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55970U -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55970U
CN204955970U CN201520624374.0U CN201520624374U CN204955970U CN 204955970 U CN204955970 U CN 204955970U CN 201520624374 U CN201520624374 U CN 201520624374U CN 204955970 U CN204955970 U CN 204955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ust rod
lower thrust
rod bearing
header board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2437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凤霞
李兆峰
万方军
冯家坤
王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itian Zhucheng Aut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rp Ltd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itian Zhucheng Aut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rp Ltd,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itian Zhucheng Aut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62437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55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55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559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下推力杆支座包括下部结构,包括对应设置的前板和后板,所述前板的底面为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上部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前板和后板之间且沿前板和后板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台,所述两个支撑台的底面形成下推力杆支座的内端面,所述两个支撑台的上部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下推力杆支架的安装孔,所述两个支撑台之间的内端面上设有开孔;所述焊接面为向上弯曲的弧形面。通过将前板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成型为向上弯曲的弧形面,不但增加了前板与桥壳焊接的焊缝长度,解决了开焊的问题,还减轻了重量,同时使得下推力杆支座的更美观。

Description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推力杆支座、使用该下推力杆支座的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下推力杆支座是车辆行驶系统中一个重要部件,其功用是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力传递到车架上,以保障车辆的正常行驶。
如图1-3示出了现有技术车辆中常用的一种下推力杆支座,图1是该现有技术下推力杆支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底面视图;图3是沿图1纵向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该下推力杆支座的下部结构为前后对应设置的前板101和后板102,下推力杆支座的上部结构为连接于前板和后板上部之间的两个支撑台103,两个支撑台103的底面形成下推力杆支座的内端面104,前后板与内端面104采用圆弧过渡连接,两个支撑台103的上部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下推力杆的安装孔105,两个支撑台的下部为分别具有前后斜面的锥形结构106,锥形结构106为实体填充结构,两个支撑台103位于前板和后板的左右两侧,两个支撑台103之间的内端面104上设有开孔107,所述开孔107两侧的内端面朝上方凹陷形成空腔结构108,支撑台的第一内侧面109与第二内侧面110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前板101的底面111为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该焊接面为平直面,前板101和后板102的外表面上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112,前板101和后板102沿长度延伸方向具有超出对应支撑台的突出部分113。
该现有技术的下推力杆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1、下推力杆前板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为平直面,导致焊缝长度较短,实际使用中焊接处容易开焊;2、前板和后板与内端面虽然采用圆弧过渡连接,但是依然存在连接处应力集中的问题;3、开孔两侧的内端面朝上方形成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下部与前后板的连接处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此外,该现有技术的下推力杆还存在重量偏重,不利于车辆行驶系统整体降重的问题:4、支撑台下部的锥形结构为实体填充结构,不利于下推力杆整体降重;5、前板和后板沿长度方向具有超出对应支撑台的突出部分,造成材料浪费;6、前板和后板的外表面上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不利于降重;7、两个支撑台自上而下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存在浪费材料及不利于下推力杆整体降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下推力杆支座的前板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处容易开焊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前板与桥壳焊接不容易开焊的下推力杆支座。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中下推力杆支座结构偏重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轻量化的下推力杆支座。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该下推力杆支座的车辆行驶系统。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该车辆行驶系统的车辆。
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下推力杆支座,包括下部结构,包括对应设置的前板和后板,所述前板的底面为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上部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前板和后板之间且沿前板和后板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台,所述两个支撑台的底面形成下推力杆支座的内端面,所述两个支撑台的上部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下推力杆支架的安装孔,所述两个支撑台之间的内端面上设有开孔;所述焊接面为向上弯曲的弧形面。
所述前板和后板与所述内端面的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圆弧过渡连接部位对应的圆弧半径范围为10mm-40mm。
所述圆弧过渡连接部位对应的圆弧半径为15mm。
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开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部分为实体填充结构,所述内端面为平面。
沿所述开孔的周缘设有加强筋。
至少其中一个支撑台的下部成型有降重孔。
