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08119U -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308119U CN204308119U CN201420782535.4U CN201420782535U CN204308119U CN 204308119 U CN204308119 U CN 204308119U CN 201420782535 U CN201420782535 U CN 201420782535U CN 204308119 U CN204308119 U CN 2043081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ing machine
- thread rolling
- bracing frame
- efficient novel
- feed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138 T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支撑架装置、位于支撑架装置上方的进料装置、位于进料装置右侧的搓丝装置及位于搓丝装置右侧的传送装置,支撑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及第三支撑架,进料装置包括漏斗、进料管道、气缸、位于气缸右侧的连接杆、位于连接杆右侧的推料块、位于进料管道上方的转叶装置及位于进料管道上的挡止板,转叶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及设置于第一转轴上的转叶,搓丝装置包括滚轮、贯穿滚轮前后表面的第二转轴及位于滚轮下方的静搓丝板,静搓丝板的上表面呈圆弧状,传送装置包括传送带、位于传送带左右两侧的转轮、位于转轮下方的支撑柱、位于传送带上的收料箱及位于收料箱中的中间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背景技术
搓丝机是加工螺纹的常用设备,现有的搓丝机存在结构复杂,传动部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且送料滑块和送料槽滑动连接,导致送料滑块和送料槽磨损过大,导致送料滑块在往复运动中,出现卡滞的问题。并且搓丝作业完后的物料难以收集,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所述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撑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架装置上方的进料装置、位于所述进料装置右侧的搓丝装置及位于所述搓丝装置右侧的传送装置,所述支撑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右侧的第二支撑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右侧的第三支撑架,所述进料装置包括漏斗、位于所述漏斗下方的进料管道、位于所述进料管道左端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右侧的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杆右侧的推料块、位于所述进料管道上方的转叶装置及位于所述进料管道上的挡止板,所述转叶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转叶,所述搓丝装置包括滚轮、贯穿所述滚轮前后表面的第二转轴及位于所述滚轮下方的静搓丝板,所述静搓丝板的上表面呈圆弧状,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传送带、位于所述传送带左右两侧的转轮、位于所述转轮下方的支撑柱、位于所述传送带上的收料箱及位于所述收料箱中的中间板。
所述气缸与所述进料管道的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杆呈圆柱体,所述连接杆的左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右表面与所述推料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转叶的尾端呈弯曲状,所述转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挡止板呈圆柱体。
所述滚轮呈圆柱体,所述滚轮围绕所述第二转轴逆时针旋转。
所述收料箱的下部分呈长方体,所述收料箱左右表面的上边向两侧翻折呈弯曲状。
所述中间板呈长方体,所述中间板位于所述收料箱的中间。
所述第一支撑架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左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架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高效的新型搓丝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连续不断的加工螺纹,工作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节约人力成本,且耐用,延长高效的新型搓丝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的新型搓丝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包括底座1、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支撑架装置2、位于所述支撑架装置2上方的进料装置3、位于所述进料装置3右侧的搓丝装置4及位于所述搓丝装置4右侧的传送装置5。
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架装置2包括第一支撑架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1右侧的第二支撑架22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2右侧的第三支撑架23。所述第一支撑架2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架2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21的上表面与所述进料装置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2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架2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22的上表面与所述进料装置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架23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架23的上表面与所述搓丝装置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架23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进料装置3包括漏斗31、位于所述漏斗31下方的进料管道32、位于所述进料管道32左端的气缸33、位于所述气缸33右侧的连接杆34、位于所述连接杆34右侧的推料块35、位于所述进料管道32上方的转叶装置36及位于所述进料管道32上的挡止板37。所述漏斗31呈倒圆台状。所述漏斗31下端设有一开口,所述漏斗31的下端与所述进料管道32相通,使得所述漏斗31上的原料进入到所述进料管道32中。所述气缸33、连接杆34及推料块35收容于所述进料管道32中,所述气缸33与所述进料管道3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34呈圆柱体,所述连接杆34的左端与所述气缸33连接,所述连接杆34的右表面与所述推料块3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料块35呈圆柱体,所述推料块35的外表面与所述进料管道32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34在所述气缸33的作用下左右移动,进而带动所述推料块35左右移动。所述推料块35位于最左端时,所述推料块35的右表面位于所述漏斗31的左侧。所述进料管道32上设有一长条状开口,所述转叶装置36包括第一转轴361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61上的转叶362。所述转叶362的尾端呈弯曲状,所述转叶36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6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叶362设有四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转轴361的周围。所述转叶362逆时针转动时,所述转叶362呈弯曲状的一端推动进料管道32中的物料进入到所述进料管道32的下方,当所述转叶362旋转90度时,所述转叶362推动一个物料进入到所述进料管道32的下端。所述进料管道32的左侧呈水平状,所述进料管道32的右侧呈弯曲状,所述进料管道32的右端与所述搓丝装置4连接。所述挡止板37呈圆柱体,所述挡止板37的一侧与所述进料管道32的上壁轴转连接,使得所述挡止板37可以围绕所述进料管道32的上壁逆时针旋转。正常情况下,所述挡止板37堵住所述进料管道32。所述搓丝装置4包括滚轮42、贯穿所述滚轮42前后表面的第二转轴41及位于所述滚轮42下方的静搓丝板43。所述滚轮42呈圆柱体,所述滚轮42围绕所述第二转轴41逆时针旋转。所述静搓丝板43的上表面呈圆弧状,所述静搓丝板43上表面的左端与所述进料管道32的右端连接,使得所述进料管道32中的物料进入到所述静搓丝板43的上表面。所述静搓丝板43位于所述滚轮42的正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架21的上表面与所述进料管道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22的上表面与所述进料管道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架23的上表面与所述静搓丝板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传送装置5包括传送带51、位于所述传送带51左右两侧的转轮、位于所述转轮下方的支撑柱52、位于所述传送带51上的收料箱53及位于所述收料箱53中的中间板54。所述转轮设置于所述传送带51左右两侧,所述转轮带动所述传送带51转动。所述支撑柱52支撑所述转轮,使得所述转轮固定在固定的位置。所述收料箱53的下部分呈长方体,所述收料箱53左右表面的上边向两侧翻折呈弯曲状,所述中间板54呈长方体,所述中间板54位于所述收料箱53的中间。
