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55223U - 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 Google Patents

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55223U
CN204355223U CN201420795270.1U CN201420795270U CN204355223U CN 204355223 U CN204355223 U CN 204355223U CN 201420795270 U CN201420795270 U CN 201420795270U CN 204355223 U CN204355223 U CN 2043552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and
spring
sleeve
vehicular dr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952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7952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552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552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5522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包括固定在车辆龙头上的手把主体,手把主体的一侧为控制端,控制端内设有电磁感应线圈,手把主体中设置有弹簧,弹簧一端固定于控制端上,电磁感应线圈环绕在所述弹簧四周。电磁感应线圈和电源连接,在电磁感应线圈通电后,弹簧被磁场加热,弹簧将热量传导给手把主体内的发热片,从而使手把主体升温。并且弹簧还起到为手把主体调速转动后进行的复位作用,保证手把主体运行安全。同时调节部件能够灵活的调节绝缘导热夹层的温度,实现手把主体的温度通过开关调节部件自由调节。

Description

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辅助发热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电热手把主体。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手扶式装置,如摩托车,电动车、助力车等,其中摩托车和电动车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把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扭动实现控制速度的目的。为了冬天行车安全和夏天行车舒服,一般会在手把主体上加设取暖或者制冷的调温元件,该调温元件需要连接到车辆的电源上,但是由于手把主体的空间有限,不同类型的手扶式装置的控制件的尺寸不一致,造成手把主体安装的局限性,并且设计单一、结构复杂,而且制作开模成本也较高,通用性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驾驶手把,装配简单,提高热效率,同时降低制作开模成本。
本实用所述手把主体的一侧为控制端,所述控制端内设有电磁感应线圈,所述手把主体中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于控制端上,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环绕在所述弹簧四周。在电磁感应线圈通电后,由于弹簧位于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内,所以弹簧会被加热。弹簧将热量传导给手把主体内的导热元件,从而使手把主体升温。此外,弹簧还起到为手把主体调速转动后进行的复位作用,保证手把主体运行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龙头上还设置有调节电流的调节部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通过调节部件与车辆的供电装置上的导线电连接,所述供电装置为太阳发电板、蓄电池、汽油发电机、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种或组合方式,以扩大其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述控制端上还设置有电连接的调节部件和电源信号指示灯,所述调节部件包括开关和内置式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时刻感应手把主体的温度;所述开关为手动开关或自动感应开关,开关设有一个以上的档位,由第一闭合档、第二闭合档和断电档组成。调节部件能够灵活的调节绝缘导热夹层的温度,实现手把主体的温度通过开关调节部件自由调节,同时电源指示灯显示电源闭合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手把主体的另一侧为加热端,加热端上设有绝缘导热夹层,绝缘导热夹层内设置有发热片,所述发热片是由上下两片耐高温部件,中间夹碳纤维及导电铜片粘合而成,所述弹簧另一端固定与发热片相连,弹簧可以有效将热量传递至发热片。
进一步地,所述手把主体内设置有与车辆控制件连接的油门芯,所述油门芯包括固定部以及与车辆控件连接的连接端,所述固定部套设于手把主体一端内,且所述固定部可沿手把主体的轴向方向移动,有效解决手把主体安装的局限性,可以与更多的车型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为套筒,套筒与所述手把主体型面连接,或所述套筒与所述手把主体过盈配合固定,或所述套筒与所述手把主体间隙配合固定。以实现油门芯是可以沿手把主体轴向方向进行滑动,从而实现可调节长度的。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呈圆柱状,套筒的外壁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手把主体对应加强筋设置有花键槽,所述套筒与手把主体的内壁配合固定,以实现油门芯与手把主体紧固定配合固定,防止油门芯发生位移。同时油门芯较长,且油门芯是滑动套设于手把主体内的,可以根据手把主体到车辆控件的距离不同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呈方柱状,所述手把主体对应套筒的边角位置处设置有滑槽,所述套筒与手把主体相互配合固定。进一步提供多种连接方式,便于用户选择。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包括紧固圈,所述紧固圈上设有弧形滑槽和安装孔;所述紧固圈与车辆控件上的油门固定座卡接固定,所述车辆控件的油门拉线的线锤固定于安装孔上,油门拉线的一端滑动设置于弧形滑槽内,油门拉线的另一端与车辆控件的调节柱相连。手把主体转动,带动油门芯运动,拉动油门拉线随之绕转,从而掌控摩托车油门大小,实现控制摩托车辆的加速或减速。
