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86130U - 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86130U
CN204586130U CN201520235472.5U CN201520235472U CN204586130U CN 204586130 U CN204586130 U CN 204586130U CN 201520235472 U CN201520235472 U CN 201520235472U CN 204586130 U CN204586130 U CN 204586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maintaining part
print cartridge
ink
supply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354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井正胜
广岛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86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86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墨盒。在自印刷装置卸下墨盒时防止墨自墨盒的墨供给口滴落。一种墨盒(40),其特征在于,在自印刷装置(10)的接头部(30)卸下墨盒(40)的插座部(50)时能够在插座部(50)的插座主体(51)内沿前后方向移动的中栓(53)设有具有开口的墨保持部(53a1),该墨保持部(53a1)包括位于供接头部(30)的插入轴(31f)插入的一侧的第1开口、以及自该墨保持部(53a1)内贯穿至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的第2开口(通孔)(53a6),通过抽出被插入到墨保持部(53a1)内的插入轴(31f),从而存在于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的附近的墨(IK)被墨保持部(53a1)保持。

Description

墨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自印刷装置卸下墨盒时能够防止墨自墨盒的墨供给口滴落的墨盒。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应用了喷墨方式的喷墨印刷装置使用了例如按照墨颜色收纳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的墨的多个墨盒。
而且,通过从各种颜色的墨的墨盒向按照墨颜色设置的喷墨头供给墨,并从各种颜色的墨的喷墨头朝向纸张喷出各种颜色的墨,能够在纸张上彩色印刷图像、文字,因此多用作家庭用、业务用的印刷装置,并能够仅用黑色(K)的墨这一种颜色来进行单色印刷。
此时,按照墨颜色收纳有墨的多个墨盒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喷墨印刷装置,但是在从喷墨印刷装置上卸下该墨盒时,由于墨积存于墨盒的墨供给口,因此有时会自墨供给口产生滴墨。
因此,具有在自喷墨印刷装置卸下墨盒时能够防止墨自墨盒的墨供给口滴落的墨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形成有墨供给口的墨盒,该墨供给口能够伴随着针对纸张的高速印刷化而增加自墨盒向印刷机侧供给的墨的供给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首先,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墨盒中,虽然省略了此处的图示,但是墨盒在盒主体上形成有墨供给口。另外,用于吸收并保持从墨供给口泄漏的墨的吸收体使用聚氨酯泡沫等并安装在形成于盒主体的墨供给口的外侧周围的凹部内。
另一方面,在喷墨记录装置(喷墨印刷装置)内的印刷头保持件上突出设有供墨盒的墨供给口插拔的墨导入构件。
因而,在将墨盒安装于喷墨记录装置之后,当从突出设于印刷头保持件的墨导入构件上卸下形成于盒主体的墨供给口时,从墨供给口泄漏的墨被保持于吸收体,因此能够防止在更换墨盒时墨滴落、或者墨附着于印刷头保持件、盒主体的除安装有吸收体的部分以外的面上。
接下来,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墨盒中,虽然省略了此处的图示,但是开口有卡合于印刷机的保持件部的接头部的墨供给口,且设为能够使中栓相对于墨供给口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向中栓中嵌入O形密封圈而使该中栓向墨供给口的前方移动,从而封堵通向墨供给口的墨路径。
另一方面,在印刷机的保持件部的接头部,与墨盒的墨供给口相对地突出设有插入轴,并且在插入轴的周边形成有供来自墨盒的墨通过的墨流入路径。
而且,在将墨盒连接于印刷机的保持件部的接头部时,将设于接头部的插入轴压入墨盒的墨供给口内,利用该插入轴使中栓向与墨供给口侧相反的一侧移动,从而形成供墨通向墨供给口侧的墨流出路径,因此能够自墨供给口将大量的墨供给到印刷机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00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82999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墨盒中,如上所述,虽然在墨供给口附近安装了用于吸收并保持从盒主体的墨供给口泄漏的墨的吸收体,但是由于该吸收体使用了聚氨酯泡沫等,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该吸收体会因油性的墨而溶胀劣化,因吸收体的劣化而无法吸收墨。
另外,当在喷墨记录装置与墨盒之间反复进行拆装时,有时超出吸收体所能够吸收墨的量而无法吸收墨,墨自墨供给口滴落。
因此,在应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思想而对在自喷墨印刷装置卸下墨盒时能够防止墨自墨盒的墨供给口滴落的墨盒进行研发的过程中,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在与墨供给口相对设置的中栓的顶端侧设置墨保持部,并在该墨保持部内保持存在于墨供给口的附近的墨,能够防止滴墨。
实用新型内容
此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墨盒:在将设于保持件部的接头部的插入轴插入到设于中栓的顶端侧的墨保持部内时,能够防止积存于墨保持部内的墨被插入轴自墨保持部的开口部位推出,进而,在自墨保持部内抽出插入轴时,即使墨保持部的进深深度较深,也能够在墨保持部内保持足够量的墨。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该墨盒包括:
墨收纳容器,其用于收纳墨;
插座部,其设于所述墨收纳容器的一端,用于与印刷装置的接头部之间进行拆装;
墨供给口,其设于所述插座部;
中栓,其与所述墨供给口相对设置,通过其在来自所述墨收纳容器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而朝向所述墨供给口移动,来对通向该墨供给口的墨路径进行封堵;以及
密封构件,其在所述中栓向所述墨供给口侧移动时将所述墨的靠所述墨收纳容器侧的部分密封;
在将所述插座部安装于所述接头部时,通过利用设于所述接头部的插入轴克服所述作用力并按压所述中栓来连通所述墨路径,
所述插入轴以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形状设置,
在所述中栓设有具有开口的墨保持部,
所述墨保持部包括:
第1开口,其位于供所述插入轴插入的一侧;以及
第2开口,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第1开口的位置与所述密封构件进行密封的位置之间,并自所述墨保持部内贯穿至所述中栓的面。
