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03257A - 触点机构部及具备其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触点机构部及具备其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03257A CN105103257A CN201480002002.2A CN201480002002A CN105103257A CN 105103257 A CN105103257 A CN 105103257A CN 201480002002 A CN201480002002 A CN 201480002002A CN 105103257 A CN105103257 A CN 1051032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mentioned
- card
- tongue piece
- elastic tong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01—Means for preventing or breaking contact-w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01H50/642—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generally a slide plate, e.g. a car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27—Polarised relays in which the movable par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permanent magnet, sandwiched between pole-plates, each forming an active air-gap with parts of the stationary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Contact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点机构部,在触点分离时不需要较大的驱动力且耗电量少,并且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控制且可靠性高。因此,该触点机构部将设于滑动移动的卡片(40)的一端的驱动用突部(43)与可动接触片(60)的自由端部卡合,使上述卡片(40)进行滑动移动并使上述可动接触片(60)转动,使设于上述可动接触片(60)的可动触点(56)与固定触点(52)接触分离。特别是设置有配置于上述卡片(40)的一端侧的驱动用突部(43)、和可以与上述驱动用突部(43)抵接地配置于上述可动接触片(60)的自由端部侧的复位用弹性舌片(67c),在上述可动触点(56)和上述固定触点(52)抵接的状态下,上述驱动用突部(43)和上述复位用弹性舌片(67c)卡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点机构部,特别是涉及组装在电磁继电器等开关装置的触点机构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组装在电磁继电器等开关装置的触点机构部,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基于对电磁线圈8的电压施加或停止,使电枢10转动,由此,促动器13沿上下滑动移动。因此,上述促动器13在弹性接触片4上转动,触点按钮6与第二继电器触点3接触、分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661319号说明书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触点机构部中,设于促动器13的下端部的突出部15成为大致コ字形状,因此,复位时的分离力大致均匀地负载于可动接触片4的整个宽度方向。因此,在复位时,只有大致垂直方向的拉伸力作用于可动接触片4,因此,触点相互难以剥离。其结果,为了使其分离,需要对电枢10有较大的驱动力,存在耗电量大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触点分离时不需要较大的驱动力且耗电量少的触点机构部及具备触点机构部的电磁继电器。
为了实现所述课题,本发明的触点机构部构成为,将设于滑动移动的卡片的一端的驱动用突部与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卡合,使所述卡片进行滑动移动并使所述可动接触片转动,使设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其中,设置有配置于所述卡片的一端侧的驱动用突部、可与所述驱动用突部抵接而配置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侧的复位用弹性舌片,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从抵接的状态向分离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驱动用突部与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卡合,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
根据本发明,在复位时,卡片的驱动用突部与可动接触片的复位用弹性舌片抵接,成为所谓的单侧接触(部分接触)状态。因此,由于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所以可得到触点分离时不需要较大的分离力且耗电量较小的触点机构部。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构成为,设置有设于所述卡片的一端侧的角部的驱动用突部、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的至少一个角部沿着轴心方向切出且可与所述驱动用突部抵接而配置的复位用弹性舌片,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从抵接的状态向分离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驱动用突部与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卡合,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复位时,卡片的驱动用突部与可动接触片的复位用弹性舌片抵接,成为所谓的单侧接触状态。因此,由于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所以可得到触点分离时不需要较大的分离力且耗电量较小的触点机构部。