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05573U - 解锁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解锁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05573U
CN204605573U CN201520235251.8U CN201520235251U CN204605573U CN 204605573 U CN204605573 U CN 204605573U CN 201520235251 U CN201520235251 U CN 201520235251U CN 204605573 U CN204605573 U CN 204605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unit
flag member
trip lever
lever device
accommodating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3525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佐和也
山川安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05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0557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05C19/10Hook fastenings; Fastenings in which a link engages a fixed hook-like member
    • E05C19/12Hook fastenings; Fastenings in which a link engages a fixed hook-like member pivotally mounted around an axis
    • E05C19/14Hook fastenings; Fastenings in which a link engages a fixed hook-like member pivotally mounted around an axis with toggle 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解锁杆装置,能够通过更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杆部件的晃动。解锁杆装置(20)具备被转动操作而对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的杆部件(23)、和收容于设置于该杆部件(23)的收容凹部(31)内的标记部件(30)。另外,解锁杆装置(20)具备对标记部件(30)向从收容凹部(31)突出的方向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32)、和与该标记部件(30)抵接的斜面(40)。而且,该斜面(40)构成为根据杆部件(23)的转动位置限制标记部件(30)的突出,并且产生使杆部件(23)转动的施力。

Description

解锁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解锁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在被操作而对设置于车辆的座椅等的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的解锁杆装置中,通常设置有能够辨别是否处于对其杆部件进行了解锁操作的状态的标记部件。而且,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解锁杆装置中,设置有通过对该杆部件进行解锁操作而向能够识别的位置突出的标记部件。
并且,在这种解锁杆装置中,多数情况下,该杆部件被施力部件(弹簧等)向某一操作方向施力。而且,由此,构成为通过抑制该杆部件的晃动来实现质感的提高。
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解锁杆装置具备将其杆部件与锁定机构之间连结的连结部件。另外,在与该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部件)连结的连结部设定有“游隙”。而且,该解锁杆装置构成为通过利用该游隙将连结部件牵引在锁定机构侧,而抑制与该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连结的杆部件的晃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065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48330号公报
然而,在这种解锁杆装置中,结构的简化也成为重要的课题。而且,上述现有技术针对该要求也无法说是绝对充分的,因此在这方面还残留有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依靠更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杆部件的晃动的解锁杆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解锁杆装置优选具备:杆部件,其被转动操作而对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标记部件,其收容于设置于上述杆部件的收容凹部内;施力部件,其对上述标记部件向从上述收容凹部突出的方向施力;以及斜面,通过与上述标记部件抵接,该斜面根据上述杆部件的转动位置而能够限制上述标记部件的突出,并且能够产生使上述杆部件进行转动的作用力。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根据解锁操作的状况使标记部件从收容凹部进出。而且,由此,通过提高该标记部件的可视性,能够容易辨别是否处于对杆部件进行了解锁操作的状态。
另外,通过基于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标记部件按压斜面,而对该标记部件赋予使杆部件转动的作用力。而且,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杆部件的晃动,而不必设置用于对杆部件预先进行转动施力的专用的施力部件。
解决上述课题的解锁杆装置优选具备支承部件,该施力具有与转动轴正交的侧壁部并将上述杆部件支承为能够转动,并且在上述侧壁部形成有孔部,设置于上述标记部件的卡合突部插入于该孔部,上述斜面形成于上述孔部的内周面。
即,插入孔部内的标记部件的卡合突部与其突出方向的内周面抵接。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稳定地根据该杆部件的转动位置限制标记部件的突出,并且能够对杆部件进行转动施力。
解决上述课题的解锁杆装置优选为,上述杆部件是经由操作窗被转动操作的部件,上述支承部件将上述杆部件支承于面向上述操作窗的位置,上述收容凹部形成于如下位置,即:在上述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标记部件配置于上述操作窗外,并且通过上述杆部件被进行解锁操作而将上述标记部件移动至上述操作窗内。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辨别是否处于对杆部件进行了解锁操作的状态。
