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15287U - 贴合设备 - Google Patents

贴合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15287U
CN204515287U CN201520121888.4U CN201520121888U CN204515287U CN 204515287 U CN204515287 U CN 204515287U CN 201520121888 U CN201520121888 U CN 201520121888U CN 204515287 U CN204515287 U CN 2045152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rix
abutted equipment
counterdie
compressive plane
adjus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218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峰
张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218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152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152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152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贴合设备,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成品率。用于对外部装置进行对压的贴合设备包括:上模、上模、驱动装置以及角度调节机构。上模用于放置外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带动上模沿第一方向压至上模位置处,以下压外部装置。角度调节机构分别连接驱动装置与上模。其中,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上模的挤压面与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在驱动装置的作用力下,上模下压在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过程中,当上模的挤压面一侧挤压在待对压面上,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挤压面与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至平行状态,减少了待对压面的局部受力。降低现有技术中手机的触摸屏被挤压后液晶显示屏被挤损坏的概率,提高成品率。

Description

贴合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组装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设备。
背景技术
在对手机的触摸屏的组装工艺中,手机的触摸屏需要通过胶水粘贴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上,在将触摸屏粘贴在液晶显示屏上后,需要贴合设备对触摸屏周围的粘贴部位进行压合。
在贴合设备的底部有一下模,在下模上方有一上模,上模与气缸的压柱固定。在对手机的触摸屏进行压合时,将手机本身先放在贴合设备的下模上,在气缸内部气体的带动下,压柱给予上模一个下压的作用力,使上模下压在手机的触摸屏上,将触摸屏与液晶显示屏粘贴牢固。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屏幕尺寸越来越大,在对手机的触摸屏压合过程中,常会遇到因上模的压合面与手机的触摸屏的平面相互之间不平行(手机没有放正或上模安装/制造不精确),会使手机的触摸屏表面受力不均,导致液晶显示屏被挤压损坏,成品率较低,造成了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贴合设备,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手机的触摸屏被挤压后液晶显示屏被挤损坏的概率,提高成品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贴合设备,用于对外部装置的进行对压,所述贴合设备包括:
上模;
下模,用于放置所述外部装置;
驱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上模沿第一方向压至所述下模位置处,以下压所述外部装置;
角度调节机构,分别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上模;
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力下,所述上模下压在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过程中,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一侧挤压在所述待对压面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至平行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向部件;
所述转向部分包括相对角度能够转动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杆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上模连接。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转向部件为浮动接头或万向接头。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辅助部件;
所述辅助部件包括以第一方向为运动轨迹的轨道、滑动件、连接件;
所述滑动件在所述轨道上滑动连接;
所述上模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滑动件转动连接。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轨道为设置在顶板上的导向孔;
所述滑动件包括滑杆以及连杆;
所述滑杆能够在所述导向孔内以第一方向运动滑动;
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体、用于调心的轴承、阻挡体;
所述固定体上开有第一尺寸的凹槽;
所述凹槽的底部贯穿有第二尺寸的通孔,所述第二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尺寸;
所述轴承的内环与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
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依次从所述凹槽、所述通孔穿过,并与所述滑杆连接;
所述轴承外环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尺寸,所述轴承卡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阻挡体位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将所述轴承堵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固定体的凹槽开口朝向所述上模方向,与所述上模固定。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轴承为球面轴承、调心球轴承或关节轴承。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杆螺纹连接;
所述连杆上套有弹簧;
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滑杆抵触,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体抵触。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上模为矩形体;
所述辅助部件为四个;
四个辅助部件的连接件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模的四个边角处。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下模设置在底座上;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动轨道;
所述下模与所述滑动轨道滑动连接;
当所述下模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下模的挤压面与所述上模的挤压面相对;