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构成为,设置有在所述卡片的一端侧的角部设置大致L字形状的驱动用突部而形成的缝隙、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的至少一个角部突出且可与所述驱动用突部抵接而配置于所述缝隙内的复位用弹性舌片,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从抵接的状态向分离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驱动用突部抵接于与所述缝隙卡合的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所述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将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与所述缝隙卡合,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不易脱离,得到可靠性高的触点机构部。
作为本发明不同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单侧缘部设置可动触点,另一方面,使所述驱动用突部与位于所述单侧缘部的相反侧的从单侧缘部的自由端部延伸的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抵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点间距离变长,因此,可以作用更大的扭矩,可有效地解除触点熔敷。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沿着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一对可动触点,并且并排设置可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一对固定触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双触点结构,得到接触可靠性更加高的触点机构部。
为了实现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具备所述触点机构部的任一个。
根据本发明,在复位时,卡片的驱动用突部与可动接触片的复位用弹性舌片抵接,成为所谓的单侧接触状态。因此,由于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所以具有得到触点分离时不需要较大的分离力且耗电量小的电磁继电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整体立体图,图1B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上述电磁继电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A中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B中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1A卸下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A是图4的平面剖面图,图5B是图4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图2中表示的箱形基体的立体图;
图7A、B是图2中表示卡片的平面图及剖面图;
图8是图2中表示的可动接触片的分解立体图;
图9A、B是表示图4中表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前后的平面图;
图10A、B、C是图2中表示的触点机构部的动作前的正面图、背面图及底面图;
图11A、B、C是图2中表示的触点机构部的动作后的正面图、背面图及底面图;
图12是表示从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卸下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表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3中表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B是表示图12中表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前后的平面图;
图16A、B、C是图13中表示的触点机构部的动作前的正面图、背面图及底面图;
图17A、B、C是图13中表示的触点机构部的动作后的正面图、背面图及底面图;
图18是表示从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卸下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中表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从图18中表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角度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图20中表示的可动触点端子及可动接触片的分解立体图;
图22A、B是图19及图20中表示的卡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23A、B是图19及图20中表示的转动块的放大立体图;
图24A、B是图18中表示的触点机构部的动作前的概略正面图及概略底面图;
图25A、B是图18中表示的触点机构部的动作后的概略正面图及概略底面图。
符号说明
10:箱形基体
10a:定位突部
10b:定位孔
11:绝缘壁
11a:操作用切口部
12:第一凹处
13:第二凹处
15a、15b:端子槽
16:轴承部
17a、17b:定位凹部
18:切口台阶部
19:安装孔
20:电磁铁块
21:卷筒
22a、22b:凸缘部
23:线圈
24:铁芯
25、27:轭铁
26、28:宽幅部
29:线圈端子
30:转动块
31、32:板状可动铁片
33:转动块主体
34a、34b:转动轴部
35:驱动用臂部
36:卡合用爪部
40:卡片
41:驱动孔
42:卡合孔
43:驱动用突部
45:故障安全用突部
46:缝隙
50:触点机构部
51:固定触点端子
52,53:固定触点
54:可动触点端子
55:操作孔
56、57:可动触点
60:可动接触片
61: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
62a、62b:弹簧常数调整用缝隙
63a,63b,63c:弯曲部
64a:驱动用弹性舌片
64b,64c:加强用弹性舌片
65: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