另外,第2技术方案为,根据上述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开口设于与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墨保持部的所述第1开口所位于的面不同的面。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墨盒,通过在要被设于接头部的插入轴按压到插座部的插座主体内的中栓上设置具有开口的墨保持部,该墨保持部包括位于供插入轴插入的一侧的第1开口、以及自该墨保持部内贯穿至中栓的面的第2开口,因此在从墨保持部内抽出插入轴时能够利用墨保持部保持存在于墨供给口的附近的墨,即使在接头部与插座部之间反复进行拆装,也能够抑制墨自插座主体的墨供给口滴落。
此时,在将接头部的插入轴插入到设于中栓的墨保持部内时,也能够一边利用插入轴按压积存于墨保持部内的墨一边将该墨通过设于中栓的第2开口而向中栓的外周面的外侧推出,因此能够防止墨自墨保持部的第1开口流出。
另一方面,在自墨保持部内抽出插入轴时,能够将中栓的外周面附近的墨通过第2开口而引入墨保持部内,因此即使墨保持部的进深深度较深,也能够在墨保持部内保持足够的墨量。
另外,即使从印刷装置上卸下墨盒,也能够抑制被保持于中栓的墨保持部的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自墨保持部滴落。因此,能够放心地搬运墨盒。
另外,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墨盒,由于第2开口设于与墨保持部的第1开口在插入轴的轴线方向上所位于的面不同的面,因此在插入轴向墨保持部的插拔时不会对墨保持部的第1开口带来影响,能够使墨在墨保持部与中栓的外周面之间出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喷墨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外观形状的立体图。
图3(a)、图3(b)是表示使本实用新型的墨盒连结于印刷装置内的盒安装机构部的状态的立体图、纵剖视图。
图4(a)~图4(c)是放大表示印刷装置内的接头部与嵌合于该接头部的墨盒内的插座部的图。
图5(a)~图5(c)是依次表示使墨盒的插座部嵌合于印刷装置内的接头部的动作的动作图。
图6(a)~图6(d)是依次表示自墨盒的插座部抽出印刷装置内的接头部的动作的动作图。
图7(a)~图7(f)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墨盒中的、形成于插座主体内的中栓的顶端侧圆筒部的具有第1开口的墨保持部、以及使墨保持部与中栓的顶端侧圆筒部的外周面连通的一个以上的第2开口(通孔)的各形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喷墨印刷装置;11…凸轮驱动机构部;12…IC标签接收机;15…储墨器;18…喷墨头;20…盒安装机构部;21…保持件;21a…前板;21b…盒载置台;(21c)、21d…侧板;21e…圆环部;21e1…带引导槽的通孔;21f…止挡件;22、23…锁定构件;30…接头部(凸形插头部);31…接头主体;31a…第1外周侧圆筒部;31b…第2外周侧圆筒部;31c…外周侧凸部;31d…凸缘部;31e…顶端侧圆形凹部;31f…插入轴;31f1…顶端尖锐部;31g…墨流入路径;32…压缩弹簧;33…防止墨流出构件;34…O形密封圈按压构件;35…O形密封圈;36…盖;36a…大径圆孔;40…墨盒;41…外箱;41a…前表面;41b、41c…锁定用凹部;42…IC标签;43…连结构件;50…插座部(凹形插座部);51…插座主体;51a…外周侧大径圆筒部;51b…外周侧圆形凸部;51c…外周侧锥状圆筒部;51d…外周侧小径圆筒部;51e…墨供给口;51f…内周侧圆筒部;51af…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g…第1圆形凹部;51h…锥状凹部;51i…第2圆形凹部;51j…墨流出路径;53…中栓;53a…顶端侧圆筒部;53aa…小径圆筒部;53ab…大径圆筒部;53ac…槽部;53ad…凸缘部;53a1~53a5…具有第1开口的墨保持部;53a6~53a8…第2开口(通孔);53b…细径轴部;54…密封构件(O形密封圈);55…压缩弹簧;56…轴承构件;56a…轴孔;60…墨收纳容器;60a…前表面;61…容器支承筒体;62…O形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f)详细说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方式。
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墨盒之前,使用图1简要说明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喷墨印刷装置。
图1表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喷墨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
如图1所示,在喷墨印刷装置(以下,简记作印刷装置)10中,在被支承在设于该印刷装置10内的盒安装机构部20的保持件21上的接头部30上,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接有设于本实用新型的墨盒40内的插座部50。
此时,盒安装机构部20的保持件21连接于前板21a的下方并一体形成有盒载置台21b,在该盒载置台21b上以使墨IK朝向印刷装置10流动的方式倾斜约2°左右搭载有墨盒40。
而且,如后所述,在墨盒40连结于盒安装机构部20之后,支承在保持件21的前板21a上的接头部30被设于印刷装置10内的凸轮驱动机构部11相对于墨盒40内的插座部50向前后方向驱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墨盒40在长方形状的外箱41内朝向该外箱41的前表面41a侧配设有插座部50,并且在插座部50的后端安装有用于收纳具有油性的墨IK的墨收纳容器60。
另外,在外箱41上安装有IC标签42,而且,以与该IC标签42相对的方式在印刷装置10内设置有IC标签接收机12,利用IC标签接收机12能够无线接收被存储在IC标签42内的墨IK的颜色信息等。
在该印刷装置10中,例如安装有按照各种颜色收纳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多种颜色的墨IK的多个墨盒40,但是在此图示一个墨盒40并在以下进行说明。
来自上述墨盒40的墨IK从插座部50经由印刷装置10的接头部30并通过墨补给路径13,借助电磁开闭阀14的开闭操作填充到储墨器15。
另外,在储墨器15中设有用于测量所填充的墨IK的量的液面传感器S,根据该液面传感器S的检测结果,借助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电磁开闭阀14的开闭。
另外,利用配置在高处的墨盒40和设置在其低处的储墨器15之间的压力差来进行墨IK从墨盒40向储墨器15的供给。
之后,填充到储墨器15内的墨IK通过墨供给路16被输送到墨分配器17,并被该墨分配器17分配给多个喷墨头18。然后,通过从多个喷墨头18朝向纸张P喷出墨IK而能够在纸张P上印刷图像、文字。
在此,使用图2以及图3(a)、图3(b)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墨盒40的结构。
图2立体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外观形状。另外,图3(a)、图3(b)表示使本实用新型的墨盒连结于印刷装置内的盒安装机构部的状态。
首先,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墨盒40使用纸材等将外箱41以垂直方向的纵向尺寸与水平方向的横向尺寸之比设定为1:2左右的方式形成为箱状。
另外,在外箱41的前表面41a侧,使用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等具有刚性的板材在外箱41上一体安装有连结构件43。
