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76701U -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76701U
CN204076701U CN201420431152.2U CN201420431152U CN204076701U CN 204076701 U CN204076701 U CN 204076701U CN 201420431152 U CN201420431152 U CN 201420431152U CN 204076701 U CN204076701 U CN 204076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plate
propulsion arm
pivot
mould core
fixed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3115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军明
李桂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UIMEI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UIMEI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UIMEI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UIMEI MOUL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3115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76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76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7670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抽顶出装置,装配在具有定模及动模的注塑模具,包括侧抽芯机构及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含第一和第二顶出机构;第一顶出机构包含第一顶推杆及第一顶推板,第一顶推板相对动模的动模型芯固定板移动;第一顶推杆底端装于第一顶推板,顶端穿于动模型芯固定板及动模型芯且伸入成型腔内;第二顶出机构包含复位针、限位针、枢转块及第二顶推杆;枢转块枢于第一顶推板且分隔出复位端及顶推端;复位针装于第一顶推板且位于复位端下方;限位针安装在动模型芯固定板且位于复位端对应的上方;第二顶推杆的底端枢接于顶推端,顶端穿置于动模型芯固定板及动模型芯并伸入成型腔内,以加速成型品的脱落。另,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注塑模具。

Description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消费品,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加速了物质消费品的需求量,而塑胶制品就是诸多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注塑模具是用于成型塑胶制品的常用模具,通过注塑模具能成型出形式多样的塑胶制品出来,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且由于塑胶制品的各种工艺要求,故需在塑胶制品的侧壁处开设有孔或槽等结构,对应地,注塑模具设置有相应的侧抽及顶出机构,以在开模过程中借助侧抽及顶出机构去对成型品进行侧抽及顶出作动,实现在成型品上形成出孔或槽等结构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侧抽及顶出机构的斜顶结构一直都是处于成型品的内部,当生产完顶出成型品时,成型品会挂在斜顶结构上,从而导致成型品不能自动掉落,一方面增加了模具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安装难度。
因此,急需要一种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成型品自动脱落以降低成本及安装难度的侧抽顶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成型品自动脱落以降低成本及安装难度的注塑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抽顶出装置,装配于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包含动模和定模,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形成一成型腔。而本实用新型的侧抽顶出装置包括对所述成型腔内的成型品进行侧抽芯的侧抽芯机构及对所述成型腔内的成型品进行顶出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含第一顶出机构及第二顶出机构;所述第一顶出机构包含第一顶推杆及第一顶推板,所述第一顶推板与所述动模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相平行,且所述第一顶推板沿所述注塑模具的开合模方向相对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移动,所述第一顶推杆的底端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推板上,所述第一顶推杆的顶端沿所述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穿置于所述动模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及动模型芯,且所述第一顶推杆的顶端还伸入所述成型腔内;所述第二顶出机构包含复位针、限位针、枢转块及第二顶推杆,所述枢转块呈可上下枢摆的枢接于所述第一顶推板上而使所述枢转块分隔出复位端及顶推端,所述复位针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推板且沿所述开模方向位于所述复位端对应的下方,所述限位针安装在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且沿所述开模方向位于所述复位端对应的上方,所述第二顶推杆的底端枢接于所述顶推端,所述第二顶推杆的顶端沿所述开模方向穿置于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及动模型芯并伸入所述成型腔内。
