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1436U -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61436U
CN204161436U CN201420618538.4U CN201420618538U CN204161436U CN 204161436 U CN204161436 U CN 204161436U CN 201420618538 U CN201420618538 U CN 201420618538U CN 204161436 U CN204161436 U CN 2041614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recting frame
energy
absorbing
projection
connecting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185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迪
王福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1853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614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614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6143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转向管柱总成包括转向管柱;第一安装架,其用于固定安装至车身,且其上设置有吸能导向槽及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第二安装架,其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且通过穿过吸能导向槽的螺栓与第一安装架连接,螺栓穿过吸能导向槽而固定连接至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其中,在转向管柱受到的冲击大于设定阈值时,螺栓在第二安装架的带动下在吸能导向槽内吸能滑动,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相对运动至相互抵靠后并相对吸能滑动。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管柱总成安全、可靠,且节约了转向管柱总成布置在车辆上的布置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转向系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汽车正碰过程中,汽车前舱会被障碍物阻挡而向驾驶员的方向移动,而驾驶员则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而向方向盘方向运动,并撞向方向盘,为了减少对驾驶员的伤害,国家法规要求汽车转向系统中的转向管柱在车辆碰撞过程中具有溃缩吸能的功能。
在现有技术中,转向管柱大多采用专门的导向结构、吸能机构等附属零件,例如剪切块、吸能带等附属零件来实现溃缩吸能的目的。采用专门的导向结构或吸能机构,不仅增加了转向管柱的开发成本,且不便于前舱空间的布局,而且机构过多容易出现各个机构之间的干涉现象。
因此,希望有一种车辆用转向管柱总成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总成,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总成,所述转向管柱总成包括:转向管柱;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用于固定安装至车身,所述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吸能导向槽及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以及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与所述转向管柱固定连接,且通过穿过所述吸能导向槽的螺栓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其中,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吸能导向槽而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其中,在转向管柱受到的冲击大于设定阈值时,所述螺栓在所述第二安装架的带动下在所述吸能导向槽内吸能滑动,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与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相对运动至相互抵靠后并相对吸能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架侧板的第一安装架连接板,在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所述吸能导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上,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侧板上沿所述第一安装架侧板长边方向延伸,所述吸能导向槽在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上沿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的长边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架侧板的第二安装架连接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相贴合,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相贴合,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上,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起始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侧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为同一方向的边上,并向相对的另一边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向内突出;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向内突出;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的内凹区域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突起向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所围成的区域内突出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侧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架侧板之间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在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上沿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尺寸为大于等于150mm,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在该方向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的十分之一。
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在所述第二安装架侧板在吸能滑动过程中后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接触的一端至少有5mm的距离未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接触。
优选地,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及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朝向其所围成的区域的表面粗糙,所述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及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背离其所围成的区域的表面粗糙,使所述第一安装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架相互粗糙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之间的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未与第二安装架连接板具有相对运动时的静摩擦力能够通过调节螺栓的松紧来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架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上进一步设置有条状突起,该条状突起向与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凹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所述条状突起使所述螺栓在所述第二安装架的带动下在所述吸能导向槽内吸能滑动一定距离后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配合,进一步增加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吸能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管柱总成充分利用了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通过对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的结构改造,使得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配合,形成了安全、可靠、简单的转向管柱总成的溃缩吸能结构,节约了转向管柱总成布置在车辆上的布置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的第一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的第二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的俯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
1 转向管柱 23 第一安装架侧板
2 第一安装架 24 第一安装架连接板
3 螺栓 42 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
4 第二安装架 43 第二安装架侧板
21 吸能导向槽 44 第二安装架连接板
