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623A - 转向管柱 - Google Patents

转向管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623A
CN111746623A CN202010642545.8A CN202010642545A CN111746623A CN 111746623 A CN111746623 A CN 111746623A CN 202010642545 A CN202010642545 A CN 202010642545A CN 111746623 A CN111746623 A CN 1117466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steering
strip
cam
shaped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425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6623B (zh
Inventor
史红亮
肖俊华
陶薛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4254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属于转向管柱技术领域。转向管柱包括管柱本体和夹紧组件,管柱本体包括转向轴、上管柱和下管柱,上管柱的第一端套装在下管柱的第一端上,转向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装在上管柱和下管柱中,上管柱的侧壁上具有条形缺口,条形缺口从上管柱的第一端端部沿上管柱的轴向延伸至上管柱的中部,条形缺口的中部内壁上具有限位齿,下管柱的外周壁上具有柱销,柱销插装在条形缺口中且位于上管柱的第一端,柱销与条形缺口的内壁相接触,上管柱外周壁上设有两个夹紧板,夹紧组件被配置为夹紧两个夹紧板。本公开提供的转向管柱,可以稳定的吸收驾驶员二次碰撞中的部分撞击能量。

Description

转向管柱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转向管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管柱。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全法规对汽车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汽车转向管柱中大多具有溃缩吸能的结构,当车辆正面遭到猛烈碰撞后,由于惯性驾驶员会与方向盘会发生二次碰撞,此时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结构用于吸收二次碰撞中的部分撞击能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驾驶员的保护作用。
相关技术中,转向管柱的溃缩吸能结构采用注塑销-拉脱块结构,即用注塑销将拉脱块与转向管柱的上支架连接,而拉脱块与仪表台横梁固定连接。发生碰撞时,转向管柱和上支架一起移动,而拉脱块保持不动,因注塑销的拉伸及断裂收了碰撞中的部分撞击能量,从而对二次碰撞有一个缓冲的作用。
然而,上述断裂后的塑性销与转向管柱会向下坠落,使得转向管柱与驾驶员分离,使得转向管柱的吸能量骤降至零,这种突然的骤变导致转向管柱不能稳定吸能。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可以稳定的吸收二次碰撞中的部分撞击能量。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包括管柱本体和夹紧组件;
所述管柱本体包括用于连接方向盘的转向轴、上管柱和用于与仪表横梁连接的下管柱,所述上管柱的第一端套装在所述下管柱的第一端上,所述转向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装在所述上管柱和所述下管柱中,且所述转向轴的外周壁与所述上管柱的内周壁连接在一起;
所述上管柱的侧壁上具有条形缺口,所述条形缺口从所述上管柱的第一端端部沿所述上管柱的轴向延伸至所述上管柱的中部,所述条形缺口的中部内壁上具有限位齿;
所述下管柱的外周壁上具有柱销,所述柱销插装在所述条形缺口中且位于所述上管柱的第一端,所述柱销与所述条形缺口的内壁相接触;
所述上管柱外周壁上设有两个夹紧板,两个所述夹紧板平行布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条形缺口的两侧,所述夹紧组件被配置为夹紧两个所述夹紧板。
可选地,所述限位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齿分别位于所述条形缺口的两侧壁上且相对布置,两个所述限位齿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柱销的外径。
可选地,在从所述上管柱的第二端至所述上管柱的第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条形缺口的宽度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条形缺口位于所述上管柱的第一端的端部具有导向结构。
可选地,所述上管柱的第一端具有加强筋件,所述加强筋件包括两个侧板和连接在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位于所述条形缺口背离所述下管柱的第一端的外边缘,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所述条形缺口的两侧边上。
可选地,所述夹紧组件包括螺杆、两个限位件、第一凸轮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凸轮沿所述螺杆的轴向位移的第二凸轮,一个所述限位件、所述第二凸轮、所述第一凸轮、两个所述夹紧板、另一个所述限位件沿所述螺杆的轴向依次位于所述螺杆上,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