较佳地,所述第二顶出机构还包含第一水平轴,所述第一水平轴沿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前后方向水平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推板上,所述枢转块通过所述第一水平轴枢接于所述第一顶推板上。
较佳地,所述第二顶出机构还包含第二水平轴,所述第二水平轴与所述第一水平轴平行,且所述第二水平轴穿置于所述顶推端上,所述第二顶推杆通过所述第二水平轴枢接于所述枢转块上。
较佳地,所述顶推端沿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前后方向开设有水平长滑槽,所述第二水平轴穿置于所述水平长滑槽内,且所述第二水平轴可在所述水平长滑槽内滑动。
较佳地,所述顶推端沿所述第一顶推板的上下方向贯穿地开设有一嵌入旋转槽,所述嵌入旋转槽位于所述顶推端的中部处,所述第二顶推杆的底端嵌于所述嵌入旋转槽内。
较佳地,所述复位端正对所述复位针的一侧呈倾斜结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顶推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二顶推杆的顶端相平齐。
较佳地,所述注塑模具在合模完成时,所述复位针顶推所述复位端而使所述枢转块枢摆至水平位置;所述注塑模具在开模完成时,所述限位针顶推所述复位端而使所述枢转块枢摆至倾斜位置,且倾斜的所述枢转块带动所述第二顶推杆超过所述第一顶推杆而顶起该第一顶推杆处的成型品。
较佳地,所述侧抽芯机构包含滑动枢转座、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及侧抽成型杆,所述滑动枢转座沿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前后方向滑动的装配于所述第一顶推板上,所述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沿所述开模方向依次且对应地安装在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上,所述侧抽成型杆沿所述开模方向呈倾斜的布置,且所述侧抽成型杆的底端与所述滑动枢转座枢接,所述侧抽成型杆的顶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并伸入所述成型腔内;当所述第一顶推板朝靠近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处移动,移动的所述第一顶推板顶推所述侧抽成型杆沿所述开模方向移动,则所述第一滑套顶推所述侧抽成型杆及滑动枢转座一起朝靠所述第一顶推板中心处滑动的同时,所述第二滑套顶推所述侧抽成型杆绕该侧抽成型杆和滑动枢转座的枢接处摆动。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定模及前述的侧抽顶出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顶推板与动模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相平行,且第一顶推板沿注塑模具的开合模方向相对动模型芯固定板移动,第一顶推杆的底端安装在第一顶推板上,第一顶推杆的顶端沿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穿置于动模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及动模型芯,且第一顶推杆的顶端还伸入成型腔内;枢转块呈可上下枢摆的枢接于第一顶推板上而使枢转块分隔出复位端及顶推端,复位针安装在第一顶推板且沿开模方向位于复位端对应的下方,限位针安装在动模型芯固定板且沿开模方向位于复位端对应的上方,第二顶推杆的底端枢接于顶推端,第二顶推杆的顶端沿开模方向穿置于动模型芯固定板及动模型芯并伸入成型腔内;故在注塑模具的开模过程中,当第一顶推板朝靠近动模型芯固定板处移动时,移动的第一顶推板同时驱使第一顶推杆、第二顶推杆及枢转块朝靠近动模型芯固定板处移动,移动的第一顶推杆及第二顶推杆共同将成型腔内的成型品顶出;当移动的第一顶推板使得枢转块与限位针相抵触并继续沿原方向移动时,此时的限位针阻挡枢转块的复位端而使枢转块的顶推端向上枢摆,向上枢摆的顶推端带动第二顶推杆向上超过第一顶推杆,从而由第二顶推杆单独顶起成型品,因而加速了成型品的脱落速度,实现成型品的自由脱落的目的,因此,降低成本和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注塑模具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抽顶出装置装配在动模的底座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抽顶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100包括动模20、定模30及侧抽顶出装置10。动模20与定模30形成一成型腔(图中未示),以使溶融的塑料在成型腔内冷却成型出所要的成型品20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动模20包含底座24、支撑块23、动模型芯22及动模型芯固定板21,支撑块23沿开模方向(如图2中由下至上的方向)分别安装在底座24相对应的两侧(如图2中底座24的左右两侧),且使底座24两侧的支撑块23相互平行;动模型芯固定板21安装在底座24两侧的支撑块23上,且使动模型芯固定板21与底座24相平行;动模型芯22被动模型芯固定板21所固定,以简化动模20的结构。