66b、66c: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
67: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
67a: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
67b、67c:复位用弹性舌片
67d、67e:分割片
68:第四导电性薄板弹簧
68a:复位用弹性舌片
68b: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
68c:位置限制肋
70:支承板
71:轴承孔
72:定位用方形孔
73、74:定位突起
80:盖
81:弹性卡止部
82:安装筒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7的附图说明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
如图1~图1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由箱形基体10、电磁铁块20、转动块30、卡片40、触点机构部50、支承板70、盖80构成。
如图6所示,上述箱形基体10为平面方形的浅底的箱形形状,其内部被具备操作用切口部11a的绝缘壁11隔开,形成第一凹处12及第二凹处13。另外,上述箱形基体10沿着其外侧面上下延伸有浅槽14a,并且在上述浅槽14a的底面上突设有卡止承受部14b。
而且,上述第一凹处12在其底面上设有用于支承后述的转动块30的转动轴部34a的轴承部16,并且在以上述轴承部16为中间而相对的位置设有用于定位后述的电磁铁块20的定位凹部17a、17b。另外,在上述第一凹处12的开口缘部设有用于定位后述的电磁铁块20的卷筒21的切口台阶部18。
另外,在上述第二凹处13的开口缘部形成有用于组装后述的触点机构部50的固定触点端子51及可动触点端子54的端子槽15a、15b。
如图2所示,上述电磁铁块20在两端具有凸缘部22a、22b的卷筒21上卷绕线圈23,并且向设于上述卷筒21的贯通孔22c(图5)插入有铁芯24,且在突出的两端部分别铆接固定有轭铁25、27。上述轭铁25、27通过将分别冲裁成大致T字形状的具有宽幅部26、28的板状磁性材料分别弯曲成截面L字形而成。而且,在设于上述卷筒21的凸缘部22a的多个端子孔中适当压入一对线圈端子29、29,并且在线圈端子29、29上分别捆扎、焊接有上述线圈23的引出线。
此外,通过在上述凸缘部22a并排设置合计5个端子孔,可以对应顾客的要求、规格适当选择线圈端子29的个数及压入位置。另外,上述线圈端子29不需要仅为棒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为例如大致T字形状。
如图5所示,上述转动块30利用一对板状可动铁片31、32夹持永久磁铁30a,且进行嵌入成型而形成转动块主体33而构成。在上述转动块主体33上,如图2所示,在相对的上下面沿同一轴心上突设有转动轴部34a、34b,并且在上述转动块主体33的侧面一体成形有驱动用臂部35。上述驱动用臂部35在其前端具有卡合用爪部36。
如图7所示,卡片40在一端侧设有驱动孔41,并且在另一端侧设有卡合孔42。另外,在上述一端侧的角部设有驱动用突部43,而形成平面大致L字形状,并且在上述驱动孔41的缘部突设有故障安全用突部45。上述驱动用突部43与后述的可动接触片60的单侧缘部单侧接触,成为可以作用扭矩的形状。
如图2所示,触点机构部50由固定触点端子51和可动触点端子54构成。
如图3所示,在上述固定触点端子51的一端侧的角部铆接固定有固定触点52。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上述可动触点端子54在其一端侧铆接固定有上述可动接触片60,并且在其下端侧设有操作孔55。
而且,如图8所示,上述可动接触片60具有依次层叠3个第一、第二、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1、65、67的构造,在其自由端部的单侧缘部铆接固定可动触点56而一体化。
上述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具有从铆接固定的一端部向自由端部延伸的弹簧常数调整用缝隙62a,并且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而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63a。另外,上述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将其自由端部沿宽度方向分割成3部分,在其中央形成驱动用弹性舌片64a,并且在驱动用弹性舌片64a两侧设置加强用弹性舌片64b、64c。
上述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65具有从铆接固定的一端部向自由端部延伸的弹簧常数调整用缝隙62b,并且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而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字形状的弯曲部63b。另外,上述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65在其自由端部的中央形成卡合用切口部66a,并且将上述卡合用切口部66a的相对的内侧缘部切起而形成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66b、66c。
上述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在其中间部设有用于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而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的大致U字形状的弯曲部63c。另外,上述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将切开中央部的自由端部沿宽度方向分割成3部分,且向同一方向折弯,由此形成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67a及复位用弹性舌片67b、67c。
此外,通过适当调整分别设于上述第一、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61、65的弹簧常数调整用缝隙62a、62b的宽度尺寸、长度尺寸,可以使弹簧常数变化。因此,具有动作时及复位时的弹簧负载的调整变得容易且设计的自由度较大的优点。
如图4所示,上述支承板70将其两端部与上述箱形基体10的开口缘部卡止而架设。而且,上述支承板70如图2所示那样,将上述转动块30的转动轴部34b与设于其中央的轴承孔71嵌合,并且将上述轭铁25、27的宽幅部26、28的另一端部26b、28b分别与设于上述轴承孔71两侧的定位用方形孔72、72嵌合,由此,可以以高的组装精度定位上述电磁铁块20及上述转动块30。
上述盖80为可覆盖上述箱形基体10的开口部的平面方形,从外周缘部的各边向下方侧延伸有弹性卡止部81。
