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83393U -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83393U
CN204383393U CN201420521325.XU CN201420521325U CN204383393U CN 204383393 U CN204383393 U CN 204383393U CN 201420521325 U CN201420521325 U CN 201420521325U CN 204383393 U CN204383393 U CN 204383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inforcement material
back pad
air bag
ba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213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庆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S Corp
D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S Corp filed Critical DAS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5213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83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83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8339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上述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固定侧气囊模块,背垫,被上述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内部具有用于收容气囊模块的收容空间,表皮材料,覆盖上述背垫的前面及侧面,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材料,以包围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方式附着于形成上述收容空间的上述背垫的内侧面,具有低于上述表皮材料的伸长率;上述背垫以借助模具的发泡成型方式制造,在上述背垫成型之前,上述至少一个加强材料被固定于上述模具的内部,并与上述背垫一同制造。

Description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座椅,更详细地,涉及包含当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用于保护乘车人员的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汽车具有在发生碰撞、翻倒等事故时用于保护乘车人员的安全装置,而作为这种安全装置的代表性的装置,具有直接保护就坐于车辆的驾驶座及副驾驶座的乘车人员的气囊装置。
当车辆碰撞时,气囊装置因外部冲击而向气囊的内部瞬间注入压缩气体,使气囊迅速在乘车人员的前面膨胀,由此从碰撞物中保护乘车人员,而作为展开这种气囊的方式,具有电式和机械式,上述电方式为当碰撞时,由传感器以电方式感应,从而对打气筒进行通电或点火,上述机械式为上述感应装置检测碰撞,并由撞针使点火剂起火。
最近,随着对轿车的安全基准的强化和对乘车人员的保护逐渐加强的国际趋势,应对上述前方碰撞的前气囊装置、及用于应对车辆侧面部碰撞的侧气囊装置得到普及。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具有侧气囊模块4的车辆座椅10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车辆座椅10的A-A方向剖视图。
参照图1及图2,现有技术公开了在车辆座椅10的侧靠背2、3内置作为侧气囊装置的侧气囊模块4的结构。
详细地,在座椅靠背框架5中,侧气囊模块4借助螺栓或除此之外的支撑单元固定于与侧靠背2、3的任一侧2的内部相应的位置,并且,在由前方表皮材料6a和侧面表皮材料6b构成的表皮材料6的内侧空间中,侧气囊模块4被前方表皮材料6a和侧面表皮材料6b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前方表皮材料6a和侧面表皮材料6b为了引导侧气囊模块4的气囊4a的展开,各个端部一同得到缝制处理,从而形成断裂展开部6c,而当气囊4a展开时,断裂展开部6c受到破坏,从而使气囊4a向座椅的外部展开。
并且,在侧气囊模块4和表皮材料6之间填充背垫7,上述背垫7由冲击吸收部件构成,并由前方垫7a和侧面垫7b构成,并且,在配置背垫7、尤其是配置侧气囊模块4的侧面垫7b和表皮材料6之间具有加强材料8,更详细地,具有前方加强材料8a和侧面加强材料8b,上述加强材料其伸长率低于表皮材料6的伸长率,从而作为用于引导气囊4a的展开方向的单元,使得气囊4a不在除上述断裂展开部6c之外的部分展开。
这些前方加强材料8a和侧面加强材料8b由具有呈规定的薄片(sheet)形状的被织制的织物结构的加强布或具有纱网结构的纱网布构成,而为了引导上述气囊4a的展开方向,这些前方加强材料8a和侧面加强材料8b的一端部以与表皮材料6一同缝制于上述断裂展开部6c的方式构成。
但是,所示的现有车辆座椅10以前方加强材料8a和侧面加强材料8b利用粘结剂等分别附着于前方表皮材料6a的内侧面和侧面表皮材料6b的内侧面的方式构成。
因此,由于当制造车辆时,需要追加实施用于将前方加强材料8a和侧面加强材料8b分别附着于前方表皮材料6a和侧面表皮材料6b的工序,因此存在制造工序变得复杂,且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并且,由于在具有相对高的伸长率的表皮材料6粘结具有相对低的伸长率的加强材料8,因而产生由伸长率的差异引起的皱纹的可能性高,并由此在车辆座椅10的外观产生不良的可能性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当成型背垫时,将加强材料与背垫一同制造,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节约制造成本的车辆座椅。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包括侧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能够排除或最小化加强材料和表皮材料之间的附着部位来防止表皮材料产生皱纹之类的外观不良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的特征在于,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固定侧气囊模块,背垫,被上述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内部具有用于收容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收容空间,表皮材料,覆盖上述背垫的前面及侧面,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材料,以包围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方式附着于形成上述收容空间的上述背垫的内侧面,具有低于上述表皮材料的伸长率;上述背垫以借助模具的发泡成型方式制造,在上述背垫成型之前,上述至少一个加强材料被固定于上述模具的内部,并与上述背垫一同制造。