进一步地,所述手把主体上设置有与车辆龙头固定连接的防转弯部件,所述防转弯部件呈中空柱状结构,手把主体上的导线从防转弯部件引出且导通,以实现防止导线转动。取代了以往老旧的防转弯钉,同时提高其防护性能,避免导线和器件裸露。当驾驶员转动手把给车加大油门时会向外转动,此时,连接端和车辆控件也会产生相对转动,而为了防止手把主体和车辆控件直接发生相对转动,因此可以在此处设置一个防止转动的部件,使连接端固定不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控制端内以缠绕的形式设有电磁感应线圈,电磁感应线圈和电源连接,在电磁感应线圈通电后,弹簧被磁场加热,弹簧将热量传导给手把主体内的发热片,从而使手把主体升温。并且弹簧还起到为手把主体调速转动后进行的复位作用,保证手把主体运行安全。同时调节部件能够灵活的调节绝缘导热夹层的温度,实现手把主体的温度通过开关调节部件自由调节。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绝缘导热夹层,在手把主体在安装或者使用时,可以对发热片等热源起到有效保护。加热时,将热源尽量远离金属把管。并且把热量储存于绝缘导热夹层中,减少热量损失,达到既隔热省电减少热量被金属把管吸收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延长油门芯,可以根据手把主体到车辆控件的距离不同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增加适配性,手把主体适用不同车型,方便驾驶操作;并且油门芯与手把主体同步转动,手把主体转动,带动油门芯运动,拉动油门拉线随之绕转,从而掌控摩托车油门大小,实现控制摩拖车辆的加速或减速。实现对油门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手把主体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手把主体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手把主体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油门芯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手把主体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手把主体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油门芯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为手把主体,110为控制端,111为电磁感应线圈,112为弹簧,113为花键槽,114为滑槽,120为加热端,121为绝缘导热夹层,123为发热片,124为凸片,130为防转弯部件,200为油门芯,210为紧固圈,211为弧形滑槽,212为油门拉线,213为安装孔,220为套筒,221为加强筋,400为车辆龙头,500为电源指示灯,600为开关,700为挡片,710为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车辆手把中的弹簧只能起到复位作用,车辆手把在通电加热时,车辆手把缺少导热部件,热量传送不集中,造成车辆手把加热效果一般。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磁感应加热原理是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容器物置于其中时,器物表面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器物的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即是通过把电能转化为磁能,使被加热物体感应到磁能而发热的一种加热方式。这种方式部分解决了电热片,电热圈等电阻式通过热传导方式加热的效率低下问题。
参见图1-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包括固定在车辆龙头400上的手把主体100,手把主体的一侧为控制端110,控制端内以设有电磁感应线圈111,电磁感应线圈与外接供电装置连接,手把主体100中设置有弹簧112,弹簧112一端固定于控制端110上,电磁感应线圈111环绕在弹簧112四周。当电磁感应线圈111通电后,弹簧112的部分或全部位于电磁感应线圈111产生的交变磁场内。
电磁感应线圈111一般以螺旋形式设置在控制端110内,设置在手把主体100内的弹簧11穿过电磁感应线圈的2且固定于控制端内。在电磁感应线圈111通电后,弹簧112被磁场加热,弹簧112将热量传导至整个手把主体100,从而使整个手把主体100被加热。
为了进一步的增加电磁感应线圈111对手把主体100的加热效果,可以将弹簧112分段设置,相邻之间弹簧112之间设置有密闭的金属柱。串联设置的弹簧112和金属柱位于电磁感应线圈111所产生的交变磁场内。
金属柱可以是空心金属柱或实心金属柱,金属柱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空心柱。
手把主体100的另一侧为加热端120,加热端120上设有绝缘导热夹层121,绝缘导热夹层121内设置有发热片123,发热片123是由上下两片耐高温部件,中间夹碳纤维及导电铜片粘合而成,弹簧112另一端固定与发热片123相连。弹簧112将热量传导给手把主体100内的导热元件,从而使手把主体100升温。采用弹簧112与发热盘连接,可以更好的将弹簧112的热量传导至整个手把主体100上,从而实现更好的加热效果。
在手把主体100的使用过程中,会因为调节油门大小而进行转动,由于弹簧112的一端固定在控制端110内,另一端通过发热片123与手把主体固定,因此在手把主体100为调节油门而发生转动时,弹簧112还起到在手把主体100发生调节转动后进行的复位作用,从而保证手把主体100运行安全。
此外,由于发热片123设置在手把主体100内,且只和弹簧112连接,因此弹簧112不仅能有效的将热量传递至发热片123,还能隔绝空气中的潮气,雨水,灰尘和腐蚀气体等,使其无法直接和发热片123相接触,从而增加发热片123的使用寿命。
