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71537U - 屏蔽壳体 - Google Patents

屏蔽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71537U
CN203871537U CN201420058894.5U CN201420058894U CN203871537U CN 203871537 U CN203871537 U CN 203871537U CN 201420058894 U CN201420058894 U CN 201420058894U CN 203871537 U CN203871537 U CN 203871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hin slice
shield shell
sleeve
contac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588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伯特·萨勒
斯蒂芬·维默尔
克里斯汀·维默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a Draexlmaier GmbH
Original Assignee
Lisa Draexlmaier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sa Draexlmaier GmbH filed Critical Lisa Draexlmaier Gmb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71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7153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13Sealing means for cable inl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2Cable terminations
    • H02G15/06Cable terminating boxes, frames or other structures
    • H02G15/064Cable terminating boxes, frames or other structures with devices for relieving electrical stress
    • H02G15/068Cable terminating boxes, frames or other structures with devices for relieving electrical stress connected to the cable shield onl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18Casings with provisions to reduce aperture leakages in walls, e.g. terminals, connectors,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6Joints for connecting lengths of protective tubing or channels, to each other or to casings, e.g. to distribution boxes; Ensuring electrical continuity in the joint
    • H02G3/0616Joints for connecting tubing to casing
    • H02G3/0625Joints for connecting tubing to casing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disengagement of conductors
    • H02G3/0666Joints for connecting tubing to casing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disengagement of conductors with means clamping the armour of the condu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屏蔽壳体(1),所述屏蔽壳体(1)在含氧的环境中易于形成氧化层,所述屏蔽壳体(1)尤其由铝或者铝合金制成,所述屏蔽壳体(1)具有至少一个开口(2),所述开口(2)的内周边(3)直接或者间接与导线的护罩电接触,其特征在于,接触套筒(10)压入所述开口(2)中,所述接触套筒(10)由不同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种材料形成或者涂有不同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种材料。

Description

屏蔽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屏蔽壳体并且尤其是这种屏蔽壳体的接口,其用于与导线的护罩直接或者间接电连接。这种屏蔽壳体的一个例子是总成壳体,其容纳着汽车的驱动装置,所述汽车经由电池供电或者蓄电池供电的电动机单独地或者与其他的非电源结合地作为所谓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得以驱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这种壳体中设置有开口,其内周边经由接口件与导线的护罩接触。为此,一般将所谓的基座(Header)作为接口与所述壳体连接。在所述基座中,一般设置有屏蔽套筒,其外表面松动地与所述壳体内的开口的内周边保持电接触。在将所述基座安装在壳体上时,在轴向上将屏蔽套筒插入所述开口中。将相应的配合件例如插头移入所述基座中,所述配合件或者所述插头与导线连接,使得所述导线的护罩经由所述基座的屏蔽套筒与所述壳体电连接。但是,问题在于,在现有技术中,这种屏蔽壳体经常由铝或者铝合金形成。但是,铝和铝合金都在含氧的环境中易于自发地形成氧化层。这种氧化层导致,即使在使用中间元件(基座)作为固定式接口的情况下所述屏蔽套筒之间的电接触仍然不能可靠地得以维持,或者在直接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导线护罩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电接触不能可靠地得以维持。