对上述电磁继电器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图5所示,将上述轭铁25、27的宽幅部26、28的一端部26a、28a分别嵌入设于上述箱形基体10(图6)的第一凹处12的底面的定位凹部17a、17b而进行定位。另外,通过在上述箱形基体10的切口台阶部18嵌合上述卷筒21的上述凸缘部22a进行定位。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上述箱形基体10上通过多个部位定位上述电磁铁块20,因此,具有组装精度高的优点。而且,向第二凹处13的端子槽15a中压入固定触点端子51进行定位。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可动触点端子54的操作孔55中插通卡片40,且在铆接固定于上述可动触点端子54的可动接触片60上组装上述卡片40。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5B中未图示可动触点端子54。
即,如图5B所示,向上述卡片40的驱动孔41插入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的驱动用弹性舌片64a,并且利用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65的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66b、66c与上述卡片40的两侧卡合进行位置限制(夹持)。而且,将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的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67a与上述卡片40的一端部卡止,并且将复位用弹性舌片67b、67c分别与上述卡片40的驱动用突部43、44卡合(图10C),进行上下方向的位置限制。进而,将转动块30的卡合用爪部36与上述卡片40的卡合孔42卡合(图5),在这样的状态下,插入上述箱形基体10。而且,向上述箱形基体10的绝缘壁11的操作用切口部11a插入上述卡片40,且向上述端子槽15b压入上述可动触点端子54进行定位。接着,将上述转动块30的转动轴部34a嵌合于上述箱形基体10的轴承部16,支承上述转动块30使其可转动。
另外,将支承板70的两端卡止架设于上述箱形基体10的开口缘部,将转动块30的转动轴部34b嵌合于其轴承孔71,并且将轭铁25、27的另一端部26b、28b分别嵌合于其定位用方形孔72、72进行定位。因此,电磁铁块20和转动块30以高的位置精度定位于箱形基体10上,而具有不产生动作特性的差异的优点。
最后,以覆盖上述箱形基体10的开口部的方式定位盖80,并将上述盖80的弹性卡止部81卡止于上述箱形基体10的卡止承受部14b,由此,组装作业完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9A所示,转动块30通过永久磁铁(未图示)的磁力将板状可动铁片32的一端部32a吸附于轭铁25的宽幅部26,并且将板状可动铁片31的另一端部31b吸附于轭铁27的宽幅部28。因此,经由卡片40,可动接触片60抵抗该弹簧力向可动触点端子54的方向拉伸。其结果,可动触点56分别从固定触点52分离。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9A、9B中未图示支承板70。
而且,对上述线圈23施加电压进行励磁,以产生抵消上述转动块30的永久磁铁的磁力的方向的磁力。由此,上述转动块30的板状可动铁片31的一端部31a被吸引至上述轭铁25的宽幅部26,并且上述转动块30的板状可动铁片32的另一端部32b被吸引至上述轭铁27的宽幅部28,上述转动块30进行转动。因此,驱动用臂部35挤压卡片40,上述可动接触片60的弹簧力经由驱动用弹性舌片64a进一步作用于卡片40,因此,卡片40按照朝向固定触点端子51的方向滑动移动。其结果,可动接触片60通过该弹簧力向离开(分离)可动触点端子54的方向动作,且可动触点56与固定触点52抵接。接着,上述转动块30的板状可动铁片31的一端部31a吸附于轭铁25的宽幅部26,并且板状可动铁片32的另一端部32b吸附于轭铁27的宽幅部28。因此,即使停止对上述线圈23的电压施加,也能够基于上述永久磁铁的磁力固定上述卡片40的位置,保持上述可动触点56和上述固定触点52抵接的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驱动用突部43和复位用弹性舌片67b分离。
接着,当对上述线圈23施加与上述反方向的电压时,板状可动铁片32的一端部32a被吸引至轭铁25的宽幅部26,并且板状可动铁片31的另一端部31b被吸引至轭铁27的宽幅部28。因此,转动块30向相反方向转动,利用转动块30的卡合用爪部36拉伸卡片40,上述卡片40按照从固定触点端子51分离的方向滑动移动。此时,驱动用突部43与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的复位用弹性舌片67b抵接。即,在从上述可动触点56和上述固定触点52抵接的状态向上述可动触点56和上述固定触点52分离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成为卡片40的驱动用突部43与可动接触片60的单侧缘部单侧接触状态。因此,不仅对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作用拉伸力,而且作用扭矩,可动触点56从固定触点52分离。特别是上述驱动用突部43与设置上述固定触点52的单侧缘部的相反侧的单侧缘部单侧接触,因此,有支点间距离长且可以作用较大的扭矩的优点。
因此,有假设即使产生触点熔敷,也易于使可动触点56从固定触点52分离的优点。
如图12~图1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而且,不同点在于,如图13所示,在上述可动接触片60的自由端部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可动触点56、57,且进行铆接固定,并且如图14所示,在上述固定触点端子51的一端侧沿着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固定触点52、53,且进行铆接固定。
因此,如图15~图17所示,上述可动触点56、57与上述固定触点52、53可接触、分离地相对。其它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当励磁电磁铁块20使转动块30转动并使卡片40滑动移动时,可动触点56、57经由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与固定触点52、53同时抵接。而且,即使停止对上述电磁铁块20的线圈23的电压施加,也可基于上述永久磁铁的磁力保持上述卡片40的动作状态,并保持上述可动触点56、57和上述固定触点52、53的关闭状态。
