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23454U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23454U
CN205123454U CN201520895854.0U CN201520895854U CN205123454U CN 205123454 U CN205123454 U CN 205123454U CN 201520895854 U CN201520895854 U CN 201520895854U CN 205123454 U CN205123454 U CN 205123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line
protuberance
core
stator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89585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达也
山中壮太
山口克哉
山添章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23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2345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的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绝缘件、线圈以及连接线。定子铁芯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铁芯背部、分别从多个铁芯背部延伸的多个齿、将在周向上相邻的铁芯背部连接的连接部。绝缘件具有覆盖铁芯背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绝缘部。连接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连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连接线的一部分使用粘接性部件粘接固定于第二绝缘部。由此,在弯折直列状的定子铁芯时,在连接部附近产生的连接线的松弛不会与在其他连接部附近产生的连接线的松弛聚集。因此,连接线的松弛不会变大。即,抑制了连接线松弛。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将由层叠钢板构成的直列铁芯弯折成环状来形成马达的定子铁芯。使用了直列铁芯的以往的马达例如记载于日本公开专利1999-55883号公报中。
在直列铁芯中,存在在弯折时将线圈彼此连接的连接线产生松弛而导致断线的情况。在日本公开专利1999-55883号公报的马达中,以穿过定子铁芯的弯折支点上附近的方式配置将线圈(绕组)彼此连接的连接线,由此抑制松弛的发生(0011-0012段)。即,以弯折定子铁芯时连接线不产生松弛的方式设计该马达。
然而,在制造马达时,产生各零件的制造误差、作用于连接线的张力的误差等各种误差。在日本公开专利1999-55883号公报记载的马达中,在产生这些误差,且连接线的长度变得比设计值短的情况下,存在过度地对连接线作用张力,反而导致连接线断线的担忧。因此,优选使用其他方法抑制连接线的松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使用直列铁芯的马达中,提供一种抑制连接线的松弛的技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实用新型为一种马达,具有:静止部;以及旋转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所述旋转部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绝缘件;多个线圈;以及连接线,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多个铁芯背部;多个齿;以及连接部,所述铁芯背部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所述齿从各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所述连接部沿周向连接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铁芯背部,所述绝缘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绝缘件具有第一绝缘部以及第二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覆盖所述齿的轴向两端面以及周向两端面,所述第二绝缘部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线圈由隔着所述绝缘件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线构成,所述连接线电连接一个所述线圈与另一个所述线圈,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连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连接线的一部分使用粘接性部件粘接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部。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粘接性部件具有绝缘性。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粘接性部件为通过加热干燥而固化的材料。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粘接性部件为通过加热干燥而固化的材料。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绝缘部具有从所述铁芯背部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的壁部,所述连接线在周向上沿着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的面配置。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壁部具有从径向外侧的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的面上下隔着间隔地固定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线,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突出部具有:第一突出部,其沿周向延伸;以及第二突出部,其沿周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上下重叠,所述连接线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壁部具有多个所述突出部,
