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84773U - 一种煤粉罐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煤粉罐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84773U
CN204184773U CN201420614630.3U CN201420614630U CN204184773U CN 204184773 U CN204184773 U CN 204184773U CN 201420614630 U CN201420614630 U CN 201420614630U CN 204184773 U CN204184773 U CN 204184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dust
tank car
outer tube
enclosure interior
charging ou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146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明明
完颜友志
刘长胜
夏春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Electric Power Fuel Co Ltd
Datang Power Fu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Electric Power Fu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Electric Power Fu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Electric Power Fue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146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84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84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8477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粉罐车,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有进料口,壳体下部设有出料口;进料口连接有伸入壳体内部空间底部的进料管,进料管上端的外周套设有进料外套管,进料外套管的一端与壳体外部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部空间的顶部相连通;出料口连接有伸入壳体内部空间底部的出料管,出料管的内部套设有出料内套管,出料内套管的一端与壳体外部相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部空间的顶部相连通。在煤粉装入和/或卸载过程中,经通气通道和/或出料内套管作用,调节壳体内部气压,以避免壳体内部压力过大和/或小情况的发生,导致壳体无法满载煤粉、卸载不彻底情况的发生。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煤粉罐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列车运输煤粉的罐车。
背景技术
现有煤炭运输多为直接运送原煤,原煤装在敞开的矩形车厢里,矩形车厢装载与列车上以进行运输。采用该种运输方式,会导致在在煤炭装卸、运输过程中产生粉尘,因此需要对对煤炭进行喷水作业,由于喷水过少达不到降尘的目的,喷水过大又会影响煤的燃烧效率。因此,上述运输方式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
同时,这种运输方式还存在如下缺陷:主要是无法实现封闭,沿途散落的煤炭造成环境污染,有风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扬尘,导致更为严重的污染。
另外,由于运到用煤场所的煤炭是原煤,对于煤粉炉等使用煤粉的用煤设备,还需要在使用场所将煤炭粉碎成煤粉,由此也增大了煤炭的粉碎成本。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封闭运输煤炭,尤其是煤粉的运输工具,现有技术提供了一些技术方案:
如申请号为CN200720140415的中国专利,一种煤炭封闭运输罐,其包括罐体,所述罐体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螺旋输送器,所述进料口和所述螺旋输送器的出料口均设有密封盖。罐体的中间为圆筒形主体,两端逐渐缩小,由相互连接的括口和封帽构成,各部分密封连接成一体。所述进料口优选位于主体顶部的中央,螺旋输送器优选位于主体底部,其长度与主体长度相应。本实用新型适应于煤粉的运输,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实现煤粉的全封闭,避免了煤炭的散落和扬尘,消除了因煤炭运输造成的污染,采用本实用新型后还可以在煤矿直接将原煤粉碎成煤粉,有利于减少煤炭的粉碎成本。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由于罐体内部为密闭,使得煤粉装卸过程中,罐体内部气压逐渐升高或降低,导致罐体内部空间无法充满煤粉、或无法将载罐体内装载的煤粉全部卸载,浪费了运力、增加了成本。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粉罐车,以达到利用列车运输煤粉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煤粉罐车,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有进料口,壳体下部设有出料口;进料口连接有伸入壳体内部空间底部的进料管,进料管上端的外周套设有进料外套管,进料外套管的一端与壳体外部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部空间的顶部相连通;出料口连接有伸入壳体内部空间底部的出料管,出料管的内部套设有出料内套管,出料内套管的一端与壳体外部相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部空间的顶部相连通。