上述连结构件43具有使墨盒40与印刷装置10(图1)相连结的功能和在墨盒40内连结插座部50的功能。
而且,在连结构件43的外侧中央上下部位形成有与印刷装置10(图1)的盒安装机构部20相连结的锁定用凹部43a、43b。
而且,在连结构件43的外侧上部且在锁定用凹部43a的两侧突出形成有一对凸部43c、43c,该一对凸部43c、43c由安装于保持件21的前板21a的上方部位的盒安装传感器24{图3(a)}进行检测。
另外,连结构件43在前表面41a的中央部位贯穿形成有圆孔43d,插座部50处在该圆孔43d内,而且,使形成于后述的插座部50的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朝向印刷装置10(图1)侧暴露。
上述墨供给口51e构成为例如较大径地开口为直径φ2.5mm左右,并且,能够从形成为大径的墨供给口51e向印刷装置10(图1)侧供给大量的墨IK。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墨盒40的插座部50与印刷装置10(图1)内的接头部30(图1)相对地配设,并且在插座部50的插座主体51的后方部位通过热熔接安装有使用薄膜材料形成为袋状的墨收纳容器60{图3(b)}。因而,插座部50设于成为墨收纳容器60的一端的前端。
接下来,如图3(a)、图3(b)所示,在将本实用新型的墨盒40连接于印刷装置10(图1)内的盒安装机构部20时,盒安装机构部20的使用树脂材料成为基座的保持件21利用大致垂直的前板21a、与前板21a的下方相连接并横向设置的盒载置台21b以及与前板21a的左右相连接并垂直设置的左右一对侧板(21c…未图示)、21d一体形成为具有刚性的框体。
在上述保持件21的前板21a的中心部位,朝向与墨盒40侧相反的一侧即后方侧突出形成有具有带引导槽的通孔21e1的圆环部21e。
而且,在保持件21的圆环部21e的带引导槽的通孔21e1内,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并支承有形成于接头部30的接头主体31的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
此时,在保持件21的圆环部21e的后端一体设有用于限制接头部30自圆环部21e的带引导槽的通孔21e1内拔出的止挡件21f。形成于后述的接头主体31的外周侧凸部31c靠近或离开该止挡件21f。
另外,保持件21的盒载置台21b水平形成有底面21b1,在该底面21b1的上方,以高度朝向前板21a侧降低的方式倾斜约2°左右地形成有倾斜面21b2。
而且,当将墨盒40搭载在盒载置台21b的倾斜面21b2上时,墨盒40内的墨IK朝向接头部30侧流动。
而且,在保持件21的上下设有锁定构件22、23,该锁定构件22、23是在板簧材料的一端分别安装辊22a、23a而进行弹性位移的构件。而且,以与这些锁定构件22、23相对的方式在设于墨盒40的外箱41的前表面41a侧的连结构件43的上下形成有锁定用凹部43a、43b。
而且,通过手动将墨盒40向盒安装机构部20的保持件21侧压入并进行连接。此时,设于保持件21的上下的锁定构件22、23的辊22a、23a嵌入已设于墨盒40的连结构件43的锁定用凹部43a、43b内,因此墨盒40连结于保持件21,利用安装于该保持件21的上方部位的盒安装传感器24与连结构件43的凸部43c(图2)检测墨盒40的连结状态。
另一方面,若通过手动从保持件21侧抽出墨盒40,则解除与保持件21侧的连结。
而且,如在后述的动作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将墨盒40向盒安装机构部20的保持件21侧压入而将墨盒40连结于保持件21侧时,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隔开些许间隔地相对。而且,在连结之后,接头部30能够利用设于印刷装置10(图1)内的凸轮驱动机构部11相对于墨盒40内的插座部50向前后方向移动。
由此,仅在墨盒40先连结于保持件21的情况下,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相嵌合。
其理由是因为,如前面使用图1所说明的那样,利用IC标签接收机12接收从安装于墨盒40的外箱41的IC标签42输出的墨IK的颜色信息并在确认到墨盒40的墨IK的颜色正确之后,需要使接头部30嵌合于插座部50。
此时,在将呈插头状构成的接头部30称作凸形插头部、另一方面将构成为插座状的插座部50称作凹形插座部的情况下,凹形插座部(50)与凸形插头部(30)凹凸嵌合。
在此,使用图4(a)~图4(c)说明构成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印刷装置10内的接头部30与墨盒40内的插座部50。
图4(a)~图4(c)放大表示印刷装置内的接头部和嵌合于该接头部的本实用新型的墨盒内的插座部。
(接头部30)
如图4(a)、图4(b)的A部放大图所示,设于印刷装置10内的接头部30构成为安装于接头主体31的顶端外周的盖36侧成为与设于后述的墨盒40内的插座部50相嵌合的嵌合侧。
而且,成为接头部30的基体的接头主体31使用树脂材料一体形成。
上述接头主体31在与墨盒40内的插座部50相对的顶端部位以能够安装盖36的直径和长度的方式形成有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另外,与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的后方相连接地较长地形成有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该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形成为外径比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的外径大且与盖36的外径大致同径。
另外,接头主体31在较长的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的中间部位较短地突出形成有外周侧凸部31c,并且在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的后端如图3(a)所示那样形成有相对于该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垂直延伸的呈长方形状的凸缘部31d。
此时,接头主体31的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如前面的图3(b)所示,当在凸轮驱动机构部11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在保持件21的圆环部21e的带引导槽的通孔21e1内向前后方向移动时,利用形成于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的中间部位的外周侧凸部31c实现止转和止动。
返回图4(a)、图4(b),在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的内周部位,呈圆形凹状地凹陷形成有顶端侧圆形凹部31e,而且,在该顶端侧圆形凹部31e内的中心部位,以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形状比盖36朝向前方突出地形成有插入轴31f。
突出形成于上述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的插入轴31f与后述的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相对,且形成为比该墨供给口51e的孔径细的外径,因此墨IK从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供给到接头主体31内。
另外,在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顶端,呈圆锥状地形成有顶端尖锐部31f1,该顶端尖锐部31f1成为在从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进入之后相对于收纳于后述的插座主体51内的中栓53的形成于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的墨保持部53a1易于进退的形状。