可选地,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仪表横梁连接的安装架,所述夹紧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夹紧板上具有沿所述条形缺口的延伸方向布置的滑槽,所述螺杆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插装在相对应的所述滑槽中。
可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两个平行间隔布置的锁紧板和用于与所述仪表横梁连接的连接板,两个所述锁紧板分别与所述连接板垂直连接,且两个所述锁紧板均位于所述螺杆上,一个所述锁紧板夹装在所述第一凸轮和一个所述夹紧板之间,另一个所述锁紧板夹装在另一个所述夹紧板和另一个所述限位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夹紧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的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第二凸轮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向轴包括上芯轴和下芯轴,所述上芯轴位于所述上管柱中,所述下芯轴位于所述下管柱中,所述上芯轴和所述下芯轴花键连接,且所述上芯轴和所述下芯轴被配置为可相对轴向移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对于本公开提供的转向管柱,转向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装在上管柱和下管柱中,转向轴的一端连接方向盘,转向轴的另一端通过中间轴连接转向机,从而通过方向盘实现汽车的转向。另外,上管柱的第一端套装在下管柱的第一端上,上管柱的侧壁上具有沿上管柱轴向延伸的条形缺口,条形缺口的两侧分别具有位于上管柱上的夹紧板,下管柱的外周壁上具有柱销,柱销插装在条形缺口中,且夹紧组件可以夹紧两个夹紧板,从而不仅可以在柱销插装条形缺口中时,通过夹紧组件夹紧两个夹紧板,这样会使得条形缺口的间隙变小,从而缩小上管柱的内径,进而使得上管柱和下管柱上通过两个夹紧板夹紧在一起,也就使得上管柱无法下移。
当车辆遭到猛烈碰撞时,惯性使得驾驶员会与方向盘会发生二次碰撞,方向盘受到驾驶员挤压后下移,并且在转向轴下移的过程中会带动上管柱的下移,使得条形缺口下移。而下管柱与仪表横梁固定连接,也就会使得上管柱在柱销的导向作用下克服夹紧组件的夹紧力及柱销和条形缺口之间的摩擦力而下移,从而使得上管柱稳固地下移,从而稳定的溃缩吸能。
接着,上管柱继续下移,直至限位齿与柱销相抵,柱销会使得限位齿折断,从而进一步溃缩吸能,并且使得上管柱的下移速度大幅度降低。最后,上管柱在柱销的导向作用下继续克服夹紧组件的夹紧力及柱销和条形缺口之间的摩擦力,而继续稳定的吸能,直至上管柱停止移动,从而最终通过上管柱的下移来稳定吸收驾驶员和方向盘的之间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驾驶员的保护作用。
也就是说,本公开提供的转向管柱在夹紧组件的锁紧作用下及限位齿的限位作用下,使得转向管柱能稳定吸能,避免转向管柱在碰撞下脱离下坠而无法稳定吸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管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转向管柱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下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转向管柱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夹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夹紧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不同转向管柱的溃缩力对比曲线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管柱本体;11、转向轴;111、上芯轴;1111、内花键环;112、下芯轴;1121、外花键环;12、上管柱;121、条形缺口;1211、限位齿;1212、夹紧板;1213、导向结构;1214、滑槽;122、加强筋件;1221、侧板;1222、弧形板;13、下管柱;131、柱销;
2、夹紧组件;21、螺杆;22、限位件;23、第一凸轮;231、轮盘;232、凸台;233、斜坡;24、第二凸轮;25、手柄;26、安装架;261、锁紧板;262、连接板;2621、第一板体;2622、第二板体;2623、横板;2624、竖板;
100、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转向管柱包括管柱本体1和夹紧组件2。
图2是图1所示转向管柱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管柱本体1包括用于连接方向盘的转向轴11、上管柱12和用于与仪表横梁连接的下管柱13,上管柱12的第一端套装在下管柱13的第一端上,转向轴1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装在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中,且转向轴11的外周壁与上管柱12的内周壁连接在一起。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上管柱12的侧壁上具有条形缺口121,条形缺口121从上管柱12的第一端12a端部沿上管柱12的轴向延伸至上管柱12的中部,条形缺口121的中部内壁上具有限位齿1211。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下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下管柱13的外周壁上具有柱销131,柱销131插装在条形缺口121中且位于上管柱12的第一端,柱销131与条形缺口121的内壁相接触。