解决上述课题的解锁杆装置优选为,上述标记部件以及上述施力部件具有相同的材质并形成为一体。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结构简化。而且,由此,能够实现其制造工序以及组装工序的高效化。
解决上述课题的解锁杆装置优选为,上述锁定机构具备:闩,其在周面具有供撞针卡合的槽部并设置为能够转动;和棘爪,其通过与上述闩卡合并限制该闩的转动来保持与上述撞针之间的卡合状态,并且通过被转动操作而解除该卡合状态,在上述杆部件设置有与上述棘爪连结的连结部。
解决上述课题的解锁杆装置优选为,上述棘爪具有嵌合突起,上述连结部是与上述嵌合突起嵌合的孔。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解锁杆装置与锁定机构配置为一体。而且,由此,能够取消该锁定机构与杆部件之间的连结部件而简化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锁定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杆部件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锁定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座椅锁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座椅锁定装置的立体图(锁定状态)。
图4是座椅锁定装置的立体图(解锁状态)。
图5是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锁定状态)。
图6是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解锁操作时:全行程)。
图7是座椅锁定装置的侧视图(解锁状态)。
图8是解锁杆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解锁杆装置的剖视图(图2中的Ⅸ-Ⅸ剖面,锁定状态)。
图10是解锁杆装置的剖视图(图2中的Ⅸ-Ⅸ剖面,解锁操作时:全行程)。
图11是解锁杆装置的剖视图(图2中的Ⅸ-Ⅸ剖面,解锁状态)。
图12是解锁杆装置的剖视图(图5中的Ⅻ-Ⅻ剖面)。
图13是解锁杆装置的作用说明图。
图14是表示解锁杆装置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图(图5中的Ⅻ-Ⅻ剖面)
附图标记说明:
1…座椅;3…椅背;4…车身;10…座椅锁定装置;11…锁定机构;20、20B…解锁杆装置;21…操作窗;23…杆部件;24…壳体(支承部件);25…杆收容部;25a…开口部;26…罩圈;26a…孔部;27…操作凹部;30、30B…标记部件;30a…主体部;30b…轴状部;31…收容凹部;31a…底壁部;32…压缩螺旋弹簧(施力部件);32B…环形弹簧(施力部件);34…卡合突部;35…侧壁部;36…孔部;36s…内周面;40…斜面;50…锁定保待部;51…撞针;52…狭缝部;53…闩;53a…撞针卡合部(槽部);54…棘爪;56…连结部;57…嵌合突部;S1…操作面;L0~L3…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构成车辆用座椅锁定装置的解锁杆装置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具备椅垫2、和被设置为相对于该椅垫2的后端部自由倾动的椅背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座椅1被使用于车辆的后部座位。此外,在该座椅1设置有能够相对于位于侧方的车身4束缚该椅背3的座椅锁定装置10。具体而言,该座椅锁定装置10设置于椅背3的侧端部3a(的上端部附近)。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能够基于该座椅锁定装置10的功能将该椅背3保持于立起状态(锁定状态)或者、解除对于该车身4的束缚而使椅背3形成为可倾倒的状态(解锁状态)。
如图2~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10一体具备相对于车身4束缚椅背3的锁定机构11、和用于使该锁定机构11进行解锁动作的解锁杆装置20。
若详述,则如图2以及图8~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具备为了使锁定机构11进行解锁动作而被操作的杆部件(操作杆)23、和将该杆部件23支承为能够转动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壳体24。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24具备在一端具有开口部25a的杆收容部25。另外,在该开口部25a安装有具有成为操作窗21的孔部26a的罩圈(盖部件)26。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杆部件23具有面向该操作窗21的操作面S1。
即,如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构成为通过经由操作窗21使收容于杆收容部25内的杆部件23转动来进行该解锁操作。具体而言,如图9~图11所示,在各图中,解锁操作是通过使杆部件23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来进行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中,杆部件23的操作面S1形成为沿该杆部件23的转动轨迹的大致圆弧状的弯曲面。而且,在该操作面S1设置有在操作杆部件23时成为把持部的操作凹部27。
另外,如图4、图8~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杆部件23设置有与该杆部件23一体转动的标记部件(warning element)30。
若详述,则如图9~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进行上述解锁操作时转动操作杆部件23的方向(在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设为“近前侧(参照图2为纸面近前侧)”的情况下,在操作面S1且在成为相比上述操作凹部27更靠“里侧(参照图2为纸面里侧)”的位置形成有收容凹部31。具体而言,如图4、以及图8~图12所示,该收容凹部31具有沿杆部件23的宽度方向(在图12中为左右方向,在图9~图11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孔形状。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标记部件30构成为通过收容于该收容凹部31内而与杆部件23一体转动。
如图3以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中,收容于收容凹部31内的标记部件30在未对杆部件23进行解锁操作的情况下,即在锁定机构11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配置于上述操作窗21外。而且,如图4、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对杆部件23进行了解锁操作的情况下,通过与该杆部件23一体转动,而移动至面向操作窗21的位置即操作窗21内。
