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37249U -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 Google Patents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37249U
CN204137249U CN201420560367.4U CN201420560367U CN204137249U CN 204137249 U CN204137249 U CN 204137249U CN 201420560367 U CN201420560367 U CN 201420560367U CN 204137249 U CN204137249 U CN 204137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bush
pedestal
connecting bore
attaching parts
connecting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603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ccompan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5603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37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37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37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车,包括前底盘、后底盘、连接折叠组件及转向系统,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相互铰接,所述前底盘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转向系统通过所述连接折叠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层叠设置,且所述转向系统至少部分置于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中。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在折叠状态下具有良好的体积缩减效果,利于使用者的搬动及容纳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适用于所述折叠车的转向系统。

Description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个人电动交通工具领域,涉及一种折叠车。
背景技术
电动代步车是一种短途交通工具,为人们近距离出行带来了方便与快捷;当人们去往距离较远的目的地,并且仍需使用电动代步车时,通常携带电动代步车搭乘其它交通工具。人们期望电动代步车体积小巧、外形规整、方便收纳及携带,并且适合与其他交通工具接驳。
现有电动代步车通常可通过折叠以缩减体积,从而便于收纳及携带。如申请号为200710127871X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一种折叠式电动代步车,其通过将代步车的座椅及把手进行折叠,从而达到缩减体积的效果。但是此类的设计对电动代步车整体而言仍无法达到良好的体积缩减效果,当使用者携带其搭乘其它交通工具时,由于其折叠后的体积仍然较大,外形不规整、收纳与携带都不方便;当使用者携带其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尤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提供一种折叠车,可通过折叠以提供良好的体积缩减效果。
一种转向系统,用于折叠车,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车轮、车轮悬架,转向操作组件、转向离合组件,所述车轮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
在展开状态时,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通过所述转向离合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在折叠状态时,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对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离合组件包括基座、第一连接套筒、第二连接套筒、第一连接销、第一抵推件、第二连接销、第二抵推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设有第一轴筒,所述第二连接套筒设有第二轴筒,所述基座设有转向轴孔,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第二轴筒插入所述基座的转向轴孔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第一轴筒外侧,所述第一轴筒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轴筒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基座开设有基座连接孔;
在折叠状态,所述第一连接销在第一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销在第二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卡持于所述基座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将所述第二连接套筒与所述基座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互转动连接;从而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基座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对转动连接;
在展开状态,所述第二连接销在第二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设置于所述基座连接孔中,所述第一连接销在第一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卡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将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对于所述基座相对转动连接,从而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互固定连接并相对于所述基座同步转动。
一种折叠车,包括前底盘、后底盘、连接折叠组件及转向系统,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相互铰接,所述前底盘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转向系统通过所述连接折叠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层叠设置,且所述转向系统至少部分置于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车轮、车轮悬架、转向操作组件、转向离合组件,所述车轮与车轮悬架连接,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所述车轮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对转动或通过所述转向离合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操作组件包括转向连接件及操作件,所述转向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及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二连接元件,所述操作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层叠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所述车轮悬架,所述车轮、所述转向基座连接折叠组件及转向离合组件设置于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离合组件包括基座、第一连接套筒、第二连接套筒、第一连接销、第一抵推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设有第一轴轴筒,所述第二连接套筒设有第二轴轴筒,所述基座设有转向轴孔,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第二轴筒插入所述基座的转向轴孔,