另外,在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后方下方,以连通至凸缘部31d的方式形成有使从插座主体51供给来的墨IK流入的墨流入路径31g。
根据上述,在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圆形凹部31e的内周面与细径的插入轴31f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圆环状(圈状)的空间。
而且,在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圆形凹部31e内且在环状(圈状)的空间内,从其后方侧朝向顶端侧以供插入轴31f穿过的方式收纳有压缩弹簧32、以能够沿着插入轴31f往返移动的方式设置的防止墨流出构件33、O形密封圈按压构件34以及O形密封圈35。
该各个构件32~35形成为能够使从墨盒40供给来的墨IK朝向接头主体31的墨流入路径31g流入。
具体地说,能够沿着插入轴31f移动的防止墨流出构件33与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圆形凹部31e的内径大致同径地形成有圆板部33a,而且,在该圆板部33a的外周部位贯穿形成有多个墨流入孔33b,并且在圆板部33a的前侧,在圆周方向上以120°间隔朝向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侧突出形成有3个部位的突起33c。
另外,在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相嵌合时,上述防止墨流出构件33与插座主体51的形成墨供给口51e的外表面相对,而且,3个部位的突起33c与形成墨供给口51e的外表面相接触,另一方面,除3个部位的突起33c以外的部分未进行接触。
而且,在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相嵌合时,来自墨供给口51e的墨IK向形成于除3个部位的突起33c以外的部分与形成墨供给口51e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内流入,该墨IK穿过被形成于防止墨流出构件33的圆板部33a的多个墨流入孔33b,并最终流向墨流入路径31g。
因而,防止墨流出构件33具有防止通过多个墨流入孔33b浸入到该防止墨流出构件33的后侧的墨IK向插座主体51侧流出的功能。
而且,通过在接头主体31的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安装了在中心部形成有大径圆孔36a的盖36,从而收纳于顶端侧圆形凹部31e内的各个构件32~35被盖36闭合,但各个构件32~35如后所述在顶端侧圆形凹部31e内和盖36的大径圆孔36a内能够向插座部50的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侧进退。
(插座部50)
如图4(a)、图4(c)所示,设于墨盒40内的插座部50构成为形成于插座主体51的顶端侧的内周侧圆筒部51f以及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侧成为向设于印刷装置10内的接头部30嵌合的被嵌合侧。
而且,成为插座部50的基体的插座主体51也与接头主体31相同地使用树脂材料一体形成。
上述插座主体51在与接头部30的接头主体31相对的顶端部位形成有外周侧大径圆筒部51a,该外周侧大径圆筒部51a形成得外径比接头主体31的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的外径大且形成为能够收纳该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的顶端部位、第2外周侧圆筒部31b的顶端部位的长度。
另外,插座主体51与外周侧大径圆筒部51a的后方相连接地形成有外周侧圆形凸部51b,该外周侧圆形凸部51b形成得外径比外周侧大径圆筒部51a的外径大且较短,而且,与外周侧圆形凸部51b的后方相连接地形成有外周侧锥状圆筒部51c,该外周侧锥状圆筒部51c以外径朝向后端侧慢慢变细的方式形成得较短。
而且,插座主体51与外周侧锥状圆筒部51c的后方相连接地直至墨收纳容器60的前表面60a附近形成有外周侧小径圆筒部51d。
另外,插座主体51以能够在盖36的大径圆孔36a内和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圆形凹部31e内进退的方式形成有内周侧圆筒部51f,该内周侧圆筒部51f在顶端面上以比插入轴31f的外径大的外径的方式开口有墨供给口51e。
而且,形成于接头主体31内的纵长的插入轴31f能够在该墨供给口51e内进退,并且在外周侧大径圆筒部51a的内周面与内周侧圆筒部51f的外周面之间向顶端侧呈凹状地形成有具有圆环状(圈状)的空间的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
而且,从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的后方朝向插座主体51的后端以内径变大的方式呈阶梯状地依次形成有第1圆形凹部51g、锥状凹部51h、第2圆形凹部51i。
另外,,插座主体51的第1圆形凹部51g、锥状凹部51h、第2圆形凹部51i内,以能够沿形成于接头主体31的纵长的插入轴31f的轴线上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收纳有中栓53。
上述中栓53在插座主体51内与墨供给口51e相对设置,并具备如下功能:在来自墨收纳容器60侧的作用力下朝向墨供给口51e移动,从而封堵通向墨供给口51e的墨路径。
另外,中栓53在与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相对的顶端侧具有形成为带台阶圆筒状的顶端侧圆筒部53a、以及与该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后方连接而以较小的直径纵长地形成的细径轴部53b而一体化。
此时,如图4(c)的B部放大图所示,在中栓53的顶端侧形成为带台阶圆筒状的顶端侧圆筒部53a包括:小径圆筒部53aa,其具有直径比插座主体51的第1圆形凹部51g的内径小的外周面;大径圆筒部53ab,其连接于该小径圆筒部53aa的后方,并且具有直径与第1圆形凹部51g的内径相同的外周面,以能够沿该第1圆形凹部51g内滑动的方式嵌合在该第1圆形凹部51g内;槽部53ac,其连接于该大径圆筒部53ab的后方,并且供使用了O形密封圈的密封构件54嵌入;以及凸缘部53ad,其连接于该槽部53ac的后方,并且具有直径比第1圆形凹部51g的内径大且比第2圆形凹部51i的内径小的外周面。
而且,自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将密封构件(以下,记作O形密封圈)54嵌入槽部53ac,使该O形密封圈54抵接于后端侧的凸缘部53ad。由此,在中栓53朝向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移动时,O形密封圈(密封构件)54具备在插座主体51与中栓53之间密封墨IK的靠墨收纳容器60侧的部分功能。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将O形密封圈54嵌入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槽部53ac,但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将O形密封圈54嵌入插座主体51的锥状凹部51h的部位。
根据上述,利用形成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大径圆筒部53ab和嵌入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槽部53ac的O形密封圈54构成将通向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的墨路径封堵的墨封堵部。