另外,如图8~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具备对标记部件30向从该收容凹部31突出的方向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32。而且,构成为在处于对杆部件23进行了解锁操作的状态的情况下,基于该压缩螺旋弹簧32的施力使收容于该收容凹部31内的标记部件30从操作面S1突出(参照图4)。
若详述,则本实施方式的标记部件30具备与上述收容凹部31的狭缝形状对应地沿杆部件2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形成为长条大致平板状的主体部30a、和沿着与该主体部30a大致正交的方向(在图9~图12中为下侧)延伸的轴状部30b。而且,压缩螺旋弹簧32在插嵌于该轴状部30b的状态下,与标记部件30一起收容于收容凹部31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标记部件30中,轴状部30b形成于主体部30a的长边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而且,在该轴状部30b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对该标记部件30从收容凹部31突出的方向以及向该收容凹部31内没入的方向的动作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0c。
若进一步详述,则如图9~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中,标记部件30以该轴状部30b穿过收容凹部31的底壁部31a的方式配置于该收容凹部31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32的一端侧抵接于标记部件30的主体部30a,另一端侧抵接于收容凹部31的底壁部31a。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基于该压缩螺旋弹簧32的弹力(弹性恢复力)对收容于该收容凹部31内的标记部件30向突出方向进行施力。
另外,如图8、图12以及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标记部件30在其宽度方向两端具有卡合突部3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24中,在与杆部件23的转动轴L0正交的杆收容部25的两侧壁部35,分别形成有供上述各卡合突部34插入的卡合凹部36。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卡合突部34抵接于上述各卡合凹部36的内周面36s,来限制标记部件30沿其突出方向的移动。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在各卡合凹部36的内周面36s,其在从该收容凹部31突出的标记部件30的各卡合突部34所抵接的位置(在各图中为上侧)形成有斜面40,杆部件23向“近前侧”即解锁操作方向转动越大,该斜面40允许的标记部件30的突出程度越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构成为在处于收容凹部31移动至面向操作窗21的位置、亦即操作窗21内的状况的情况下,收容于该收容凹部31的标记部件30(的主体部30a)从操作面S1突出(参照图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中,杆部件23、标记部件30、壳体24以及罩圈26分别使用树脂形成。另外,对于标记部件30而言,通过向成为其素材的树脂混合颜料,而对杆部件23、罩圈26(以及壳体24)实施不同的着色。例如。该标记部件30被着色红色、黄色系的所谓警戒色。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能够容易识别标记部件30处于面向操作窗21的位置的情况、以及处于从该操作面S1突出的状态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基于压缩螺旋弹簧32的弹力使标记部件30(的卡合突部34)按压斜面40,而对该标记部件30赋予使杆部件23向解锁操作方向转动的作用力,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能够抑制该杆部件23的晃动。
另外,如图2~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定装置10中,如上所述地构成解锁杆装置20的支承部件的壳体24具备与该杆收容部25邻接的锁定保持部5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该锁定保持部50组装锁定机构11的各构成部件。
若详述,则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锁定保持部50设置有供设置于车身4侧的撞针51出入的狭缝部5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椅背3的前倒以及拉起动作,使撞针51相对于该狭缝部52内出入。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具备:具有供该撞针51卡合的撞针卡合部53a并将该撞针51支承为可转动的闩53、和与该闩53卡合分离的棘爪54。
具体而言,闩53具有相对于上述杆部件23的转动轴L0大致平行的转动轴L1。另外,闩53构成为在通过被未图示的扭转螺旋弹簧向各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施力,而处于图7所示的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作为其槽部的撞针卡合部53a朝向撞针51相对于狭缝部52的进入方向(在各图中为右侧)开口。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构成为进入该狭缝部52内的撞针51与闩53(的撞针卡合部53a)卡合。
此外,构成为通过闩53被与其撞针卡合部53a卡合的撞针51按压,而克服上述扭转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并进行转动(在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转动至撞针卡合部53a的开口方向相对于该狭缝部52的延伸方向(在各图中为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状态的位置,成为能够将与该闩53卡合的撞针51束缚为无法脱离的锁定位置。