每个所述突出部均与其他所述突出部周向位置不同。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壁部具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具有:第一面,其为上侧的面;以及第二面,其从所述第一面的径向内端朝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第二面为径向外侧的面,所述连接线粘接固定于所述台阶部。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绝缘件以及所述连接线配置于比所述铁芯背部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马达还具有马达机壳,所述马达机壳是将所述定子作为嵌件的树脂成型品,
所述连接线被所述马达机壳覆盖。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实用新型以及第二实用新型,能够抑制连接线的松弛。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横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制造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在直列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在直列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子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表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子的制造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定子铁芯将第二绝缘部侧作为上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不意图通过该上下方向的定义来限定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马达在使用时的朝向。
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谓“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1.第一实施方式>
<1-1.马达的整体结构>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纵剖视图。图2是定子21的立体图。图3是定子21的横剖视图。图4是定子21的俯视图。另外,在图2中,没有表示出连接线214以及粘接性部件P。并且,在图4中,没有表示出粘接性部件P。
该马达1例如用于空调等家电产品。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用于除家电产品以外的用途。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装设于汽车和火车等运输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医疗设备、工具、工业用大型设备等来产生各种驱动力。
如图1所示,马达1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家电产品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具有定子21、机壳22、罩23、电路板24、上轴承部25以及下轴承部26。旋转部3具有轴31以及转子32。
定子21为配置于转子32的径向外侧的电枢。定子21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211、绝缘件212、多个线圈213以及连接线214。
定子铁芯211由沿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形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定子铁芯211具有多个铁芯背部41、多个齿42以及多个连接部43。该定子铁芯211通过将多个铁芯背部41直列配置的所谓的直列铁芯弯折成环状而形成。定子铁芯211固定于机壳22。
如图3所示,多个铁芯背部41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多个齿42分别从多个铁芯背部4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即,定子铁芯211具有多个铁芯块40,铁芯块40由铁芯背部41以及齿42构成。连接部43分别在周向上将在周向上相邻的铁芯块40的铁芯背部41彼此连接。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43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铁芯背部41的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绝缘件212由为绝缘体的树脂形成。绝缘件212覆盖定子铁芯211的一部分。绝缘件212具有第一绝缘部51、第二绝缘部52以及第三绝缘部53。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一绝缘部51覆盖各齿42的轴向两端面以及周向两端面。如图1以及图4所示,第二绝缘部52覆盖各铁芯背部4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关于第二绝缘部52的详细形状将在后文叙述。如图1所示,第三绝缘部53覆盖铁芯背部4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绝缘部51与第二绝缘部52以及第三绝缘部53在径向上相连。
线圈213分别由隔着第一绝缘件51卷绕于各齿42的周围的导线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为通过U相、V相以及W相这三相交流电驱动的三相马达。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为十二个极槽的马达,因此具有十二个线圈213。因此,多个线圈213包括四个U相线圈213u、四个V相线圈213v以及四个W相线圈213w。多个线圈213按照U相线圈213u、V相线圈213v、W相线圈213w,然后再U相线圈213u的顺序沿周向排列。
