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37801U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037801U CN204037801U CN201420396103.XU CN201420396103U CN204037801U CN 204037801 U CN204037801 U CN 204037801U CN 201420396103 U CN201420396103 U CN 201420396103U CN 204037801 U CN204037801 U CN 2040378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destal
- stem
- group
- wheel crotch
- joi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轮叉架上端组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其中,前轮叉架与把手立管间设有一组接座,组接座包含有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第一座体组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二座体可提供把手立管的穿套,把手立管可依第二座体上下伸缩动作,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一侧以一轴销枢接在一起,第二座体可依轴销旋转,第一座体另一侧设有一快拆扣压件,第二座体另一侧形成一扣合端,第一座体的快拆扣压件可扣合于第二座体的扣合端,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牢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令把手立管得以组接在前轮叉架上端,使把手立管与前轮叉架在同一轴线上。本实用新型使用安全,操作方便、顺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特别是针对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收合构造予以设计,提供一种使用安全,操作方便、顺手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背景技术
早期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折收(如申请人前所申请的第098208607号「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竖管」新型专利),主要是于把手立管与前轮叉架间设有一折叠器,令把手竖管可依折叠器向下旋转180度折收叠靠于车架一侧。
上述早期折叠式自行车把手的折收,由于把手立管是依折叠器向下旋转180度折收叠靠于车架一侧,因此把手立管上所设的把手及把手上所设的配件将随同把手立管向下旋转折收叠靠于车架一侧,以致将徒增自行车折叠后的宽度与体积,而不利于携带及大量的储运;同时,该折叠器的操作使用并不顺手、方便。
为改进上述早期折叠式自行车的把手折收构造所存在的缺失,申请人于是设计了第102214197号「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新型专利,其主要是于前轮叉架上端设有一快拆组接件,快拆组接件另一端设有一束接口,该束接口向右向后偏移延伸于车架右侧,束接口可提供把手立管的穿设及束接;借此,把手立管可以向下缩降于车架右侧,并令把手立管上端的把手可收合于折叠后的车架上方,使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及减少储运空间。
上述第102214197号「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新型专利,虽然有助于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提供更方的便携带及有利于减少储运空间;但,由于快拆组接件用以束接把手立管的束接口是向右向后偏移延伸于车架右侧,因此把手立管与前轮叉架并不在同一轴线上,以致于除了将造成视觉上的障碍外,且在骑乘转向操作上亦有安全性的疑 虑。
实用新型内容
为改善上述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所存在的缺失,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其使用安全,操作方便、顺手。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轮叉架上端组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其中:
前轮叉架与把手立管间设有一组接座,组接座包含有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第一座体组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二座体可提供把手立管的穿套,把手立管并可依第二座体上下伸缩动作,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一侧以一轴销枢接在一起,第二座体并可依轴销旋转,第一座体另一侧设有一快拆扣压件,第二座体另一侧形成一扣合端,第一座体的快拆扣压件可扣合于第二座体的扣合端,令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牢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令把手立管得以组接在前轮叉架上端,并使把手立管与前轮叉架在同一轴线上。