当所述下模从所述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下模的挤压面与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交错。
可选的,前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在与所述底座相对的顶板上;
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侧板;
所述侧板或所述顶板上安装有用于限制所述下模滑动至第二位置的限位部件。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贴合设备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驱动装置与上模之间增加了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力下,所述上模下压在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过程中,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一侧挤压在所述待对压面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至平行状态。即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上模在第一方向下压时,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的夹角成锐角时,在现有技术中,所述待对压面的局部受力较大,由于局部应力较大而损坏,而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可以调节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使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平行,减少了待对压面的局部受力。降低现有技术中手机的触摸屏被挤压后液晶显示屏被挤损坏的概率,提高成品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设备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设备的上模、下模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设备的辅助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机的触摸屏表面受力不均,容易导致液晶显示屏被挤压损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贴合设备,以在降低手机的触摸屏被挤压后液晶显示屏被挤损坏的概率,提高成品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贴合设备,用于对外部装置的进行对压,所述贴合设备包括:
上模;
下模,用于放置所述外部装置;
驱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上模沿第一方向压至所述下模位置处,以下压所述外部装置;
角度调节机构,分别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上模;
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力下,所述上模下压在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过程中,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一侧挤压在所述待对压面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至平行状态。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驱动装置与上模之间增加了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力下,所述上模下压在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过程中,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一侧挤压在所述待对压面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至平行状态。即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上模在第一方向下压时,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的夹角成锐角时,在现有技术中,所述待对压面的局部受力较大,由于局部应力较大而损坏,而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可以调节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使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平行,减少了待对压面的局部受力。降低现有技术中手机的触摸屏被挤压后液晶显示屏被挤损坏的概率,提高成品率。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贴合设备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贴合设备,用于对外部装置进行对压(如,对手机、平板电脑、一体式计算机的触摸屏与液晶屏幕的贴合),所述贴合设备包括:上模1、下模2、驱动装置3以及角度调节机构4。所述下模2用于放置所述外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3用于带动所述上模1沿第一方向压至所述下模2位置处,以下压所述外部装置。所述角度调节机构4分别连接所述驱动装置3与所述上模1。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4用于调节所述上模1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在所述驱动装置3的作用力下,所述上模1下压在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过程中,当所述上模1的挤压面一侧挤压在所述待对压面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至平行状态。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可采用气缸,在气缸内气体的气压压力下,推动所述上模在第一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设备的驱动装置与上模之间增加了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力下,所述上模下压在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过程中,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一侧挤压在所述待对压面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至平行状态。即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上模在第一方向下压时,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的夹角成锐角时,在现有技术中,所述待对压面的局部受力较大,由于局部应力较大而损坏,而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可以调节所述下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使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平行,减少了待对压面的局部受力。降低现有技术中手机的触摸屏被挤压后液晶显示屏被挤损坏的概率,提高成品率。
例如,由于所述外部设备的放置问题,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与水平面成1°夹角时,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水平面平行状态下压所述外部设备,在所述上模下压在所述外部设备上后,所述上模的挤压面能够调整至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平行。
