing unit
JPS5662434U (zh) * 1979-10-19 1981-05-26
JP4375179B2 (ja) * 2004-09-17 2009-12-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筐体部材及び流体伝動装置ユニット
JP5918704B2 (ja) * 2013-02-12 2016-05-1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減速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505A (zh) * 2018-09-14 2021-02-26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定位凸组件、定位凸组件的加工方法和液力变矩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79986B2 (ja) 2018-08-29
JP2016080093A (ja) 2016-05-16
US20160109016A1 (en) 2016-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36507U (zh) 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EP1729022B1 (en) Rotating shaft coupling assembly
KR100753663B1 (ko) 파이프조인트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4097683B (zh) 用于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及其组装方法
CN201794934U (zh) 花键连接套轴向定位结构
JP5327724B2 (ja) 回転電機、ロボット、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中空軸
EP2614978A2 (en) Driving device for hybrid working machine
CN104989737B (zh) 一种联轴器
CN104852501B (zh) 驱动装置的壳体结构
CN203412971U (zh) 减速机与电机之间的连接结构
US7093701B2 (en) Bridging clutch for a clutch apparatus which has a hydrodynamic circuit in a clutch housing
JP2009281487A (ja)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と回転部材との連結構造
CN104272560A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构造
JP7307690B2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の連結構造とその連結構造を有した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2013177949A (ja) 十字軸式自在継手及び自在継手用ヨークの製造方法
CN207316060U (zh) 摆臂组件、变速器和离合器
CN107850130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206386363U (zh) 具有轴向待预紧件的机械装置
CN203335661U (zh) 自动变速箱动力输出系统连接结构
CN103348299B (zh) 踏板臂的轴承部件及踏板臂
CN206636949U (zh) 一种离合器及使用该离合器的脚踏器
CN204878396U (zh) 一种免键联轴器的装配结构
CN103398114B (zh) 自动变速箱动力输出系统连接结构
CN107269833A (zh) 摆臂组件、变速器和离合器
CN203554158U (zh) 一种带轴承座的搅拌电机用后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