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17919U - 搬运用把手、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搬运用把手、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17919U
CN204717919U CN201520235093.6U CN201520235093U CN204717919U CN 204717919 U CN204717919 U CN 204717919U CN 201520235093 U CN201520235093 U CN 201520235093U CN 204717919 U CN204717919 U CN 204717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outdoor unit
wire rod
parts
sid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350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塚元气
斋藤理康
泷下隆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17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17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用把手、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课题在于,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搬运用把手能够安装于任意位置的自由度不高。本实用新型的搬运用把手(20)构成为具备:表侧部件(20a);里侧部件(20b),其经由线材(7)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表侧部件(20a)结合;以及槽部(20e),其形成于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接合面,用于将线材(7)夹入,将把手(20)安装于保护件(6)的线材(7)。

Description

搬运用把手、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空调机的室外单元或者热泵式热水器的热源单元等的热源单元设置的搬运用把手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搬运用把手中存在如下结构:将由树脂成型的把手以从外侧嵌入的方式安装于形状相同的多个吸入口,这些吸入口设置于室外单元的外廓面板,通过从多个吸入口选择把手的安装位置而进行安装,能够对把手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存在如下结构:在由金属薄板部件和组装成格子状的线材构成外廓部的室外单元中,将线材本身加工为把手形状,从而能够进行室外单元的搬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还存在如下结构:使室外单元的顶部面板(顶面盖)的左右两端具有把手功能,在顶部面板开孔而使绳子从该孔通过,由此改善室外单元的搬运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957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98614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227487
在日本使用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是以日本人的平均体形为基准而决定把手的高度等的设定位置,但当通过出口等方式将在日本国内开发的室外单元投入外国市场时,外国人进行室外单元的搬运以及现场安装作业。因此,若考虑到体形不同的外国人进行室外单元的搬运以及现场安装作业,则优选将把手的位置设置于操作人员容易进行作业的场所。但是,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以构成外廓的线材的形状而形成把手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无法将把手向任意的位置变更。
另外,专利文献2的室外单元是使左侧面的线材的一部分形成为把手形状,但由于把手部分的线材形成为向侧面突出的形状,因此,为了不造成妨碍,有时还利用室外单元背面的线材部件形成把手。然而,在背面具备线材部件的情况下,存在如下课题等:热交换器在室外单元的背面侧将外部空气吸入的流向与配置于前方的送风机的送风方向成为相同的方向,吸入空气的流速比来自室外单元的侧面的吸入流速快,因此,若在室外单元的背面配置有线材部件,则有时会产生破风音,或者,在暴雪地带,雪会滞留于线材上,从而成为形成冰柱等的原因,有时会使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降低。
另外,通过在室外单元外廓的侧板设置多个把手安装孔(吸入口),能够使专利文献1的把手朝上下方向的把手位置移动。但是,由于具备与吸入口的周缘部卡合的卡止部、且仅以从外侧嵌入吸入口的方式进行安装,因此,存在把手容易从安装孔脱离而难以进行搬运的课题,另外,还存在如下课题:由于把手的供手卡挂的部分形成为从吸入口向热交换器侧鼓出的形状,因此,在安装于B列侧(室外单元的前表面侧)的吸入口的情况下,把手与热交换器接触而无法被安装,因此,为了进行安装而在热交换器与外廓的侧板之间需要较大的空间,从而热交换器的设置空间缩小,需要扩大室外单元的外廓,另外,还存在如下课题:对于把手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利用在外廓侧面面板(侧板)开设的吸入口而对位置加以限制,因此,其能够移动的自由度不高。
另外,近来,世界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的规模较大,在目前为止未曾发生过的地域也时有发生等的异常气象频繁出现。针对由大型台风或者龙卷风引起的强风、由地震引起的振动等的外部干扰,室外单元的倾倒防止对策作为市场的要求而有所提升。但是,为了安装倾倒防止部件,需要预先设置用于将倾倒防止部件安装于室外单元侧的安装孔、或者预先将倾倒防止部件设置成能够安装的形状(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等),从而,例如存在难以将倾倒防止部件附加安装于已经占据并投入市场的室外单元的课题。
另外,在预先将倾倒防止部设置于室外单元的情况下,用于固定的部分唯一地确定,但是,当对室外单元进行安装时,会出现将室外单元设置于屋顶上、或者集中设置多台室外单元等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优选能够对用于固定的部分进行变更这样的规格。除此之外,即便欲针对自然灾害的规模的大小而尝试实现更牢固的固定,但如果用于固定的部分唯一地确定,那么,也难以实现牢固的固定,并且,压缩机的重量占室外单元重量的大部分,当对室外单元进行主视观察时,多数情况下,压缩机收纳配置于右侧的被称为机械室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室外单元的重心位置偏向右侧。因此,在室外单元因大型台风的强风等的外部干扰而移动(倾倒)的情况下,室外单元会从配置有热交换器的重量较轻的左侧开始移动,对于为了防止室外单元的倾倒而进行固定的部分,若考虑到这种实际现象,则对室外单元的左侧(配置有热交换器的侧面侧)进行固定较为有效,但却存在如下课题:室外单元的热交换器侧的侧面因开设有空气的吸入口而导致能够用于固定的场所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搬运用把手以及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对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等热源单元进行搬运以及安装的操作人员在左右方向上也能够对把手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并且还能够提高上下方向的移动自由度。
另外,其目的在于获得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等的热源单元,利用具有移动自由度、且能够安装多个的把手,能够使针对室外单元等的热源单元与外部的固定变得牢固,从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搬运用把手用于热源单元,该热源单元在内部对热交换器、送风机以及压缩机进行收纳,在外廓具备用于保护上述热交换器、且由多根线材构成的保护件,上述把手具备:表侧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相反侧,并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以及里侧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热交换器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上述表侧部件结合,使上述表侧部件与上述里侧部件结合,由此将上述把手安装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线材。
优选地,所述把手还具备槽部,该槽部形成于所述表侧部件与所述里侧部件的接合面,且用于将所述线材夹入,以将所述线材夹入于所述槽部的方式使所述表侧部件与所述里侧部件结合。
优选地,所述把手安装成夹入有两根以上的所述线材。
优选地,所述把手安装成夹入有纵向与横向的双方的所述线材。
优选地,所述把手利用铰接部将所述表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里侧部件的一端结合。
优选地,所述表侧部件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所述里侧部件的相反方向的末端而朝下方倾斜。
优选地,防止所述室外单元主体倾倒的固定线部件能够安装于所述把手。
优选地,在所述把手具备对所述固定线部件进行固定的螺孔或者通孔,所述固定线部件能够安装于所述把手。
优选地,将所述固定线部件固定于所述把手的通孔设置有多个,使这些通孔从所述把手的所述表侧部件贯通至所述里侧部件,并将它们设置于使得所述线材从它们之间通过的位置,使所述固定线部件从多个所述通孔通过,经由所述通孔并以跨越所述线材的方式对所述固定线部件进行安装。
优选地,所述热源单元为空调机的室外单元或者热泵式热水器的热源单元。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具备:室外单元主体,其在内部对热交换器、送风机以及压缩机进行收纳;保护件,其设置于上述室外单元主体的外廓,用于保护上述热交换器,由多根线材构成;以及搬运用把手,其安装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线材,上述把手具备:表侧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相反侧,并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以及里侧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热交换器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上述表侧部件结合,使上述表侧部件与上述里侧部件结合,由此将上述把手安装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线材。
