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39532A -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39532A
CN103439532A CN2013103914999A CN201310391499A CN103439532A CN 103439532 A CN103439532 A CN 103439532A CN 2013103914999 A CN2013103914999 A CN 2013103914999A CN 201310391499 A CN201310391499 A CN 201310391499A CN 103439532 A CN103439532 A CN 103439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electrode
current
scanning
platinum filament
sa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914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39532B (zh
Inventor
林昌健
林理文
温力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LE GA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LE GA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LE GA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LE GA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9149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395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39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39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39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395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发展了一种电流型扫描微电极,用于扫描隧道显微镜与电流扫描微电极联用技术测量金属样品表面二维电流分布。所述微电极可同时探测到样品与探针间的隧道电流信号和表面微区电流等腐蚀参数的分布图像。由于探针具有探测隧道电流信号的能力,可在微米范围内精确控制扫描探针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极大提高了测试的空间分辨率和重现性;而微区电流密度分布是研究金属局部腐蚀的重要信息,通过对电流密度分布的测量可提供有关局部腐蚀更为精细的研究数据,有助于在现场连续跟踪观察表面微区位置局部腐蚀速率的变化。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辅助的扫描微电极测量(SMET)系统原位检测金属表面二维腐蚀电流分布的微电极制备技术。
背景技术:
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密度分布与金属局部腐蚀过程密切相关,通过测量电流密度分布可提供有关局部腐蚀过程的空间分辨和时间分辨的精细信息,如何实现局部腐蚀电流分布的原位连续高分辨度的测试,已成为当前相关研究的一个热点,各种扫描微电极技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技术手段。
STM辅助扫描微电极测量系统(SMET/STM联用技术)是在扫描微探针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扫描微探针综合测试技术,通过STM辅助SMET自动进针,可在纳米范围内精确控制扫描微探针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极大的提高了SMET测试的空间分辨率和空间灵敏度。并且由于能够同时测量样品表面不同区域具有纳米空间分辨率形貌结构和微米空间分辨率电化学活性信息,对于深入研究金属表面或金属/溶液界面的电化学不均一性与表面微观形貌结构的内在关系,揭示复杂体系电化学腐蚀的本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扫描微探针是表面电位/电流信号分布的传感器,高性能微探针的制备是实现金属表面或金属/溶液界面的电化学不均一性的要素。然而,在当今国际上,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探针制备技术鲜有报道,可用于STM辅助的SMET测量系统的复合微探针还未见报道,发展可精确测量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复合型扫描微探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可精确测量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复合型扫描微探针电流扫描电极,其特征在于,可同时探测到样品与探针间的隧道电流信号和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等空间分辨的腐蚀电化学参数。
根据电场的定义:
F = ΔV Δl
和欧姆定律,有
j = - k ΔV Δl
式中F为电场强度,ΔV为相距Δl的两只微电极尖端之间的电压降,j为电流密度,k为介质的电导率。因此,只要测得靠近界面的溶液中各位置的电压降ΔV,就可由实验获得电极表面的微区电流密度分布图。
实际上,介质中的电场强度是一矢量,在直角坐标系的X方向的分量为ΔV/Δx,Y方向上的分量为ΔV/Δy,Z方向上的分量为ΔV/Δz。因此,总的电流密度值应为:
| I | = - k ( ΔV Δx ) 2 + ( ΔV Δy ) 2 + ( ΔV Δz ) 2
本发明所涉及扫描电流微电极主要只测量垂直分量上的电流密度。当两只微电极尖端之间没有腐蚀电流流过时,ΔV=0。而当两只微电极尖端垂直分量上有电流流过时,便有一定的电压降。扫描微电极在腐蚀点中心位置时,流过微电极垂直分量上的电流最大,则电压降也最大,正对应于微区电流密度分布上的峰值位置。
本发明所述的扫描电流微电极制作过程如下:
截取直径20μm,长约3cm的铂丝[1](99.9%)2根,无水乙醇超声清洗后,装入玻璃Theta管[2]中央位置。玻璃Theta管双管间玻璃隔膜厚度约为100-200微米。玻璃管需提前经过1:4的30%H2O2与浓硫酸混合液清洗,烘箱烘干。利用玻璃管拉伸仪拉伸得含有两根尖端内径约20μm的玻璃毛细管[3],在毛细管尖端位置分别各包封一段铂丝[4]在其中,两根铂丝平行间距约30-60微米,尖端采用环氧树脂[5]进行固定,待树脂完全固化后,尖端通过玻璃打磨仪磨出特定的角度使得两根铂丝尖端能够暴露在溶液中,铂丝尖端直径约为0.1-1.0μm,二支铂丝尖端的高度距离约30-100微米。铂丝微电极的信号通过后端铜导线[6]连接输出,并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固定。
扫描电流微电极测试系统:
微电极测试系统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辅助的扫描微电极联用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由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微探针及控制/驱动单元、隧道电流信号和微区电位信号测量单元及测量信号的控制和处理单元等组成。
进行扫描测量时,由电流探针尖端自动逼近样品表面,当靠近样品表面的铂丝微电极接近样品表面,并探测到隧道电流信号时,经STM反馈电路及控制单元停止进针,说明此时扫描微电极已基本到达样品表面;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将扫描微探针向上(Z方向)抬高5-50μm,即可实现对于样品表面腐蚀电流分布的测量。扫描测量过程微电极尖端与样品表面距离基本恒定控制。靠近样品表面的铂丝微电极不仅起到隧道电流的检测、以精确控制扫描探针尖端与样品表面的距离,由此还可以进行正常的STM测量,获得样品表面结构形貌。此外铂丝微电极还与另一支铂丝微电极形成上下摆置的双参比电极系统,通过测量双参比电极尖端的电位差,即可获得样品二维腐蚀电流信号分布图。
附图说明:
图1 扫描电流微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2 扫描电流微电极测量系统示意图
图3 应用测量系统实际测量的18/8奥氏体不锈钢暴露在10%FeCl3溶液中的表面电化学电流分布图。
图4 应用测量系统实际测量的碳钢暴露在pH=10.6,0.01MNaCl溶液中的表面电化学电流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STM辅助的扫描微电极测量系统由4个单元组成: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测量平台;扫描微探针及控制/驱动单元;隧道电流信号和微区电位信号测量单元及测量信号的控制和处理单元。STM测量平台为开放式的商用STM仪器,见图2,扫描微探针及控制/驱动单元包括扫描微探针[9],X-Y-Z三维压电微扫描器[10]和步进电机驱动X-Y二维机械扫描器[11]。隧道电流信号和微区电位信号测量单元包括隧道电流的前置信号转换/放大和反馈电路[12]和微区电位信号的前置信号转换/放大电路[13]。
实验样品选用R235碳钢和18/8不锈钢。样品用水磨砂纸由由粗到细打磨至2000#,再分别用1μm和0.3μm的氧化铝粉抛光至镜面,用乙醇和去离子水清洗,自然干燥待用。R235样品选用pH=10.6,0.01M的NaCl溶液进行扫描,18/8不锈钢样品选用10%FeCl3溶液进行扫描。测量时,由尖端较靠下的铂丝自动逼近样品表面,当探测到隧道电流信号时停止进针,说明此时扫描微电极已基本到达样品表面;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将扫描微探针向上(Z方向)抬高5μm。加入测试溶液,进行表面微区腐蚀电流的扫描测量,扫描面积为4mmx4mm。表面电化学电流分布图测量结果示于图3,图4。图3(a),图4(a)为灰度等电流图,图3(b),图4(b)为对应的三维立体电流分布图。结果表明本发明所示扫描电流微电极能够敏感地检测金属样品表面微区腐蚀电流的分布图像,测量分辨度高,可为现代腐蚀与防护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和手段。

