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02455U - 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 Google Patents

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02455U
CN205002455U CN201520678605.6U CN201520678605U CN205002455U CN 205002455 U CN205002455 U CN 205002455U CN 201520678605 U CN201520678605 U CN 201520678605U CN 205002455 U CN205002455 U CN 205002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fixation kit
cylindrical shell
liquid separato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786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786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02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02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02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该出口管固定组件包括呈筒状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底板具有可供出口管插入的插孔;所述底板还具有至少一个流通孔;所述固定件的筒壁呈圆台状,其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的内径,其第二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筒体的内径。该出口管固定组件的结构设计使得气液分离器的装配简便,能够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清洁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出口管的固定效果。

Description

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背景技术
气液分离器一般用于制冷系统中,安装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气液分离器的主要作用是分离气态和液态制冷剂,使制冷剂均以气态的形式从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防止对压缩机造成液击,同时回冷冻油到压缩机中,润滑压缩机,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并储存部分液态制冷剂。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13、上封头12和下封头14,三者形成具有一定容积的密闭腔室;通常,进口管11固设于上封头12,出口管15固设于下封头14,出口管15伸入该密闭腔室,并在其内保持一定的高度。
气液混合制冷剂从进口管11进入,为避免气液混合冷媒从进口管11进入密闭腔室后直接进入出口管15,在进口管11的下方安装有一导流板17,同时在导流板17上设置滤网16,以免杂质进入压缩机。
出口管15的下端固定于下封头14,由于其在密闭腔室内需要保持一定高度,为避免系统运行时,出口管15发生晃动,该气液分离器在上封头12的内侧安装有一固定装置18,用于固定出口管15的上端。通常,出口管15位于密闭腔室内的部分为直管形式。
请一并参考图2-6,图2为图1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定位套的轴测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所示定位套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2中支持架的轴测示意图;图6为图5中所示支持架的俯视图。
该固定装置18包括定位套181和支持架182。
定位套181包括圆筒状的套体1811,其顶部向内弯折形成限位板181a,其底部向外折弯形成环形板1812,在环形板1812上设置有若干焊接凸点18a。
支持架182包括圆环状的架体1821,架体1821的周边均布有四个呈倒L形的支脚1822,支脚1822上也设置有焊接凸点18a。各支脚1822之间形成介质通道,以便上浮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该介质通道进入出口管15,并通过出口管15进入压缩机内。
组装时,支持架182的架体1821外套于定位套181的套体1811,架体1821与环形板1812接触,通过电阻焊在环形板1812的焊接凸点18a位置将环形板1812与架体1821焊接固定,从而支持架182与定位套181固定为一体;再通过电阻焊在支脚1822的焊接凸点18a位置将支脚1822焊接在上封头12的内侧,从而实现固定装置18与上封头12的固定。
装配时,将进口管11、滤网16、导流板17及固定装置18固定在上封头12内,形成上封头组件,如图7中所示,再将该上封头组件焊接在筒体13上端,将下封头14焊接在筒体13下端,将出口管15伸入筒体13内部,使其顶端位于定位套181内,并与限位板181a相抵接,最后将出口管15与下封头14的结合部分焊接固定。
该气液分离器存在下述技术问题:其一,上封头组件的零部件较多,使得装配流程繁杂;其二,由于气液分离器安装在压缩机之前,为避免杂质进入压缩机,对气液分离器的清洁度要求较高,而上封头组件由多个零部件焊接实现装配,其凸点焊的方式极易产生焊渣飞溅,难以保证清洁度;其三,出口管15与定位套181的装配是由出口管15从下封头14开孔位置伸入筒体13内部,然后插入定位套181至其与限位板181a相抵接而完成,此过程为产品处于密封状态,为便于将出口管15插入定位套181,两者之间为间隙配合,系统运行时,出口管15仍会发生晃动。