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第二轴筒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第一轴筒外侧,所述第一轴筒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轴筒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基座设有基座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一抵推件抵持于所述第一连接销,当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同轴设置时,所述第一连接销在第一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卡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从而将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互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车还设有第二连接销及抵持组件,所述第二连接销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基座连接孔中,所述抵持组件抵持或脱离所述第二连接销,且当所述抵持组件脱离所述第二连接销,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同轴时,所述第一连接销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销,所述第一连接销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第二连接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销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基座连接孔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第二连接套筒相互连接并相对于所述基座同步转动;当所述抵持组件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销,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同轴时,所述第二连接销抵持于所述第一连接销,所述第一连接销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销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基座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互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抵持组件包括压条、抵持件及压板,所述压条的一端接触所述抵持件,所述压条的另一端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销
展开状态下,所述压板封盖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且所述压板同时压持于所述压条,从而使压条脱离所述第二连接销;
折叠状态下,所述压板脱离前底盘,所述抵持件施加抵持作用力于所述压条,从而使压条抵持第二连接销。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车还设有连接折叠组件,所述基座通过所述连接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前底盘,所述连接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末端还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车还对应所述连接折叠组件设有锁固组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设有凹口,所述后底盘设有抵持凸起,所述锁固组件包括锁固板、锁固销及锁固复位件,锁固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所述锁固销固定连接于所述锁固板,
当所述折叠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后底盘的抵持凸起抵持于所述锁固板,所述锁固销卡持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凹口中并将所述第三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前底盘固定,
当所述折叠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底盘的抵持凸起远离所述锁固板,所述锁固复位件拉动所述锁固板,并使所述锁固销脱离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凹口。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的操作件包括操作面板及操作把手,所述操作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方所述操作把手设置于所述操作面板两侧,所述折叠车还设有第一锁合组件,所述第一锁合组件包括卡嵌簧片、卡嵌销、联动件及把手,所述卡嵌簧片设置于所述后底盘,所述卡嵌簧片上开设有卡嵌孔,所述卡嵌销设置于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面板,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后底盘,当所述折叠车在折叠状态下时,所述卡嵌销卡嵌于所述卡嵌簧片的卡嵌孔中,从而将所述后底盘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车还设有第二锁合组件,所述第二锁合组件包括锁合件、锁合簧片及锁合销,所述锁合簧片连接于所述后底盘背面,所述锁合件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连接件的第二连接元件,所述锁合件设有锁合部,所述锁合销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底盘并对应所述锁合件设置,当折叠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转向连接件的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中,所述锁合簧片抵持于所述锁合件,所述锁合件转动并使所述锁合销抵持于所述锁合部。
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系统易于设置安装并便于相互连接或折叠。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在折叠状态下具有良好的体积缩减效果,利于使用者的搬动及容纳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折叠车在折叠状态下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的在展开状态下的组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的在展开状态下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的转向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的基座及转向离合组件的主视图;
图6是对图5的折叠车的基座及转向离合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对图5的折叠车的基座及转向离合组件的另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的在折叠状态下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的锁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的锁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1至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在展开过程中的各个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转向系统及使用所述转向系统的折叠车。请参阅图1至图15,所述折叠车10包括前底盘20、后底盘30及用于控制折叠车10转向的所述转向系统40。所述前底盘20及后底盘30用于承载、安装所述折叠车10的各个部件,所述转向系统40设置安装于所述前底盘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底盘20与所述后底盘30相互铰接,从而便于相互平展以正常使用,或相对折叠以便于容纳、搬移。