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40656U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Google Patents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40656U CN204540656U CN201520194901.9U CN201520194901U CN204540656U CN 204540656 U CN204540656 U CN 204540656U CN 201520194901 U CN201520194901 U CN 201520194901U CN 204540656 U CN204540656 U CN 2045406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x
- steam
- decline
- circulation
- fo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mmercial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包括箱体本体,在其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并位于邻近其底部的位置分别开设食物入口和食物出口;循环送料装置设置在箱体本体内,用于将食物由食物入口连续的输送至箱体本体内,并由食物出口连续的输送至箱体本体外;蒸汽输入装置分别与箱体本体、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接,用于将外部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输送至箱体本体内对食物进行蒸煮工作;蒸汽循环加热装置,与箱体本体连接,用于将箱体本体内的蒸汽回收循环加热后再次注入到箱体本体内;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循环送料装置、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蒸汽输入装置以及蒸汽循环加热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结构简单,效率高,能耗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和餐饮行业使用的蒸笼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主要是以煤炭或煤气做燃料,热效率低、加热时间长,蒸笼内的蒸汽四处外溢,使热量大量损耗,不利于节能降耗。而在蒸煮过程中,由于操作者会频繁的搬运蒸笼,容易污染食物。
目前的蒸箱多是立式手动操作,在使用时将洗好的米、待蒸的馒头或其它待蒸的食物放入托盘中,然后将托盘放入蒸箱中,并关闭蒸箱门、通入蒸汽。现有的蒸箱不能够实现流水作业,即不能够连续的蒸煮食物,致使蒸煮效率低;同时在蒸煮过程中,蒸汽不能循环使用,导致耗能高;另外,现有的蒸箱上的蒸箱门多为双开拉式门,蒸箱门在打开时,蒸箱内存留的蒸汽绝大部分跑出,这样在下一次蒸煮食物中还需要重新输入大量的蒸汽才可充满整个蒸箱,造成蒸煮时间加长、蒸汽有效利用率下降,能耗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能实现流水线蒸煮,提高蒸煮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能够提高蒸箱内的蒸汽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本体,在所述箱体本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并位于邻近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位置分别开设食物入口和食物出口;
循环送料装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用于将食物由所述食物入口连续的输送至所述箱体本体内,并由所述食物出口连续的输送至所述箱体本体外;
蒸汽输入装置,所述蒸汽输入装置分别与所述箱体本体、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接,用于将所述外部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输送至所述箱体本体内对食物进行蒸煮工作;
蒸汽循环加热装置,与所述箱体本体连接,用于将所述箱体本体内的蒸汽回收循环加热后再次注入到所述箱体本体内;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循环送料装置、所述外部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输入装置以及所述蒸汽循环加热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食物入口和所述食物出口处均设置隔热门帘。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循环送料装置包括:
输入组件,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贯穿所述食物入口,用于将装有食物的托盘由所述箱体本体的外部运送到所述箱体本体内邻近底部的位置;
提升组件,与所述输入组件连接,用于将所述输入组件上的所述托盘由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运送到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
下降组件,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并与所述提升组件呈相对设置,用于将位于所述箱体本体顶部的托盘运送到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
转移组件,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用于将所述提升组件上的所述托盘推入到所述下降组件上;
输出组件,与所述下降组件远离所述转移组件的一端连接,用于将所述下降组件上的所述托盘由所述食物出口运送至所述箱体本体的外部;