为了方便调节弹簧被加热的温度,可以使电磁感应线圈111通过调节部件与车辆的供电装置上的导线电连接。调节部件和电源指示灯500设置在控制端110处。调节部件包括开关600和内置式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时刻感应手把主体100的温度;开关600为手动开关或自动感应开关,开关600设有一个以上的档位,由第一闭合档、第二闭合档和断电档组成。调节部件能够灵活的调节绝缘导热夹层121的温度,实现手把主体100的温度通过开关600调节部件自由调节,同时电源指示灯500显示电源闭合状态。使用时,若开关600处于第一闭合档,电磁感应线圈111处于高温工作,若开关600处于断电档,电磁感应线圈111停止工作,若开关600处于第二闭合档,电磁感应线圈111处于低温工作。工作时使其恒定在45-55摄氏度之间,遇到特殊情况能迅速切断电源,防止意外的发生,各个闭合档位对应相应温度调节区间值,并通过相应的电路实现手动或自动控温,适应不同的要求。供电装置为蓄电池和汽油发电机组合方式,以扩大其使用范围。
手把主体100的表面设置有块状的凸片124,凸片124上设有细小格子防滑结构。此设计能很好的增强摩擦,增加人手掌与手把主体100的控制稳定性。
手把主体100内置有与车辆控制件连接的油门芯200,油门芯包括固定部以及与车辆控件连接的连接端,固定部套设于手把主体一端内,且固定部可沿手把主体的轴向方向移动,有效解决手把主体安装的局限性,可以与更多的车型安装。
在本实施中,固定部为套筒220,套筒的形状呈圆柱状,装配时,套筒是插入手把主体100的一端,套筒与手把主体100型面连接,插入之后是通过型面连接来进行转动,通过过盈配合来使油门芯200卡紧固定在手把主体内的,以实现油门芯是可以沿手把主体轴向方向进行滑动,从而实现可调节长度的。套筒的外壁设置有若干加强筋221,手把主体对应加强筋设置有花键槽113,进一步套筒与手把主体的内壁配合固定,满足油门芯200与手把主体100紧固定配合要求,再进一步防止油门芯200发生位移。同时油门芯200较长,且油门芯200是滑动套设于手把主体100内的,可以根据手把主体100到车辆控件的距离不同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拆卸时,只需要反方向转动套筒220,实现套筒与手把主体100型面连接分离,即可实现油门芯的更换。
连接端为紧固圈210,紧固圈210卡接固定车辆控件上的油门固定座上,紧固圈210上设有弧形滑槽211和安装孔213;车辆控件的油门拉线212的线锤固定于安装孔213上,油门拉线212的一端滑动设置于弧形滑槽211内,油门拉线212的另一端与车辆控件的调节柱相连。手把主体100转动,带动油门芯200运动,拉动油门拉线212随之绕转,从而掌控摩托车油门大小,实现控制摩托车辆的加速或减速。手把主体100转动,带动油门芯200运动,拉动油门拉线212随之绕转,从而掌控摩托车油门大小,实现控制摩托车辆的加速或减速。驾驶操作时,当摩托车手把主体100按顺时针方向扭转,摩托车油门增大,摩托车即加速。反之,当摩托车手把主体100按逆时针方向扭转,摩托车油门减少,适当配合摩托车的刹车装置,实现摩托车的减速。
手把主体100末端上设置有挡片700,所述挡片700边缘位置处通过若干连接筋或卡扣710连接固定于把手主体的内壁上。或者手把主体100的末端上设置成内凹的结构,挡片700就设置于内凹结构里,所述挡片700可以保留原状,也可以通过切割方式把连接筋,实现去掉挡片700,把手的末端就形成通孔的结构,从而使得本把手结构简单,提高其通用性,降低了开模成本,挡片700打开后,油门芯可以从手把主体100的控制端延伸至加热端的外则,进一步扩大手把主体100到车辆控件装配距离的调整。
手把主体100上设置有与车辆龙头400固定连接的防转弯部件130,防转弯部件130呈中空柱状结构,手把主体100上的导线从防转弯部件130引出且导通,以实现防止导线转动。取代了以往老旧的防转弯钉,同时提高其防护性能,避免导线和器件裸露。当驾驶员转动手把给车加大油门时会向外转动,此时,连接端和车辆控件也会产生相对转动,而为了防止手把主体100和车辆控件直接发生相对转动,因此可以在此处设置一个防止转动的部件,使连接端固定不动,从而实现导线不易疲劳断裂,提高安全性能。
图7-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所述套筒呈方柱状,所述手把主体对应套筒的边角位置处设置有滑槽114,装配时,套筒是插入手把主体的一端,套筒与手把主体100滑槽114,插入之后是套筒向手把主体内部进行滑动,套筒的边角与滑槽114过盈配合来使油门芯卡紧固定在手把主体内的。进一步提供多种连接方式,便于用户选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包括固定在车辆龙头上的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主体的一侧为控制端,所述控制端内设有电磁感应线圈,所述手把主体中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于控制端上,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环绕在所述弹簧四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龙头上还设置有调节电流的调节部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通过调节部件与车辆的供电装置上的导线电连接,所述供电装置为太阳发电板、蓄电池、汽油发电机、柴油发电机中的一种或组合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端上还设置有电连接的调节部件和电源信号指示灯,所述调节部件包括开关和内置式温度传感器;所述开关为手动开关或自动感应开关,开关设有一个以上的档位,由第一闭合档、第二闭合档和断电档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主体的另一侧为加热端,加热端上设有绝缘导热夹层,绝缘导热夹层内设置有发热片,所述发热片是由上下两片耐高温部件,中间夹碳纤维及导电铜片粘合而成,所述弹簧另一端固定与发热片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主体内设置有与车辆控制件连接的油门芯,所述油门芯包括固定部以及与车辆控件连接的连接端,所述固定部套设于手把主体一端内,且所述固定部可沿手把主体的轴向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套筒,套筒与所述手把主体型面连接,或所述套筒与所述手把主体过盈配合固定,或所述套筒与所述手把主体间隙配合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呈圆柱状,套筒的外壁