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57472U - 旋转型编码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型编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57472U
CN204257472U CN201420542399.1U CN201420542399U CN204257472U CN 204257472 U CN204257472 U CN 204257472U CN 201420542399 U CN201420542399 U CN 201420542399U CN 204257472 U CN204257472 U CN 2042574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ntact
base component
contact part
rotating contact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4239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村吉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574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574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10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9/20Driving mechanisms allowing angular displacement of the operating part to be effective in either direction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的旋转型编码器。旋转型编码器(10)包含:基座部件(12);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其配置于基座部件;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其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转子部件(20),其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基座部件;旋转接触部件(22),其在旋转方向上具有凹凸部,并与转子部件一起旋转,第一固定接触部件始终与旋转接触部件接触,并且通过利用转子部件的旋转使第二固定接触部件与旋转接触部件的凹凸部卡合分离,从而使旋转接触部件和第二固定接触部件接触,并接通断开旋转接触部件与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电连接,同时产生咔嗒触感。

Description

旋转型编码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型编码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例如在鼠标等计算机外围设备、移动电话、车载电气设备等中使用,并产生用于获知在旋转操作时变化的量(旋转量/旋转角度)以及变化的方向(旋转方向)的信号的旋转型编码器。
背景技术
作为成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现有技术的一个例子,例如具有如下的旋转型编码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特征在于,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且能够旋转的圆柱状、圆筒状、或圆锥台状的旋转体;设置于该旋转体的外表面的代码图案;与该代码图案接触的多个接触片,在旋转体的圆周面设置有代码图案,并且在旋转体的一个端面形成有棘轮用的凹凸部,使卡合部件与该凹凸部卡合分离从而构成棘轮机构。在该现有技术中,能够缩小旋转体8的旋转轴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获得小型的旋转型编码器。
然而,在该现有技术中,在用于实现电触点的结构之外,在旋转体的一个端面形成棘轮用的凹凸部,使卡合部件与该凹凸部卡合分离而设置棘轮机构,因此部件数量增加,对于旋转型编码器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及低成本化存在极限。
因此,为了消除这种问题点,提出了利用相同的可动触片来实现用于棘轮机构和电触点的结构。
即,作为成为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现有技术的其他例子,例如,提出了一种采用如下结构的旋转开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其具备设置于壳体内的转子、能够与转子一起旋转的可动触片、配置了与可动触片对应的固定触片的基座,其中,在可动触片形成凸部,通过该凸部与设置于壳体内表面的凹凸面弹性接触而产生咔嗒感。在该现有技术中,通过使形成于可动触片的凸部和设置于壳体的凹凸面弹性接触,从而在操作时产生与 可动触片的触点的切换动作连动的咔嗒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67665号公报(图1、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67421号公报(图6)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例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这种现有技术中,虽然具有与可动触片的触点的切换动作连动的棘轮机构,但为了产生咔嗒感,需要另外在壳体的内表面设置凹面和凸面,与之前专利文献1同样,对于进一步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存在极限。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的旋转型编码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旋转型编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部件,其由绝缘材料形成;第一固定接触部件,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并配置于基座部件的一个主面;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基座部件的一个主面;转子部件,其由绝缘材料形成,且轴向上的一端侧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基座部件的一个主面;旋转接触部件,其由导电材料形成,配置于转子部件的轴向上的中间部而与转子部件一起旋转,并在旋转方向上具有凹凸部,其中,第一固定接触部件始终与旋转接触部件接触,通过利用转子部件的旋转使第二固定接触部件与旋转接触部件的凹凸部卡合分离,从而反复进行旋转接触部件和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接触/非接触,接通断开旋转接触部件和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电连接,同时产生咔嗒触感。
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利用使第二固定接触部件与旋转接触部件的凹凸部卡合分离的一个构成同时实现始终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接触的旋转接触部件和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电连接的接通断开的切换机构、以及产生咔嗒触感的棘轮机构。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例如与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涉及的在先技术相比, 无需在用于实现电触点的结构以外设置棘轮机构,从而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旋转型编码器,其从属于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型编码器的特征在于,第二固定接触部件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包含能够与凹凸部卡合分离的凸状部,旋转接触部件包含从转子部的旋转中心侧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旋转接触片,使凸状部与旋转接触片弹性接触。