优选地,将多个所述把手安装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线材,将多个所述固定线部件固定于多个所述把手,由此防止所述室外单元主体倾倒。
优选地,在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侧面具备供所述把手安装的所述保护件,在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背面不具备用于保护所述热交换器的保护件,在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背面不设置对外部空气的吸入造成妨碍的妨碍物。
本实用新型的搬运用把手用于热源单元,该热源单元在内部对热交换器、送风机以及压缩机进行收纳,在外廓具备用于保护上述热交换器、且由多根线材构成的保护件,上述把手具备:表侧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相反侧,并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以及里侧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热交换器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上述表侧部件结合,使上述表侧部件与上述里侧部件结合,由此将上述把手安装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线材,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将把手的安装位置变更为对热源单元进行搬运以及安装的操作人员容易进行作业的位置,从而能够获得能够使操作人员的作业变得容易的搬运用把手。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具备:室外单元主体,其在内部对热交换器、送风机以及压缩机进行收纳;保护件,其设置于上述室外单元主体的外廓,用于保护上述热交换器,由多根线材构成;以及搬运用把手,其安装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线材,上述把手具备:表侧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热交换器的相反侧,并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以及里侧部件,其配置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热交换器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上述表侧部件结合,使上述表侧部件与上述里侧部件结合,由此将上述把手安装于上述保护件的上述线材,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将把手的安装位置变更为对热源单元进行搬运以及安装的操作人员容易进行作业的位置,从而能够获得能够使操作人员的作业变得容易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表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主要构成部件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剖视俯视图,其中,这些主要构成部件通过将外廓面板类部件拆下而示出。
图4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左侧面的外廓结构进行说明的侧面保护件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把手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图5的把手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立体图,且是将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打开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图5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结合进行说明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8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把手的里侧部件从侧面保护件的间隙通过的尺寸关系进行说明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9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把手的里侧部件从侧面保护件的间隙通过的尺寸关系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8相当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10是对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图5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11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把手的安装位置的变更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4相当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侧面保护件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对将固定线部件安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把手而防止室外单元倾倒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从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前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3是对使固定线部件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把手通过的要领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A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15是对由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B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0相当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16是对由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C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0相当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17是对由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D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6相当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18是对由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E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0相当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19是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F的把手安装于保护件的状态下的室外单元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20是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G的把手安装于保护件的状态下的图,且是与图19相当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21是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H的把手安装于保护件的状态下的图,且是与图19相当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I的把手部分的主要部位立体图。
图23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图22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结合进行说明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24是对将固定线部件安装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J的把手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固定线部件的安装部分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