另一方面,棘爪54在沿其槽宽方向(在各图中为上下方向)夹住狭缝部52的位置具有相对于上述闩53的转动轴L1大致平行的旋转轴L2。另外,棘爪54构成为通过被未图示的扭转螺旋弹簧向各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施力,而与闩53的周面滑动接触。此外,在棘爪54设置有闩卡合部54a,通过如图5所示地使闩53移动至锁定位置,该闩卡合部54a与闩53的转动限制部53b卡合。而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该扭转螺旋弹簧对闩53的转动施力方向、即撞针51从狭缝部52退出的方向的转动被限制,从而能够将与该闩53卡合的撞针51束缚为无法脱离(锁定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中,设置有凸轮部件55,该凸轮部件55具有供如上所述地通过被撞针51按压而转动的闩53卡合的凸轮面55c。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抑制处于该锁定状态的闩53的晃动。
具体而言,该凸轮部件55具有相对于闩53的转动轴L1大致平行的旋转轴L3。另外,该凸轮部件55被未图示的扭转螺旋弹簧向其凸轮面55C与闩53接近的方向(在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施力。此外,在该凸轮部件55设置有与设置于棘爪54的卡合突部54b对应的卡合槽55b,基于该扭转螺旋弹簧的施力而产生的凸轮部件55的转动通过与该凸轮部件55卡合的棘爪54来控制。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构成为仅在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使该凸轮部件55的凸轮面55c与闩53侧的凸轮卡合部53c卡合。
此处,如上所述地被壳体24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解锁杆装置20的杆部件23的与其操作面S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23a,从上述杆收容部25突出地配置于锁定保持部50侧(在各图中为下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锁定保持部50侧的端部23a形成有与棘爪54连结的连结部56。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棘爪54形成有从其周面沿径向突出的嵌合突部57。而且,杆部件23侧的连结部56具有与该嵌合突部57嵌合的孔形状。
即,棘爪54构成为通过如图6所示地对杆部件23进行解锁操作,而克服该扭转螺旋弹簧的施力并向从锁定53的周面分离的方向(在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1通过棘爪54侧的闩卡合部54a从闩53侧的转动限制部53b脱离,而允许沿该撞针51从狭缝部52退出的方向的闩53的转动。即,解除该闩53与撞针51的卡合(解锁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中,构成为形成于上述杆部件23的连结部56与棘爪54的动作连动而使杆部件23转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随着撞针51相对于闩53的卡合而产生棘爪54的转动(在各图中为逆时针方向),而使与该棘爪54卡合的杆部件23向各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解锁杆装置20构成为该杆部件23复位至标记部件30配置于操作窗21外的初始位置。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1)解锁杆装置20具备:被转动操作从而对锁定机构11进行解锁动作的杆部件23、和收容于设置于该杆部件23的收容凹部31内的标记部件30。另外,解锁杆装置20具备向从收容凹部31突出的方向对标记部件30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32、和与该标记部件30抵接的斜面40。而且,该斜面40构成为根据杆部件23的转动位置来限制标记部件30的突出,并且产生使杆部件23转动的施力。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根据解锁操作的状况使标记部件30从收容凹部31出入。而且,由此,通过提高该标记部件30的可视性,能够容易辨别是否处于对杆部件23进行了解锁操作的状态。
另外,通过基于压缩螺旋弹簧32的弹力使标记部件30按压斜面40,而向该标记部件30赋予使杆部件23转动的作用力。而且,由此,能够依靠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杆部件23的晃动,而不必设置用于对杆部件23进行转动施力的专用施力部件。除此之外,通过使标记部件30沿斜面40滑动,能够缓和从解锁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时的杆部件23的动作而抑制碰撞声的产生。
(2)解锁杆装置20具备作为支承部件的壳体24,该壳体24具有与转动轴L0正交的侧壁部35并将杆部件23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在该侧壁部35形成有供设置于标记部件30的卡合突部34插入的卡合凹部36。而且,斜面40形成于该卡合凹部36的内周面36s。
即,插入卡合凹部36内的卡合突部34抵接于其突出方向的内周面36s,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稳定地根据该杆部件23的转动位置限制标记部件30的突出,并且对杆部件23进行转动施力。
(3)壳体24将杆部件23支承于面向操作窗21的位置。而且,收容凹部31形成于如下位置,即:在锁定机构11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标记部件30配置于操作窗21外,并且通过对杆部件23进行解锁操作而将标记部件30移动至操作窗21内。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辨别是否处于对杆部件23进行了解锁操作的状态。
(4)在杆部件23形成有与锁定机构11的棘爪54连结的连结部56。通过形成为这种结构,能够将该解锁杆装置20与锁定机构11配置为一体。而且,由此,能够取消该锁定机构11与杆部件23之间的连结部件而简化结构。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座椅锁定装置10的小型化。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座椅锁定装置10虽设置于椅背3侧,但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于车身4侧。另外,不仅形成为后部座位的椅背锁定,也可以设置于其他部位。而且,解锁杆装置20也可以应用于座椅锁定装置10以外的用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于壳体24的罩圈26的孔部26a形成操作窗21。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形成于设置有解锁杆装置20的部位的设计面(例如,座椅表皮、鼓轮等)的孔部形成操作窗2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形成为对杆部件23向解锁操作方向进行施力,但该转动施力方向也可以反向(锁定返回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部件23、标记部件30、壳体24以及罩圈26虽分别使用树脂形成,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由金属等其他材质形成。而且,上述的材质也可以构成为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基于压缩螺旋弹簧32的弹力对标记部件30向从收容凹部31突出的方向施力,但该施力部件也可以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使用橡胶等弹性部件。
