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12957U - 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 - Google Patents

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12957U
CN204012957U CN201420436186.0U CN201420436186U CN204012957U CN 204012957 U CN204012957 U CN 204012957U CN 201420436186 U CN201420436186 U CN 201420436186U CN 204012957 U CN204012957 U CN 204012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lix
main part
insulator
recess
coi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3618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岩康文
山口宽太
北野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kawa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skawa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kawa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Yaskawa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12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12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0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boards, i.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or similar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实现了螺旋线的绕线作业的自动化。在旋转电机(1)的层叠铁芯(5)安装的绝缘体(6)具有:框状的主体部(610),其包围层叠铁芯(5)的周围,螺旋线(7)卷绕于该主体部;和第1凸缘部(620)及第2凸缘部(630),它们设置于主体部(610)的开口侧两端部,第2凸缘部(630)具备以向主体部(610)侧切入的方式设置的第1凹部(64)。并且,第2凸缘部(630)具备与第1凹部(64)相邻地设置的突起部(66)。

Description

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
技术领域
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结构:缠绕有螺旋线的绝缘体由2个树脂性绝缘部件的嵌合体构成,各树脂制绝缘部件具备与层叠铁芯的齿的侧面对置的长边部、和与层叠铁芯的两端面对置的短边部。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8/099659号
近年来,从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等观点出发,期望螺旋线向绝缘体的绕线作业的自动化。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没有特别顾及到绕线作业的自动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实现螺旋线的绕线作业的自动化的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观点,应用一种绝缘体,其安装于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所述绝缘体具有:框状的主体部,其包围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围,且螺旋线卷绕于该主体部;和凸缘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开口侧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凸缘部具备以向所述主体部侧切入的方式设置的至少1个凹部。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观点,应用一种绝缘体,其安装于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所述绝缘体具有:框状的主体部,其包围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围,且螺旋线卷绕于该主体部;和凸缘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开口侧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凸缘部具备:以向所述主体部侧切入的方式设置的至少1个凹部、以及与所述凹部相邻设置的至少1个突起部,在所述主体部上卷绕的螺旋线的卷绕结束侧部分插入于所述凹部,插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螺旋线的所述卷绕结束侧部分缠绕于所述突出部,并且,所述凹部的径向位置与在所述主体部上卷绕的所述螺旋线的卷绕开始侧部分的径向位置相同。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观点,应用一种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安装于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所述绝缘体具有:供螺旋线卷绕的构件;供在所述卷绕的构件上卷绕的所述螺旋线的卷绕结束侧部分插入的构件;和供插入于所述插入的构件的所述螺旋线的所述卷绕结束侧部分弯折并进行缠绕的构件。