22 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 45 条状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管柱总成包括转向管柱、第一安装架以及第二安装架,其中,第一安装架用于固定安装至车身,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吸能导向槽及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第二安装架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且通过穿过吸能导向槽的螺栓与第一安装架连接,其中,螺栓穿过吸能导向槽而固定连接至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在转向管柱受到的冲击大于设定阈值时,螺栓在第二安装架的带动下在吸能导向槽内吸能滑动,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相对运动至相互抵靠后并相对吸能滑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文中,转向管柱受到的冲击是指沿着转向管柱轴向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管柱总成充分利用了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之间的空间,简化了转向管柱总成的溃缩吸能结构,节约了转向管柱总成布置在车辆上的布置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管柱总成的具有吸能导向槽,使本实用新型的吸能溃缩具有固定的轨迹,使得溃缩方向稳定可靠,轨迹清晰。
转向管柱通过轴承与上芯轴连接,上芯轴能够相对转向管柱转动,且能够在轴向上将力传递给转向管柱,上芯轴与下芯轴通过花键连接,且上芯轴直径大于下芯轴直径。具体地,上芯轴与下芯轴连接的一端具有内花键,下芯轴在该端具有外花键,上芯轴与下芯轴通过内花键与外花键配合,从而使上芯轴与下芯轴能够相对伸缩移动。其中,上芯轴与方向盘连接。当方向盘受到沿上芯轴轴向方向的力时,自方向盘传递的力通过上芯轴传递给转向管柱。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的第一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的第二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的俯视剖视图。
在下述描述中所提及的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之间相对运动的方向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均指第二安装架相对于第一安装架向沿着转向管柱的轴向方向向下运动。
如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包括第一安装架2、转向管柱1以及第二安装架4。其中,第二安装架4与转向管柱1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架2固定安装至车身,且设置有吸能导向槽21及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第二安装架4通过穿过吸能导向槽21的螺栓3与第一安装架2连接,其中,螺栓3穿过吸能导向槽21而固定连接至第二安装架4,第二安装架4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螺栓3在第二安装架4的带动下在吸能导向槽21内吸能滑动,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相对运动至相互抵靠后并相对吸能滑动。具体地,螺栓3在第二安装架4的带动下在吸能导向槽21内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第二安装架4、第一安装架2及螺栓3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摩擦力、阻力等各种与转向管柱1受到的冲击力相反的力,以此来抵消转向管柱1受到的冲击力,达到吸能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该阈值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而设定成任何需要的数值。可以理解的是,该阈值为螺栓3、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及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临界值,当大于该静摩擦力的临界值时,螺栓3才能够带着第二安装架4相对于第一安装架2运动。
在图2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第一安装架4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以及连接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的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第一安装架2固定安装至车身,具体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远离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的长边向背离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相对的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两个与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平行的车身连接板,两个车身连接板上具有多个孔,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与紧固件通过多个孔配合而与车身连接。
参见图1,第二安装架4设置在第一安装架2的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以及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所围成的区域内。
在图3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第二安装架4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以及连接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的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其中,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相对设置且至少部分地贴合,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与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相对设置且能够相互摩擦运动,具体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与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之间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未与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具有相对运动时的静摩擦力能够通过调节螺栓3的松紧来设置。
参见图2,第一安装架2上设置有吸能导向槽21。吸能导向槽21设置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上,吸能导向槽21向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及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所围成的区域方向凹入,形成一个在竖直方向上自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向车身连接板方向凹入的槽。在另一个备选实施例中,吸能导向槽21不向内凹。吸能导向槽21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上沿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的长边方向延伸,并在两端之间通过两个圆弧封闭,且吸能导向槽21的密闭区域中空。
在图3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上具有与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上的吸能导向槽21的形状相适配的第二安装架槽,具体地,第二安装架槽向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及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所围成的区域方向凹入,形成一个在竖直方向上自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向车身连接板方向凹入的槽,且该第二安装架槽与第一安装架2的吸能导向槽21相贴合。在该第二安装架槽上设置有供螺栓3穿过的孔,第二安装架4通过该孔与第一安装架2连接,且由于螺栓3设置在第一安装架2的吸能导向槽21内,使得螺栓3能够在第一安装架2的吸能导向槽21内运动,从而使第二安装架4能够通过螺栓3在吸能导向槽21内的移动而与第一安装架2做相对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吸能导向槽不向内凹的备选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的形状也与第一安装架连接板在吸能导向槽处的形状相适配。
参见图1,螺栓3的数量为两个,并设置在吸能导向槽21内,并穿过吸能导向槽21。具体地,螺栓头部设置在吸能导向槽21远离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及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所围成的区域的一侧,螺杆自螺栓头部所在的吸能导向槽21的一侧向吸能导向槽21的另一侧延伸,并穿过吸能导向槽21及第二安装架槽。在本实施例中,螺栓3设置在吸能导向槽21近方向盘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螺栓的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在其他适当的位置。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螺栓设置在吸能导向槽的中部。螺栓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设定。例如,一个、两个或多个。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螺栓头部设置在第二安装架槽的近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及第二安装架连接板为所围成的区域的一侧,螺杆自螺栓头部所在的第二安装架槽的一侧向吸能导向槽远离该侧的一侧延伸,并穿过第二安装架槽及吸能导向槽。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安装架及第二安装架之间需要具有相对运动,因此,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与第二安装架连接板之间的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未与第二安装架连接板具有相对运动时的静摩擦力能够通过调节螺栓的松紧来设置。即使该静摩擦力既能达到预设阈值,又能保证在超过预设阈值后,第一安装架及第二安装架之间能够相对运动,且在相对运动中能产生摩擦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与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相互接触的面以及螺栓与第一安装架连接板及第二安装架连接板之间相互接触的面均为粗糙平面,即第一安装架连接板、第二安装架连接板、螺栓之间均粗糙接触,以增加第一安装架及第二安装架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吸能导向槽为宽度(图中A-A方向)渐缩结构,从近方向盘的一端向远离方向盘的一端渐缩。采用这种结构,使螺栓在吸能导向槽内吸能滑动的过程中受到渐变大的阻力。可以理解的是,吸能导向槽还可以根据需要而采用其他适当的形状。
