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8062U - 钎焊接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钎焊接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18062U
CN204118062U CN201420253118.0U CN201420253118U CN204118062U CN 204118062 U CN204118062 U CN 204118062U CN 201420253118 U CN201420253118 U CN 201420253118U CN 204118062 U CN204118062 U CN 204118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razing material
hardware
groove
joi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5311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谷真人
增田晃
饭塚芳克
山崎真
北岛圭祐
桥本高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ell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lsonic Kan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46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53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702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140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lsonic Kansei Corp filed Critical Calsonic Kansei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18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180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Non-Disconnectible Joints And Screw-Threade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钎焊接合结构。该钎焊接合结构增加流入到两个金属构件的接合部中的钎焊材料的量,防止发生接合不良。该钎焊接合结构使配置在中间连接器(6)和储液罐之间的接合部附近的钎焊材料(7)熔融,用于将中间连接器(6)和储液罐接合起来,其中,在中间连接器(6)的与钎焊材料(7)抵接的面(圆周槽(6e))形成有朝向接合部延伸的槽(6f)。

Description

钎焊接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金属构件进行钎焊按合的技术,具体地涉及钎焊接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这样的结构:在形成于一个金属管的端部的扩张部配置环状的钎焊材料,在向钎焊材料中插入另一个金属管的状态下加热钎焊材料而使其熔融,钎焊住两个金属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00071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结构中,在熔融后的钎焊材料湿蔓延时,也向与两个金属管的接合部相反的方向湿蔓延。因而,在流入到接合部的钎焊材料的量不足的情况下,存在有发生接合不良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即是鉴于这样的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钎焊接合结构,能增加流入到两个金属构件的接合部中的钎焊材料的量,防止发生接合不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钎焊接合结构,其使配置在第1金属构件和第2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部附近的钎焊材料熔融,用于将上述第1金属构件和上述第2金属构件接合起来,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金属构 件和上述第2金属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上形成有朝向上述接合部延伸的槽。 
上述槽的与上述接合部侧相反一侧延伸至上述钎焊材料和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接触的位置。 
上述槽的宽度随着接近上述钎焊材料侧而逐渐变窄。 
上述槽的宽度随着接近上述接合部侧而逐渐变窄。 
上述槽的深度随着接近上述钎焊材料侧而逐渐变浅。 
上述槽的深度随着接近上述接合部侧而逐渐变浅。 
上述槽的与上述接合部侧相反一侧延伸至越过上述钎焊材料和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接触的位置。 
上述槽的截面为三角形状。 
上述第1金属构件是在端部形成有与上述第2金属构件接合的凸缘、在上述凸缘的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形成有上述槽的管接头。 
上述槽延伸至上述凸缘的与上述第2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面。 
上述第1金属构件是用于连接换热器的储液罐和冷却芯的管接头, 
上述第2金属构件是上述储液罐。 
一种钎焊接合方法,其使配置在第1金属构件和第2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部附近的钎焊材料熔融,用于将上述第1金属构件和上述第2金属构件接合起来,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在上述第1金属构件和上述第2金属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上形成朝向接合部延伸的槽; 
在上述第1金属构件和上述第2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部附近配置上述钎焊材料,使上述第1金属构件和上述第2金属构件抵接;以及 
使上述钎焊材料熔融。 
实用新型的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熔融后的钎焊材料因毛细管现象而通过槽朝向第1金属构件和第2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部流动,因此,能够增加流入到接合部中的钎焊材料的量,能够防止发生接合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向视A。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中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从储液罐侧看到的中间连接器的主视图的一部分。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冷凝器(换热器); 