上管柱12外周壁上设有两个夹紧板1212,两个夹紧板1212平行布置且分别位于条形缺口121的两侧,夹紧组件2被配置为夹紧两个夹紧板1212。
对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管柱,转向轴1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装在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中,转向轴11的一端连接方向盘,转向轴11的另一端通过中间轴连接转向机,从而通过方向盘实现汽车的转向。另外,上管柱12的第一端套装在下管柱13的第一端上,上管柱12的侧壁上具有沿上管柱12轴向延伸的条形缺口121,条形缺口121的两侧分别具有位于上管柱12上的夹紧板1212,下管柱13的外周壁上具有柱销131,柱销131插装在条形缺口121中,且夹紧组件2可以夹紧两个夹紧板1212,从而不仅可以在柱销131插装条形缺口121中时,通过夹紧组件2夹紧两个夹紧板1212,这样会使得条形缺口121的间隙变小,从而缩小上管柱12的内径,进而使得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上通过两个夹紧板1212夹紧在一起,也就使得上管柱12无法下移。
当车辆遭到猛烈碰撞时,惯性使得驾驶员会与方向盘会发生二次碰撞,方向盘受到驾驶员挤压后下移,并且在转向轴11下移的过程中会带动上管柱12的下移,使得条形缺口121下移。而下管柱13与仪表横梁固定连接,也就会使得上管柱12在柱销131的导向作用下克服夹紧组件2的夹紧力及柱销131和条形缺口121之间的摩擦力而下移,从而使得上管柱12稳固地下移,从而稳定的溃缩吸能。
接着,上管柱12继续下移,直至限位齿1211与柱销131相抵,柱销131会使得限位齿1211折断,从而进一步溃缩吸能,并且使得上管柱12的下移速度大幅度降低。最后,上管柱12在柱销131的导向作用下继续克服夹紧组件2的夹紧力及柱销131和条形缺口121之间的摩擦力,而继续稳定的吸能,直至上管柱12停止移动,从而最终通过上管柱12的下移来稳定吸收驾驶员和方向盘的之间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驾驶员的保护作用。
也就是说,本公开提供的转向管柱在夹紧组件2的锁紧作用下及限位齿1211的限位作用下,使得转向管柱能稳定吸能,避免转向管柱在碰撞下脱离下坠而无法稳定吸能的问题。
另外,本公开提供的转向管柱在溃缩过程中与方向盘反作用力始终沿转向轴11轴线方向且保持不变,溃缩吸能稳定且顺畅。且本公开提供的转向管柱在溃缩后仍具备转向能力。
结合图3和图4所示,转向轴11包括上芯轴111和下芯轴112,上芯轴111位于上管柱12中,下芯轴112位于下管柱13中,上芯轴111和下芯轴112花键连接,且上芯轴111和下芯轴112被配置为可相对轴向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芯轴111和下芯轴112通过内花键联接在一起,便于上芯轴111在下移过程中自行调节转向轴11的总长度,从而避免下芯轴112下移,进而避免在转向管柱下部设置预留空间来容纳转向轴11的下移。
示例性地,上芯轴111的一端同轴具有内花键环1111(图未示),下芯轴112的一端同轴具有外花键环1121,内花键环1111可滑动地套装在外花键环1121上,使得上芯轴111和下芯轴112之间既可以同步旋转,又可以相对轴向移动。
示例性地,上芯轴111与上管柱12之间、下芯轴112和下管柱13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上芯轴111可以通过上管柱12保持其初始位置,下芯轴112可以通过下管柱13保持其初始位置。
示例性地,车辆遭到猛烈碰撞时,方向盘受到驾驶员挤压后下移,上芯轴111会跟着方向盘下移,而下芯轴112则保持静止,即转向轴11的整体长度变短,起到了保护驾驶员的作用。
示例性地,下管柱13的底端具有连接块100,连接块100上具有螺纹孔,也就可以实现连接块100与仪表横梁的连接,从而实现对下管柱13的稳固安装,进而便于上管柱12稳定下移。
图5是图2所示转向管柱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5所示,限位齿12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齿1211分别位于条形缺口121的两侧壁上且相对布置,两个限位齿1211之间的间距小于柱销131的外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限位齿1211可以同时对柱销131具有限位的作用,从而使得两个限位齿1211在折断的过程中能充分吸能。
示例性地,两个限位齿1211均可以为方形结构件,且两个限位齿1211的长度方向相同。一个限位齿1211位于条形缺口121的一侧内壁上,另一个限位齿1211位于条形缺口121的另一侧内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柱销131和限位齿1211的相对作用达到4000N时,限位齿1211断裂。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限位齿1211的数量可以为4个或6个,或限位齿1211断裂的强度可以为6000N,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从上管柱12的第二端至上管柱12的第一端的方向上,条形缺口121的宽度(在垂直上管柱12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增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条形缺口121的内径越小,柱销131在条形缺口121中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从而可以通过条形缺口121逐渐减小的内径,对上管柱12的下移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进而使得上管柱12在下移过程中充分吸能。