所述转向系统40可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后底盘30折叠转动以便收纳、搬移,或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后底盘30展开、固定以正常使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折叠车10还可设置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设置于后底盘30正面的座椅70、设置于后底盘30尾部的后车轮80等部件,其具体结构及原理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是实施例中,所指前方为所述折叠车10正常前行时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底盘20大体为板状,其上开设容置槽21。在折叠状态下,所述转向系统40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从而使折叠车10在折叠状态下达到良好的体积缩减效果,利于使用者的搬动及容纳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前底盘20可设置左右踏板,固定板,还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前保险杠。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21将所述前底盘20贯通,容置槽21自设置所述车轮的前底盘20的前部延伸至前底盘20邻接所述后底盘30的后部。所述容置槽21的具体位置及尺寸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前部相对于后部靠近所述折叠车10正常前行时的前方设置。所述容置槽21可仅仅开设于所述前底盘20,还可自前底盘20开设并延伸至后底盘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系统40包括:车轮41、车轮悬架42、转向操作组件45、转向离合组件43。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并可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摆动,所述车轮41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45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并通过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实现同步转动或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轮41的上部位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正常使用时,所述前底盘20大致平行于地面并与地面间隔设置。所述车轮41大致竖直设置,其底部位于前底盘20下方并接触地面,车轮41的上半部可位于所述容置槽21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容置槽21的具体开设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车轮41也可整体置于所述前底盘20下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后底盘30也可按需设置车轮,其具体设置方式、设置位置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车轮41轴心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42并可相对于所述车轮悬架42自由转动。且所述车轮悬架42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从而便于使用者通过转向操作组件45、转向离合组件43调整车轮悬架42及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42的车轮41的朝向。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车轮悬架42可采用任意适用结构,其具体结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轮悬架42可采用前叉作为车轮悬架42,其包含分别枢接于所述车轮41两侧的叉部421及设置于两个叉部421之间的连接板423。
转向离合组件43包括基座430、第一连接套筒431、第二连接套筒433、第一连接销434、第二连接销435、第一抵推件436及第二抵推件437。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用于承载及安装车轮悬架42、车轮41及转向操作组件45,并控制所述车轮41与转向操作组件45的同步转向的相互连接或相互脱离。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还可设置其他结构或装置,用于稳定安装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中的各个部件,如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可设置轴向连接件439,将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及第二连接套筒433相互连接,防止二者沿轴向相对移动,其具体设置方式及结构可采用适用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430大体为块状,所述基座430上设有转向轴孔4301及基座连接孔4303,所述基座连接孔4303连通于所述转向轴孔4301,且当折叠车10正常行驶时所述基座连接孔4303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后底盘30设置。
第一连接套筒431与第二连接套筒433同轴设置于基座430的转向轴孔430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连接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45的转向连接件451。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42。第一连接套筒431与第二连接套筒433可相互固定连接并同步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车轮悬架42与所述转向连接件451沿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第二连接套筒433绕轴向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第二连接套筒433也可相对转动,从而使所述车轮悬架42与所述转向连接件451相对转动。
请参见图5至图7,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包括第一固定部4313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4313的第一轴筒43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4313为板状,其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45的第二连接元件4512的下端,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在所述转向操作组件45带动下绕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的轴向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轴筒4311为中空的筒状,其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315。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的第一固定部4313上还设有卡持销(图未示)。
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包括第二固定部4333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4333的第二轴筒43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部4333为板状,其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42,当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转动时可带动所述车轮悬架42及车轮41同步转动。所述第二轴筒4331为中空的筒状,其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4335。所述车轮悬架42可采用焊接、螺栓锁合等方式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所述车轮悬架42也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的第二轴筒4331的端面开设有具体一定弧度的凹槽。