所述支撑台的下部为具有前后斜面的锥形结构,前斜面和后斜面分别成型有所述降重孔。
所述前板与所述后板其中之一的外表面上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另一的外表面为平面。
两个所述支撑台分别位于所述前板和后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前板和后板沿长度方向的最外端与对应所述支撑台的最外端平齐。
所述开孔对应的支撑台的内侧面自上而下分为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二内侧面相对所述第一内侧面偏向远离所述开孔的一侧。
一种车辆行驶系统,包括上述的下推力杆支座。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行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下推力杆支座,通过将前板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成型为向上弯曲的弧形面,不但增加了前板与桥壳焊接的焊缝长度,解决了开焊的问题,还减轻了重量,同时使得下推力杆支座的更美观。
2.本实用新型的下推力杆支座,通过将前板和后板与内端面的圆弧过渡连接部位对应的圆弧半径增加至10mm-40mm,改善了前板和后板与内端面圆弧过渡连接处的应力分布,减小了圆弧过渡连接处的应力,有利于提高下推力杆支座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下推力杆支座,通过将支撑台与开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部分设置为实体填充结构,进一步改善了前后板与内端面过渡圆弧处的应力集中,减小了连接处的应力,使得下推力杆支座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并使得下推力杆支座的强度性能得到提高。
4.本实用新型的下推力杆支座,通过在开孔周缘设置加强筋,进一步提高了下推力杆支座的强度,有利于延长下推力杆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的下推力杆支座,通过在支撑台的下部设置降重孔,实现了下推力杆支座的降重,降低了成本。
6.本实用新型的下推力杆支座,仅在前板和后板两者之一的外表面上成型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省去了一个安装凸台,既保证了支座的功能,又节省了材料,实现了支座降重,降低了成本。
7.本实用新型的下推力杆支座,前板和后板沿长度方向的最外端与对应的支撑台的最外端平齐,去除了突出部分,节省了材料,实现降重,降低成本。
8.本实用新型的下推力杆支座,通过将第二内侧面相对第一内侧面偏向远离开孔一侧,进一步节省了材料,实现了降重,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下推力杆支座的立体结构视图;
图2是图1的底面视图;
图3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根据实施例1的下推力杆支座的正视图;
图5是根据实施例1的下推力杆支座的后视图;
图6是根据实施例1的下推力杆支座的立体结构视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1的下推力杆支座的左视图;
图8是根据实施例1的下推力杆支座的底面视图;
图9是根据实施例1的下推力杆支座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201-前板;202-后板;203-支撑台;204-内端面;205-安装孔;206-锥形结构;207-开孔;209-第一内侧面;210-第二内侧面;211-焊接面;212-安装凸台;213-圆弧过渡连接部位;214-实体填充结构;215-加强筋;216-降重孔;217-前斜面;218-后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图4是下推力杆支座的正视图;图5是下推力杆支座的后视图;图6是下推力杆支座的立体结构视图;图7是下推力杆支座的左视图;图8是下推力杆支座的底面视图;图9是下推力杆支座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4-6所示,一种下推力杆支座,包括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其中,所述下部结构包括前后对应设置的前板201和后板202,前板201和后板202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前板201的底面为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211,所述焊接面211为向上弯曲的弧形面。通过将焊接面211成型为向上弯曲的弧形面,可以延长前板201与桥壳的焊缝长度,在实际使用中焊接处不容易开焊,有利于延长下推力杆支座的使用寿命。所述上部结构包括连接于前板201和后板202之间的两个支撑台203,所述两个支撑台203沿所述前板201和后板20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两个支撑台203的底面形成了下推力杆支座的内端面204,所述两个支撑台203的上部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下推力杆支架的安装孔205,所述两个支撑台203的下部为具有前后斜面218的锥形结构206,但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台203的下部并不限于是具有前后斜面218的锥形结构206,还可以是上下宽度一致的柱形结构等,所述两个支撑台203之间的内端面204上设有开孔207。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两个支撑台203的底面形成的内端面204为平面,用于与桥壳翼面接触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前板201和后板202与所述内端面204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圆弧过渡连接部位213对应的圆弧半径范围为10mm-40mm,该圆弧半径范围大于现有技术中前后板202与内端面204圆弧过渡连接处圆弧半径的范围。通过该种设置,有利于改善前后板202与内端面204圆弧过渡连接处的应力分布,有利于提高下推力杆支座的使用寿命。具体地,考虑到本实施例的下推力杆支座与桥壳翼面的配合以及结构轻量化的原则,优选地,所述连接处对应的圆弧半径为15mm。
现有技术中,所述内端面204向上凹陷形成空腔结构,即所述支撑台203与所述开孔207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部分为空腔结构,该种设置会导致空腔结构下部边缘与前后板202的连接处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台203与所述开孔207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部分为实体填充结构214,改善了前后板202与内端面204连接处的应力集中,减小连接处的应力值,使下推力杆支座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并使得下推力杆整体强度性能提高。
再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下推力杆支座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沿所述开孔207的周缘设有加强筋215。具体地,所述开孔207为方形孔,所述加强筋215为与方形孔匹配的方形。
为了降低本实施例下推力杆支座的整体重量,至少其中一个支撑台203的下部成型有降重孔216。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所述支撑台203下部的锥形结构206的前斜面217和后斜面218对称设置,前斜面217和后斜面218上分别成型有降重孔216。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前板201和所述后板202其中之一的外表面上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21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在后板202的外表面上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212,前板201的外表面为平面。通过该种设置,既保证了下推力杆支座能够与气室支架形成装配的功能要求,又节省了材料,进一步降低了下推力杆支座的重量。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取消了前板201和后板202的突出部分,前板201和后板202沿其长度方向的最外端与对应的支撑台203的最外端平齐,使得两个支撑台203在前板201和后板202上方左右对称,既节省了材料,又使得下推力杆支座更美观。
