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25625U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925625U CN204925625U CN201290001307.8U CN201290001307U CN204925625U CN 204925625 U CN204925625 U CN 204925625U CN 201290001307 U CN201290001307 U CN 201290001307U CN 204925625 U CN204925625 U CN 2049256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x
- interference part
- image forming
- forming apparatus
- frame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能够抑制错误地将盒插入设备本体。在打印机(1)中,当具有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的处理盒(15)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本体壳(2)时,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与设在本体壳(2)的突起(111)接触。当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与相应突起(111)接触时,处理盒(15)被限制沿着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离开相应突起(111)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已知一种打印机,其具有本体壳和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具有感光鼓,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本体壳进行装卸。
作为上述打印机,例如提出了一种激光打印机,本体壳设有用于引导处理盒的安装的引导槽,处理盒具有容纳感光鼓的壳体,感光鼓具有鼓轴,鼓轴沿着轴向延伸,两端部从壳体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打印机中,通过将鼓轴的两端部嵌合到引导槽,来对处理盒安装到本体壳进行引导。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42066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在鼓轴的两端部未嵌合到引导槽的状态下,使用者错误地将处理盒强行插入本体壳。
于是,鼓轴的两端部与本体壳内的构件相干扰,导致本体壳内的构件破损,或者鼓轴的两端部卡在本体壳内的构件,导致错误地插入的处理盒难以从本体壳卸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能够抑制错误地将盒插入设备本体。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盒,具有旋转体,所述旋转体被构成为以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被构成为承载显影剂;以及设备本体,具有盒安装部,所述盒安装部被构成为安装所述盒。
所述设备本体具有:引导部,被构成为引导所述盒相对于所述盒安装部的安装;以及限制部,当所述盒以不同的轨迹插入所述设备本体时,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盒的插入,所述不同的轨迹是与所述盒被所述引导部引导而安装到所述盒安装部时所述盒的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
所述盒具有:干涉部,当所述盒以所述不同轨迹插入所述设备本体时,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限制部接触;以及限制构件,当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时,所述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盒沿着所述干涉部离开所述限制部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设备本体具有引导部,因此,当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时,盒被引导部引导。因此,能够平顺地进行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的操作。
设备本体具有限制部,盒具有干涉部,因此,当盒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设备本体时,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从而限制盒进一步插入设备本体。因此,能够抑制盒错误地插入设备本体。
当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时,盒沿着干涉部离开限制部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构件限制。因此,当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设备本体时,干涉部能够确实与限制部接触。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设备,既能够平顺地进行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的操作,又能够抑制盒错误地插入设备本体。
(2)所述引导部被构成为当将所述盒安装到所述盒安装部时,以所述盒的第一侧为基准进行引导,所述第一侧是所述盒的沿着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的一侧。
根据上述结构,引导部当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时以盒的第一侧为基准进行引导。
因此,因为当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时引导部能够确实引导盒的第一侧,因而能够确保盒稳定的安装操作。
(3)所述干涉部具有:第一干涉部,设在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第一侧;以及第二干涉部,设在所述轴线方向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侧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干涉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干涉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
但是,当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时,当引导部以盒的第一侧为基准进行引导时,与盒的第一侧相比,在盒的与第一侧相反侧的第二侧可能产生相对大的晃动。
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第二干涉部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被形成为比第一干涉部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当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时,即使在盒的第二侧产生相对大的晃动,第二干涉部也能够确实与限制部接触。
因此,既能够确保盒稳定的安装操作,又能够确实抑制盒错误地插入设备本体。
(4)所述盒具有容纳所述旋转体的框体。所述第二干涉部是与所述框体分开的构件,支撑在所述框体。
但是,当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时,与盒的第一侧相比,在第二干涉部可能产生相对大的晃动。因此,第二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时的冲击可能比第一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时的冲击大。
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第二干涉部是与框体分开的构件,支撑在框体,因此,能够抑制第二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时的冲击对容纳有旋转体的框体的作用,进而能够抑制其对旋转体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旋转体相对于框体的位置精度降低。
(5)所述框体具有:第一框体,以所述旋转体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旋转体;以及第二框体,以覆盖所述旋转体的方式组装到所述第一框体。
在所述第二框体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二干涉部的第二干涉部支撑部。所述第二干涉部支撑部被补强。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第二干涉部设在第二干涉部支撑部,因此,第二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而产生的冲击通过第二干涉部作用于第二干涉部支撑部。
关于这一点,因为第二干涉部支撑部被补强,因此,即使因第二干涉部与限制部的接触而产生的冲击作用于第二干涉部支撑部,也能够抑制第二干涉部支撑部变形。
(6)所述第二框体支撑带电器,所述带电器被构成为使所述旋转体的表面带电。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一干涉部的第一干涉部支撑部。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第一干涉部支撑在设在第一框体的第一干涉部支撑部,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时的冲击作用于支撑带电器的第二框体。因此,能够抑制带电器与旋转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降低。
另一方面,虽然第二干涉部支撑在设在第二框体的第二干涉部支撑部,但是,因为第二干涉部支撑部被补强而抑制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第二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时的冲击使带电器与旋转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降低。
(7)所述第一框体具有壁部,所述壁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相面对配置。配置在所述第二侧的所述壁部被构成为比配置在所述第一侧的所述壁部的刚性大。
