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32680U - 触点机构部 - Google Patents
触点机构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32680U CN204632680U CN201490000229.9U CN201490000229U CN204632680U CN 204632680 U CN204632680 U CN 204632680U CN 201490000229 U CN201490000229 U CN 201490000229U CN 204632680 U CN204632680 U CN 2046326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iron plate
- electromagnetism iron
- servicing unit
- fixed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342 intercro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106 Liquid cryst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7 Liquid-crystal polymers (LC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H01H1/28—Assembly of three or more contact-supporting spring bla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5—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making a resilient or flexible connection
- H01H50/646—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making a resilient or flexible connection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a blade spr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27—Polarised relays in which the movable par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permanent magnet, sandwiched between pole-plates, each forming an active air-gap with parts of the stationary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触点机构部(50),使设于固定触点端子(51)的固定触点(52)和设于可动接触片(60)的可动触点(56)可接触分离地相对,其中,将以使两端部相对的方式配置的至少一对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以与固定触点端子(51)和可动接触片(60)分别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经由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而通过固定触点端子(51)及可动接触片(60)的电气路径设有绝缘装置,该绝缘装置防止在固定触点(52)和可动触点(56)接触而使固定触点端子(51)和可动触点端子(54)成为导通状态时,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的两端部相互吸引,并且固定触点端子(51)和上述可动触点端子(54)经由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导通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点机构部,特别是涉及组装到电磁继电器等开关装置的触点机构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组装到电磁继电器等开关装置的触点机构部,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的图1所记载的机构。在该触点机构部中,将可动触点端子2和可动接触片4以相对的方式配置,在通电时,抑制可动接触片4的触点按钮6向远离固定触点端子的触点按钮3的方向作用的反力,而阻碍触点间的分离。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661,319号说明书
但是,在上述触点机构部中,存在不能充分抑制触点间的反力,在通电时触点间分离的问题。另外,由于可动触点端子2和可动接触片4以相对的方式配置,故而可动触点端子2的材料使用量变多,容易大型化而不易小型化。因此,存在电磁继电器等空间效率降低且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触点机构部,接触可靠性高,空间效率良好且制造成本廉价。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触点机构部使设于固定触点端子的固定触点和设于可动接触片的可动触点可接触分离地相对,其中,将以使两端部相对的方式配置的至少一对吸引辅助装置以与所述固定触点端子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分别相对的方式配置,在经由所述吸引辅助装置而通过所述固定触点端子及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电气路径上设有绝缘装置,该绝缘装置防止在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接触而使所述固定触点端子和可动触点端子成为导通状态时,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相互吸引,并且所述固定触点端子和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经由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而导通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动作时,在一对吸引辅助装置上产生磁通,在吸引辅助装 置之间产生吸引力。因此,不像以往那样将可动触点端子和可动接触片相对配置就能够提高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间的触点接触力,故而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并且可使可动触点端子小型化,可提高空间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将所述绝缘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触点端子与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所述吸引辅助装置之间,或者所述可动接触片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吸引辅助装置之间,或者所述一对吸引辅助装置的相对部分的至少一处。
