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0130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0130A
CN107850130A CN201680043201.7A CN201680043201A CN107850130A CN 107850130 A CN107850130 A CN 107850130A CN 201680043201 A CN201680043201 A CN 201680043201A CN 107850130 A CN107850130 A CN 107850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interface unit
connecting hole
hole
connect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32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堤大喜
增田肇幸
驹井浩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0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1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shaped as an elastic disc or flat ring, arrang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coupling parts, different sets of spots of the disc or ring being attached to each coupling part, e.g. Hardy couplings
    • F16D3/79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shaped as an elastic disc or flat ring, arrang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coupling parts, different sets of spots of the disc or ring being attached to each coupling part, e.g. Hardy couplings the disc or ring being metall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connecting two abutting shafts or the like
    • F16D1/033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connecting two abutting shafts or the like by clamping together two faces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e.g. with bolted fl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7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by clamping together two faces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e.g. with bolted flan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pushing or pulling links attached to both parts
    • F16D3/6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pushing or pulling links attached to both parts the links or their attachments being elas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环状板(6),其形成有插通孔(10),在轴向上具有弹力;第一叉臂(4),其形成有第一连接孔(7),通过插通第一连接孔与插通孔的第一紧固螺栓(11),与环状板(6)连接;套管部件(13),其跨越第一连接孔与插通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第一紧固螺栓;环部件(16),其配置在第一连接孔内,外周面(16a)与第一连接孔的内周面抵接,并且在内部具有套管部件所贯入的贯入孔(17)。由此,即使在第一连接孔(7)的内径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只通过改变环部件(16)的形状来进行应对。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传动轴等动力传递装置,特别涉及多个轴部件经由具有轴向的振动吸收功能的联轴器而连结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该类动力传递装置,已知下面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分别设置于相互抵靠的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以及配置于该两个连接部件之间的环状接口部件。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具有分别向径向等间隔分支的三叉状分支臂,并且在该各分支臂的前端部贯通形成有连接孔。另一方面,所述接口部件在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位置上贯通形成有六个插通孔。
并且,各所述连接部件与接口部件通过在插通于分别重合的各所述插通孔与连接孔的内部的螺栓的外螺纹部紧固螺母而连接,基于所述螺栓及螺母之间产生的轴向力(紧固力),进行相互之间的动力传递。
然而,近年来的车辆大多被高输出化及小型化,在像现有的所述动力传输装置那样、仅通过轴向力传递动力的装置应用于这种车辆的情况下,在各所述连接部件与接口部件之间易于产生滑动,伴随着该滑动,所述螺栓可能出现松动。
因此,作为不仅利用轴向力、还利用其它作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也已经开发了下面的专利文献2所述的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利用螺栓及固定用销,将分别设置于相互抵靠的轴部件的端部的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与配置于该两个连接部件之间的接口部件进行紧固。
所述固定用销具有:圆盘状的头部、以及沿轴向从该头部的内周部延伸的圆筒状主体部,并且在内部轴向贯通形成拧入所述螺栓的外螺纹部的内螺纹孔。另外,所述固定用销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所重合的插通孔与连接孔,从接口部件侧插通,并且其前端部压入形成于所述连接孔的接口部件侧的孔缘的定位用大径孔部。