所述输入组件、所述提升组件、所述下降组件、所述转移组件以及所述输出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通过设置上述组件,可以将带有食物的托盘由食物入口输送至箱体本体内,并在箱体本体内实现上升、平移、下降后最终由食物出口输出,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加食物的行走路程,从而缩小整个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体积,减少占地面积,此行走路程所花费的时间为托盘上食物能够蒸熟所需要的时间,进而使得生的食物由食物入口送入箱体本体后,经过蒸煮后,熟的食物由食物出口送出,整个过程为一个流水线工作状态,提高了蒸煮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提升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提升带和第二提升带,两个提升带均通过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提升从动轮和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顶部的提升主动轮实现循环传动,两个所述提升带均与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垂直,且两个所述提升带之间具有所述输入组件安放的空间;
在所述第一提升带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一提升托条,在所述第二提升带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二提升托条,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提升托条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提升托条之间的距离,且位于所述第一提升带上的第一提升托条与位于所述第二提升带上的第二提升托条的位置呈一一对应状态,所述第一提升托条与所述第二提升托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托盘的外径相匹配;
所述提升主动轮与提升电机连接,所述提升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移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位于顶部位置的转移带,所述转移带通过转移主动轮和转移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所述转移主动轮与转移电机连接,所述转移电机与控制器连接,所述转移带上设置拨片,所述拨片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提升托条与所述第二提升托条之间的距离。
当提升组件将托盘移到箱体本体的顶部位置时,控制器控制转移电机工作,转移主动轮转动,转移带带动拨片移动,以将提升组件上的托盘拨入到下降组件上。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降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下降带和第二下降带,两个下降带均通过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下降从动轮和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顶部的下降主动轮实现循环传动,两个所述下降带均与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垂直,且两个所述下降带之间具有所述输出组件安放的空间;
在所述第一下降带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一下降托条,在所述第二下降带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二下降托条,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下降托条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下降托条之间的距离,且位于所述第一下降带上的第一下降托条与位于所述第二下降带上的第二下降托条的位置呈一一对应状态,所述第一下降托条与所述第二下降托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托盘的外径相匹配;
所述下降主动轮与下降电机连接,所述下降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输入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提升带与所述第二提升带之间并位于邻近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输入带,所述输入带的宽度小于所述托盘的宽度,所述输入带通过输入主动轮与输入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其中,所述输入主动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外部,并与输入电机连接,所述输入从动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内部;
所述输出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下降带与所述第二下降带之间并位于邻近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输出带,所述输出带的宽度小于所述托盘的宽度,所述输出带通过输出主动轮与输出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其中,所述输出主动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外部,并与输出电机连接,所述输出从动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内部;
