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65465U -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65465U
CN203965465U CN201420318715.7U CN201420318715U CN203965465U CN 203965465 U CN203965465 U CN 203965465U CN 201420318715 U CN201420318715 U CN 201420318715U CN 203965465 U CN203965465 U CN 2039654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electrode
microprobe
compound
silk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187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昌健
林理文
温力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LE GA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LE GA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LE GA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LE GA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1871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654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654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654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所述复合微探针由一Pt微电极和一Ag微电极平行设置于双管玻璃管中形成双电极构成,所述双管玻璃管的末端管道经拉制均包封一段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所述双管玻璃管尖端打磨有成30至60度的锥面,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尖端端面均暴露于锥面上且Ag微电极位于Pt微电极上方,所述Ag微电极尖端端面经氯化形成Ag/AgCl端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复合微探针的方法。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微探针具有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具备进行STM图像扫描和微区二维氯离子分布测量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用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辅助的扫描微电极测量(SMET)系统,同时原位测量金属表面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 
背景技术
金属钝化膜的局部破坏及其所诱发的多种形式的局部腐蚀,如点蚀、缝隙腐蚀及应力腐蚀开裂等均与表面氯离子分布及界面微区行为密切相关。目前已提出的多种有关点蚀发生机理的模型均公认为氯离子是局部腐蚀最为关键的诱发因素。因此,发展氯离子微传感器技术,原位测量氯离子在金属表面二维方向及局部腐蚀位置微区浓度分布,对于深入了解局部腐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机理至关重要。 
STM辅助扫描微电极测量系统(SMET/STM联用技术)是在扫描微探针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扫描微探针综合测试技术,通过STM辅助SMET自动进针,可在纳米范围内精确控制扫描微探针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极大的提高了SMET测试的空间分辨率和空间灵敏度。并且由于能够同时测量样品表面不同区域具有纳米空间分辨率形貌结构和微米空间分辨率电化学活性信息,对于深入研究金属表面或金属/溶液界面的电化学不均一性与表面微观形貌结构的内在关系,揭示复杂体系电化学腐蚀的本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要同时原位测量金属表面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必须研制能同时敏感隧道电流和氯离子浓度的复合型扫描微探针,高性能复合型微探针的制备是实现金属表面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同时原位测量的要素。然而,至今国内外尚无报道有关可同时原位测量金属表面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制备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 ,解决  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所述复合微探针由一Pt微电极和一Ag微电极平行设置于双管玻璃管中形成双电极构成,所述双管玻璃管的末端管道经拉制均包封一段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所述双管玻璃管尖端打磨有成30至60度的锥面,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尖端端面均暴露于锥面上且Ag微电极位于Pt微电极上方,所述Ag微电极尖端端面经氯化形成Ag/AgCl端面,所述Pt丝尖端直径为2至5μm、所述Ag丝尖端直径为10至20μm。