第二轴筒4331、第一轴筒4311设置于所述基座430的转向轴孔4301中,第二连接套筒433的第二轴筒4331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的第一轴筒4311外侧。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可相对转动,且二者也可相对于所述基座430转动。在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相对于所述基座43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的第一连接孔4315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的第二连接孔4335可转动至与所述基座430的基座连接孔4303同轴的位置。当所述第二轴筒4331套接于第一轴筒4311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的卡持销可卡持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的凹槽中,从而限定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第二连接套筒433之间的转动角度。
所述第一连接销434可卡持于所述第二轴筒4331的第二连接孔4335与第一轴筒4311的第一连接孔4315中,也可仅仅卡持与所述第一轴筒4311的第一连接孔4315中。
所述第一连接销434包括第一卡持部4341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持部4341的第一抵持部4343。所述第一卡持部434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的第一连接孔4315中,第一抵推件436施加作用力于所述第一连接销434。
当第二轴筒4331的第二连接孔4335与第一轴筒4311的第一连接孔4315相互错开时,在第一抵推件436抵推下第一连接销434的第一卡持部4341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筒4311的第一连接孔4315中并且抵持于第二轴筒4331的内侧。
当第一连接套筒431与第二连接套筒433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连接孔4315与所述第二连接孔4335同轴时,在第一抵推件436的抵持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销434的第一卡持部4341卡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孔4315与所述第二连接孔4335中,从而将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相互固定,以使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相对固定连接并可同步转动,同时所述第一连接销434的第一抵持部4343抵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的第一轴筒4311的内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推件436可采用弹簧,用于施加抵持作用力于所述第一连接销434。
所述第二连接销435包括第二卡持部4351,连接于所述第二卡持部4351的第二抵持部4353。所述第二连接销435的所述第二卡持部4351设置于所述基座430的基座连接孔4303中,所述第二抵推件437施加朝向所述第二套筒的抵持作用力于所述第二连接销435,从而防止第二连接销435脱离所述基座连接孔4303,并可使所述第二连接销435在无其他外力作用下可置于所述基座连接孔4303及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的第二连接孔4335中。
所述第二抵推件437所施加的抵持作用力小于所述第一抵推件436所施加的抵持作用力。当所述基座连接孔4303、第二连接孔4335及第一连接孔4315同轴设置的时候,所述第一连接销434与所述第二连接销435也同轴设置,由于所述第二抵推件437所施加的抵持作用力小于所述第一抵推件436所施加的抵持作用力,因此在第一抵推件436的抵持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销434的端部抵推所述第二连接销435,第一连接销434置于第一连接孔4315及第二连接孔4335中,从而将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相互连接,同时第二连接销435退出第二连接套筒433的第二连接孔4335,第二连接套筒433可相对于所述基座430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当不需要将基座430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相互固定连接时,可取消设置第二连接销435与第二抵推件43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连接孔4303为台阶孔,其上设有用于限位的台阶面,所述第二连接销435的第二抵持部4353可抵持于所述台阶面以限位。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连接销435的第二抵持部4353抵持于所述台阶面时,所述第二连接销435的第二卡持部4351设置于所述基座连接孔4303及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的第二连接孔4335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推件436及第二抵推件437均采用弹簧,所述第一抵推件436及第二抵推件437施加弹性作用力于第一连接销434、第二连接销435。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抵推件436及第二抵推件437也可采用其他可施加抵持作用力的结构或元件,只需保证第一连接销434、第二连接销435可根据特定需要卡持于特定连接孔中即可。
请再次参见图4,所述转向系统40还设有连接折叠组件49,所述连接折叠组件49连接于所述基座430,用于将转向离合组件43以所需状态固定设置于前底盘20,或使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相对所述前底盘20摆动并容置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折叠组件49包括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
所述第一连接件491与所述基座430相互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491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第一连接件491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92。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件491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的一端位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的内侧。
所述第二连接件492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91与基座430,所述第二连接件49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493。所述第三连接件493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92,所述第三连接件493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所述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与前底盘20构成四连杆机构,从而使基座430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并可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在连接折叠组件49所约束的状态下摆动。
折叠状态下,基座430置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位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的内侧,且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于基座430侧面相互层叠设置。