图25是对将固定线部件安装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K的多个把手而防止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倾倒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2相当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L的图,且是与图1相当的从背面侧观察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单元主体(热源单元);2…顶部面板;3…右侧面板;4…前表面面板;6…侧面保护件(保护件);7…线材;7a…横向线材(线材);7b…纵向线材(线材);8…左侧面板;9…外廓支柱;10…接水盘;11…热交换器;11a…后边部(热交换器);11b…侧边部(热交换器);12…压缩机;13…接收器;14…分隔板;15…机械室;16…送风机;16a…风扇马达;17…送风机室;18a~18c…固定把手;20…把手;20a…表侧部件;20b…里侧部件;20c…铰接部;20d…挂手部;20e…槽部;20f…结合构件;20g…卡合孔;20h…卡止片;20j…上表面;20k…切口部;20n…肋;20p~20r…固定孔(通孔);21…固定线部件;22…设备;23…螺钉;24…独立部件;24a…螺钉;24b…螺钉;25…背面保护件(保护件);26…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图1~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图2是从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前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对将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外廓面板类部件拆下而示出的主要构成部件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剖视俯视图。图4是对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左侧面的外廓结构进行说明的保护件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把手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对图5的把手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将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打开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7是对图5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结合进行说明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图8是对把手的里侧部件从侧面保护件的间隙通过的尺寸关系进行说明的主要部位侧视图。图9是对把手的里侧部件从侧面保护件的间隙通过的尺寸关系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8相当的主要部位侧视图。图10是对由图5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图11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把手的安装位置的变更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4相当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保护件部分的立体图。图12是对将固定线部件安装于把手而防止室外单元倾倒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从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前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3是对使固定线部件从把手通过的要领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热泵式热水器的热源单元或者冷藏陈列柜的室外单元等的热源单元的例子,示出了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空调机构成为包括室外单元(热源单元)即室外单元主体1与未图示的室内单元,作为室外单元的室外单元主体1例如设置于屋外,另外,室内单元设置于屋内,对房间进行制热或者制冷等的空气调节。这样,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室外单元主体1的框体被如下金属薄板部件等覆盖:顶部面板2,其是借助螺钉等而将外廓安装为能够装拆的顶板;右侧面板3,其是右侧的侧板;前表面面板4;左侧面板8,其形成左侧面的前侧部分;外廓支柱9,其形成左侧背面的拐角部分;以及接水盘10,其形成下表面。
另外,如图3等所示,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框体的内部,为了高效地配置热交换器11,一般情况下,大多以使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弯曲成L字形状的形状的方式设置热交换器11,以便扩大热交换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由后边部11a与侧边部11b形成为L字形状的俯视形状,其中,后边部11a沿着接水盘10的长边方向形成为左右较长,且配置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侧,侧边部11b从后边部11a的左端朝前方弯曲,并沿着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廓的左侧面而形成。另外,作为该室外热交换器11的结构,例如形成为将纵长的长方形的薄铝的两列翅片以隔开能够使空气流通的间隙的方式层叠于配管。
另外,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框体的内部,压缩机12与接收器(receiver)13设置于接水盘10的右侧,其中,压缩机12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接收器13经由配管(未图示)而与该压缩机12连接。而且,室外单元主体1的框体的内部被分隔板14划分为机械室15与送风机室17,在机械室15对压缩机12进行收纳,在送风机室17对送风机16以及用于驱动送风机16的风扇马达16a进行收纳。
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廓的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侧,在左侧面板8与外廓支柱9之间设置有侧面保护件6,该侧面保护件6是通过在横向及纵向上对多根线材7进行组合而形成为方格状的保护件,所述线材7例如由直径为3mm~7mm左右的铁丝部件等构成。在本例中,线材7包括横向线材7a与纵向线材7b,线材7a的两端通过焊接等方式而与左侧面板8以及外廓支柱9连结,通过将30根以上的线材7a与1根线材7b组合而形成上述侧面保护件6,设置该侧面保护件6的目的在于,形成用于使外部空气向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流通的广阔的开口空间,并且防止因手等触碰热交换器11而使得热交换器11发生变形,以便保护热交换器,促发警报以使手等不触碰热交换器11。此外,利用线材7形成侧面保护件6的理由在于,能够使用于朝向热交换器11吸入外部空气的开口形成为较大的面积,并且,线材7为强度较高且难以变形的材料,另外,其价格低廉,因此,将线材7用于侧面保护件6。
另外,还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设置有背面保护件25,该背面保护件25是通过对线材26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保护件,其用途在于实施保护,促发警报以使手等不触碰热交换器11的后边部11a。
另外,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右侧前后以及左前表面分别设置有固定把手18a~18c,这些固定把手18a~18c嵌入固定于安装孔部(未图示)、且通过树脂成型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安装孔部设置于右侧面板3的前后以及左侧面板8。
接下来,根据图4~图11对作为搬运用把手的把手20的结构进行说明,该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且通过树脂成型的方式而形成。把手20具备:表侧部件20a,其配置于侧面保护件6、且配置于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的相反侧的位置,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20d;里侧部件20b,其配置于侧面保护件6、且配置于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表侧部件20a结合;以及槽部20e,其形成于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接合面,线材7夹入于该槽部20e,利用槽部20e将线材7夹入于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之间并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结合,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
接下来,对利用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线材7结合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把手20的例子中,在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接合面的上边形成有铰接部20c,该铰接部20c将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连结为能够旋转。虽然未对该铰接部20c进行详细的图示,但是,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等而容易地形成铰接部20c:在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中的任一方形成轴部分,利用树脂部件的弹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使另一方嵌入到该轴部分。
另外,如图6、图7所示,在把手20的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下端部分,设置有使表侧部件20a的下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卡合孔20g、以及以从里侧部件20b的下端一体地朝前方突出的方式而形成的与卡合孔20g结合的卡止片20h,由卡合孔20g与卡止片20h形成结合构件20f,该结合构件20f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结合。而且,若利用铰接部20c以将线材7夹入于槽部20e的方式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闭合,则卡止片20h的倾斜部分与表侧部件20a的下端接触,卡止片20h由于树脂部件的弹性变形而挠曲,卡止片20h的弹性变形在卡止孔20g恢复,使得卡止片20h卡挂于卡止孔20g,从而,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下端部分牢固地结合而不会简单地脱离。另外,在使卡止片20h从卡止孔20g脱离的情况下,操作人员用手等并借助树脂部件的弹性而使卡止片20h朝从卡止孔20g脱离的方向发生变形,由此能够使卡止片20h脱离,能够将把手20从侧面保护件6拆下。