如图9所示,所述开孔207对应的支撑台203的内侧面自上而下分为第一内侧面209和第二内侧面210,所述第二内侧面210相对所述第一内侧面209偏向远离所述开孔207的一侧。进一步节省了材料,降低了下推力杆整体重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行驶系统,采用了实施例1的下推力杆支座。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辆行驶系统具体为重型车辆的行驶系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采用了实施例1的车辆行驶系统。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下推力杆支座,包括
下部结构,包括对应设置的前板(201)和后板(202),所述前板(201)的底面为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211);
上部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前板(201)和后板(202)之间且沿前板(201)和后板(202)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台(203),所述两个支撑台(203)的底面形成下推力杆支座的内端面(204),所述两个支撑台(203)的上部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下推力杆支架的安装孔(205),所述两个支撑台(203)之间的内端面(204)上设有开孔(207);
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面(211)为向上弯曲的弧形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201)和后板(202)与所述内端面(204)的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圆弧过渡连接部位(213)对应的圆弧半径范围为10mm-4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203)与所述开孔(207)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部分为实体填充结构(214),所述内端面(204)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开孔(207)的周缘设有加强筋(215)。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个支撑台(203)的下部成型有降重孔(21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203)的下部为具有前后斜面(218)的锥形结构(206),前斜面(217)和后斜面(218)分别成型有所述降重孔(216)。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201)与所述后板(202)其中之一的外表面上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212),另一的外表面为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台(203)分别位于所述前板(201)和后板(20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前板(201)和后板(202)沿长度方向的最外端与对应所述支撑台(203)的最外端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207)对应的支撑台(203)的内侧面自上而下分为第一内侧面(209)和第二内侧面(210),所述第二内侧面(210)相对所述第一内侧面(209)偏向远离所述开孔(207)的一侧。
10.一种车辆行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推力杆支座。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行驶系统。
CN201520624374.0U 2015-08-18 2015-08-18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04955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24374.0U CN204955970U (zh) 2015-08-18 2015-08-18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624374.0U CN204955970U (zh) 2015-08-18 2015-08-18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55970U true CN204955970U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51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24374.0U Active CN204955970U (zh) 2015-08-18 2015-08-18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559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01704A (zh) * 2017-10-17 2018-04-13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后桥支架、后桥支架装配总成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01704A (zh) * 2017-10-17 2018-04-13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后桥支架、后桥支架装配总成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6421B (zh) 一种车灯与车灯框架连接结构
CN204955970U (zh) 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CN102653288A (zh) 一种用于降低整车风阻系数的后地板下扰流板
CN202727914U (zh) 一种扭转梁安装支架结构
CN202754029U (zh) 前副车架
CN104827926A (zh) 电动车及用于电动车的电池箱固定组件
CN203267707U (zh) 汽车前板簧后支架
CN203047357U (zh) 一种双驱动后桥的中重型汽车用铸造横梁
CN102019828A (zh) 一种汽车后桥控制臂座
CN202508238U (zh) 摩托车车架尾部支撑结构总成及其摩托车
CN202192958U (zh) 一种客车空气悬架左/右托臂梁支架
CN201841929U (zh) 可拆卸式固定架
CN205292652U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体门角结构
CN202783432U (zh) 一种中通道加强梁
CN204488469U (zh) 重型汽车动力总成后悬置缸体支架
CN204956625U (zh) 前副车架
CN203937787U (zh) 具有安装结构的三轮车车厢侧板
CN203452949U (zh) 空滤器安装支架
CN204845603U (zh) 汽车前座椅横梁及汽车
CN204871253U (zh) 一种防车身翻转的安装支架
CN204309974U (zh) 一种三轮车车帮
CN203126428U (zh) 一种轻量化平衡悬架支架
CN211442166U (zh) 用于安装无人驾驶重卡感知元件的支架
CN202806438U (zh) 一种左前座椅后横梁外板结构
CN202806869U (zh) 一种右前座椅后横梁外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04

Address after: 102206 Changping District City, Shahe, Sha Yang Road,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qi Futian Automobi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2200 Shandong city of Weifang province Zhucheng Longyuan Street No. 1

Co-patentee before: Beiqi Futian Automobile Co., Ltd.

Patentee before: Feitian, Zhucheng aut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