当需要展开并行驶所述折叠车10时,基座430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移动至所需位置,并通过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支撑固定于所述前底盘20。在本实施例中,在此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大致呈直线排布,所述第二连接件492与第三连接件493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连接死点,从而便于稳定支撑基座430,使基座430按所需状态组装固定于前底盘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430设有两组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所述两组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分别位于基座430的两侧。在基座430处于折叠收容于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的状态下时,所述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也置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并贴于所述容置槽21的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均为板状,其上设有用于相互铰接的销孔,并通过销轴相互铰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可采用任意形状,并可通过任意适用形式可转动地连接于对应部件,如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可采用单层板状,多层板状、条状或杆状等形状或结构,并可采用各种形态的连接件可转动地相互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基座430还可使用其他使用形式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只需保证基座430可转动容纳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还可在使用状态下转动至适用位置即可。
进一步的,请参见图10,所述折叠车10还对应所述连接折叠组件49设有锁固组件44。所述锁固组件44包括固定板441、锁固板442、锁固销443及锁固复位件445。固定板441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并靠近所述连接折叠组件49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441设置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所述锁固板442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并靠近所述固定板441设置,所述锁固销443固定连接于所述锁固板442。所述锁固复位件445连接于所述固定板441与锁固板442并施加作用力于所述固定板441与锁固板442,从而使锁固板442相对于所述固定板44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固复位件445采用弹簧,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板441与所述锁固板442。相对应的,所述第三连接件493设有凹口4931。所述后底盘30对应所述锁固板442设有抵持凸起301。第三连接件493与所述前底盘20转动连接的一端可设置为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44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锁固板442可采用任意方式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所述固定板441也可采用适用的结构或装置代替。
当所述折叠车1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件492与所述第三连接件493相互连接,进一步的,第二连接件492与所述第三连接件493大致位于同一直线内,从而处于接近死点的位置。所述后底盘30的抵持凸起301抵持于所述锁固板442的末端,并相对于所述固定板441推动所述锁固板442。固定连接于所述锁固板442的锁固销443卡持于所述第三连接件493的凹口4931中,并将所述第三连接件493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固定,从而将所述第一连接件491、第二连接件492及第三连接件493与前底盘20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与所述前底盘2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进而防止基座430及连接于所述基座430的各个组件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摆动。
当所述折叠车1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底盘20与所述后底盘30层叠设置,所述后底盘30的抵持凸起301远离所述锁固板442,所述锁固复位件445拉动所述锁固板442,并使所述锁固销443脱离所述第三连接件493的凹口4931,从而使所述第三连接件493可相对于所述前底盘30摆动,进而便于将所述连接折叠组件49及基座430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折叠收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固定板441、锁固板442、锁固销443及锁固复位件445的设置位置、设置方式可根据具体需要自行调整,在此不再赘述。
请再次参见图4,转向操作组件45,包括转向连接件451及操作件453。所述操作件453设置于所述转向连接件451的顶端,用于使用者握持以操控转向连接件451,进而控制折叠车10的行驶方向。所述转向连接件451通过转向离合组件43连接所述车轮41,从而便于使用者在驾驶折叠车10时对折叠车10的行驶方向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连接件451包括第一连接元件4511、第二连接元件4512,所述第一连接元件4511与第二连接元件4512可转动地相互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元件4511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4512可相对折叠,或平展为条形并相互固定,从而便于使用者使用。通过将转向连接件451设置为相互可转动地连接的第一连接元件4511、第二连接元件4512,便于在折叠状态下缩减折叠车10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连接件451的第一连接元件4511及第二连接元件4512均为设有中空腔体的长方体。所述第二连接元件4512内可设置电池模块、控制器以及其他电子系统,便于驱动所述折叠车10行进。所述操作件45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4511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4512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4511的下方,且第二连接元件4512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453进一步包括操作面板4531及操作把手4533,所述操作面板453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4511上方,所述操作把手4533设置于所述操作面板4531两侧。所述操作面板4531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4511,其上可根据需要设置各类显示速度、行驶里程、电压、电流、功率、剩余电量等状态的仪表或用于控制车轮41行驶的控制元件。在正常行驶时,所述操作面板4531相对于所述转向连接件451靠近所述折叠车10的后方设置。使用者在行驶所述折叠车10时握持所述操作把手4533,进而带动转向连接件451、车轮41以控制所述折叠车10的行驶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转向连接件451还可采用任意适用形态或结构,如杆状、板状或其他形状,只需保证其可连接于车轮41并便于使用者控制车轮41朝向即可。所述操作件453的操作面板4531及操作把手4533的形状及具体设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