根据本方面,能够将一对吸引辅助装置之间有效地绝缘。因此,可确保稳定的吸引辅助装置之间的吸引力。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在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接触时,在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的相对的所述两端部间形成间隙。
根据本方面,在吸引辅助装置之间设有间隙,故而在动作时不发热。因此,能够较薄地形成可动接触片,且可降低制造成本。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所述间隙的间隔也可以为0.5mm以下。
根据本方面,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并且可使可动触点端子小型化,且可提高空间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将所述吸引辅助装置配置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
根据本方面,能够以较少的吸引力得到较高的触点接触力。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将所述吸引辅助装置配置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无通电部分。
根据本方面,能够以较少的吸引力得到较高的触点接触力。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具备多对吸引辅助装置。
根据本方面,进一步提高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之间的吸引力,故而可得到接触可靠性较高的触点机构部。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也可以具有同一外形形状。
根据本方面,设计的自由度大,设计容易。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外形形状。
根据本方面,设计的自由度大,设计容易。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具备所述吸引辅助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可得到具备接触可靠性高、空间效率良好且制造成本廉价的触点机构部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A)是应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电磁继电器的整体立体图,图1(B)是表示拆下图1(A)的电磁继电器的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A)、图2(B)是表示动作前后的平面图;
图3是图1(A)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与图3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B)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6(A)、图6(B)是图3中所示的触点机构部的正面图、侧面图;
图7(A)、图7(B)是表示图6(A)、图6(B)的触点机构部的通电时的电流方向和磁场及吸引力的关系的正面图及剖面图;
图8(a)、图8(b)、图8(c)、图8(d)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吸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吸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吸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吸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吸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吸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吸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的吸引辅助装置的立体图。
标记说明
10:箱形基体
10A、10B、10C:侧面
11:绝缘壁
12:第一收纳部
13:第二收纳部
14a:浅槽
14b:卡止承受部
15a、15b、15c:端子槽
16:嵌合突起
17:嵌合孔
20:电磁铁块
21:卷轴
22a、22b:凸缘部
22c:贯通孔
23:线圈
24:铁心
25、27:磁轭
26、28:宽幅部
29:线圈端子
30:转动块
31、32:转动铁片
33:转动块主体
34a、34b:转动轴部
35:驱动用腕部
36:爪部
50:触点机构部
51:固定触点端子
52:固定触点
53:弯曲部
54:可动触点端子
55:切口
56:可动触点
60:可动接触片
61: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
62a、62b:弹簧常量调整用狭缝
63a、63b、63c:弯曲部
64:驱动用弹性舌片
65: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
66:切口
67: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
70:支承板
71:轴承孔
72:固定孔
73:固定突起
80:罩
81:弹性卡止部
90:第一电磁铁片
90a、91a:平板部
90b、91b:突出部
91:第二电磁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触点机构部的实施方式即电磁继电器。
该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为自保持型电磁继电器,由箱形基体10、电磁铁块20、转动块30、触点机构部50、支承板70、罩80构成。
如图2(A)、图2(B)所示,箱形基体10为平面方形的箱形状。箱形基体10由用于收纳电磁铁块20的第一收纳部12和用于收纳触点机构部50的第二收纳部13构成,在第一收纳部12和第二收纳部13的边界设有绝缘壁11。绝缘壁11从箱形基体10的侧面10A起沿着与该侧面10A垂直的方向形成到侧面10B的大致中心。在位于第一收纳部12和第二收纳部13之间且未形成有绝缘壁11的部分收纳有后述的转动块30的驱动用腕部35。另外,如 图1所示,箱形基体10沿着其外侧面而上下延伸有浅槽14a,并且在浅槽14a的底面上突出设有卡止承受部14b。
另外,如图3所示,在箱形基体10的侧面10C的一端(图2(A)的上侧且右侧)形成有用于压入电磁铁块20的一对线圈端子29、29的端子槽15c。另外,如图4所示,在箱形基体10的侧面10B的各端部形成有用于组装后述的触点机构部50的固定触点端子51及可动触点端子54的端子槽15a、15b。