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观点,应用一种结线基板,所述结线基板用于对分别卷绕于多个绝缘体的所述螺旋线的端部进行结线,所述绝缘体具有供螺旋线卷绕的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具备:以向所述主体部侧切入的方式设置的至少1个凹部、与所述凹部相邻地设置的至少1个突起部、以及突起方向的高度方向尺寸与所述突起部相同的支承部,所述结线基板具有:多个导电部件,它们与所述多个绝缘体的所述螺旋线的所述端部连接;和绝缘部件,其覆盖所述多个导电部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绝缘部件具备:收纳所述突起部的凹状的第1收纳部;和收纳所述支承部的凹状的第2收纳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螺旋线的绕线作业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框架、定子及结线基板的结构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表示框架和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绝缘体安装于层叠铁芯体之前的状态的、用于说明层叠铁芯体和绝缘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将绝缘体安装于层叠铁芯体之后的状态的、用于说明层叠铁芯体和绝缘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对绕线作业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对绕线作业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结线基板上设置的第1收纳部和第2收纳部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在第1收纳部收纳有突起部并在第2收纳部收纳有支承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旋转电机;
2:定子;
3:转子;
2A:定子结合体;
5:层叠铁芯体(定子铁芯);
6:绝缘体;
7:螺旋线;
7a:螺旋线端部;
7s:卷绕开始侧部分;
7e:卷绕结束侧部分;
10:旋转轴;
15:树脂模制部;
64:第1凹部;
66:突起部;
100:结线基板(结线部);
102:第1收纳部;
103:第2收纳部;
110:导电部件;
120:绝缘部件;
610:主体部;
620:第1凸缘部;
630:第2凸缘部;
670: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是所谓的内转子型电动机,其具有定子2和转子3,并且转子3配置于定子2的内部。
并且,旋转电机1具有:设置于定子2内周侧(内侧)的旋转轴10、设置于定子2的外周侧(外侧)的大致圆筒形的框架4、负载侧托架11、以及负载相反侧托架13。旋转轴10被负载侧轴承12和负载相反侧轴承14支承成绕沿轴向(图1中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k旋转自如,其中,负载侧轴承12的外圈嵌合于负载侧托架11,负载相反侧轴承14的外圈嵌合于负载相反侧托架13。负载侧托架11以堵塞框架4的负载侧(图1中右侧)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于框架4的负载侧端部。负载相反侧托架13以堵塞框架4的负载相反侧(轴向的一侧。图1中左侧)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于框架4的负载相反侧端部。
转子3设置于旋转轴10的外周面,并在旋转轴10的径向(以下适当称为“旋转轴径向”)上与定子2的内周面以隔开磁空隙的方式对置配置。该转子3具有:固定于旋转轴10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筒形的转子铁芯8、和埋入于转子铁芯8的永磁体9。
定子2具有:多个层叠铁芯体5(定子铁芯);多个绝缘体6,它们分别安装于多个层叠铁芯体5;多根螺旋线7,它们分别卷绕于多个绝缘体6。具体地说,定子2具有12个层叠铁芯体5、绝缘体6以及螺旋线7的组装体200,这12个组装体200呈大致圆环状连结而构建出定子2。在12个绝缘体6的负载相反侧设置有大致圆环形的结线基板100(结线部),该结线基板100以规定的结线图案对12根螺旋线7各自的端部7a(以下适当称为“螺旋线端部7a”)进行结线处理。各螺旋线端部7a借助焊料H被固定于结线基板100。结线基板100和12根螺旋线7等被由被压入的树脂形成的树脂模制部15一体覆盖,从而利用定子2、结线基板100和树脂模制部15构成定子结合体2A。
<层叠铁芯体>
如图4所示,层叠铁芯体5具备:大致圆弧状的轭部51、齿基部52和齿端部53。齿基部52以从轭部51向内周侧(图4(a)中纸面近前侧、图4(b)中纸面进深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齿端部53形成为从齿基部52的末端向与层叠方向(图4(a)(b)中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图4(a)(b)中上下方向)的两侧呈凸缘状突出。
<绝缘体>
如图4所示,绝缘体6具有使用共同的模具成型出的彼此形状相同的2个绝缘部件60、60,绝缘体6由这2个绝缘部件60、60的嵌合体(参照后述的图5(a)(b))构成。各绝缘部件60具有主体部片61、第1凸缘部片62、第2凸缘部片63,所述主体部片61、第1凸缘部片62、以及第2凸缘部片63经树脂成型被一体化而构成各绝缘部件60。
主体部片61具备:长边部61a;第1短边部61b,其设置于长边部61a的一端侧;和第2短边部61c,其设置于长边部61a的另一端侧并形成得比第1短边部61b短。
第1凸缘部片62形成为沿着主体部片61的一侧(图4(a)中纸面近前侧、图4(b)中纸面进深侧)的端缘向主体部片61的外周侧呈凸缘状突出。
第2凸缘部片63形成为沿着主体部片61的另一侧(图4(a)中纸面进深侧、图4(b)中纸面近前侧)的端缘向主体部片61的外周侧呈凸缘状突出。另外,第2凸缘部片63比上述第1凸缘部片62向主体部片61的外周侧突出得多。该第2凸缘部片63具备:第1凹部64(凹部)、第2凹部65、突起部66、第1支承部片67和第2支承部片68。
第1凹部64被设置成:在第2凸缘部片63的与上述第1短边部61b对应的一侧,向主体部片61侧、即与上述第2短边部61c对应的一侧切入。
第2凹部65被设置成:在第2凸缘部片63的与上述第2短边部61c对应的一侧,向主体部片61侧、即与上述第1短边部61b对应的一侧切入。
突起部66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并被设置成:在第2凸缘部片63的与上述第1短边部61b对应的一侧与上述第1凹部64相邻,并向主体部片61侧的相反侧、即与上述第2短边部61c对应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