转向离合组件43可将所述转向操作组件45与车轮41相互连接,并使所述车轮悬架42及车轮41与所述基座43脱离固定连接,以便所述转向操作组件45及车轮悬架42和车轮41相对于所述基座430转动;转向离合组件43还可将所述基座430与车轮悬架42相对固定,从而便于进一步将所述基座430、转向连接件451、车轮悬架42及车轮41折叠并容置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车10还设有抵持组件51,所述抵持组件51可施加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的抵持作用力于所述第二连接销43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持组件51包括安装板511、压条513、抵持件515及压板517。所述安装板511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三连接件493之间。所述压条513及抵持件515设置于所述安装板511。
所述压条513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板511中部,所述压条513的一端接触所述抵持件515,所述压条513的另一端嵌入所述安装板511上端的凹槽内并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销435。所述抵持件515施加抵持作用力于所述压条513,从而使压条513抵持第二连接销435,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销435卡持于所述基座430的基座连接孔4303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433的第二连接孔4335中,从而通过第二连接销435将所述基座430、第二连接套筒433相互固定连接,使所述基座430、第二连接套筒433可相互固定。所述抵持件515的抵持作用力大于所述第一抵推件436的抵持作用力。
所述压板517一个侧边铰接于所述后底盘30,另一个相对设置的侧边卡持固定于所述安装板511,且压板517封盖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并同时压持于所述压条513的末端,从而使压条513绕其与所述安装板511的连接轴转动,,进而使其另一端脱离所述第二连接销4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持件515可采用片弹簧,片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安装板511,另一端抵持于所述压条513的末端。
所述折叠车10行驶时,压板517封盖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且压板519压持压条513,使压条513脱离所述第二连接销435。第一连接销434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4315及第二连接孔4335中,并将所述第一连接套筒431与第二连接套筒433相互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销435在所述第一连接销434的抵持作用下置于所述基座430的基座连接孔4303中,从而使第一连接套筒431与第二连接套筒433相对连接并可相对于所述基座430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述转向离合组件43配合抵持组件51可将所述车轮41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430,或将所述车轮41与转向操作组件45可转动地连接于基座430。
在折叠车10展开并可正常行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孔4315与第二连接孔4335同轴,且所述第一连接销434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4315及第二连接孔4335中。
而在折叠状态下,当所述车轮4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销435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430时,所述车轮41连同基座430转动并设置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所述车轮41与所述前底盘20大致处于同一平面内。
请参见图8及图9,所述折叠车10还设有第一锁合组件及第二锁合组件。所述第一锁合组件用于在所述折叠车10的折叠状态下将所述折叠车10的后底盘30与所述转向系统40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锁合组件用于在折叠状态下将折叠后的转向连接件451与前底盘20相互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合组件包括卡嵌簧片531、卡嵌销533、联动件535及把手537。所述卡嵌簧片531设置于所述后底盘30尾部。所述卡嵌簧片531上开设有卡嵌孔(图未示)。所述卡嵌销533设置于所述操作件453的操作面板4531背面。联动件535采用钢丝,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卡嵌簧片53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把手5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537设置于所述后底盘30。
当所述折叠车10在折叠状态下时,所述卡嵌销533卡嵌于所述卡嵌簧片531的卡嵌孔中,从而将所述后底盘30与所述转向系统40相互固定连接。当需要展开所述折叠车10时,可拉动把手537通过所述联动件535带动卡嵌簧片531的自由端,从而使卡嵌销533脱离所述卡嵌簧片531的卡嵌孔,进而使所述后底盘30与所述转向系统40相互脱离。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锁合组件设置的各个部件可根据需要对应设置于所述后底盘30与所述转向系统40的任意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折叠车10在折叠状态下时,所述后底盘30尾部末端可置于水平地面,且所述前底盘20、后底盘30可相互折叠且大致垂直于水平地面。此时所述第一锁合组件的卡嵌簧片531、卡嵌销533靠近所述地面设置,从而将转向系统40的操作件453与后底盘30相互连接。而在此状态下,所述把手537靠近所述前底盘20与后底盘30之间的铰接处,并位于远离地面的顶端,从而便于使用者拉动把手537以将所述转向系统40的操作件453与后底盘30相互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合组件包括锁合簧片551、锁合件553及锁合销55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合簧片551连接于所述后底盘30背面。所述锁合件553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转向连接件451的第二连接元件4512。所述锁合件553设有锁合部5531。所述锁合销555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底盘20并对应所述锁合件553设置。
当折叠车1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转向连接件451的第二连接元件4512设置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所述锁合簧片551抵持于所述锁合件553,所述锁合件553转动并使所述锁合销555抵持于所述锁合部5531,从而将所述转向连接件451与前底盘20相互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合件553为大体Z字形,其中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4512,其一端对应锁合簧片551设置,另一端设有锁合部5531,从而在锁合簧片551抵持所述锁合件553的一端时,带动设有锁合部5531的另一端转动并抵持所述锁合销555。可以理解的是,锁合簧片551、锁合件553及锁合销555的形状、结构及设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自行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1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转向系统40的车轮41、车轮悬架42、基座430、转向操作组件45的第二连接元件4512容纳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中。所述第一锁合组件将所述折叠车10的后底盘30与所述转向系统40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锁合组件将转向连接件451与前底盘20相互固定连接。