而侧抽顶出装置10包括对成型腔内的成型品200进行侧抽芯的侧抽芯机构11及对成型腔内的成型品200进行顶出的顶出机构12。顶出机构12包含第一顶出机构12a及第二顶出机构12b;第一顶出机构12a包含第一顶推杆121及第一顶推板122,第一顶推板122与动模20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21相平行,较优的是,第一顶推板122是位于底座24两侧的支撑块23所围成的空间内,且第一顶推板122沿注塑模具100的开合模方向(即图2中的上下方向)相对动模型芯固定板21移动。第一顶推杆121的底端安装在第一顶推板122上,第一顶推杆121的顶端沿注塑模具100的开模方向依次穿置于动模20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21及动模型芯22,且第一顶推杆121的顶端还伸入成型腔内,以使第一顶推杆121与成型腔内的成型品200相正对,从而便于第一顶推杆121对成型腔内的成型品200进行顶出;较优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推杆121为若干个,若干第一顶推杆121呈平面布置的安装在第一项推板122上。第二顶出机构12b包含复位针125、限位针126、枢转块127及第二顶推杆128,枢转块127呈可上下枢摆(枢摆是指做枢转时所产生的摆动)的枢接于第一顶推板122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顶出机构12b还包含第一水平轴129a,第一水平轴129a沿第一顶推板122的前后方向水平地安装在第一顶推板122上,枢转块127通过第一水平轴129a枢接于第一顶推板122上,以使得枢转块127与第一顶推板122的枢接更可靠,从而使枢转块127被分隔出复位端127a及顶推端127b,进而使得复位端127a及顶推端127b以第一水平轴129a为枢转中心形成翘翘板结构。复位针125安装在第一顶推板122上,且复位针125沿开模方向位于复位端127a对应的下方,较优的是,如图4或图5所示,复位针125是位于复位端127a的正下方,以确保复位端127a与复位针125抵触的可靠性。限位针126安装在动模型芯固定板21上,且限位针126沿开模方向位于复位端127b对应的上方,较优的是,如图4或图5所示,限位针126是位于复位端127a的正上方,以确保复位端127a与限位针126抵触的可靠性。第二顶推杆128的底端枢接于顶推端127b,具体地,第二顶出机构12b还包含第二水平轴129b,第二水平轴129b与第一水平轴129a平行,且第二水平轴129b穿置于顶推端127b上,第二顶推杆128通过第二水平轴129b枢接于枢转块127上;较优的是,顶推端127b沿第一顶推板122的前后方向开设有水平长滑槽1271,第二水平轴129b穿置于水平长滑槽1271内,且第二水平轴129b可在水平长滑槽1271内滑动,以使得枢转块127更好地带动第二顶推杆128沿开合模方向移动,从而更好地与第一顶推杆121的配合实现成型品200的自由脱落;且顶推端127b沿第一顶推板122的上下方向贯穿地开设有一嵌入旋转槽1272,嵌入旋转槽1272位于顶推端127b的中部处,第二顶推杆128的底端嵌于嵌入旋转槽1272内,以使得第二顶推杆128更好地相对于枢转块127枢转,以及通过第二水平轴129b可靠地在枢转块127上滑动。同时,第二顶推杆128的顶端沿开模方向穿置于动模型芯固定板21及动模型芯22并伸入成型腔内。故在注塑模具100的开模过程中,当第一顶推板122朝靠近动模型芯固定板21处移动时,移动的第一顶推板21同时驱使第一顶推杆121、第二顶推杆128及枢转块127朝靠近动模型芯固定板21处移动,移动的第一顶推杆121及第二顶推杆128共同将成型腔内的成型品200顶出;当移动的第一顶推板122使得枢转块127与限位针126相抵触并继续沿原方向移动时,此时的限位针126阻挡枢转块127的复位端127a而使枢转块127的顶推端127b向上枢摆,向上枢摆的顶推端127b带动第二顶推杆128向上超过第一顶推杆121,从而由第二顶推杆128单独顶起成型品200,实现成型品200的自由脱落的目的。而在注塑模具100的合模过程中,当第一顶推板122朝远离动模型芯固定板21处移动时,移动的第一顶推板21同时驱使第一顶推杆121、第二顶推杆128及枢转块127一起朝远离动模型芯固定板21处移动,移动的第一顶推杆121及第二顶推杆128内缩于成型腔内;当移动的第一顶推板122使得枢转块127与复位针125相抵触并继续沿原方向移动时,此时的复位针125阻挡枢转块127的复位端127a而使枢转块127的顶推端127b向下枢摆,向下枢摆的顶推端127b带动第二顶推杆128向下移动而与第一顶推杆121相平齐,实现第一顶推杆121及第二顶推杆128同步协调复位的目的。更具体地,如下:
较优者,复位端127a正对复位针125的一侧呈倾斜结构1273,以使得复位针125对复位端127a的顶推更可靠,且避让出空间;且第一顶推杆121的顶端与第二顶推杆128的顶端相平齐,以使第一顶推杆121与第二顶推杆128对成型品200的顶出更可靠。
同时,注塑模具100在合模完成时,复位针125顶推复位端127a而使枢转块枢127摆至水平位置;注塑模具100在开模完成时,限位针126顶推复位端127a而使枢转块127枢摆至倾斜位置,且倾斜的枢转块127带动第二顶推杆128超过第一顶推杆121而顶起该第一顶推杆121处的成型品200。