在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当使转子部件旋转时,旋转接触部件的多个旋转接触片旋转,从而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凸状部与旋转接触部件的凹凸部卡合分离。也就是说,凸状部与多个旋转接触片(相当于旋转接触部件的凸部)以及该旋转接触片之间(相当于旋转接触部件的凹部)卡合分离。在该情况下,由于多个旋转接触片和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凸状部弹性接触,因此通过当该弹性接触解除时的反作用力,能够产生咔嗒触感。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旋转型编码器,其从属于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型编码器的特征在于,第二固定接触部件以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成为固定端且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成为自由端的方式,悬臂支承于基座。
在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在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凸状部与旋转接触部件的多个旋转接触片弹性接触时,该凸状部通过旋转接触片的按压力,暂时向与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此时,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自由端侧根据凸状部的位移量,在该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直线地位移。而且,在凸状部位于旋转的多个旋转接触片之间时,即,在旋转的多个旋转接触片结束与凸状部的弹性接触,凸状部与旋转接触片的弹性接触解除时,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自由端侧恢复至初始的位置。通过此时的反作用力,能够产生咔嗒触感。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旋转型编码器,其从属于技术方案2或者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型编码器的特征在于,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包含凸状部的位置不同的固定接触部件,以在多个旋转接触片和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凸状部接触时,在旋转方向上 产生相位差。
在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在反复进行多个旋转接触片与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凸状部的接触/非接触,而将该旋转接触片与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凸状部的电连接接通断开时,在所输出的电信号(脉冲信号)之间产生相位差。在该情况下,具有如下作用,即例如通过利用使用设备的电路来测定相位偏移而输出的电信号(脉冲信号),能够检测旋转接触部件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旋转型编码器,其从属于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型编码器的特征在于,转子部件包含嵌入设置于转子部件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并对旋转接触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支承部件包含将旋转接触部件定位于规定的位置处的定位槽部。
在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利用支承部件的定位槽部来定位旋转接触部件,从而防止支承部件中的旋转接触部件的位置偏移。另外,在将旋转接触部件插嵌于定位槽部时,能够与定位槽部的深度对应地实现支承部件的轴向(高度方向)上的扁平化。
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旋转型编码器,其从属于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型编码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型编码器还包含盖部件,所述盖部件以将转子部件、旋转接触部件、第一固定接触部件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夹持在其与基座部件之间的状态,安装于基座部件,基座部件包含配置于基座部件的爪片,盖部件包含卡止部,在将盖部件安装于基座部件时,爪片卡止于卡止部的与爪片对置的部位处,爪片包含引导盖部件的插入端的弧面,卡止部包含引导爪片的卡止端的弧面,在盖部件和基座部件卡止时,爪片的卡止端卡止于卡止部。
在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在将盖部件安装于基座部件时,沿着爪片的弧面引导盖部件的插入端,并且沿着盖部件的卡止部的弧面引导基座部件的爪片的卡止端,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盖部件安装于基座部件。另外,在将盖部件安装于基座部件时,基座部件的爪片的卡止端卡止于盖部件的卡止部,因此盖部件不易从基座部件中脱出。
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旋转型编码器,其从属于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型编码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型编码器包含压缩部件,所述压缩部件安装于盖部件和转子部件之间,在将盖部件安装于基座部件时,通过从盖部件侧向基座部件侧方向的按压而压缩,从而对盖部件和转子部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压缩部件利用基于按压的压缩,吸收转子部件、旋转接触部件、基座部件、第一固定接触部件、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公差以及各个部件的装配公差。
在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利用压缩部件对盖部件和转子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并且,与此同时,通过从盖部件侧向基座部件侧方向的按压,也就是说,通过经由压缩部件始终以恒定的载荷向基座部件侧按压转子部件,能够吸收转子部件、旋转接触部件、基座部件、第一固定接触部件、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公差以及各个部件的装配公差,因此能够防止旋转接触部件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的接触不良。另外,还能够防止转子部件旋转时的多个旋转接触片与多个固定接触片的凸状部的接触不良。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始终产生恒定的咔嗒触感。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的旋转型编码器。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用于实施以下实用新型的方式的说明而进一步明确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旋转型编码器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基座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的(A)是其俯视图,图3的(B)是其主视图,图3的(C)是其立体图。