请参见图11至图15。折叠车10展开过程中,所述车轮41、车轮悬架42、基座430、转向操作组件45的第二连接元件4512相对于所述前底盘20转动、展开,所述转向操作组件45的第一连接元件4511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4512转动、展开。车轮41脱离并置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外部后可置于底面,所述转向操作组件45的第一连接元件4511与第二连接元件4512转动至完全展开以大致相互平齐。将压板517封盖于所述前底盘20的容置槽21,并使压条513脱离第二连接销435,从而便于通过转向离合组件43将所述基座430与车轮悬架42相互脱离锁定,并且通过转向离合组件43将车轮41、车轮悬架42、与转向操作组件45相互固定连接。此时车轮41置于地面,使用者通过转向操作组件45控制车轮41朝向,进而控制折叠车10的行驶方向。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转向系统,用于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车轮、车轮悬架,转向操作组件、转向离合组件,所述车轮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
在展开状态时,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通过所述转向离合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在折叠状态时,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对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包括基座、第一连接套筒、第二连接套筒、第一连接销、第一抵推件、第二连接销、第二抵推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设有第一轴筒,所述第二连接套筒设有第二轴筒,所述基座设有转向轴孔,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第二轴筒插入所述基座的转向轴孔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第一轴筒外侧,所述第一轴筒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轴筒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基座开设有基座连接孔;
在折叠状态,所述第一连接销在第一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销在第二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卡持于所述基座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将所述第二连接套筒与所述基座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互转动连接;从而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基座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对转动连接;
在展开状态,所述第二连接销在第二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设置于所述基座连接孔中,所述第一连接销在第一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卡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将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对于所述基座相对转动连接,从而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互固定连接并相对于所述基座同步转动。
3.一种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底盘、后底盘、连接折叠组件及转向系统,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相互铰接,所述前底盘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转向系统通过所述连接折叠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在折叠状态下所述前底盘与所述后底盘层叠设置,且所述转向系统至少部分置于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 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车轮、车轮悬架、转向操作组件、转向离合组件,所述车轮与车轮悬架连接,所述车轮悬架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所述车轮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对转动或通过所述转向离合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包括转向连接件及操作件,所述转向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及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二连接元件,所述操作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连接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层叠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元件、所述车轮悬架,所述车轮及转向离合组件设置于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离合组件包括基座、第一连接套筒、第二连接套筒、第一连接销、第一抵推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轮悬架,所述第一连接套筒设有第一轴轴筒,所述第二连接套筒设有第二轴轴筒,所述基座设有转向轴孔,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第二轴筒插入所述基座的转向轴孔,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第二轴筒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第一轴筒外侧,所述第一轴筒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轴筒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基座设有基座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一抵推件抵持于所述第一连接销,当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同轴设置时,所述第一连接销在第一抵推件的抵持作用下卡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从而将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互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还设有第二连接销及抵持组件,所述第二连接销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基座连接孔中,所述抵持组件抵持或脱离所述第二连接销,且当所述抵持组件脱离所述第二连接销,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同轴时,所述第一连接销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销,所述第一连接销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的第二连接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销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基座连接孔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第二连接套筒相互连接并相对于所述基座同步转动;当所述抵持组件抵 持于所述第二连接销,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同轴时,所述第二连接销抵持于所述第一连接销,所述第一连接销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中,所述第二连接销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基座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中,所述第二连接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筒相互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组件包括压条、抵持件及压板,所述压条的一端接触所述抵持件,所述压条的另一端接触所述第二连接销