另外,在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设有与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相对并具有开口的凹部形状的墨保持部53a1作为有底孔。
该墨保持部53a1在供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插入的一侧设有第1开口,如图4(c)所示,墨保持部53a1的孔径φD形成为稍微大于插入轴31f的轴径φd(φD>φd),而且,墨保持部53a1的进深以预定的深度F形成。例如,在插入轴31f的轴径φd为2mm时,将墨保持部53a1的孔径φD形成为2.5mm,并且将墨保持部53a1的预定的深度F设定在6mm~14mm的范围内。
形成于上述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的墨保持部53a1成为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如在后述的动作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将接头主体31嵌合于插座主体51时插入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利用该插入轴31f的顶端尖锐部31f1朝向后方按压中栓53。
另外,在抽出了被插入到该墨保持部53a1内的插入轴31f时,墨保持部53a1能够吸入并保持已存在于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附近的墨IK。
而且,形成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的墨保持部53a1除了上述第1开口之外也设有一个以上的第2开口53a6。该第2开口53a6在插入轴31f的轴线方向上位于墨保持部53a1的第1开口的位置和O形密封圈(密封构件)54的密封位置之间,自墨保持部53a1内贯穿至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而设为圆孔形状(或者狭缝形状)。
此时,第2开口53a6设于与墨保持部53a1的第1开口在插入轴31f的轴线方向上所位于的面不同的面,以下,将“第2开口53a6”称作“通孔53a6”而进行说明。
而且,与墨保持部53a1相同,一个以上的通孔(第2开口)53a6也成为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通孔53a6沿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例如以大致90°间隔形成在四个位置,通孔53a6的数量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
这里,说明将一个以上的通孔53a6设为在墨保持部53a1与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之间连通的理由。
如之前叙述,由于与形成于接头主体31的纵长的插入轴31f配合地在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使墨保持部53a1具有预定的深度F而形成为较深,因此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种插入轴(未图示)较短的情况相比,纵长的插入轴31f进入墨保持部53a1的时间变短。
由此,在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未嵌合的状态下,插入轴31f插入墨保持部53a1的时间变长,产生了积存在该墨保持部53a1内的墨IK向墨供给口51e的方向流出的危险性。为了防止这一点,在插入轴31f插入墨保持部53a1内时,一边利用插入轴31f推压墨保持部53a1内的墨IK一边自一个以上的通孔53a6将该墨IK向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侧推出。
另一方面,在自墨保持部53a1内抽出插入轴31f时,由于墨保持部53a1的进深较深,因此不能将墨IK引入墨保持部53a1内,产生了不能在墨保持部53a1内保持足够的墨量的危险性。为了防止这一点,使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附近的墨IK能够自一个以上的通孔53a6引入墨保持部53a1内。
而且,在将压缩弹簧55插入到中栓53的细径轴部53b之后,使该细径轴部53b嵌合于轴承构件56的轴孔56a,将该轴承构件56固定支承在插座主体51的第2圆形凹部51i内与墨收纳容器60的前表面60a之间。
而且,在未使用墨盒40时,中栓53在压缩弹簧55的作用力下向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侧移动。此时,由于嵌入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O形密封圈54抵接于该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凸缘部53ad与插座主体51的锥状凹部51h,因此形成于第2圆形凹部51i内的墨流出路径51j关闭,因此防止了墨收纳容器60内的墨IK向墨供给口51e流出。
另外,插座主体51的后端外周部位由于隔着O形密封圈62嵌入有安装于墨收纳容器60的前表面60a的容器支承筒体61,因此即使在插座主体51与墨收纳容器60之间,也防止了漏墨。
接着,同时使用图1至图6(a)~图6(d)并按动作顺序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墨盒40的动作。
图5(a)~图5(c)依次表示使墨盒的插座部嵌合于印刷装置内的接头部的动作。另外,图6(a)~图6(d)依次表示自墨盒的插座部抽出印刷装置内的接头部的动作。
(使插座部50嵌合于接头部30的动作)
首先,图5(a)表示在墨盒40刚与固定配置于盒安装机构部20的保持件21相连结之后、以能够前后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该保持件21的接头部30嵌合于插座部50之前的状态。
此时,接头部30嵌合于插座部50的状态是指接头部30的盖36侧进入插座主体51的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内、并且设于接头主体31内的O形密封圈35与形成在插座主体51的内周顶端侧的内周侧圆筒部51f滑动接触的状态,因此在图5(a)的情况下,由于O形密封圈35自内周侧圆筒部51f离开,因此是嵌合前的状态。
然后,在墨盒40连结于保持件21时,利用设于印刷装置10内的IC标签接收机12接收来自安装于墨盒40的外箱41的IC标签42的墨IK的颜色信息,利用未图示的控制部对墨IK的颜色信息是否与安装所对应的颜色的墨盒40的保持件21一致进行判断,因此能够先检测出墨颜色的不同。
另外,印刷装置10的接头部30与墨盒40的插座部50隔开些许间隔地相对,而且,使接头部30向插座部50侧移动的凸轮驱动机构部11停止动作而达到待机状态。
即,在接头部30侧,形成于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圆形凹部31e内的中心部位的较长的插入轴31f比安装于接头主体31的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的盖36向前方突出。
另一方面,在插座部50侧,在插座主体51的第1圆形凹部51g、锥状凹部51h、第2圆形凹部51i内,将O形密封圈54嵌入顶端侧圆筒部53a后的中栓53在压缩弹簧5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向前方的墨供给口51e侧移动而堵塞墨供给口51e。
进而,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进入插座部50的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内,而且,插入轴31f的顶端尖锐部31f1与形成于在插座主体51的第1圆形凹部51g内向前方移动的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墨保持部53a1相面对。