接下来,对形成于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接合面的、将线材7夹入的槽部20e进行详细说明。在该图5、图6的例子中设置有槽部20e,该槽部20e将线材7中的上下相邻的两根横向线材7a、以及一根纵向线材7b夹入。而且,如图10所示,在本例中,在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分别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在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接合时形成上述槽部20e,并且该槽部20e的形状与线材7的形状大致相同。把手20将本例的横向线材7a与纵向线材7b那样的两根以上的多根线材7夹入,由此防止把手20在线材7的部分旋转、移动,另外,同时将线材7中的横向线材7a与纵向线材7b夹入,从而,利用横向线材7a而使得把手20不在上下的纵向上移动,另外,还利用纵向线材7b限制把手20在左右的横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把手20沿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能够牢固地将把手20固定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另外,在本例中,为了能够实现与纵向线材7b的结合,对铰接部20c的与纵向线材7b发生干涉的部分进行切割而形成切口部20k,从而使得铰接部20c不与纵向线材7b发生干涉。
此外,为了不使横向线材7a与纵向线材7b交叉的重叠部分出现阶梯差,可以以压扁为厚度的一半的方式使重叠部分的线材重叠,由此消除阶梯差,并使横向的槽部20e的深度与纵向的槽部20e的深度相同,但是,在以使线材保持原样地重叠而出现阶梯差的方式对横向线材7a与纵向线材7b交叉的重叠部分进行组合的情况下,利用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对横向线材7a与纵向线材7b进行夹持时,里侧部件20b侧方向的位置会从表侧部件20a侧偏移,因此,只要通过在横向与纵向上对槽部20e的深度进行变更而同时进行夹持即可。
接下来,对把手20的表侧部件20a的上表面20j的斜度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表侧部件20a的上表面20j形成为随着趋向里侧部件20b侧的相反侧的末端而朝下方倾斜,只要设为其倾斜角度Q相对于水平方向处于20度~60度的范围即可,通过使之这样倾斜,从而具有如下效果:在下雪时,雪容易从把手20的上表面20j朝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侧滑落,能够抑制雪滞留于把手20的上表面20j,从而能够防止因雪滞留并与热交换器11侧接触而导致热交换能力降低。
另外,把手20的供手指伸入的衣袋状部即挂手部20d设置于把手20的表侧部件20a,供手(手指)伸入的把手20的空间构成为在挂手部20d与表侧部件20a的外周立起设置有肋20n。由于具备该肋20n,从而在把手20的内外形成有面,肋20n的内表面具有在使用把手20时抑制手在左右方向上移动、错动的效果。而且,若操作人员将手卡挂于在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安装的把手20,且为了对室外单元主体1进行搬运而对把手20进行抬升,则利用被夹入于槽部20e的线材7而使得把手20牢固地卡挂于线材7,从而把手20不会从侧面保护件6脱离,能够利用把手20并经由侧面保护件6而对室外单元主体1在侧面保护件6侧进行抬升。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例子那样,把手20在表侧部件20a侧形成有挂手部20c,因此,如图7所示,能够减薄里侧部件20b侧的厚度尺寸N1。因此,即便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与侧面保护件6之间的间隔即从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接合面至侧边部11b的尺寸N2较窄,也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使热交换器11的尺寸形成为朝侧面保护件6侧增大,并能够减小室外单元主体1的供把手20安装的部分的外廓尺寸。
接下来,对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之间通过的把手20的尺寸关系进行说明。如图8、图9所示,为了利用把手20的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对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进行夹持,将里侧部件20b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热交换器11侧,因此,需要使该里侧部件20b从外侧朝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所处的内侧穿过线材7之间,对于如图8那样的里侧部件20b的宽度尺寸N3以及侧面保护件6的间隙的宽度尺寸N4,将它们设为使得该里侧部件20b如图9那样倾斜地穿过侧面保护件6的间隙的尺寸,从而能够容易地使里侧部件20b从侧面保护件6的间隙通过。
接下来,利用图11对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任意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由于横向线材7a在上下方向的整个范围设置有多根,因此,例如图11中的7处位置的把手20所示,无论在何种高度的位置都能够进行更换安装,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体形不同的操作人员容易进行作业的场所,从而,在进行搬运以及安装时,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室外用单元主体1进行抬升,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
换句话说,在日本所使用的室外单元主体1是以日本人的平均体形为基准而确定把手20的高度等的设定位置,但是,在通过出口等方式而实现在外国使用日本国内所开发的室外单元主体1的情况下,是由外国人对室外单元主体1进行搬运以及现场安装作业的。因此,若考虑到体形不同的外国人对室外单元主体1进行搬运以及现场安装作业的情况,则特别优选将把手20的位置设置于操作人员容易进行作业的场所。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能够将把手20自如地更换安装于体形不同的操作人员容易进行作业的场所,那么,便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搬运以及安装作业。
另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使用横向的两个槽部20e,还能够如图11的P3位置所示那样将把手20安装于纵向线材7b的右侧的横向线材7a。而且,在两位操作人员在左右两侧对室外单元主体1进行搬运时,当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左侧进行搬运的操作人员将左手伸入到图11的P1位置处的左侧的把手20、且将右手伸入到右侧的固定把手18c的情况下,能够想到因双手的高度位置不同而难以进行搬运的情况,但在该情况下,将供左手伸入的把手20更换安装于图11的P2位置,由此使得把手20与固定把手18c处于相同的高度位置,从而操作人员的作业性得以改善。另外,在难以将手伸入到设置于角部的固定位置的固定把手18c而进行搬运的情况下,还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左右方向上,例如图11的P1与P3的位置所示那样,将把手20设置于左右两侧,将左手伸入到P1位置处的左侧的把手20,并将右手伸入到P3位置处的右侧的把手20,由此进行搬运。在该情况下,操作人员的身体靠向室外单元主体1的左侧面侧。这样,若利用改变操作人员搬运时的配置这一点,则能够获得如下效果:能够防止操作人员手臂的肘部等在狭窄的场所移动(例如攀爬楼梯)时造成妨碍,还能够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另外,在本例中,右侧的P3位置处的把手20朝向左侧的移动被左侧的P1位置处的把手20限制,还被左侧面板8限制成不会向右侧移动。
接下来,对将把手20利用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倾倒防止用的固定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把手20设置有通孔20p~20r,这些通孔20p~20r是从表侧部件20a贯通至里侧部件20b、且处于3处位置的固定孔。而且,在本例中,将通孔20p~20r的位置配置为,使得横向的一个槽部20e从作为固定孔的通孔20p、20q与作为固定孔的通孔20r之间通过。换句话说,将配置通孔20p~20r的位置配置为,使得横向的一根线材7a从通孔20p、20q与通孔20r之间通过。
而且,如图12所示,利用铁丝等固定线部件21等将安装于室外机单元主体1的把手20与地基或者周边的建筑物、支柱连结,或者在集中设置的情况下将把手20与相邻的其他室外单元(未图示)等的即便在刮风下雨、地震等时也不会简单地倾倒或者移动的设备22连结,由此,能够防止室外单元1移动或者倾倒。另外,即便用于防止室外单元1倾倒的把手20部件经过长年的时间而劣化,由于能够相对于侧面保护件6而对把手20部件进行拆装,因此,通过更换把手20部件、或者将把手20部件附加安装于已经占据并投入市场、且未实施固定的室外单元,也能够防止倾倒,从而能够使之抵御自然灾害。
另外,如图13所示,例如使固定线部件21从表侧部件20a通过里侧部件20b的通孔20q,再使固定线部件21从里侧部件20b通过表侧部件20a的通孔20r,由此,将固定线部件21安装于把手20。这样,利用从把手20的表面贯通至背面的固定孔即通孔20p~20r,能够使固定线部件21从这些通孔20p~20r通过而进行固定。而且,在本例中,使固定线部件从设置于把手20的通孔20q通过之后再使之从通孔20r通过,并使设置于把手20的通孔20q、20r形成于跨越成为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廓的线材7a的位置,因此,当使固定线部件21从通孔通过时,能够使固定线部件21经由把手20而斜挂于构成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廓的线材7a,从而能够实现更牢固的固定。换句话说,由此,例如,即便由于强风等的外部干扰而施加有使得室外单元主体1进行移动的力,进而导致把手20破损,也能够将固定线部件21固定(卡挂)于外廓的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a,因此,室外单元主体1不会立即倾倒,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