图4的(A)是图3的(A)的A-A线剖视图,图4的(B)是图3的(A)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转子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的(A)是其仰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俯视图。
图6的(A)是图5的(A)的线A-A剖视图,图6的(B)是图6的(A)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第一旋转接触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7的(A)是其俯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第二旋转接触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8的(A)是其俯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主视图。
图9的(A)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第一固定接触部件和第二固定接触部件以及它们的排列状态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9的(B)是图9的(A)的放大立体图,图9的(C)是图9的(A)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盖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0的(A)是其俯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的A-A线剖视图,图10的(C)是图10的(A)的右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图9所示的第一固定接触部件和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组装于图3以及图4所示的基座部件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1的(A)是其立体图,图11的(B)是其俯视图。
图12的(A)是从背面侧观察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转子部件的立体图,图12的(B)是从转子部件的背面侧观察将旋转接触部件组装于转子部件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3的(A)是用于对将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盖部件组装于基座部件的状态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13的(B)是用于对将盖部件组装于基座部件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右视图。
图14的(A)是从盖部件的外侧观察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盖部件组装于基座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14的(B)表示从盖部件的内侧观察该状态时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5(A)(B)(C)(D)(E)是用于按照时间序列对将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中所使用的 盖部件组装于基座部件时的卡合作用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6是用于对图1以及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16的(A)是表示使旋转接触部件旋转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的(B)是表示此时的旋转接触部件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右视图。
图17的(A)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旋转型编码器的输出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图17的(B)是表示其电气输出例的输出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旋转型编码器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图2、图11、图13等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型编码器10例如主要包括:基座部件12;配置于基座部件12的一个主面侧的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隔开间隔配置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两侧的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基座部件12的一个主面侧的转子部件20;配置于转子部件20的轴向上的一端侧并能够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接触的旋转接触部件22;配置于转子部件20的轴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压缩部件24;以将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旋转接触部件22、转子部件20以及压缩部件24夹持在与基座部件12之间的状态安装于基座部件12的盖部件26。
接下来,对上述各个部件进行说明。首先,对基座部件12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3所示,基座部件12包含例如方形状的基座主体28。基座主体28在其一个主面具有收纳槽部30,所述收纳槽部30从基座主体28的一边侧的侧面部28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到基座主体28的中央以直线状延伸设置。收纳槽部30形成为例如剖视观察时呈U字状且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状。
另外,例如如图4的(A)所示,基座主体28在其收纳槽部30的前端部包含在基座主体28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上贯穿并且剖视观察时呈T字状且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贯穿孔部32。贯穿孔部32具备向基座主体的另一个主面侧(背面侧)贯穿的小径孔部32a、与小径孔部32a连通 并向基座主体28的一个主面侧(表面侧)贯穿的大径孔部32b。如图3的(C)以及图4的(A)所示,贯穿孔部32在基座主体28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上的中间部配置有俯视观察时呈环状的阶梯部34。
并且,基座主体28在其一个主面具有与收纳槽部30隔开间隔平行地配置的例如两个收纳槽部36a、36b。收纳槽部36a、36b在收纳槽部30的两侧且与收纳槽部30并排地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收纳槽部36a、36b从基座主体28的一边侧的侧面部28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至对置的另一边侧的侧面部28b附近以直线状延伸设置。收纳槽部36a、36b分别形成为例如剖视观察时呈U字状且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状。