进一步,进料管与进料外套管之间设有一定间隙,该间隙构成沟通壳体内外部气压的通气通道;通气通道的任一横断面处设有覆盖通道横断面的滤网。
进一步,进料外套管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进气孔经进气管与壳体外部设置的风扇相连通,以形成向通气通道内鼓气的气流;进气管上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第三控制阀。
进一步,所述的进气孔设于滤网与进料外套管上端之间。
进一步,进料外套管的一横断面上均布有多个进气孔,各进气口分别与同一进气管相连通,所述的进气管嵌设于具有一定厚度的壳体壁内,进气管的一端与风扇相连通、另一端与各进气孔相连通。
进一步,出料管与出料内套管之间设有一定间隙,该间隙构成供壳体内煤粉流出的出料通道;该出料通道上设有控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
进一步,壳体顶部设有嵌于壳体壁内的通气腔,出料内套管的一端与通气腔相连通、另一端套设于出料管内;通气腔经通气管与设于壳体内壁顶部的至少一个通气孔相连通。
进一步,壳体顶部设有多个相对通气腔轴线对称排布的通气孔,各通气孔分别经对应的、嵌设于壳体壁内的通气管与通气腔相连通。
进一步,出料内套管上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第二控制阀。
进一步,进料管和进料外套管的上端部平齐设置;进料外套管的上端部经铰链连接有可开闭的、覆盖进料外套管上端部的上盖。
本实用新型,在煤粉装入和/或卸载过程中,经通气通道和/或出料内套管作用,调节壳体内部气压,以避免壳体内部压力过大和/或小情况的发生,导致壳体无法满载煤粉、卸载不彻底情况的发生。更特别的是,通过在进料外套管处设置与风扇相连通的进风孔,使得通气通道内可形成进间隔性的进气气流,以对装卸过程中通气通道内存留的煤粉等堵塞物进行吹散,以避免通气通道堵塞、罐车壳体内部气压无法调节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进料口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进料外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腔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1-壳体、2-进料管、3-进料外套管、4-上盖、5-出料管、6-出料内套管、7-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通气腔、10-通气孔、11-风扇、12-进气管、13-第三控制阀、14-进气孔、15-滤网、16-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煤粉罐车,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设有进料口,壳体1下部设有出料口。优选的,为了便于装卸煤粉,将进料口设于壳体顶部、出料口设于壳体一侧壁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进料口连接有伸入壳体1内部空间底部的进料管2,进料管2上端的外周套设有进料外套管3,进料外套管3的一端与壳体1的外部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部空间的顶部相连通。
进料管2与进料外套管3之间设有一定间隙,该间隙构成沟通壳体1内外部气压的通气通道。从而,在煤粉自进料管装入壳体内部时,经通气通道作用,调节壳体内部气压,以避免壳体内部压力过大、壳体无法满载煤粉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通气通道的任一横断面处设有覆盖通道横断面的滤网15,以避免煤炭装载过程中煤粉自通气通道处溢流出壳体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出料口连接有伸入壳体1内部空间底部的出料管5,出料管5的内部套设有出料内套管6,出料内套管6的一端与壳体1外部相连通、另一端与壳体1内部空间的顶部相连通。
在罐车卸载煤粉过程中,将出料内套管6处于壳体1外部的一端伸卸载容器内部或与大气相通,使得罐车内部的气压与卸载容器内的气压相等,以达到调节罐车内部气压值、便于罐车卸载煤粉的目的。
出料管5与出料内套管6之间设有一定间隙,该间隙构成供煤粉流出壳体1的出料通道;该出料通道上设有控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7。出料内套管6上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第二控制阀8。
进料管2和进料外套管3的上端部平齐设置;进料外套管3的上端部经铰链连接有可开闭的、覆盖进料外套管上端部的上盖4,以保证壳体内部密闭,避免煤粉泄露情况的发生,并使得壳体内部空间压力恒定、以便于罐车装卸煤粉。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进料外套管3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14,进气孔14经进气管12与壳体1外部设置的风扇11相连通,以形成向通气通道内鼓气的气流;进气管12上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第三控制阀13。
通过控制第三控制阀,使得通气通道内可形成进间隔性的进气气流,以对通气通道内存留的煤粉等堵塞物进行吹散,以避免通气通道堵塞、罐车壳体内部气压无法调节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气孔14设于滤网15与进料外套管3的上端之间。所述的滤网的径向宽度大于进料外套管3与进料管2之间的间隙距离,以使得进气气流带动滤网产生变形振动,将附着在滤网上的煤粉等堵塞物振动脱离。
优选的,进料外套管3的一横断面上均布有多个进气孔14,各进气口14分别与同一进气管12相连通;所述的进气管12嵌设于具有一定厚度的壳体壁内,进气管12的一端与风扇11相连通、另一端与各进气孔14相连通。所述的风扇11固定安装于壳体1的一侧壁外部。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壳体1顶部设有嵌于壳体壁内的通气腔9,出料内套管6的一端与通气腔9相连通、另一端套设于出料管5内;通气腔9经通气管16与设于壳体1内壁顶部的至少一个通气孔14相连通。
优选的,壳体1顶部设有多个相对通气腔9轴线对称排布的通气孔14,各通气孔14分别经对应的、嵌设于壳体壁内的通气管14与同一通气腔9相连通。
