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3476U -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63476U CN204163476U CN201390000359.8U CN201390000359U CN204163476U CN 204163476 U CN204163476 U CN 204163476U CN 201390000359 U CN201390000359 U CN 201390000359U CN 204163476 U CN204163476 U CN 2041634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le
- connecting rod
- framework
- support holes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4—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 E05B85/16—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a longitudinal grip part being pivoted at one end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grip par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8—Mounting of individual lock elements in the lock, e.g. lev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7/00—Accessories in connection with locks
- E05B17/0012—Accessories in connection with locks for lock parts held in place before or during mounting on the w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4—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57—Operators with knob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辆用门把手装置,具有框架,其以固定于车辆用门的门板的车辆内侧的方式构成,并形成有支承孔;连杆,其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框架的支承孔的轴部,经由轴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框架并且被施力部件向一方施加旋转作用力;外部把手,其以安装于门板的方式构成,具有与连杆卡合的卡合部,经由卡合部使连杆克服施力部件的旋转作用力而转动。轴部在轴部的旋转轴方向的一侧端部设置有向另一侧端部侧凹陷的槽部,并且具有形成于轴部的外周面且沿槽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引导部。框架具有能够从与旋转轴方向不同的方向插通于槽部的槽卡合部,并且能够从与旋转轴方向不同的方向插通引导部的开口与支承孔连续地形成。在支承孔与轴部的支承状态下,槽部与开口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特别涉及具备握把(grip)型外部把手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门把手装置,例如公知有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图9是简要表示应用于这样的现有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连杆和框架的安装构造的图,图10是从一方观察连杆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车辆用门把手装置具备固定于外部面板111的车辆内侧(纸面左侧)的框架112、能够转动地组装于该框架112并被弹簧朝一方旋转施力的连杆114、以及从外部面板111的车辆外侧(纸面右侧)被安装于框架112的外部把手115。如图10所示,在连杆114设置有轴部114a,该轴部114a在旋转轴方向两端具有引导部114b。如图9所示,在框架112设置有能够从车辆内侧(纸面左侧)插入连杆114的轴部114a的插口112a、和与插口112a连续形成并将轴部114a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孔112b。而且,具有引导部114b的轴部114a,通过插口112a插入支承孔112b的同时转动规定的量。由此,轴部114a的外周面114c支承于支承孔112b,轴部114a向车辆内侧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在外部把手115的操作中若外部把手115向车辆外侧移动,则设置于连杆114的与外部把手115卡合的输入部114d被按压,具有引导部114b的轴部114a在支承孔112b内转动。因此连杆114以轴部114a为旋转中心相对于框架112转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3689号公报
然而,根据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在支承孔112b的内周面112c与轴部114a的引导部114b之间产生间隙,引导部114b不与支承孔112b滑动接触。因此若连杆114相对于框架112以轴部114a为旋转中心而转动,则具有引导部114b的轴部114a可能向支承孔112b内存在间隙的方向活动。