此时,在形成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墨保持部53a1以及多个通孔53a6内仅在未插入有插入轴31f的初始时形成空洞,但在插拔插入轴31f一次后进入于此的墨IK被积存。
接着,图5(b)表示利用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刚刚向后方压入插座主体51内的中栓53前的状态。
在此,使凸轮驱动机构部11起动并使接头部30朝向插座部50地向前方移动。然后,安装于接头主体31的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的盖36侧进入已形成于插座主体51的顶端侧的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内。
与此相伴,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侧依次进入接头主体31内的盖36、O形密封圈35以及O形密封圈按压构件34,因此在接头主体31内的压缩弹簧32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形成于防止墨流出构件33的3个部位的突起33c(图4(a)~图4(c))与插座主体51的形成墨供给口51e的外表面相接触。
与此同时,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插入到形成于在插座主体51的第1圆形凹部51g内向前方移动的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的墨保持部53a1。
在此,伴随着插入轴31f自墨保持部53a1的第1开口朝向该里侧插入的动作,积存于墨保持部53a1内的墨IK一边被插入轴31f推压一边通过形成于墨保持部53a1的里侧部位的多个通孔53a6向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的外侧被推出,因此能够防止墨IK自墨保持部53a1的第1开口流出。
然后,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顶端尖锐部31f1抵接于形成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墨保持部53a1的底部,但是由于中栓53还未向后方移动,因此利用中栓53阻断插座主体51内的墨IK。
接着,图5(c)表示利用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向后方压入插座主体51内的中栓53后的状态。
在此,若使凸轮驱动机构部11自图5(b)的状态继续动作,并使接头部30进一步朝向插座部50侧移动,则安装于接头主体31的第1外周侧圆筒部31a的盖36侧进入至形成于插座主体51的顶端侧的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内的里侧。
与此相伴,利用插座主体51的形成墨供给口51e的外表面朝向后方按压接头主体31内的形成于防止墨流出构件33的3个部位的突起33c(图4(a)~图4(c)),因此接头主体31内的压缩弹簧32收缩。
然后,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顶端尖锐部31f1克服压缩弹簧55而向与墨供给口51e相反的一侧压入被收纳于插座主体51内的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因此在插座主体51的第1圆形凹部51g、锥状凹部51h、第2圆形凹部51i内形成墨流出路径51j。
进而,插座主体51的内周侧圆筒部51f抵接于收纳在接头主体31内的O形密封圈35的内周面,因此能够防止接头主体31内的漏墨。
由此,插座主体51内的墨IK通过形成于插座主体51内的墨流出路径51j并从墨供给口51e进入接头主体31内,通过形成于该接头主体31内的墨流入路径31g并向印刷装置10侧供给。
(自插座部50抽出接头部30的动作)
在自墨盒40内的插座部50抽出印刷装置10内的接头部30的情况下,只要与前面说明的图5(a)~图5(c)的动作相反地按照图5(c)~图5(a)的顺序进行动作即可,因此在此使用图6(a)~图6(d)进行说明。
首先,图6(a)所示的状态与前面说明的图5(c)所示的状态相同,接头部30的盖36侧进入至插座主体51的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内的里侧,接头部30嵌合于插座部50。
此时,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顶端尖锐部31f1抵接于形成于在插座主体51内移动到后方的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墨保持部53a1的底部。另外,通过中栓53向后方移动,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打开,因此插座主体51内的墨IK从墨供给口51e向接头主体31内供给。
接着,图6(b)所示的状态是使凸轮驱动机构部11向自形成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墨保持部53a1抽出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方向(箭头方向)动作,解除插入轴31f对中栓53的按压,但是接头部30在嵌合于插座部50的状态下向插座主体51的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内的前方后退。
然后,追随于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抽出,嵌入O形密封圈(密封构件)54后的中栓53在压缩弹簧5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向插座主体51内的前方移动而堵塞墨供给口51e,因此墨流出路径51j被封堵。
此时,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顶端尖锐部31f1是在压缩弹簧55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抵接于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的底部的状态。
接着,图6(c)所示的状态成为若使凸轮驱动机构部11自图6(b)的状态继续动作、则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向自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进一步抽出的方向(箭头方向)移动而解除了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之间的嵌合的状态。
在此,由于中栓53已经移动到插座主体51内的前方,因此停止移动。然后,在插入轴31f向自墨保持部53a1内抽出的方向(箭头方向)移动时,积存在插座主体51的第1圆形凹部51g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之间的墨IK通过形成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多个通孔(第2开口)53a6而引入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内。
另一方面,通过接头部30向箭头方向的移动,接头部30的盖36侧自插座主体51的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内拔出,并且设于接头主体31内的O形密封圈35自形成于插座主体51的内周顶端侧的内周侧圆筒部51f离开,因此解除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之间的嵌合。