所述输入电机与所述输出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蒸汽循环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的第一循环风管和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的第二循环风管,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和所述第二循环风管呈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循环风管包括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风机与开设在箱体本体顶部的风机抽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邻近底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内沿蒸汽流向依次设置若干用于再次加热蒸汽的发热丝。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置排气三通管,所述排气三通管包括与所述风机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以及与外部连通的第三连通口,所述排气三通管上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连通口与外部连通或断开的排气阀门;
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设置用于连通或断开两者的循环阀门;
在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发热丝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本体上设置两组所述蒸汽循环加热装置,分别邻近所述提升装置和所述下降装置设置。
优选的,所述箱体本体至少具有呈间隔设置的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之间设置保温层。
通过设置保温层,可以降低蒸箱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箱体本体散发到外部空气的热能,尽可能的缩短蒸煮时间和降低蒸煮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更加优选的,所述内层与所述外层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更加优选的,所述保温层为玻璃保温棉、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聚苯保温材料。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蒸汽输入装置包括蒸汽管道,所述蒸汽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箱体本体并延伸至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靠近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和/或侧部的所述蒸汽管道上开设蒸汽出口。
作为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蒸汽管道包括垂直于所述箱体本体底部、并位于所述箱体本体内部侧面的第一蒸汽管道,以及与所述第一蒸汽管道连接并与所述箱体本体底部平行的第二蒸汽管道,所述蒸汽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蒸汽管道和所述第二蒸汽管道上,在所述蒸汽出口上可拆卸设置蒸汽喷头。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喷头包括可拆卸设置在蒸汽输送管的蒸汽出口上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内沿其轴线开设贯穿的输送孔,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蒸汽出口的一端设置喷头本体,所述喷头本体内沿其轴线开设与所述输送孔连通的空腔,所述喷头本体与所述连接管之间至少对称设置两个负压孔,所述负压孔用于连通所述空腔与所述喷头本体的外部。
通过在连接管与喷头本体之间设置负压孔,当蒸汽由蒸汽出口进入到输送孔,并由输送孔和喷头本体的空腔喷出蒸汽喷头外部时,蒸汽喷头两侧的蒸汽由于负压原理由负压孔吸入到空腔内,然后随着空腔内的蒸汽输送到蒸汽喷头外部,如此循环,可以加速蒸箱内的蒸汽的流动,进一步加快蒸汽的填充速度和温度均匀的速度,保证蒸煮的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孔包括沿蒸汽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孔和第二输送孔,所述第一输送孔与所述第二输送孔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输送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输送孔的直径。
通过将第二输送孔的直径设置为小于第一输送孔的尺寸,当蒸汽出口出来的蒸汽通过第一输送孔进入到第二输送孔时,利用尺寸减小的第二输送孔提高蒸汽输送出去的速度,同时使输送至空腔内的蒸汽的速度更快,压力更大,进而增加空腔内的负压压力,加速由负压孔吸入到空腔内的蒸汽更多更快。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送孔与所述第二输送孔之间具有锥形连接孔,所述锥形连接孔的大端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输送孔的直径相等,所述锥形连接孔的小端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输送孔的直径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送孔的直径为1mm~20mm,所述第二输送孔的直径为0.2mm~5mm。
进一步的,所述空腔为圆柱形空腔,所述空腔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管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空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输送孔的轴线的延长线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蒸汽出口的一端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与所述喷头本体连接,相邻连接件之间形成所述负压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沿其周向均匀设置四个所述连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与所述蒸汽出口连接的一端设置外螺纹,对应的在所述蒸汽出口设置内螺纹,所述连接管螺纹旋接在所述蒸汽出口。