连接线214分别将一个线圈213与另一个线圈213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连接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U相线圈213u的U相连接线214u;连接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V相线圈213v的V相连接线214v;以及连接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W相线圈213w的W相连接线214w。
机壳22为保持定子21的树脂制的部件。机壳22通过将树脂流入插入有定子21的模具的内部而获得。即,机壳22为将定子21作为嵌件的树脂成型品。因此,定子21的至少一部分被机壳22覆盖。
本实施方式的机壳22具有圆筒部221以及环状板部222。圆筒部221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在圆筒部221的径向内侧容纳定子21以及转子32。并且,铁芯背部41以及连接部43的外周面被圆筒部221覆盖。环状板部222在定子21的上侧从圆筒部221朝向径向内侧扩展。在环状板部222的中央固定有保持上轴承部25的上轴承保持部251。
罩23配置于机壳22的下方,且覆盖机壳22的下部的开口。在罩23的中央设置有保持下轴承部26的下轴承保持部231。
电路板24在定子21以及转子32的下侧以及机壳22的圆筒部221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大致水平地配置。在电路板24的表面装设有用于向线圈21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构成线圈213的导线的端部与电路板24上的电子回路电连接。从外部电源提供的电流通过电路板24流向线圈213。
上轴承部25是在比转子32靠上方的位置将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机构。上轴承部25通过上轴承保持部251固定于机壳22的环状板部222。
下轴承部26是在比转子32靠下方的位置将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机构。下轴承部26固定于罩23的下轴承保持部231。本实施方式的上轴承部25以及下轴承部26使用通过球体使外圈与内圈旋转的球轴承。但是,也可使用滑动轴承或者流体轴承等其他方式的轴承代替球轴承。
轴31为沿轴向延伸的柱状的部件。轴31被上轴承部25以及下轴承部26支承,并且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轴31的上端部比机壳22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在轴31的上端部例如安装有空调用的风扇。但是轴31的上端部也可通过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与风扇以外的驱动部连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轴31比机壳22朝向上方突出,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轴31也可比机壳22以及罩23朝向下方突出,并且轴31的下端部与驱动部连接。并且,轴31也可朝向机壳22的上方以及罩23的下方双方突出,并且轴31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双方分别与驱动部连接。
转子32配置于定子21的径向内侧以及轴31的周围,且与轴31一起旋转。转子32具有转子铁芯321以及多个磁铁322。转子铁芯321由沿轴向层叠了电磁钢板的层叠钢板构成。多个磁铁322配置于转子铁芯321的周围。各磁铁322的径向外侧的面为与齿42的径向内侧的端面对置的磁极面。多个磁铁322以N极的磁极面与S极的磁极面交替排列的方式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
另外,也可使用单个的圆环状的磁铁代替多个磁铁322。在使用圆环状的磁铁的情况下,只要在磁铁的外周面沿周向交替地磁化出N极与S极即可。并且,也可利用混合了磁性体粉的树脂一体成型磁铁以及转子铁芯。并且,也可在转子铁芯的内部配置磁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32具有磁铁322,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来自定子的磁通的作用使感应马达或者步进马达等的不具有磁铁的转子旋转的马达。
在马达1驱动时,从电路板24向线圈213提供驱动电流。如此,在定子铁芯211的多个齿42产生磁通。然后,通过齿42与磁铁322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
<1-2.关于第二绝缘部的形状以及连接线的配置>
接下来对绝缘件212的第二绝缘部52的形状和连接线214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第二绝缘部52具有板部61以及壁部62。板部61分别沿铁芯背部41的上表面扩展。壁部62从铁芯背部4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即,壁部62的下端部与板部61相连。并且,壁部62分别沿周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在一个铁芯背部41的上方具有一个板部61和三个壁部62。这三个壁部62包括:配置于周向中央的中央壁部621;配置于中央壁部621的周向一侧的一侧壁部622;以及配置于中央壁部621的周向另一侧的另一侧壁部623。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壁部62分别具有沿轴向以及周向扩展的配置面620。配置面620为壁部62的径向外侧的面。并且,壁部62具有从配置面620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631以及第二突出部632。第一突出部631以及第二突出部632均沿周向延伸。并且第二突出部632配置于第一突出部631的上方且与第一突出部631上下重叠的位置。