在具体的实施当中,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贴合设备,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向部件。所述转向部分包括相对角度能够转动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上模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为阻尼连接,当所述上模受到一定的外力时,所述上模能够相对所述驱动杆转动。具体的,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上模向下模运动至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上时,由于所述外部装置上的待对压面没有放置水平,或由于上模安装的不够精确没有处于水平状态,导致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呈锐角,所述挤压面的一端先与所述待对压面接触。此后,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上模继续向下运动过程中,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压力下,所述挤压面的一端作为第一支点,支撑所述第一连接端能够相对所述第二连接端转动,至所述上模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装置待对压面平行、贴合。
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转向部件为浮动接头或万向接头。驱动装置通过浮动接头或万向接头与上模连接。在具体制造当中,所述上模的角度调整范围可根据不同的浮动接头型号、万向接头型号而定,可将所述上模角度调整范围设定在±5°为佳。
上述贴合设备在运转当中,所述上模会以连接所述上模的驱动装置的驱动杆为轴线旋转,为了控制所述上模以驱动杆为轴线旋转,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贴合设备还提供如下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辅助部件5。所述辅助部件5包括以第一方向为运动轨迹的轨道51、滑动件52、连接件53。所述滑动件52在所述轨道51上滑动连接。所述上模1通过所述连接件53与所述滑动件52转动连接。由于与所述上模连接的滑动件被限制在以第一方向为运动轨迹的轨道,所述滑动件能够限制所述上模以驱动杆为轴线旋转。
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贴合设备,如图5所示,其中所述轨道为设置在顶板上的导向孔(图中未示出)。所述滑动件52包括滑杆521以及连杆522。所述滑杆521能够在所述导向孔内以第一方向运动滑动。所述连接件53包括固定体531、用于调心的轴承532、阻挡体533。所述固定体531上开有第一尺寸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贯穿有第二尺寸的通孔,所述第二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尺寸。所述轴承532的内环与所述连杆522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杆522的另一端依次从所述凹槽、所述通孔穿过,并与所述滑杆521连接。所述轴承532外环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尺寸,所述轴承532卡在所述凹槽内。所述阻挡体533位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将所述轴承532堵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固定体531的凹槽开口朝向所述上模方向,与所述上模固定,具体的可在所述固定体上开设螺栓孔,通过螺栓将所述固定体固定在所述上模上表面上。其中,所述阻挡体可为一圆环。
其中所述同于调心的轴承指的是,所述轴承的内环的中心线能够相对轴承的外环中心线从平行状态线旋至夹角成锐角状态,其工作原理为球面滑动连接的方式。例如,所述轴承可以为球面轴承、调心球轴承或关节轴承等。
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贴合设备,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杆螺纹连接。所述连杆上套有弹簧54。所述弹簧54的第一端与所述滑杆抵触,所述弹簧54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体抵触。在所述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连杆与所述滑杆的螺纹连接处会受到弹簧给予的预紧力,能够防止松动。
为了起到使上模平衡的作用,在上模压在下膜上后,对下模受力均匀,所述辅助部件可以为多个,均匀布置在转向部件周围。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贴合设备还提供如下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上模为矩形体。所述辅助部件为四个。四个辅助部件的连接件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模的四个边角处。
为了便于在所述下模上放置外部装置,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贴合设备还提供如下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模2设置在底座6上。所述底座6上设置有滑动轨道61。所述下模2与所述滑动轨道61滑动连接。当所述下模2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下模2的挤压面与所述上模1的挤压面相对。当所述下模2从所述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下模2的挤压面与所述上模1的挤压面交错。当所述下模从所述上模相对的第二位置,滑动至交错的第一位置后,将外部装置放置在下模上,之后将下模在滑动至第二位置即可。
在将所述下模滑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后,为了限制所述下模的继续滑动,使所述下模滑动超过所述第一位置,设置一个限位部件,用于将所述下模限位在第一位置。在具体制造当中,所述限位部件会影响到所述第一位置的精度。由于所述第一位置所需要的精度较高,在将所述贴合设备的整体组装完成之后,为了减少由组装产生的误差对所述第一位置精度的影响,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贴合设备,如图1和图3所示,其中所述驱动装置3固定在与所述底座6相对的顶板7上。所述顶板7与所述底座6之间连接有侧板8。所述侧板8或所述顶板7上安装有用于限制所述下模2滑动至第二位置的限位部件9。由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精度的确定,是需要与所述上模的相对位置来对比的,在组装过程中,相对于将所述限位部件安装在底板上,将所述限位部件安装在所述侧板或所述顶板上,能够减少所述限位部件至所述上模之间的尺寸链中尺寸的个数,提高精度。其中所述限位部件可为一挡板。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贴合设备,用于对外部装置的进行对压,所述贴合设备包括:
上模;
下模,用于放置所述外部装置;
驱动装置,用于带动所述上模沿第一方向压至所述下模位置处,以下压所述外部装置;
角度调节机构,分别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上模;
其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与所述第一方向构成的夹角角度,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力下,所述上模下压在所述外部装置的待对压面过程中,当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一侧挤压在所述待对压面上,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所述挤压面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待对压面至平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向部件;
所述转向部分包括相对角度能够转动的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杆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上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部件为浮动接头或万向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辅助部件;
所述辅助部件包括以第一方向为运动轨迹的轨道、滑动件、连接件;
所述滑动件在所述轨道上滑动连接;
所述上模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滑动件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轨道为设置在顶板上的导向孔;