并且,上述至少一个加强材料包括:前方加强材料,配置于上述侧气囊模块的前方,以及侧面加强材料,配置于上述侧气囊模块的侧面;在上述背垫的成型之前,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以相互分离的状态分别固定于上述模具的内部。
并且,在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设有多个冲孔。
并且,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以整体附着方式附着于上述背垫。
并且,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以部分附着方式附着于上述背垫。
并且,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分别被划分为,附着于上述背垫的第一区域及从上述背垫分离的第二区域。
并且,上述多个冲孔设置在上述第一区域,而在上述第二区域省略上述多个冲孔。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当成型背垫时,将加强材料与背垫一同制造,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节约制造成本。
并且,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能够排除或最小化加强材料和表皮材料之间的附着部位来防止表皮材料产生皱纹之类的外观不良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具有侧气囊模块4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辆座椅的A-A方向剖视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的结构及制造过程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背垫的立体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强材料的结构的简图。
图6为附着有图5的加强材料的背垫的剖视图。
图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加强材料的结构的简图。
图8为附着有图7的加强材料的背垫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的高度连杆保护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实施多种变更,并能具有多种实施例,因此,将特定实施例例示于附图中,并在详细的说明中进行具体说明。这应解释为并非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于特定实施形态,而是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技术范围所包括的所有变更、等同技术方案至代替技术方案。
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第一、第二等术语虽然能够使用于对多种结构要素的说明,但上述结构要素可能并不会因上述术语而受到限制。上述术语的目的仅为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个结构要素区别。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结构要素可命名为第二结构要素,相似地,第二结构要素可命名为第一结构要素。
术语“和/或”可包括多个相关的记载项目的组合或多个相关的记载项目中的某一项目。
在某一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连接”或“接合”的情况下,虽然可以与上述另一结构要素直接相连接或接合,但也可以理解为中间还存在其他结构要素。相反,当某一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接合”时,可以理解为中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要素。
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仅仅为了说明特定实施例而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单数的表达只要没有在文脉上标出不同的意思,就能包括复数的表达。
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用于指定说明书上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因此,可以理解为并未预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功能。
只要没有不同的定义,以包括技术性或科学性术语的方式在这里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意义相同的意义。通常所使用的与词典上所定义的术语相同的术语可以解释为具有与相关技术在文脉上所具有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只要在本申请没有明确定义,就不会解释为异常或过度形式性的意义。
并且,以下实施例为了向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说明而提供,附图中的要素的形状及大小等可以为了更明确的说明而被夸张。
图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的结构及制造过程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附着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材料的背垫的立体图。
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50,固定侧气囊模块,背垫10,被上述座椅靠背框架50支撑,内部具有用于收容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收容空间,表皮材料40,覆盖上述背垫10的前面及侧面,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材料20,以包围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方式附着于上述背垫10的内侧面,具有低于上述表皮材料40的伸长率。
座椅靠背框架50构成相当于乘车人员的背靠部的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部分,并且,作为固定侧气囊模块的部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未图示的座椅垫框架相连接。
对这种侧面框架及侧气囊模块的结构能够以多种形态无限制地适用已公知的任意形态的结构,而对此的具体说明将省略。
另一方面,背垫10为了提高乘车人员的乘车感,由规定的冲击吸收部件构成,并以包围座椅靠背框架50的至少前面及两侧面的方式构成。
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50的前面的部分,靠垫10的部分,作为背靠部可分为构成靠背的前方垫11,及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50的两侧面的部分的侧面垫12。