进一步的,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平行间距为30至60μm。 
进一步的,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尖端的高度距离为20至40μm。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微探针尖端采用环氧树脂包封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微探针尖端包封两微电极段采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保护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通过导电银胶连接导线至测量设备。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 分别取截面直径为10-50μm、长度为3 cm的Pt丝(纯度为99.9 %)和截面直径为10-50μm、长度为3cm的Ag丝(纯度99.9%)并清洗干净;2) 选取双管玻璃管,双管间玻璃管壁厚度为100-200μm,用30%H2O2与浓硫酸按1:4比例混合的混合液清洗干净,并用烘箱烘干;3) 将处理好的双管玻璃管用玻璃管拉伸仪拉伸制备形成含有两根尖端内径为10-50μm的玻璃毛细管的玻璃管;4) 将Pt丝和Ag丝分别装入两根玻璃毛细管尖端位置,使尖端位置各包封一段Pt丝和Ag丝,并用环氧树脂进行包封固定,其中Pt丝和Ag丝平行间距为30-60μm;5) 待树脂完全固化后,玻璃毛细管尖端通过玻璃打磨仪磨出30至60度角度的锥面, 使Pt丝和Ag丝尖端部分充分暴露,且Pt丝在下方,Ag丝在上方,其中Pt丝尖端直径为2至5μm、Ag丝尖端直径为10至20μm,Pt丝和Ag丝尖端的高度距离为20-40μm;6) 在0.1mol/L的HCl溶液中,以Ag丝为工作电极、Pt片为对电极,施加0.1mA/cm2的恒电流进行阳极氯化6小时,使Ag丝尖端形成Ag/AgCl尖端,然后在空气中避光保存1周进行老化;7) 将上述制备获得的玻璃毛细管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固定,并用导线连接Pt丝和Ag丝顶端,形成复合微探针。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Pt丝和Ag丝先用丙酮后用无水乙醇进行超声清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 
通过采用双管玻璃管内置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利用玻璃的特性拉制形成对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一端的包封,同时使两电极之间具有良好的绝缘,并通过打磨尖端部位形成复合微探针,该复合微探针不仅尖端直径小,而且灵敏度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备复合微探针的方法,该工艺操作简单,制备成品率高。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微探针示意图; 
图2为扫描氯离子微电极测量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微探针的SEM图像;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Ag/AgCl微电极在NaCl溶液中的工作曲线;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Ag/AgCl微电极在NaCl溶液中电位(氯离子浓度)-时间响应曲线;
图6a和图6b为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微探针测量碳钢暴露在pH=10.6,0.01MNaCl溶液中的表面氯离子分布图;
图7a和图7b为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微探针测量镁合金暴露在pH=10.6,0.01MNaCl溶液中的表面氯离子分布图;
图8为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微探针测量样品表面结构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旨在实用新型一种可同时精确测量金属表面微区氯离子二维分布和STM图像的复合微探针的电极。其中,该复合微探针内含可敏感隧道电流的Pt微电极和可敏感氯离子浓度的Ag/AgCl微电极,其中Pt微电极具有三重功能:(a)敏感隧道电流,精确调控探针尖端与样品表面距离;(b)原位测量表面STM图像;(c) 作为Ag/AgCl微电极的参考电极,精确测量表面微区氯离子浓度二维分布。 
本实用新型中,Ag/AgCl微电极由于具有优良的电位响应特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且易于制备,被广泛用作氯离子选择性电极,其电极反应: 
AgCl + e- → Ag + Cl-                 (1)
电位与氯离子浓度关系为:
E Cl-  = E Ag/AgCl  –(2.303RT / F) log a Cl-      (2) 
式(1)为Ag/AgCl电极的半电池反应式。式(2)则表明,当温度不变时, Ag/AgCl电极电位取决于介质中Cl- 的活度 (aCl-)。因此,当通过扫描测量表面不同位置Ag/AgCl微探针的电位分布,可直接获得金属/溶液界面的氯离子浓度分布。
