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87018U - 后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后副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87018U
CN204587018U CN201520264375.9U CN201520264375U CN204587018U CN 204587018 U CN204587018 U CN 204587018U CN 201520264375 U CN201520264375 U CN 201520264375U CN 204587018 U CN204587018 U CN 204587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frame
vehicle
cross member
longeron
rear seco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6437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
谢彦昆
胡帅
赵海兵
李春鹏
张旭东
冯二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26437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87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87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8701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彼此间隔地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一对纵梁,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以及所述一对纵梁中的一个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主减速器总成的安装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能够使得主减速器很好地传递扭矩,而且主减速器的三向刚度好,有助于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Description

后副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副车架。
背景技术
汽车的副车架可看成前后车桥的骨架,现有技术中的车辆使用后副车架,一般是将悬架系统及传动系统安装在后副车架上,再把后副车架与车身相连。
目前,车辆后桥的主减速器安装在后副车架上,通常是按车辆的前后方向在后副车架上设置两个悬置安装点,通过两个悬置安装点将主减速器总成连接在后副车架上。但是采用两个安装点安装主减速器总成,主减速器总成不能很好地传递扭矩,而且主减速器的三向刚度较差,影响车轮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即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副车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主减速器不能很好地传递扭矩、三向刚度较差,从而影响车轮的NVH性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以及彼此间隔地连接在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的一对纵梁,所述前横梁、所述后横梁以及所述一对纵梁中的一个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主减速器总成的安装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组件分别为悬置组件或者为能够安装设置在所述主 减速器总成上的悬置组件的安装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为液压成型的弯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包括横截面为U形结构的后横梁主体,所述后横梁主体在与两侧的所述纵梁连接的位置朝向远离所述前横梁的方向弯折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后横梁主体的两个弯折位置分别设置有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面上的第一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还包括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侧、与所述U形结构形成箱体结构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端扣合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后横梁主体端部设置的与车身连接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为设置在所述后横梁主体端部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弹性衬套。
进一步的,在所述后横梁主体的中间部位、所述U形结构的相对的两个内侧面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后横臂安装板及第二后横臂安装板;
在所述第一后横臂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后横臂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内的支撑板。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纵梁的与所述前横梁和/或所述后横梁连接的端部形成有搭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纵梁上设置有下控制臂安装支架,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架设置有与所述纵梁的底面搭接的第一搭接部及与所述纵梁的侧面搭接的第二搭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搭接部包括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纵梁底面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弯折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通过在后副车架的前横梁、后横梁以及其中的一个纵梁上各设置安装组件,使得主减速器通过三个 安装点安装在后副车架上,相比现有技术中的通过两个安装点安装在后副车架上的两点安装方式,主减速器能够很好地传递扭矩,而且主减速器的三向刚度好,有助于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后横梁主体与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后横梁主体与第一后横臂安装板、第二后横臂安装板及支撑板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纵梁安装有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纵梁安装有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从底面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后副车架与主减速器及悬架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横梁;                2-后横梁;
21-后横梁主体;           22-第一加强板;
221-加强凸部;            23-第二加强板;
231-扣合部;              24-安装部;