根据上述结构,与配置在第一侧的壁部相比,配置在第二干涉部附近的第二侧的壁部比配置在第一侧的壁部的刚性大。
因此,即使第二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时的冲击作用于配置杂第二侧的壁部,也能够抑制配置杂第二侧的壁部变形。其结果是,能够确实抑制旋转体相对于框体的位置精度降低。
(8)所述盒具有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第一被引导部。所述设备本体具有抵接部,当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被引导部抵接,限制所述盒沿着所述干涉部离开所述限制部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当将盒相对于盒安装部进行安装时,第一被引导部被引导部引导,因此,能够确实确保盒相对于盒安装部平顺的安装操作。
当限制部与干涉部接触时,因为盒的第一被引导部与设备本体的抵接部抵接,因此,能够确实限制盒以干涉部离开限制部的方式移动。
(9)在所述设备本体形成有用于装卸所述盒的开口部。所述抵接部通过所述开口部从所述盒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露出。
根据上述结构,抵接部通过开口部从安装方向的上游侧露出,因此,当限制部与干涉部接触时,与抵接部抵接的第一被引导部通过开口部从安装方向的上游侧露出。
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第一被引导部与抵接部的抵接,能够容易地知晓盒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设备本体。
(10)所述干涉部设在所述盒的所述安装方向的下游侧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当盒的安装方向的下游侧部分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设备本体时,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从而盒被限制进一步插入。
即,与干涉部设在盒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部分相比,当盒错误地插入设备本体时,能够在早期限制盒的移动。
(11)所述盒具有当相对于所述盒安装部进行装卸时被握持的握持部。当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时,所述握持部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当盒安装到盒安装部或从盒安装部卸下时握持握持部,因此,能够平顺地进行盒相对于盒安装部的装卸操作。
握持部当限制部与干涉部接触时从开口部向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突出,因此,能够通过握持握持部来容易地将限制部与干涉部接触状态的盒从设备本体卸下。
(12)所述设备本体具有开闭构件,所述开闭构件被构成为在打开所述开口部的打开位置和关闭所述开口部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开闭构件被构成为当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时,被限制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当限制部与干涉部接触时,开闭构件被限制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因此,在盒被错误地插入设备本体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开闭构件配置在关闭位置。
(13)所述开闭构件具有施压部,当所述开闭构件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所述施压部以所述第一被引导部趋向所述引导部的方式对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所述盒的所述握持部施压,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盒因为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而被限制向所述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的位置。所述盒被构成为通过所述握持部被所述施压部施压而从所述限制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被引导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引导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当开闭构件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施压部对盒的握持部施压,第一被引导部向引导部移动。由此,盒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
因此,一旦使位于限制位置的盒从设备本体脱离后,无需再次将盒插入设备本体,通过将开关部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能够使盒从限制位置移动到引导位置。
其结果是,即使错误地将盒插入设备本体,也能够不将其卸下地使盒从限制位置移动到引导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平顺地进行盒相对于盒安装部的装卸操作。
(14)所述握持部具有当所述握持部被所述施压部施压时,使所述盒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引导位置移动的引导面。
根据上述结构,握持部具有引导面,因此,当施压部对握持部施压时,引导面能够确实使盒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
(15)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形成为在沿着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被引导部形成为大体圆柱状,因此,当施压部对握持部施压从而第一被引导部向引导部移动时,能够确保第一被引导部平顺的移动。
因此,当开闭构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能够确保盒平顺地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
(16)所述盒具有第二被引导部,所述第二被引导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被引导部设在所述盒的安装方向的下游侧。所述引导部具有:第一引导部,被构成为引导所述第一被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被构成为引导所述第二被引导部。所述干涉部配置在所述第二被引导部附近。
根据上述结构,当将盒安装到盒安装部时,第一被引导部被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二被引导部被第二引导部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平顺地进行盒相对于盒安装部的装卸操作。
因为与限制部接触的干涉部和被第二引导部引导的第二被引导部相互配置在附近,因此,能够确保干涉部与第二被引导部的相对位置关系。
因此,当盒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设备本体,并且第二被引导部被第二引导部引导时,例如,当第二被引导部被第二引导部引导,同时第一被引导部未被第一引导部引导时,能够进一步确实使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
(17)所述干涉部被构成为从所述盒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接收所述限制部。
根据上述结构,当盒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设备本体,干涉部与限制部接触时,干涉部从安装方向的上游侧接收限制部,因此,能够确实使干涉部与限制部配合。
因此,当盒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设备本体时,能够确实抑制盒进一步插入设备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设备,能够确实抑制错误地将盒插入设备本体。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示出从左上侧看图1所示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3示出从右上侧看图2所示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4示出从前上侧看图3所示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5是从右上侧看图1所示打印机的立体图,示出处理盒位于安装位置的状态。
图6是从右上侧看图1所示打印机的立体图,示出处理盒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
图7示出图6所示打印机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打印机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打印机的B-B剖视图,示出处理盒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
图10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处理盒的移动状态的打印机的B-B剖视图,示出处理盒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途中的状态。
图11是用于接着图10说明处理盒的移动状态的打印机的B-B剖视图,示出处理盒位于引导位置的状态。
图12是图7所示打印机的C-C剖视图,示出处理盒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
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处理盒的移动状态的打印机的C-C剖视图,示出处理盒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途中的状态。
图14是用于接着图13说明处理盒的移动状态的打印机的C-C剖视图,示出处理盒位于引导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1具有作为设备本体的一个例子的本体壳2。
本体壳2形成为大体盒状,在其内部空间容纳:供纸部3,被构成为供给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以及图像形成部4,被构成为在所供给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