实用新型内容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如下方式改进开头提及的类型的屏蔽壳体,即,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实现导线的护罩与所述屏蔽壳体之间的可靠并且安全的接触。
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主题得以实现。具有优点的改进方案处于从属权利要求、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以及示例性实施方式和附图中。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在于,使得导线的护罩或者可能的中间元件(基座)的触点(屏蔽套筒)不与所述屏蔽壳体内的开口的内周边直接电接触,而是将由不同于壳体的另一种材料制成的接触套筒或者涂有不同于壳体的另一种材料的接触套筒,尤其是由不太容易形成氧化层的材料制成的接触套筒压入所述壳体内的开口中。关于这一点,将所述压入理解为压配合,也就是说理解为过盈配合,其中待压入的套筒的外部尺寸大于所述开口的内部尺寸。已经以令人惊奇的方式表明的是,所述压入能够实现可靠的接触,而不会使得所述电连接后来由于壳体上的氧化形成而变差。通过由另一种不容易氧化的材料制成的接触套筒的构造形式或者涂层,可以维持与导线护罩的可靠接触,这是因为接触套筒与导线的屏蔽套筒或者护罩之间的电接触不会有形成氧化的问题。
优选地,用于接触套筒的材料使用铜或者铜合金。但是,也可以设想的是,接触套筒由铝或者铝合金形成,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并且例如在由铝或者铝合金制成的屏蔽壳体中,优选设置有由另一种材料组成的涂层。
为了更进一步改善所述电连接,可能优选地,所述接触套筒涂有贵金属,尤其是银、金,或者涂有锡或者镍。这些材料还要更加不容易形成氧化层并且提供了一种很小的过渡电阻,由此进一步改善了所述电接触。
为了实现接触套筒与电导线的屏蔽套筒或者护罩之间的接触,优选地,在所述套筒中设置了带有多个薄片的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保持在接触套筒中,其中,所述薄片一方面与所述接触套筒的内周边电接触(在大多数情况下松动地贴靠在套筒的内周边上),并且另一方面与导线的护罩电接触(优选地,其中要么将电导线的护罩直接移入薄片中或者将屏蔽套筒插入薄片中)。
为了实现薄片或者接触元件与接触套筒之间的非常良好的电过渡,所述薄片优选同样由铜、铝或者它们的合金形成,并且同样优选地,所述薄片涂有贵金属,尤其是银或金,或者涂有锡或者镍,特别是在使用了铝或者铝合金的时候。
为此,已表明特别优选地,所述接触元件的所述薄片平行于电导线的护罩或者屏蔽套筒插入所述接触元件中的插接方向地延伸,尤其是在插接方向上延伸。当然,所述薄片也可以相对于插接方向倾斜地延伸,其中,应该优选保证柔韧的接合过程。所述插接方向可以是如下方向,在所述方向上插头和基座或者基座和壳体或者屏蔽套筒和开口插接在一起。
所述接触元件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基体形成,在所述基体中构成有在插接方向上延伸的薄片,所述薄片通过缝隙彼此隔开。
在此,所述薄片优选经由至少一个与所述薄片整体(一体式或者在材料上统一地)构成的并且相对于它垂直地延伸的边缘连接片彼此连接。
相邻地和\或在整个所述薄片上布置有至少两组接触点,各组接触点分别由多个优选是压印形成的接触点构成,其中,所述接触点组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边缘连接片地延伸。
在这里,“基本上平行”理解为,所述接触点组也可以相对于边缘连接片成小角度(小于45度优选小于45度)地延伸,但是或者,一组的各个接触点可以围绕相对于边缘连接片基本上平行地延伸的线状地布置(例如蜿蜒曲折地、波浪形地或者锯齿形地)。
第一组接触点由内部的接触点组成,它们在这里用于接触第一部件,该第一部件在这里是基座的所述屏蔽套筒,并且与接触元件的边缘连接片相邻地布置或者布置在所述边缘连接片上。
第二组接触点由外部的接触点组成,它们设置用于接触第二部件,例如所述接触套筒。
所述组的接触点从由所述薄片的整体所展开的平面中凸出来。由此,可以通过接触元件以简单的方式和方法提供有待接触的部件之间的多点电接触,其中所述第一组接触点确保了与所述第一部件的电接触,而所述第二组接触点确保了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电接触。同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过突出的接触点彼此机械压紧并且在需要时补偿存在的公差,从而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力配合地彼此连接。
通过这种令人惊奇的简单措施,例如可以放弃所述薄片为了形成与所述部件的多点接触而在现有技术中经常碰到的预制或者交叉,并且结果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元件的制造和安装得以大大简化。
已表明具有优点的是,第一组接触点相对于相邻的第二组接触点在从薄片所展开的平面的相反侧上突出。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所述第一组内,所有的接触点都同向地,但是相对于第二组接触点反向地从所述薄片展开的平面中凸出来。在所述接触点的这种布局中,所述接触点的组作为支架起作用,并且所述接触元件例如在将屏蔽套筒引导入接触套筒中时使得两个部件彼此压紧,由此附加地实现了所述部件之间的非常良好的电接触。
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具有如下接触元件,在所述接触元件中,在薄片的两侧上存在与所述薄片一体连接的边缘连接片。这提高了构件的机械稳定性,并且由此有效避免所述薄片由于错误的地引导部件而扇状散开(fan out)。同时简化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元件的安装。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组外部接触点与所述一个或者两个边缘连接片最大距离地隔开。这具有如下优点,即通过最大化的杠杆臂使得在产生所述连接时薄片的变形变得容易,并且尤其是简化了屏蔽套筒的插接,而不会使得所述电接触的质量令人可察觉到地变差。