第1支承部片67被设置成:在第2凸缘部片63的与上述第1短边部61b对应的一侧与上述第1凹部64相邻,并向主体部片61侧的相反侧、即与上述第2短边部61c对应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该第1支承部片67具备侧视观察时呈大致五边形形状那样的、在顶部具有平坦面的四棱柱形状。
第2支承部片68被设置成:在第2凸缘部片63的与上述第2短边部61c对应的一侧与上述第2凹部65相邻,并向主体部片61侧的相反侧、即与上述第1短边部61b对应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该第2支承部片68具备侧视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形状那样的、顶部尖的大致四棱柱形状。
上述结构的2个绝缘部件60、60以下述方式安装于层叠铁芯体50:在以形成为彼此点对称的形状的方式而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旋转180度的状态下,彼此的主体部片61、61从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夹持齿基部52。由此,2个绝缘部件60、60彼此的嵌合部(未图示)相互嵌合,形成绝缘体6。如图5所示,在该绝缘体6中,通过2个主体部片61、61配合来形成主体部610,通过2个第1凸缘部片62、62配合来形成第1凸缘部620,通过2个第2凸缘部片63、63配合来形成第2凸缘部630。
主体部610形成为大致四边框状、即中空的大致四棱柱状,在其中空部611配置有层叠铁芯体5的齿基部52。换言之,层叠铁芯体5的齿基部52的周围被主体部610包围。上述螺旋线7围绕在该主体部610的周围,并一边从该主体部610的径向(以下适当称为“主体部径向”)内侧向外侧层叠一边进行卷绕(参照后述的图6和图7)。另外,该主体部61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供螺旋线卷绕的构件。
第1凸缘部620形成为沿着主体部610的中空部611的一个开口侧(图5(a)中纸面近前侧、图5(b)中纸面进深侧)的端缘向主体部610的外周侧呈凸缘状突出。
第2锷部630形成为沿着主体部610的中空部611的另一开口侧(图5(a)中纸面进深侧、图5(b)中纸面近前侧)的端缘向主体部610的外周侧呈凸缘状突出。该第2锷部630在主体部径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具备各1个上述第1凹部64、上述第2凹部65、上述突起部66、以及通过上述第1支承部片67和上述第2支承部片68配合形成的支承部670。而且,在第2凸缘部630,位于主体部径向一侧的1个突起部66(第1突起部)、1个第1凹部64(第1凹部)、1个支承部670及1个第2凹部65,和位于主体部径向另一侧的1个突起部66(第2突起部)、1个第1凹部64(第2凹部)、1个支承部670及1个第2凹部65配置在彼此点对称的位置。
在2个第2凹部65中的一方的第2凹部65插入有在主体部610的周围卷绕的螺旋线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参照后述的图6(a)等)。
在2个第1凹部64中的、与插入有上述螺旋线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的第2凹部65相同侧的第1凹部64,插入有在主体部610的周围卷绕的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参照后述的图6(a)等)。另外,该第1凹部6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供螺旋线的卷绕结束侧部分插入的构件。并且,第1凹部64的主体部径向位置与上述螺旋线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的主体部径向位置大致相同。
在2个突起部66中的、与插入有上述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的第1凹部64相同侧的突起部66,弯折地缠绕该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另外,该突起部6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供螺旋线的卷绕结束侧部分弯折并进行缠绕的构件。
支承部670的突出方向的高度方向尺寸与突出部66的突出方向的高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支承部670的顶面和突出部66的顶面形成在大致同一面上。
<定子的构建>
这里,在构建上述定子2时,组装了12个上述组装体200。通过在将绝缘体6安装于层叠铁芯体5后,在该绝缘体6的主体部610的周围卷绕螺旋线7,来组装各组装体200。
以下,参照图6及图7,对在绝缘体6的主体部610的周围卷绕螺旋线7的绕线作业进行说明。
在图6和图7中,在绕线作业中,线圈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被插入于第2凹部65,螺旋线7从卷绕开始侧依次围绕主体部610的周围并一边从主体部径向内侧向外侧层叠一边进行缠绕(参照图6(a)(b))。此时,在本例中,螺旋线7的第1层卷绕是在主体部610的周围的主体部径向内侧,从第2凸缘部630侧朝向第1凸缘部620侧卷绕,第2层卷绕是在主体部610的周围的比第1层卷绕靠主体部径向外侧,从第1凸缘部620侧朝向第2凸缘部630侧卷绕。然后,在主体部610的周围的比上一层卷绕靠主体部径向外侧,重复卷绕出从第2凸缘部630侧朝向第1凸缘部620侧卷绕的层、和从第1凸缘部620侧朝向第2凸缘部630侧卷绕的层。另外,在本例中,螺旋线7的最终层卷绕是在主体部610的周围的比上一层卷绕靠主体部径向外侧,从第2凸缘部630侧朝向第1凸缘部620侧卷绕。而且,当螺旋线7以规定的圈数围绕在主体部610的周围而直到卷绕结束侧时,缠绕到第1凸缘部620侧的主体部径向外侧的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被大幅地扭转弯曲至第2凸缘部630侧的主体部径向内侧,并被插入于第1凹部64(参照图7(a))。然后,被插入于第1凹部64的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挂在突起部66上并再次向相反侧(主体部方向外侧)大幅地扭转弯曲(参照图7(b))。由此,螺旋线7被卡定于第2凸缘部630。
如上所述那样,通过在安装于层叠铁芯体5的绝缘体6的主体部610的周围卷绕螺旋线7来组装组装体200。而且,以同样的方法组装而成的12个组装体200以将层叠铁芯体5的轭部51侧(绝缘体6的第2凸缘部630侧)作为与旋转轴径向外侧对应的一侧并连结成大致圆环状,由此构建出定子2。
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如上所述地构建出的定子2被安装于框架4的内周侧(由此,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然后,在定子2的12个绝缘体6的负载相反侧安装上述结线基板100。