由此,组装于框架112的连杆114与框架112之间容易产生松动,在外部把手115的操作中门把手的操作性可能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抑制组装于框架的连杆相对于框架的间隙的产生并提高门把手的操作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具有:框架,其以固定于车辆用门的门板的车辆内侧的方式构成,并形成有支承孔;连杆,其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上述框架的上述支承孔的轴部,经由上述轴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框架并且被施力部件向一方施加旋转作用力;以及外部把手,其以安装于上述门板的方式构成,具有与上述连杆卡合的卡合部,经由上述卡合部使上述连杆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旋转作用力而转动,上述轴部在上述轴部的旋转轴方向的一侧端部设置有向另一侧端部侧凹陷的槽部,并且具有形成于上述轴部的外周面且沿上述槽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引导部,上述框架具有能够从与上述旋转轴方向不同的方向插通于上述槽部的槽卡合部,并且能够从与上述旋转轴方向不同的方向插通上述引导部的开口与上述支承孔连续地形成,在上述支承孔和上述轴部的支承状态下,上述槽部和上述开口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在连杆的轴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框架的支承孔的状态下,利用引导部以及槽部,限制引导部向通过开口的方向和与该通过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这两个方向的移动,所以轴部在支承孔内能够转动但不能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杆与框架之间产生松动,能够提高门把手的操作性。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中,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基础上,上述轴部具有形成有上述槽部的第一轴部、和形成有上述引导部并且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与上述第一轴部邻接的第二轴部,在上述支承孔形成有支承上述第一轴部的第一支承孔以及支承上述第二轴部的第二支承孔。
根据上述结构,引导部与槽部在轴部的旋转轴方向排列而形成,所以能够确保轴部的轴径以及周面。由此,能够容易确保轴部的耐久性。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中,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第一轴部的上述槽部形成有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上述第一壁部以及上述第二壁部,在上述连杆被组装于上述框架的状态下,在与上述第二轴部通过上述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在上述第一壁部与上述第二壁部之间夹住上述槽卡合部,限制上述第一轴部向与上述第二轴部通过上述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轴部在槽部的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之间将槽卡合部夹持从而限制向与第二轴部通过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由此,第一轴部的槽部能够更稳固地与槽卡合部卡合。
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中,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槽部,以使上述槽卡合部在与上述第二轴部通过上述开口的方向相同的方向通过的方式设置上述第一壁部和上述第二壁部。
根据上述结构,槽卡合部通过第一轴部的槽部的方向与第二轴部通过开口的方向相同。由此,能够使具有第一轴部以及第二轴部的轴部相对于框架的开口从一个方向通过,从而能够提高具有轴部的连杆相对于框架的组装性。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中,在技术方案3或者4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槽部,以将上述第一壁部与上述第二壁部连结的方式形成连结部,该连结部在上述第一壁部与上述第二壁部之间连续而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槽部通过连结部将第一壁部与第二壁部连结。由此,能够使槽部的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更稳固,从而能够更稳定地支承槽卡合部。
如以上详述那样,能够抑制组装于框架的连杆相对于框架的松动的产生,从而能够提高门把手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从车辆内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的A-A线剖开的剖面。
图4是表示框架的开口和支承孔的立体图。
图5是连杆的从一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连杆的具有槽部的轴部的放大图。
图7是简要表示具有槽部的轴部相对于支承孔的组装构造的说明图。
图8是简要表示具有槽部的轴部相对于槽卡合部的组装构造的说明图。
图9是简要表示现有的连杆和框架的组装构造的图。
图10是现有的连杆的从一方观察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图1、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1,具备固定于车辆用门100中的外部面板11(门板)的车辆内侧的框架12、能够转动地组装于框架12并被弹簧13(施力部件)向一方旋转施力的连杆14、以及为了开闭车辆用门100而被操作且安装于外部面板11的车辆外侧的外部把手15。
框架12具有能够供设置于外部把手15的一端的卡合部151插入的插入口121,并且具有能够供设置于外部把手15的另一端的插入突起152插入的插入口122。在框架12以接近插入口121的方式设置有支承部123。利用支承部123将外部把手15的卡合部151支承为能够倾斜动作。此外,与插入口121、122对应地,在外部面板11还设置有插入口(图示省略)。
连杆14在框架12上被支承为能够经由设置于连杆14的轴部140而转动。如图5所示,该连杆14的轴部140具有:第一轴部142,其具有垂直于旋转轴方向的剖面为近似圆形的外周面142c,并且设置于端部140a(一侧端部);轴部143,其设置于另一侧端部;以及第二轴部141,其沿旋转轴方向与第一轴部142相邻地设置,并且设置于比第一轴部142靠轴部143侧的位置,且具有垂直于旋转轴方向的剖面为近似圆形的外周面141c。第二轴部141、第一轴部142以及轴部143设置于轴部140的旋转轴上。
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二轴部141的外周面141c形成有一对引导部141a、141b。该引导部141a、141b是以形成平坦的引导面42、44的方式将外周面141c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是由第一轴部142的后端部41、引导面42、44以及轴部140的端部43形成凹部的形状。此外,引导部141a、141b的引导面42、44由一个面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对引导面42的端部42a、42b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施以曲面、平面等的倒角,由此使引导面42、44由多个面构成。