借由上述构造,松放快拆扣压件并旋转把手立管带动第二座体依轴销向一侧旋转,令把手立管偏移至折叠式车架一侧,然后可将把手立管向下降缩至折叠式车架一侧,进而可提供一使用安全,操作方便、顺手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1A是图1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A是图2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接座立体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接座立体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接座立体图(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接座及把手立管、前轮叉架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松放组接座,并旋转把手立管,使把手立管偏转 至折叠式车架一侧的动作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把手立管向下缩降收合于折叠式车架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立管及伸缩管立体分解图。
图9A是图9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立管及伸缩管立体组合图。
图10A是图10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立管及伸缩管平面剖视图。
图11A是图11所示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立管及伸缩管平面剖视图,及伸缩管调整高度的动作示意图。
图12A是图12所示I-I剖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折叠式车架
11前轮叉架
20把手立管
20A伸缩管
21导轨
22定位凸块
23限位螺栓
24快拆束紧件
25制动杆
26定位槽
27导轨
28导槽
30把手
40组接座
40A第一座体
40B第二座体
41轴销
42快拆扣压件
43扣合端
44轴向定位槽
45定位凹槽
46限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包括一折叠式车架10,折叠式车架10的前轮叉架11上端组接有一把手立管20,把手立管20上端组接有一把手30;其中,前轮叉架11与把手立管20间设有一组接座40。
如图3、图4、图5所示,组接座40包含有第一座体40A与第二座体40B;第一座体40A组接于前轮叉架11上端,第二座体40B可提供把手立管20的穿套,把手立管20并可依第二座体40B上下伸缩动作(如图8所示),第一座体40A与第二座体40B一侧以一轴销41枢接在一起,第二座体40B并可依轴销41旋转,第一座体40A另一侧设有一快拆扣压件42,第二座体40B另一侧形成一扣合端43;如图5所示,第一座体40A的快拆扣压件42可扣合于第二座体40B的扣合端43,令第一座体40A与第二座体40B牢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令把手立管20以组接在前轮叉架11上端,并使把手立管20与前轮叉架11在同一轴线上(请同时参阅图1所示)。
如图3、图4所示,上述组接座40较佳的实施例,是于第二座体40B上设有轴向定位槽44,配合把手立管20在对应轴向定位槽44的位置设有一导轨21(请同时参阅图1、图2所示),令把手立管20可顺利的依第二座体40B进行轴向伸缩动作(如图8所示),并避免把手立管20径向旋转。
如图3、图4所示,上述组接座40较佳的实施例,是于第一座体40A上缘设有一定位凹槽45(如图10A所示),配合把手立管20在对应定位凹槽45的位置设有一定位凸块22(请同时参阅图1、图2所示),令把手立管20在向上伸展并组接完成时,该后定位凸块22(如图2A所示)恰可卡落于定位凹槽45(如图1、图6所示),以提供把手立管20一径向旋 转制动力,而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如图6所示,上述组接座40较佳的实施例,于第二座体40B下缘设有一限位凹槽46,配合把手立管20在对应限位凹槽46的位置螺锁一限位螺栓23(请同时参阅图2A所示),令把手立管20在向上伸展并组接完成时,该限位螺栓23恰可卡抵于限位凹槽46(如图6所示),以避免把手立管20被抽离第二座体40B。
如图7、图8所示,当欲缩降把手立管20时,首先将快拆扣压件42松放,使第二座体40B的扣合端43脱离与快拆扣压件42扣合关系;接着,将把手立管20些微上提,使把手立管20的定位凸块22脱离第一座体40A的定位凹槽45(如图1A所示),并旋转把手立管20带动第二座体40B依轴销41向一侧旋转,令把手立管20偏移至折叠式车架10一侧;然后,把手立管20即可向下降缩至折叠式车架10一侧(如图8所示)。
必须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快拆扣压件42并不一定设于第一座体40A一侧,同样的上述扣合端43并不一定设于第二座体40B一侧;换句话说,亦可将快拆扣压件42设于第二座体40B一侧,而将扣合端43设于第一座体40A一侧。
如图9、图10所示,上述把手立管20较佳的实施例,包含有一伸缩管20A,该伸缩管20A恰可穿设于把手立管20内,伸缩管20A并可依位于把手立管20内上下伸缩调整高度(请同时参阅图12所示),把手立管20上端设有一快拆束紧件24,快拆束紧件24可紧束伸缩管20A(如图10所示),以固定调整后的伸缩管20A,伸缩管20A上端则可提供把手30的组接。
如图11、图11A、图12所示,上述把手立管20及伸缩管20A较佳的实施例,是于把手立管20内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轨27,而于对应导轨27(如图9所示)的伸缩管20A外管壁设有一由上往下延伸的导槽28,令伸缩管20A可依位于把手立管20内上下伸缩调整高度,并可防止伸缩管20A转动,以保持把手30的正位角度,而有助于提高骑乘的安全性。
如图12、图12A所示,松放把手立管20上端所设快拆束紧件24对伸缩管20A的束紧作用,并将制动杆26脱离伸缩管20A外管身所设定位 槽27的卡掣(再如图9A所示),伸缩管20A即可上下伸缩调整,而视骑乘者身材调整自行车把手30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提高骑乘舒适性及安全性。
从以上所述及附图的实施例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确可将把手立管20缩降于折叠式车架10一侧,及将把手30旋转平行于折叠式车架10上方,因此相较于现有折叠式自行车,能更进一步缩小折叠后的车架宽度与体积,而有助于减少储运空间,及有助于更方便携带,并提供一种使用安全,操作方便、顺手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同时,本实用新型可视骑乘者身材调整把手30高度,以符合最佳骑乘姿势,因此较于现有折叠式自行车,确有助于提高骑乘舒适性与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Claims (4)