通过板部61的上表面、配置面620以及第一突出部631的下表面形成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一槽部641。通过第一突出部631的上表面、配置面620以及第二突出部632的下表面形成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二槽部642。并且,通过第二突出部632的上表面以及配置面620形成台阶部65。台阶部65由第二突出部632的上侧的面即第一面651和配置面620中的从第一面651的径向内端朝向上方延伸的部分即第二面652构成。
第一槽部641、第二槽部642以及台阶部65均沿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槽部641的内部配置U相连接线214u、在第二槽部642的内部配置V相连接线214v,在台阶部65配置W相连接线214w。由此,连接线214分别在周向上沿着配置面620配置。但是,连接线214既可以与配置面620接触地沿配置面620延伸,也可以与配置面620之间保持微小的间隙地沿配置面620延伸。
分别在U相连接线214u与V相连接线214v之间配置第一突出部631、在V相连接线214v与W相连接线214w之间配置第二突出部632。由此,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连接线214之间配置突出部631、632来抑制连接线214彼此接触。并且,通过在U相连接线214u与铁芯背部41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板部61来抑制U相连接线214u与铁芯背部41接触。
连接线214分别使用粘接性部件P粘接固定于第二绝缘部52。具体地说,U相连接线214u粘接固定于第二绝缘部52中的形成第一槽部641的板部61的上表面、配置面620以及第一突出部631中的至少一部分。V相连接线214v粘接固定于第二绝缘部52中的形成第二槽部642的第一突出部631的上表面、配置面620以及第二突出部632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并且,W相连接线214w粘接固定于第二绝缘部52中的形成台阶部65的第二突出部632的上表面以及配置面620中的至少一部分。
粘接性部件P是通过使溶剂蒸发而固化的类型的清漆材料。特别是,该粘接性部件P是通过加热干燥而固化的材料。另外,粘接性部件也可使用热固化树脂型或者光固化树脂型的清漆材料,还可使用其他种类的粘接剂。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粘接性部件P具有绝缘性。由此,连接线214彼此之间的绝缘性以及连接线214与定子铁芯211之间的绝缘性提高。因此,能够在更高电压的环境下使用该马达1。
如此,连接线214配置于槽部641、642或者台阶部65,由此能够将连接线214粘接于第二绝缘部52的多个面。由此,在将连接线214粘接固定于第二绝缘部52时,即使在一个与连接线214相邻的面同连接线214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连接线214粘接固定于其他的面。因此,能够将连接线214更加可靠地粘接固定于第二绝缘部52。
并且,连接线214配置于槽部641、642或者台阶部65,由此涂抹于连接线214的周围的固化前的粘接性部件P容易与第二绝缘部52的多个面接触。由此,涂抹的固化前的粘接性部件P容易被保持。其结果是,能够将连接线214更加可靠地粘接固定于第二绝缘部52。
并且,连接线214配置于槽部641、642或者台阶部65。由此,由于特定了连接线214的配置位置,因此容易进行从线圈213向下一个线圈213引连接线214的作业。因此,在定子21的制造工序中,作业效率提高。
<1-3.关于定子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7对定子2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出定子21的制造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图6是弯折工序前的定子21的立体图。图7是弯折工序前的定子21的侧视图。另外,在图6中,没有表示出连接线214以及粘接性部件P。并且,在图7中,没有表示出粘接性部件P。
如图5所示,在制造定子21时,首先层叠冲切板而形成定子铁芯211(步骤S101),该冲切板是通过冲压电磁钢板而被冲切形成的。此时,定子铁芯211呈直列状,铁芯背部41呈直线状排列。
接下来,将绝缘件212附加于定子铁芯211,利用绝缘件212覆盖铁芯背部4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步骤S102)。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212将定子铁芯211作为嵌件来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由此,定子铁芯211中的至少铁芯背部4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以及下表面的一部分和齿42的轴向两端面以及周向两端面被绝缘件212覆盖。但是,也可将单独成型的绝缘件212安装于定子铁芯211。
形成绝缘件212后,将导线卷绕于定子铁芯211的第一齿的周围(步骤S103)。在此,将第一铁芯块401所具有的齿42称作第一齿,第一铁芯块401在多个铁芯块40中配置于图6以及图7中的最左侧。在步骤S103中,导线卷绕于第一齿的周围,由此在第一齿的周围形成线圈2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一齿的周围的线圈213为U相线圈213u。
然后,使从形成于第一齿的周围的线圈213延伸的导线经由绝缘件212的表面上延伸至第二齿(步骤S10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齿是指第二铁芯块402所具有的齿42,第二铁芯块402在图6以及图7中配置于第一铁芯块401的右侧的第三个铁芯块。此时,该导线沿着绝缘件212的壁部62的配置面620配置。然后,通过连接线214电连接形成于第一齿的周围的线圈213与之后形成于第二齿的周围的线圈213。并且,连接线214沿配置面620配置。
接下来,引至第二齿的导线卷绕于第二齿的周围(步骤S105)。由此,在第二齿的周围形成线圈213。另外,形成于第二齿的周围的线圈213与形成于第一齿的周围的U相线圈213u电连接。即,在步骤S104中配置的的连接线214是将U相线圈213u彼此连接的U相连接线214u。在步骤S104中,该U相连接线214u配置于第一槽部641。
然后,如步骤S104至步骤S105那样,重复进行在齿42之间引连接线214的工序和在齿42的周围卷绕导线形成线圈213的工序。于是,配置全部的U相连接线214u,并形成全部的U相线圈213u。
具体地说,导线从第二齿引至第三铁芯块403的齿42,该导线卷绕于第三铁芯块403的齿42的周围。然后,导线从第三铁芯块403的齿42引至第四铁芯块404的齿42,该导线卷绕于第四铁芯块404的齿42的周围。另外,形成于第三铁芯块403以及第四铁芯块404的齿42的周围的线圈213均为U相线圈213u。