在以下的说明中,当言及方向时,以打印机1水平放置的状态为基准,以图1的纸面左侧为后侧,图1的纸面右侧为前侧。以从前侧看打印机1时为左右的基准,图1的纸面近前侧为左侧,纸面进深侧为右侧。以图1的纸面上侧为上侧,纸面下侧为下侧。
左右方向是轴线方向的一个例子,左侧是作为轴线方向一侧的第一侧,右侧是作为轴线方向另一侧的第二侧。上下方向是与轴线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的一个例子,下侧是垂直方向的一侧,上侧是垂直方向的另一侧。
(1)本体壳
在本体壳2形成有作为开口部的一个例子的盒开口部5,以及纸张开口部6。
盒开口部5形成为用于装卸后述处理盒15,在本体壳2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而形成。纸张开口部6形成为用于导入纸张P,在本体壳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而形成。
在本体壳2,在其上端部设有作为开闭构件的一个例子的顶盖7,在其前端部设有供纸盖8。
顶盖7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其下表面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设有施压部10。
施压部10对应于后述被压部78而设有多个,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地设有两个。如图1所示,施压部10形成为从顶盖7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侧视时大体矩形,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施压部10的前表面的下侧部分被划分为倾斜面43。倾斜面43形成为从施压部10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随着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
顶盖7被设置为能够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在关闭盒开口部5的关闭位置和如图5所示打开盒开口部5的打开位置之间摆动。
如图1所示,供纸盖8被设置为能够以其下端部为支点在关闭纸张开口部6的关闭位置和打开纸张开口部6的打开位置之间摆动。在图1中,配置在关闭位置的顶盖7和供纸盖8中的每个由实线示出,配置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顶盖7和供纸盖8中的每个由虚线示出。
(2)供纸部
供纸部3具有设在本体壳2的底部的纸张放置部9。纸张放置部9通过纸张开口部6与本体壳2的外部连通。
纸张P在供纸盖8配置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其前侧部分堆叠在供纸盖8的上表面,同时其后侧部分通过纸张开口部6堆叠在纸张放置部9内。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具有作为盒的一个例子的处理盒15,扫描单元16,以及定影单元17。
处理盒15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本体壳2进行装卸,在供纸部3的后侧部分的上侧安装到本体壳2。处理盒15具有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本体壳2进行装卸的鼓盒18,以及能够相对于鼓盒18进行装卸的显影盒19。
鼓盒18具有作为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的感光鼓20,转印辊21,以及电晕(scorotron)型带电器22。
感光鼓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在鼓盒18的后侧部分。
转印辊21以从后侧有压力地接触感光鼓20的方式配置在感光鼓20的后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在鼓盒18。
电晕型带电器22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隔着间隔地相面对配置。
显影盒19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显影盒19具有显影框体25。
显影框体25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盒状,其后端部向后方开放。在显影框体25内,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划分为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通过连通口28连通。
调色剂容纳室26容纳作为显影剂的一个例子的调色剂,在其前后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设有搅拌器29。
在显影室27设有显影辊34、供给辊33和层厚限制片35。
显影辊3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显影辊轴52,以及以显影辊轴52的两端部露出的方式覆盖显影辊轴52的橡胶辊48。显影辊34以橡胶辊48从后侧和上侧露出并且从前下侧接触感光鼓20的方式配置在显影室27的后端部。显影辊34通过显影辊轴52的两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框体25的左右两侧壁而支撑在显影框体25。显影辊轴52的两端部从显影框体25的左右两侧壁向左右方向外方突出。如图2和图3所示,显影辊轴52的两端部中的每个设有形成为大体圆筒状的轴套构件49。轴套构件49从径向外侧覆盖显影辊轴52的两端部中的每个。
如图1所示,供给辊3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供给辊轴50,以及以供给辊轴50的两端部露出的方式覆盖供给辊轴50的海绵辊51。
供给辊33被配置为海绵辊51从前下侧有压力地接触橡胶辊48,同时供给辊轴50的两端部通过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框体25的左右两侧壁而支撑在显影框体25。
层厚限制片35以从前侧接触显影辊34的方式支撑在显影框体25。
扫描单元16在本体壳2内配置在处理盒15的前侧。扫描单元16向感光鼓20基于图像数据射出激光束L,使得感光鼓20的周面曝光。
定影单元17在本体壳2内配置在鼓盒18的后侧部分的上侧。定影单元17具有加热辊38和从后上侧有压力地接触加热辊38的加压辊39。
(4)图像形成操作
显影盒19的调色剂容纳室26内的调色剂由于搅拌器29的旋转而通过连通口28供给到供给辊33,进一步供给到显影辊34,在供给辊33与显影辊34之间正极性摩擦带电。
供给到显影辊34的调色剂伴随着显影辊34的旋转而被层厚限制片35限制厚度,以一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34的表面。
另一方面,感光鼓20的表面被电晕型带电器22均匀带电后,被扫描单元16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0的周面基于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将承载在显影辊34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0的周面上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0的周面上承载调色剂图像。
纸张放置部9所堆叠的纸张P通过拾取辊11的旋转而输送到供纸辊12与供纸垫13之间,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一次一个地取出。然后,所取出的纸张P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输送到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供纸路径14,在预定时刻一次一个地供给到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纸张P当通过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时被转印调色剂图像,从而形成图像。
接下来,纸张P当通过加热辊38与加压辊39之间时被加热和加压。这时,图像被热定影在纸张P。然后,纸张P向着一对排纸辊40之间输送,通过排纸辊40排出到在顶盖7的上表面所形成的排纸盘41。
这样,纸张P以从纸张放置部9供给、通过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接下来在通过加热辊38与加压辊39之间后排出到排纸盘41的方式,在侧视时大体C字形的输送路径中输送。
2、处理盒的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处理盒15具有鼓盒18和显影盒19。
在以下对处理盒15的说明中,当言及方向时,以感光鼓20所配置侧为处理盒15的后侧,以电晕型带电器22所配置侧为上侧。即,处理盒15的上下前后方向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不同,以处理盒15的前侧是打印机1的前下侧、其后侧是打印机1的后上侧的方式将处理盒15安装到打印机1。
鼓盒18具有作为框体的一个例子的鼓框体45。
鼓框体45具有作为第一框体的一个例子的基部框体46和作为第二框体的一个例子的盖框体47。
(1)基部框体
如图1图3所示,基部框体46由聚碳酸酯和聚苯乙烯的聚合物合金等树脂材料形成,一体地具有作为壁部的一个例子的左右一对基部侧壁54,基部下壁55,基部后壁56,以及基部前壁57。
如图2和图3所示,一对基部侧壁54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地相面对配置。
如图2所示,在一对基部侧壁54中,配置在左侧的基部侧壁54(以下称为基部左壁54L)一体地具有:鼓容纳部侧壁60,其是基部侧壁54的后侧部分,是第一干涉部支撑部的一个例子;以及显影容纳部侧壁61,其是基部侧壁54的前侧部分。
鼓容纳部侧壁60形成为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显影容纳部侧壁61与鼓容纳部侧壁60的前端缘的下侧部分连续,形成为向前上方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
在基部左壁54L形成有轴套接收槽62和嵌合凹部63。
轴套接收槽62形成在鼓容纳部侧壁60的前端部的与显影容纳部侧壁61相连接的部分的上侧,形成为从鼓容纳部侧壁60的前端缘向前方凹的侧视时大体U字形。轴套接收槽62其下表面与显影容纳部侧壁61的上表面连续。
嵌合凹部63被形成在鼓容纳部侧壁60的左表面的后侧部分。嵌合凹部63被形成为从鼓容纳部侧壁60的左表面向右方凹,并且从鼓容纳部侧壁60的上端缘的后侧部分向下方凹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切口。