有鉴于此,如何改进现有气液分离器的结构,使其便于装配,有较高的清洁度,并能够提高出口管的固定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该出口管固定组件的结构设计使得气液分离器的装配简便,能够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清洁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出口管的固定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固定组件,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所述出口管固定组件包括呈筒状的固定件;
所述固定件的底板具有可供出口管插入的插孔;
所述底板还具有至少一个流通孔;
所述固定件的筒壁呈圆台状,其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的内径,其第二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筒体的内径。
该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固定组件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装配时,固定件压装于筒体内,其筒壁与筒体配合,由于筒壁的第一端直径大于筒体内径,第二端之间小于筒体内径,压装后,筒壁会产生弹性变形,并产生一定的胀紧力,使固定件与筒体相对固定;出口管插入固定件的插孔,与固定件相对固定;与背景技术中各零部件相互焊接固定相比,显然,该种结构设计使得装配更易于实施,有利于简化装配流程,同时,该种装配固定方式避免了规避了背景技术中的焊接方式,从而避免了因焊接产生的焊渣等不洁物,进而可以确保装配过程中气液分离器的清洁度。
此外,由于该种出口管固定组件的设计无需与气液分离器的上封头固接,所以装配时,可最后固定上封头,避免出口管与其固定组件在密封状态下进行,更便于装配,且能够确保装配效果。
所述插孔的边缘具有筒状翻边,所述翻边的内壁设有若干凸筋,所述凸筋所在位置对应的翻边直径小于所述出口管的直径。
所述插孔位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流通孔设为多个,并绕所述插孔分布。
所述凸筋沿所述插孔的轴线延伸,所述凸筋的数目为三个以上,并沿所述翻边的周向均匀分布。
还包括能够遮挡所述插孔的遮挡件。
所述遮挡件包括挡板和与所述挡板固接的支脚,所述支脚固接于所述底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插孔的上方,并覆盖所述插孔。
所述挡板为具有凹腔的拱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及固设于所述筒体的出口管,所述出口管伸入所述筒体内腔的部分为直管段,还包括固定所述直管段的出口管固定组件;所述出口管固定组件为上述前四项任一项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
还包括固设于所述筒体的进口管,所述进口管的出气端与所述直管段的进气端错开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及固设于所述筒体的出口管,所述出口管伸入所述筒体内腔的部分为直管段,还包括固定所述直管段的出口管固定组件;所述出口管固定组件为上述后三项任一项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
还包括固设于所述筒体的进口管,所述进口管位于所述直管段的上方,并与所述直管段同轴线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定位套的轴测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定位套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支持架的轴测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支持架的俯视图;
图7为滤网、导流板及固定装置固定在上封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固定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出口管固定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出口管固定组件的翻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装配有图8所示出口管固定组件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8所示出口管固定组件与气液分离器的筒体、出口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固定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所示遮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装配有图13所示出口管固定组件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所示出口管固定组件与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号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进口管11,上封头12,筒体13,下封头14,出口管15,滤网16,导流板17,固定装置18,焊接凸点18a,定位套181,套体1811,环形板1812,限位板181a,支持架182,架体1821,支脚1822;
其中,图8至图16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号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进口管21,上封头22,筒体23,下封头24,出口管25,过滤部件26;
出口管固定组件30,固定件31,底板311,插孔311a,流通孔311b,翻边312,凸筋313,筒壁314,遮挡件32,挡板321,支脚32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该出口管固定组件的结构设计使得气液分离器的装配简便,能够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清洁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出口管的固定效果。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一并说明,有益效果部分不再重复论述。