接着,当对上述电磁铁块20的线圈23施加与上述反方向的电压时,转动块30向反方向转动,卡片40经由上述转动块30的卡合用爪部36向相反方向滑动移动。因此,上述卡片40的驱动用突部43与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的复位用弹性舌片67c抵接,对可动接触片60整体作用扭矩。因此,对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不仅作用拉伸力,而且作用扭矩。其结果,可动触点57从固定触点53分离之后,可动触点56从固定触点52分离。其结果,有即使产生触点熔敷,也易于使可动触点56、57从固定触点52、53分离的优点。
如图18~图2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由箱形基体10、电磁铁块20、转动块30、卡片40、触点机构部50、支承板70、盖80构成。因此,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但对各构成零件主要的不同点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19所示,上述箱形基体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明显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凹处12的底面突设一对定位突部10a的情况,在上述定位突部10a上设置定位孔10b。但是,为了便于说明,未图示位于眼前侧的定位突部。另外,上述箱形基体10在对角线上的角部分别设置安装孔19、19。
上述电磁铁块20在两端具有凸缘部22a、22b的卷筒21上卷绕两圈线圈23,并将其引出线捆扎焊接于压入凸缘部22a的3个线圈端子29。而且,插入向上述卷筒21插入的铁芯24,并在突出的两端部分别铆接固定大致L字形状的轭铁25、27。上述轭铁25、27将其前端部作为磁极部25a、27a。
如图23所示,上述转动块30通过一对板状可动铁片31、32夹持永久磁铁30a(未图示),且进行嵌入成型而形成转动块主体33。在上述转动块主体33上,在相对的上下面沿同一轴心上突设转动轴部34a、34b,并且在上述转动块主体33的侧面一体成形有驱动用臂部35。上述驱动用臂部35在其前端具有卡合用爪部36。
如图22所示,卡片40在一端侧设有卡合孔42,并且在另一端侧的角部设有大致L字形状的驱动用突部43,而形成缝隙46。上述驱动用突部43与后述的可动接触片60的单侧缘部单侧接触,成为可以作用扭矩的形状。另外,在上述驱动用突部43上并排设置有一对位置限制突起47、47。
如图19及图20所示,上述触点机构部50由固定触点端子51和可动触点端子54构成。
如图19所示,在上述固定触点端子51的一端侧的角部铆接固定有固定触点52。另一方面,上述可动触点端子54在其一端侧铆接固定有上述可动接触片60,并且在其下端侧设有操作缝隙55a。
而且,如图21所示,上述可动接触片60具有依次层叠4个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导电性薄板弹簧61、65、67、68的构造,在其自由端部的单侧角部铆接固定可动触点56而一体化。
上述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形成有从铆接固定的一端部向自由端部按照宽度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片61a、61b。而且,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而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上述分割片61a、61b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63a。另外,上述分割片61a、61b在其自由端部附近分别设置半圆形状的缝隙,由此,切出可弹性变形的折弯片61c、61d。另外,在上述折弯片61c上铆接固定有上述可动触点56,而成为可调整接触压力的构造。
上述第二导电性薄板弹簧65形成有从铆接固定的一端部向自由端部按照宽度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片65a、65b。而且,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而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上述分割片65a、65b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63b。另外,在上述分割片65a上铆接固定上述可动触点56。
上述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7形成有从铆接固定的一端部向自由端部按照宽度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片67d、67e。而且,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而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上述分割片67d、67e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63c。另外,在上述分割片67d上铆接固定上述可动触点56。
为了吸收、缓和进行转动动作时的伸缩而确保顺畅的动作特性,上述第四导电性薄板弹簧68在其中间部设有大致U字形的弯曲部63d。另外,上述第四导电性薄板弹簧68从其自由端缘部的单侧角部起突出折弯有可以从上下与上述卡片40的驱动用突部43卡止的复位用弹性舌片68a及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68b。而且,上述复位用弹性舌片68a通过将其两端部折弯,而形成进行宽度方向的位置限制的位置限制肋68c、68c。另外,在上述第四导电性薄板弹簧68的自由端部的角部铆接固定可动触点56。
此外,为了与其它电磁继电器共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导电性薄板弹簧61、65、67设为沿着宽度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形状,但未必需要分割成两部分的形状,也可以是1个导电性薄板弹簧形状。另外,未必需要上述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的折弯片61c、61d,只要根据需要设置即可。
如图19及图20所示,上述支承板70在其中央具有轴承孔71,并且从其两端部的下面突设有直径不同的定位突起73、74。上述定位突起73、74的直径不同是为了防止错误插入。而且,上述支承板70将上述转动块30的转动轴部34b嵌合于在其中央设置的轴承孔71,并且将上述定位突起73、74压入架设于上述箱形基体10的定位突部10a的定位孔10b,由此,可以以高的组装精度定位上述转动块30。
上述盖80为可以覆盖上述箱形基体10的开口部的平面方形,从外周缘部的各边向下方侧延伸有弹性卡止部81,并且在其下面角部突设有具备贯通孔82a的安装筒部82。