通过在连接管的端部设置螺纹,使得整个蒸汽喷头可与蒸汽出口螺纹旋接,降低了蒸汽喷头的拆装难度,当蒸汽喷头出现损坏时,也能及时更换,以保证蒸汽的正常输送。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喷头本体一体铸造或注塑成型。
一体铸造或者注塑成型的蒸汽喷头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且由于此蒸汽喷头的结构的特殊性,即采用多个连接件连接连接管和喷头本体,而蒸汽喷头的尺寸较小,因此,组合焊接的方式不适合应用于该蒸汽喷头。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喷头本体采用不锈钢或者耐高温的塑料制成。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箱体本体内设置循环送料装置,可以实现流水线蒸煮工作,进一步提高蒸煮效率,同时也不用再不断开启箱门进行取放食物的工作,有效的降低了箱体本体内的蒸汽消耗,降低了能源的消耗;通过设置蒸汽循环加热装置,可以将箱体本体内使用后温度较低的蒸汽进行再次加热,加热后的蒸汽再被输送到箱体本体内,这样降低了蒸汽的加热基数,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同时也有利于箱体本体内的蒸汽的循环,使得箱体本体内的蒸汽更加均匀,食物加热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中的提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中的下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中第一蒸汽管道与蒸汽喷头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中的蒸汽喷头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中的蒸汽喷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箱体本体;11、食物入口;12、食物出口;13、内层;14、外层;15、保温层;
2、蒸汽循环加热装置;21、第一循环风管;211、第一进风口;212、第一出风口;22、第二循环风管;221、第二进风口;222、第二出风口;23、风机;24、风机抽风口;25、发热丝;26、排气三通管;261、第一连通口;262、第二连通口;263、第三连通口;27、排气阀门;28、循环阀门;
3、输入组件;31、输入带;
4、提升组件;41、第一提升带;42、第二提升带;43、提升从动轮;44、提升主动轮;45、第一提升托条;46、第二提升托条;
5、转移组件;51、转移带;52、转移主动轮;53、拨片;
6、下降组件;61、第一下降带;62、第二下降带;63、下降从动轮;64、下降主动轮;65、第一下降托条;66、第二下降托条;
7、输出组件;71、输出带;
8、蒸汽输入装置;81、第一蒸汽管;82、第二蒸汽管;83、蒸汽出口;84、蒸汽喷头;841、连接管;842、喷头本体;843、输送孔;8431、第一输送孔;8432、第二输送孔;8433、锥形连接孔;844、空腔;845、负压孔;846、连接件;847、外螺纹;
9、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包括箱体本体1、循环送料装置、蒸汽输入装置8、蒸汽循环加热装置2以及控制器,其中,在箱体本体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并位于邻近箱体本体1底部的位置分别开设食物入口11和食物出口12,在食物入口11和食物出口12处均设置隔热门帘,循环送料装置设置在箱体本体1内,用于将食物由食物入口11连续的输送至箱体本体1内,并由食物出口12连续的输送出箱体本体1外,蒸汽输入装置8分别与箱体本体1、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接,用于将外部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输送至箱体本体1内对食物进行蒸煮工作,蒸汽循环加热装置2与箱体本体1连接,用于将箱体本体1内的蒸汽回收循环加热后再次注入到箱体本体1内,控制器分别与循环送料装置、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蒸汽输入装置8以及蒸汽循环加热装置2连接。
其中,循环送料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输入组件3、提升组件4、转移组件5、下降组件6以及输出组件7,输入组件3设置在箱体本体1的底部,贯穿食物入口11,用于将装有食物的托盘9由箱体本体1的外部运送到箱体本体1内邻近底部的位置,提升组件4与输入组件3连接,用于将输入组件3上的托盘9由箱体本体1的底部运送到箱体本体1的顶部,转移组件5设置在箱体本体1的顶部,用于将提升组件4上的托盘9推入到下降组件6上,下降组件6设置在箱体本体1内,并与提升组件4呈相对设置,用于将位于箱体本体1顶部的托盘9运送到箱体本体1的底部,输出组件7与下降组件6远离转移组件5的一端连接,用于将下降组件6上的托盘9由食物出口12运送至箱体本体1的外部,输入组件3、提升组件4、下降组件6、转移组件5以及输出组件7均与控制器连接。
通过将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循环送料装置采用提升和下降的塔式结构,使得箱体本体内的空间能够充分利用,相比于传统的隧道式连续蒸煮线更加节省蒸汽耗气量,且占地面积是传统的隧道式连续蒸煮线的1/3以下。
如图1和2所示,提升组件4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提升带41和第二提升带42,两个提升带均通过设置在箱体本体1底部的提升从动轮43和设置在箱体本体1顶部的提升主动轮44实现循环传动,两个提升带均与箱体本体1的底部垂直,且两个提升带之间具有输入组件3安放的空间。