为了能够精准测量局部腐蚀体系金属表面二维方向的氯离子浓度微区分布,不仅要求Ag/AgCl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逆性及重现性,而且还要求微电极尖端直径应小到微米级,同时,Cl-敏感电极尖端应与参考电极尖端紧紧靠近,构成复合型微Ag/AgCl电极,以补偿腐蚀体系电位变化对氯离子浓度测量造成的影响,避免当复合微电极在靠近金属表面扫描时,因局部腐蚀电流分量流过Cl-敏感电极尖端和参考电极尖端之间,形成一定的电压降,而导致微区氯离子浓度分布测量的误差。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微探针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所述复合微探针由一Pt微电极10和一Ag微电极20平行设置于双管玻璃管30中形成双电极构成,所述双管玻璃管30的末端管道经拉制均包封一段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所述双管玻璃管尖端打磨有成30至60度的锥面,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尖端端面均暴露于锥面上且Ag微电极位于Pt微电极上方,所述Ag微电极尖端端面经氯化形成Ag/AgCl端面,所述Pt丝尖端直径为2至5μm、所述Ag丝尖端直径为10至20μm。 
其中,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平行间距为30至60μm。 
其中,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尖端的高度距离为20至40μm。 
其中,所述复合微探针尖端采用环氧树脂包封固定,见图1中虚线部分。 
其中,所述复合微探针尖端包封两微电极段采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保护固定。 
其中,所述Pt微电极10和Ag微电极20通过导电银胶连接导线40至测量设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复合微探针的方法,其步骤为: 
1) 分别取截面直径为10-50μm、长度约为3 cm的Pt丝(纯度为99.9 %)和截面直径为10-50μm、长度约为3cm的Ag丝(纯度99.9%)并清洗干净;
2) 选取双管玻璃管,双管间玻璃管壁厚度为100-200μm,用30%H2O2与浓硫酸按1:4比例混合的混合液清洗干净,并用烘箱烘干;
3) 将处理好的双管玻璃管用玻璃管拉伸仪拉伸制备形成含有两根尖端内径为10-50μm的玻璃毛细管的玻璃管;
4) 将Pt丝和Ag丝分别装入两根玻璃毛细管尖端位置,使尖端位置各包封一段Pt丝和Ag丝,并用环氧树脂进行包封固定,其中Pt丝和Ag丝平行间距为30-60μm;
5) 待树脂完全固化后,玻璃毛细管尖端通过玻璃打磨仪磨出30至60度角度的锥面, 使Pt丝和Ag丝尖端部分充分暴露,且Pt丝在下方,Ag丝在上方,其中Pt丝尖端直径为2至5μm、Ag丝尖端直径为10至20μm,Pt丝和Ag丝尖端的高度距离为20-40μm;
6) 在0.1mol/L的HCl溶液中,以Ag丝为工作电极、Pt片为对电极,施加0.1mA/cm2的恒电流进行阳极氯化6小时,使Ag丝尖端形成Ag/AgCl尖端,然后在空气中避光保存1周进行老化;
7) 将上述制备获得的玻璃毛细管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固定,并用导线连接Pt丝和Ag丝顶端,形成复合微探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微探针的制备过程中,巧妙利用玻璃管便于拉制细小管径的特点,采用拉制方式制备出玻璃毛细管,然后将Pt丝和Ag丝放入玻璃毛细管,并用环氧树脂进行包封固定,从而可以将Pt丝和Ag丝的尖端部分打磨至很小的尺寸,特别是Pt丝的尖端部分,使得Pt丝具备敏感隧道电流的特点,从而实现原位测量金属表面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 
图2所示为STM辅助的扫描微电极测量系统,其由4个部分组成: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测量平台;扫描微探针及控制/驱动单元;隧道电流信号和微区电位信号测量单元及测量信号的控制和处理单元。STM测量平台为开放式的商用STM仪器,扫描工作样品9,计算机10,扫描微探针及控制/驱动单元包括扫描微探针11,X-Y-Z三维压电微扫描器12和步进电机驱动X-Y二维机械扫描器13。隧道电流信号和微区电位信号测量单元包括隧道电流的前置信号转换/放大和反馈电路14和微区电位信号的前置信号转换/放大电路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复合微探针的SEM图像。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制备的Ag/AgCl微电极在氯化钠溶液中电位-浓度曲线,可以看出电位与Cl浓度的对数之间线性良好,并且斜率与理论值很接近,表面Ag/AgCl微电极电位响应对氯离子选择性良好。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制备的Ag/AgCl微电极在10-3 mol/L 的NaCl溶液中电位(氯离子浓度)-时间响应曲线;可以从中看出,刚开始的2分钟内,Ag/AgCl电极的电位波动小于3mV,向其中加入0.1mol/L 的NaCl溶液,Ag/AgCl电极均能很快做出响应,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重新达到稳定状态,说明Ag/AgCl电极可以作为连续氯离子测量使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实例一 
取截面直径为10μm、长度为3 cm的Pt丝(纯度为99.9 %)和Ag丝(纯度99.9%)并清洗干净; 取双管玻璃管,双管间玻璃管壁厚度为100μm,用30%H2O2与浓硫酸按1:4比例混合的混合液清洗干净,并用烘箱烘干;将处理好的双管玻璃管用玻璃管拉伸仪拉伸制备形成含有两根尖端内径为10μm的玻璃毛细管的玻璃管;将Pt丝和Ag丝分别装入两根玻璃毛细管尖端位置,使尖端位置各包封一段Pt丝和Ag丝,并用环氧树脂进行包封固定,其中Pt丝和Ag丝平行间距为30μm;待树脂完全固化后,玻璃毛细管尖端通过玻璃打磨仪磨出30度角度的锥面, 使Pt丝和Ag丝尖端部分充分暴露,且Pt丝在下方,Ag丝在上方,其中Pt丝尖端直径为2μm和Ag丝尖端直径为10μm,Pt丝和Ag丝尖端的高度距离为20μm;在0.1mol/L的HCl溶液中,以Ag丝为工作电极、Pt片为对电极,施加0.1mA/cm2的恒电流进行阳极氯化6小时,使Ag丝尖端形成Ag/AgCl尖端,然后在空气中避光保存1周进行老化;将上述制备获得的玻璃毛细管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固定,并用导线连接Pt丝和Ag丝顶端,形成复合微探针。