·另外,也可以利用与标记部件30相同的材质一体形成该施力部件。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进一步的结构简化。而且,由此,能够实现制造工序以及组装工序的高效化。
即,能够依靠材质来产生基于其形状的弹力(弹性恢复力)。例如图14所示的解锁杆装置20B那样,在对于标记部件30的材质使用树脂的情况下,通过与该标记部件30B(的主体部30a)一体形成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部,而将该环状部形成为环形弹簧32B。而且,通过使该环形弹簧32B抵接于收容凹部31的底壁部31a,能够向从该收容凹部31突出的方向对标记部件30B进行施力。应予说明,对于这种与标记部件30具有相同的材质并形成为一体的施力部件而言,其形状也可以任意变更。例如,在使用金属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板簧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杆部件23的转动轴L0正交的杆收容部25的两侧壁部35设置的卡合凹部36的内周面36s形成斜面40。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根据杆部件23的转动位置限制标记部件30的突出、并产生使杆部件23转动的作用力,该斜面40的结构便可以任意变更。例如,斜面40也可以不为卡合凹部36的内周面36s,而为突部的侧面。另外,形成有斜面40的部件也可以不为壳体24。例如可以为罩圈26等形成有操作窗21的部件。而且,与该斜面40对应的靠标记部件30侧的抵接部位也例如使主体部30a的一部分抵接等即可,也可以不必设置卡合突部3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杆部件23形成有与锁定机构11的棘爪54连结的连结部56。而且,座椅锁定装置10构成为一体具备锁定机构11与解锁杆装置20。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锁定机构11与解锁杆装置20之间经由链、线等连接部件连接。
·杆部件23、标记部件30的形状也可以任意变更。而且,成为支承部件的壳体24的结构也可以任意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11具备具有撞针卡合部53a并被支承为可转动的闩53、和与该闩53卡合分离的棘爪54。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锁定机构11的结构也可以任意变更。

Claims (6)

1.一种解锁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杆部件,其被转动操作而对锁定机构进行解锁动作;
标记部件,其收容于设置于所述杆部件的收容凹部内;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标记部件向从所述收容凹部突出的方向施力;以及
斜面,其通过与所述标记部件抵接,从而根据所述杆部件的转动位置限制所述标记部件从所述收容凹部的突出,并且产生使所述杆部件转动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锁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有与转动轴正交的侧壁部并将所述杆部件支承为能够转动,并且在所述侧壁部形成有孔部,设置于所述标记部件的卡合突部插入于该孔部,
所述斜面形成于所述孔部的内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解锁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部件是经由操作窗被转动操作的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将所述杆部件支承于面向所述操作窗的位置,
所述收容凹部形成于如下位置,即:在所述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标记部件配置于所述操作窗外,并且通过所述杆部件被进行解锁操作而将所述标记部件移动至所述操作窗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解锁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部件以及所述施力部件具有相同材质并形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锁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
闩,其在周面具有供撞针卡合的槽部并设置为能够转动;和
棘爪,其通过与所述闩卡合并限制该闩的转动来保持与所述撞针之间的卡合状态,并且通过被转动操作而解除该卡合状态,
在所述杆部件设置有与所述棘爪连结的连结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解锁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棘爪具有嵌合突起,
所述连结部是与所述嵌合突起嵌合的孔。
CN201520235251.8U 2014-04-18 2015-04-17 解锁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055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6856 2014-04-18
JP2014086856A JP6349905B2 (ja) 2014-04-18 2014-04-18 アンロックレバー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05573U true CN204605573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193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35251.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05573U (zh) 2014-04-18 2015-04-17 解锁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44409B2 (zh)
JP (1) JP6349905B2 (zh)
CN (1) CN204605573U (zh)
DE (1) DE202015101892U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91824A (zh) * 2017-07-13 2020-03-17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锁定装置