与U相相同地,V相、W相的导线也重复进行向齿42卷绕导线和在齿42之间引连接线214的工序。由此形成各V相线圈213v以及各W相线圈213w,并且各V相连接线214v以及各W相连接线214w分别配置于第二槽部642以及台阶部6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铁芯块40配置有三个壁部621至623。如图7所示,从某一个线圈213朝向一侧(图7中右侧)延伸的连接线214经由中央壁部621与一侧壁部622之间的间隙从该线圈213朝向壁部62的径向外侧引出。并且,从某一个线圈213朝向另一侧(图7中左侧)延伸的连接线214经由中央壁部621与另一侧壁部623之间的间隙从该线圈213朝向壁部62的径向外侧引出。由此抑制从一个线圈213延伸的两个连接线214彼此接触。
线圈213的形成以及连接线214的配置结束后,加热定子21(步骤S106)。定子21的加热例如通过将定子21配置于保持高温的加热室内而进行。然后,粘接性部件P涂抹于连接线214与绝缘件212的第二绝缘部52之间的固定部位(步骤S107)。由于通过步骤S106加热连接线214以及绝缘件212,因此涂抹的粘接性部件P在涂抹后马上干燥并固化。通过步骤S106至S107,连接线214粘接固定于绝缘件212。
在粘接性部件P固化后,直列状的定子21被弯折成环状(步骤S108)。具体地说,使定子铁芯211的连接部43附近塑性变形,由此定子铁芯211被弯折成环状。然后,使用固定部件215(参照图3、图4)或者焊接固定定子铁芯211的一侧端部与另一侧端部。
如图4所示,连接线21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11的连接部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将定子21弯折成环状时,连接线214中的各连接部43附近的部位朝向径向外侧松弛。
假如连接线214没有粘接固定于绝缘件212,则存在如下担忧:在连接部43附近产生的连接线214的松弛与在其他连接部43附近产生的连接线214的松弛叠加而形成较大的松弛。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连接线214的一部分比定子铁芯21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凸出的担忧。即,存在如下担忧:在嵌件成型机壳22时将定子21配置于模具内的时候,连接线214与模具相刮而断线。并且,即使在机壳22不是嵌件成型品的情况下,也存在如下担忧:在将定子21插入机壳22内时,连接线214与机壳22的一部分相刮而断线。
在该定子21中,连接线214中的沿着绝缘件212的壁部62的部分粘接固定于壁部62。因此,即使连接线214在各连接部43附近产生松弛,这些松弛之间也不会叠加。即,即使连接线214在各连接部43附近产生松弛,也只是在各连接部43附近产生小的松弛,不会变成大的松弛。如此,通过连接线214粘接固定于绝缘件212抑制连接线214的松弛。
由此抑制连接线214的一部分比定子铁芯21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凸出。其结果是,在嵌件成型机壳22时将定子21配置于模具内的时候,连接线214与模具相刮而断线被抑制。并且,即使在机壳22不是嵌件成型品的情况下,在将定子21插入机壳22内时,连接线214与机壳22的一部分相刮而断线也被抑制。
如图4所示,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件212以及连接线214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11的铁芯背部41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在将定子21配置于模具内或者机壳22内时,连接线214刮住而断线被进一步抑制。
<2.变形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8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子21A的局部立体图。在图8例子的定子21A中,第二绝缘部52A具有板部61A以及壁部62A。板部61A沿铁芯背部41A的上表面扩展。壁部62A从板部61A朝向上方延伸并且沿周向扩展。
在定子21A中,在一个铁芯背部41A的上方具有一个板部61A和三个壁部621A至623A。三个壁部621A至623A包括:配置于周向中央的中央壁部621A;配置于中央壁部621A的周向一侧的一侧壁部622A;以及配置于中央壁部621A的周向另一侧的另一侧壁部623A。
壁部621A至623A的各自的径向外侧的面为朝向轴向以及周向扩展的配置面620A。将线圈213A彼此连接的连接线(未图示)在周向上沿着配置面620A配置。
中央壁部621A具有从配置面620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63A。在图8的例子中,中央壁部621A分别具有上侧突出部633A、中间突出部634A以及下侧突出部635A这三个突出部63A。上侧突出部633A配置于比中间突出部634A以及下侧突出部635A靠上方的位置。中间突出部634A配置于上侧突出部633A的下方以及下侧突出部635A的上方。并且,下侧突出部635A配置于比上侧突出部633A以及中间突出部634A靠下方的位置。
每个突出部63A均与其他突出部63A周向位置不同。由于突出部63A彼此在轴向上不重叠,因此在通过粘接性部件将连接线与配置面620A以及突出部63A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粘接固定时,能够不受到其他突出部63A的妨碍,而使粘接性部件的吐出嘴从上方或者下方接近。因此,容易涂抹粘接性部件。
另外,在图8的例子中,分别在上侧突出部633A的下方且中间突出部634A的上方、中间突出部634A的下方且下侧突出部635A的上方、下侧突出部635A的下方以及板部61A的上方配置连接线。由此,各个连接线的轴向位置固定,因此连接线彼此接触或者连接线与铁芯背部41A接触被抑制。
如图8的例子那样,突出部63A也可只配置于壁部62A的周向的一部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在规定了连接线的轴向位置后,将连接线粘接固定于壁部62A。因此,在将直列状态的定子21A弯折成环状时,连接线大幅度松弛被抑制。
图9是表示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子的制造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在图9的例子中,步骤S201至S205的工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01至S105相同。在步骤S201至S205中,形成定子铁芯,利用绝缘件覆盖定子铁芯,形成线圈并配置连接线。