基部左壁54L一体地设有作为干涉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一干涉部64,以及作为限制构件和第一被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左侧引导凸台65。
第一干涉部64设在鼓容纳部侧壁60的上端面的前端部,形成为从鼓容纳部侧壁60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的侧视时大体矩形。如图8所示,第一干涉部64的后端面形成为随着向上方而向后方倾斜。
如图2所示,左侧引导凸台65设在显影容纳部侧壁61的左表面的前端部,形成为从显影容纳部侧壁61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的大体圆筒状。
如图3所示,在一对基部侧壁54中,配置在右侧的基部侧壁54(以下称为基部右壁54R)一体地具有:鼓容纳部侧壁68,其是基部侧壁54的后侧部分;以及显影容纳部侧壁69,其是基部侧壁54的前侧部分。
鼓容纳部侧壁68形成为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显影容纳部侧壁69与鼓容纳部侧壁60的前端缘的下侧部分连续,形成为向前上方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
在基部右壁54R形成有轴套接收槽74和嵌合凹部70。
轴套接收槽74以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形成在基部左壁54L的轴套接收槽62一致的方式形成在鼓容纳部侧壁68的前端部的与显影容纳部侧壁69相连接的部分的上侧。
嵌合凹部70形成在鼓容纳部侧壁68的右表面的上侧部分。嵌合凹部70形成为从鼓容纳部侧壁68的右表面向左方凹,并且从鼓容纳部侧壁60的上端缘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向下方凹的侧视时大体半圆形。
在基部右壁54R,一体地设有补强部71、作为限制构件和第一被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右侧引导凸台72。
补强部71以从右侧覆盖轴套接收槽74的方式设在基部右壁54R的右表面。补强部71形成为随着向上方而宽度变窄的侧视时大体梯形,在其上侧部分覆盖轴套接收槽74,在下侧部分覆盖鼓容纳部侧壁68与显影容纳部侧壁69相连接的部分。由此,基部右壁54R被构成为被补强部71补强,从而刚性比基部左壁54L大。
右侧引导凸台72设置在显影容纳部侧壁69的右表面的前端部,被设置为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左侧引导凸台65一致。右侧引导凸台72形成为从显影容纳部侧壁6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的大体圆筒状。
如图1所示,基部下壁55以架设在两个基部侧壁54的下端部之间的方式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是长边的大体平板状。
如图3所示,基部后壁56架设在两个基部侧壁54的后端部之间。如图1所示,基部后壁56形成为向前上方开放的侧视时大体圆弧形,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部分圆筒状。在基部后壁56的内侧可旋转地容纳上述转印辊21。
基部前壁57架设在两个基部侧壁54的前端部之间,其下端部与基部下壁55的前端部连接。基部前壁57与基部下壁55的前端部连续,形成为随着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如图9和图12所示,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基部前壁57比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的中心轴线更靠后侧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基部前壁57一体地设有握持部75。握持部75一体地具有延出部76、握持部分77和被压部78。
延出部76与基部前壁57的上端部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连续,如图1所示,形成为以与基部前壁57的倾斜相同的方式随着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
如图2和图3所示,握持部分77形成为从延出部76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向后方突出的大体棱柱筒状。
被压部78设置在延出部76的后表面的左右两端部中的每个,形成为从延出部76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由此,被压部78相对于握持部分77的左右两端部中的每个在左右方向的外侧隔着间隔地相面对配置。被压部78的上端部配置在延出部76的上端部的稍微下侧。被压部78的上端面划分为作为引导面的一个例子的引导面79。引导面79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2)盖框体
盖框体47配置在基部框体46的后侧部分的上侧。
盖框体47由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的聚合物合金等树脂材料形成,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向下方和前方开放的大体棱柱筒状。盖框体47具有左右一对盖侧壁80、盖上壁81以及盖后壁82。
一对盖侧壁80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地相面对配置。
如图2所示,在一对盖侧壁80中,配置在左侧的盖侧壁80(以下称为盖左壁80L)形成为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盖左壁80L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与嵌合凹部63大体相同形状和尺寸,形成为能够与嵌合凹部63嵌合。
如图3所示,在一对盖侧壁80中,配置在右侧的盖侧壁80(以下称为盖右壁80R)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盖右壁80R设有嵌合凸部85和电极盖84。
嵌合凸部85形成为从盖右壁80R的下端缘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向下方突出的侧视时大体半圆形。嵌合凸部85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与嵌合凹部70大体相同形状和尺寸,形成为能够与嵌合凹部70嵌合。
电极盖84是与盖右壁80R分开的构件,由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的聚合物合金等树脂材料形成。
电极盖84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支撑在盖右壁80R的右表面的上侧部分。
在电极盖84,一体地设有作为第二干涉部支撑部的一个例子的电极保持部86,以及作为干涉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二干涉部87。
电极保持部86被形成为从电极盖84的右表面的前端部向着右方突出的大体棱柱筒状。由此,电极保持部86与盖右壁80R相比被更加补强。
第二干涉部87设在电极保持部86的上表面,形成为侧视时大体曲柄状。具体来说,第二干涉部87一体地具有后侧部分89、前侧部分88和台阶部90。后侧部分89形成为俯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前侧部分88配置在前侧部分88的前侧并且上侧,形成为俯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如图13所示,台阶部90设置为连接后侧部分89的前端部和前侧部分88的后端部,形成为从后侧部分89的前端部随着向上方而向后方倾斜。
如图4所示,第二干涉部87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形成为比第一干涉部6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长。
如图3所示,在盖右壁80R设有带电器电极91。带电器电极91以从右侧露出的方式容纳在电极保持部86内,与电晕型带电器22电连接。虽然图未示,带电器电极91在处理盒15配置在后述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与设在本体壳2内的本体电极接触。来自本体电极的电力通过带电器电极91供给到电晕型带电器22。
盖上壁81架设在两个盖侧壁80的上端部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为向下方开放的大体棱柱筒状。如图1所示,在盖上壁81的内部,支撑上述电晕型带电器22。
如图2和图3所示,盖后壁82架设在两个盖侧壁80的后端部之间,其上端部与盖上壁81的后端部连接。如图1所示,盖后壁82形成为随着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盖后壁82形成有排纸开口92。排纸开口92形成在盖后壁82的中央部分,贯穿而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视时大体矩形。
(3)鼓框体
当以在基部框体46的嵌合凹部63和嵌合凹部70中的每个嵌合盖框体47的盖左壁80L和嵌合凸部85中的每个的方式将盖框体47安装到基部框体46时,形成鼓框体45。
鼓框体45其前侧部分划分为显影盒容纳部95,其后侧部分划分为鼓容纳部96。
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来说,显影盒容纳部95由一对显影容纳部侧壁61、基部前壁57和基部下壁55的前侧部分划分而成,形成为上侧开放,从而允许显影盒19装卸。
在显影盒容纳部95,容纳显影盒19。在显影盒19容纳在显影盒容纳部95的状态下,左侧的轴套构件49被接收在基部左壁54L的轴套接收槽62,右侧的轴套构件49被接收在基部右壁54R的轴套接收槽74。
鼓容纳部96具体来说由一对鼓容纳部侧壁60、基部后壁56、基部下壁55的后侧部分和盖框体47划分而成。在鼓容纳部96,第一干涉部64的后表面和第二干涉部87的台阶部90被构成为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一致。
在鼓容纳部96的内部空间容纳感光鼓20。
感光鼓20具有鼓本体97和鼓轴98。
鼓本体97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在其周面形成覆盖周面的由树脂制成的感光层。鼓轴98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以其中心轴线与鼓本体97的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可相对旋转地插通在鼓本体97内。
如图2所示,鼓轴98的左端部105不能相对旋转地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容纳部侧壁60和盖左壁80L,如图3所示,鼓轴98的右端部106不能相对旋转地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容纳部侧壁68和嵌合凸部85。