Claims (8)

1.一种双电极复合型扫描微探针用于测量金属表面腐蚀电流密度分布,其结构特征在于:扫描微探针[1]由两根Pt丝微电极[2]置于玻璃Theta管中[3],拉制为密封的玻璃丝[4],以环氧树脂固定。微电极尖端[5]通过打磨仪磨出特定的角度,使得两根铂丝尖端能够暴露在溶液中并具有固定的高度差。微电极的信号通过后端铜导线[6]连接输出,并用不锈钢套管作为护套固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微探针[1],其特征在于,靠近样品表面的铂丝微电极不仅起到隧道电流的检测,以精确控制扫描探针尖端与样品表面的距离,同时还可以进行正常的STM测量,获得样品表面结构形貌。此外铂丝微电极还与另一支铂丝微电极形成上下摆置的双参比电极系统,通过测量双参比电极尖端的电位差,可获得样品二维腐蚀电流信号分布图。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Pt丝微电极[2],其特征在于,金属Pt丝[2]需进过表面除油清洗,直径约为20微米。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Theta管[3],其特征在于,玻璃管双管间玻璃隔膜厚度为100-200微米。玻璃管需经过1:4的30%H2O2与浓硫酸混合液清洗后,烘箱烘干。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的玻璃丝[4],其特征在于,两根Pt丝分别包封于玻璃Theta管独立的细管内,两根Pt丝相互绝缘,平行间距约40-60微米。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极尖端[5],其特征在于通过打磨,两根铂丝尖端都能够暴露在溶液中,铂丝周边均被环氧树脂紧密包裹,溶液不能通过微电极尖端进入电极内部。两根铂丝尖端上下距离约为20-100微米。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通过STM控制单元,扫描电流微探针尖端与样品表面距离精确控制为20-100微米。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端铜导线[6],其特征在于,铜导线前端与铂丝相连,后端互相绝缘,进行扫描测量时,由尖端较靠下的铂丝进行隧道电流的探测和表面微区电位信号的扫描,由尖端较靠上的铂丝对所扫描微区电位信号进行电位信号的参比扫描。测量得到的扫描电位信号与参比电位信号之差,可获得样品二维电流信号分布图。
CN201310391499.9A 2013-09-02 2013-09-02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Active CN1034395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91499.9A CN103439532B (zh) 2013-09-02 2013-09-02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91499.9A CN103439532B (zh) 2013-09-02 2013-09-02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39532A true CN103439532A (zh) 2013-12-11
CN103439532B CN103439532B (zh) 2016-04-13