2、冷却芯; 
3、储液罐(第2金属构件); 
6、中间连接器(第1金属构件、管接头); 
6c、凸缘; 
6f、槽; 
7、钎焊材料; 
8、钎焊材料和圆周槽的接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向视A。此外,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冷凝器1是包括冷却芯2、储液罐3、连接器4、5等的换热器。冷凝器1的各结构部件全部为铝制、或者将铝或不锈钢等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制。 
在冷却芯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1罐21、第2罐22。第1罐21的内部被分隔为上室21a和下室2lb,第2罐22的内部也同样被分隔为上室22a和下室22b。 
在第1罐21的上室21a侧的侧面安装有连接器4,在下室21b侧的侧面安装有连接器5。连接器4包括供气体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4a,连接器5包括供气体制冷剂流出的流出口5a。 
如图2所示,储液罐3是在外周侧形成有相对的一对侧壁3a和与侧壁3a正交的底面部3b的圆筒状的罐。 
冷却芯2和储液罐3借助两个中间连接器6相连接。 
中间连接器6是在与冷却芯2相连接的一侧形成有圆筒部6a和基座面6b、在与储液罐3相连接的一侧形成有矩形的凸缘6c的管接头(参照图4)。 
如图3所示,以在分别形成于第2罐22的上室22a侧和下室22b侧的连通孔22c中圆筒部6a向插入到中间连接器6的基座面6b抵接于第2罐22的侧面的位置为止的状态固定中间连接器6和冷却芯2。 
此外,通过在储液罐3的一对侧壁3a之间配置中间连接器6,在使中间连接器6的凸缘6c抵接于底面部3b的状态下,像图2所示的箭头那样从凸缘6c的两侧铆接侧壁3a来固定中间连接器6和储液罐3。 
在储液罐3中的固定有两个中间连接器6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连通孔3d,冷却芯2和储液罐3经由中间连接器6的连通孔6d相连通。 
在各部件所接触的部分预先覆盖钎焊材料7,在像上述那样组装的状态下在高温的炉内以一体地钎焊固定的方式来接合各部件。 
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冷凝器1中,从连接器4的流入口4a流入的气体制冷剂在冷却芯2的上部向储液罐3侧流动,与通过冷却芯2的冷却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在冷凝之后流入到储液罐3中。在储液罐3中,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被分离。然后,液体制冷剂在冷却芯2的下部向第1罐21的下室21b侧流动,与通过冷却芯2的冷却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过度冷却,从连 接器5的流出口5a流出。 
这样,由于冷凝器1使用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因此,为了不使气体制冷剂泄漏,像上述那样利用钎焊接合各部件。 
特别是,由于中间连接器6的凸缘6c和储液罐3的底面部3b之间的接合部是面接触,钎焊接合的面积较大,因此,如图3、图4所示,在形成于凸缘6c的连通孔6d侧的圆周槽6e中配置环状的钎焊材料7,在整个接合部中填充有熔融后的钎焊材料7。 
但是,由于熔融后的钎焊材料7在湿蔓延时,也向中间连接器6的连通孔6d侧、储液罐3的连通孔3d侧湿蔓延,因此,即使像上述那样在接合部附近配置钎焊材料7,也被认为流入到接合部的钎焊材料7的量不足而导致接合不良。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中间连接器6中形成有从圆周槽6e的与钎焊材料7抵接的位置延伸到凸缘6c的与储液罐3之间的接合面6i的两个槽6f。 
如图5所示,槽6f由圆周槽6e侧的第1槽6g和沿着凸缘6c的接合面6i形成的第2槽6h构成。图5是从储液罐3侧看到的中间连接器6的主视图的一部分。 
如图5、图6所示,第1槽6g以随着接近钎焊材料7侧宽度逐渐变窄、深度逐渐变浅的方式形成,并且以随着接近凸缘6c的接合面6i侧宽度逐渐变窄、深度逐渐变浅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第1槽6g从钎焊材料7侧到中间区域其一端宽度逐渐变宽,之后随着接近第2构6h侧宽度逐渐变窄。此外,第1槽6g从钎焊材料7侧到中间区域一端深度逐渐变深,之后随着接近第2槽6h侧深度逐渐变浅。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为了进行说明,图示了钎焊材料7。此外,第1构6g是槽底的宽度逐渐变窄的三角形状的槽。 
第2槽6h与第1槽6g相连通,第2槽6h的宽度例如为0.5mm左右,深度例如为0.3mm左右。 
在熔融后的钎焊材料7接触于这样形成的槽6f时,因毛细管现象而钎焊材料7通过槽6f而流入到接合部中。 
熔融后的钎焊材料7被宽度较窄、深度较浅的钎焊材料7侧的第1槽6g以较强的力拉伸。由此,能够减少向中间连接器6的连通孔6d侧、储液罐3的连通孔3d侧湿蔓延的钎焊材料7的量。由于第1构6g在中间区域中宽度逐渐变宽、深度逐渐变深,因此,能够将熔融后的钎焊材料7留存在该区域中,能够减少向中间连接器6的连通孔6d侧、储液罐3的连通孔3d侧湿蔓延的钎焊材料7的量。并且,留存在中间区域中的钎焊材料7被宽度较窄、深度较浅的第2槽6h侧的第1槽6g以较强的力拉伸,钎焊材料7向第2槽6h流入,流入到接合部中。这样,能够减少向中间连接器6的连通孔6d侧、储液罐3的连通孔3d侧湿蔓延的钎焊材料7的量,增加流入到接合部中的钎焊材料7的量。 
此外,通过将第1槽6g的截面做成三角形状,能够增强因毛细管现象而拉伸熔融的钎焊材料7的力,能够减少向中间连接器6的连通孔6d侧、储液罐3的连通孔3d侧湿蔓延的钎焊材料7的量。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实用新型,熔融后的钎焊材料7因毛细管现象而通过槽6f朝向中间连接器6的凸缘6c和储液罐3的底面部3b之间的接合部流动,因此,能够增加流入到接合部的钎焊材料7的量,能够防止发生接合不良。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的主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自第1槽6g与钎焊材料7抵接的位置设置第1槽6g,但也可以越过第1槽6g与钎焊材料7抵接的位置延伸地设置第1槽6g。由此,能够使熔融后的钎焊材料7可靠地流入到第1槽6g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槽6g的截面做成三角形状,但也可以是四边形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连接器6中形成有两个槽6f,但槽6f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此外,在中间连接器6中形成有槽6f,但也可以在储液罐3的底面部3b中 形成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冷凝器1的储液罐3和中间连接器6之间的接合部,但只要使配置在接合部附近的钎焊材料熔融而钎焊接合两个金属构件的结构,就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1)