在第一提升带41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一提升托条45,在第二提升带42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二提升托条46,相邻两个第一提升托条45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第二提升托条46之间的距离,且位于第一提升带41上的第一提升托条45与位于第二提升带42上的第二提升托条46的位置呈一一对应状态,第一提升托条45与第二提升托条46之间的距离与托盘9的外径相匹配,提升主动轮44与提升电机连接,提升电机与控制器连接。
如图1、2和5所示,转移组件5包括设置在箱体本体1内位于顶部位置的转移带51,转移带51通过转移主动轮52和转移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转移主动轮52与转移电机连接,转移电机与控制器连接,转移带51上设置拨片53,拨片53的宽度小于第一提升托条45与第二提升托条46之间的距离。当提升组件4将托盘9移到箱体本体1的顶部位置时,控制器控制转移电机工作,转移主动轮52转动,转移带51带动拨片53移动,以将提升组件4上的托盘9拨入到下降组件6上。
如图1和3所示,下降组件6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下降带61和第二下降带62,两个下降带均通过设置在箱体本体1底部的下降从动轮63和设置在箱体本体1顶部的下降主动轮64实现循环传动,两个下降带均与箱体本体1的底部垂直,且两个下降带之间具有输出组件7安放的空间。
在第一下降带61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一下降托条65,在第二下降带62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二下降托条66,相邻两个第一下降托条65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第二下降托条66之间的距离,且位于第一下降带61上的第一下降托条65与位于第二下降带62上的第二下降托条66的位置呈一一对应状态,第一下降托条65与第二下降托条66之间的距离与托盘9的外径相匹配,下降主动轮64与下降电机连接,下降电机与控制器连接。
输入组件3包括设置在第一提升带41与第二提升带42之间并位于邻近箱体本体1底部的输入带31,输入带31的宽度小于托盘9的宽度,输入带31通过输入主动轮与输入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其中,输入主动轮设置在箱体本体1的外部,并与输入电机连接,输入从动轮设置在箱体本体1的内部。
输出组件7包括设置在第一下降带61与第二下降带62之间并位于邻近箱体本体1底部的输出带71,输出带71的宽度小于托盘9的宽度,输出带71通过输出主动轮与输出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其中,输出主动轮设置在箱体本体1的外部,并与输出电机连接,输出从动轮设置在箱体本体1的内部,输入电机与输出电机均与控制器连接。
如图1和4所示,蒸汽循环加热装置2包括设置在箱体本体1的顶部的第一循环风管21和设置在箱体本体1内的第二循环风管22,第一循环风管21和第二循环风管22呈连通设置,第一循环风管21包括第一进风口211和第一出风口212,第二循环风管22包括第二进风口221和第二出风口222,第一进风口211通过风机23与开设在箱体本体1顶部的风机抽风口24连通,第一出风口212与第二进风口221连通,第二出风口222设置在箱体本体1邻近底部的位置,第一循环风管21内沿蒸汽流向依次设置若干用于再次加热蒸汽的发热丝25。
第一循环风管21的第一进风口211与风机23之间设置排气三通管26,排气三通管26包括与风机23连通的第一连通口261、与第一循环风管21的第一进风口211连通的第二连通口262以及与外部连通的第三连通口263,排气三通管26上设置用于控制第三连通口263与外部连通或断开的排气阀门27,第一进风口211与第二连通口262之间设置用于连通或断开两者的循环阀门28,在第二循环风管22的第二出风口222处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控制器与发热丝通信连接。
箱体本体1上设置两组蒸汽循环加热装置2,分别邻近提升组件4和下降组件6设置。
通过设置蒸汽循环加热装置2使得设备在内部无压力的情况下,温度可达100℃以上,减少产品的蒸煮时间,另外还可以降低蒸汽湿度,防止一些产品在蒸煮的过程中,因湿度太大而造成蒸煮后产品不良的现象,且也能降低同等容积设备的蒸汽耗汽量。
箱体本体1至少具有呈间隔设置的内层13和外层14,内层13与外层14之间设置保温层15。通过设置保温层15,可以降低蒸箱箱体本体1在使用过程中散发到外部空气的热能,尽可能的缩短蒸煮时间和降低蒸煮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本实施例中,内层13与外层14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保温层15为玻璃保温棉、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聚苯保温材料。
如图1所示,蒸汽输入装置8包括蒸汽管道,蒸汽管道的一端与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箱体本体1并延伸至箱体本体1的底部,靠近箱体本体1的底部和/或侧部的蒸汽管道上开设蒸汽出口83。
蒸汽管道包括垂直于箱体本体1底部、并位于箱体本体1内部侧面的第一蒸汽管道81,以及与第一蒸汽管道81连接并与箱体本体1底部平行的第二蒸汽管道82,蒸汽出口83开设在第一蒸汽管道81和第二蒸汽管道82上,在蒸汽出口83上可拆卸设置蒸汽喷头84。
如图6至8所示,以蒸汽喷头84安装在第一蒸汽管道81为例,蒸汽喷头84包括可拆卸设置在第一蒸汽管道81的蒸汽出口83上的连接管841,连接管841内沿其轴线开设贯穿的输送孔843,连接管841远离蒸汽出口83的一端设置喷头本体842,喷头本体842内沿其轴线开设与输送孔843连通的空腔844,喷头本体842与连接管841之间至少对称设置两个负压孔845,负压孔845用于连通空腔844与喷头本体842的外部。
空腔844的直径大于连接管841的外径,输送孔843包括沿蒸汽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输送孔8431和第二输送孔8432,第一输送孔8431与第二输送孔8432同轴设置,且第一输送孔8431的直径大于第二输送孔8432的直径,第一输送孔8431与第二输送孔8432之间具有锥形连接孔8433,锥形连接孔8433的大端的直径与第一输送孔8431的直径相等,锥形连接孔8433的小端的直径与第二输送孔8432的直径相等,第一输送孔8431的直径为6mm~20mm,第二输送孔8432的直径为1mm~5mm。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孔8431的直径为8mm,第二输送孔8432的直径为2mm。