并且,在基座主体28上,在与上述的一边侧的侧面部28a邻接的侧面部28c、28d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与一边侧的侧面部28a对置的侧面部28b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别配置有例如各一个爪片38。该三个爪片38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及大小,因此例如以配置于基座主体28的侧面部28b的爪片38为例,参照图2、图3、图4等进行以下详细说明。
爪片38包含从侧面部28b的高度方向上的上端至中央部且向侧面部28b的外侧突出的爪片主体40。爪片主体40包含在侧面部28b的长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并从侧面部28b向外侧垂直地突出的突起片42。如图3的(B)、(C)以及图4的(A)、(B)所示,突起片42具有与侧面部28b正交的平面部(水平面部)44、从该平面部44的突出端部垂直地延伸设置且与侧面部28b平行的另一平面部46、与平面部46连接的R(ア一ル)面部48。弧面部(ア一ル部)48的始端48a与侧面部28b的高度方向上的一端缘连接,其终端48b与另一平面部46连接。
上述基座主体28以及爪片38由绝缘材料一体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A)所示,例如图3、图4所示的基座部件30的一边部的长度L1例如形成为2.75mm~2.65mm,如图3的(B)所示,其高度H1(厚度)例如形成为0.52mm~0.62mm。如图3的(A)所示,收纳槽部30、36a、36b的槽宽度W1、W2、W3例如分别形成为0.40mm~0.45mm,收纳槽部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收纳槽部36a、36b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距离L2分别例如形成为0.85mm~0.95mm。如图4的(B)所示,收纳槽部36a、36b的槽长度L3分别例如形成为2.35mm~ 2.45mm。如图4的(A)所示,收纳槽部36a、36b的槽深度D分别例如形成为0.27mm~0.33mm。
另外,如图9的(A)所示,贯穿孔部32的小径孔部32a的直径φ1例如形成为0.70mm~0.74mm,大径孔部32b的直径φ2例如形成为1mm~1.05mm。如图4的(A)所示,大径孔部32b的深度D形成为与收纳槽部36a、36b的槽深度D相同。
并且,如图3的(A)所示,爪片38的长度L4例如形成为0.75mm~0.85mm,其宽度W4例如形成为0.11mm~0.19mm,如图4的(A)、(B)所示,其高度H2例如形成为0.24mm~0.30mm,弧面48的R例如形成为0.05mm~0.25mm。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9对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进行以下详细说明。
首先,对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进行说明。如图9的(A)、(B)、(C)所示,该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包含例如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带状的固定接触片50。固定接触片5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具有例如俯视观察时呈圆形且剖视观察时呈矩形的固定环部52,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具有例如剖视观察时呈L字状的弯折部54。固定环部52的圆弧部52a与固定接触片5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弯折部54包含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状的长边部54a,从长边部54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垂直延伸设置而一体地形成有短边部54b。短边部54b的一端与固定接触片5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连接。
固定接触片50、固定环部52以及弯折部54由作为导电材料的例如金属材料一体形成,并形成为第一固定接触端子。
接下来,对一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进行说明。如图9的(A)、(B)、(C)所示,该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包含例如俯视观察时为矩形带状的固定接触片56。如图9的(B)所示,固定接触片56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配置有例如山形的凸状部58,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配置有例如剖视观察时呈L字状的弯折部60。凸状部58成为向其一个主面侧以剖视观察时呈倒V字状突出的形态,并由两个斜边部58a、58b和位于斜边部58a、58b的交叉部的顶部62A形成。顶部62A形成具有规定的曲率的弧面部 62a。在凸状部58的前端侧配置有在俯视观察时在固定接触片56、凸状部58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64。在该情况下,固定接触片56和斜边部58a的交叉部59a成为一个弯曲部,斜边部58b和延伸设置部64的交叉部59b成为另一个弯曲部。
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部60采用与上述的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弯折部54相同的结构,具有长边部60a以及短边部60b。
接下来,对另一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8进行说明。另一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8与上述一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相比,仅形成凸状部的位置不同这一点有所不同,除此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8中,对具有与上述一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相同的结构/功能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
对于上述一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的凸状部62而言,特别是例如如图9的(A)所示,在将从固定接触片56和弯折部60的边界部到凸状部58的顶部62A的中心线的距离设为L1,将另一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8中的从固定接触片56和弯折部60的边界部到凸状部58的顶部62B的中心线的距离设为L2时,以L1>L2的方式设定双方的顶部62A和62B的位置。
而且,对于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和18而言,分别由作为导电材料的例如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固定接触片56、凸状部58、弯折部60以及延伸设置部64,并用作第二固定接触端子。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能够通过例如弯曲加工等适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9的(A)所示,第一固定接触片14的固定环部52的外径φ1例如形成为0.94mm~0.98mm,固定环部52的内径φ2(环孔53的直径)例如形成为0.72mm~0.76mm。另外,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弯折部54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弯折部60、60的宽度W1以及W2、W3分别形成为相同,例如形成为0.35mm~0.40mm。