在图9的例子中,然后在连接线与绝缘件的第二绝缘部之间的固定部位涂抹粘接性部件(步骤S206)。然后,在涂抹粘接性部件后加热定子(步骤S207)。由此,涂抹的粘接性部件被加热干燥而固化。通过步骤S206至S207,连接线粘接固定于绝缘件。然后,在粘接性部件固化后,将定子弯折成环状(步骤S208)。
如此,也可在涂抹粘接性部件后加热粘接性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图9的例子中,使用通过加热干燥而固化的粘接性部件。因此,在连接线与绝缘件的粘接固定工序中加热粘接性部件。在本实用新型中,如上所述,也可使用光固化性的粘接性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在粘接固定工序中,在连接线与绝缘件之间的固定部位涂抹了粘接性部件后,通过向该粘接性部件照射紫外线等光线,粘接性部件固化,从而连接线与绝缘件粘接固定。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最下方的连接线与铁芯背部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板部,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是在配置于最下方的连接线的一部分与铁芯背部的上表面之间配置突出部等该连接线与铁芯背部不接触的结构即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铁芯块配置了三个壁部,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在一个铁芯块配置一个或者两个壁部,还可在一个铁芯块配置四个以上壁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U相、V相、W相的线圈分别在周向上每隔两相而配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各相的线圈具有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线圈组,且U相、V相、W相的线圈组分别在周向上每隔两组而配置。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马达也可为单相马达。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连接线只配置于在定子铁芯的上侧配置的第二绝缘部,但是也可将连接线配置于在定子铁芯的下侧配置的第三绝缘部。即使在将连接线配置于第三绝缘部的情况下,通过将连接线与第三绝缘部粘接固定,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并且,各部件的细节部分的形状也可与本申请的各图所示的形状不同。并且,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也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进行适当组合。

Claims (11)

1.一种马达,具有:
静止部;以及
旋转部,
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
所述旋转部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绝缘件;多个线圈;以及连接线,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多个铁芯背部;多个齿;以及连接部,
所述铁芯背部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配置,
所述齿从各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连接部沿周向连接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铁芯背部,
所述绝缘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所述绝缘件具有第一绝缘部以及第二绝缘部,
所述第一绝缘部覆盖所述齿的轴向两端面以及周向两端面,
所述第二绝缘部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线圈由隔着所述绝缘件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线构成,
所述连接线电连接一个所述线圈与另一个所述线圈,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连接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连接线的一部分使用粘接性部件粘接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性部件具有绝缘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性部件为通过加热干燥而固化的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性部件为通过加热干燥而固化的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绝缘部具有从所述铁芯背部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的壁部,
所述连接线在周向上沿着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的面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具有从径向外侧的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的面上下隔着间隔地固定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线,
在所述两个连接线之间配置所述突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
第一突出部,其沿周向延伸;以及
第二突出部,其沿周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上下重叠,
所述连接线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具有多个所述突出部,
每个所述突出部均与其他所述突出部周向位置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具有台阶部,