此时,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顶端尖锐部31f1后退至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的前方,但是未自墨保持部53a1内拔出。
接着,图6(d)所示的状态是通过使凸轮驱动机构部11自图6(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继续动作,从而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向自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更进一步抽出的方向(箭头方向)移动,因此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完全自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内拔出。
在此,如利用图6(c)所说明的那样,插座主体51内的墨流出路径51j被封堵,而且,若自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被插入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内的状态抽出该插入轴31f,则相对于墨保持部53a1产生负压、和/或在墨保持部53a1与墨IK之间产生表面张力,因此能够产生消除使在解除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之间的嵌合时产生的墨IK的飞散的力。
此时,如上所述,接头主体31的插入轴31f的轴径φd(图4(c))设定得比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的孔径φD(图4(c))小,但是如果两者31f、53a1之间的间隙较小,则由负压带来的影响变大,另一方面,如果两者31f、53a1之间的间隙较大,则由表面张力带来的影响变大。
由此,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附近存在的墨IK被吸入并保持在墨保持部53a1内,因此即使在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之间反复进行拆装,也能够抑制墨IK自插座主体51的墨供给口51e滴落。
而且,在自墨保持部53a1内抽出插入轴31f时,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附近的墨IK也通过多个通孔(第2开口)53a6而被引入墨保持部53a1内,因此即使墨保持部53a1的进深较深,也能够将墨IK充分地引入墨保持部53a1内。
另外,即使从印刷装置10上卸下墨盒40,也能够抑制被保持于中栓53的墨保持部53a1的墨IK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自墨保持部53a1滴落,因此能够放心地搬运墨盒40。
因而,如利用上述图6(a)~图6(d)所说明的那样,在自接头部30抽出插座部50时,解除插入轴31f对墨保持部53a1的按压并在对墨路径进行封堵之后,解除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之间的嵌合状态,之后,从墨保持部53a1内抽出插入轴31f。
接下来,关于形成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墨保持部53a1~53a5、以及使墨保持部53a1~53a5与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连通的一个以上的通孔(第2开口)53a6~53a8的各形状,使用图7(a)~图7(f)说明几个例子。
首先,在图7(a)所示的实施例中,与之前说明相同,在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形成有圆柱型凹形状的有底孔作为墨保持部53a1,并且多个通孔53a6以自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连通至墨保持部53a1内的里侧部位的方式形成为圆孔形状。
接下来,在图7(b)所示的变形例1中,与实施例相同地在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形成有圆柱型凹形状的有底孔作为墨保持部53a1,并且不同于实施例地将多个通孔53a7以自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连通至位于墨保持部53a1内的顶端部位与里侧部位之间的部位的方式形成为狭缝形状。
接下来,在图7(c)所示的变形例2中,在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形成有四棱柱型凹形状的有底孔作为墨保持部53a2,并且将多个通孔53a6以自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连通至墨保持部53a2内的里侧部位的方式形成为圆孔形状。
接下来,在图7(d)所示的变形例3中,在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形成有四棱锥型凹形状的有底孔作为墨保持部53a3,并且将一个通孔53a8以自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连通至墨保持部53a3内的四棱锥顶点的方式形成为L字型圆孔形状。
接下来,在图7(e)所示的变形例4中,在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形成有两段圆柱型里侧较宽凹形状的有底孔作为墨保持部53a4,并且将一个通孔53a6以自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连通至墨保持部53a4内的里侧部位的方式形成为圆孔形状。
接下来,在图7(f)所示的变形例5中,在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顶端侧形成有两段圆柱型前侧较宽的凹形状的有底孔作为墨保持部53a5,并且将一个通孔53a7以自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连通至位于墨保持部53a5内的中间部位与里侧部位之间的部位的方式形成为狭缝形状。
而且,如之前说明那样,在与接头主体31将插入轴31f形成为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形状、而且将插入轴31f的顶端形成为能够与上述各墨保持部53a1~53a5的形状对应地进行按压的情况下,在上述实施例以及变形例1~5中,由于各墨保持部53a1~53a5形成为具有与插入轴31f的轴线平行的面的凹部,因此即使将墨盒40在印刷装置10内倾斜约2°程度而设置,也能够在重力方向上防止墨IK自墨供给口51e滴落。
另外,对于将中栓53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与各墨保持部53a1~53a5连通的一个以上的通孔(第2开口)53a6~53a8,只要在各墨保持部53a1~53a5的深度F的范围内位于插入轴31f的轴线方向上的第1开口的位置与O形密封圈(密封构件)54的密封位置之间,就可以形成于任意的位置。
此时,使一个以上的通孔(第2开口)53a6~53a8在不同于各墨保持部53a1~53a5的第1开口所位于的面的面中连通于各墨保持部53a1~53a5的里侧位置,能够在插入轴31f向各墨保持部53a1~53a5插拔时不给各墨保持部53a1~53a5的第1开口带来影响地使墨IK在各墨保持部53a1~53a5与中栓的顶端侧圆筒部53a的外周面之间出入。