CN111114403A (zh) * 2018-12-29 2020-05-08 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2401B (zh) * 2020-07-24 2022-04-05 诺创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靠背锁的解锁警示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23401B4 (de) * 2004-05-12 2006-04-13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Entriegel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Fondlehnenteil eines Fahrzeuges
JP4721326B2 (ja) 2005-03-09 2011-07-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DE102006058388B4 (de) * 2006-08-17 2008-06-19 Johnson Controls Gmbh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Sitz, insbesondere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DE102009056155B4 (de) * 2009-11-25 2017-03-09 Johnson Controls Components Gmbh & Co. Kg Anzeigevorrichtung
WO2012014310A1 (ja) * 2010-07-30 2012-02-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号収容方法、フレーム生成装置、フレーム受信装置及び伝送システム
DE102011011570B3 (de) * 2011-02-16 2012-08-09 Keiper Gmbh & Co. Kg Verriegelungseinrichtung einer umklappbaren Rückenlehne eines Sitzes
DE102011018658B4 (de) * 2011-04-21 2012-11-22 Keiper Gmbh & Co. Kg Verriegelungseinrichtung einer umklappbaren Rückenlehne eines Sitzes
BR112013032243B1 (pt) * 2011-06-17 2021-02-09 Ts Tech Co., Ltd. dispositivo de travamento para veículos
DE102011116709A1 (de) * 2011-10-22 2013-04-2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riegelungs- und Neigungsverstellanordnung, insbesondere Lehnenschloss
CA2864454A1 (en) * 2012-02-17 2013-08-22 Magna Closures Inc. Overslam bumper for vehicle door latch
JP6179460B2 (ja) * 2014-05-23 2017-08-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構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91824A (zh) * 2017-07-13 2020-03-17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锁定装置
CN110891824B (zh) * 2017-07-13 2022-06-14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座锁定装置
CN111114403A (zh) * 2018-12-29 2020-05-08 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
CN111114403B (zh) * 2018-12-29 2021-09-07 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49905B2 (ja) 2018-07-04
US20150300060A1 (en) 2015-10-22
JP2015205585A (ja) 2015-11-19
DE202015101892U1 (de) 2015-05-10
US9644409B2 (en) 2017-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05573U (zh) 解锁杆装置
US20110289987A1 (en) Door lock assembly having push/pull handles
JP6126909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US9249605B2 (en) Door lock apparatus
US9534426B2 (en) Child protector mechanism
US2919570A (en) Latch mechanism
JP4751728B2 (ja) ロック装置
US3375687A (en) Key-actuated knob detent device
US9499007B1 (en) Gear operated ring binder
JPH0596356U (ja) スライド扉用ラッチ装置
JP4810684B2 (ja) 可動レバーの付勢装置
JP4948265B2 (ja) ラッチ錠用の受け具
JP4987160B2 (ja) ゲーム機の施錠装置
JP2008297820A (ja) ラッチ錠用の受け具
KR20070118722A (ko) 휠 레버형 차량용 테일 게이트 래치
JP2016188060A (ja)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08255701A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装置
KR101355720B1 (ko) 로킹탭을 포함하는 잠금장치
KR101336049B1 (ko) 도어록용 상자어셈블리의 허브잠금장치
JP2006316588A (ja) ドア用錠装置
JP2013100718A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4815382B2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装置
JP4684245B2 (ja) 施錠装置の受け具
KR101380821B1 (ko) 평면 핸들
KR200481502Y1 (ko) 기능성 크리센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