再者,侧抽芯机构11包含滑动枢转座111、第一滑套112、第二滑套113及侧抽成型杆114,滑动枢转座111沿第一顶推板122的前后方向滑动的装配于第一顶推板122上,以使滑动枢转座111可在第一顶推板122上做前后方向的滑动;第一滑套112及第二滑套113沿开模方向依次且对应地安装在动模型芯固定板21上;侧抽成型杆114沿开模方向呈倾斜的布置,较优的是,如图3、图4及图5所示,使侧抽成型杆114的底端远离注塑模具100的中心线处,使侧抽成型杆114的顶端靠近注塑模具100的中心线处,以确保侧抽的可靠性;且侧抽成型杆114的底端与滑动枢转座111枢接,侧抽成型杆114的顶端依次穿过第一滑套112及第二滑套113并伸入成型腔内。当第一顶推板122朝靠近动模型芯固定板21处移动,移动的第一顶推板122还同步地顶推侧抽成型杆114沿开模方向移动,则第一滑套113顶推侧抽成型杆114及滑动枢转座111一起朝靠第一顶推板122中心处滑动的同时,第二滑套113顶推侧抽成型杆114绕该侧抽成型杆114和滑动枢转座111的枢接处摆动,实现侧抽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顶推板122与动模20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21相平行,且第一顶推板122沿注塑模具100的开合模方向相对动模型芯固定板21移动,第一顶推杆121的底端安装在第一顶推板122上,第一顶推杆121的顶端沿注塑模具100的开模方向穿置于动模20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21及动模型芯22,且第一顶推杆121的顶端还伸入成型腔内;枢转块127呈可上下枢摆的枢接于第一顶推板122上而使枢转块127分隔出复位端127a及顶推端127b,复位针125安装在第一顶推板122且沿开模方向位于复位端127a对应的下方,限位针126安装在动模型芯固定板21且沿开模方向位于复位端127a对应的上方,第二顶推杆128的底端枢接于顶推端127b,第二顶推杆128的顶端沿开模方向穿置于动模型芯固定板21及动模型芯22并伸入成型腔内;故在注塑模具100的开模过程中,当第一顶推板122朝靠近动模型芯固定板21处移动时,移动的第一顶推板122同时驱使第一顶推杆121、第二顶推杆128及枢转块127朝靠近动模型芯固定板21处移动,移动的第一顶推杆121及第二顶推杆128共同将成型腔内的成型品200顶出;当移动的第一顶推板122使得枢转块127与限位针126相抵触并继续沿原方向移动时,此时的限位针126阻挡枢转块127的复位端127a而使枢转块127的顶推端127b向上枢摆,向上枢摆的顶推端127b带动第二顶推杆128向上超过第一顶推杆121,从而由第二顶推杆128单独顶起成型品200,因而加速了成型品200的脱落速度,实现成型品200的自由脱落的目的,因此,降低成本和安装难度。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侧抽顶出装置,装配于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包含动模和定模,所述定模与所述动模形成一成型腔,所述侧抽顶出装置包括对所述成型腔内的成型品进行侧抽芯的侧抽芯机构及对所述成型腔内的成型品进行顶出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包含第一顶出机构及第二顶出机构,所述第一顶出机构包含第一顶推杆及第一顶推板,所述第一顶推板与所述动模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相平行,且所述第一顶推板沿所述注塑模具的开合模方向相对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移动,所述第一顶推杆的底端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推板上,所述第一顶推杆的顶端沿所述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穿置于所述动模中的动模型芯固定板及动模型芯,且所述第一顶推杆的顶端还伸入所述成型腔内;所述第二顶出机构包含复位针、限位针、枢转块及第二顶推杆,所述枢转块呈可上下枢摆的枢接于所述第一顶推板上而使所述枢转块分隔出一复位端及一顶推端,所述复位针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推板且沿所述开模方向位于所述复位端对应的下方,所述限位针安装在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且沿所述开模方向位于所述复位端对应的上方,所述第二顶推杆的底端枢接于所述顶推端,所述第二顶推杆的顶端沿所述开模方向穿置于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及动模型芯并伸入所述成型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出机构还包含第一水平轴,所述第一水平轴沿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前后方向水平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推板上,所述枢转块通过所述第一水平轴枢接于所述第一顶推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出机构还包含第二水平轴,所述第二水平轴与所述第一水平轴平行,且所述第二水平轴穿置于所述顶推端上,所述第二顶推杆通过所述第二水平轴枢接于所述枢转块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端沿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前后方向开设有水平长滑槽,所述第二水平轴穿置于所述水平长滑槽内,且所述第二水平轴可在所述水平长滑槽内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端沿所述第一顶推板的上下方向贯穿地开设有一嵌入旋转槽,所述嵌入旋转槽位于所述顶推端的中部处,所述第二顶推杆的底端嵌于所述嵌入旋转槽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端正对所述复位针的一侧呈倾斜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推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二顶推杆的顶端相平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在合模完成时,所述复位针顶推所述复位端而使所述枢转块枢摆至水平位置;所述注塑模具在开模完成时,所述限位针顶推所述复位端而使所述枢转块枢摆至倾斜位置,且倾斜