25-第一后横臂安装板;     26-第二后横臂安装板;
27-支撑板;               3-纵梁;
31-搭接部;               4-第一安装组件;
5-第二安装组件;          6-第三安装组件;
7-下控制臂安装支架;      71-第一搭接部;
711-第一板体;            712-第二板体;
72-第二搭接部;           73-安装部;
100-主减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副车架,如图1所示,该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彼此间隔地连接在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的一对纵梁3,其中,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一对纵梁3中的一个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主减速器总成的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后副车架的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一个纵梁3上各设置安装组件,使得主减速器通过三个安装点安装在后副车架上,相比现有技术中的通过两个安装点安装在后副车架上的两点安装方式,主减速器能够很好地传递扭矩,而且主减速器的三向刚度好,有助于提升车辆的NVH性能。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副车架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后副车架的前横梁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组件4,后横梁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组件5,其中一侧的纵梁3上设置有第三安装组件6,以通过第一安装组件4、第二安装组件5及第三安装组件6将主减速器安装在后副车架上。
其中,第一安装组件4、第二安装组件5及第三安装组件6可分别为悬置组件,也可为能够安装设置在所述主减速器总成上的悬置组件的安装支架。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组件4和第二安装组件5为悬置组件,第三安装组件6为安装支架。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前横梁1为液压成型的弯管结构,其结构如图2所示,液压成型的弯管结构相比冲压钣金件构成的前横梁或者普通的管梁,不仅具有轻量化的效果,而且液压成型管梁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动静刚度,更有利于副车架的模态。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后横梁2包括横截面为U形结构的后横梁主体21,后横梁主体21在与两侧的纵梁3连接的位置朝向远离前横梁1的方向弯折设置。
为增强后横梁2的强度和刚度,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后横梁主体21的两个弯折位置分别设置有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面上的第一加强板22。优选地,第一加强板22上设置有加强凸部221。
后横梁2还包括固定在U形结构的开口侧、与U形结构形成箱体结构的第二加强板23,第二加强板23的一端扣合在所述第一加强板22上,该端弯折形成扣合部231(如图4),通过扣合部231扣合在第一加强板22上固定,第二加强板23的另一端延伸至后横梁主体21端部设置的与车身连接的安装部。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22和第二加强板23,能够使得后横梁2的强度和刚度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利于提升整个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
后横梁主体21端部设置的与车身连接的安装部为设置在后横梁主体21 端部的安装孔24,安装孔24内设置有弹性衬套(如图1所示),后副车架通过弹性衬套与车身连接,可缓冲来自地面和动力总成的一部分振动,有效地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后副车架还能连接后悬架中的后横臂,优选地,在后横梁主体2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安装后横臂的安装结构,如图3和图5所示,在后横梁主体21的U形结构的相对的两个内侧面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及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以通过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和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来安装后横臂。
在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和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之间还设置有固定在U形结构内的支撑板27,以通过支撑板27来增强该后横臂安装点的强度和刚度。
本实施方式中后横梁的整体结构及各加强板的布置提高了后横梁的整体强度,同时对于后横臂安装点处的加强布置也有效地提高了安装点的动静刚度,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悬架的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纵梁3的结构如图6所示,每个纵梁3的与前横梁1和/或后横梁2连接的端部形成有搭接部31,通过搭接部31与前横梁1和/或后横梁2焊接固定,不仅利于焊接,使得纵梁3通过搭接部31与前横梁1和/或后横梁2的焊接固定较为牢固,而且能够通过搭接部31提高后副车架整体的刚度和强度。
纵梁3上设置有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用于安装悬架中的下控制臂,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的结构如图7所示,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设置有与纵梁3的底面搭接的第一搭接部71及与纵梁3的侧面搭接的第二搭接部72。通过第一搭接部71和第二搭接部72将该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搭接在纵梁3上时,如图8和图9所示,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的具有安装孔的安装部73位于纵梁3的一侧,方便安装下控制臂。
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具体是由板体形成,第一搭接部71为从安装部73延伸形成的第一板体711和第二板体712(在此所指的第一板体711和第二板体712为不包括安装部73的板体部分,而仅仅是与纵梁3的底部连接的部分板体),第一板体711和第二板体712间隔设置且与纵梁3底面垂直固定连接。
优选地,安装部73和第一搭接部71弯折设置,即安装部73的板体和形成第一搭接部71的第一板体711及第二板体712之间具有一定弯折,从图9中可明显看出。另外,第一搭接部71的第一板体711和/或第二板体712弯折设置,本实施例中仅第二板体712弯折,该弯折所成的锐角α为10°-45°,优选为12°-24°。通过将安装部73和第一搭接部71弯折设置以及第一板体711和/或第二板体712弯折设置,能够提高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的整体刚度,利于整车的NVH性能。