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样,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非常有利的实施方案具有两个远端的边缘连接片,在它们之间布置有薄片。在边缘连接片上或者直接与边缘连接片相邻地布置有两个第一组接触点。在所述薄片的中央,也就是说与边缘连接片最大距离隔开地布置有第二组接触点。第一组接触点和第二组接触点在薄片的相反侧上从所述薄片所展开的平面中凸出来。这种布局可以实现将第一部件简单地引导至第二部件中直至到达第二组接触点。为了能够将第一部件进一步引导入第二部件中,必须克服薄片变形或者张开所必要的压力。在所述薄片变形或者张开之后,第一部件可以经过第一组接触点,并且(只要愿意)完全被第二部件所容纳。所张开的或者变形的薄片使得两个部件压紧,并且经由接触元件的所述组接触点实现了两个部件之间的具有优点的多点电接触。
已经表明具有优点的是,第一组接触点的各个接触点和第二组接触点的各个接触点在插接方向上彼此对齐地布置在薄片上。
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来提供从由所述薄片所展开的平面中凸出来的接触点。因此,例如可以设想的是,借助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由现有技术公知的涂覆方法或者构建方法,在设置有接触点的位置上将导电材料覆加到所述薄片的材料上。优选地,所述材料是指如下材料,所述薄片也由所述材料组成。但是,也可能具有优点的是,使用在通常应用条件下不易于表面腐蚀的材料,例如贵金属,但是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但是,所述材料可以为了降低表面腐蚀倾向以提供具有很小的过渡电阻的触点而设有涂层,优选是锡、银或者金。由此,可以确保非常好的并且持久的电接触。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接触点压印入所述薄片的材料中。在此,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使用销状的压印模,所述压印模通过如下方式在应该提供接触点的位置上挤压所述薄片的材料,即,变形的区域作为接触点从由所述薄片所展开的平面中凸出来。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接触点的几何结构并不受到限制,并且其他从由所述薄片所展开的平面中凸出来的局限于特定区域的接触区域也被理解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意义上的接触点。因此,可以设想例如线、圆、金字塔和各种各样的其他形状。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多个局限于特定区域并且紧密相邻的接触区域可以被理解为接触点。决定性地,仅仅一小部分的薄片表面被用作接触点,并且在使得所述插接连接的部件接合在一起的时候充当支撑点,从而结果导致前面几乎没有变形的薄片在插接连接的部件之间机械压紧。
在此,特别优选的是所述接触点的如下横截面,所述横截面具有薄片的稳定的过渡部。“稳定的”意味着,不存在任何尖锐的棱边,所述尖锐的棱边可能阻碍所述插接连接的部件的连接。
特别具有优点的是,所述接触点的压印与用于制造半成品的冲压过程相结合,在下一个步骤中从所述半成品中制造出所述接触元件。理想地,它是指在一个工具中完成的组合的冲压-压印-过程。在此,从板材或者板条或者板带中可以(例如在无端工艺中)冲压出条带和/或薄片结构,并且可以同时或者直接紧随其后地压印所述接触点。在一个后续步骤中制造所述接触元件,方法是:从所述半成品中分割出依赖于所述插接连接的几何结构的长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具有优点的是,所述薄片还被附加地弯曲。因此产生成弧形的薄片结构,其也可以补偿所述插接连接的元件之间的较大公差。
以具有优点的方式,使得所述接触元件具有优点地成型为环形构件。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接触元件由导电的弹性材料组成。在这里,适用的是金属,如铜或者铜合金,其在需要时还附加地完全或者部分地,例如在所述接触点的区域中,涂有另一种材料,例如锡、银或者金。
特别优选的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接触元件是被切开的、环形的构件,也就是说,一部分周边由垂直于边缘连接片或者相对于边缘连接片成角度地移动的缝隙组成,从而所述接触件能够暂时地被压缩或者扩展,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安装在所述接触套筒的为此而准备的部件尤其是空隙上。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可以单独地或者与上面所提到的特征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结合地应用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可以从下面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得知。所述描述参考了附图,其中:
图1作为分解图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屏蔽壳体的局部;以及
图2以分解图示出图1中的局部,其带有有待于插入屏蔽壳体的开口中的高压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屏蔽壳体1的局部。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壳体1是总成壳体,它容纳着电动-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驱动装置。所述壳体1由铝或者铝合金制成。在图1中示出的局部是壳体壁的一部分。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壁中设置有两个开口2,在这里是圆形开口,其中,限定所述开口2的内周边的棱边3分别与导线的未示出的护罩电接触。