电磁铁块20如图5所示地在两端具有凸缘部22a、22b的卷轴21上卷绕线圈23,并且向设于卷轴21的贯通孔22c插入铁心24,在突出的两端部分别铆接固定有磁轭25、27。磁轭25、27通过将具有宽幅部26、28的板状磁性材分别弯曲成截面大致L形而构成。而且,向设于卷轴21的凸缘部22a的端子孔适当压入一对线圈端子29、29,并且将线圈23的引出线分别捆扎在线圈端子29、29上并进行焊接。通过将电磁铁块20压入箱形基体10,宽幅部26、28的一端嵌入箱形基体10内的定位凹部(未图示),对电磁铁块20进行定位。因此,通过设置宽幅部26、28,能够使与后述的转动块30的位置关系的偏移最小。另外,通过在上下方向的两处形成宽幅部26、28,能够使零件通用化,且可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线圈端子29无需为单纯的棒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为例如大致T形。
如图3、图5所示,转动块30由转动块主体33和驱动用腕部35构成。
转动块主体33利用一对板状可动铁片31、32夹持永久磁铁(未图示),且通过嵌入成型而形成。另外,在转动块主体33的相对的上下面,在同一轴心上突出设有转动轴部34a、34b,在转动块主体33的侧面一体成形有驱动用腕部35。如图3所示,上述驱动用腕部35沿着板状可动铁片32向外侧延伸。而且,如图4所示,驱动用腕部35在其自由端形成有弯曲的爪部36。
如图5、图6(A)、图6(B)所示,触点机构部50由固定触点端子51和具备可动接触片60的可动触点端子54构成。
固定触点端子51为截面大致L形,在其一端铆接固定有固定触点52。另外,固定触点端子51在位于固定触点52和弯曲部53之间的通电部分的基部安装有作为吸引辅助装置的第一电磁铁片90。在固定触点端子51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用于安装上述电磁铁片90的切口55、55。
第一电磁铁片90为截面大致コ形,由平板部90a、从平板部90a的两端 突出的同一宽度尺寸的突出部90b、90b构成。而且,第一电磁铁片90经由切口55、55以使突出部90b、90b突出的方式固定在上述固定触点端子51上。
可动触点端子54具有弯曲的位置与固定触点端子51不同的截面大致L形。在可动触点端子54的一端侧铆接固定有可动接触片60。可动接触片60具有依次层叠有三个第一、第二、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1、65、67的构造,在其自由端设有可动触点56和作为吸引辅助装置的第二电磁铁片91。此外,可动触点端子54和固定触点端子51经由可动触点56及固定触点52导通,因此,可动接触片60的自由端成为无通电部分。即,第二电磁铁片91设于可动接触片60的无通电部分。
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具有从铆接固定的一端部向自由端延伸的弹簧系数调整用狭缝62a,并且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且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形的弯曲部63a。另外,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将其自由端沿宽度方向一分为二,将其中一方的分割片作为驱动用弹性舌片64a,将剩余的部分作为分割片64b。在该分割片64b上铆接固定可动触点56及后述的第二电磁铁片91。
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65具有从铆接固定的一端部向自由端延伸的弹簧系数调整用狭缝62b,并且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且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形的弯曲部63b。另外,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65在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的与驱动用弹性舌片64a相对的自由端的角部形成切口66a,由此,切出安装片66b。在该安装片66b上铆接固定可动触点56及后述的第二电磁铁片91。
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且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形的弯曲部63c。
此外,通过适当调整分别设于第一、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61、65的狭缝62a、62b的宽度尺寸、长度尺寸,能够使弹簧常量变化。因此,具有动作时及复位时的弹簧负荷的调整容易且设计的自由度大的优点。
第二电磁铁片91具有与第一电磁铁片90相同的大致コ形,由平板部91a、从平板部91a的两端突出的同一宽度尺寸的突出部91b、91b构成。而且,第二电磁铁片91将平板部91a铆接固定在可动接触片60的自由端,且使突出部91b、91b向固定触点端子51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具有大致同一外形形状。
如图3所示,支承板70为具有大致S字形状的板状体,在支承板70的中央部设有轴承孔71。在轴承孔71上嵌合转动块30的转动轴部34b。另外,支承板70在其两端部分别设有用于固定在箱形基体10上的固定孔72及固定突起73。而且,在固定孔72上嵌合箱形基体10的嵌合突起16。另外,在箱形基体10的嵌合孔17上嵌合支承板70的固定突起73。由此,能够以较高的组装精度对转动块30进行定位。
罩80为可包覆箱形基体10的开口部的平面方形状,设有从外周缘部的各边向下侧延伸的弹性卡止部81。
接着,说明上述构成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
如图2(A)所示,复位时的上述电磁继电器通过永久磁铁(未图示)的磁力将转动块30的可动铁片31的一端部31b吸附于磁轭25,并且将可动铁片32的另一端部32a吸附于磁轭27。此时,转动块30的驱动用腕部35使前端部位于第二电磁铁片91的突出部91b、91b之间,拉起可动接触片60。因此,可动触点56离开固定触点52。
而且,为了产生抵消电磁铁块20的永久磁铁的磁力的方向的磁力,对线圈施加电压进行励磁。由此,转动块30的可动铁片31的一端部31a被磁轭27吸引,并且转动块30的可动铁片32的另一端部32b被磁轭25吸引,使转动块30进行转动。随着转动块30的转动,转动块30的驱动用腕部35按下可动接触片60。其结果,被驱动用腕部35按压的可动接触片60弹性变形,可动触点56与固定触点52抵接。接着,转动块30的可动铁片32的另一端部32b吸附于磁轭25,并且可动铁片31的一端部31a吸附于磁轭27(图2(B))。
动作时的上述电磁继电器使可动触点56和固定触点52接触,在固定触点端子51和可动触点端子54之间流过电流,在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上产生磁场。通过该产生的磁场,在第一电磁铁片90和第二电磁铁片91之间产生吸引力F,抑制通电时产生的电磁斥力引起的可动触点56及固定触点52间的分离。此时,在第一电磁铁片90和第二电磁铁片91的相对部分设置间隔D(图6(A)、图6(B)中所示),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不接触,且不流过电流。因此,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不发热,故而具有可较薄地形成可动接触片60且可降低制造成本的优点。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电磁铁片90和第二电磁铁片91的相对部分设置绝 缘装置的一例的绝缘部件,来代替设置间隙(间隔D)。另外,也可以在经由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从固定触点端子51到可动接触片60的电气路径的中途设置绝缘装置。即使在固定触点端子51和第一电磁铁片90之间或可动接触片60和第二电磁铁片91之间设置绝缘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第一电磁铁片90和第二电磁铁片91来防止在固定触点端子51和可动触点端子54之间流过电流。