如图9的(C)所示,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弯折部54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弯折部60、60的高度H1(厚度)分别形成为相同,例如形成为0.05mm~0.12mm。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弯折部54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弯折部60、60的长度L3分别形成为相同,例 如形成为0.5mm~0.7mm。另外,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固定接触片56、56的长度L4例如形成为0.58mm~0.68mm。另外,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凸状部58、58的顶部62A、62B的弧面部62a、62b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半径,例如形成为0.1mm~0.3mm。
并且,在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中,固定接触片56的长度L4和凸状部58的俯视观察时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5例如形成为1.79mm~1.89mm。并且,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中的长度L5和延伸设置部的长度L6相加而得到的长度L6例如形成为2.0mm~2.1mm。
另外,通过六个旋转接触片90与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顶部62A、62B的弧面部62a、62b的弹性接触以及该弹性接触的解除,从而产生咔嗒触感,特别是例如如图9的(C)所示,从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各个固定接触片56、56与斜边部58a、58a的交叉部59a、59a(一个弯曲部)到凸状部58、58的顶部62A、62B的距离L7越短则越硬,也就是说,咔嗒时的阻力越大,从而咔嗒触感提高。在该情况下,优选该距离L7例如形成为0.8mm~1.6mm。
例如如图2以及图11的(A)、(B)所示,上述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分别收纳并保持于上述基座部件12的收纳槽部30、贯穿孔部32的阶梯部34以及收纳槽部36a、36b。在该情况下,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固定接触片50收纳并保持于收纳槽部30,同时其固定环部52插入贯穿孔部32的大径孔部32b,收纳并保持于阶梯部34。另外,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分别以其固定接触片56、5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如图11的(A)、(B)所示与基座部件12的收纳槽部36a、36b的长度方向上的顶接面37a、37b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方式,收纳并保持于收纳槽部36a、36b。
并且,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固定接触片50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固定接触片56、56通过粘合剂等适当的固定机构66而固定于收纳槽部30以及收纳槽部36a、36b。在图2中,为了便于图示固定机构66,设为将该固定机构66配置于固定接触片50以及固定接触片56、56的上表面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固定接触片50以及固定接触片56、56通过固定机构66,固定于收纳槽部30以及收纳槽部36a、36b的底面部位和/或侧 面部位。
因此,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例如在图9的(B)以及图11的(A)、(B)所示的状态下,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成为固定端(通过固定机构66而固定于基座部件12的收纳槽部36a、36b的部位),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成为自由端65(延伸设置部64的前端部位),从而成为悬臂支承于基座部件12的形态。
接下来,参照图2、图5、图6以及图12等对转子部件20进行以下详细说明。
例如如图2以及图5所示,转子部件20包含例如剖视观察时呈圆形的转子轴部70。转子轴部70在其轴向上的一端侧配置有例如剖视观察时呈圆形的操作轴部72,在其轴向上的中间部配置有由例如圆板状的凸缘部形成的支承部件74。在将转子轴部70的直径设为φ1,将操作轴部72的直径设为φ2,将支承部件74的直径设为φ3时,成为例如φ1<φ2<φ3的形态。转子轴部70的旋转中心轴和操作轴部72以及支承部件74的中心轴位于同一轴上。
转子轴部70具有作为使转子部件20旋转的驱动轴的功能,操作轴部72具有作为例如通过手动使转子部件20旋转时的旋转作用部的功能,支承部件74具有将之后详细说明的旋转接触部件22支承于转子轴部70的功能。转子轴部70、操作轴部72以及支承部件74由作为绝缘材料的例如塑料材料一体形成。
转子部件20的转子轴部70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经由配置于上述基座部件12的一个主面的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固定环部52,插嵌于基座部件12的贯穿孔部32的小径孔部32a,并被支承为转动自如。固定环部52具有作为将转子轴部70支承为转动自如的轴承部的功能。
如图5、图6以及图12所示,支承部件74在该支承部件74的一个主面(表面)具备例如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环状槽部76,在该支承部件74的另一个主面具备定位槽部78。环状槽部76中嵌装有例如通过O型环形成的压缩部件24,定位槽部78中嵌装有后文叙述的旋转接触部件22。例如如图5的(A)以及图(6)的(A)、(B)以及图12的(A)所示,定位槽部78配置有从支承部件74的中心部、换言之从转子轴部72的旋转 中心向外侧以放射状延伸设置的例如六个放射槽80。如图5的(A)以及图12的(A)所示,六个放射槽80与位于转子轴部70的外周周围的中央部的中央槽部82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A)所示,六个放射槽80的槽宽度W分别例如形成为0.40mm~0.45mm,从支承部件74的中心到放射槽80的前端的长度L例如形成为1.05mm~1.15mm。另外,如图5的(B)所示,转子轴部70的直径φ1例如形成为0.63mm~0.68mm,操作轴部72的直径φ2例如形成为1.15mm~1.20mm,支承部件74的直径φ3例如形成为2.35mm~2.40mm。另外,支承部件74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厚度)例如形成为0.37mm~0.43mm。并且,如图6的(A)所示,支承部件74的环状槽部76的外径φ4例如形成为1.8mm,该环状槽部76的槽深度t1例如形成为0.02mm~0.08mm。另外,支承部件74的定位槽部78的相邻的放射槽80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角度θ例如形成为60°,该放射槽80的槽深度t2例如形成为与环状槽部76的槽深度t1相同。并且,如图5的(A)所示,定位槽部78的中央槽部82的外径φ5例如形成为1.10mm~1.15mm。
接下来,例如参照图2、图7以及图8对旋转接触部件22进行以下说明。旋转接触部件22包含旋转接触部84以及中继部86。如图2以及图7的(A)所示,旋转接触部84包含例如环状的旋转基片88,在旋转基片88的外周面配置有以放射状向外侧延伸设置的例如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状的六个旋转接触片90。旋转基片88以及旋转接触片90由作为导电材料的例如金属材料一体形成。
该旋转接触部84嵌装于上述支承部件74的定位槽部78,并通过粘合剂等固定机构(未图示)而支承于支承部件74的定位槽部78内。也就是说,旋转接触部84经由支承部件74固定于转子部件20,并与转子部件20的转子轴部70的旋转动作连动地进行旋转。
