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15669U - 一种延时线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延时线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15669U
CN205015669U CN201520786421.1U CN201520786421U CN205015669U CN 205015669 U CN205015669 U CN 205015669U CN 201520786421 U CN201520786421 U CN 201520786421U CN 205015669 U CN205015669 U CN 2050156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lay line
delay
type flip
flip flop
in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864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聪
苏健平
王毕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ANHENG MEASURING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ANHENG MEASURING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ANHENG MEASURING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ANHENG MEASURING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7864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156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15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156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ls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延时线电路,包括第一延时线、第二延时线和控制器。第一延时线尾部的第一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延时线中部的第二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延时线和第二延时线的输入端均接收输入信号和周期信号,周期信号的周期为T,第一延时线和第二延时线的延时总长为T1,且0.9T<T1<1.1T。第一延时线在周期信号上升沿触发,第二延时线在周期信号下降沿触发。第二输出端的输出比第一输出端的输出延时0.5T。通过对称结构的两条延时线,且两条延时线的输出相差半个周期,以致一条延时线进入盲区时,采用另一条延时线的测量结果,避免了盲区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延时线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字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延时线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延迟线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周期的频率也无法连续调节,因此,开始信号与结束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无法被周期整除,因此,存在非整周期误差。因此,在现有的延迟线电路中,采用延迟线测量非整周期。
但是,当延时线的延时总长小于一个周期时,则会存在一段盲区。该盲区为延时线的延时总长与周期相差的一段时间。当延迟线处于盲区时,无法对超过延时总长且小于一个周期的时间进行精确的测量。因此,对于小时间高精度高稳定性测量要求的应用,盲区则会成为影响延时线测量精度、稳定性,使测量值存在异常周期性波动。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延时线电路中盲区对延时线测量的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避开延时线电路的盲区,以致不受该盲区影响的延时线电路。
一种延时线电路,包括第一延时线、第二延时线和控制器。第一延时线尾部的第一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延时线中部的第二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延时线和第二延时线的输入端均接收输入信号和周期信号,周期信号的周期为T,第一延时线和第二延时线的延时总长为T1,且0.9T<T1<1.1T。第一延时线在周期信号上升沿触发,第二延时线在周期信号下降沿触发。第二输出端的输出比第一输出端的输出延时0.5T。第一输出端有效时,控制器接收第二延时线测量的第一测量数据,并采用第一测量数据进行0.5T补偿处理后的第二测量数据。第二输出端有效时,控制器采用第一延时线测量的第三测量数据。
优选地,第一延时线包括多个首尾连接的第一延时单元和多个上升沿触发的第一D触发器,第一个第一延时单元的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每一个第一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一个第一D触发器的D端电性连接,每一个第一D触发器的C端接收周期信号,在第一延时线尾部的多个第一D触发器中选中一个第一D触发器,选中的第一D触发器的Q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地,第一延时单元包括反相器。
优选地,第二延时线包括多个首尾连接的第二延时单元和多个下降沿触发的第二D触发器,第一个第二延时单元的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每一个第二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一个第二D触发器的D端电性连接,每一个第二D触发器的C端接收周期信号,在第二延时线中部的多个第二D触发器中选中一个第二D触发器,选中的第二D触发器的输出比选中的第一D触发器的输出延时0.5T,选中的第二D触发器的Q端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地,第二延时单元包括反相器。
本实用新型延时线电路,通过对称结构的两条延时线,且两条延时线的输出相差半个周期,避免了两条延时线同时进入盲区,以及在其中一条延时线进入盲区时,采用另一条延时线的测量结果,避免了盲区对本实用新型延时线电路测量结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延时线电路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延时线电路盲区的避开方法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延时线电路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延时线电路,包括第一延时线DL0、第二延时线DL1和控制器。