通过将第二输送孔8432的直径设置为小于第一输送孔8431的尺寸,当蒸汽出口83出来的蒸汽通过第一输送孔8431进入到第二输送孔8432时,利用尺寸减小的第二输送孔8432提高蒸汽输送出去的速度,同时使输送至空腔844内的蒸汽的速度更快,压力更大,进而增加空腔844内的负压压力,加速由负压孔845吸入到空腔844内的蒸汽更多更快。
空腔844为圆柱形空腔,空腔844的轴线与第一输送孔8431的轴线的延长线重合。
连接管841远离蒸汽出口83的一端通过至少两个连接件846与喷头本体842连接,相邻连接件846之间形成负压孔845。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841沿其周向均匀设置四个连接件846。
连接管841与蒸汽出口83连接的一端设置外螺纹847,对应的在蒸汽出口83设置内螺纹,连接管841螺纹旋接在蒸汽出口83。通过在连接管841的端部设置螺纹,使得整个蒸汽喷头84可与蒸汽出口83螺纹旋接,降低了蒸汽喷头84的拆装难度,当蒸汽喷头84出现损坏时,也能及时更换,以保证蒸汽的正常输送。
连接管841与喷头本体842一体铸造或注塑成型。一体铸造或者注塑成型的蒸汽喷头84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且由于此蒸汽喷头84的结构的特殊性,即采用多个连接件846连接连接管841和喷头本体842,而蒸汽喷头842的尺寸较小,因此,组合焊接的方式不适合应用于该蒸汽喷头8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841与喷头本体842采用不锈钢制成,当然连接管841和喷头本体842的材料不限于采用不锈钢,还可以选用其他不生锈的金属或者耐高温的非金属制成。
本实施例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的托盘的运送过程如下:
食物被盛入到托盘9中后,放置到输入组件3的输入带31上,输入带31运动将托盘9由食物入口11送入到箱体本体1内底部位置,当箱体本体1内底部的托盘9数量达到固定的数量后,控制器控制提升组件4上的提升托条向上移动一定距离,此距离等于相邻两个第一提升托条45之间的距离,当提升组件4上的托盘9移动到箱体本体1的顶部时,控制器控制转移组件5上的拨片53移动,将提升组件4移动至箱体本体1顶部的托盘9推入到下降组件6上,同时控制器控制下降组件6的下降托条向下移动一定距离,此距离等于相邻两个第一下降托条65之间的距离,当下降组件6上的托盘9移动至箱体本体1的底部时,输出组件7的输出带71将位于下降组件6最底层的托盘9托起,并通过食物出口12运送至箱体本体1外。
蒸汽循环加热的循环过程如下:蒸汽由外部的蒸汽发生装置产生,并通过蒸汽输入装置8的第一蒸汽管道81和第二蒸汽管道82输送到箱体本体1内,与托盘9上的食物进行热交换的蒸汽通过位于箱体本体1顶部的风机抽风口24被风机23抽入到第一循环风管21内,通过第一循环风管21内的发热丝25对蒸汽进行加热,加热后的蒸汽再通过第二蒸汽管道82回到箱体本体1内,如此循环。
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本体,在所述箱体本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并位于邻近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位置分别开设食物入口和食物出口;
循环送料装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用于将食物由所述食物入口连续的输送至所述箱体本体内,并由所述食物出口连续的输送至所述箱体本体外;
蒸汽输入装置,所述蒸汽输入装置分别与所述箱体本体、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接,用于将所述外部蒸汽发生装置产生的蒸汽输送至所述箱体本体内对食物进行蒸煮工作;
蒸汽循环加热装置,与所述箱体本体连接,用于将所述箱体本体内的蒸汽回收循环加热后再次注入到所述箱体本体内;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循环送料装置、所述外部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输入装置以及所述蒸汽循环加热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送料装置包括:
输入组件,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贯穿所述食物入口,用于将装有食物的托盘由所述箱体本体的外部运送到所述箱体本体内邻近底部的位置;
提升组件,与所述输入组件连接,用于将所述输入组件上的所述托盘由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运送到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
下降组件,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并与所述提升组件呈相对设置,用于将位于所述箱体本体顶部的托盘运送到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
转移组件,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用于将所述提升组件上的所述托盘推入到所述下降组件上;
输出组件,与所述下降组件远离所述转移组件的一端连接,用于将所述下降组件上的所述托盘由所述食物出口运送至所述箱体本体的外部;
所述输入组件、所述提升组件、所述下降组件、所述转移组件以及所述输出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提升带和第二提升带,两个提升带均通过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提升从动轮和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顶部的提升主动轮实现循环传动,两个所述提升带均与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垂直,且两个所述提升带之间具有所述输入组件安放的空间;