为此,如从图2中清楚可见的那样,使用高压基座4作为接口。所述高压基座4包括塑料壳体5,电触头容纳在所述塑料壳体5中。一方面,所述壳体容纳着载流导体插销6,在所述壳体1的内部可以在装载侧连接所述载流导体插销6,所述壳体1在图2中位于左侧。此外,所述壳体5容纳着屏蔽套筒7,所述屏蔽套筒7一方面(图2的右侧)通过连接配属的插头与插头壳体(它们两个均未示出)与所述基座4的壳体5连接,并与导线的护罩电连接。这种插头例如在DE102012201123B中有所描述。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4经由四个孔通过相应的紧固件,在这里优选是螺栓,和所述壳体1中相应的螺纹9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
在迄今为止的现有技术中,所述屏蔽套筒7仅仅与所述开口2的内棱边3或者内周边进行接触,以便实现电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屏蔽套筒7的外周边松动地贴靠在所述开口2的内周边3上。但是,由于铝或者铝合金易于形成氧化层,所以这种电接触不能持久地维持。在这里应用本实用新型。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接触套筒10。所述接触套筒10由铜或者铜合金形成并且涂有银。所述接触套筒10的外周边11至少在一个子区域内尺寸大于所述开口2的内周边或者直径(内部尺寸),从而所述接触套筒10可以在该子区域中被压入所述开口2中。
但是,首先将两个接触元件12定位到所述套筒10中,所述接触元件12构成为被切开的、环形的构件并且具有多个在插接方向上并且平行移动的薄片13。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元件12同样由铜或者铜合金组成并且涂有银。
所述接触元件12在沿着轴向相反的端部上具有各一个边缘连接片14,所述薄片13在所述边缘连接片14之间延伸。此外,设置有三组压印入所述接触元件12的板材中的接触点15或者16。第一组接触点16与两个边缘连接片14最大距离地隔开或者居中地放置。所述压印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所述接触点16在图1中向外突出。
其他两个由接触点15组成的组在相应的边缘连接片14中构成或者与边缘连接片14靠近地构成在所述薄片上。所述压印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这些接触点向内突出。
可以将所述接触元件12通过如下方式放入所述套筒10中,即,它们在缝隙18的区域中被压缩并且由此在其直径上被缩减,从而能够将它们引导入所述接触套筒10的开口中。通过由弹性材料形成所述接触元件,所述接触元件在放入所述开口中之后再次回弹并且穿过卷边17在轴向上固定在所述套筒的端部上。通过所述卷边17,在所述套筒10中得到环形的空隙19。
在将所述接触元件12放入接触套筒10中之后,在上面提及的子区域中的所述接触套筒10被压入相应的开口2中,所述接触套筒10在该子区域中有过盈。由此形成过盈配合并且形成所述接触套筒10的外周边11与所述开口2的内周边3之间的紧密的、密封的接触。在此,破坏了所述内周边3上产生的氧化层。由于紧密接触,不会再次形成氧化。
在图2示出所压入的状态。
在安装所述基座4时,所述屏蔽套筒7首先仅仅部分地进入所述接触套筒内的接触元件12中。在此,所述接触点16从所述接触元件12中向外凸出,并且限定(definieren)用于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薄片的支架。所述屏蔽套筒首先通过它上面的接触点15以受到阻碍的方式完全侵入所述接触套筒10中。根据所述薄片13的特性,需要少量压力,以便使得所述薄片13变形并且越过布置在输入侧的接触点15。通过进一步将所述屏蔽套筒7移入所述接触套筒10中,所述薄片13在接触套筒10的方向上变形直到所述屏蔽套筒7到达输出侧的接触点15,在所述薄片13上居中地布置有接触点16。由此不仅产生了所述接触点16与接触套筒10的紧密的多点接触,而且产生了所述接触点15与屏蔽套筒的紧密的多点接触,并且由此使所述屏蔽套筒7在接触套筒中机械压紧,并且也产生了非常良好的电接触,所述电接触尤其在高压连接的情况下确保了永久接触,所述永久接触即使在不利的应用条件下,例如当应用在汽车中并且在此出现颤动和振动以及温度波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以保证。

Claims (11)

1.一种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屏蔽壳体(1),所述屏蔽壳体(1)在含氧的环境中易于形成氧化层,所述屏蔽壳体(1)具有至少一个开口(2),所述开口(2)的内周边(3)直接或者间接与导线的护罩电接触,其特征在于,接触套筒(10)压入所述开口(2)中,所述接触套筒(10)由不同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种材料形成或者涂有不同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种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接触套筒(10)由铜、铝或者它们的合金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接触套筒(10)涂有银、金,或者涂有锡或者镍。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在所述接触套筒(10)中保持着带有多个薄片(13)的接触元件(12),其中,所述薄片(13)一方面与所述接触套筒(10)的内周边电接触,并且另一方面直接或者间接与导线的护罩电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接触元件(12)由铜、铝或者它们的合金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接触元件(12)涂有银、金,或者涂有锡或者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接触元件(12)的所述薄片(13)平行于用于接触导线的护罩的配合件插入所述接触元件(12)中的插接方向地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薄片(13)通过缝隙彼此隔开,并且在所述薄片的两个端部上各利用一个一体构成的、垂直于所述薄片延伸的边缘连接片(14)相互连接,其中,相邻地和\或在整个所述薄片(13)上布置有至少两组接触点(15、16),各组接触点分别由多个接触点构成,其中,所述接触点组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