由此,感光鼓20以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撑在基部框体46和盖框体47。感光鼓20被盖框体47的盖上壁81从上侧覆盖。
如图2和图3所示,鼓轴98的左端部105从盖左壁80L向左方突出,鼓轴98的右端部106从嵌合凸部85向右方突出。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中的每个作为第二被引导部的一个例子而起作用。
如图4所示,第一干涉部64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鼓轴98的左端部105附近,第二干涉部87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鼓轴98的右端部106附近。
3、本体壳的详细说明
(1)盒安装部
如图5所示,本体壳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相面对配置的一对本体侧壁100,如图1所示,在一对本体侧壁100之间设有盒安装部101。
盒安装部101被构成为被安装处理盒15,在本体壳2内的后侧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供纸部3的后侧部分与定影单元17之间。
盒安装部10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L字形,具有作为前侧部分的第一安装部分102和作为后侧部分的第二安装部分103。
第一安装部分10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在其下端部可旋转地支撑拾取辊11和供纸辊12。第一安装部分102的上表面形成为沿着处理盒15的下端部,具体来说,沿着与显影盒容纳部95相对应的基部下壁55的下表面。
第二安装部分103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在其前表面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形成配合槽104。
配合槽104形成为从第二安装部分103的前表面向后方凹的侧视时大体弯曲形状,形成为沿着处理盒15的后端部,具体来说,沿着基部后壁56的外周面。
第二安装部分103与第一安装部分102的后侧隔着间隔地配置。由此,第一安装部分102的后表面和第二安装部分103的前表面中与第一安装部分102相面对的部分形成上述供纸路径14。
(2)引导部
如图5所示,在本体壳2设有引导部110和作为限制部的一个例子的突起111。
引导部110相互面对地设置在左右一对本体侧壁100中的每个。
如图9和图12所示,引导部110具有作为第二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鼓轴引导部112,作为第一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凸台引导部113,以及作为抵接部的一个例子的抵接面114。
鼓轴引导部112形成为从本体侧壁100的左右方向内侧面向左右方向外方凹,被设置为从本体侧壁100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随着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鼓轴引导部112的后端部配置在第二安装部分103的配合槽104的前侧,即,本体侧壁100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
凸台引导部113被形成为从本体侧壁100的左右方向内侧面向左右方向的外方凹,与鼓轴引导部112的前侧隔着间隔地设置,被设置为从本体侧壁100的上端部随着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具体来说,凸台引导部113一体地具有上侧的第一部分115和下侧的第二部分116。
第一部分115被设置为随着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从而具有从本体侧壁100的上端部与鼓轴引导部112大体相同的倾斜。
第二部分116以比第一部分115向下倾斜得更大的方式弯曲,被设置为随着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即,鼓轴引导部112和凸台引导部113中的每个被设置为随着向后述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具体来说随着向后下方,而在前后方向上的相互间隔变大。
第二部分116形成为向前下方鼓出的侧视时大体弯曲形状。第二部分116的后端部配置在第一安装部分102的前端部的前上侧,即,鼓轴引导部112的后端部的前下方。
如图5所示,抵接面114在本体侧壁100的上端部形成在鼓轴引导部112与凸台引导部113之间,如图9所示,以连接第一部分115的后端缘的上端部和凸台引导部113的前端缘的上端部的方式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3)突起
如图8和图12所示,突起111设置在左右一对本体侧壁100中的每个,被设置为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相互一致。具体来说,突起111具有设在左侧的本体侧壁100的第一突起117和设在右侧的本体侧壁100的第二突起118。
如图8所示,第一突起117与第一干涉部64相对应,设在左侧的本体侧壁100的右表面的后上侧部分。第一突起117形成为随着向前方而变细的侧视时大体三角形,如图5所示,形成为从左侧的本体侧壁100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
如图12所示,第二突起118与第二干涉部87的台阶部90相对应,设在右侧的本体侧壁100的左表面的后上侧部分。第二突起118形成为随着向前方而变细的侧视时大体三角形,形成为从左侧的本体侧壁100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
4、处理盒相对于本体壳的装卸操作
接下来,说明处理盒15相对于本体壳2的装卸操作。
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本体壳2时,首先,如图5所示,将本体壳2的顶盖7配置在打开位置。
这时,抵接面114通过盒开口部5从前上侧露出。
接下来,如图11和图14所示,握持鼓盒18的握持部75的握持部分77,将处理盒15配置成鼓轴98为后下侧,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为前上侧。
即,当进行将处理盒15安装到本体壳2的操作时,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中的每个相对于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设在从前上方向后下方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设在处理盒15的后下侧部分,即,设在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
如图11和图14所示,以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中的每个从前上侧嵌合到相应鼓轴引导部112的方式,将处理盒15沿着安装方向X通过盒开口部5插入本体壳2内。
接下来,将处理盒15沿着鼓轴引导部112向后下方压入。于是,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中的每个被相应鼓轴引导部112引导,处理盒15沿着安装方向X向后下方移动。这时,如图11所示,鼓轴引导部112以鼓轴98的左端部105为基准进行引导。
于是,如图11和图14所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从前上侧嵌合到相应凸台引导部113的第一部分115。
由此,处理盒15被配置在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被相应凸台引导部113引导的引导位置。
当处理盒15被进一步向后下方压入时,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被相应第一部分115引导,到达第一部分115的下端部。
这时,第一干涉部64通过第一突起117的前下侧,第二干涉部87通过第二突起118的前下侧。
接下来,当将处理盒15的握持部75向下方压入时,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中的每个被相应鼓轴引导部112引导,同时,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从相应第一部分115移动到第二部分116,被第二部分116引导。
由此,处理盒15沿着安装方向X向后下方移动,同时以鼓轴98为支点左视时顺时针方向转动。
这时,鼓轴引导部112以鼓轴98的左端部105为基准进行引导,凸台引导部113的第二部分116以左侧引导凸台65为基准来进行引导。
处理盒15如虚线所示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中的每个到达相应鼓轴引导部112的下端部,同时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到达相应第二部分116的下端部时,被限制继续向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移动。
这时,处理盒15其后端部从前侧被接收在第二安装部分103的配合槽104,同时其下端部从下侧支撑在第一安装部分102。
由此,处理盒15配置在被安装在盒安装部101的安装位置。即,引导部110对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进行引导。
接下来,通过使顶盖7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完成处理盒15向本体壳2的安装。
当将处理盒15从本体壳2卸下时,以与上述安装操作相反的顺序进行操作。
(2)对处理盒错误地安装到本体壳的限制操作
但是,处理盒15可能由于使用者失误而在上述安装操作中沿着与处理盒15的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本体壳2。
例如,如图9和图12所示,可能由于使用者失误,处理盒15相对于本体壳2被过度向后方压入,使得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移动到与相应凸台引导部113不同的鼓轴引导部112侧。
具体来说,当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从前上侧嵌合到相应的鼓轴引导部112之后,处理盒15被向着后下方压入本体壳2,使得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移动到鼓轴引导部112侧。
在这种情况下,当向后下方压入处理盒15时,如图8所示,第一干涉部64以从安装方向X的上游侧与第一突起117啮合的方式接收第一突起117。如图12所示,第二干涉部87以从安装方向X的上游侧与第二突起118啮合的方式接收第二突起118。即,如图8和图12所示,第一干涉部64与第一突起117配合,同时第二干涉部87与第二突起118配合。
由此,处理盒15被配置在被限制相对于本体壳2向后下方进一步插入的限制位置。