第一延时线DL0包括n个延时单元以及n个第一D触发器。假设,选中的第一D触发器为第n-1个第一D触发器Qn-1。第一个延时单元的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Signal,第一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延时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个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延时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n-1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n延时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个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一个第一D触发器Q1的D端电性连接,第二个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个第一D触发器Q2的D端电性连接,......,第n个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n个第一D触发器Qn的D端电性连接。第一个第一D触发器Q1的C端,第二个第一D触发器Q2的C端,......,第n个第一D触发器Qn的C端均接收周期信号CLK。第n-1个第一D触发器Qn-1的Q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S0电性连接。此外,该第一D触发器在周期信号上升沿触发。周期信号CLK的周期为T。第一延时线DL0的延时总长为T1,且0.9T<T1<1.1T。
第二延时线DL1包括n个延时单元以及n个第二D触发器,假设,选中的第二触发器为第[(n/2)+2]个第二触发器第一个延时单元的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Signal,第一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延时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个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延时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n-1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n延时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个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一个第二D触发器Q1的D端电性连接,第二个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个第二D触发器Q2的D端电性连接,......,第n个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第n个第二D触发器Qn的D端电性连接。第一个第二D触发器Q1的C端,第二个第二D触发器Q2的C端,......,第n个第二D触发器Qn的C端均接收周期信号CLK。第[(n/2)+2]个第二D触发器的Q端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S1电性连接。此外,该第二D触发器在周期信号下降沿触发。第二触发器的输出比第一触发器Qn-1延时半个周期。周期信号CLK的周期为T。第二延时线DL1的延时总长为T1,且0.9T<T1<1.1T。
本实施例中的延时线电路,通过对称结构的两条延时线,且两条延时线的输出相差半个周期,避免了两条延时线同时进入盲区,以及在其中一条延时线进入盲区时,采用另一条延时线的测量结果,避免了盲区对本实用新型延时线电路测量结果的影响。此外,采用本实施例连续进行测量,并保证了连续精确测量的精度。本实施例设计合理,设计灵活性强,降低了设计成本。
在某些实施例中,例如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延时单元包括反相器,第二延时单元包括反相器。
由于在CMOS的一些基本逻辑门中,反相器的延时时间是最小。因此,本实施通过采用反相器,进一步的提升本实施的测量精度。
参照图1,使用本实施例的延时线电路时。若输入信号Signal到达第一D触发器Qn-1,且第一D触发器Qn-1处于周期信号上升沿时,第一D触发器Qn-1的Q端输出有效,以致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S0有效。当控制器检测到第一输入端有效时,控制器接收第二延时线DL1的第一测量数据,并采用该第一测量数据进行0.5T补偿处理后的第二测量数据。若输入信号Signal到达第二D触发器且第二D触发器处于周期信号下降沿时,第二D触发器的Q端输出有效,以致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S1有效。当控制器检测到第二输入端S1有效时,控制器采用第一延时线的第三测量数据。
图2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延时线电路盲区的避开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延时线电路盲区的避开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控制器判断自身的第一输入端是否有效。若第一输入端有效时,执行步骤S2。其中第一输入端有效为:输入信号到达选中的第一D触发器,且选中的第一D触发器处于周期信号上升沿时,选中的第一D触发器的Q端输出有效,以致第一输入端有效。若第一输入端无效时,执行步骤S5。
步骤S2,控制器接收第二延时线的第一测量数据,并采用第一测量数据进行0.5T补偿处理后的第二测量数据。
步骤S3,控制器判断测量是否结束。若测量未结束,执行步骤S4。
步骤S4,控制器判断自身的第二输入端是否有效。若第二输入端有效时,执行步骤S5,其中,第二输入端有效为:输入信号到达选中的第二D触发器,选中的第二触发器处于周期信号下降沿时,选中的第二D触发器的Q端输出有效,以致所述第二输入端有效。若第二输入端无效时,执行步骤S2。
步骤S5,控制器采用第一延时线的第三测量数据。
步骤S6,控制器判断测量是否结束。若测量未结束,执行步骤S1。