另外,在第一轴部142设置有从端部140a向轴部140侧凹设并且向径向外侧开口的槽部142a。槽部142a由与第一轴部142的径向对置的第一壁部30和第二壁部31、以及以连结第一壁部30与第二壁部31的方式使第一壁部30与第二壁部31连续而形成的连结部32构成。该槽部142a以沿着引导部141a、141b所延伸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这里,引导部141a、141b所延伸的方向是引导面42、44从引导面42的端部42a侧向端部42b侧(引导面44的端部省略图示)延伸的方向。即,构成槽部142a的第一壁部30和第二壁部31,沿着引导面42、44所延伸的方向延伸。而且,槽部142a以第一壁部30的内侧面301与引导部141a的引导面42大致并行的方式、第二壁部31的内侧面311与引导部141b的引导面44大致并行的方式设置。
另外,连杆14的轴部140保持弹簧13的圆筒部133(参照图1、2)。而且,连杆14具有如图3所示那样与形成于外部把手15的插入突起152的卡合凹部153(卡合部)卡合的输入部148、相对于轴部140的中心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啮合爪149、以及用于安装夹子16(参照图1)的安装孔147,连杆14也被称为双臂曲柄。
如图4所示,在组装连杆14的框架12连续设置有宽度窄的第二插口21(开口)和宽度大的第一插口23,并且同轴设置有向各插口的车辆外侧方向(纸面里侧方向)连续形成的第二支承孔22(支承孔)、第一支承孔24。第二支承孔22将第二轴部141(参照图5)支承为能够转动,第一支承孔24将第一轴部142(参照图5)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在框架12设置有卡止爪29、弹簧收纳部27以及将弹簧13的右端131(参照图1)卡止用的卡止槽28。
如图4所示,宽度窄的第二插口21由第一壁部211和第二壁部212形成。第一壁部211的内侧面213与第二壁部212的内侧面214对置并且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突出。另外,如图7所示,在使连杆14的从引导部141a到141b的宽度W1与第二插口21的宽度W2一致的状态下,能够从车辆内侧将第二轴部141插通于第二插口21。第二插口21的宽度W2是内侧面213、214之间的距离。此外,这里的“一致”是指完全一致,当然也包含稍微的偏差,允许第二插口21的宽度W2比引导部141a、141b的宽度W1稍大。
另外,如图4所示,在框架12设置有支承部26,该支承部26由能够从车辆内侧插通轴部143的插口(图略)、和与插口连续形成且将轴部143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孔(图略)构成。该支承部26的插口和支承孔与第二插口21以及第二支承孔22形状相同。
如图8所示,在使连杆14的第一轴部142的外径W3与第一插口23的宽度W4一致的状态下,能够从车辆内侧将第一轴部142插通于第一插口23。此外,这里的“一致”是指完全一致,当然也包含稍微的偏差,允许第一插口23的宽度W4比第一轴部142的外形W3稍大。另外,如图4、8所示,在框架12设置有壁部231,该壁部231用于在将第一轴部142插入到第一插口23内的状态下,在与第一轴部142的端部140a对置的部分形成第一插口23。在壁部231设置有位于在第一支承孔24内转动的轴部140的旋转轴上并且向端部140a侧突出的槽卡合部25。该槽卡合部25为近似圆柱状。
另外,如图3所示,卡止爪29在连杆14向框架12的插入结束的状态(连杆14的各第二轴部141、第一轴部142插入于框架12的第二支承孔22、第一支承孔24而能够转动的状态)下,连杆14克服弹簧13的旋转施力而转动规定的量时,由于设置于连杆14的啮合爪149而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在弹性变形后卡止爪29复原,由此连杆14的啮合爪149与框架12的卡止爪29卡合,连杆14保持于暂时保持位置。
弹簧13是对连杆14施力使其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扭簧,在被组装于框架12与连杆14之间的设定位置的状态(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左端132(参照图1)与连杆14的卡止部(图略)卡合,通过右端131(参照图1)与框架12的卡止槽28(参照图4)卡合,通过圆筒部133以具有所需间隙的方式组装于连杆14的轴部140。
如图1~图3所示,外部把手15在一端具备以能够倾斜动作的方式与框架12的支承部123卡合的卡合部151(卡合部),在另一端具备插入突起152,该插入突起152具有卡合凹部153。通过插入突起152所具有的卡合凹部153使连杆14的输入部148与外部把手15卡合。如图2所示,该外部把手15能够在组装于框架12的状态下使连杆14克服弹簧13而进行转动操作。在对连杆14进行了转动操作时,经由夹子16连结于连杆14的连接杆(图略)动作,从而解除门锁装置(图略)的锁定。
接着说明连杆14相对于框架12的组装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1中,在将弹簧13暂时组装于连杆14的状态(将弹簧13的圆筒部133嵌于连杆14的轴部140,使弹簧13的左端132(参照图1)与连杆14的卡止部(图略)卡合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使一体地设置于连杆14的第二轴部141的引导部141a、141b的位置、与设置于框架12的宽度窄的第二插口21的位置一致,并且如图8所示使连杆14的第一轴部142的位置、与框架12的宽度大的第一插口23的位置一致。另外,如图8所示,使第一轴部142的槽部142a的开口方向对准朝向设置于第一插口23的槽卡合部25的方向。然后,沿与轴部140的旋转轴方向不同的方向即车辆内外方向,将连杆14从框架12的车辆内侧向各插口的车辆外侧插入。第二轴部141的引导部141a、141b从第二插口21的第一壁部211与第二壁部212之间通过,而第二轴部141插入到第二支承孔22内。即,第一壁部211通过由构成引导部141a的后端部41、引导面42以及端部43构成的凹部,第二壁部212通过引导部141b的凹部(图略)。槽卡合部25从形成槽部142a的第一壁部30和第二壁部31之间通过(即槽卡合部25从槽部141a的开口插通槽部141a),而第一轴部142插入到连结部32侧。由此第一轴部142插入到第一支承孔24内。此时,第一壁部30的内侧面301与引导部141a的引导面42是大致并行的关系,第二壁部31的内侧面311与引导部141b的引导面44是大致并行的关系,所以能够从一个方向将连杆14相对于框架12插入并组装。此外,与对第二插口21以及支承部22插入的第二轴部141相同,也将轴部143插入支承部26。