展开状态下,所述压板封盖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且所述压板同时压持于所述压条,从而使压条脱离所述第二连接销;
折叠状态下,所述压板脱离前底盘,所述抵持件施加抵持作用力于所述压条,从而使压条抵持第二连接销。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还设有连接折叠组件,所述基座通过所述连接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前底盘,所述连接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末端还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还对应所述连接折叠组件设有锁固组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设有凹口,所述后底盘设有抵持凸起,所述锁固组件包括锁固板、锁固销及锁固复位件,锁固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前底盘,所述锁固销固定连接于所述锁固板,
当所述折叠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后底盘的抵持凸起抵持于所述锁固板,所述锁固销卡持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凹口中并将所述第三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前底盘固定,
当所述折叠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底盘的抵持凸起远离所述锁固板,所述锁固复位件拉动所述锁固板,并使所述锁固销脱离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凹口。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的操作件包括操作面板及操作把手,所述操作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方所述 操作把手设置于所述操作面板两侧,所述折叠车还设有第一锁合组件,所述第一锁合组件包括卡嵌簧片、卡嵌销、联动件及把手,所述卡嵌簧片设置于所述后底盘,所述卡嵌簧片上开设有卡嵌孔,所述卡嵌销设置于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面板,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后底盘,当所述折叠车在折叠状态下时,所述卡嵌销卡嵌于所述卡嵌簧片的卡嵌孔中,从而将所述后底盘与所述转向操作组件相互固定连接。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还设有第二锁合组件,所述第二锁合组件包括锁合件、锁合簧片及锁合销,所述锁合簧片连接于所述后底盘背面,所述锁合件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连接件的第二连接元件,所述锁合件设有锁合部,所述锁合销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底盘并对应所述锁合件设置,当折叠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转向连接件的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前底盘的容置槽中,所述锁合簧片抵持于所述锁合件,所述锁合件转动并使所述锁合销抵持于所述锁合部。
CN201420560367.4U 2014-09-26 2014-09-26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Active CN204137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0367.4U CN204137249U (zh) 2014-09-26 2014-09-26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60367.4U CN204137249U (zh) 2014-09-26 2014-09-26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37249U true CN204137249U (zh) 2015-02-04

Family

ID=52413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60367.4U Active CN204137249U (zh) 2014-09-26 2014-09-26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3724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6242A (zh) * 2014-09-26 2015-01-14 宋文辉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CN105620626A (zh) * 2015-12-21 2016-06-01 重庆浪尖渝力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折叠车
CN105947058A (zh) * 2016-07-21 2016-09-21 北京灵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结构平衡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76242A (zh) * 2014-09-26 2015-01-14 宋文辉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WO2016045507A1 (zh) * 2014-09-26 2016-03-31 宋文辉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CN105620626A (zh) * 2015-12-21 2016-06-01 重庆浪尖渝力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折叠车
CN105947058A (zh) * 2016-07-21 2016-09-21 北京灵铱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结构平衡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6242A (zh)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CN204137249U (zh) 转向系统及折叠车
CN103274005B (zh) 可折叠的电动三轮车
CN103158819A (zh) 折叠车架
CN103144724A (zh) 一种可折叠拖行的电动自行车
CN203032741U (zh) 可换向的折叠儿童推车
CN104309747A (zh) 一种折叠车
CN205059874U (zh) 骑行平衡两用电动车
CN204821912U (zh) 自平衡及滑板两用三轮电动车
CN105109602B (zh) 骑行平衡两用电动车
CN101712360A (zh) 一种折叠车
CN202896639U (zh) 婴儿推车的前轮转向机构
CN101857059B (zh) 折叠三轮车
CN203294266U (zh) 一种可折叠的电动三轮车
CN203142920U (zh) 一种可折叠拖行的电动自行车
CN206351729U (zh) 一种两轮车支撑起落架
CN203793527U (zh) 便携三轮折叠电动车
CN204161577U (zh) 一种可折叠自行车
CN200981608Y (zh) 折叠式电动车
CN203832673U (zh) 一种四轮行走机构
CN202574509U (zh) 自行车方便折叠车架
CN201143971Y (zh) 手提箱式折叠电动自行车
CN202449025U (zh) 儿童推车
CN206218104U (zh) 折叠电动自行车
CN203921075U (zh) 便携二轮折叠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307

Address after: 518033 international cultural building, Shennan Middle Road, Futian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2804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ccompan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5 D04 room, 518000 dragon garden, two dragon road,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China

Patentee before: Song Wen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