作为绝缘部件,可使用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LCP(液晶聚合物)的成形材料或橡胶等绝缘材料。绝缘部件也可以利用与箱形基体10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作为绝缘装置,也可以在电磁铁片的表面镀敷绝缘膜而形成绝缘层。
接着,当对线圈23向反方向施加电压时,通过可动接触片60的弹簧力将驱动用腕部35向离开可动触点端子54的方向推回。而且,通过永久磁铁的磁力,转动块30的可动铁片31的一端部31b被磁轭25吸引,可动铁片32的另一端部32a被磁轭27吸引。因此,转动块30转动而恢复到图2(A)所示的状态。
此外,如图7(A)、图7(B)所示,在第一电磁铁片90和第二电磁铁片91之间产生的吸引力F无论电流方向如何均产生。即,即使从可动触点端子54侧向固定触点端子51侧流过的电流将流向改变成从固定触点端子51侧向可动触点端子54侧,在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上也不变地产生磁场,且在第一电磁铁片90和第二电磁铁片91之间产生吸引力F。因此,具有无论流过的电流是交流还是直流,均可得到相同的效果的优点。
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动作时,在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产生磁通,且在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之间产生吸引力F。因此,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地将可动触点端子54和可动接触片60相对配置,也能够提高固定触点52及可动触点56间的触点接触力,故而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并且使触点机构部50小型化,提高空间效率。
另外,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由于可动接触片60和转动块30的驱动用腕部35不交叉,故而具有易于组装、生产力高的优点。
在上述构成的触点机构部50中,由于将第一电磁铁片90配置在固定触点端子51的固定触点52的通电部分,且将第二电磁铁片91配置在可动接触片60的无通电部分即自由端,故而具有能够以较少的吸引力得到较高的触点 接触力的优点。但是,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的配置部位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将第一电磁铁片90配置在固定触点端子51的无通电部分,且将第二电磁铁片91配置在可动触点端子54的可动接触片60的通电部分侧基部,也可以得到较高的触点接触力。另外,也可以以位于宽度方向的同一生产线上的方式配置第一电磁铁片90及固定触点52和第二电磁铁片91及可动触点56。
另外,将第二电磁铁片91铆接固定于可动接触片6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电磁铁片91焊接固定于可动接触片60。与铆接固定相比,焊接固定一方有组装精度优异的优点。换而言之,也可以将第一电磁铁片90与固定触点52一体形成,也可以将第二电磁铁片91与可动接触片60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具有可减少零件数量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触点52及可动触点56的接触面形成弯曲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固定触点52及可动触点56的接触面设为平坦面、锥形面或球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50中,将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均设为截面大致コ形,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8(a)所示地将第一电磁铁片190设为截面大致L形,也可以如图8(b)所示地仅将第一电磁铁片290设为突出部的大小不同的截面大致コ形。另外,也可以如图8(c)所示地将第二电磁铁片391设为平板形状,也可以如图8(d)所示地将第一电磁铁片490设为平板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50中,如图9所示,使用以突出部90b、91b的端部平坦的方式形成的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如图10所示地在突出部的端部形成有一个槽的第一电磁铁片490及第二电磁铁片491,也可以使用如图11所示地形成有三个槽的第一电磁铁片590及第二电磁铁片591。另外,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地在突出部的端部形成三个槽,且将其槽的缘部倒角加工的第一电磁铁片690及第二电磁铁片691。另外,也可以使用图13所示地将突出部形成三角形状的第一电磁铁片790及第二电磁铁片791,还可以使用图14所示地形成圆弧形状的第一电磁铁片890及第二电磁铁片891。另外,也可以使用图15所示地在突出部的端部形成三个槽,且将该槽的缘部形成倒角形状的第一电磁铁片990及第二电磁铁片991。
通过使用这种电磁铁片,具有可提高触点接触力,且可增加触点摩擦的优点。
此外,图8(a)、图8(b)、图8(c)、图8(d)所示的电磁铁片的图案和图9~图15所示的电磁铁片的形状可任意组合。
通过上述那样地构成电磁铁片的突出部的端部形状,具有可得到任意电磁铁片间的吸引力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部50中,形成有一对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9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多对电磁铁片。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固定触点52和可动触点56之间的吸引力,因此可得到接触可靠性较高的触点机构部。
实施例
接着,说明形成于固定触点端子51及可动触点端子54的电磁铁片间的间隔D(气隙)和在固定触点端子51及可动触点端子54的电磁铁片间作用的吸引力F的关系。具体而言,在动作时的触点机构部50中,使间隔D变动,测量在电磁铁片间作用的吸引力F。而且,求出将可动接触片60的弹簧力设为100%时的、可动接触片60相对于弹簧力的测量的各吸引力F的比率,并调查间隔D和吸引力F的关系。
(基本构造)
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但是,作为电磁铁片,使用了图8(c)所示的图案的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191。
(固定触点端子及可动触点端子)
使用了宽度10mm的固定触点端子51及可动触点端子54。
(电磁铁片)