请参考图8及图11,其中,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固定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装配有图8所示出口管固定组件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该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23、上封头22和下封头24,三者形成具有一定容积的密闭内腔,同时该内腔承受一定压力时无泄漏、破损现象。
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进口管21和出口管25,通常,进口管21位于筒体23的上段,出口管25伸入筒体23内腔,并在内腔内保持一定高度,出口管25的下端与下封头24固定,出口管25位于筒体23内腔的部分为直管段。
由于出口管25在筒体23内腔需要保持一定的高度,为避免工作过程中出口管25发生晃动,还设置有出口管固定组件30,以将出口管25位于内腔的直管段固定。
出口管固定组件30的结构请参考图8,同时结合图9-10理解。
该实施例中,出口管固定组件30包括呈筒状的固定件31,固定件31的底板311具有可供出口管25插入的插孔311a,显然,这里插孔311a与出口管25位于筒体23内腔的直管段配合,下文中除非特别指明,否则出口管25均指位于筒体23内腔的直管段。
插孔311a的边缘具有翻边312,翻边312的内壁设有若干凸筋313,如图10中所示,其中,翻边312的凸筋313所在位置对应的内径小于出口管25的直径。
固定件31的筒壁314呈圆台状,其第一端的直径D1(如图9中标示)大于筒体23的内径,其第二端的直径D2(如图9中标示)小于筒体23的内径。
装配时,固定件31压装于筒体23内,其筒壁314与筒体23配合,由于筒壁314第一端的直径D1大于筒体23的内径,第二端的直径D2小于筒体23的内径,所以固定件31压入筒体23时,筒壁314会产生弹性变形,并产生一定的胀紧力,从而使固定件31与筒体23固定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固定件31能够装配于筒体23,显然,固定件31的筒壁314第一端的直径D1与筒体23内径相比不宜过大,第二端的直径D2与筒体23内径相比不宜过小,D1和D2的大小设置应当使得固定件31既能够装配于筒体23,在装配时还能够弹性变形产生胀紧力。
装配时,出口管25的内端(位于筒体23内的一端)即进气端插入固定件31的插孔311a,并与翻边312配合,由于翻边312的凸筋313所在位置对应的内径小于出口管25的直径,所以出口管25的内端穿过插孔311a时,会挤压翻边312的凸筋313,使其变形产生一定的胀紧力,从而出口管25与固定件31固定在一起,最终出口管25与筒体23相对固定。
装配后,固定件31、筒体23及出口管25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可参考图12理解。
具体的方案中,凸筋313沿插孔311a的轴线延伸,凸筋313的数目为三个以上,并沿翻边312的周向均匀分布,如此,凸筋313的数目至少为三个,使出口管25与翻边312的胀紧点至少有三个,固定可靠,另,凸筋313的均布可使出口管25与翻边312装配后受到的胀紧力分布均匀,避免出口管25偏斜。
显然,该实施例中,出口管固定组件30只包括上述固定件31。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固定组件30具有下述技术效果:
固定件31与筒体23的装配通过压装实现,固定件31与出口管25的装配通过插接实现,与背景技术中各零部件先焊接固定再与上封头焊接固定相比,简便易实施,有利于简化装配流程;
由于固定件31与筒体23,及固定件31与出口管25之间利用相关结构形变产生的胀紧力实现固定,规避了背景技术中的焊接方式,从而避免了因焊接产生的焊渣等不洁物,进而可以确保装配过程中气液分离器的清洁度;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31与筒体23固定,无需与上封头22再固接,所以装配时,可事先将出口管25、固定件31及筒体23三者装配好后,再固定上封头22,避免在密封状态下进行,既便于装配,又能确保装配效果;其中,固定件31与筒体23之间,及固定件31与出口管25之间均利用形变产生的胀紧力实现固定,固定效果良好,可防止出口管25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
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固定件31的插孔311a不设置翻边也是可行的,装配时出口管25插入插孔311a即可,也可实现出口管25与固定件31的相对固定,只是与前述设置翻边与凸筋的结构相比,前述结构使固定件31与出口管25之间的固定更牢靠。
具体的方案中,插孔311a位于底板311上,更具体地,可布置于底板311的中部,流通孔311b设置多个,并多个流通孔311b绕插孔311a分布,更具体地,多个流通孔311b绕插孔311a均匀分布。
如此设计,一方面便于出口管25下端与下封头24的固接,另一方面可使筒体23内的上浮的气态制冷剂能够分布均匀地通过流通孔311b进入出口管25。
具体的方案中,翻边312与筒壁314位于底板311的同一侧,如图8-9中所示。当然,翻边312与筒壁314相对底板311不同侧设计也是可行的。
结合图11所示,该实施例中,进口管21固设于筒体23的筒壁,进口管21横向穿过筒体23的筒壁,其与出口管25大体垂向布置,且进口管21的出气端位于出口管25的进气端下方,如此设计,可避免经进口管21进入筒体23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直接进入出口管25,规避因液体制冷剂从出口管25流出对压缩机造成液击。
图11只是示意性地给出了一种气液分离器的结构,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其进口管21也可不设置与筒体23的筒壁,仍旧如背景技术中一样固设于上封头22,为避免液体制冷剂经进口管21直接进入出口管25,进口管21的出气端与出口管25的进气端错开设置即可。
工作时,气液混合制冷剂从进口管21进入筒体23内,在重力作用下,气态制冷剂上浮,液态制冷剂下沉,上浮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流通孔311b进入出口管25,并通过出口管25进入压缩机内。