通过上述结构,各所述连接部件与接口部件不但能够利用所述螺栓及固定用销的头部之间所产生的轴向力,也能够利用作用于所述固定用销的主体部前端部的剪切力进行两者之间的动力传递,因此,难以在连接部件与接口部件之间产生滑动,能够抑制所述螺栓的松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15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30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例如在连接传动轴与变速器的输出轴这样不同的车辆结构部件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规格及形状大多相互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应用所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则必须配合各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孔(定位用大径孔部)的内径,分别改变所述固定用销的主体部的外径及接口部件的插通孔的内径等,将可能造成作业工序复杂化及成本增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能够抑制螺栓松动,并且对于规格及形状不同的连接部件,也能够只通过轻微的改变容易地进行安装。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接口部件,其形成有插通孔,在轴向上具有弹力;连接部件,其形成有连接孔,通过插通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插通孔的螺栓,与所述接口部件连接;套管部件,其横跨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插通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所述螺栓;环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连接孔内,外周面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抵接,并且在内部具有贯入所述套管部件的贯入孔。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螺栓松动,并且对于规格及形状不同的连接部件,也能够只通过轻微的改变容易地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传动轴的一部分剖视而表示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将相同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剖视一部分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相同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环状板上安装套管部件等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一体形成的套管部件及第二凸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8是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剖视一部分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各个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管部件、即传动轴1。该传动轴1通过万向节2将多个轴结合而成,图中右侧的一端部1a经由联轴器3,与未图示的变速器连接,另一方面,图中左侧的另一端部1b与未图示的差动齿轮连接,将从驱动轴即所述变速器的输出轴(未图示)输出的动力向所述差动齿轮传递。
如图1~图4所示,所述联轴器3主要由与所述变速器的输出轴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即第一叉臂4、焊接固定在所述传动轴1的一端部1a的第二连接部件即第二叉臂5、配设于两个所述叉臂4、5之间且在轴向上具有弹力的环状的接口部件即环状板6构成。
所述第一叉臂4例如通过锻造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在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等间隔位置一体地形成向外径方向延伸为三叉状的分支臂4a。上述各分支臂4a分别沿轴向相对厚地形成,并且如图3及图4所示,在前端部,沿轴向贯通形成后面叙述的三个第一紧固螺栓11的轴部11a所插通的第一连接孔7。
各所述第一连接孔7在各自的环状板6侧的孔缘形成直径大于该第一连接孔7的大径的定位孔部7a。该定位孔部7a在临时组装所述联轴器3时,通过与后面叙述的环部件16卡合,对所述第一叉臂4与环状板6的圆周方向位置进行定位。
所述第二叉臂5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具有:面向所述传动轴1的另一端部1b侧凹陷的有底圆筒壁5a、以及从该有底圆筒壁5a的开口端向外径方向延伸为三叉状的分支臂5b。
所述有底圆筒壁5a的内部配设定中机构8,用来对相对于所述传动轴1的所述变速器的输出轴进行定中。
该定中机构8具有:金属制的圆筒壁8a,其压入所述有底圆筒壁5a的内周面,经由穿设于所述环状板6中央位置的大径孔部6a,与所述变速器侧面对;合成橡胶性的弹性环体8b,其通过硫化粘接固定于该圆筒壁8a的内周;圆环状的衬套部件8c,其由金属材材料形成,嵌合于所述弹性环体8b的内周。并且,总是对经由所述弹性环体8b的弹力而插通于所述衬套部件8c内的变速器的输出轴,相对于所述传动轴1进行定中。
各所述分支臂5b分别在前端部、沿轴向贯通形成有后面叙述的三个第二紧固螺栓18的轴部18a所插通的第二连接孔9。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环状板6是通过层压多枚金属制的板部件而形成的层压板,从确保轻量化及吸收轴向上的振动时的挠性这一角度出发,沿圆周方向均匀地进行减厚加工。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所述环状板6的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位置上,沿轴向分别贯通形成有六个插通孔10。
所述第一叉臂4与环状板6使各所述第一连接孔7与各插通孔10分别重合地进行配置,并且利用各第一紧固螺栓11及螺母12紧固第一连接孔7与插通孔10之间,由此而一体地旋转自如地连接。
在各所述第一紧固螺栓11的轴部11a的外周面分别插通圆筒状的套管部件13。如图3及图4所示,该套管部件13由金属材料形成,跨越所述第一连接孔7的一部分与插通孔10而配置,并且内径形成得比所述轴部11a的外径稍大,使内周面与所述轴部11a的外周面处于非接触状态。
另外,所述套管部件13在所述螺母12侧的一端部一体地形成配置于该螺母12与所述环状板6之间的垫圈部件即环状的凸缘部件14。
此外,在所述套管部件13的第一叉臂4的分支臂4a侧的另一端部,分体地设置配置于所述分支臂4a与环状板6之间的垫圈部件即环状部件15。该环状部件15由金属材料形成,经由跨越后面叙述的环部件16而贯通形成的贯入孔17,压入固定在所述套管部件13的另一端部。
所述凸缘部件14与环状部件15分别具有作为垫圈的功能,从轴向上夹压所述环状板6。
另外,所述环状部件15的直径形成得大于所述凸缘部件14的直径,并且在从轴向上与所述环状板6的侧端面抵接的端面的外周缘形成倒角部15a。
并且,如图3~图6所示,在所述环状部件15的第一紧固螺栓11的轴部11a侧的外端面一体地设置从其内周侧沿轴向延伸的卡合凸部、即圆环状的环部件16。
如图3及图4所示,该环部件16的外径与所述第一连接孔7的定位孔部7a的内径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径,在紧固所述第一紧固螺栓11与螺母12时,卡入所述定位孔部7a内,使外周面16a与该定位孔部7a的内周面抵接。