压缩机12的重量占室外单元主体1的大部分重量,从室外单元主体1的正面观察时,压缩机12配置于右侧的机械室15,因此,室外单元主体1的重心位置偏向右侧。因此,在由于大型台风的强风等的外部干扰而导致室外单元主体1移动(倾倒)的情况下,室外单元主体1从配置有热交换器11的重量较轻的左侧开始移动,作为为了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而进行固定的部分,若考虑到该现象,则对室外单元主体1的处于左侧即配置有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的侧面侧进行固定较为有效。但是,由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热交换器11侧的侧面开设有空气的吸入口,因此,存在能够进行固定的场所较少的课题,但是,如本实施方式的例子那样,为了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能够利用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把手20而对容易移动的室外单元主体1的配置有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的左侧面侧进行固定,因此,具有能够高效地防止倾倒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示出了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分体形成、且具备将上边连结为能够旋转的铰接部20c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不对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上边进行分割,例如由粘性较强的树脂(例如聚丙烯树脂)一体地成型为薄壁且能够折弯的铰接部20c,由此也可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相同的效果。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横向线材7a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上下的任一横向线材7a的位置的情况,但是,线材7a的上下方向的间隔也可以不同,能够与线材7a的不同的上下间隔对应地设置多个设置于把手20的横向的槽部20e,并选择将线材7a夹入的槽部20e的位置而对把手20进行安装。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将两根横向线材7a与一根纵向线材7b的共计3根线材7一同夹入于把手20而牢固地进行安装的情况,但是,若线材7的间隔较窄,则也可以将更多的线材7夹入而牢固地进行安装,另外,也可以仅将一根横向线材7a与一根纵向线材7b的两根线材夹入、或者仅将两根横向线材7a夹入而进行安装。这样,通过将两根以上的线材7夹入,则把手20不会以一根线材7为轴而旋转,因此,把手20被牢固地安装固定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在把手20的一处部位设置有结合构件20f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设置多个结合构件20f,从而进一步强化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结合。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将搬运用的把手20用于室外单元主体1,该室外单元主体1在内部收纳有热交换器11、送风机16以及压缩机12,并在外廓具备用于保护热交换器11的、由多根线材7构成的侧面保护件6,把手20具备:表侧部件20a,其配置于侧面保护件6的外侧,且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20d;里侧部件20b,其配置于侧面保护件6的内侧,且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表侧部件20a结合;以及槽部20e,其形成于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接合面,且将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夹入,利用槽部20e在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之间将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夹入,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结合,由此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因此,能够获得如下效果:能够在纵向以及横向上更换把手20相对于侧面保护件6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室外单元主体1的搬运作业。
另外,作为实施方式的例子的效果,还具有如下效果:由于是能够从室外单元主体1拆下的把手20,因此,通过在搬运·安装之后将其拆下,在用完把手20以后难以对室外单元主体1进行搬运,还有利于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被以材料为目的而盗取。另外,在将把手20用作针对自然灾害而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的部件时,利用能够将其安装于任意位置、以及能够安装多个的特点,利用固定线部件21等将其与设备22(不仅包括地基,还包括附近的建筑物、或者室外单元彼此等)连接,由此能够提高倾倒防止效果。另外,由于能够将把手20附加安装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侧面保护件6,因此,还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已经占据并投入市场的室外单元主体1。另外,还具有如下效果:在室外单元主体1因陈旧而被废弃等时,将把手20从室外单元主体1拆下,有利于垃圾的分类,从而有利于保护环境。另外,当还被用作倾倒防止部件的把手20因长年的变化而劣化时,还能够将其更换为崭新的把手20部件。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A进行说明。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借助铰接部20c的构造将把手20的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上边连结,从而使得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不会散乱地分离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分割的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从侧面保护件6的两侧对齐并结合。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A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可以形成为,以卡挂方式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各自的上边结合,并与上述例子同样地利用结合构件20f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各自的下边结合,由此将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固定并将它们安装于线材7,从而,能够任意地改变把手20的安装位置,能够获得与上述例子相同的效果。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舍弃上边的卡挂结构,将结合构件20f设置于把手20的上下左右的四边,由此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牢固地结合。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B进行说明。图15是对由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B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而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0相当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线材7与槽部20e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情况,但是,即便形成为如图15所示那样在线材7与槽部20e之间存在间隙的结构,也能够利用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将把手20安装固定于线材7,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这样设置间隙,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即便是多根线材7的位置略微不同、或者线材7的直径略微不同的室外单元主体1,也能够对把手20进行安装。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C进行说明。图16是对由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C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而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0相当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通过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双方凹陷而形成槽部20e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通过使表侧部件20a或者里侧部件20b的一方凹陷而形成槽部20e。在本例中,通过使表侧部件20a侧凹陷而形成槽部20e。这样一来,能够利用槽部20e对线材7进行夹持,与上述例子同样地将把手20安装于线材7,并且,能够进一步减薄里侧部件20b的朝向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侧的厚度,因此,即便使侧面保护件6与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缩窄也能够对里侧部件20b进行配置,因此,还能够获得如下效果:能够使热交换器11较宽地形成,并能够减小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廓,从而能够形成廉价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D进行说明。图17是对由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D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而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6相当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在上述的图16的例子中,示出了将槽部20e形成于表侧部件20a、且里侧部件20b的面平坦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如图17所示那样形成为,使得表侧部件20a侧的槽部20e较深地形成,并使里侧部件20b侧突出,从而,与上述的例子相同,能够利用槽部20e对线材7进行夹持,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线材7,另外,能够使里侧部件20b的朝向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侧的厚度较薄地形成,因此,即便使侧面保护件6与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之间的间隙缩窄也能够对里侧部件20b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同样地获得如下效果:能够使热交换器11较宽地形成,并能够减小室外单元主体的外廓,从而,能够形成为廉价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E进行说明。