在所述第一提升带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一提升托条,在所述第二提升带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二提升托条,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提升托条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提升托条之间的距离,且位于所述第一提升带上的第一提升托条与位于所述第二提升带上的第二提升托条的位置呈一一对应状态,所述第一提升托条与所述第二提升托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托盘的外径相匹配;
所述提升主动轮与提升电机连接,所述提升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位于顶部位置的转移带,所述转移带通过转移主动轮和转移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所述转移主动轮与转移电机连接,所述转移电机与控制器连接,所述转移带上设置拨片,所述拨片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提升托条与所述第二提升托条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降组件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下降带和第二下降带,两个下降带均通过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下降从动轮和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顶部的下降主动轮实现循环传动,两个所述下降带均与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垂直,且两个所述下降带之间具有所述输出组件安放的空间;
在所述第一下降带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一下降托条,在所述第二下降带上均匀设置若干第二下降托条,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下降托条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下降托条之间的距离,且位于所述第一下降带上的第一下降托条与位于所述第二下降带上的第二下降托条的位置呈一一对应状态,所述第一下降托条与所述第二下降托条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托盘的外径相匹配;
所述下降主动轮与下降电机连接,所述下降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提升带与所述第二提升带之间并位于邻近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输入带,所述输入带的宽度小于所述托盘的宽度,所述输入带通过输入主动轮与输入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其中,所述输入主动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外部,并与输入电机连接,所述输入从动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内部;
所述输出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下降带与所述第二下降带之间并位于邻近所述箱体本体底部的输出带,所述输出带的宽度小于所述托盘的宽度,所述输出带通过输出主动轮与输出从动轮实现循环传动,其中,所述输出主动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外部,并与输出电机连接,所述输出从动轮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内部;
所述输入电机与所述输出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循环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的第一循环风管和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内的第二循环风管,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和所述第二循环风管呈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循环风管包括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风机与开设在箱体本体顶部的风机抽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本体邻近底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循环风管内沿蒸汽流向依次设置若干用于再次加热蒸汽的发热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风机之间设置排气三通管,所述排气三通管包括与所述风机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以及与外部连通的第三连通口,所述排气三通管上设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连通口与外部连通或断开的排气阀门;
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设置用于连通或断开两者的循环阀门;