这时,如图9和图12所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从上侧抵接相应的抵接面114。因此,处理盒15的前端部被限制向下方移动,处理盒15被限制以鼓轴98为支点左视时顺时针方向转动。
即,在处理盒15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中的每个被限制沿着离开第一突起117和第二突起118中的每个的方向移动。
在处理盒15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如图6和图8所示,握持部75从盒开口部5向前上方突出。
如图6所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在与相应抵接面114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盒开口部5从前上侧露出。
如图9和图12所示,基部前壁57和延出部76沿着上下方向而配置,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配置为其中心轴线位于基部前壁57的前侧。被压部78的引导面79沿着连接后下方和前上方的方向而配置。
(3)处理盒从限制位置向安装位置的移动操作
在处理盒15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如图9和图12所示,当顶盖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时,施压部10的倾斜面43的下端部从后上侧与握持部75的延出部76的上端部抵接,同时施压部10的下端部从上侧与被压部78的引导部79抵接。
这时,因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与相应的抵接面114抵接,因此,顶盖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移动被限制。
接下来,当顶盖7向着关闭位置进一步转动时,施压部10的倾斜面43对握持部75的延出部76的上端部向前下方施压,同时施压部10的下端部对被压部78的引导面79向前下方施压。
于是,如图10和图13所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被抵接面114引导,向相应凸台引导部113的第一部分115向前方移动。这时,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通过被相应鼓轴引导部112引导而向前上方移动。
由此,处理盒15其前端部向前方移动,同时其后端部向前上方移动。即,被压部78的引导面79使处理盒15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
于是,如图13所示,第二干涉部87向前上方移动,从而第二干涉部87与第二突起118的配合被解除。尽管图未示,第一干涉部64也同样地向前上方移动,第一干涉部64与第一突起117的配合被解除。
如图11和图14所示,当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到达相应凸台引导部113的第一部分115时,由于处理盒15的自重而下落到第一部分115内,到达第一部分115的下端部。
通过以上操作,处理盒15从限制位置移动到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被相应凸台引导部113引导的引导位置。
接下来,当顶盖7向关闭位置进一步转动时,施压部10对握持部75的被压部78的引导面79向前下方施压。
于是,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被相应鼓轴引导部112引导,同时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从相应凸台引导部113的第一部分115移动到第二部分116,被第二部分116引导。
由此,处理盒15伴随着顶盖7的转动而沿着安装方向X向后下方移动,同时以鼓轴98为支点左视时顺时针方向转动。
当顶盖7被配置在关闭位置时,如虚线所示,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到达相应鼓轴引导部112的下端部,同时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到达相应第二部分116的下端部。
这时,如虚线所示,处理盒15被配置在安装在盒安装部101的安装位置。
通过以上操作,伴随着顶盖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转动,完成处理盒15从限制位置向安装位置的移动。
6、有益效果
(1)在打印机1中,如图9所示,本体壳2具有引导部110。因此,如图11和图14所示,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时,处理盒15被引导部110引导。其结果是,能够平顺地进行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的操作。
如图8和图12所示,本体壳2具有突起111,处理盒15具有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因此,当处理盒15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本体壳2时,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中的每个与相应突起111,具体来说与第一突起117和第二突起118中的每个配合,从而限制处理盒15进一步插入本体壳2。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处理盒15错误地插入本体壳2。
当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中的每个配合到第一突起117和第二突起118中的每个时,处理盒15沿着第一干涉部64离开第一突起117和第二干涉部87离开第二突起118的方向的移动因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与相应抵接面114抵接而被限制。具体来说,处理盒15因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而其前端部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当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本体壳2时,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中的每个能够确实与第一突起117和第二个球118中的每个接触。
(2)如图11所示,引导部110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时以处理盒15的左端部,具体来说以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左侧引导凸台65为基准进行引导。因此,因为引导部110能够确实引导处理盒15的左端部,因而能够确保处理盒15稳定的安装操作。
(3)如图4所示,第二干涉部87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被形成为比第一干涉部6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长。
但是,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时,当引导部110以处理盒15的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左侧引导凸台65为基准进行引导时,在处理盒15的右端部可能因为处理盒15的公差等而产生相对大的晃动。
关于这一点,因为第二干涉部87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2被形成为比第一干涉部64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L1长,因此,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时,即使在处理盒15的右端部产生相对大的晃动,第二干涉部87也能够确实与突起111接触。
因此,既能够确保处理盒15稳定的安装操作,又能够确实抑制处理盒15错误地插入本体壳2。
(4)如图3所示,第二干涉部87设在与鼓框体45是分开的构件的电极盖84,具有第二干涉部87的电极盖84支撑在鼓框体45。因此,如图12所示,能够抑制第二干涉部87与突起111接触时的冲击对容纳有感光鼓20的鼓框体45的作用,进而能够抑制其对感光鼓20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感光鼓20相对于鼓框体45的位置精度降低。
(5)如图3所示,鼓框体45具有基部框体46和安装到基部框体46的盖框体47。
在盖框体47的盖右壁80R,设有支撑第二干涉部87的电极保持部86。
因此,如图12所示,因第二干涉部87与突起111的接触而产生的冲击通过第二干涉部87作用于电极保持部86。
关于这一点,因为电极保持部86被补强,因此,即使因第二干涉部87与突起111的接触而产生的冲击作用于电极保持部86,也能够抑制电极保持部86变形。
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时,当引导部110以处理盒15的左端部为基准进行引导时,在处理盒15的右端部可能有不希望的离心力等外力作用。
关于这一点,因为电极保持部86被补强,因此,即使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时在处理盒15的右端部有不希望的外力作用,也能够确实抑制因第二干涉部87与第二突起118的接触而产生的冲击使电极保持部86变形。
(6)如图1所示,盖框体47支撑电晕型带电器22。如图2所示,在基部框体46的鼓容纳部侧壁60设有第一干涉部64。
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抑制第一干涉部64与第一突起117接触时的冲击作用于支撑电晕型带电器22的盖框体47。其结果是,如图1所示,能够抑制电晕型带电器22与感光鼓20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降低。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虽然第二干涉部87支撑在电极保持部86,但是,因为电极保持部86被补强而抑制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第二干涉部87与突起111接触时的冲击使电晕型带电器22与感光鼓20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降低。
(7)如图2和图3所示,基部右壁54R被构成为刚性比基部左壁54L大。
因此,如图12所示,即使第二干涉部87与第二突起球118接触时的冲击作用于基部右壁54R,也能够抑制基部右壁54R变形,其结果是,能够确实抑制感光鼓20相对于鼓框体45的位置精度降低。
因为基部右壁54R被构成为刚性大,因此,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时,即使处理盒15的右端部有不希望的外力作用,也能够确实抑制第二干涉部87与第二突起118的接触而产生的冲击使基部右壁54R变形。