图18是对由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E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接合面而夹入的线材、以及槽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0相当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线材7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但是,线材7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图18所示,线材7的截面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四边形状,只要使槽部20e形成为与线材7的截面形状匹配的形状即可,从而,与上述的例子相同,能够获得如下结构:能够利用槽部20e对线材7进行夹持,从而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线材7。另外,线材7可以是截面形状为内部空心的线材,也可以通过对板材进行卷曲而形成为线材形状。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F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F的把手安装于侧面保护件的状态下的室外单元主体的主要部位侧视图。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将把手20安装于两根横向线材7a与纵向线材7b,且利用线材7a、7b而使得把手20不会上下左右地移动的情况,但是,如图19所示,可以将把手20仅安装于外廓支柱9与纵向线材7b之间的两根横向线材7a,即使形成为这种结构,即便把手20欲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把手20的肋20n也会与外廓支柱9以及纵向线材7b接触而对把手20的移动加以限制,因此,能够将把手20安装成无法移动,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例子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G进行说明。图20是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G的把手安装于侧面保护件的状态下的图,且是与图19相当的主要部位侧视图。在图19的例子中,示出了将把手20安装于外廓支柱9与纵向线材7b之间的两根横向线材7a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如图20所示,在设置有两根纵向线材7b的侧面保护件6的情况下,可以将把手20安装于两根纵向线材7b之间的横向线材7a。即便如此,由于两根纵向线材7b的存在,把手20的肋20n的外侧也会与纵向线材7b分别接触,从而对把手20b在横向上的移动加以限制,因此,与上述的例子相同,能够获得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H进行说明。图21是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H的把手安装于保护件的状态下的图,且是与图19相当的主要部位侧视图。在图19的例子中,示出了将把手20安装于外廓支柱9与纵向线材7b之间的两根横向线材7a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如图21所示,在设置有两根纵向线材7b的侧面保护件6的情况下,可以与纵向的两根线材7b的位置对应地形成把手20的槽部20e,从而将把手20安装于纵向的两根线材7b。即便如此,把手20朝向横向线材7a侧的移动也会被横向线材7a限制,因此,同样能够获得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结构。
接下来,根据图22以及图23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I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I的把手部分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图23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图22的把手的表侧部件与里侧部件的结合进行说明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示出了利用结合构件20f而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结合的情况,其中,在它们结合的过程中,结合构件20f利用了树脂部件的弹性,但是,也可以利用螺钉23等的结合构件进行紧固连结,使它们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结合,在本例中,可以在表侧部件20a侧设置供螺钉23通过的孔20s,并在里侧部件20b设置用于对螺钉23进行紧固的螺钉部20t,由此进行紧固,从而,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相同,能够获得如下效果:能够将把手2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并且,还能够获得如下效果:能够利用螺钉23而将把手20牢固地固定于侧面保护件6。此外,在本例中,示出了把手20的上部借助铰接部20c而结合,且把手20的下部的左右侧借助两个螺钉23而结合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分割的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对齐并利用螺钉23而使它们的上下左右侧均结合,只要形状与把手20的形状匹配的结合构件设置有适当的数量即可。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J进行说明。图24是对将固定线部件安装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J的把手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固定线部件的安装部分的主要部位纵剖视图。在上述例子中,作为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的单元,示出了在把手20直接形成有固定孔即通孔20p~20r,并使固定线部件21从通孔20p~20r通过而进行紧固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作为固定部件的独立部件24安装于把手20,并将固定线部件21安装于该独立部件24。在本例中,可以利用螺钉24a将独立部件24紧固固定于把手20的表侧部件20a,利用螺钉24b将固定线部件21固定于该固定部件即独立部件24,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相同的效果。另外,这样,由于能够附加安装独立部件24,因此,还能够将其安装于已经占据并投入市场的室外单元主体1。另外,在废弃时还有利于垃圾的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另外,还能够获得如下效果:当作为倾倒防止部件的把手20、独立部件24因长年的变化而劣化时,能够将其更换为崭新的部件。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利用螺钉24b将固定线部件21安装于独立部件24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在把手20直接形成螺孔(未图示),并直接利用螺钉24b等将固定线部件21紧固固定于把手20。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K进行说明。图25是对将固定线部件安装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K的多个把手而防止室外单元倾倒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12相当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在图12的例子中,示出了利用一处部位的把手20并通过固定线部件21而将室外单元与设备22连结的结构,但是,由于把手20能够固定于侧面保护件6的上下左右的任意位置,换句话说,能够将多个把手20同时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因此,利用安装有多个把手20的特点,能够根据室外单元主体1的安装环境而实现各种固定。在该图25的例子中,安装有7个把手20,并利用固定线部件21而将它们分别牢固地固定于设备22。另外,随着把手20部件的长年的劣化,能够对把手20部件进行更换,或者,能够将把手20与固定线部件21附加安装于已经占据并投入市场、且未实施固定的室外单元主体1,从而,能够获得如下效果:能够防止室外单元主体倾倒,从而能够使之抵御自然灾害。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L进行说明。图26是从背面侧观察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他例子L的、与图1相当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如图26所示,由于能够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各种位置,因此,无需将把手20设置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另外,室外单元主体1在多数情况下配置为使得背面侧朝向建筑物的墙壁侧等,如果安装了室外单元主体1,则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侧在多数情况下被设置为难以从室外单元的外侧观察到,因此,与侧边部11b侧相比,人手与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侧即热交换器11的后边部11a侧接触的可能性较小,从而还能够省略图1那样的背面保护件25。在该图26的例子中,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不具备用于保护热交换器11的背面保护件25,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并未设置对于外部空气的吸入造成妨碍的妨碍物。