如图7所示,在连杆14相对于框架12的插入结束的状态下,具有引导部141a、141b的第二轴部141的外周面141c与框架12的第二支承孔22的内周面22a一致。另外,如图8所示,具有槽部142a的第一轴部142的外周面142c与框架12的第一支承孔24的内周面24a一致。而且,若使弹簧12的右端131与框架12的卡止槽28卡合,则连杆14成为相对于框架12沿逆时针方向被施力的状态。
而且,如图3所示,若使连杆14克服弹簧13的旋转作用力转动规定量以上(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则连杆14的啮合爪149使框架12的卡止爪29弹性变形并越过。在啮合爪149越过卡止爪29后,卡止爪29复原。因此,若之后通过弹簧13的旋转作用力使连杆14转动(沿图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连杆14的啮合爪149与框架12的卡止爪29卡合,连杆14保持于暂时保持位置。
如图7所示,连杆14的暂时保持位置的具有引导部141a、141b的第二轴部141在第二支承孔22内转动规定的量,引导部141a、141b不位于第二插口21的宽度W1内。而且,第二轴部141以第二轴部141的外周面141c被夹持于第二支承孔22的内周面22a的方式支承于第二支承孔22,第二轴部141向通过第二插口21内的方向即车辆内外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图8所示,连杆14的暂时保持位置的具有槽部142a的第一轴部142在第一支承孔24内转动规定的量。即,槽部142a延伸的方向与第二插口21延伸的方向不同。即,第一轴部142以第一壁部30的内侧面301以及第二壁部31的内侧面311相对于第一壁部211和第二壁部212的内侧面213、214倾斜规定角度的方式设置。而且,被插入槽部142a的宽度W5内的第一插口23的槽卡合部25,以夹持于槽部142a的第一壁部30的内侧面301与第二壁部31的内侧面311的方式被支承。即,槽部142a限制第一轴部142向与第二轴部141通过第二插口21内的方向即车辆内外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即,槽部142a以限制第二轴部141向形成于图7所示的第二轴部141与第二支承孔22之间的空间S的移动的方式夹持槽卡合部25。
第一轴部142向车辆内外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接下来,使用图3说明连杆14相对于框架12的动作。
外部把手15通过车辆用门100的开操作时的拉伸操作而向车辆外侧移动。伴随着外部把手15向车辆外侧的移动,外部把手15的插入突起152也向车辆外侧移动。若插入突起152向车辆外侧移动,则对设置于连杆14且与形成于插入突起152的卡合凹部153卡合的输入部148,施加向车辆外侧移动的外力。伴随着插入突起152的移动,输入部148克服设置于连杆14的弹簧13的旋转作用力,使轴部140从暂时保持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同时使连杆14以轴部140为转动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若停止外部把手15的拉伸操作的开操作,则通过弹簧13的旋转作用力,轴部140转动到暂时保持位置。伴随着该轴部140的转动,输入部14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插入突起152向车辆内侧移动。而且,外部把手15伴随着插入突起152的移动而返回初始位置。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在连杆14的轴部140在框架12的第二支承孔22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的状态下,引导部141a、141b通过第二插口21的方向和与该通过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两个方向的移动被引导部141a、141b以及槽部142a限制,所以轴部140在第二支承孔22内能够转动但不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杆14与框架12之间产生松动,能够提高门把手的操作性。
(2)引导部141a、141b和槽部142a在轴部140的旋转轴方向排列而形成,所以能够确保轴部140的轴径以及周面。由此,能够容易确保轴部140的耐久性。
(3)第一轴部142在槽部142a的第一壁部30与第二壁部31之间将槽卡合部25夹持而限制向与第二轴部141通过第二插口21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由此,第一轴部142的槽部142a能够更稳固地与槽卡合部25卡合。
(4)槽卡合部25通过槽部142a的方向与第二轴部141通过第二插口21的方向相同。由此,能够使具有第二轴部141以及第一轴部142的轴部140相对于框架12的第二插口21以及第一插口23从一个方向通过,能够提高具有轴部140的连杆14相对于框架12的组装性。
(5)第一壁部30与第二壁部31由连结部32连结在一起。由此,能够使形成槽部142a的第一壁部30以及第二壁部31更稳固,从而能够更稳定地支承槽卡合部25。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槽部142a设置于第一轴部142,引导部141a、142b设置于第二轴部141,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一个轴上设置引导部141a、142b和槽部142a。即,可以在轴部140的端部140a凹设槽部142a,以在轴部140的径向重叠的方式在外周面(即与槽部142a相同的轴向位置)设置引导部141a、142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槽部142a由第一壁部30、第二壁部31以及连结部32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连结部32。即,可以是第一壁部30的内侧面301与第二壁部31的内侧面311在第一轴部142的径向整体平行的状态,由该第一壁部30和第二壁部31形成槽部14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插口21、23以能够在车辆内外方向插通第二轴部141、第一轴部142的方式设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将框架12固定于外部面板11的状态下能够在沿外部面板的方向插通的方式设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轴部143的支承孔设置于框架的端部120侧,支承第二轴部141以及第一轴部142轴部的第二支承孔22、第一支承孔24设置于离开框架的端部120的一侧,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支承第二轴部141以及第一轴部142轴部的第二支承孔22、第一支承孔24设置在框架的端部120侧,而支承轴部143的支承孔设置于离开框架的端部120的一侧。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具有:
框架,其以固定于车辆用门的门板的车辆内侧的方式构成,并形成有支承孔;
连杆,其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框架的所述支承孔的轴部,经由所述轴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框架并且被施力部件向一方施加旋转作用力;以及
外部把手,其以安装于所述门板的方式构成,具有与所述连杆卡合的卡合部,经由所述卡合部使所述连杆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旋转作用力而转动,
所述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在所述轴部的旋转轴方向的一侧端部设置有向另一侧端部侧凹陷的槽部,并且具有形成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且沿所述槽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引导部,
所述框架具有能够从与所述旋转轴方向不同的方向插通于所述槽部的槽卡合部,并且能够从与所述旋转轴方向不同的方向插通所述引导部的开口与所述支承孔连续地形成,
在所述支承孔和所述轴部的支承状态下,所述槽部和所述开口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有形成有所述槽部的第一轴部、和形成有所述引导部并且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与所述第一轴部邻接的第二轴部,
在所述支承孔形成有支承所述第一轴部的第一支承孔以及支承所述第二轴部的第二支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轴部的所述槽部形成有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
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在所述连杆被组装于所述框架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第二轴部通过所述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夹住所述槽卡合部,来限制所述第一轴部向与所述第二轴部通过所述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槽部,以使所述槽卡合部在与所述第二轴部通过所述开口的方向相同的方向通过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用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槽部,以将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连结的方式形成连结部,该连结部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二壁部之间连续而形成。
6.一种车辆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外部把手,其在开闭车辆用门时能够供操作者操作地设置于所述车辆用门的门板;
框架,其固定于所述门板的车辆内侧;
连杆,其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框架的轴部、和与所述外部把手卡合的输入部,构成为与所述外部把手的操作联动而能够以所述轴部为中心转动;
施力部件,其在所述连杆与所述外部把手的操作联动而转动时,向与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所述连杆施力;
槽部,其形成于所述轴部的一侧端部,沿所述轴部的径向延伸并且向所述轴部的径向外侧开口;
引导部,其以切去所述轴部的外周面的方式设置,具有与所述轴部的旋转轴方向以及所述槽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一对引导面;
支承孔,其形成于所述框架,能够供所述引导部插入并且在插入有所述引导部的状态下将所述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槽卡合部,其形成于所述框架,并且以在所述引导部插入到所述支承孔时被插入于所述槽部内而与所述槽部卡合的方式形成;以及
卡止爪,其形成于所述框架,在不操作所述外部把手时与所述连杆卡止而限制由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造成的所述连杆的旋转,在所述槽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轴部插入所述支承孔的方向成为彼此不同的方向的状态下将所述连杆保持于暂时保持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3542 | 2012-03-28 | ||
JP2012073542A JP5783108B2 (ja) | 2012-03-28 | 2012-03-28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PCT/JP2013/058527 WO2013146653A1 (ja) | 2012-03-28 | 2013-03-25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63476U true CN204163476U (zh) | 2015-02-18 |
Family
ID=49259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90000359.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63476U (zh) | 2012-03-28 | 2013-03-25 |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08838B2 (zh) |
EP (1) | EP2832940B1 (zh) |
JP (1) | JP5783108B2 (zh) |
CN (1) | CN204163476U (zh) |
IN (1) | IN2014DN07765A (zh) |