<结线基板>
如图2所示,结线基板100具有12个大致圆弧状(或大致圆环状)的导电部件110和大致圆环状的绝缘部件120。
12个导电部件110利用焊料H而与分别在定子2的12个绝缘体6上卷绕的12根螺旋线7各自的端部7a连接起来。在该例中,12个导电部件110以在半径方向上形成为4层的方式被配置成大致同心圆状。
例如通过树脂材料的嵌件成型来形成绝缘部件120,并且绝缘部件120覆盖了上述12个导电部件11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该绝缘部件120以使各导电部件110处于与上述轴心k的方向大致垂直的同一平面上的方式固定于规定的位置,并确保各导电部件110间的绝缘。
并且,如图8所示,在结线基板100的与负载侧(定子2侧)对应的面配置的绝缘部件120设置有12个凹状的第1收纳部102和12个凹状的第2收纳部103。
12个第1收纳部102在配置于结线基板100的与负载侧对应的面的绝缘部件120的外周侧,在圆周方向上以大致均等的间隔设置。在对定子2安装结线基板100时,这12个第1收纳部102收纳定子2的12个绝缘体6的上述突起部66(也参照后述的图9)。
12个第2收纳部103在配置于结线基板100的与负载侧对应的面的绝缘部件120的外周侧,以分别与上述12个第1收纳部102相邻的方式设置。在对定子2安装结线基板100时,这12个第2收纳部103收纳定子2的12个绝缘体6的上述支承部67(也参照后述的图9)。
<结线基板与螺旋线端部的结线>
这里,对结线基板100与螺旋线端部7a的结线步骤进行说明。
即,当如上所述地在框架4的内周侧安装定子2时,将卷绕在该定子2的各绝缘体6上的各螺旋线7的与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对应的各螺旋线端部7a、即合计24根螺旋线端部7a分别沿着上述轴心k的方向向负载相反侧引出。之后,将结线基板100配置于定子2的12个绝缘体6的负载相反侧,并使上述被引出的各螺旋线端部7a经由设置于绝缘部件120的锥形孔贯通对应的导电部件110的贯通孔。然后,如图9所示,以在上述第1收纳部102收纳有上述突起部66,并在上述第2收纳部103收纳有上述支承部670的方式,将结线基板100固定于定子2的12个绝缘体6。之后,将各螺旋线端部7a切断不需要的部分,以使其成为从各导电部件110的结线侧表面稍稍突出的程度的长度。然后,进行锡焊,借助焊料H将各螺旋线端部7a固定于各导电部件110。如上所述,完成了上述共计24根螺旋线端部7a向结线基板100的结线(由此,成为如图2所示的状态)。
<旋转电机的完成>
然后,使用适当的方法利用由被压入的树脂形成的树脂模制部15一体覆盖结线基板100和定子2的12根螺旋线7等,利用定子2、结线基板100和树脂模制部15构成定子结合体2A。之后,对定子结合体2A安装负载侧托架11和负载相反侧托架13,进而对设置于负载侧托架11的负载侧轴承12和设置于负载相反侧托架13的负载相反侧轴承14安装已安装有转子3的旋转轴10,由此完成旋转电机1。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地,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体6在主体部610的周围卷绕有螺旋线7。螺旋线7一边从卷绕开始侧依次围绕主体部610的周围一边进行缠绕。然后,当螺旋线7以规定的圈数围绕在主体部610的周围而直到卷绕结束侧时,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在使这样的绕线作业自动化的情况下,螺旋线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在重复围绕的过程中被后续的螺旋线7向主体部径向内侧按压,因此不会存在特别大幅松开的情况。另一方面,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没有上述那样的按压,因此即使在卷绕时一边增加适当的张紧力一边进行缠绕,也可能在绕线作业的结束后松开而绕线形状走样。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利用带对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进行固定等,从而绕线作业的自动化变得困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610的中空部611的开口侧设置有第2凸缘部630,在第2凸缘部630设置有向主体部610侧切入的第1凹部64。由此,在上述绕线作业的结束时,将被卷绕的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在插入于上述第1凹部64后扭转弯曲,由此能够将螺旋线7容易且稳定地卡定于第2凸缘部630。其结果为,即使不使用带等也能够防止如上所述的绕线形状的走样,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绕线作业的自动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第2凸缘部630具备与第1凹部64相邻地设置的突起部66。由此,将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在插入于第1凹部64后,挂在与该第1凹部64相邻的突起部66并扭转弯曲,由此能够将螺旋线7可靠地卡定于第2凸缘部63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构成主体部610的主体部片61和构成第2凸缘部630的第2凸缘部片63通过树脂成型而被一体化。由此,能够将具备主体部片61和第2凸缘部片63的绝缘部件60作为树脂成型件而容易地一体形成。并且,只在以往结构的第2凸缘部新添加突起和凹部就够了,树脂成型时所使用的模具的变更也能够抑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其结果为,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螺旋线7在主体部610的周围,一边从主体部径向内侧向外侧层叠一边进行卷绕。其结果为,如上所述那样,螺旋线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位于主体部径向内侧,相对地,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侧部分7e位于比卷绕开始侧部分7s靠主体部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第2凸缘部630的上述第1凹部64的主体部径向位置与上述螺旋线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的主体部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由此,将缠绕至主体部径向外侧的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部分7e在大幅地扭转弯曲至主体部径向内侧并插入于第1凹部64后,再次在突起部66向相反侧大幅地扭转弯曲。