边缘连接片(14)地延伸,两个第一组接触点由内部的接触点(15)组成,所述内部的接触点(15)与相应的边缘连接片(14)相邻地布置或者布置在相应的边缘连接片(14)上,并且第二组接触点由外部的接触点(16)组成,所述外部的接触点(16)与所述边缘连接片(14)相距开地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组的所有接触点(15)都以彼此同向但是相对于所述第二组接触点(16)反向的方式从所述薄片(13)的整体所展开的平面中凸出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第二组外部的接触点(16)与所述边缘连接片(14)最大距离地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接触元件(12)由弹性材料组成,并且构成为被切开的(18)、环形的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屏蔽壳体(1),其中,所述接触套筒(10)具有环形的空隙(19),所述接触元件(12)以在轴向上被固定的方式保持在所述空隙(19)中。 
CN201420058894.5U 2013-02-01 2014-02-07 屏蔽壳体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7153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201689.1 2013-02-01
DE201310201689 DE102013201689A1 (de) 2013-02-01 2013-02-01 Schirmgehäus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71537U true CN203871537U (zh) 2014-10-08

Family

ID=51206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889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71537U (zh) 2013-02-01 2014-02-07 屏蔽壳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71537U (zh)
DE (1) DE1020132016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2999A (zh) * 2016-11-07 2019-06-21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被屏蔽的电导线设备和屏蔽壳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23910A1 (de) * 2015-12-01 2017-06-01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System aus einem ersten Bauteil mit einem Leiter und einem Trennwandelement und ei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01123B3 (de) 2012-01-26 2013-03-21 Lisa Dräxlmaier GmbH Gewinkelter Hochvolt-Steck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2999A (zh) * 2016-11-07 2019-06-21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被屏蔽的电导线设备和屏蔽壳体
CN109922999B (zh) * 2016-11-07 2023-06-16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被屏蔽的电导线设备和屏蔽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201689A1 (de)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75472Y (zh) 电连接器
CN101454953A (zh) 连接部件
CN205846360U (zh) 一种具有低屏蔽电阻的大电流连接器
CN106797076A (zh) 压接触头
CN203871537U (zh) 屏蔽壳体
GB2196188A (en) Earth plate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motor
CN201623341U (zh) 射频连接器及其使用的定位轴套
CN207638110U (zh) 连接端子和同轴连接器
CN201008034Y (zh) 大电流电源连接器
CN208028250U (zh) 一种制造方便的车载插头
KR101583844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커넥터 터미널
CN208272251U (zh) 插头及连接器
CN207303449U (zh) 一种负极弹片和车载充电器
CN109301557A (zh) 一种单体插座的防水组装结构
CN210897802U (zh) 一种具有防水结构的端子
CN209448094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6374259A (zh) 一种动力电池快拔插连接器
CN207902191U (zh) 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交流充电枪
DE102004007357A1 (de) HF-Steckkontakt mit einer Crimphülse
CN208189831U (zh) 直插连接器
CN212542745U (zh) 一种导电端子结构
JP3019822U (ja) 電線接続端子
CN111490391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214044042U (zh) 一种用于电子泵的连接结构
CN218677731U (zh) 一种汽车充电枪端子防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