1.一种钎焊接合结构,其使配置在第1金属构件和第2金属构件之间的接合部附近的钎焊材料熔融,将上述第1金属构件和上述第2金属构件接合起来,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金属构件和上述第2金属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上形成有朝向上述接合部延伸的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与上述接合部侧相反一侧延伸至上述钎焊材料和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相互接触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宽度随着接近上述钎焊材料侧而逐渐变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宽度随着接近上述接合部侧而逐渐变窄。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深度随着接近上述钎焊材料侧而逐渐变浅。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深度随着接近上述接合部侧而逐渐变浅。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与上述接合部侧相反一侧延伸至越过上述钎焊材料和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相互接触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的截面为三角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金属构件是在端部形成有与上述第2金属构件接合的凸缘、在上述凸缘的与上述钎焊材料抵接的面形成有上述槽的管接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延伸至上述凸缘的用于与上述第2金属构件接合的接合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钎焊接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金属构件是用于连接换热器的储液罐和冷却芯的管接头,
上述第2金属构件是上述储液罐。
CN201420253118.0U 2013-05-30 2014-05-16 钎焊接合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180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4643 2013-05-30
JP2013114643A JP6105393B2 (ja) 2013-05-30 2013-05-30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70282 2014-03-28
JP2014070282A JP6314011B2 (ja) 2013-05-30 2014-03-28 ろう付け接合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18062U true CN204118062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35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53118.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18062U (zh) 2013-05-30 2014-05-16 钎焊接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180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7720A (zh) * 2019-03-29 2019-07-16 江门市东联热工设备有限公司 铆钉安装方法、铆钉安装结构及壁挂炉用钎焊式换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17720A (zh) * 2019-03-29 2019-07-16 江门市东联热工设备有限公司 铆钉安装方法、铆钉安装结构及壁挂炉用钎焊式换热器
CN110017720B (zh) * 2019-03-29 2023-12-26 江门市东联热工设备有限公司 铆钉安装方法、铆钉安装结构及壁挂炉用钎焊式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20202A (zh) 管以及具备该管的热交换器
CN204118062U (zh) 钎焊接合结构
CN105814393A (zh) 无集管板型热交换器
CN204388688U (zh)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管组件
KR20130023450A (ko) 열교환기
JP2012159211A (ja) 熱交換器
JP6314011B2 (ja) ろう付け接合構造
CN205315104U (zh) 一种带有改进型防漏水室的水冷散热器
CN204438880U (zh)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管组件
JP3996258B2 (ja) 自動車用の熱交換器、特に過給空気用クーラー
CN105689911A (zh) 一种钎缝结构及电子膨胀阀焊接方法
JP6333468B2 (ja) 管体の接続構造および熱交換器
JP4061761B2 (ja) 熱交換器用チューブおよび熱交換器コア
CN102506524A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JP6766656B2 (ja) 熱交換器
CN111288832B (zh) 集流管以及换热器
CN102869946A (zh) 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的组装方法
JP2005331176A (ja) 熱交換器
JP2000055582A (ja) 熱交換器
CN207112206U (zh) 加热管的接头
CN101742884B (zh) 鳍片及使用该鳍片的散热装置
KR101462884B1 (ko) 열교환기의 헤더탱크 결합구조
JP2007187357A (ja) 熱交換器
JPH0233032Y2 (zh)
CN209431720U (zh) 一种平流式车用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