另外,所述环状部件15与环部件16贯通形成跨越该两部件15、16之间的贯入孔17,并且经由该贯入孔17压入所述套管部件13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由此而安装固定于该套管部件13。
此外,所述第二叉臂5与环状板6也使各所述第二连接孔9与各插通孔10分别重合地进行配置,并且利用各第二紧固螺栓18及螺母19来紧固第二连接孔9与插通孔10之间,由此而一体地旋转自如地连接。
下面,基于图3及图4,表示了利用所述第二紧固螺栓18及螺母19紧固各所述第二连接孔9与插通孔10的详细情况,对与各所述第一连接孔7和插通孔10的紧固相同的结构加以省略,只说明不同之处。
即,在进行各自的紧固时,也与各所述第一连接孔7和插通孔10的紧固一样,设有所述套管部件13、凸缘部件14、环状部件15、以及环部件16,但因为所述第二连接孔9与所述第一连接孔7不同,不具有定位孔部,所以,能够在所述第二连接孔9内直接配置所述套管部件13的另一端部及环部件16。并且,使所述环部件16的外周面16a与所述第二连接孔9的内周面抵接。
另外,所述第二紧固螺栓18的轴部18a形成为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紧固螺栓11的轴部11a,并且从确保与所述第二叉臂5的接触面积以抑制滑动的角度出发,一体地形成于头部18b的根部侧(轴部18a侧)的凸缘状座部18c的外径形成为大径状。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虽然所述第二紧固螺栓18的头部18b的根部侧的端面与所述套管部件13的另一端面经由所述第二连接孔9而对置,但通过将所述套管部件13相对于该第二连接孔9的轴向的卡入量短于所述第二连接孔9的轴向长度,如图3及4所示,使之隔着所述第二连接孔9内的空间部20而相互不接触。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动力源即未图示的发动机输出并通过变速器变速的扭矩(动力)向所述第一叉臂4传递时,如图4的箭头所示,该扭矩经由从所述第一叉臂4的各分支臂4a到环状板6、再从该环状板6到第二叉臂5的各分支臂5b这样的一连串的扭矩传递路径,向所述传动轴1传递。
此时,对于从所述第一叉臂4到所述环状板6,基于所述第一紧固螺栓11及螺母12之间产生的轴向力(紧固力),传递了扭矩,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此之外,还通过各所述环部件16所产生的剪切力直接地传递扭矩。
具体而言,在所述第一叉臂4的分支臂4a进行旋转时,所述环部件16受到来自所述第一连接孔7的定位孔部7a的内周面的作用力,产生向旋转方向的剪切力。这样,受到该剪切力的作用,使所述环部件16与压接了该环部件16的套管部件13和所述分支臂4a一体地进行旋转。然后,所述环状板6经由所述套管部件13接受该旋转力,由此而进行扭矩的传递。
由此,与只通过轴向力进行扭矩传递的结构相比,因为在所述第一叉臂4与环状板6之间难以产生滑动,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第一紧固螺栓11的松动。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在所述环状板6与第二叉臂之间也利用相同的结构进行紧固,所以,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当进行扭矩传递时,在所述第一叉臂4与第二叉臂5之间产生了轴向振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环状板6向轴向发生弹性变形,而能够吸收该振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所述套管部件13与第一连接孔7(第二连接孔9)之间设有环部件16,经由该环部件16,能够进行基于剪切力的扭矩传递。
因此,例如即使在随着车辆的规格改变等、所述第一叉臂4的第一连接孔7(定位孔部7a)内径要改变为更大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只通过将一体形成的所述环状部件15及环部件16替换成该环部件16为较厚的部件这样的对应措施,就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只通过改变所述环状部件15及环部件16的规格就能够对不同设计的叉臂进行安装,所以,不需要进行配合该叉臂改变多个结构部件的规格、或者重新加工具有所述环状板6等复杂形状的部件这样的作业。其结果是,能够谋求作业工序的简化及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地形成所述环状部件15与环部件16,并且将所述环状部件15作为垫圈加以利用。由此,因为由所述环状部件15承受轴向力(紧固力),所以,能够谋求螺栓紧固的稳定性。此外,因为不需要另外设置垫圈,所以,能够抑制配件数量的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一体地形成所述套管部件13与凸缘部件14,并且将该凸缘部件14作为垫圈加以利用,所以,所述环状板6夹压在所述凸缘部件14及环状部件15之间,能够进一步提高螺栓紧固的稳定性,并且能够谋求配件数量的进一步消减。
另外,因为将所述环状部件15与环部件16相对于所述套管部件13的外周进行安装,所以,在组装时,能够使所述套管部件13及凸缘部件14、所述环状部件15及环部件16、以及环状板6单元化。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进行所述联轴器3的安装。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所述环状部件15与环部件16通过压入相对于所述套管部件13进行安装,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环部件16及环状部件15从该套管部件13意外脱落,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组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所述环状部件15的环状板6侧的外周缘形成了倒角部15a,所以,能够抑制因环状部件15与所述环状板6的外周缘接触而引起的微动磨损(基于磨损的损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与所述套管部件13一体形成的所述凸缘部件14设置在避开所述扭矩传递路径(参照图4的箭头)的位置,所以,在扭矩传递时,在所述凸缘部件14与套管部件13之间的根部不存在应力集中这样的问题,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套管部件13的破损等。
另一方面,在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路径的路径上的所述环状部件15中,形成为直径大于所述凸缘部件14的直径。由此,因为所述环状部件15相对于各所述叉臂4、所述叉臂5及环状板6的抵接面积增大,所以,能够提高扭矩的传递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叉臂5与环状板6的连结中,经由所述空间部20使所述第二紧固螺栓18的头部18b与套管部件13相互分离。由此,不需要因为考虑到所述第二紧固螺栓18的头部18b和轴部18a之间的根部与所述套管部件13的前端面抵接、而进行形成倒角部这样的加工作业等,所以,能够简化作业工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由层压板构成了所述环状板6,所以,能够比较轻地形成所述联轴器3,并且因为弯曲位移易于被吸收,所以,能够谋求扭矩传递及振动抑制的高效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8及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其基本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分体地形成了所述环状部件15与环部件16。另外,随之在所述环状部件15及环部件16贯通形成沿内部轴向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内径的贯入孔17a、17b,经由该各贯入孔17a、17b,分别压入固定在所述套管部件13的另一端部。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因为分体地设置所述环状部件15与环部件16,所以能够更容易地应对所述第一叉臂4、所述第二叉臂5的规格及形状的变化等。