通过形成这样的大幅地折曲而成的形状,能够进一步牢固地将螺旋线7卡定于第2凸缘部63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在第2凸缘部630,位于主体部径向一侧的1个突起部66及1个凹部64、和位于主体部径向另一侧的1个突起部66及1个凹部64配置在彼此点对称的位置。而且,绝缘体6由分别具备突起部66和第1凹部64的2个绝缘部件60的嵌合体构成。此时,通过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将各绝缘部件60形成为完全相同的形状,能够通过模具的共用化实现成本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绝缘体6的第2凸缘部630具备高度方向尺寸与突起部66大致相同的支承部670。并且,结线基板100具备收纳突起部66的凹状的第1收纳部102和收纳支承部670的凹状的第2收纳部103。由此,在对设置于定子2的、完成了上述绕线作业的12个绝缘体6安装绝缘基板100时,通过在第1收纳部102收纳突起部66,并在第2收纳部103收纳支承部670,能够可靠地进行结线基板100相对于定子2的在圆周方向上的定位。并且此时,支承部670的高度方向尺寸与突起部66大致相同,由此,在突起部66及支承部670向上述2个收纳部102、103收纳时,还能够一并进行结线基板100相对于定子2的在高度方向(换句话说是定子2的轴线方向)上的定位。而且此时,能够使绝缘体6的支承部670和突起部66大致同时地紧贴结线基板100进行固定。由此,在绝缘体6中,上述第1凹部64的敞开侧被结线基板100封闭而形成封闭空间,被插入到与突起部66相邻的上述第1凹部64的螺旋线7的卷绕结束部分7e成为贯穿该封闭空间并被限制在与结线基板100之间的状态(参照图9)。其结果为,在绝缘体6中能够更可靠地保持绕线形状。
<变形例等>
另外,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内容,在不脱离其主旨和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通过12个组合体200呈大致圆环状连结来构建定子2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连结比12个少的个数或多的个数的组合体200来构建定子2。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突起部66的高度方向尺寸和支承部670的高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突起部66的高度方向尺寸和支承部670的高度方向尺寸也可以不同。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凹部64的主体部径向位置和螺旋线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的主体部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第1凹部64的主体部径向位置和螺旋线7的卷绕开始侧部分7s的主体部径向位置也可以不同。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如下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绝缘体6由彼此相同形状的2个绝缘部件60、60构成,在第2凸缘部630,位于主体部径向一侧的1个突起部66及1个凹部64、和位于主体部径向另一侧的1个突起部66及1个凹部64配置在彼此点对称的位置。然而,在绝缘体与上述相同地由2个绝缘部件构成的情况下,2个绝缘部件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形状,在凸缘部,位于主体部径向一侧的突起部及凹部、和位于主体部径向另一侧的突起部及凹部也可以不配置在彼此点对称的位置。并且,在绝缘体与上述相同地由2个绝缘部件构成的情况下,2个绝缘部件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形状,在凸缘部,只在主体部径向一侧配置突起部及凹部。并且,绝缘体也可以由1个绝缘部件或3个以上的绝缘部件构成。而且,在绝缘体由1个绝缘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在凸缘部,可以在主体部径向一侧及另一侧各配置1个突起部和凹部,或者只在主体部径向一侧配置突起部和凹部。并且,在绝缘体由1个绝缘部件构成的情况下,该绝缘体的主体部和凸缘部既可以通过树脂成型而被一体化,也可以形成为分体。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绝缘部件40的主体部片61和第2凸缘部片63通过树脂成型而被一体化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绝缘部件40的主体部61和第2凸缘部片63也可以形成为分体。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与第1凹部64相邻地设置突起部66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突起部66并非必要的,也可以应用于没有突起部66的情况。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在主体部610的开口侧两端部设置有2个凸缘部620、630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主体部610的开口侧两端部只设置1个凸缘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旋转电机1是在定子2的内部配置转子3的内转子型电动机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旋转电机为在定子2的外部配置转子3的、所谓外转子型电动机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应用于旋转电机为发电机的情况。
并且,除了以上已经说明的以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方法来利用。
此外,虽未一一举例示出,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添加各种变更来实施。

Claims (12)