所述滑动件包括滑杆以及连杆;
所述滑杆能够在所述导向孔内以第一方向运动滑动;
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体、用于调心的轴承、阻挡体;
所述固定体上开有第一尺寸的凹槽;
所述凹槽的底部贯穿有第二尺寸的通孔,所述第二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尺寸;
所述轴承的内环与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
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依次从所述凹槽、所述通孔穿过,并与所述滑杆连接;
所述轴承外环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尺寸,所述轴承卡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阻挡体位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将所述轴承堵在所述凹槽内;
所述固定体的凹槽开口朝向所述上模方向,与所述上模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为球面轴承、调心球轴承或关节轴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杆螺纹连接;
所述连杆上套有弹簧;
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滑杆抵触,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体抵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模为矩形体;
所述辅助部件为四个;
四个辅助部件的连接件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模的四个边角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模设置在底座上;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动轨道;
所述下模与所述滑动轨道滑动连接;
当所述下模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下模的挤压面与所述上模的挤压面相对;
当所述下模从所述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下模的挤压面与所述上模的挤压面交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在与所述底座相对的顶板上;
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侧板;
所述侧板或所述顶板上安装有用于限制所述下模滑动至第二位置的限位部件。
CN201520121888.4U 2015-03-02 2015-03-02 贴合设备 Active CN2045152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21888.4U CN204515287U (zh) 2015-03-02 2015-03-02 贴合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21888.4U CN204515287U (zh) 2015-03-02 2015-03-02 贴合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15287U true CN204515287U (zh) 2015-07-29

Family

ID=53713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21888.4U Active CN204515287U (zh) 2015-03-02 2015-03-02 贴合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1528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5445A (zh) * 2017-05-23 2017-07-21 温州优比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压烫模自动贴平机构
CN107390399A (zh) * 2017-08-25 2017-11-24 深圳市山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Fpc灯条压合装置
CN107457553A (zh) * 2017-09-18 2017-12-12 湖南创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压边装置及抽油烟机风道
CN108932072A (zh) * 2017-05-22 2018-12-04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及贴合设备
CN109249493A (zh) * 2018-11-27 2019-01-22 江苏金泰祥内外门业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胶合板压合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2072A (zh) * 2017-05-22 2018-12-04 蓝思科技(长沙)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及贴合设备
CN106965445A (zh) * 2017-05-23 2017-07-21 温州优比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压烫模自动贴平机构
CN107390399A (zh) * 2017-08-25 2017-11-24 深圳市山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Fpc灯条压合装置
CN107390399B (zh) * 2017-08-25 2023-08-15 深圳市山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Fpc灯条压合装置
CN107457553A (zh) * 2017-09-18 2017-12-12 湖南创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压边装置及抽油烟机风道
CN109249493A (zh) * 2018-11-27 2019-01-22 江苏金泰祥内外门业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胶合板压合装置
CN109249493B (zh) * 2018-11-27 2020-10-16 江苏金泰祥内外门业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胶合板压合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15287U (zh) 贴合设备
CN203705763U (zh) 一种背光源膜材贴附治具
CN105223712B (zh) 一种用于基板外接电路绑定的装置、压接系统及绑定方法
CN204241791U (zh) 一种贴合辅助装置
CN206186643U (zh) 一种手机玻璃的定位治具
CN204595371U (zh) 液晶屏幕用调节治具
CN206797850U (zh) 膜片承载装置及贴膜治具
CN105809075A (zh) 一种智能卡芯片的cos下载和初始化机构的写卡装置及其写卡方法
CN203825326U (zh) 液晶面板移栽机夹具
CN206240038U (zh) 一种台球桌台布的安装设备
CN202491505U (zh) 一种压合机
CN205356487U (zh) 一种手机主板检修治具
CN202799479U (zh) 显示屏用角度调整装置
CN203732089U (zh) 一种旋转假压测试的治具
CN203855517U (zh) 玻璃板叠合设备
CN204104218U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压合工作台
CN105109828B (zh) 液晶面板包装盒
CN203814060U (zh) 一种锡膏印刷装置
CN204250439U (zh) 一种计算机液晶屏贴膜设备
CN202306060U (zh) 一种应用于lcd产品组装的移动设备
CN207337363U (zh) 一种触摸屏模组贴合治具
CN206623510U (zh) 一种用于电路板表面组装技术的丝印台
CN106042601A (zh) 一种高效触控屏压合机
CN206665690U (zh) 玻璃基板投入台定位气缸装置
CN205654673U (zh) Lcd自动保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