在所述第二循环风管的所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发热丝通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输入装置包括蒸汽管道,所述蒸汽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外部蒸汽发生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箱体本体并延伸至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靠近所述箱体本体的底部和/或侧部的所述蒸汽管道上开设蒸汽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管道包括垂直于所述箱体本体底部、并位于所述箱体本体内部侧面的第一蒸汽管道,以及与所述第一蒸汽管道连接并与所述箱体本体底部平行的第二蒸汽管道,所述蒸汽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蒸汽管道和所述第二蒸汽管道上,在所述蒸汽出口上可拆卸设置蒸汽喷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94901.9U CN204540656U (zh) | 2015-04-01 | 2015-04-01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94901.9U CN204540656U (zh) | 2015-04-01 | 2015-04-01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40656U true CN204540656U (zh) | 2015-08-12 |
Family
ID=53815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19490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540656U (zh) | 2015-04-01 | 2015-04-01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540656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57340A (zh) * | 2015-04-01 | 2015-07-08 | 潘光辉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CN105212690A (zh) * | 2015-10-26 | 2016-01-06 | 浙江翔鹰中央厨房设备有限公司 | 食品蒸制机 |
CN107696212A (zh) * | 2017-09-26 | 2018-02-16 | 浙江良友木业有限公司 | 一种原木蒸煮装置 |
CN111317087A (zh) * | 2018-12-13 | 2020-06-23 | 北京华文永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值班功能的煮制设备 |
-
2015
- 2015-04-01 CN CN201520194901.9U patent/CN20454065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57340A (zh) * | 2015-04-01 | 2015-07-08 | 潘光辉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CN104757340B (zh) * | 2015-04-01 | 2019-05-14 | 潘光辉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CN105212690A (zh) * | 2015-10-26 | 2016-01-06 | 浙江翔鹰中央厨房设备有限公司 | 食品蒸制机 |
CN107696212A (zh) * | 2017-09-26 | 2018-02-16 | 浙江良友木业有限公司 | 一种原木蒸煮装置 |
CN111317087A (zh) * | 2018-12-13 | 2020-06-23 | 北京华文永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值班功能的煮制设备 |
CN111317087B (zh) * | 2018-12-13 | 2022-04-22 | 北京华文永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值班功能的煮制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540656U (zh)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
CN104757340A (zh) | 连续循环加热蒸煮线 | |
CN205525962U (zh) | 一种pvb树脂加热保温存储罐 | |
CN102243013A (zh) | 一种隧道式连续烘干箱 | |
CN104757040A (zh) | 连续循环加热、加湿醒发线 | |
CN202547300U (zh) | 一种分段控温的卧式木材单板烘干机 | |
CN202141301U (zh) | 一种隧道式连续烘干箱 | |
CN102795764A (zh) | 一种玻璃制品退火炉 | |
CN203011090U (zh) | 一种棉签机的烘干设备 | |
CN209031217U (zh) | 一种饲料加工用膨化机 | |
CN204555494U (zh) | 连续循环冷却线 | |
CN204560783U (zh) | 连续循环加热、加湿醒发线 | |
CN210532947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hit或hjt工艺固化炉 | |
CN209292403U (zh) | 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网带淬火炉 | |
CN213090392U (zh) | 一种远红外隧道烘箱 | |
CN203818592U (zh) | 一种尾饰灯连续式回火炉 | |
CN204987747U (zh) | 自动控温循环烘箱 | |
CN202729986U (zh) | 一种玻璃制品退火炉 | |
CN206683375U (zh) | 一种用于生产碳酸钙的自动烘干设备 | |
CN209234774U (zh) | 一种食品加工用隧道炉 | |
CN201488485U (zh) | 不锈钢管烘干机 | |
CN206986124U (zh) | 节能环保型全自动温控油料炒籽机 | |
CN105236715A (zh) | 一种用于加工low-e玻璃钢化炉的排风对流装置 | |
CN206143057U (zh) | 一种玻璃钢化炉 | |
CN204665834U (zh) | 一种燃气供热烘炒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Termination date: 201804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