1.一种绝缘体,其安装于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所述绝缘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
框状的主体部,其包围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围,且螺旋线卷绕于该主体部;和
凸缘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开口侧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凸缘部具备以向所述主体部侧切入的方式设置的至少1个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具备与所述凹部相邻地设置的至少1个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凸缘部通过树脂成型而被一体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凸缘部通过树脂成型而被一体化。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上卷绕的螺旋线的卷绕结束侧部分插入于所述凹部,
插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螺旋线的所述卷绕结束侧部分缠绕于突出部,
并且,
所述凹部的径向位置与在所述主体部上卷绕的所述螺旋线的卷绕开始侧部分的径向位置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上卷绕的螺旋线的卷绕结束侧部分插入于所述凹部,
插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螺旋线的所述卷绕结束侧部分缠绕于突出部,
并且,
所述凹部的径向位置与在所述主体部上卷绕的所述螺旋线的卷绕开始侧部分的径向位置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上卷绕的螺旋线的卷绕结束侧部分插入于所述凹部,
插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螺旋线的所述卷绕结束侧部分缠绕于突出部,
并且,
所述凹部的径向位置与在所述主体部上卷绕的所述螺旋线的卷绕开始侧部分的径向位置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缘部,位于径向一侧的1个第1突起部及1个第1凹部、和位于径向另一侧的1个第2突起部及1个第2凹部配置在彼此点对称的位置。
9.一种绝缘体,其安装于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所述绝缘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
供螺旋线卷绕的构件;
供在所述卷绕的构件上卷绕的所述螺旋线的卷绕结束侧部分插入的构件;和
供插入于所述插入的构件的所述螺旋线的所述卷绕结束侧部分弯折并进行缠绕的构件。
10.一种定子结合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结合体具有:
定子,其具备多个权利要求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绝缘体;
结线部,其设置于所述多个绝缘体的轴向一侧,对该多个绝缘体的所述螺旋线的端部进行结线;和
树脂模制部,其覆盖所述结线部和所述多个定子绕线,
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凸缘部还具备支承部,所述支承部的突起方向的高度方向尺寸与所述突起部相同,
所述结线部具备:
收纳所述突起部的凹状的第1收纳部;和
收纳所述支承部的凹状的第2收纳部。
1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具有: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子结合体;
设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的旋转轴;和
固定于所述旋转轴的转子。
12.一种结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线基板用于对分别卷绕于多个绝缘体的所述螺旋线的端部进行结线,所述绝缘体具有供螺旋线卷绕的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具备:以向所述主体部侧切入的方式设置的至少1个凹部、与所述凹部相邻地设置的至少1个突起部、以及突起方向的高度方向尺寸与所述突起部相同的支承部,
所述结线基板具有:
多个导电部件,它们与所述多个绝缘体的所述螺旋线的所述端部连接;和
绝缘部件,其覆盖所述多个导电部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绝缘部件具备:
收纳所述突起部的凹状的第1收纳部;和
收纳所述支承部的凹状的第2收纳部。
CN201420436186.0U 2013-08-06 2014-08-04 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 Active CN2040129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3660A JP5928904B2 (ja) 2013-08-06 2013-08-06 インシュレータ、固定子結合体、回転電機、及び結線基板
JP2013-163660 2013-08-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12957U true CN204012957U (zh) 2014-12-10

Family

ID=52052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36186.0U Active CN204012957U (zh) 2013-08-06 2014-08-04 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12014B2 (zh)
JP (1) JP5928904B2 (zh)
CN (1) CN20401295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6938A (zh) * 2015-05-20 2018-01-26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电机的具有接线装置的定子和具有这种定子的电机
CN110268602A (zh) * 2017-02-14 2019-09-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泵装置