另外,如图2以及图8所示,中继部86例如形成为剖面呈矩形环状。中继部86由作为导电材料的例如金属材料形成。
该中继部86插嵌于上述基座部件12的贯穿孔部32的大径孔部32b,并载置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固定环部52的上表面。而且,在转子部 件20的转子轴部70插嵌于基座部件12的贯穿孔部32的小径孔部32a时,该中继部86能够与支承于支承部件74的上述旋转接触部84的旋转基片88接触。
由该旋转接触部84以及中继部86构成的旋转接触部件22被用作为旋转接触端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7的(A)、(B)所示,旋转接触片90的宽度W例如形成为0.30mm~0.35mm,其长度L例如形成为0.43mm~0.48mm。另外,旋转接触片90的内径φ1例如形成为0.80mm~0.85mm,其外径φ2例如形成为1.05mm~1.10mm。另外,旋转接触部84的相邻的旋转接触片90之间的圆周方向上的角度θ例如形成为60°,旋转接触片90的高度H(厚度)例如形成为0.10mm。另外,从基座部件12的基座主体28的一个主面(表面)到旋转接触部件22的旋转接触片90的下表面的距离优选例如形成为0mm~0.15mm。在该情况下,0mm表示旋转接触片90的下表面与基座主体28的一个主面(表面)抵接的状态。
并且,如图8所示,中继部86的内径φ1例如形成为0.72mm~0.77mm,其外径φ2例如形成为0.91mm~0.96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将分别单独设置的旋转接触部84和中继部86组合来形成旋转接触部件22,但该旋转接触部件22也可以由例如将上述旋转接触部84和中继部86一体化了的构件形成。
接下来,参照图2、图10、图14以及图15等对盖部件26进行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2以及图10所示,盖部件26包含俯视观察时呈方形状的基板92。基板92具有从其一个主面向另一主面贯穿的例如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插穿孔93。另外,基板92具有从其一边部的端部垂直地延伸设置的侧面板94。并且,基板92具有从其他相邻的三边部的端部分别垂直地延伸设置的其他侧面板96。如图10的(B)、(C)所示,三个侧面板96分别在其大致中央部具备作为卡止部的例如横长矩形状的卡止孔97。
在该情况下,观察图2,基板92被形成为盖部件26的顶面部,一个侧面板94以及其他三个侧面板96被形成为盖部件26的侧面部。例如如图10的(C)所示,一个侧面板94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H1被形成为比 其他三个侧面板96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H2短。另外,从基板92的一个主面相对于各个侧面板96的卡止孔97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H3形成为与上述H1相同。
另外,特别是如图14的(A)、(B)以及图15等所示,具有作为卡止部的功能的卡止孔97在该卡止孔97的内周端面,形成有由平坦面形成的三个端面98和由弧面形成的一个引导面100。
需要说明的是,基板92、一个侧面板94以及三个侧面板96由作为绝缘材料的例如塑料材料通过弯曲加工等而成形。
上述盖部件26以将上述转子部件20、旋转接触部件22、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以及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夹持在其与基座部件12之间的状态,安装于基座部件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的(A)所示,在俯视观察时,盖部件26的全长L1例如形成为2.9mm~3.1mm,插穿孔93的直径φ例如形成为1.3mm~1.4mm。另外,如图10的(C)所示,侧面板94的高度H1例如形成为0.67mm~0.87mm,盖部件26的全高H2例如形成为1.12mm~1.32mm。并且,盖部件26的基板92、侧面板94以及侧面板96的一边的长度L3分别例如形成为2.71mm~2.81mm,卡止部97的长度L2例如形成为0.9mm~1.0mm。另外,如图10的(B)所示,基板92、侧面板94以及侧面板96的厚度t例如形成为0.12mm。并且,如图10的(C)所示,从基板92的一个主面到卡止部97的端面98的高度H3例如形成为0.62mm~0.72mm,从基板92的一个主面到卡止部97的引导面100的高度H4例如形成为0.94mm~1.00mm。
接下来,通过上述各个部件的结构构造以及配置关系,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型编码器10的作用、效果进行以下说明。
在该旋转型编码器10中,如图16的(A)所示,当使转子部件20向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旋转接触部件22的六个旋转接触片90旋转,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凸状部58与旋转接触部件22的凹凸部卡合分离。即,凸状部58与多个旋转接触片90(相当于旋转接触部件22的凸部)以及该多个旋转接触片90之间(相当于旋转接触部件22的凹部)卡合分离。此时,多个旋转接触片90和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 件16、18的凸状部58弹性接触,因此通过该弹性接触解除时的反作用力,能够使操作者产生咔嗒触感。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6的(A)、(B)所示,在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凸状部58与旋转接触部件22的多个旋转接触片90弹性接触时,凸状部58通过旋转接触片90的按压力,暂时向与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此时,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自由端侧根据凸状部58的位移量,在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长度方向上直线地位移。而且,在凸状部58位于旋转的多个旋转接触片90之间时,也就是说,旋转的多个旋转接触片90结束与凸状部58的弧面部62a、62b的弹性接触,凸状部58的弧面部62a、62b与旋转接触片90的弹性接触解除时,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自由端侧恢复至初始位置。通过此时的反作用力,能够使操作者产生咔嗒触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编码器10中,旋转接触部件22的旋转接触片90与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凸状部58的弧面部62a、62b的弹性接触位置在旋转接触片90的旋转方向上错开。因此,在反复进行多个旋转接触片90与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凸状部58的弧面部62a、62b的接触/非接触,从而将旋转接触片90与凸状部58的电连接接通断开时,例如如图17所示,在所输出的电信号(脉冲信号)之间产生相位差x。在该情况下,具有下述作用,即例如通过利用使用设备的电路来测定相位偏移而输出的电信号(脉冲信号),能够检测旋转接触部件22的旋转接触片90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编码器10中,通过使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与旋转接触部件22的凹凸部卡合分离,使多个旋转接触片90与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凸状部58弹性接触,因此能够通过一个结构同时达成始终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接触的旋转接触部件22和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电连接的接通断开的切换机构、以及产生咔嗒触感的棘轮机构。