在侧面垫12的内部形成规定的收容空间,并且,包括上述气囊及打气筒的侧气囊模块(未图示)设在侧面垫12的收容空间。
这种背垫10只要是具有冲击吸收能力的材质,就能不受限制地适用,优选地,能够由利用模具、即至少由上模和下模构成的模具以发泡成型方法来制成的泡沫垫(foam pad)构成,而前方垫11和侧面垫12能够通过发泡成型方法以一体方式成型或以分割的方式成型。
表皮材料40作为构成车辆座椅的外皮的部分,为了与上述背垫10一同向乘车人员提供良好的乘车感而由具有伸缩性的材质构成。
表皮材料40可分为构成靠背的前方表皮材料41和构成侧靠背的侧面表皮材料42,前方表皮材料41和侧面表皮材料42在相当于侧靠背的位置相紧固,从而形成断裂展开部30,当气囊展开时,上述断裂展开部30朝向座椅的外侧前方膨出。
当侧气囊模块的气囊膨胀时,加强材料20起到以能够向准确的展开方向、即破坏上述断裂展开部30而仅通过断裂展开部30向座椅的前方展开的方式进行引导的作用,上述加强材料20的伸长率低于上述的表皮材料40,并由不易撕裂的材质构成,优选为具有被织制的织物结构的加强布或具有纱网结构的纱网布。
为了准确地引导气囊的展开方向,加强材料20以包围侧气囊模块的形态附着于背垫10的内侧面,优选地,分为附着于侧气囊模块的前面的前方加强材料21、和附着于侧气囊模块的侧面的侧面加强材料22。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背垫10成型之前,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的加强材料20固定于上述模具的内部,并与背垫10一同制造。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背垫10借助模具的发泡成型方法制造,或者在背垫10的成型步骤之前,在模具的内部预先配置上述的加强材料20,并以向形成于模具的上模及下模之间的腔室(cavity)的内部注入液体状态的发泡剂的方式成型,由此成型以一体方式形成加强材料20的背垫10。
即,在将以相互分离的状态准备的前方加强材料21和侧面加强材料22预先配置于形成上述腔室的模具的上模及下模中的任一个或分别配置于这两个模具的状态下,将上模和下模相结合之后,向腔室的内部注入发泡剂,从而成型为前方加强材料21附着于背垫10的外侧的前面,侧面加强材料22附着于背垫10的外侧的侧面的状态的背垫10。
如图4所示,通过这种一体发泡成型方法,成型出在侧气囊模块的前面附着前方加强材料21,在侧气囊模块的侧面附着侧面加强材料22的状态的背垫10,并由此省略如现有技术那样将加强材料20附着于表皮材料40的过程,从而能够简化车辆座椅的整个制造过程,并能节约制造成本。
并且,由于能够排除加强材料20与表皮材料40相粘结的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如现有技术那样由加强材料20和表皮材料40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引起的皱纹等外观不良现象。
若将此划分为基于制造方法的步骤,则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说明。
即,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座椅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侧气囊模块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50的步骤S1;以在背垫10的内部形成用于收容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收容空间的方式利用模具对背垫10进行发泡成型的步骤S2;使上述背垫10固定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50的步骤S3;以及利用表皮材料40覆盖上述背垫10的前面及侧面的步骤S4。
更具体地,对背垫10进行发泡成型的上述步骤S2可以包括使如下所述的至少一个加强材料20固定于上述模具的内部的步骤S2-1,即,上述至少一个加强材料20以包围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方式附着于上述背垫10的内侧面,并且伸长率低于上述表皮材料40的伸长率,进而,还可以包括将配置于上述侧气囊模块的前方的前方加强材料12、和配置于上述侧气囊模块的侧面的侧面加强材料22分别预先固定于上述模具的内部的步骤S2-2。
图5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强材料20的结构的简图,图6为附着图5的加强材料20的背垫10的剖视图。
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材料20具有多个冲孔20a。
虽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但如图5所示,若基于例示性地适用纱网布作为加强材料20的情况进行说明,则在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材料20分散地配置多个冲孔20a。
通过这种结构,使发泡剂在背垫10的发泡成型时通过冲孔20a向具有纱网结构的加强材料20的内部顺畅地移动,从而能够提高发泡剂向加强材料20的浸入率,并由此能够提高加强材料20和背垫10之间的粘结性。
并且,使背垫10发泡成型时所产生的气泡通过冲孔20a顺畅地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防止由背垫10的内部所产生的气泡引起的不良。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冲孔20a能够均匀地分散于整个加强材料20。这种情况优选适用于如下情况,即,如图6所示,包括相当于前方加强材料21及侧面加强材料22的前端部的第一端部21a、22a、和相当于前方加强材料21及侧面加强材料22的后端部的第二端部21b、22b,从而加强材料20以整体附着方式附着于背垫10的外侧面的情况。
通过这种结构,在收容于背垫10的收容空间的侧气囊模块的气囊借助打气筒注入气体并膨胀的情况下,能够以使气囊通过背垫10的展开引导件14,并只通过形成于前方加强材料21的第一端部21a和侧面加强材料22的第一端部22a之间的断裂展开部30,才能向座椅的外部膨出的方式有效地引导。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材料20能够以部分附着方式附着于背垫10。即,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加强材料20可分为附着于背垫10的第一区域20b及从上述背垫10分离的第二区域20c。
这种情况可使用于如下情况,即,如图8所示,前方加强材料21及侧面加强材料22的第一端部21a、22a和第二端部21b、22b维持未与背垫10粘结的状态,而分别需要与表皮材料40和座椅靠背框架50相紧固的情况。
即,为了进一步确保气囊的展开引导件14的性能,根据情况,有必要使前方加强材料21和侧面加强材料22的第一端部21a、22a分别与前方表皮材料41和侧面表皮材料42相紧固,并使第二端部21b、22b与座椅靠背框架50相紧固。
为此,优选地,使前方加强材料21和侧面加强材料22的第一端部21a、22a和第二端部21b、22b从背垫10分离。
如图8所示,前方加强材料21的第一端部21a以与前方表皮材料41相紧固的方式从前方垫11的内侧面分离并延伸,前方加强材料21的第二端部21b从前方垫11的内侧面分离。
相似地,侧面加强材料22的第一端部22a以与侧面表皮材料42相紧固的方式从侧面垫12的内侧面分离并延伸,侧面加强材料22的第二端部22b为了固定于图3的座椅靠背框架50而从侧面垫12的内侧面分离,从而向背垫10的内部延伸。