1.一种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折叠式车架,折叠式车架的前轮叉架上端组接有一把手立管,把手立管上端组接有一把手;其中,前轮叉架与把手立管间设有一组接座,组接座包含有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第一座体组接于前轮叉架上端,第二座体可提供把手立管的穿套,把手立管并可依第二座体上下伸缩动作,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一侧以一轴销枢接在一起,第二座体并可依轴销旋转,第一座体另一侧设有一快拆扣压件,第二座体另一侧形成一扣合端,第一座体的快拆扣压件可扣合于第二座体的扣合端,令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牢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令把手立管得以组接在前轮叉架上端,并使把手立管与前轮叉架在同一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接座的第二座体上设有轴向定位槽,轴向定位槽所对应的把手立管设有一导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接座的第一座体上缘设有一定位凹槽,定位凹槽所对应的把手立管设有一定位凸块,把手立管在向上伸展并组接完成时,该后定位凸块恰可卡落于定位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接座的第二座体下缘设有一限位凹槽,限位凹槽所对应的把手立管设有一限位螺栓,把手立管在向上伸展并组接完成时,该限位螺栓恰可卡抵于限位凹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96103.XU CN204037801U (zh) | 2014-07-17 | 2014-07-17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96103.XU CN204037801U (zh) | 2014-07-17 | 2014-07-17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37801U true CN204037801U (zh) | 2014-12-24 |
Family
ID=52238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96103.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37801U (zh) | 2014-07-17 | 2014-07-17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3780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53233A (zh) * | 2014-07-17 | 2016-01-20 | 吕文慈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
-
2014
- 2014-07-17 CN CN201420396103.XU patent/CN204037801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53233A (zh) * | 2014-07-17 | 2016-01-20 | 吕文慈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09536A (zh) | 一种便携式婴儿推车 | |
CN204037801U (zh)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 |
CN105253233A (zh)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收合构造 | |
TWM514427U (zh) | 折疊自行車結構 | |
CN203780711U (zh)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 | |
US10272967B2 (en) | Folding fender | |
CN204110217U (zh) | 一种电动车折叠儿童座垫装置 | |
TWM490999U (zh) | 摺疊式自行車把手收合構造 | |
TWI545049B (zh) | Folding bike structure | |
DE202008013079U1 (de) | Zusammenklappbares Fahrrad | |
CN201849507U (zh) | 储物篮及具有储物篮的儿童车 | |
CN208470027U (zh) | 一种可拆分架及可拆分自行车 | |
CN202234161U (zh) | 一种折叠床 | |
CN203601486U (zh) | 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构造 | |
CN204821918U (zh) | 折叠自行车结构 | |
TWI665122B (zh) | 多功能折疊式自行車結構 | |
CN210248748U (zh) | 一种拉杆箱 | |
CN203753295U (zh) | 自行车 | |
CN211281331U (zh) | 一种具有载物折叠功能的自行车 | |
CN206231532U (zh) | 一种折叠自行车 | |
TWM466852U (zh) | 折疊式自行車把手構造 | |
CN2539686Y (zh) | 伸缩式自行车 | |
TWM521035U (zh) | 可兼具伸縮及折疊之自行車車架結構(二) | |
CN105346662A (zh) | 一种方便收放的自行车脚蹬 | |
CN207311730U (zh) | 一种新型自行车紧固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13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