即,例如如图10所示,即使在随着车辆的规格变化等、将所述第一叉臂4的第一连接孔7(定位孔部7a)的内径变更为更大的内径的情况下,所述环状部件15也能够维持原样,只将所述环部件16替换为更厚的部件来进行应对。
另外,在所述环状部件15中,能够原样利用现有的垫圈部件,通过利用该垫圈部件,能够减少使所述环状部件15成型的工序及该成型工序相关的成本。
本发明不限于各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也能够改变结构。
例如,在各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叉臂4与环状板6作为利用所述第一紧固螺栓11与螺母12进行紧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够使所述第一叉臂4与环状板6基于轴向力而一体地旋转自如地连接,紧固方法不限于此。即,也可以采用在所述第一连接孔7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槽、在该内螺纹槽拧入从所述环状板6侧插通插通孔10及第一连接孔7内的螺栓的外螺纹部这样的紧固方法。这一点在所述第二叉臂5与环状板6的紧固中也相同。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可以考虑如下所述的方式。
动力传递装置基于一个方式,具有:环状的接口部件,其形成有插通孔,在轴向上具有弹力;连接部件,其形成有连接孔,通过插通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插通孔的螺栓,与所述接口部件连接;套管部件,其跨越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插通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所述螺栓;环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连接孔内,外周面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抵接,并且在内部具有所述套管部件贯入的贯入孔。
在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优选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件由配置于所述接口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的第一连接部件、以及配置于所述接口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第二连接部件构成。
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配置在所述接口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且在内部贯入所述套管部件的环状部件,所述环部件与所述环状部件一体地形成。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环部件安装在所述套管部件的外周。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环部件压接在所述套管部件的外周。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环状部件利用所述螺栓的紧固力,夹压在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接口部件之间。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在所述环状部件与所述接口部件抵接的面的外周缘形成有倒角部。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一端面与所述接口部件抵接的凸缘部件。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凸缘部件与所述套管部件一体地形成,并且设置在避开扭矩经由所述接口部件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向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传递时的扭矩传递路径的位置。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
所述环状部件的直径大于所述凸缘部件的直径。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螺栓从所述连接部件侧向所述接口部件侧插入所述连接孔,并且所述套管部件与所述螺栓的头部隔着所述连接孔的内部的空间部而分离。
另外,动力传递装置从其它的角度出发,具有:环状的接口部件,其在轴向上具有弹力;连接部件,其一体地固定于驱动轴,与所述接口部件连接;套管部件,其跨越形成于所述接口部件的插通孔与形成于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紧固所述接口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的螺栓;环部件,其外周面卡合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并且在内部具有所述套管部件贯入的贯入孔。
在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优选方式中,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配置在所述接口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且在内部贯入所述套管部件的环状部件,所述环部件与所述环状部件一体地形成。
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一端面与所述接口部件抵接的凸缘部件。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接口部件夹压在所述环状部件与所述凸缘部件之间。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环部件安装在所述套管部件的外周。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环部件压接在所述套管部件的外周。
在另一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任一方式,所述接口部件是层压了多枚板部件的层压板。