CN112564366A (zh) * 2019-09-26 2021-03-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6007019T5 (de) * 2016-06-28 2019-04-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tator, Motor und Klimaanlage
JP6700211B2 (ja) * 2017-03-15 2020-05-27 アイチエレック株式会社 固定子および電動機
US11658536B2 (en) * 2020-06-04 2023-05-23 Denso Corporatio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6181U (zh) * 1987-07-21 1989-01-26
WO2008099659A1 (ja) * 2007-02-13 2008-08-21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電動機固定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永久磁石形電動機
JP5636710B2 (ja) * 2010-03-23 2014-12-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ステータ巻線構造の製造方法
EP2560269A3 (en) * 2011-08-16 2017-10-18 LG Innotek Co., Ltd. Stator of Motor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6938A (zh) * 2015-05-20 2018-01-26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电机的具有接线装置的定子和具有这种定子的电机
CN107636938B (zh) * 2015-05-20 2020-05-19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电机的具有接线装置的定子和具有这种定子的电机
CN110268602A (zh) * 2017-02-14 2019-09-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泵装置
CN110268602B (zh) * 2017-02-14 2021-08-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泵装置
CN112564366A (zh) * 2019-09-26 2021-03-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12014B2 (en) 2017-07-18
JP5928904B2 (ja) 2016-06-01
US20150042180A1 (en) 2015-02-12
JP2015033302A (ja) 2015-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12957U (zh) 绝缘体、定子结合体、旋转电机及结线基板
US7221073B2 (en) Axial gap electronic motor
US10164493B2 (en) Stator and brushless motor
US9197102B2 (en) Stator assembly for motor having hall sensor part fixed to end of tooth of stator
CN101728887B (zh) 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
US10547219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ir core coil with curved end surfaces
JP2011135640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US20150137634A1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that includes stator
JP7038894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5453881B2 (ja) モータ
JP2016208745A (ja)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固定子コイル、コイル樹脂構造体
JP2008206318A (ja) 電機子の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電機子
JP5517316B2 (ja)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ボビン及びボビンの製造方法
JP2008236978A (ja) クローポールモータ
JP4321144B2 (ja) コンデンサ電動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825498B2 (en) Armature and arma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9306435B2 (en) Stator assembly for motor with hall sensor bracket
CN203722367U (zh) 旋转电机
US8823240B2 (en)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5862869B2 (ja) モールドモータ
US20210135530A1 (en) Axial Gap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0140280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和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6092971A (ja) 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固定子巻線、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WO2020035939A1 (ja) 回転電機
JP5563876B2 (ja)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