参见图1,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吸能导向槽21的长度(图中吸能导向槽长边方向)决定螺栓3在吸能导向槽21中滑动的时间及吸能的多少,因此,该吸能导向槽21的长度大于等于150mm。
参见图2,第一安装架2的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相对设立,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向内突出,具体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向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与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所围成的区域内突出。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备选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向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与第一安装架连接板所背离的区域突出。
参见图2,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在第一安装架侧板23上沿第一安装架侧板23长边方向延伸,并在两端封闭,使第一安装架侧板23未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的部分与第一安装架侧板23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的部分在厚度方向形成一个高度差(图5中左右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在封闭的两端中,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两端均通过一个具有弧度的斜坡过渡至第一安装架侧板23上未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在两端未封闭,即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自第一安装架侧板的长边的一端起始处开始延伸,并直至另一端末端处。
参见图5,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上沿第一安装架侧板23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150mm,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上沿第一安装架侧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还可以根据需要而设定。例如,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的长度等于第一安装架侧板的长边长度。可以理解的是,在保证转向管柱总成的吸能量的前提下,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一安装架限位侧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也可以设置成小于150mm。
参见图3,第二安装架4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相对设立,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该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设置在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设置的相对的位置处,并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相配合。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向内突出。具体地,该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向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与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所围成的区域内内凹,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起始于第二安装架侧板43与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的厚度方向为同一方向的边上,并向相对的另一边方向延伸。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起始端未封闭,形成一个开口状的凹槽,而另一端封闭,使第二安装架侧板43未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部分与第二安装架侧板43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部分在厚度方向形成一个高度差(图5中左右方向),在封闭的一端中,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在该端通过一个具有弧度的斜坡过渡至第二安装架侧板43上未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突起42的部分。
在图5所示的转向管柱中,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在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的十分之一,即15mm。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还可以根据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的尺寸而设定。即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的尺寸应保证为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尺寸的十分之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也可以不根据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的尺寸而设定。例如,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150mm,而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10mm。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会影响转向管柱总成的吸能效果,因此,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应当小于等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在第一安装架侧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的十分之一。(为叙述方便,上述叙述中的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以及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会影响吸能管柱总成吸能多少的原理会在下面叙述中作进一步解释)。
参见图5,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部分地容纳在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内凹区域内,具体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近方向盘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未封闭的一端。当螺栓3在第二安装架4的带动下在吸能导向槽21内吸能滑动需克服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设置在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内凹区域内的部分滑出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内凹区域时所受到的阻力,并使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相对运动至相互抵靠后并相对吸能滑动。
具体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近方向盘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内凹区域内,当第一安装架2需要与第二安装架4具有相对运动时,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设置在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内凹区域内的部分需要克服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内凹区域中与第二安装架侧板43在厚度方向具有高度差处所给予的阻力,使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内凹区域处的位置过渡到第二安装架侧板43未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位置处,可以理解的是,该阻力能够通过调整第一安装架侧板23未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的部分与第一安装架侧板23设置有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的部分在厚度方向形成一个高度差的大小的方式来进一步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5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近其封闭端留有5mm的距离未容纳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该区域能够使第二安装架4相对于第一安装架2向远离方向盘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需先在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内滑动5mm的距离后,才需要克服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22的内凹区域中与第二安装架侧板43在厚度方向具有高度差的阶梯处所给予的阻力,使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过渡到第二安装架侧板43未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处,该5mm的区域能够防止当转向管柱1受到冲击力时溃缩过于突然。