另外,从另一其它的角度出发,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管部件,其将动力源的动力向差动齿轮传递。连接部件,其固定于该管部件;环状的接口部件,其与该连接部件连接,在轴向上具有弹力;套管部件,其跨越形成于所述接口部件的插通孔与形成于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紧固所述接口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的螺栓;垫圈部件,其具有该套管部件所贯入的贯入孔、以及从该贯入孔的所述连接部件侧的孔缘延伸且外周面卡合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的卡合凸部。

Claims (19)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环状的接口部件,其形成有插通孔,在轴向上具有弹力;
连接部件,其形成有连接孔,通过插通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插通孔的螺栓,与所述接口部件连接;
套管部件,其跨越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插通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所述螺栓;
环部件,其配置于所述连接孔内,外周面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抵接,并且在内部具有所述套管部件所贯入的贯入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由配置于所述接口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的第一连接部件、以及配置于所述接口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第二连接部件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环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接口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在内部贯入所述套管部件,
所述环部件与所述环状部件一体地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部件安装于所述套管部件的外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部件压接于所述套管部件的外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件利用所述螺栓的紧固力,夹压在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接口部件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部件与所述接口部件抵接的面的外周缘形成有倒角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端面与所述接口部件抵接的凸缘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件与所述套管部件一体地形成,并且设置在避开扭矩经由所述接口部件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向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传递时的扭矩传递路径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件的直径大于所述凸缘部件的直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栓从所述连接部件侧向所述接口部件侧插入所述连接孔,
并且所述套管部件与所述螺栓的头部隔着所述连接孔的内部的空间部而分离。
12.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环状的接口部件,其在轴向上具有弹力;
连接部件,其一体地固定于驱动轴,与所述接口部件连接;
套管部件,其跨越形成于所述接口部件的插通孔与形成于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紧固所述接口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的螺栓;
环部件,其外周面卡合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并且在内部具有所述套管部件所贯入的贯入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环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接口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之间,在内部贯入所述套管部件,
所述环部件与所述环状部件一体地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端面与所述接口部件抵接的凸缘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部件夹压在所述环状部件与所述凸缘部件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部件安装于所述套管部件的外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部件压接于所述套管部件的外周。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部件是层压了多枚板部件的层压板。
19.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管部件,其将动力源的动力向差动齿轮传递;
连接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管部件;
环状的接口部件,其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在轴向上具有弹力;
套管部件,其跨越形成于所述接口部件的插通孔与形成于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孔而配置,在内部插通紧固所述接口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的螺栓;
垫圈部件,其具有所述套管部件所贯入的贯入孔、以及从所述贯入孔的所述连接部件侧的孔缘延伸且外周面卡合于所述连接孔的内周面的卡合凸部。
CN201680043201.7A 2015-08-25 2016-07-01 动力传递装置 Pending CN1078501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5323 2015-08-25
JP2015165323 2015-08-25
PCT/JP2016/069576 WO2017033571A1 (ja) 2015-08-25 2016-07-01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0130A true CN107850130A (zh) 2018-03-27

Family

ID=58099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3201.7A Pending CN107850130A (zh) 2015-08-25 2016-07-01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31062A1 (zh)