(8)如图2和图3所示,处理盒15具有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如图5所示,本体壳2的左右一对本体侧壁100中的每个具有抵接面114。
因此,当将处理盒15相对于盒安装部101进行安装时,如图11和图14所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被相应凸台引导部113引导,因此,能够确实确保处理盒15相对于盒安装部101平顺的安装操作。
在处理盒15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如图9和图12所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与相应抵接面114抵接,因此,能够确实限制处理盒15的前端部向下方移动。
(9)如图5所示,抵接面114通过盒开口部5从前上侧露出。因此,在处理盒15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与相应抵接面114抵接的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通过盒开口部5从前上侧露出。
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中的每个与相应抵接面114的抵接,能够容易地知晓处理盒15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本体壳2。
(10)如图8和图12所示,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设在当处理盒15相对于本体壳2的安装操作时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
因此,当处理盒15的安装方向X的下游侧部分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本体壳2时,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中的每个与第一突起117和第二突起118中的每个接触,处理盒15配置在限制位置。
即,当处理盒15错误地插入本体壳2时,能够在早期限制处理盒15的移动。
(11)如图2和图3所示,处理盒15具有握持部75。
因此,当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或从盒安装部101卸下时,能够握持握持部75,能够平顺地进行处理盒15相对于盒安装部101的装卸操作。
如图6所示,握持部75在处理盒15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状态下从盒开口部5向前上方突出。
因此,能够通过握持握持部75来容易地将配置在限制位置的处理盒15从本体壳2卸下。
(12)如图9和图12所示,本体壳2具有顶盖7。顶盖7在处理盒15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被限制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
因此,在处理盒15被错误地插入本体壳2的状态下,能够抑制顶盖7配置在关闭位置。
(13)如图10和图13所示,在顶盖7设有施压部10。当顶盖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进一步移动时,施压部10对处理盒15的握持部75施压,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向相应凸台引导部113移动。由此,处理盒15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
因此,一旦使位于限制位置的处理盒15从本体壳2脱离后,无需再次将处理盒15插入本体壳2,通过将顶盖7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能够使处理盒15从限制位置移动到引导位置。
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平顺地进行处理盒15相对于盒安装部101的装卸操作。
(14)如图9和图12所示,被压部78具有引导面79。当施压部10对握持部75施压时,引导面79被压部10的下端部施压。由此,能够确实使处理盒15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
(15)如图2和图3所示,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
因此,如图10和图13所示,当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向相应凸台引导部113向前方移动时,能够确保左侧引导凸台65和右侧引导凸台72平顺的移动。其结果是,当顶盖7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能够确保处理盒15平顺地从限制位置向引导位置移动。
(16)如图2和图3所示,处理盒1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鼓轴98。当将处理盒15安装到盒安装部101时,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中的每个被相应鼓轴引导部112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平顺地进行处理盒15相对于盒安装部101的安装操作。
如图4所示,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中的每个与鼓轴98的左端部105和右端部106中的每个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配置在附近,因此,能够使第一干涉部64与鼓轴98的左端部105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定,同时能够使第二干涉部87与鼓轴98的右端部106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定。
因此,如图12所示,当鼓轴98的右端部106被相应鼓轴引导部112引导,但右侧引导凸台72未被凸台引导部113引导时,能够进一步确实使第二干涉部87与第二突起118接触。
(17)如图8和图12所示,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中的每个当处理盒15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本体壳2时从安装方向X的上游侧接收第一突起117和第二突起118中的每个。因此,能够确实使第一干涉部64和第二干涉部87中的每个与第一突起117和第二突起118中的每个配合。
其结果是,当处理盒15以与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插入本体壳2时,能够确实抑制处理盒15进一步插入本体壳2。
7、变形例
上述打印机1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上述黑白打印机以外,还可以构成为彩色打印机。
当将图像形成设备构成为彩色打印机时,能够将其构成为具有多个感光鼓和记录介质输送构件的直接方式的串列型(tandem)彩色打印机,或者构成为具有多个感光鼓、中间转印体和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方式的串列型彩色打印机。
处理盒15除了上述鼓盒18与显影盒19分离的分离型以外,还可以构成为一体地具有鼓盒18和显影盒19的一体型。
而且,还可以本体壳2设有感光体,仅显影盒19相对于本体壳2进行装卸。在这种情况下,显影盒19对应于盒的一个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感光鼓20是旋转体的一个例子,但是,旋转体除了感光鼓20等感光体以外,还包括显影辊34、供给辊33等辊构件等。例如,在本体壳2设有感光体,仅显影盒19相对于本体壳2进行装卸的情况下,设在显影盒19的显影辊34对应于旋转体的一个例子。
而且,上述打印机1还可以被构成为具有图像读取部等的多功能机。
以上变形例也能够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有益效果。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打印机1
本体壳2
盒开口部5
顶盖7
施压部10
处理盒15
感光鼓20
鼓框体45
基部框体46
盖框体47
基部侧壁54
基部左壁54L
基部右壁54R
鼓容纳部侧壁60
第一干涉部64
握持部75
引导面79
电极保持部86
第二干涉部87
盒安装部101
鼓轴的左端部105
鼓轴的右端部106
引导部110
突起111
鼓轴引导部112
凸台引导部113
抵接面114。
Claims (17)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具有旋转体,所述旋转体被构成为以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被构成为承载显影剂;以及
设备本体,具有盒安装部,所述盒安装部被构成为安装所述盒,
所述设备本体具有:
引导部,被构成为引导所述盒相对于所述盒安装部的安装;以及
限制部,当所述盒以不同轨迹插入所述设备本体时,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盒的插入,所述不同轨迹是与所述盒被所述引导部引导而安装到所述盒安装部时所述盒的安装轨迹不同的轨迹,
所述盒具有:
干涉部,当所述盒以所述不同轨迹插入所述设备本体时,所述干涉部与所述限制部接触;以及
限制构件,当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时,所述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盒沿着所述干涉部离开所述限制部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被构成为当将所述盒安装到所述盒安装部时,以所述盒的第一侧为基准进行引导,所述第一侧是所述盒的沿着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部具有:
第一干涉部,设在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第一侧;以及
第二干涉部,设在所述轴线方向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侧的第二侧,
所述第二干涉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干涉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具有容纳所述旋转体的框体,
所述第二干涉部是与所述框体分开的构件,支撑在所述框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
第一框体,以所述旋转体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旋转体;以及
第二框体,以覆盖所述旋转体的方式组装到所述第一框体,
在所述第二框体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二干涉部的第二干涉部支撑部,