在图3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第二安装架4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上设置有条状突起45,该条状突起45向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凹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条状突起45使螺栓3在第二安装架4的带动下在吸能导向槽21内吸能滑动一定距离后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配合,进一步增加转向管柱总成的吸能力。
具体地,该条状突起45设置在第二安装架4近方向盘的一端,并距离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封闭端具有20mm的距离。可以理解的是,该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而设定。例如,距离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封闭段15mm、10mm、25mm或者其他距离。可以理解的是,该条状突起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并排设置的多个,用于增加转向管柱总成的吸能能力。该条状突起45形成了一个与第二安装架侧板43未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部分在厚度方向具有高度差的阶梯,当第一安装架2与第二安装架4相对运动至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该条状突起45接触时,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该条状突起45被挤压变形,即增加了第一安装架及第二安装架之间的压力,从而为第一安装架及第二安装架的相对移动提供更大的摩擦力。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及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接触的部分以及条状突起45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接触的部分为粗糙表面,以使第一安装架2及第二安装架4在相对运动时两者之间产生更强的摩擦力。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加工,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架与第二安装架均用粗糙度高的材料制成。
在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第一安装架2与第二安装架4均为冲压件,采用冲压件不仅使第一安装架2及第二安装架4更轻及更薄,还能够在制造中更方便地制造出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条状突起45。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叙述中,上安装支架的吸能导向槽、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而放置在任何其他适当的位置。而下安装支架的下安装支架吸能凸起、条状突起以及下安装支架槽的位置应当遵照其所具有的与上安装支架上的吸能导向槽、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配合的目的而设置在相应的位置处。下面以举例的方式对上述的上安装支架的吸能导向槽、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的位置以及下安装支架的下安装支架吸能凸起、条状突起、下安装支架槽的位置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下述举例中并非穷举,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例如,第一安装架上的吸能导向槽设置在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上,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设置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上,而与之配合的,第二安装架槽设置在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上,使第二安装架槽与吸能导向槽能够相互配合;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设置在第二安装架连接板上,用于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相配合,而条状突起则设置在具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的第一安装架侧板及第一安装架连接板上。
在图1所示的转向管柱总成中,当车辆受到正面碰撞时,由于惯性,驾驶员会撞向方向盘,方向盘将其所受到的力传递给上芯轴,由上芯轴传递给转向管柱1,而由转向管柱1传递给第二安装架4,当转向管柱1传递给第二安装架4的冲击力达到阈值时,即该冲击力大于该静摩擦力的临界值时,第一安装架2与第二安装架4能够相对运动。在相对运动中,第一安装架2上的第一安装架吸能突起22在经过5mm的距离后与第二安装架4上的第二安装架吸能突起42封闭端碰撞,此时,通过碰撞力来抵消一定的冲击力,当该冲击力克服该碰撞,即第二安装架4在该冲击力的带动下克服了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设置在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内凹区域内的部分在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内凹区域时所受到的阻力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相互抵靠后并相对滑动。此时,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第二安装架侧板43接触,由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向第二安装架侧板43方向突出,使得第二安装架侧板43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之间压力增加,通过增加压力的方式增加了两者之间的相对摩擦力。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螺栓3与第一安装架2的摩擦作用、第二安装架4与第一安装架2的摩擦作用、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第二安装架侧板43的摩擦作用来产生与自转向管柱1处传来的冲击力相反的力,以此来抵消自转向管柱1处传递的冲击力,达到吸能的作用。
在运动一段时间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条状突起45接触,条状突起45由于向与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凹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在与条状突起45接触处开始,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条状突起45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压力进一步大于之前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第二安装架侧板43接触处的压力,条状突起45通过增加在运动过程中的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条状突起45之间的压力来进一步增加两者的摩擦力,使得在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自与条状突起45接触处开始,在下一步的运动过程中,受到更大的摩擦力,进而增加转向管柱总成的吸能能力。
在上述过程中,转向管柱总成由于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以及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的配合失效而沿着转向管柱的轴向方向向下运动,使方向盘在驾驶员的冲击下运动,达到溃缩的目的。而在转向管柱向远离方向盘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螺栓与第一安装架的摩擦作用、第二安装架与第一安装架的摩擦作用、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与第二安装架侧板的摩擦作用来产生自转向管柱处传来的冲击力,以此来抵消自转向管柱处传递的冲击力,达到吸能的作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
可以理解的是,该车辆除了通过如上所述的溃缩吸能方式溃缩吸能外,还可以包括其他任何适当的用于车辆转向管柱总成中的常规溃缩吸能结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总成包括:
转向管柱(1);
第一安装架(2),所述第一安装架(2)用于固定安装至车身,所述第一安装架(2)上设置有吸能导向槽(21)及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以及
第二安装架(4),所述第二安装架(4)与所述转向管柱(1)固定连接,且通过穿过所述吸能导向槽(21)的螺栓(3)与所述第一安装架(2)连接,其中,所述螺栓(3)穿过所述吸能导向槽(21)而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架(4),所述第二安装架(4)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
其中,在转向管柱(1)受到的冲击大于设定阈值时,所述螺栓(3)在所述第二安装架(4)的带动下在所述吸能导向槽(21)内吸能滑动,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与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相对运动至相互抵靠后并相对吸能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架侧板(23)的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在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所述吸能导向槽(21)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上,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在所述第一安装架侧板(23)上沿所述第一安装架侧板(23)长边方向延伸,所述吸能导向槽(21)在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上沿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的长边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安装架(4)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架侧板(43)的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所述第二安装板(4)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相贴合,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相贴合,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设置在所述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上,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起始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侧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为同一方向的边上,并向相对的另一边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向内突出;