如图1所示,所述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工作时,首先将物料放入到所述漏斗31中,通过所述漏斗31的开口进入到所述进料管道32中,所述推料块35在所述气缸33的作用下向右移动,推动所述物料向右滚动到所述挡止板37的左边,此时第一转轴361带动所述转叶362逆时针转动,转动至下方的转叶36推动所述物料向下滚动,所述物料推动所述挡止板37逆时针旋转,使得所述物料进入到所述进料管道32的下端,进而进入到所述搓丝装置4中,然后所述挡止板37顺时针旋转回到原理啊位置。所述滚轮42转动,进而通过与静搓丝板43的配合对物料进行搓丝作业,所述滚轮42带动所述物料向右滚动,直至所述物料进入到所述收料箱53中且位于所述中间板53的右侧,当中间板53的右侧填满时,所述传送带51向右移动,带动所述收料箱53向右移动,使得所述中间板54的左端对准所述静搓丝板43的右端使得所述静搓丝板43上的物料落入到所述中间板54的左侧。当所述中间板54的左侧空间填满时,向上移去所述中间板54,然后向右移动收料箱53,进而对物料收集完毕。至此,本实用新型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工作完毕。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者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者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撑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架装置上方的进料装置、位于所述进料装置右侧的搓丝装置及位于所述搓丝装置右侧的传送装置,所述支撑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右侧的第二支撑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右侧的第三支撑架,所述进料装置包括漏斗、位于所述漏斗下方的进料管道、位于所述进料管道左端的气缸、位于所述气缸右侧的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杆右侧的推料块、位于所述进料管道上方的转叶装置及位于所述进料管道上的挡止板,所述转叶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转叶,所述搓丝装置包括滚轮、贯穿所述滚轮前后表面的第二转轴及位于所述滚轮下方的静搓丝板,所述静搓丝板的上表面呈圆弧状,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传送带、位于所述传送带左右两侧的转轮、位于所述转轮下方的支撑柱、位于所述传送带上的收料箱及位于所述收料箱中的中间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与所述进料管道的内壁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呈圆柱体,所述连接杆的左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右表面与所述推料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叶的尾端呈弯曲状,所述转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板呈圆柱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呈圆柱体,所述滚轮围绕所述第二转轴逆时针旋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料箱的下部分呈长方体,所述收料箱左右表面的上边向两侧翻折呈弯曲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呈长方体,所述中间板位于所述收料箱的中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上表面的左端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效的新型搓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782535.4U CN204308119U (zh) | 2014-12-13 | 2014-12-13 |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782535.4U CN204308119U (zh) | 2014-12-13 | 2014-12-13 |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308119U true CN204308119U (zh) | 2015-05-06 |
Family
ID=53130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782535.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08119U (zh) | 2014-12-13 | 2014-12-13 |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30811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15324A (zh) * | 2020-05-28 | 2020-08-11 | 合肥禾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紧固件制造加工方法 |
-
2014
- 2014-12-13 CN CN201420782535.4U patent/CN20430811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15324A (zh) * | 2020-05-28 | 2020-08-11 | 合肥禾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紧固件制造加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508848U (zh) | 一种自动卷管机的下料装置 | |
CN204308119U (zh) |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 |
CN204382041U (zh) | 一种钢管除锈机 | |
CN203495705U (zh) | 一种棒材在线倒棱装置 | |
CN203946701U (zh) | 可拆卸式皮带卷带架 | |
CN203767416U (zh) | 洗油桶传送带 | |
CN203228330U (zh) | 可调高度的塑料输送压辊机 | |
CN205111557U (zh) | 一种小工件自动送收料机 | |
CN204339544U (zh) | 一种磨床自动上料机 | |
CN204195483U (zh) | 改进结构的抛光机输送带 | |
CN204338649U (zh) | 螺旋槽管成套加工设备 | |
CN203529311U (zh) | 螺旋式粮食输送机 | |
CN208450714U (zh) | 一种剪板机材料固定装置 | |
CN203459978U (zh) | 一种液压式铜棒锯削用收料装置 | |
CN105772609A (zh) | 一种高效的新型搓丝机 | |
CN207325602U (zh) | 一种楔横轧圆钢送料装置 | |
CN102976080B (zh) | 滚涂机进料系统中的排料机构 | |
CN207791806U (zh) | 倒棱机螺旋输送辊道 | |
CN203125626U (zh) | 一种数控带锯机 | |
CN203789084U (zh) | 喷淋式洗瓜子机 | |
CN204159625U (zh) | 自清理式除砂机 | |
CN206011823U (zh) | 一种用于印刷设备的胶垫辊横移装置 | |
CN205182828U (zh) | 一种对辊式破碎机 | |
CN202116029U (zh) | 一种圆管旋转输送机 | |
CN204308115U (zh) | 一种自动搓丝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 Termination date: 2015121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