对上述电磁继电器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9所示,将上述轭铁25、27的磁极部25a、27a卡合于在上述箱形基体10的底面上突设的一对定位突部10a(未图示眼前侧的定位突部10a)进行定位。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上述箱形基体10上以多个部位定位上述电磁铁块20,因此,具有组装精度高的优点。而且,在与第二凹处13连通的端子槽15a压入固定触点端子51进行定位。
另一方面,将转动块30的卡合用爪部36卡合于上述卡片40的卡合孔42,在保持这样的状态下插入上述箱形基体10进行定位,并且向设于上述箱形基体10的绝缘壁11的操作用切口部11a插入上述卡片40。而且,向上述端子槽15b压入上述可动触点端子54进行定位。此时,可动接触片60一边弹性变形,一边插入已经定位的上述卡片40的缝隙46。因此,在突设于上述卡片40的驱动用突部43的一对位置限制突起47、47间弹性卡合位置限制肋68c、68c。与此同时,复位用弹性舌片68a及位置限制用弹性舌片68b夹持上述驱动用突部43。此时,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的自由端部压接于上述卡片40的缝隙46的内侧面,将上述卡片40向可动触点端子54侧施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经由上述卡片40的缝隙46将上述可动接触片60通过单一接触而组装于上述卡片40,因此,有生产率高的优点。
另外,在突设于上述箱形基体10的一对定位突部10a的定位孔10b分别压入架设支承板70的定位突起73、74,并将转动块30的转动轴部34b与其轴承孔71嵌合。因此,具有电磁铁块20和转动块30以高的位置精度定位于箱形基体10且动作特性没有差异的优点。
最后,以覆盖上述箱形基体10的开口部的方式定位盖80,并将安装筒部82、82分别与上述箱形基体10的安装孔19、19嵌合。另外,通过将上述盖80的弹性卡止部81卡止于上述箱形基体10的卡止承受部14b,组装作业完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上述箱形基体10的上方依次组装所有的构成零件,因此,具有组装容易且生产率高的优点。
接着,对上述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转动块30通过永久磁铁(未图示)的磁力将板状可动铁片32的一端部32a吸附于轭铁25的磁极部25a,并且将板状可动铁片31的另一端部31b吸附于轭铁27的磁极部27a。因此,可动接触片60经由卡片40抵抗该弹簧力并向可动触点端子54的方向拉伸。其结果,可动触点56分别从固定触点52分离。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24、图25中未图示支承板70。
而且,对上述线圈23施加电压进行励磁,以产生抵消上述转动块30的永久磁铁的磁力的方向的磁力。由此,上述转动块30的板状可动铁片31的一端部31a被吸引至上述轭铁25的磁极部25a,并且上述转动块30的板状可动铁片32的另一端部32b被吸引至上述轭铁27的磁极部27a,上述转动块30转动。因此,驱动用臂部35挤压卡片40,上述卡片40按照朝向固定触点端子51的方向滑动移动,由此,上述卡片40对上述可动接触片60的第一导电性薄板弹簧61进行作用。其结果,可动接触片60按照从可动触点端子54分离的方向转动,且可动触点56与固定触点52抵接。接着,上述转动块30的板状可动铁片31的一端部31a吸附于轭铁25的磁极部25a,并且板状可动铁片32的另一端部32b吸附于轭铁27的磁极部27a(图25)。因此,即使停止对上述线圈23的电压施加,也可基于上述永久磁铁的磁力固定上述卡片40的位置,而保持上述可动触点56和上述固定触点52抵接的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驱动用突部43未压接在第四导电性薄板弹簧68的自由端部。
接着,当对上述线圈23施加与上述反方向的电压时,板状可动铁片32的一端部32a被吸引至轭铁25的磁极部25a,并且板状可动铁片31的另一端部31b被引起至轭铁27的磁极部27a。因此,转动块30向相反方向转动,利用转动块30的卡合用爪部36拉伸卡片40,上述卡片40按照从固定触点端子51分离的方向滑动移动。此时,驱动用突部43与第四导电性薄板弹簧68的复位用弹性舌片68a的基部抵接。即,在从上述可动触点56和上述固定触点52抵接的状态向上述可动触点56和上述固定触点52分离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成为卡片40的驱动用突部43与可动接触片60的单侧缘部单侧接触状态。因此,不仅对第四导电性薄板弹簧68作用拉伸力,而且作用扭矩,可动触点56从固定触点52分离。特别是上述驱动用突部43与设置上述固定触点52的单侧缘部的相反侧的单侧缘部单侧接触,因此,具有支点间距离长且可以作用较大的扭矩的优点。
因此,具有假设即使产生触点熔敷,也易于使可动触点56从固定触点52分离的优点。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可动接触片、触点机构部不限于上述电磁继电器,当然也可以适用于其它电气开关器件。
Claims (6)
1.一种触点机构部,将设于滑动移动的卡片的一端的驱动用突部与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卡合,使所述卡片进行滑动移动并使所述可动接触片转动,使设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配置于所述卡片的一端侧的驱动用突部、可与所述驱动用突部抵接而配置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侧的复位用弹性舌片,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从抵接的状态向分离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驱动用突部与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卡合,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设于所述卡片的一端侧的角部的驱动用突部、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的至少一个角部沿着轴心方向切出且可与所述驱动用突部抵接而配置的复位用弹性舌片,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从抵接的状态向分离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驱动用突部与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卡合,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在所述卡片的一端侧的角部设置大致L字形状的驱动用突部而形成的缝隙、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的至少一个角部突出且可与所述驱动用突部抵接而配置于所述缝隙内的复位用弹性舌片,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从抵接的状态向分离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通过使所述驱动用突部抵接于与所述缝隙卡合的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对所述可动接触片作用扭矩。