另外,第一搭接部71的长度相对较长,优选地,该第一搭接部71的长度为纵梁3与第一搭接部71搭接处的底面宽度的60%-85%,能够有效提高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主减速器100如上所述的后副车架,如图10所示,车轮的主减速器100通过第一安装组件4、第二安装组件5及第三安装组件6安装于上述的后副车架,这样主减速器100的三向刚度分配比较均衡,更加利于力矩的传输,有效的提高了主减速器100的模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1)、后横梁(2)以及彼此间隔地连接在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的一对纵梁(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所述后横梁(2)以及所述一对纵梁(3)中的一个纵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主减速器总成的安装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分别为悬置组件或者为能够安装设置在所述主减速器总成上的悬置组件的安装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1)为液压成型的弯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2)包括横截面为U形结构的后横梁主体(21),所述后横梁主体(21)在与两侧的所述纵梁(3)连接的位置朝向远离所述前横梁(1)的方向弯折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横梁主体(21)的两个弯折位置分别设置有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的内侧面上的第一加强板(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2)还包括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侧、与所述U形结构形成箱体结构的第二加强板(23),所述第二加强板(23)的一端扣合在所述第一加强板(22)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后横梁主体(21)端部设置的与车身连接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为设置在所述后横梁主体(21)端部的安装孔(24),所述 安装孔(24)内设置有弹性衬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横梁主体(21)的中间部位、所述U形结构的相对的两个内侧面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及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
在所述第一后横臂安装板(25)和所述第二后横臂安装板(26)之间设置有固定在所述U形结构内的支撑板(27)。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纵梁(3)的与所述前横梁(1)和/或所述后横梁(2)连接的端部形成有搭接部(31)。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3)上设置有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架(7)设置有与所述纵梁(3)的底面搭接的第一搭接部(71)及与所述纵梁(3)的侧面搭接的第二搭接部(7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部(71)包括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纵梁(3)底面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板体(711)和第二板体(712),所述第一板体(711)和/或所述第二板体(712)弯折设置。
CN201520264375.9U 2015-04-28 2015-04-28 后副车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87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64375.9U CN204587018U (zh) 2015-04-28 2015-04-28 后副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64375.9U CN204587018U (zh) 2015-04-28 2015-04-28 后副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87018U true CN204587018U (zh) 2015-08-26

Family

ID=53923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6437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87018U (zh) 2015-04-28 2015-04-28 后副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870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5856A (zh) * 2017-12-08 2019-06-18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后副车架和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5856A (zh) * 2017-12-08 2019-06-18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后副车架和车辆
CN109895856B (zh) * 2017-12-08 2020-09-18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后副车架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5926A (zh) 汽车后减震器传力组件
CN208827940U (zh) 后副车架
CN205706857U (zh) 汽车前副车架
CN102218981B (zh) 一种汽车扭转梁半独立悬架结构
CN204415516U (zh)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与汽车
CN204587018U (zh) 后副车架
CN217294168U (zh) 一种用于汽车底盘悬架上的摆臂组件
CN208053439U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
CN207433631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CN211107698U (zh) 用于增程汽车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15097819U (zh) 后副车架
CN103381855B (zh) 一种改善汽车地板刚度的连接加强结构
CN104875596A (zh)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CN206012718U (zh)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04547645U (zh) 一种包括板簧支架及车架横梁的装置
CN108482487B (zh) 一种全承载客车底架用的新式尾横梁结构
CN202208317U (zh) 一种汽车车架
CN216102371U (zh) 一种前副车架结构及车辆
KR101705155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202686488U (zh) 一种重型汽车车架横梁总成
CN221233869U (zh) 一种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06704305U (zh) 工程车钢管横梁总成
CN212473651U (zh) 副车架和机动车
CN216861109U (zh) 一种新型冲压焊接后下弹簧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