以上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或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延时线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延时线、第二延时线和控制器;所述第一延时线尾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延时线中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延时线和所述第二延时线的输入端均接收输入信号和周期信号,所述周期信号的周期为T,所述第一延时线和所述第二延时线的延时总长为T1,且0.9T<T1<1.1T;所述第一延时线在周期信号上升沿触发,所述第二延时线在周期信号下降沿触发;所述第二输出端的输出比所述第一输出端的输出延时0.5T;所述第一输出端有效时,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第二延时线测量的第一测量数据,并采用所述第一测量数据进行0.5T补偿处理后的第二测量数据;所述第二输出端有效时,所述控制器采用所述第一延时线测量的第三测量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时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时线包括多个首尾连接的第一延时单元和多个上升沿触发的第一D触发器,第一个所述第一延时单元的输入端接收所述输入信号,每一个所述第一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一个所述第一D触发器的D端电性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一D触发器的C端接收所述周期信号,在所述第一延时线尾部的多个所述第一D触发器中选中一个第一D触发器,所述选中的第一D触发器的Q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时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时单元包括反相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时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时线包括多个首尾连接的第二延时单元和多个下降沿触发的第二D触发器,第一个所述第二延时单元的输入端接收所述输入信号,每一个所述第二延时单元的输出端与一个所述第二D触发器的D端电性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D触发器的C端接收所述周期信号,在所述第二延时线中部的多个所述第二D触发器中选中一个第二D触发器,所述选中的第二D触发器的输出比所述选中的第一D触发器的输出延时0.5T,所述选中的第二D触发器的Q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延时线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时单元包括反相器。
CN201520786421.1U 2015-10-10 2015-10-10 一种延时线电路 Active CN2050156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86421.1U CN205015669U (zh) 2015-10-10 2015-10-10 一种延时线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86421.1U CN205015669U (zh) 2015-10-10 2015-10-10 一种延时线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15669U true CN205015669U (zh) 2016-02-03

Family

ID=55214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86421.1U Active CN205015669U (zh) 2015-10-10 2015-10-10 一种延时线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1566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5209A (zh) * 2015-10-10 2016-01-13 深圳市建恒测控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延时线电路及其盲区的避开方法
CN109150140A (zh) * 2018-07-11 2019-01-04 复旦大学 一种差值型相对延时调节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5209A (zh) * 2015-10-10 2016-01-13 深圳市建恒测控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延时线电路及其盲区的避开方法
CN105245209B (zh) * 2015-10-10 2018-01-09 深圳市建恒测控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延时线电路及其盲区的避开方法
CN109150140A (zh) * 2018-07-11 2019-01-04 复旦大学 一种差值型相对延时调节器
CN109150140B (zh) * 2018-07-11 2020-07-03 复旦大学 一种差值型相对延时调节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11822B1 (en) Multi-wire open-drain link with data symbol transition based clocking
US10277213B1 (en) Glitch detection in input/output bus
CN103186097B (zh) 基于fpga的高分辨率时间间隔测量装置
CN104111601B (zh) 一种基于延时环缩减法的时间数字转换器及其时间间隔测量方法
CN107797442A (zh) 时间数字转换装置及数字锁相环
CN104502684A (zh) 一种全数字化峰值到达时刻鉴别方法
CN103441764B (zh) 一种电流频率转换电路
CN205015669U (zh) 一种延时线电路
CN207650568U (zh) 时间数字转换装置及数字锁相环
CN108445735B (zh) 一种采用延迟链结构的层次式tdc的校正方法
CN113092858A (zh) 一种基于时频信息测量的高精度频标比对系统及比对方法
CN107422193B (zh) 一种测量单粒子翻转瞬态脉冲长度的电路及方法
CN102664701A (zh) 一种动态调整多通道大范围时钟传输延迟的系统和方法
CN105245209A (zh) 一种延时线电路及其盲区的避开方法
CN202794346U (zh) 一种脉冲宽度检测电路
CN202421440U (zh) 电路延时时间测量装置
CN101018050A (zh) 含异步仲裁器单元的延迟线校准电路
CN106354001B (zh) 时间数字转换电路
CN108233934A (zh) 一种用于逐次逼近式模数转换器的时钟调节电路
CN1691504B (zh) 冲激产生电路
CN103675383B (zh) 一种量测波形的电路
CN100578246C (zh) 一种生成测试向量的方法
CN104518755A (zh) 数字电路噪声滤波器及数字滤波方法
CN203368439U (zh) 脉宽自适应单总线接收器
CN104348468A (zh) 一种脉宽自适应单总线接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