实例二 
取截面直径为20μm、长度为4cm的Pt丝(纯度为99.9 %)和Ag丝(纯度99.9%)并清洗干净; 取双管玻璃管,双管间玻璃管壁厚度为150μm,用30%H2O2与浓硫酸按1:4比例混合的混合液清洗干净,并用烘箱烘干;将处理好的双管玻璃管用玻璃管拉伸仪拉伸制备形成含有两根尖端内径为10μm的玻璃毛细管的玻璃管;将Pt丝和Ag丝分别装入两根玻璃毛细管尖端位置,使尖端位置各包封一段Pt丝和Ag丝,并用环氧树脂进行包封固定,其中Pt丝和Ag丝平行间距为40μm;待树脂完全固化后,玻璃毛细管尖端通过玻璃打磨仪磨出约45度角度的锥面, 使Pt丝和Ag丝尖端部分充分暴露,且Pt丝在下方,Ag丝在上方,其中Pt丝尖端直径为5μm、Ag丝尖端直径为15μm,Pt丝和Ag丝尖端的高度距离为30μm;在0.1mol/L的HCl溶液中,以Ag丝为工作电极、Pt片为对电极,施加0.1mA/cm2的恒电流进行阳极氯化6小时,使Ag丝尖端形成Ag/AgCl尖端,然后在空气中避光保存1周进行老化;将上述制备获得的玻璃毛细管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固定,并用导线连接Pt丝和Ag丝顶端,形成复合微探针。
实例三 
取截面直径为50μm、长度为3cm的Pt丝(纯度为99.9 %)和Ag丝(纯度99.9%)并清洗干净; 取双管玻璃管,双管间玻璃管壁厚度为200μm,用30%H2O2与浓硫酸按1:4比例混合的混合液清洗干净,并用烘箱烘干;将处理好的双管玻璃管用玻璃管拉伸仪拉伸制备形成含有两根尖端内径为10μm的玻璃毛细管的玻璃管;将Pt丝和Ag丝分别装入两根玻璃毛细管尖端位置,使尖端位置各包封一段Pt丝和Ag丝,并用环氧树脂进行包封固定,其中Pt丝和Ag丝平行间距为60μm;待树脂完全固化后,玻璃毛细管尖端通过玻璃打磨仪磨出约60度角度的锥面, 使Pt丝和Ag丝尖端部分充分暴露,且Pt丝在下方,Ag丝在上方,其中Pt丝尖端直径为4μm、Ag丝尖端直径为20μm,Pt丝和Ag丝尖端的高度距离为40μm;在0.1mol/L的HCl溶液中,以Ag丝为工作电极、Pt片为对电极,施加0.1mA/cm2的恒电流进行阳极氯化6小时,使Ag丝尖端形成Ag/AgCl尖端,然后在空气中避光保存1周进行老化;将上述制备获得的玻璃毛细管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固定,并用导线连接Pt丝和Ag丝顶端,形成复合微探针。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微探针进行测量的实例如下: 
测试一
实验样品选用R235碳钢。样品用水磨砂纸由粗到细打磨至2000#,再分别用1μm和0.3μm的氧化铝粉抛光至镜面,用乙醇和去离子水清洗,自然干燥待用。测量R235钢样品在pH=10.6、0.01M的NaCl溶液中表面氯离子二维分布图像。测量时,由尖端较靠下的Pt丝自动逼近样品表面,当探测到隧道电流信号时停止进针,此时扫描微电极已基本到达样品表面;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将扫描微探针向上(Z方向)抬高5μm。加入测试溶液,进行表面微区氯离子分布的扫描测量,扫描面积为4mm x 4mm。表面氯离子二维分布图测量结果如图6所示,图6(a)为灰度等电位图,图6(b)为对应的三维立体电位分布图。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所制备的复合微探针能够敏感地检测金属样品表面微区氯离子二维的分布图像,测量分辨度高。
测试二 
实验样品选用Mg-Ca合金。样品用水磨砂纸由由粗到细打磨至2000#,再分别用1μm和0.3μm的氧化铝粉抛光至镜面,用乙醇和去离子水清洗,自然干燥待用。测量镁钙合金样品在中性0.9%的NaCl溶液中表面氯离子二维分布图像。测量时,由尖端较靠下的铂丝自动逼近样品表面,当探测到隧道电流信号时停止进针,此时扫描氯离子微电极已基本到达样品表面;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将扫描微探针向上(Z方向)抬高5μm。加入测试溶液,进行表面微区氯离子分布的扫描测量,扫描面积为4mm x 4mm。表面电化学氯离子分布图测量结果示于图7,图7(a)为灰度等电位图,图7(b)为对应的三维立体电位分布图。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所制备的复合型扫描电流微电极能够敏感地检测金属样品表面微区氯离子二维的分布图像,测量分辨度高,可为现代腐蚀与防护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和手段。
图8为本实用新型制备的Ag/AgCl微电极在空气中测量18-8碳钢样品STM形貌的测量图;从中可以看出,所制备的Ag/AgCl电极能够进行STM的扫描。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探针由一Pt微电极和一Ag微电极平行设置于双管玻璃管中形成双电极构成,所述双管玻璃管的末端管道经拉制均包封一段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所述双管玻璃管尖端打磨有成30至60度的锥面,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尖端端面均暴露于锥面上且Ag微电极位于Pt微电极上方,所述Ag微电极尖端端面经氯化形成Ag/AgCl端面,所述Pt微电极的尖端直径为2至5μm,所述Ag微电极的尖端直径为10至2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平行间距为30至6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尖端的高度距离为20至4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探针尖端采用环氧树脂包封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探针尖端包封两微电极段采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保护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Pt微电极和Ag微电极通过导电银胶连接导线至测量设备。