请参考图13及图15,其中,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固定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装配有图13所示出口管固定组件的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功能相通的构件或结构在图13-图16中以相同标记进行标示,以明示两方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图15所示,该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大体一致,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其中,出口管25位于筒体23内腔的部分也为直管段,为避免工作过程中出口管25发生晃动,还设置有出口管固定组件30,以将出口管25位于内腔的直管段固定。
出口管固定组件30的结构请参考图13,同时结合图14理解。
该实施例中,出口管固定组件30包括呈筒状的固定件31及遮挡件32。
其中,固定件31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基本一致,可参照图8-图10理解,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即,该实施例的出口管固定组件30相当于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遮挡件32,该遮挡件32用于遮挡固定件31的插孔311a。
如此设计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管21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制,由于出口管25插入插孔311a,遮挡件32又能够遮挡插孔311a,也即遮挡件32能够遮挡出口管25的进气端,当气液混合制冷剂从进口管21进入筒体23后,受遮挡件32的限制不会直接进入出口管25,从而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出口管25而对压缩机造成液击。
因此,在设置遮挡件32的基础上,进口管21可以位于出口管25的上方,并与出口管25同轴线设置,即,进口管21和出口管25均可与筒体23同轴线设置,如图15中所示。
当然,根据应用需要,进口管21也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并不限于图15中所示的位置。
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提供的出口管固定组件30除了具有前述实施例所提及的优点外,还使得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管21设置不受出口管25出气端位置的影响,设置时更为灵活。
请参考图14,图14为图13中所示遮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方案中,遮挡件32包括挡板321和与挡板321固接的支脚322,其中,支脚322与固定件31的底板311固接,从而使挡板321与固定件31的相对位置固定,固定后,挡板321位于插孔311a的上方,并覆盖插孔311a;如此,挡板321可完全遮盖插入插孔311a的出口管25进气端,防止液态制冷剂直接进入出口管25内。
其中,根据固定效果,支脚322可以设为多个,并均布,以增强遮挡件32与固定件31的固定效果。
该具体方案中,示例性地给出了设有四个支脚322的结构,其中支脚322呈L形结构,实际中支脚322也可以设为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挡板321与固定件31之间的相对固定即可。
更具体地,挡板321可以设为具有凹腔的拱形结构,如图14中所示的圆帽形,如此,装配时,可使出口管25的进气端伸入挡板321的凹腔内,更有效地避免液态制冷剂直接进入出口管25。
该实施例中,装配后,出口管固定组件30与出口管25之间的结构关系可参考图16理解。
当然,挡板321也可设为其他能够完全遮盖出口管25进气端的结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管固定组件,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23),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固定组件包括呈筒状的固定件(31);
所述固定件(31)的底板(311)具有可供出口管(25)插入的插孔(311a);
所述底板(311)还具有至少一个流通孔(311b);
所述固定件(31)的筒壁(314)呈圆台状,其第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筒体(23)的内径,其第二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筒体(23)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311a)的边缘具有筒状翻边(312),所述翻边(312)的内壁设有若干凸筋(313),所述凸筋(313)所在位置对应的翻边直径小于所述出口管(25)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311a)位于所述底板(311)上;所述流通孔(311b)设为多个,并绕所述插孔(311a)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313)沿所述插孔(311a)的轴线延伸,所述凸筋(313)的数目为三个以上,并沿所述翻边(312)的周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遮挡所述插孔(311a)的遮挡件(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32)包括挡板(321)和与所述挡板(321)固接的支脚(322),所述支脚(322)固接于所述底板(311),所述挡板(321)位于所述插孔(311a)的上方,并覆盖所述插孔(311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321)为具有凹腔的拱形结构。