示例性地,条形缺口121与柱销131过盈配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条形缺口121与柱销131过盈配合可以增大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充分吸能。
需要说明的是,柱销131插装在条形缺口121中,可以防止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的相对转动,从而便于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的装配,也就无需额外安装防转销,缩短装配工时,降低成本。
可选地,上管柱12的第一端具有加强筋件122,加强筋件122包括两个侧板1221和连接在两个侧板1221之间的弧形板1222,弧形板1222位于条形缺口121背离下管柱13的第一端的外边缘,两个侧板1221分别位于条形缺口121的两侧边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筋件122可以有效地增强条形缺口121的结构强度,使得柱销131在条形缺口121中移动过程中,条形缺口121依然能保持完整的结构强度。
继续参见图5,条形缺口121位于上管柱12的第一端的端部具有导向结构12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1213对柱销131在条形缺口121中的插装具有导向和定位的作用,使得柱销131能快速插装在条形缺口121中。
示例性地,导向结构1213为锥形缺口,从上管柱12的左端(上管柱12的第一端)至上管柱12的右端的方向上,导向结构1213的开口宽度逐渐增大,且导向结构1213右端的宽度与导向结构1213左端的宽度相等。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夹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夹紧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7所示,夹紧组件2包括螺杆21、两个限位件22、第一凸轮23和用于驱动第一凸轮23沿螺杆21的轴向位移的第二凸轮24,一个限位件22、第二凸轮24、第一凸轮23、两个夹紧板1212、另一个限位件22沿螺杆21的轴向,依次位于螺杆21上,限位件22与螺杆21螺纹配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限位件22对第一凸轮23和夹紧板1212起到限位的作用。另外,通过驱动第二凸轮24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凸轮23在螺杆21上轴向位移,从而使得夹紧板1212轴向位移,从而实现夹紧板1212的夹紧。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凸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凸轮23和第二凸轮24均包括轮盘231和多个凸台232,多个凸台232沿轮盘231的外边缘周向间隔布置,且各凸台232的一侧具有斜坡233,斜坡233连接轮盘231和凸台232且位于凸台232内,通过第一凸轮23和第二凸轮24上的斜坡233可以调节第一凸轮23和第二凸轮24之间的转动,进而调节第一凸轮23和第二凸轮24上凸台232的对应关系(正对或者错位)。
比如:当相对的两个凸台232正对相抵时,第一凸轮23和第二凸轮24的轮盘231间隔最大,此时两个夹紧板1212间距最小,从而实现对两个锁紧板261的锁紧。当相对的两个凸台232错位时(如图7),第一凸轮23和第二凸轮24的轮盘231间隔最小,此时两个夹紧板1212间距最大,从而可以解除两个锁紧板261的锁紧,使得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之间可以轴向位移,从而实现对方向盘的高度的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凸轮24与第一凸轮23的结构可以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2可以为螺母,不仅便于调节限位件22在螺杆21上的位置,还方便夹紧板1212的拆装。
再次参见图6,夹紧组件2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凸轮24转动的手柄25,手柄25与第二凸轮24固定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手柄25便于驱动第二凸轮24转动,从而实现对夹紧板1212的控制。也就是说,通过手柄25可以自由实现对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的锁紧和非锁紧之间的切换。
示例性地,当驱动手柄25转动时,解除第一凸轮23对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的之间的锁紧作用,使得上管柱12可以轻易下移,即使得条形缺口121在柱销131的导向作用下便捷下移。
为了便于在解除第一凸轮23锁紧后调节上管柱12下移,可以将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之间的配合设计为间隙配合,且两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不超过100N。