并且,像这样在加强材料20分为第一区域20b及第二区域20c的情况下,优选地,如图7所示,仅在上述第一区域20b设置多个冲孔20a,而在上述第二区域20c中则省略上述多个冲孔20a。
像这样,通过在加强材料的第二区域中省略冲孔20a,能够充分确保与第二区域20c相对应的第一端部21a、22a及第二端部21b、22b中的加强材料的刚性。
因此,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应理解为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而与上述的详细说明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根据后述的权利要求来表示,并且,权利要求的意义、范围以及从权利要求的等同概念中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
座椅靠背框架,固定侧气囊模块,
背垫,被上述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内部具有用于收容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收容空间,
表皮材料,覆盖上述背垫的前面及侧面,以及
至少一个加强材料,以包围上述侧气囊模块的方式附着于形成上述收容空间的上述背垫的内侧面,具有低于上述表皮材料的伸长率;
上述车辆座椅的特征在于,
上述背垫以借助模具的发泡成型方式制造,
在上述背垫成型之前,上述至少一个加强材料被固定于上述模具的内部,并与上述背垫一同制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至少一个加强材料包括:
前方加强材料,配置于上述侧气囊模块的前方,以及
侧面加强材料,配置于上述侧气囊模块的侧面;
在上述背垫的成型之前,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以相互分离的状态分别固定于上述模具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设有多个冲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以整体附着方式附着于上述背垫。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以部分附着方式附着于上述背垫。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方加强材料和上述侧面加强材料分别被划分为,附着于上述背垫的第一区域及从上述背垫分离的第二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冲孔设置在上述第一区域,而在上述第二区域省略上述多个冲孔。
CN201420521325.XU 2014-09-11 2014-09-11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83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1325.XU CN204383393U (zh) 2014-09-11 2014-09-11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1325.XU CN204383393U (zh) 2014-09-11 2014-09-11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83393U true CN204383393U (zh) 2015-06-10

Family

ID=53356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21325.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83393U (zh) 2014-09-11 2014-09-11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833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16389B1 (ko) 차량의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KR101219695B1 (ko) 차량용 루프 에어백장치
JP714368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4237381A (ja) 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ク装置を内蔵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04487294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3906640A (zh) 车辆用侧门结构以及乘员保护系统
JP519585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81101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構成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2596635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4590195A (zh) 交通工具座椅
JP2015093555A (ja) 車両用内装パネル及び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442678A (zh) 整体式乘客安全气囊
US9067559B2 (en) Vehicular seats
JP632712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パ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21754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204383393U (zh)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CN204263979U (zh)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CN204383392U (zh)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EP4023503B1 (en) Vehicle crash pad with airbag door
CN204279331U (zh) 包括侧气囊的车辆座椅
KR20060109625A (ko) 크래시 패드의 제조방법
GB2449069A (en) Headrest having an impact absorbing frame and reinforcing element on an inside of a trim cover
CN107627990A (zh) 具有侧安全气囊的车辆座椅
JP2012183973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ク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3893536B2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