8.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23)及固设于所述筒体(23)的出口管(25),所述出口管(25)伸入所述筒体(23)内腔的部分为直管段,还包括固定所述直管段的出口管固定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固定组件(30)为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设于所述筒体(23)的进口管(21),所述进口管(21)的出气端与所述直管段的进气端错开设置。
10.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23)及固设于所述筒体(23)的出口管(25),所述出口管(25)伸入所述筒体(23)内腔的部分为直管段,还包括固定所述直管段的出口管固定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固定组件(30)为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出口管固定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设于所述筒体(23)的进口管(21),所述进口管(21)位于所述直管段的上方,并与所述直管段同轴线设置。
CN201520678605.6U 2015-09-01 2015-09-01 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Active CN205002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78605.6U CN205002455U (zh) 2015-09-01 2015-09-01 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78605.6U CN205002455U (zh) 2015-09-01 2015-09-01 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02455U true CN205002455U (zh) 2016-01-27

Family

ID=55159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78605.6U Active CN205002455U (zh) 2015-09-01 2015-09-01 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0245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0352A (zh) * 2016-06-17 2016-08-31 芜湖三花制冷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储液器固定结构
CN109579378A (zh) * 2017-09-28 2019-04-05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及其气液分离器
WO2020187102A1 (zh) * 2019-03-15 2020-09-24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0352A (zh) * 2016-06-17 2016-08-31 芜湖三花制冷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储液器固定结构
CN109579378A (zh) * 2017-09-28 2019-04-05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及其气液分离器
WO2020187102A1 (zh) * 2019-03-15 2020-09-24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02455U (zh) 气液分离器及其出口管固定组件
CN107165886B (zh) 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
CN103807630B (zh) 一种灯具
CN203656306U (zh) 拉出式水龙头的供水软管定位构造
CN202674559U (zh) 电热管与盖板部件的密封连接结构
CN206018096U (zh) 燃气管快速接头
CN103292450B (zh) 消音器及包括该消音器的空调
CN201377346Y (zh) 发动机气缸盖罩油气分离结构
CN204459131U (zh) 压力储水罐
CN208348016U (zh) 压缩机出口稳流装置
CN206787122U (zh) 储液器固定支架及旋转式压缩机
CN207214376U (zh) 显示组件固定结构及包括其的空气净化器
CN206787121U (zh) 旋转式压缩机的储液器和旋转式压缩机
CN202431355U (zh) V型柴油机中冷器分水箱
CN201339744Y (zh) 一种紧凑型淹没式电磁脉冲阀体
CN215058009U (zh) 一种制冷压缩机工艺管防喷油优化装置
CN205746841U (zh) 一种压铸成型式灶具的分气杆
CN205001835U (zh) 水压软体沼气储气装置
CN201787164U (zh) 导式电磁阀
CN212080447U (zh) 一种橡胶接头环板固定结构
CN220556101U (zh) 一种管网检修用管道封堵装置
CN211039948U (zh) 一种空调管道穿墙孔洞组合式封堵装置
CN218000813U (zh) 油冷器进出油管总成
CN216319080U (zh) 香薰机的雾化装置和香薰机
CN218326753U (zh)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出油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2500 Xinchang, Zhejiang Qixing street under the Liquan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three flower intelligent control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2500 Liquan village of Chengguan Zhejiang city of Shaoxing province Xinchang County town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Sanhua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