需要说明的是,在非调节方向盘的高度的操作时,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之间在夹紧板1212的作用下保持锁紧状态。且此时上管柱12的条形缺口121在夹紧板1212的夹紧作用下与柱销131抱紧,且上管柱12和下管柱13之间也抱紧,此时两种抱紧力足以抑制上管柱12的轴向运动。
可选地,转向管柱还包括用于与仪表横梁连接的安装架26,夹紧组件2安装在安装架26上,夹紧板1212上具有沿条形缺口121的延伸方向布置的滑槽1214,螺杆21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插装在相对应的滑槽1214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装架26起到连接夹紧组件2和仪表横梁的作用,从而使得夹紧组件2稳固安装,而夹紧组件2对上管柱12具有夹紧作用,进而使得上管柱12的下移更加稳定。
可选地,安装架26包括两个平行间隔布置的锁紧板261和用于与仪表横梁连接的连接板262,两个锁紧板261分别与连接板262垂直连接,且两个锁紧板261均位于螺杆21上,一个锁紧板261夹装在第一凸轮23和一个夹紧板1212之间,另一个锁紧板261夹装在另一个夹紧板1212和另一个限位件22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紧板261可以增大第一凸轮23挤压夹紧板1212的面积,从而使得夹紧板1212受力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轮23固定插装在锁紧板261中。
示例性地,连接板262包括第一板体2621和两个平行布置的第二板体2622,第一板体2621包括横板2623和分别布置在横板2623两侧的两个竖板2624,且两个竖板2624垂直位于横板2623的同一板面上,横板2623与两个第二板体2622均平行,且横板2623与上管柱12间隔布置,从而避免上管柱12下移的过程中产生摩擦。
另外,一个竖板2624的两板面分别与一个第二板体2622和一个锁紧板261连接在一起,另一个竖板2624的两板面分别与另一个第二板体2622和另一个锁紧板261连接在一起。
示例性地,第二板体2622上具有螺纹孔,从而实现第二板体2622与仪表横梁的可拆卸连接。
示例性地,锁紧板261的一板面和竖板2624的一板面贴合且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紧板261的一板面和竖板2624的一板面贴合连接可以有效增大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连接。
示例性地,锁紧板261和竖板2624焊接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焊接能增强锁紧板261和竖板2624的连接强度,使得锁紧板261的固定强度更大。
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锁紧板261和竖板2624也可以螺栓连接在一起,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以下结合试验数据的转向管柱的吸能性能进行说明: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不同转向管柱的溃缩力对比曲线图,如图9所示,通过静态压溃试验可知,对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管柱,其在溃缩初期,由于柱销131和条形缺口12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溃缩力逐渐增大。当柱销131折断限位齿1211后,溃缩力骤降。但由于柱销131和条形缺口121之间依然保持一定的摩擦力,所以转向管柱的溃缩力也依然保持一定值,使得转向管柱可以继续稳定吸能。而反观传统注塑销-拉脱块结构在弹力的作用下先增大,然后由于塑性销的坠落,溃缩力骤降至接近0,从而无法稳定吸能。因此,本公开提供的转向管柱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注塑销-拉脱块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齿1211起提供溃缩峰值的作用,可以通过调整限位齿1211的大小来改变峰值力的大小。另外,调整条形缺口121的尺寸可改变溃缩力曲线。由于上管柱12为铸造后机加工件,通过调整条形缺口121的尺寸和夹紧组件2的夹紧能力即可调整吸能能力,从而很好的与安全气囊系统、方向盘系统匹配,最终达到碰撞时降低车辆对驾驶员的伤害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包括管柱本体(1)和夹紧组件(2);
所述管柱本体(1)包括用于连接方向盘的转向轴(11)、上管柱(12)和用于与仪表横梁连接的下管柱(13),所述上管柱(12)的第一端套装在所述下管柱(13)的第一端上,所述转向轴(1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插装在所述上管柱(12)和所述下管柱(13)中,且所述转向轴(11)的外周壁与所述上管柱(12)的内周壁连接在一起;
所述上管柱(12)的侧壁上具有条形缺口(121),所述条形缺口(121)从所述上管柱(12)的第一端端部沿所述上管柱(12)的轴向延伸至所述上管柱(12)的中部,所述条形缺口(121)的中部内壁上具有限位齿(1211);
所述下管柱(13)的外周壁上具有柱销(131),所述柱销(131)插装在所述条形缺口(121)中且位于所述上管柱(12)的第一端,所述柱销(131)与所述条形缺口(121)的内壁相接触;