所述第二干涉部支撑部被补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体支撑带电器,所述带电器被构成为使所述旋转体的表面带电,
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设有支撑所述第一干涉部的第一干涉部支撑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具有壁部,所述壁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相面对配置,
配置在所述第二侧的所述壁部被构成为比配置在所述第一侧的所述壁部的刚性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具有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第一被引导部,
所述设备本体具有抵接部,当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被引导部抵接,限制所述盒沿着所述干涉部离开所述限制部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设备本体形成有用于装卸所述盒的开口部,
所述抵接部通过所述开口部从所述盒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露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部设在所述盒的所述安装方向的下游侧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具有当相对于所述盒安装部进行装卸时被握持的握持部,
当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时,所述握持部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安装方向的上游侧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具有开闭构件,所述开闭构件被构成为在打开所述开口部的打开位置和关闭所述开口部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开闭构件被构成为当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时,被限制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构件具有施压部,当所述开闭构件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所述施压部以所述第一被引导部趋向所述引导部的方式对被配置在限制位置的所述盒的所述握持部施压,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盒因为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干涉部接触而被限制向所述安装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的位置,
所述盒被构成为通过所述握持部被所述施压部施压而从所述限制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被引导部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引导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具有当所述握持部被所述施压部施压时,使所述盒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引导位置移动的引导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引导部形成为在沿着所述轴线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具有第二被引导部,所述第二被引导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被引导部设在所述盒的安装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引导部具有:
第一引导部,被构成为引导所述第一被引导部;以及
第二引导部,被构成为引导所述第二被引导部,
所述干涉部配置在所述第二被引导部附近。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涉部被构成为从所述盒的安装方向的上游侧接收所述限制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54790A JP2014102405A (ja) | 2012-11-20 | 2012-11-2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54790 | 2012-11-20 | ||
PCT/JP2012/081128 WO2014080540A1 (ja) | 2012-11-20 | 2012-11-30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925625U true CN204925625U (zh) | 2015-12-30 |
Family
ID=50775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90001307.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925625U (zh) | 2012-11-20 | 2012-11-30 | 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102405A (zh) |
CN (1) | CN204925625U (zh) |
WO (1) | WO201408054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82399B2 (ja) * | 1994-12-26 | 2003-03-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453450B2 (ja) * | 1995-04-26 | 2003-10-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着脱ガイド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22041A (ja) * | 1996-12-03 | 1998-08-2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132069A (ja) * | 1998-10-28 | 2000-05-12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帯電ローラ取り付け方法 |
JP3658381B2 (ja) * | 2002-06-04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2012
- 2012-11-20 JP JP2012254790A patent/JP2014102405A/ja active Pending
- 2012-11-30 CN CN201290001307.8U patent/CN20492562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2-11-30 WO PCT/JP2012/081128 patent/WO20140805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080540A1 (ja) | 2014-05-30 |
JP2014102405A (ja) | 2014-06-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20347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gear holder | |
JP467843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 |
CN104428721B (zh) | 显影盒 | |
CN104428720B (zh) | 显影盒 | |
JP512517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4704430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4412173A (zh)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685422A (zh) | 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4412168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204462646U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968020B (zh) | 感光构件盒以及使用它的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
JP2013137427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098051B2 (en) | Collec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4950624A (zh) | 感光体盒 | |
CN204925625U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3135426B (zh) | 具有用于保护感光鼓的盖的处理盒 | |
CN105388732A (zh) | 显影盒 | |
CN104252122A (zh) | 显影装置 | |
US1027489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pparatus main body which has main body side connector and unit which has unit side connector to be fitted to main body side connector | |
JP503539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520773B (zh) | 盒 | |
CN107479351B (zh) |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204406038U (zh) | 感光体盒 | |
CN204496163U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203773230U (zh) |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30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