Family

ID=49693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91499.9A Active CN103439532B (zh) 2013-09-02 2013-09-02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3953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0316A (zh) * 2014-06-16 2014-09-03 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双电极复合型扫描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55476A (zh) * 2014-06-16 2014-11-19 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77717A (zh) * 2017-08-22 2018-02-0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海底管道外腐蚀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9387707A (zh) * 2017-08-07 2019-02-26 波音公司 大表面磁场传感器阵列
CN110026626A (zh) * 2019-04-29 2019-07-19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快速原位放电修整加工stm探针的方法
CN110530942A (zh) * 2019-07-31 2019-12-0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电化学实验平台微探针的夹持与固定装置
CN111360265A (zh) * 2018-12-06 2020-07-03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3d打印多孔金属三维表面电活性纳米尺度生物电活性涂层的制备方法及电聚合电位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0422A (en) * 1991-07-18 1995-01-10 Agency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it
CN1683917A (zh) * 2005-02-05 2005-10-19 厦门大学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微电极联用测量系统及其测量技术
CN103149146A (zh) * 2013-02-01 2013-06-12 厦门大学 一种用于监测工业设备腐蚀的多功能腐蚀监测探头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0422A (en) * 1991-07-18 1995-01-10 Agency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it
CN1683917A (zh) * 2005-02-05 2005-10-19 厦门大学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微电极联用测量系统及其测量技术
CN103149146A (zh) * 2013-02-01 2013-06-12 厦门大学 一种用于监测工业设备腐蚀的多功能腐蚀监测探头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彦: "金属腐蚀研究中具有时间-空间分辨的电化学技术",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辑》 *
李彦等: "扫描微电极与扫描隧道显微镜联用系统及其微探针研究", 《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 *
林昌健等: "扫描复合微pH电极原位测量局部腐蚀体系pH分布图像", 《电化学》 *
林昌健等: "金属局部腐蚀研究中的空间分辨电化学技术", 《腐蚀与防护》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0316A (zh) * 2014-06-16 2014-09-03 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双电极复合型扫描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55476A (zh) * 2014-06-16 2014-11-19 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20316B (zh) * 2014-06-16 2017-08-29 厦门乐钢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双电极复合型扫描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87707A (zh) * 2017-08-07 2019-02-26 波音公司 大表面磁场传感器阵列
CN107677717A (zh) * 2017-08-22 2018-02-0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海底管道外腐蚀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1360265A (zh) * 2018-12-06 2020-07-03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3d打印多孔金属三维表面电活性纳米尺度生物电活性涂层的制备方法及电聚合电位装置
CN110026626A (zh) * 2019-04-29 2019-07-19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快速原位放电修整加工stm探针的方法
CN110530942A (zh) * 2019-07-31 2019-12-0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电化学实验平台微探针的夹持与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39532B (zh) 2016-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39532B (zh) 一种用于原位检测金属表面微区电流分布的微电极技术
Kai et al. 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 at the nanometer level
US7205782B2 (en) Scanned impedance imaging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558367B (zh) 生理条件下用纳米电极阵列测量生物细胞电特性的系统及方法
CN101176167A (zh) 用于电化学、电学或形貌分析的传感器
CN205643389U (zh) 一种用于原位测量金属表面pH值分布的双电极复合型扫描微探针
CN104155476A (zh)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32830B (zh) 利用微区电化学系统高通量表征材料耐蚀性能的方法
CN104034765A (zh) 局部区域形貌扫描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CN100543448C (zh)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微电极联用测量系统及其测量技术
CN110108905B (zh) 一种神经细胞膜电位和神经细胞膜修复行为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1718735B (zh) 一种基于亥姆霍兹线圈的电导率无损测量系统
CN106290537A (zh) 检测溶液中l型色氨酸浓度的方法
CN103017692B (zh) 复合式校准标样及校准方法
CN104020316B (zh) 一种带有双电极复合型扫描微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22037B (zh) 用于纳米尺度故障离析和测量的方法和系统
CN204514850U (zh) 一种检测金属表面缺陷的电化学无损检测装置
CN203965465U (zh) 一种原位测量stm图像和氯离子浓度分布的复合微探针
CN104062324B (zh) 局部区域形貌扫描的电化学检测装置
CN104634854B (zh) 一种检测溶液中丙烯酰胺浓度的方法
CN110146482A (zh) 一种新型的近场拉曼散射检测装置
CN103015974B (zh) 一种油基泥浆测井仪测量探头
CN113720779B (zh) 一种基于电置换反应的sers增强基底的制备方法
CN100427921C (zh) 用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薄膜断面定位方法
CN103196976B (zh) 一种岩石软化表面电化学效应量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n Liwen

Inventor after: Lin Changjian

Inventor before: Lin Changjian

Inventor before: Lin Liwen

Inventor before: Wen Lixio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