通过设置通气腔,以对壳体内部空间、出料内套管与壳体外部之间的气流起到稳压的作用,避免因气流不稳而导致卸料流速突变情况的发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煤粉罐车,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有进料口,壳体下部设有出料口;
其特征在于,进料口连接有伸入壳体内部空间底部的进料管,进料管上端的外周套设有进料外套管,进料外套管的一端与壳体外部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部空间的顶部相连通;
出料口连接有伸入壳体内部空间底部的出料管,出料管的内部套设有出料内套管,出料内套管的一端与壳体外部相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部空间的顶部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进料管与进料外套管之间设有一定间隙,该间隙构成沟通壳体内外部气压的通气通道;
通气通道的任一横断面处设有覆盖通道横断面的滤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进料外套管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进气孔经进气管与壳体外部设置的风扇相连通,以形成向通气通道内鼓气的气流;
进气管上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第三控制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孔设于滤网与进料外套管上端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进料外套管的一横断面上均布有多个进气孔,各进气口分别与同一进气管相连通,所述的进气管嵌设于具有一定厚度的壳体壁内,进气管的一端与风扇相连通、另一端与各进气孔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出料管与出料内套管之间设有一定间隙,该间隙构成供壳体内煤粉流出的出料通道;该出料通道上设有控制通断的第一控制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壳体顶部设有嵌于壳体壁内的通气腔,出料内套管的一端与通气腔相连通、另一端套设于出料管内;
通气腔经通气管与设于壳体内壁顶部的至少一个通气孔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壳体顶部设有多个相对通气腔轴线对称排布的通气孔,各通气孔分别经对应的、嵌设于壳体壁内的通气管与通气腔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出料内套管上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第二控制阀。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一种煤粉罐车,其特征在于,进料管和进料外套管的上端部平齐设置;进料外套管的上端部经铰链连接有可开闭的、覆盖进料外套管上端部的上盖。
CN201420614630.3U 2014-10-22 2014-10-22 一种煤粉罐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84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14630.3U CN204184773U (zh) 2014-10-22 2014-10-22 一种煤粉罐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14630.3U CN204184773U (zh) 2014-10-22 2014-10-22 一种煤粉罐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84773U true CN204184773U (zh) 2015-03-04

Family

ID=52616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1463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84773U (zh) 2014-10-22 2014-10-22 一种煤粉罐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847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09475U (zh) 简易实用干灰卸装系统
CN106812097A (zh) 具有卸料除尘装置的道路清洁车
CN104964039B (zh) 水密封装置
CN204184773U (zh) 一种煤粉罐车
CN101434349A (zh) 环保型粉料加料装置
CN204456901U (zh) 引气型混凝土振捣棒
CN202624025U (zh) 应用压缩气体辅助重力封闭卸料的粉罐车
CN203878161U (zh) 一种粗灰运输系统
CN204977035U (zh) 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CN109552905A (zh) 粉尘卸灰捕集一体化装置
CN204549010U (zh) 一种自动装卸的煤粉罐车
CN203728126U (zh) 带自清装置的除尘斗式提升机
CN101554617B (zh) 圆筒形卧式湿式电除尘器的设计方法
CN210523353U (zh) 一种除尘装置及环保型排料装置
CN105883442B (zh) 一种用于渣仓卸渣或灰库卸灰的除尘装置
CN201432998Y (zh) 带有除尘机构的罐车进料装置
CN208395615U (zh) 一种环保型沥青搅拌站
CN104648855B (zh) 密封装料阀
CN103721994B (zh) 水封移动一体式通风除尘罩
CN208533324U (zh) 一种可自平衡压差的存储计量系统
CN208809717U (zh) 一种次氧化锌沉降室粉尘循环装置
CN205811731U (zh) 一种通风防沙型水泵电机
CN207351229U (zh) 一种钨粉末冷却装置
CN106743779A (zh) 一种无尘卸灰装置
CN203602086U (zh) 一种除尘灰仓卸灰二次扬尘收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04

Termination date: 201810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