所述台阶部具有:
第一面,其为上侧的面;以及
第二面,其从所述第一面的径向内端朝向上方延伸,并且所述第二面为径向外侧的面,
所述连接线粘接固定于所述台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件以及所述连接线配置于比所述铁芯背部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有马达机壳,所述马达机壳是将所述定子作为嵌件的树脂成型品,
所述连接线被所述马达机壳覆盖。
CN201520895854.0U 2014-12-04 2015-11-11 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234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5459 2014-12-04
JP2014245459A JP2016111771A (ja) 2014-12-04 2014-12-04 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23454U true CN205123454U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790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895854.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123454U (zh) 2014-12-04 2015-11-11 马达
CN201510765359.2A Pending CN105680599A (zh) 2014-12-04 2015-11-11 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5359.2A Pending CN105680599A (zh) 2014-12-04 2015-11-11 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11771A (zh)
CN (2) CN2051234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7200A (zh) * 2019-05-07 2020-11-10 发那科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具有定子的电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0979B (zh) * 2016-08-28 2019-01-29 浙江露通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组件结构
JP7415534B2 (ja) 2019-12-18 2024-01-1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モー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7200A (zh) * 2019-05-07 2020-11-10 发那科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具有定子的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11771A (ja) 2016-06-20
CN105680599A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6917B2 (ja)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及びその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879121B2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回転電機
US20140021823A1 (en) St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tor
JP5267091B2 (ja)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CN104584396A (zh) 马达
CN207475293U (zh) 定子以及马达
CN103795194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制造方法
CN103580344A (zh) 电旋转机器的定子
CN104682646A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04471836A (zh) 用束带固定的分段式电机铁芯及其制造方法
CN205123454U (zh) 马达
JP5292973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
US11482905B2 (en) Stator having housing-integrated bus bars and internal cooling jacket
CN106033920A (zh) 一种塑封定子的制造方法、塑封定子和外转子电机
CN203660682U (zh) 一种电机定子组件及其应用的电机
JP2009077534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205834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09254025A (ja) 円筒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039776A1 (en) Electrical machine with stator housing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CN207819570U (zh) 定子以及马达
JP2008236978A (ja) クローポールモータ
JP2006211828A (ja) 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31978B2 (ja) 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8143049A (ja) 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CN104167892B (zh) 三相双排集中绕组永磁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