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手把主体对应加强筋设置有花键槽,所述套筒与手把主体的内壁配合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呈方柱状,所述手把主体对应套筒的边角位置处设置有滑槽,所述套筒与手把主体相互配合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包括紧固圈,所述紧固圈上设有弧形滑槽和安装孔;所述紧固圈与车辆控件上的油门固定座卡接固定,所述车辆控件的油门拉线的线锤固定于安装孔上,油门拉线的一端滑动设置于弧形滑槽内,油门拉线的另一端与车辆控件的调节柱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驾驶手把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主体上设置有与车辆龙头固定连接的防转弯部件,所述防转弯部件呈中空柱状结构,手把主体上的导线从防转弯部件引出且导通。
CN201420795270.1U 2014-12-15 2014-12-15 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552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95270.1U CN204355223U (zh) 2014-12-15 2014-12-15 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95270.1U CN204355223U (zh) 2014-12-15 2014-12-15 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55223U true CN204355223U (zh) 2015-05-27

Family

ID=53256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9527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55223U (zh) 2014-12-15 2014-12-15 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5522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70123A1 (en) * 2016-06-28 2017-1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ted mechanism for deployable exterior door handle for a vehicle
CN110758613A (zh) * 2019-11-20 2020-02-07 利辛县飞亚强磁性软纱门有限公司 一种踏板电动车用挡风被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70123A1 (en) * 2016-06-28 2017-1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ted mechanism for deployable exterior door handle for a vehicle
US10590677B2 (en) * 2016-06-28 2020-03-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ted mechanism for deployable exterior door handle for a vehicle
CN110758613A (zh) * 2019-11-20 2020-02-07 利辛县飞亚强磁性软纱门有限公司 一种踏板电动车用挡风被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55223U (zh) 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FR2970367B1 (fr) Procede de regulation thermique d'un elemen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systeme de regulation thermique de cet element
CN204355240U (zh) 一种车辆驾驶手把主体
GB2500820A (en) Powering a vehicle component when docked at a base station
CN203423237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板及使用其的动力电池
FR2973301B1 (fr) Systeme de cogeneration d'energi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lectrique
CN202890596U (zh) 一种车用电暖手套
CN201357897Y (zh) 自行车照明取暖系统
CN204368353U (zh) 带暖手功能的摩托车
CN109018018A (zh) 一种防护式气流交换型发动机盖
CN215399068U (zh) 一种代驾电瓶车的防风装置
CN220185801U (zh) 一种电加热汽车档把
CN204368354U (zh) 摩托车暖手装置
CN103474597A (zh) 一种电动车辆电池恒温保护装置
CN109018017A (zh) 一种顶端设置有散热口的车用发动机外壳
CN102490830A (zh) 安装于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车把上的冬季暖手结构
CN2185721Y (zh) 能暖手的摩托车车把
CN210175043U (zh) 一种电动车手把遮阳器
CN103397939B (zh) 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
CN202641311U (zh) 电动汽车的暖风装置
CN205524661U (zh) 一种把手取暖装置
CN207883878U (zh) 一种具有铲片结构的电动客车用ptc加热器
CN202896766U (zh) 车用发热防风套
JP3183366U (ja) オートバイ運転者用保温装置及びオートバイ用電源装置。
CN202414040U (zh) 一种电动车专用电热式挡风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