的所述枢转块带动所述第二顶推杆超过所述第一顶推杆而顶起该第一顶推杆处的成型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抽芯机构包含滑动枢转座、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及侧抽成型杆,所述滑动枢转座沿所述第一顶推板的前后方向滑动的装配于所述第一顶推板上,所述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沿所述开模方向依次且对应地安装在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上,所述侧抽成型杆沿所述开模方向呈倾斜的布置,且所述侧抽成型杆的底端与所述滑动枢转座枢接,所述侧抽成型杆的顶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并伸入所述成型腔内;当所述第一顶推板朝靠近所述动模型芯固定板处移动,移动的所述第一顶推板顶推所述侧抽成型杆沿所述开模方向移动,则所述第一滑套顶推所述侧抽成型杆及滑动枢转座一起朝靠所述第一顶推板中心处滑动的同时,所述第二滑套顶推所述侧抽成型杆绕该侧抽成型杆和滑动枢转座的枢接处摆动。
10.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动模及定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侧抽顶出装置。
CN201420431152.2U 2014-07-31 2014-07-31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76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31152.2U CN204076701U (zh) 2014-07-31 2014-07-31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31152.2U CN204076701U (zh) 2014-07-31 2014-07-31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76701U true CN204076701U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69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31152.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76701U (zh) 2014-07-31 2014-07-31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7670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9294A (zh) * 2014-07-31 2014-11-19 东莞汇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CN110406028A (zh) * 2019-07-19 2019-11-05 龙家钊 一种汽车调温器罩体注塑成型模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9294A (zh) * 2014-07-31 2014-11-19 东莞汇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CN110406028A (zh) * 2019-07-19 2019-11-05 龙家钊 一种汽车调温器罩体注塑成型模具
CN110406028B (zh) * 2019-07-19 2021-01-08 龙家钊 一种汽车调温器罩体注塑成型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92644U (zh) 联动脱螺纹的模具
CN104149289B (zh) 二次侧抽芯机构
CN104960139A (zh) 斜式注塑机的模具进料机构及加料的方法
CN102794876A (zh) 一种用于制作螺旋风扇的注塑模具
CN105034285A (zh) 一种边顶出边抽芯的镶嵌类立式注塑模具结构
CN204076701U (zh)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CN201320825Y (zh) 注塑模具
CN104149294B (zh) 侧抽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CN204076682U (zh) 二次侧抽芯机构
CN101491932A (zh) 一种带活动隔离片的双色注塑模具及制备方法
CN105500639A (zh) 一种可实现多方向抽芯的机构和抽芯方法
CN110722747A (zh) 一种顶出效果好的注塑模具
CN104309067A (zh) 一种模具
CN206623342U (zh) 一种塑料配件的开模的抽芯模具
CN202388706U (zh) 模具结构
CN201669860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滑块组合结构
CN202702512U (zh) 一种用于制作plc盖的注塑模具
CN105034291A (zh) 一种滑块差动式脱模机构
CN202742631U (zh) 注塑模具
CN203712914U (zh) 一种橡胶衬套的内外同步顶出硫化模具
CN206416428U (zh) 一种可实现多层注塑的阶梯式模具结构
CN202293240U (zh) 注塑模具的顶出机构
CN203680748U (zh) 一种可对膜片进行定位的模具
CN204076683U (zh) 内抽式侧抽芯机构
CN108000818A (zh) 双色模脱模顶出装置及其脱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32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