所述上管柱(12)外周壁上设有两个夹紧板(1212),两个所述夹紧板(1212)平行布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条形缺口(121)的两侧,所述夹紧组件(2)被配置为夹紧两个所述夹紧板(12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齿(12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齿(1211)分别位于所述条形缺口(121)的两侧壁上且相对布置,两个所述限位齿(1211)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柱销(131)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上管柱(12)的第二端至所述上管柱(12)的第一端的方向上,所述条形缺口(121)的宽度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缺口(121)位于所述上管柱(12)的第一端的端部具有导向结构(12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柱(12)的第一端具有加强筋件(122),所述加强筋件(122)包括两个侧板(1221)和连接在两个所述侧板(1221)之间的弧形板(1222),所述弧形板(1222)位于所述条形缺口(121)背离所述下管柱(13)的第一端的外边缘,两个所述侧板(1221)分别位于所述条形缺口(121)的两侧边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组件(2)包括螺杆(21)、两个限位件(22)、第一凸轮(23)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凸轮(23)沿所述螺杆(21)的轴向位移的第二凸轮(24),一个所述限位件(22)、所述第二凸轮(24)、所述第一凸轮(23)、两个所述夹紧板(1212)、另一个所述限位件(22)沿所述螺杆(21)的轴向依次位于所述螺杆(21)上,所述限位件(22)与所述螺杆(21)螺纹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仪表横梁连接的安装架(26),所述夹紧组件(2)安装在所述安装架(26)上,所述夹紧板(1212)上具有沿所述条形缺口(121)的延伸方向布置的滑槽(1214),所述螺杆(21)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插装在相对应的所述滑槽(1214)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26)包括两个平行间隔布置的锁紧板(261)和用于与所述仪表横梁连接的连接板(262),两个所述锁紧板(261)分别与所述连接板(262)垂直连接,且两个所述锁紧板(261)均位于所述螺杆(21)上,一个所述锁紧板(261)夹装在所述第一凸轮(23)和一个所述夹紧板(1212)之间,另一个所述锁紧板(261)夹装在另一个所述夹紧板(1212)和另一个所述限位件(2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组件(2)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凸轮(24)转动的手柄(25),所述手柄(25)与所述第二凸轮(24)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11)包括上芯轴(111)和下芯轴(112),所述上芯轴(111)位于所述上管柱(12)中,所述下芯轴(112)位于所述下管柱(13)中,所述上芯轴(111)和所述下芯轴(112)花键连接,且所述上芯轴(111)和所述下芯轴(112)被配置为可相对轴向移动。
CN202010642545.8A 2020-07-06 2020-07-06 转向管柱 Active CN1117466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2545.8A CN111746623B (zh) 2020-07-06 2020-07-06 转向管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2545.8A CN111746623B (zh) 2020-07-06 2020-07-06 转向管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23A true CN111746623A (zh) 2020-10-09
CN111746623B CN111746623B (zh) 2022-05-03

Family

ID=72679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42545.8A Active CN111746623B (zh) 2020-07-06 2020-07-06 转向管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4662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5710A (zh) * 2021-09-22 2021-12-21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27985A (ko) * 2000-10-06 2002-04-15 밍 루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흡수구조
JP2008105610A (ja) * 2006-10-26 2008-05-0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3819315U (zh) * 2014-05-16 2014-09-10 周迅 汽车转向管柱总成
CN204161436U (zh) * 2014-10-23 2015-02-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WO2015064345A1 (ja) * 2013-10-31 2015-05-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50266497A1 (en) * 2014-03-24 2015-09-24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device