作为电磁铁片,使用了以下尺寸的第一电磁铁片90及第二电磁铁片191。
·第一电磁铁片90(コ形)
平板部90a:宽度=3mm,长度=12mm,厚度=1mm
突出部90b:宽度=3mm,高度=3mm,厚度=1mm
·第二电磁铁片191(平板形状)
宽度=3mm,长度=12mm,厚度=1mm
(电流)
从可动触点端子54侧向固定触点端子51侧流过2.5kArms大小的电流。
(吸引力F)
基于以上的条件,根据下式求出吸引力F。将其计算结果在表1中表示。此外,在下式中,μ0为真空透磁率,S为电磁铁片的吸附部面积,N为线圈转数,I为电流,μ为电磁铁片的透磁率。
吸引力: 磁通: 磁阴:
【表1】
如表1所示,气隙为2.0mm时,吸引力F为20%,气隙为1.5mm时,吸引力F为25%,气隙为1.0mm时,吸引力F为34%,气隙为0.5mm时,吸引力F为56%,气隙为0.1mm时,吸引力F为170%。即,电磁铁片间的间隔D越小,在电磁铁片间作用的吸引力F越大。另一方面,若电磁铁片间的间隔D过大,则吸引力F变小,同时电磁继电器大型化。因此可知,电磁铁片间的间隔D优选比0大且0.5mm以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可动接触片及触点机构部不限于上述电磁继电器,显然也可以适用于其它电磁继电器。
Claims (9)
1.一种触点机构部,使设于固定触点端子的固定触点和设于可动接触片的可动触点可接触分离地相对,其特征在于,
将以使两端部相对的方式配置的至少一对吸引辅助装置以与所述固定触点端子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分别相对的方式配置,
在经由所述吸引辅助装置而通过所述固定触点端子及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电气路径上设有绝缘装置,该绝缘装置防止在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接触而使所述固定触点端子和可动触点端子成为导通状态时,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相互吸引,并且所述固定触点端子和所述可动触点端子经由所述吸引辅助装置而导通的情况,
所述吸引辅助装置配置在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通电部分及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无通电部分,或者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无通电部分和所述可动接触片的通电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装置设于所述固定触点端子与所述固定触点端子的所述吸引辅助装置之间,或者所述可动接触片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吸引辅助装置之间,或者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之间的至少一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接触时,在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的相对的所述两端部间形成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的间隔为0.5mm以下。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辅助装置配置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具有同一外形形状。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吸引辅助装置具有相互不同的外形形状。
9.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具备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46886 | 2013-07-12 | ||
JP2013146886A JP5720729B2 (ja) | 2013-07-12 | 2013-07-12 | 接点機構部 |
PCT/JP2014/066177 WO2015005082A1 (ja) | 2013-07-12 | 2014-06-18 | 接点機構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32680U true CN204632680U (zh) | 2015-09-09 |
Family
ID=52279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9000022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32680U (zh) | 2013-07-12 | 2014-06-18 | 触点机构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021341B1 (zh) |
JP (1) | JP5720729B2 (zh) |
CN (1) | CN204632680U (zh) |
BR (1) | BR112015004481A2 (zh) |
MX (1) | MX348124B (zh) |
RU (1) | RU2015107309A (zh) |
WO (1) | WO2015005082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48225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电磁继电器 |
CN110164719A (zh) * | 2019-06-04 | 2019-08-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开关器件、防止开关器件中触头粘连的方法及设备 |
CN112863944A (zh) * | 2021-02-07 | 2021-05-28 |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感应抗冲击继电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71678B2 (ja) | 2015-10-29 | 2019-02-2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接触片ユニット及びリレー |
JP6414019B2 (ja) | 2015-10-29 | 2018-10-31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6458705B2 (ja) | 2015-10-29 | 2019-01-3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EP3321947B1 (en) | 2016-11-15 | 2019-10-30 | Kamstrup A/S | Tampering safe bi-stable relay for high currents |
JP6376231B1 (ja) * | 2017-02-28 | 2018-08-22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