因此,在该旋转型编码器10中,无需如以往那样在用于实现电触点的结构以外,设置棘轮机构,因而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即,在该旋转型编码器10中,无需另外设置棘轮专用的 弹性部件、凸轮板等,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从而提高组装性,进一步实现成本降低以及小型化的促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编码器10中,例如如图12所示,旋转接触部件22通过支承部件74的定位槽部78定位,能够防止支承部件74中的旋转接触部件22的旋转基片88、旋转接触片90的位置偏移。另外,在将旋转接触部件22插嵌于定位槽部78时,能够与定位槽部78的深度对应地实施支承部件74的轴向(高度方向)上的扁平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编码器10中,例如如图14的(A)、CB)以及图15的(A)~CE)所示,在将盖部件26安装于基座部件12的情况下,沿着爪片38的弧面部48引导盖部件12的插入端102,并且沿着盖部件26的卡止部97的曲面100引导基座部件12的爪片38的平面部44(卡止端),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盖部件26安装于基座部件12。另外,在将盖部件26安装于基座部件12时,基座部件12的爪片38的平面部(卡止端)卡止于盖部件26的卡止部97,因此盖部件26不易从基座部件12中脱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编码器10中,例如如图13的(A)、(B)所示,能够通过压缩部件24来密封盖部件26的插穿孔93、和将转子部件20插嵌于盖部件26的插穿孔93时的该插穿孔93与转子轴部72的外周面之间的缝隙104。另外,压缩部件24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H(厚度)设定为比盖部件26的基板92和转子部件20的支承部件74之间的高度方向上的间隙G高(厚)。
在将盖部件26组装于基座部件12的情况下,通过该组装时的从盖部件26侧向基座部件12侧方向的按压,即,该按压力经由压缩部件24始终以恒定的载荷对转子部件20向基座部件12侧施加。由此,能够吸收转子部件20、旋转接触部件22、基座部件12、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公差以及该各个部件的装配公差。
因此,在该旋转型编码器10中,能够防止旋转接触部件22与第一固定接触部件14的接触不良,另外,还能够防止转子部件20旋转时的旋转接触部件22的六个旋转接触片90与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16、18的凸状部58的接触不良。在该情况下,对于操作者而言,能够稳定地确保始 终产生恒定的咔嗒触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在其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符号说明
10  旋转型编码器
12  基座部件
14  第一固定接触部件
16、18  第二固定接触部件
20  转子部件
22  旋转接触部件
24  压缩部件
26  盖部件
28  基座主体
28a  侧面部
30  收纳槽部
32  贯穿孔部
32a  小径孔部
32b  大径孔部
34  阶梯部
36a、36b  收纳槽部
38  爪片
40  爪片主体
42  突起片
44  平面部(水平面部)
46  其他平面部(垂直面部)
48  弧面部
48a  始端部
48b  终端部
50  固定接触片
52  固定环部
53  固定环部的孔
54  弯折部
56  固定接触片
58  凸状部
60  弯折部
60a  长边部
60b  短边部
62A、62B  顶部
62a、62b  弧面部
64  延伸设置部
65  自由端
66  固定机构
70  转子轴部
72  操作轴部
74  支承部件
76  环状槽部
78  定位槽部
80  放射槽
82  中央槽部
84  旋转接触部
85  旋转接触部的孔
86  中继部
87  中继部的孔
88  旋转基片
90  旋转接触片
92  基板(顶面部)
93  插穿孔
94  侧面板(正面部)
95  卡止部(卡止孔)
96  其他侧面板(侧面部)
98  端面
100  引导面
102  插入端
104、G  间隙

Claims (7)

1.一种旋转型编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部件,其由绝缘材料形成;
第一固定接触部件,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并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一个主面;
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一个主面;
转子部件,其由绝缘材料形成,且轴向上的一端侧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一个主面;
旋转接触部件,其由导电材料形成,配置于所述转子部件的轴向上的中间部而与所述转子部件一起旋转,并在旋转方向上具有凹凸部,
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件始终与所述旋转接触部件接触,
通过利用所述转子部件的旋转使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件与所述旋转接触部件的凹凸部卡合分离,从而使所述旋转接触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件接触,并接通断开所述旋转接触部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电连接,同时产生咔嗒触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型编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件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包含能够与所述凹凸部卡合分离的凸状部,
所述旋转接触部件包含从所述转子部的旋转中心侧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旋转接触片,
使所述凸状部与所述旋转接触片弹性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型编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件以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成为固定端且其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成为自由端的方式,悬臂支承于所述基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型编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包含所述凸状部的位置不同的固定接触部件,以在所述多个旋转接触片和所述多个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凸状部接 触时,在旋转方向上产生相位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型编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部件包含嵌入设置于所述转子部件的轴向上的中间部并对所述旋转接触部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包含将所述旋转接触部件定位于规定位置的定位槽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型编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型编码器还包含盖部件,所述盖部件以将所述转子部件、所述旋转接触部件、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件夹持在其与所述基座部件之间的状态,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