CN201420318715.7U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Active CN2039654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8715.7U CN203965465U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8715.7U CN203965465U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65465U true CN203965465U (zh) 2014-11-26

Family

ID=51926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18715.7U Active CN203965465U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6546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5476A (zh) * 2014-06-16 2014-11-19 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73708A (zh) * 2019-07-31 2019-10-25 东南大学 可调整浓度实现针尖锥角控制的纳米针尖制备平台及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5476A (zh) * 2014-06-16 2014-11-19 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73708A (zh) * 2019-07-31 2019-10-25 东南大学 可调整浓度实现针尖锥角控制的纳米针尖制备平台及方法
CN110373708B (zh) * 2019-07-31 2021-04-30 东南大学 调整浓度实现针尖锥角控制的纳米针尖制备平台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5476A (zh)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45057B (zh) 一种用于检测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CN205643389U (zh) 一种用于原位测量金属表面pH值分布的双电极复合型扫描微探针
CN103278551A (zh) 一种基于活性炭两电极体系的重金属电化学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
CN101149356B (zh) 采用纳米掺硼金刚石膜电极高灵敏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
CN103439532A (zh)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CN106248769B (zh) 检测溶液中对苯二酚浓度的方法
CN203561608U (zh) 一种便携式土壤腐蚀速度测量仪
CN203965465U (zh)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JP2010276488A (ja) プローブ顕微鏡
CN104020316B (zh) 一种带有双电极复合型扫描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Sun et al. Redox probe-based amperometric sensing for solid-contact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JP4874345B2 (ja) 亜鉛イオンの電気化学測定方法
CN103149265B (zh) 基于线性扫描伏安法和三电极传感器快速测定铜的方法
CN110031526A (zh) 一种基于K2Fe4O7电极的多巴胺无酶传感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205003110U (zh) 一种对Hg2+,Pb2+有特异性检测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检测装置
CN109490383A (zh) 一种可快速检测水环境中抗生素的传感器及检测方法
CN103018295A (zh) 一种恒电位固体pH检测仪
CN202956358U (zh) Ph检测仪
CN203551503U (zh) 一种新型工业用电化学测量探头
CN107991369B (zh) 基于氨基化介孔材料构建的草甘膦电化学传感器
CN102288662B (zh) 一种金属-金属氧化物pH敏感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90543B (zh) 检测溶液中间苯二酚浓度的方法
CN107831200B (zh) 一种基于镍丝的固态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969310B (zh) 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及其在测定黄姜皂素含量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