在以上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墨盒40中,使用图4(a)~图4(c)说明了使形成于接头部30的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圆形凹部31e内的中心部位的插入轴31f比接头主体31向前方突出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使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圆形凹部31e延伸至插入轴31f的顶端尖锐部31f1附近即可。在该情况下,只要与接头主体31的顶端侧圆形凹部31e的长度相匹配地将插座主体51的顶端侧圆环状凹部51af形成得较深,就能够进行应对。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墨盒40中,说明了在将插座部50嵌合于印刷装置10内的接头部30或者抽出插座部50时利用凸轮驱动机构部11使接头部30相对于插座部50向前后方向移动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接头部30固定设置在印刷装置10内,并通过手动相对于该固定设置的接头部30插拔墨盒40的插座部50。即使在该情况下,只要采用本实施方式,就也能够在通过手动操作自接头部30抽出插座部50时解除插入轴31f对墨保持部53a1的按压并在对通向墨供给口51e的墨路径进行封堵之后,解除接头部30与插座部50之间的嵌合状态,之后,从墨保持部53a1内抽出插入轴31f。

Claims (2)

1.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该墨盒包括:
墨收纳容器,其用于收纳墨;
插座部,其设于所述墨收纳容器的一端,用于与印刷装置的接头部之间进行拆装;
墨供给口,其设于所述插座部;
中栓,其与所述墨供给口相对设置,通过其在来自所述墨收纳容器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而朝向所述墨供给口移动,来对通向该墨供给口的墨路径进行封堵;以及
密封构件,其在所述中栓向所述墨供给口侧移动时将所述墨的靠所述墨收纳容器侧的部分密封;
在将所述插座部安装于所述接头部时,通过利用设于所述接头部的插入轴克服所述作用力并按压所述中栓来连通所述墨路径,
所述插入轴以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形状设置,
在所述中栓设有具有开口的墨保持部,
所述墨保持部包括:
第1开口,其位于供所述插入轴插入的一侧;以及
第2开口,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开口的位置与所述密封构件进行密封的位置之间,并自所述墨保持部内贯穿至所述中栓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开口设于与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墨保持部的所述第1开口所位于的面不同的面。
CN201520235472.5U 2014-04-21 2015-04-17 墨盒 Active CN2045861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7291A JP6346779B2 (ja) 2014-04-21 2014-04-21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087291 2014-04-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86130U true CN204586130U (zh) 2015-08-26

Family

ID=53922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35472.5U Active CN204586130U (zh) 2014-04-21 2015-04-17 墨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46779B2 (zh)
CN (1) CN2045861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0897A (zh) * 2018-10-22 2020-04-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连结结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352A (ja) * 1997-07-17 1999-02-09 General Co Ltd 補充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補充インクタンク装着部
JP2007149448A (ja) * 2005-11-25 2007-06-14 Nix Inc 液体送受用ジョイン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5525102B2 (ja) * 2013-12-27 2014-06-18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70897A (zh) * 2018-10-22 2020-04-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连结结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46779B2 (ja) 2018-06-20
JP2015205453A (ja) 2015-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2990A (zh) 墨盒及用于该墨盒的安装/拆卸机构
DE69835302T2 (de) Tintenbehälternachfüllsystem
CN102092198B (zh) 附加装置以及液体供应装置
EP1661710A2 (en) Method of liquid filling of cartridge, liquid filling device, and cartridge
CN204586130U (zh) 墨盒
CN202753589U (zh) 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
WO2004069303A3 (en) Fluid ejection system
CN104708907A (zh) 墨盒
KR20010087169A (ko) 교환가능한 잉크 용기와 그것의 삽입 및 제조 방법
CN103171290A (zh)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WO2007021740A3 (en) Ink supply system
WO2007076212B1 (en) Nuclectomy method and apparatus
DE19637879A1 (de) Verfahren zum Nachfüllen eines Tintenvorrats für einen Tintenstrahldrucker
CN103419503A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CN102285235A (zh) 墨盒和记录设备
CN203157373U (zh) 墨水罐用适配器及包含该适配器的墨盒
CN201604354U (zh) 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及喷墨打印机
CN101117053B (zh) 灌墨装置及使用该灌墨装置的灌墨方法
CN103171296A (zh) 打印流体盒和打印设备
CN202573289U (zh) 喷墨打印机及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CN205044312U (zh) 溶液盒定位装置及溶液盒定位集成模块
CN101376289B (zh) 墨盒及制造墨盒的方法
EP2894035A2 (en) Ink cartridge and mounting/dismounting mechanism for the same
CN204820676U (zh) 一种墨盒连供瓶胶塞
JP6434588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