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单侧缘部设置可动触点,另一方面,使所述驱动用突部与位于所述单侧缘部的相反侧的从单侧缘部的自由端部延伸的所述复位用弹性舌片抵接。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接触片的自由端部沿着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一对可动触点,并且并排设置可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一对固定触点。
6.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2297 | 2013-09-27 | ||
JP2013-202297 | 2013-09-27 | ||
JP2014-159751 | 2014-08-05 | ||
JP2014159751A JP5720840B2 (ja) | 2013-09-27 | 2014-08-05 | 接点機構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
PCT/JP2014/072815 WO2015045738A1 (ja) | 2013-09-27 | 2014-08-29 | 接点機構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03257A true CN105103257A (zh) | 2015-11-25 |
CN105103257B CN105103257B (zh) | 2018-06-15 |
Family
ID=52742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2002.2A Active CN105103257B (zh) | 2013-09-27 | 2014-08-29 | 触点机构部及具备其的电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051564A4 (zh) |
JP (1) | JP5720840B2 (zh) |
CN (1) | CN105103257B (zh) |
BR (1) | BR112015004484A2 (zh) |
MX (1) | MX2015003167A (zh) |
RU (1) | RU2015107537A (zh) |
WO (1) | WO201504573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77924A (zh) * | 2024-01-24 | 2024-04-12 | 浙江东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双稳态磁保持直流继电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58705B2 (ja) | 2015-10-29 | 2019-01-3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6471678B2 (ja) | 2015-10-29 | 2019-02-2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接触片ユニット及びリレー |
JP6414019B2 (ja) | 2015-10-29 | 2018-10-31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6421745B2 (ja) | 2015-12-11 | 2018-11-14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6575343B2 (ja) | 2015-12-11 | 2019-09-1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CN106653490B (zh) * | 2017-01-23 | 2019-08-06 |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的动簧部分与基座之间的连接结构 |
JP2019032945A (ja) * | 2017-08-04 | 2019-02-2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3840A (ja) * | 1996-06-14 | 1998-01-06 | Omron Corp | 電磁継電器 |
CN1499558A (zh) * | 2002-11-12 | 2004-05-26 | ŷķ����ʽ���� | 电磁继电器 |
CN202564148U (zh) * | 2012-06-04 | 2012-11-28 | 陈涛 | 一种继电器 |
JP2013030308A (ja) * | 2011-07-27 | 2013-02-07 | Panasonic Corp | 電磁リレ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823066Y1 (zh) * | 1968-04-13 | 1973-07-05 | ||
JPS5622024A (en) * | 1979-07-31 | 1981-03-02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Switch for electromagnetic relay |
DE9013221U1 (de) * | 1990-09-18 | 1992-01-23 | Siemens AG, 80333 München | Elektromagnetisches Leistungsrelais mit Betätigungsschieber |
JP3453844B2 (ja) * | 1994-05-20 | 2003-10-0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2000285783A (ja) * | 1999-03-31 | 2000-10-13 | Omron Corp | 電磁リレー |
DE10162585C1 (de) | 2001-12-19 | 2003-04-24 | Gruner Ag | Prellreduziertes Relais |
JP5055217B2 (ja) * | 2008-07-24 | 2012-10-2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US8203403B2 (en) * | 2009-08-27 | 2012-06-19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s having moveable terminals |