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向内突出;
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内凹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突起(22)向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所围成的区域内突出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侧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架侧板之间的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在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上沿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尺寸为大于等于150mm,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在该方向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的十分之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在所述第二安装架侧板(43)在吸能滑动过程中后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接触的一端至少有5mm的距离未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架侧板(23)及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朝向其所围成的区域的表面粗糙,所述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及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背离其所围成的区域的表面粗糙,使所述第一安装架(2)与所述第二安装架(4)相互粗糙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连接板(24)与所述第二安装架连接板(44)之间的在第一安装架连接板未与第二安装架连接板具有相对运动时的静摩擦力能够通过调节螺栓(2)的松紧来设置。
9.如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架(4)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的两个第二安装架侧板(43)上进一步设置有条状突起(45),该条状突起(45)向与所述第二安装架吸能凸起(42)凹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所述条状突起(45)使所述螺栓(3)在所述第二安装架(4)的带动下在所述吸能导向槽(21)内吸能滑动一定距离后与所述第一安装架吸能凸起(22)配合,进一步增加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吸能力。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具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
CN201420618538.4U 2014-10-23 2014-10-23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614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18538.4U CN204161436U (zh) 2014-10-23 2014-10-23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18538.4U CN204161436U (zh) 2014-10-23 2014-10-23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61436U true CN204161436U (zh) 2015-02-18

Family

ID=52535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1853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61436U (zh) 2014-10-23 2014-10-23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6143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9544A (zh) * 2015-08-19 2015-12-0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总成及其溃缩吸能装置
CN105329308A (zh) * 2015-10-30 2016-02-1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
CN111746623A (zh) * 2020-07-06 2020-10-09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
CN114940205A (zh) * 2022-05-31 2022-08-26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9544A (zh) * 2015-08-19 2015-12-0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总成及其溃缩吸能装置
CN105329308A (zh) * 2015-10-30 2016-02-1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
CN111746623A (zh) * 2020-07-06 2020-10-09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
CN111746623B (zh) * 2020-07-06 2022-05-0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管柱
CN114940205A (zh) * 2022-05-31 2022-08-26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的装配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61436U (zh)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4264163U (zh) 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
MY172747A (en) Crash cushion
CN103174761B (zh) 一种汽车传动轴碰撞溃缩结构
CN103818330A (zh) 车辆防撞吸能盒
CN102555962A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横梁吸能装置
CN103192845B (zh) 一种防爬防偏吸能装置
CN104843050A (zh)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3448643A (zh) 弹簧汽车保险杠
CN206202209U (zh) 一种汽车防撞前梁
CN111055874B (zh) 一种多级主动伸出式列车防撞缓冲结构
CN211493959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
CN205256252U (zh) 吸能盒及汽车
CN203438963U (zh) 汽车防撞梁
CN103303230B (zh) 客车碰撞吸能机构以及使用该机构的客车
CN108944757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具有防撞缓冲用保险杠
CN204354996U (zh) 一种雨刮轴及汽车安全控制系统
CN107512304A (zh) 一种导向套筒组件
CN205601761U (zh) 一种可伸缩式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
CN203237253U (zh) 防爬防偏吸能设备
CN203332017U (zh) 一种客车碰撞吸能机构以及使用该机构的客车
CN203567666U (zh) 一种油罐车的防撞梁装置
CN205220573U (zh) 一种吸能管及应用该吸能管的车辆防撞设备的吸能装置
CN106274767A (zh) 波浪板型吸能保险杠
CN208559487U (zh) 一种转向轴的机械溃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14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Beijing,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Road, sand Yang

Patentee befor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nd a vehicle with th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Pledge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0990000977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1050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Pledge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0990000977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nd a vehicle with the sam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Pledge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9000064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3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112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Pledge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900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