所述基座部件包含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爪片,
所述盖部件包含卡止部,当将所述盖部件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时,所述爪片卡止于所述卡止部的和所述爪片对置的部位处,
所述爪片包含引导所述盖部件的插入端的弧面,所述卡止部包含引导所述爪片的卡止端的弧面,
当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基座部件卡止时,所述爪片的卡止端卡止于所述卡止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型编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型编码器包含压缩部件,所述压缩部件安装于所述盖部件和所述转子部件之间,在将所述盖部件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时,通过从所述盖部件侧向所述基座部件侧方向的按压而压缩,从而对所述盖部件和所述转子部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所述压缩部件利用基于所述按压的所述压缩,吸收所述转子部件、所述旋转接触部件、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第一固定接触部件、所述第二固定接触部件的公差以及所述各个部件的装配公差。
CN201420542399.1U 2014-05-22 2014-09-19 旋转型编码器 Active CN20425747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6234 2014-05-22
JP2014-106234 2014-05-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57472U true CN204257472U (zh) 2015-04-08

Family

ID=529617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82189.2A Active CN105097344B (zh) 2014-05-22 2014-09-19 旋转型编码器
CN201420542399.1U Active CN204257472U (zh) 2014-05-22 2014-09-19 旋转型编码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82189.2A Active CN105097344B (zh) 2014-05-22 2014-09-19 旋转型编码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5097344B (zh)
WO (1) WO20151779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7344A (zh) * 2014-05-22 2015-11-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旋转型编码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8344A (zh) * 2021-07-08 2021-10-08 北京光华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储能结构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1946T1 (de) * 1986-03-21 1990-04-15 Agintec Ag Dichtung.
JP2599172B2 (ja) * 1988-04-05 1997-04-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接点式ロータリエンコーダ
JPH11233311A (ja) * 1998-02-17 1999-08-27 Fujitsu Ten Ltd ツマミ取付構造
JP3838835B2 (ja) * 1999-12-10 2006-10-2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型エンコーダ
DE60001480T2 (de) * 1999-12-10 2003-08-28 Alps Electric Co Ltd Winkelkodierer
JP2004172042A (ja) * 2002-11-22 2004-06-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ロータリースイッチ
CN2731403Y (zh) * 2004-08-10 2005-10-05 赖振财 编码器
CN201134079Y (zh) * 2007-12-19 2008-10-15 余正明 一种贯通轴编码器
CN105097344B (zh) * 2014-05-22 2017-07-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旋转型编码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7344A (zh) * 2014-05-22 2015-11-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旋转型编码器
CN105097344B (zh) * 2014-05-22 2017-07-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旋转型编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7344B (zh) 2017-07-25
CN105097344A (zh) 2015-11-25
WO2015177945A1 (ja) 2015-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8903B2 (en) Waf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062078B2 (en) Press-contact pogo pin connector
EP3336973A1 (en) Coaxial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mechanism
US9484644B2 (en) Terminal structure
US8784145B2 (e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US20110230101A1 (en) Structure of high speed connector
CN204257472U (zh) 旋转型编码器
US7901253B2 (en) Multiconductor jack and multiconductor plug
CN104903987A (zh) 旋转操作型电子部件
US9105416B2 (en) Push switch
US20180068813A1 (en) Click mechanism for electric part
WO2013109747A1 (en) Connector
CN211789576U (zh) 一种接触弹片及插头
JP2014053293A (ja) 接続端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US8598481B2 (en) Switch with sinuated air-passageway
US20200388965A1 (en) Contact Terminal
WO2011087150A1 (en) Fixing Structure of Connector
JP2012221654A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6513480B2 (ja) コネクタ
JPWO2013137405A1 (ja) 接続端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CN108352663B (zh) 连接器的屏蔽元件和包括屏蔽元件的壳体组件
CN106787272B (zh) 定子冲片和定子冲片的加工方法
CN103384907B (zh) 开关
CN216671988U (zh) 连接器
CN220527243U (zh) 一种端子组件和高压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