DE102010063229A1 (de) * | 2010-12-16 | 2012-06-21 |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 Relais mit verbesserter Kontaktfeder |
JP5692299B2 (ja) * | 2013-07-12 | 2015-04-01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可動接触片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
-
2014
- 2014-08-05 JP JP2014159751A patent/JP57208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8-29 MX MX2015003167A patent/MX2015003167A/es unknown
- 2014-08-29 CN CN201480002002.2A patent/CN10510325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8-29 EP EP14838853.1A patent/EP305156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8-29 BR BR112015004484A patent/BR112015004484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8-29 RU RU2015107537A patent/RU2015107537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4-08-29 WO PCT/JP2014/072815 patent/WO20150457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3840A (ja) * | 1996-06-14 | 1998-01-06 | Omron Corp | 電磁継電器 |
CN1499558A (zh) * | 2002-11-12 | 2004-05-26 | ŷķ����ʽ���� | 电磁继电器 |
JP2013030308A (ja) * | 2011-07-27 | 2013-02-07 | Panasonic Corp | 電磁リレー |
CN202564148U (zh) * | 2012-06-04 | 2012-11-28 | 陈涛 | 一种继电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77924A (zh) * | 2024-01-24 | 2024-04-12 | 浙江东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双稳态磁保持直流继电器 |
CN117877924B (zh) * | 2024-01-24 | 2024-07-02 | 浙江东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双稳态磁保持直流继电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RU2015107537A (ru) | 2017-11-01 |
JP5720840B2 (ja) | 2015-05-20 |
CN105103257B (zh) | 2018-06-15 |
MX2015003167A (es) | 2015-12-16 |
BR112015004484A2 (pt) | 2017-07-04 |
EP3051564A1 (en) | 2016-08-03 |
WO2015045738A1 (ja) | 2015-04-02 |
EP3051564A4 (en) | 2017-10-11 |
JP2015088463A (ja) | 2015-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03257A (zh) | 触点机构部及具备其的电磁继电器 | |
CN104508787A (zh) | 触点机构部及具有触点机构部的电磁继电器 | |
CN204632680U (zh) | 触点机构部 | |
JP2014154494A (ja) | 電磁継電器 | |
US20100013580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2014154495A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04885183B (zh) | 触点端子的组装构造以及具备其的电磁继电器 | |
WO2016152443A1 (ja) |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 |
JP2015035403A5 (zh) | ||
US10784055B2 (en) | Contact piece unit and relay | |
CN104428862B (zh) | 可动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可动接触片的电磁继电器 | |
US8410877B1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and assembly method for the same | |
US20170372851A1 (en) | Switch | |
WO2012105065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04037023B (zh) |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4154496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6648651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WO2012105064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WO2018030100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WO2016157558A1 (ja) | 電磁継電器 | |
EP2922074B1 (en) | Reed with hinge for reed switch | |
EP2775494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2013127984A (ja) | マグネット式コンセントアダプタ | |
WO2016157559A1 (ja) | 電磁駆動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