WO (1) | WO20131466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45151B2 (en) * | 2015-04-30 | 2018-12-04 | Huf North America Automotive Parts Manufacturing Corp. | Retention mechanism for vehicular door handle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23805A (ja) * | 1995-10-31 | 1997-05-13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着脱式ヒンジ機構 |
JPH11336379A (ja) * | 1998-05-22 | 1999-12-07 | Alpha Corp | 自動車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ユニット構造 |
US6152501A (en) * | 1999-05-25 | 2000-11-28 | Nyx, Inc. | Glove box door handle and latch assembly |
JP4407782B2 (ja) * | 2000-05-16 | 2010-02-03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JP4380076B2 (ja) * | 2001-03-26 | 2009-12-09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JP4394314B2 (ja) * | 2001-07-31 | 2010-01-06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US6988752B2 (en) * | 2003-12-18 | 2006-01-24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Pinless inside door handle assembly |
US20080018120A1 (en) * | 2006-07-18 | 2008-01-24 | Bailey Steve | Door Handle Assembly |
JP4939299B2 (ja) | 2007-05-10 | 2012-05-2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JP4907692B2 (ja) * | 2009-05-07 | 2012-04-04 |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及びその組付け方法 |
-
2012
- 2012-03-28 JP JP2012073542A patent/JP57831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3-25 EP EP13768018.7A patent/EP2832940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3-25 IN IN7765DEN2014 patent/IN2014DN07765A/en unknown
- 2013-03-25 WO PCT/JP2013/058527 patent/WO201314665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3-25 US US14/388,335 patent/US970883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3-25 CN CN201390000359.8U patent/CN20416347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832940A4 (en) | 2015-03-11 |
WO2013146653A1 (ja) | 2013-10-03 |
JP2013204289A (ja) | 2013-10-07 |
EP2832940A1 (en) | 2015-02-04 |
IN2014DN07765A (zh) | 2015-05-15 |
EP2832940B1 (en) | 2018-09-05 |
US20150048633A1 (en) | 2015-02-19 |
US9708838B2 (en) | 2017-07-18 |
JP5783108B2 (ja) | 2015-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53742B2 (ja) | 車両用ドアのアウトハンドル装置 | |
WO2015019571A1 (ja) | グラブボックス | |
JP2007526415A (ja) | 前面取り付け式錠組立体 | |
CN101688406B (zh) | 门锁 | |
CN204163476U (zh) |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 |
TW201439414A (zh) | 門鎖 | |
CN103038433B (zh) | 插芯锁致动器 | |
JP5630382B2 (ja) | サイドロック装置 | |
CN204605573U (zh) | 解锁杆装置 | |
JP5010060B2 (ja) | 錠装置 | |
JP5942105B2 (ja) | ラッチ錠 | |
CN101761522B (zh) | 液压主缸装置的操作杆安装结构 | |
KR101823874B1 (ko) | 편심 설치가 가능한 방화문 겸용 도어락 | |
EP1992770B1 (en) | Door handle for a refrigerator | |
KR20090115611A (ko) | 차량용 도어록의 링크레버 | |
KR100826577B1 (ko) | 자동차용 글로브박스의 개폐장치 | |
JP6212382B2 (ja) | 家具用扉のラッチ装置 | |
JP3201002U (ja) | ドア開放具 | |
JP4690236B2 (ja) | キーシリンダ | |
ITBS20090168A1 (it) | Dispositivo di interconnessione meccanica con un elemento cavo | |
KR101631088B1 (ko) | 로드 연동장치 | |
JP5199024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 |
JP3928919B2 (ja) | キーシリンダ | |
JP3759690B2 (ja) | 車両ドアロック装置のダブルレバー組付構造 | |
JP2017031577A (ja) | 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