这样一来,能够废除背面保护件25的线材26部件,从而能够防止利用送风机16吸入外部空气时产生破风音,另外,还能够减少在暴雪地带的雪或者冰柱等的形成部位,从而具有能够提高室外单元主体1的热交换性能以及品质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示出了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右侧配置有压缩机12,在配置有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的室外单元主体1的左侧面侧安装有把手2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压缩机12配置于左侧、且将热交换器11的侧边部11b配置于右侧,在将侧面保护件6设置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右侧面侧的情况下,将把手20安装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右侧面侧,根据设置有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的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廓面的位置,也可以将把手20的安装位置设置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其他外廓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作为热源单元而示出了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主体1,但是,只要是如热泵式热水器的热源单元或者冷藏陈列柜的室外单元那样在内部收纳有热交换器11、送风机16以及压缩机15,在外廓具备用于保护热交换器11的由多根线材7构成的侧面保护件6(保护件)的热源单元,便能够同样地应用搬运用把手20的结构,能够同样地将把手20的安装位置变更为使得进行搬运以及安装的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另外,还具有如下效果:能够获得防止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倾倒的结构。
这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具有如下效果。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搬运用把手20,其用于热源单元(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主体1等),该热源单元在内部对热交换器11、送风机16以及压缩机15进行收纳,在外廓用于具备保护热交换器11、且由多根线材7构成的侧面保护件6(保护件),把手20具备:表侧部件20a,其配置于侧面保护件6、且配置于热交换器11(侧边部11b)的相反侧,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20d;里侧部件20b,其配置于侧面保护件6、且配置于热交换器11(侧边部11b)侧,经由线材7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表侧部件20a结合;以及槽部20e,其形成于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接合面,用于将线材7夹入,将线材7夹入于槽部20e,并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结合,由此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将把手20的安装位置变更为对室外单元主体1进行搬运以及安装的操作人员容易进行作业的位置,从而能够获得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的搬运用把手20。
另外,若将热源单元设为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室外单元主体1)或者热泵式热水器的热源单元,则具有如下效果:能够获得如下空调机的室外单元或者热泵式热水器的热源单元,其具备能够使进行搬运以及安装的操作人员的作业变得容易的搬运用把手20。
另外,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外单元,其具备:室外单元主体1,其在内部对热交换器11、送风机16以及压缩机15进行收纳;侧面保护件6(保护件),其设置于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廓,用于保护热交换器11,且由多根线材7构成;以及搬运用把手20,其安装于侧面保护件的线材7,把手20具备:表侧部件20a,其配置于侧面保护件6、且配置于热交换器11(侧边部11b)的相反侧,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20d;里侧部件20b,其配置于侧面保护件6、且配置于热交换器11(侧边部11b)侧,经由线材7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表侧部件20a结合;以及槽部20e,其形成于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接合面,用于将线材7夹入,将线材7夹入于槽部20e,使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结合,由此将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将把手20的安装位置变更为对室外单元主体1进行搬运以及安装的操作人员容易进行作业的位置,从而能够获得具备能够使操作人员的作业变得容易的搬运用把手20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主体1。
另外,由于把手20安装成夹入有两根以上的线材7,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获得能够将搬运用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且使得搬运用把手20不旋转的结构。
另外,由于把手20安装成夹入有纵向与横向的双方的线材7a、7b,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获得能够将把手20牢固地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而不会使该把手20移动的结构。
另外,由于把手20借助铰接部20c而使表侧部件20a的一端与里侧部件20b的一端结合,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获得能够容易地实现表侧部件20a与里侧部件20b的结合的结构。
另外,由于表侧部件20a的上表面20j以随着趋向里侧部件20b的相反方向的末端而朝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下雪时,雪容易从把手20的上表面20j向室外单元主体1的外侧滑落,能够抑制雪滞留于把手20的上表面20j,从而能够防止因雪滞留且雪与热交换器11侧接触而使得热交换能力降低。
另外,由于能够将用于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的固定线部件21安装于把手20,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容易地针对自然灾害而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
另外,在把手20具备对固定线部件21进行固定的螺孔或者通孔20p~20r,能够将固定线部件21安装于把手20,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容易地针对自然灾害而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
另外,用于将固定线部件21固定于把手20的通孔20q、20r设置有多个,使这些通孔20q、20r从把手20的表侧部件20a贯通至里侧部件20b,并将它们设置于使得线材7从其间通过的位置,使固定线部件21从多个通孔20q、20r通过,经由通孔220q、20r并以跨越线材7的方式对固定线部件21进行安装,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容易地针对自然灾害而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另外,即便施加有使室外单元主体1移动的力进而导致把手20破损,也能够将固定线部件21固定(卡挂)于外廓的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a,从而,室外单元1不会立即倾倒,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
另外,由于将多个把手20安装于侧面保护件6的线材7,将多个固定线部件21固定于多个把手20而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根据各种设置环境状况而可靠地防止室外单元主体1倾倒。
另外,由于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侧面具备供把手20安装的侧面保护件6,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不具备用于保护热交换器11的保护件,在室外单元主体1的背面不设置对外部空气的吸入造成妨碍的妨碍物,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防止在利用送风机16吸入外部空气时产生破风音,另外,能够减少暴雪地带的雪或者冰柱等的形成部位,从而能够提高室外单元主体1的热交换性能以及品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都是通过在把手的槽部夹入保护件的线材而将把手安装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线材,但是,只要能够将把手安装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线材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例如,可以在把手的表侧部件的内表面或者里侧部件的内表面设置挂钩等的钩挂单元,从而利用该钩挂单元将把手安装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线材。

Claims (21)

1.一种搬运用把手,其用于热源单元,该热源单元在内部对热交换器、送风机以及压缩机进行收纳,并在外廓具备用于保护所述热交换器、且由多根线材构成的保护件,
所述搬运用把手的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具备:
表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热交换器的相反侧,并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以及
里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热交换器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所述表侧部件结合,