JP6922534B2 (ja) * | 2017-08-04 | 2021-08-1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9937A (ja) * | 1990-05-15 | 1992-01-23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リレーの接点装置 |
JPH06103878A (ja) * | 1992-09-22 | 1994-04-15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接点開閉装置 |
JP3791215B2 (ja) * | 1998-11-25 | 2006-06-28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DE10162585C1 (de) | 2001-12-19 | 2003-04-24 | Gruner Ag | Prellreduziertes Relais |
-
2013
- 2013-07-12 JP JP2013146886A patent/JP572072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18 RU RU2015107309A patent/RU2015107309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4-06-18 MX MX2015003165A patent/MX348124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6-18 BR BR112015004481A patent/BR112015004481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6-18 WO PCT/JP2014/066177 patent/WO201500508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6-18 EP EP14822761.4A patent/EP3021341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6-18 CN CN201490000229.9U patent/CN20463268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48225A (zh) * | 2017-06-28 | 2019-01-04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电磁继电器 |
CN109148225B (zh) * | 2017-06-28 | 2020-10-23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电磁继电器 |
CN110164719A (zh) * | 2019-06-04 | 2019-08-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开关器件、防止开关器件中触头粘连的方法及设备 |
CN110164719B (zh) * | 2019-06-04 | 2020-05-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开关器件、防止开关器件中触头粘连的方法及设备 |
CN112863944A (zh) * | 2021-02-07 | 2021-05-28 |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感应抗冲击继电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21341A1 (en) | 2016-05-18 |
RU2015107309A (ru) | 2017-08-17 |
JP2015018767A (ja) | 2015-01-29 |
EP3021341A4 (en) | 2017-05-03 |
MX2015003165A (es) | 2015-07-14 |
MX348124B (es) | 2017-05-26 |
WO2015005082A1 (ja) | 2015-01-15 |
JP5720729B2 (ja) | 2015-05-20 |
EP3021341B1 (en) | 2019-10-23 |
BR112015004481A2 (pt) | 2017-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32680U (zh) | 触点机构部 | |
CN102891040B (zh) | 继电器 | |
CN102891039B (zh) | 继电器 | |
CN104508787A (zh) | 触点机构部及具有触点机构部的电磁继电器 | |
CN104969325A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05103257A (zh) | 触点机构部及具备其的电磁继电器 | |
EP2701173B1 (en) |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ing the same | |
JPH10255629A (ja) | 超薄型電磁石リレー | |
CN104428862B (zh) | 可动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可动接触片的电磁继电器 | |
WO2012077362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WO2019026944A1 (ja) |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 |
CN109427508B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07408477A (zh) | 继电器 | |
CN109997209B (zh) |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 |
WO2019087927A1 (ja) | 電磁リレー、及び電磁石装置 | |
WO2019026947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WO2018043159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6922534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EP3211653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for three switching positions | |
CN213277947U (zh) | 一种功率继电器 | |
US9324525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H10269920A (ja) | 電磁石マイクロリレー | |
JP2017139196A (ja) | 可動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接点装置 | |
JP2021190341A (ja) |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 |
JPS6158217A (ja) | 有極電磁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