EP (1) EP3343055A4 (zh)
JP (1) JPWO2017033571A1 (zh)
CN (1) CN107850130A (zh)
WO (1) WO20170335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41556A (ja) * 2018-09-07 2020-03-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軸用継手
EP3647618B1 (de) * 2018-11-05 2021-05-19 Flender GmbH Verbesserte lamellenanbindung für eine lamellenkupplung und industrie-applika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2335A (en) * 1979-12-18 1984-11-13 Torsiflex Limited Flexible couplings
DE3602538A1 (de) * 1986-01-29 1987-07-30 Atec Weiss Kg Ganzstahlkupplung mit einen federlamellenpaketkranz im vormontierten zustand haltenden huelsen
JPS63182326U (zh) * 1987-05-19 1988-11-24
US4846761A (en) * 1986-12-05 1989-07-11 Atec-Weiss Kg Flexible all-steel shaft coupling
JPH034931U (zh) * 1989-02-28 1991-01-18
CN103620268A (zh) * 2011-06-20 2014-03-05 三电有限公司 动力传递装置及包括动力传递装置的压缩机
CN105026796A (zh) * 2013-03-29 2015-11-0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8022A (ja) * 1989-07-12 1991-03-01 Aiseru Kk 板バネ式自在継手
JP2002115727A (ja) * 2000-08-02 2002-04-19 Unisia Jecs Corp 車両用動力伝達軸
DE102010015772B4 (de) * 2010-04-21 2014-08-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rehstarre Kupplu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2335A (en) * 1979-12-18 1984-11-13 Torsiflex Limited Flexible couplings
DE3602538A1 (de) * 1986-01-29 1987-07-30 Atec Weiss Kg Ganzstahlkupplung mit einen federlamellenpaketkranz im vormontierten zustand haltenden huelsen
US4846761A (en) * 1986-12-05 1989-07-11 Atec-Weiss Kg Flexible all-steel shaft coupling
JPS63182326U (zh) * 1987-05-19 1988-11-24
JPH034931U (zh) * 1989-02-28 1991-01-18
CN103620268A (zh) * 2011-06-20 2014-03-05 三电有限公司 动力传递装置及包括动力传递装置的压缩机
CN105026796A (zh) * 2013-03-29 2015-11-0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43055A1 (en) 2018-07-04
WO2017033571A1 (ja) 2017-03-02
JPWO2017033571A1 (ja) 2018-05-31
US20180231062A1 (en) 2018-08-16
EP3343055A4 (en) 2019-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7683B (zh) 用于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及其组装方法
CN107044477B (zh) 驱动轴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017929A1 (en) Propeller Shaft and Adapter Member for Propeller Shaft
US11692592B2 (en) Propeller shaft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ame
CN107850130A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520288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用ジョイント
JP6042142B2 (ja) 車輪用軸受、車輪用軸受装置、および車輪用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5136507U (zh) 动力源与变速器的结合结构
KR20130117229A (ko) 동력전달축용 플렉시블 커플링
JP2007064264A (ja)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CN104603479A (zh) 将螺杆固定在支承件上的固定环和所获得的组装件
EP4015879A1 (en) Propeller shaf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EP2775157B1 (en) Slip yoke assembly
EP1862684B1 (en) Spline connector
JP2009281487A (ja)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と回転部材との連結構造
US9593722B2 (en) CV joint gasket
JP2018009583A (ja) 動力伝達軸
CN102007670A (zh) 工具机,特别是手持式工具机
JP7307690B2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の連結構造とその連結構造を有した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2013177949A (ja) 十字軸式自在継手及び自在継手用ヨークの製造方法
CN218669570U (zh) 齿轮系结构及发动机
JP6576752B2 (ja) シール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120320A1 (en)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EP2952766A1 (en) A double cardan shaft with a centering piece integrated with the spider connection bear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102019515B1 (ko) 조립성이 향상되는 구동모터용 베어링 커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