使所述表侧部件与所述里侧部件结合,由此将所述把手安装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线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还具备槽部,该槽部形成于所述表侧部件与所述里侧部件的接合面,且用于将所述线材夹入,
以将所述线材夹入于所述槽部的方式使所述表侧部件与所述里侧部件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安装成夹入有两根以上的所述线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安装成夹入有纵向与横向的双方的所述线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利用铰接部将所述表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里侧部件的一端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侧部件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所述里侧部件的相反方向的末端而朝下方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单元为空调机的室外单元或者热泵式热水器的热源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防止所述室外单元主体倾倒的固定线部件能够安装于所述把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手具备对所述固定线部件进行固定的螺孔或者通孔,所述固定线部件能够安装于所述把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搬运用把手,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固定线部件固定于所述把手的通孔设置有多个,使这些通孔从所述把手的所述表侧部件贯通至所述里侧部件,并将它们设置于使得所述线材从它们之间通过的位置,使所述固定线部件从多个所述通孔通过,经由所述通孔并以跨越所述线材的方式对所述固定线部件进行安装。
11.一种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具备:
室外单元主体,其在内部对热交换器、送风机以及压缩机进行收纳;
保护件,其设置于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外廓,用于保护所述热交换器,由多根线材构成;以及
搬运用把手,其安装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线材,
所述把手具备:
表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热交换器的相反侧,并形成有供手卡挂的挂手部;以及
里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热交换器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所述表侧部件结合,
使所述表侧部件与所述里侧部件结合,由此将所述把手安装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线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还具备槽部,该槽部形成于所述表侧部件与所述里侧部件的接合面,且用于将所述线材夹入,
以将所述线材夹入于所述槽部的方式使所述表侧部件与所述里侧 部件结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安装成夹入有两根以上的所述线材。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安装成夹入有纵向与横向的双方的所述线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借助铰接部使所述表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里侧部件的一端结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侧部件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所述里侧部件的相反方向的末端而朝下方倾斜。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防止所述室外单元主体倾倒的固定线部件能够安装于所述把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手具备对所述固定线部件进行固定的螺孔或者通孔,所述固定线部件能够安装于所述把手。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固定线部件固定于所述把手的通孔设置有多个,使这些通孔从所述把手的所述表侧部件贯通至所述里侧部件,并将它们设置于使得所述线材从它们之间通过的位置,使所述固定线部件从多个所述通孔通过,经由所述通孔并以跨越所述线材的方式对所述固定线部件进行安装。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将多个所述把手安装于所述保护件的所述线材,将多个所述固定线部件固定于多个所述把手,由此防止所述室外单元主体倾倒。
21.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侧面具备供所述把手安装的所述保护件,在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背面不具备用于保护所述热交换器的保护件,在所述室外单元主体的背面不设置对外部空气的吸入造成妨碍的妨碍物。
CN201520235093.6U 2014-07-04 2015-04-17 搬运用把手、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Active CN2047179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8455 2014-07-04
JP2014138455A JP6225846B2 (ja) 2014-07-04 2014-07-04 運搬用の取っ手、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17919U true CN204717919U (zh) 2015-10-21

Family

ID=54316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35093.6U Active CN204717919U (zh) 2014-07-04 2015-04-17 搬运用把手、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25846B2 (zh)
CN (1) CN20471791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55615A1 (ja) * 2018-02-09 2019-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7050524B2 (ja) * 2018-02-23 2022-04-08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WO2023119565A1 (zh) * 2021-12-23 2023-06-29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3634U (ja) * 1992-03-31 1993-11-1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H07301434A (ja) * 1994-05-06 1995-11-14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調機の室外機
JP4789185B2 (ja) * 2005-11-30 2011-10-12 積水樹脂株式会社 フェンス
JP2008133986A (ja) * 2006-11-28 2008-06-12 Daikin Ind Ltd 空調ユニット、そのフレーム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65951A (ja) * 2008-09-11 2010-03-25 Toshiba Carrier Corp 熱源機
JP5565072B2 (ja) * 2010-01-25 2014-08-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機用取っ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室外機
JP5794956B2 (ja) * 2012-07-18 2015-10-14 株式会社八木 しのび返し取付具
JP6214458B2 (ja) * 2014-04-21 2017-10-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17646A (ja) 2016-02-01
JP6225846B2 (ja) 2017-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17919U (zh) 搬运用把手、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CN103608531B (zh) 竖向面板的安装硬件和安装系统
CN107591749A (zh) 一种可组装式具备防尘结构的电缆桥架
CN102455025A (zh) 窗式空调
KR102283550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US10641504B2 (en) Air-conditioner outdoor device and air-conditioner unit
JP620311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9073249A (zh) 热源单元
CN203764272U (zh) 一种独立正压通风的试剂柜
CN106196340B (zh) 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
CN204987280U (zh) 空调室外机
CN203857587U (zh) 空调室外机
JP2011163670A (ja) 熱源機
CN204555060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柜
CN210107684U (zh) 一种空调面板及空调器
CN105115122B (zh) 一种出风口结构及空调器
CN201037275Y (zh) 多功能通风隔板单元
CN203298460U (zh) 空调器及其蒸发器排水结构
CN205351706U (zh) 一种空调柜机外壳背板
CN103776151B (zh) 空气调节机
CN201628350U (zh) 空调室外机
JP2009198049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6018949U (zh) 空调器
CN213454169U (zh) 一种中隔板及其空调器
CN203443044U (zh) 空调出风口栅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