US20170057538A1 (en) * 2015-08-27 2017-03-02 Hyundai Motor Company Cowl cross member f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27985A (ko) * 2000-10-06 2002-04-15 밍 루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흡수구조
JP2008105610A (ja) * 2006-10-26 2008-05-0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5064345A1 (ja) * 2013-10-31 2015-05-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50266497A1 (en) * 2014-03-24 2015-09-24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device
CN203819315U (zh) * 2014-05-16 2014-09-10 周迅 汽车转向管柱总成
CN204161436U (zh) * 2014-10-23 2015-02-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US20170057538A1 (en) * 2015-08-27 2017-03-02 Hyundai Motor Company Cowl cross member for vehicl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5710A (zh) * 2021-09-22 2021-12-21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
CN113815710B (zh) * 2021-09-22 2022-09-06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23B (zh) 202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23922B1 (en) Steering Device
US6623036B2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or a vehicle
EP2692610B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EP2923919B1 (en) Steering device
CN102826112A (zh) 转向装置
EP1354782B1 (en) Shock absorbing steering device
CN111746623B (zh) 转向管柱
CN102190018A (zh) 转向装置
CN101195383B (zh) 吸震转向装置
CN210364027U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调节限位组件
WO2013080718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190734B1 (ko) 자동차용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픽 혼합식 스티어링 컬럼
EP0928733B1 (en) Steering column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210634624U (zh) 一种改进的转向管柱
JP2009208506A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711265B1 (en) Inner tube for a telescopic steering column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method for forming a first end sector in such an inner tube and reducing and drawing device for forming the end
JP4258274B2 (ja) 車両用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KR102350529B1 (ko)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흡수 구조
CN219192322U (zh) 一种内溃式机械转向管柱
KR200301922Y1 (ko)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흡수장치
KR101411244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조향컬럼
KR102538770B1 (ko) 텔레 리미트 스토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의 스티어링 컬럼 장치
KR101305170B1 (ko)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틸트장치
JP531647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9866818B (zh) 一种转向管柱的导向溃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