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32318U - 背罐车及其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罐车及其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32318U
CN203832318U CN201420093216.2U CN201420093216U CN203832318U CN 203832318 U CN203832318 U CN 203832318U CN 201420093216 U CN201420093216 U CN 201420093216U CN 203832318 U CN203832318 U CN 203832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ylinder
bracing
strutting arrangement
block piece
suppor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9321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9321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32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32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3231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和背罐车,该支撑装置包括油缸以及与油缸铰接的油缸座,油缸座安装在车架上,支撑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且支撑装置位于第一工作状态,油缸的伸缩端与安装在车架上的架体抵接;支撑装置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油缸的伸缩端与架体分离;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车架与油缸之间的用于防止支撑装置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油缸偏离第一位置的限位件,第一位置为架体与油缸的伸缩端分离时的油缸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油缸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偏离油缸与架体分离时的位置,实现油缸在与架体分离后,仍保持该位置不变,无需每次进行人工调节,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背罐车及其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尤其是应用在背罐车上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罐车在卸料过程中需要利用举升油缸将翻转架举升至一定位置后,举升油缸与翻转架脱离,接着再通过翻转油缸将翻转架移动至合适位置后进行卸料。然而,现有的举升油缸在与翻转架脱离后,举升油缸会偏离其与翻转架刚脱离时的位置,待背罐车完成卸料作业后,通过翻转油缸将翻转架移动至举升油缸与翻转架先前脱离的位置时,翻转架无法与举升油缸正常贴合,需要人工辅助举升油缸与翻转架进行对正后,翻转架才能安全回位到车架上。这种背罐车每次在卸料工作完毕后都需要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操作人员才能将翻转架安全的回位到车架上,不仅造成人力的浪费,且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较大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如何实现举升油缸与翻转架脱离后,使得举升油缸保持在与翻转架脱离时的位置不变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来解决油缸在工作过程中因自身重力等其他因素而偏离原始运动轨迹所带来的费时费力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包括油缸以及与油缸铰接的油缸座,油缸座安装在车架上,支撑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且支撑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油缸的伸缩端与安装在车架上的架体抵接;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油缸的伸缩端与架体分离;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车架与油缸之间的用于防止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油缸偏离第一位置的限位件,第一位置为架体与油缸的伸缩端分离时的油缸的位置。
优选地,油缸座上设有与弹性件位于油缸的同一侧或相对两侧的阻挡件。
优选地,限位件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一端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油缸连接,弹性件与阻挡件位于油缸的同一侧或相对两侧,且弹性件具有与油缸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反方向的作用力。
优选地,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弹性件与阻挡件位于油缸同一侧,且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阻挡件与油缸抵接,阻挡件位于油缸座的下方或上方。
优选地,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弹性件与阻挡件位于油缸的相对两侧,且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阻挡件与油缸抵接,阻挡件位于油缸座的下方或上方。
优选地,弹性件为张紧弹簧,张紧弹簧一端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油缸的伸缩端连接。
优选地,阻挡件包括相互连接的限位块和调节挡块,限位块安装在油缸座上,调节挡块沿其长度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限位块中。
优选地,限位件为设置在车架与油缸之间的用于防止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油缸偏离第一位置的伸缩机构。
优选地,伸缩机构为气缸或者油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罐车,包括该支撑装置,包括用于驱动架体进行翻转的翻转油缸。
由于举升油缸与背罐车的车架上的油缸座铰接,举升油缸在其自身重力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使得举升油缸与翻转架脱离后的举升油缸偏离与翻转架刚刚脱离时的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车架与油缸之间设置弹性件以及在油缸座上设置有阻挡件,利用两者共同防止支撑装置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油缸偏离该油缸的伸缩端与架体分离时的位置,当油缸位于架体与油缸的伸缩端刚好分离时的位置时,弹性件始终处于拉伸状态或压缩状态,且阻挡件与油缸抵接。上述结构就能实现油缸与架体分离后,防止油缸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偏离油缸与架体分离时的位置,实现油缸在与架体分离后,仍保持该位置不变,无需每次进行人工调节,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还可以通过在车架与油缸之间设置用于防止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油缸偏离该油缸的伸缩端与架体分离时的油缸此时位置的伸缩机构,利用伸缩机构(如油缸或气缸)的伸缩原理,也能实现油缸与架体分离后,防止油缸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偏离油缸与架体分离时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的放大图;
图5是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翻转架不工作时的状态图;
图7是翻转架与油缸脱离后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说的如“下方”、“左侧”和“右侧”等方位名词分别指的是:如图1所示,以车架为参照物,垂直于车架方向且自车架向地面延伸的方向为“下方”,平行于车架方向且自车架向车头延伸为“左侧”,平行于车架方向其自车架向车位延伸为“右侧”。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包括油缸4,该油缸4与焊接在车架1上的油缸座5铰接,油缸座5安装在车架1上,支撑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且支撑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油缸4的伸缩端与安装在车架1上的架体6抵接;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油缸4的伸缩端与架体6分离;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车架1与油缸4之间的用于防止该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油缸偏离第一位置的限位件,该第一位置为架体与油缸的伸缩端分离时的油缸的位置。
由于油缸铰接在安装在车架上的油缸座内,架体初始通过自重压在油缸的伸缩端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油缸座5与车架1呈一定角度安装在车架1上,优选的是,油缸座5与油缸4的铰接点所在的直线或者铰接面与车架1所在的平面是相互垂直,且伸缩端优选为油缸4的活塞杆41,当然,选择油缸4的缸体42与架体6抵接也是可行的,而架体6与活塞杆41是通过设在架体上的卡槽61相互抵接,这种情况下,当架体在工作中与油缸发生分离时,油缸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该油缸会立马自动回位至与该油缸座相互垂直的位置,即偏离了油缸与架体刚分离时的位置,当架体按原路返回至与油缸分离的位置时,由于油缸偏离了其与架体刚分离的位置,架体上的卡槽61无法与活塞杆正常抵接,因此,通过该支撑装置在车架1与油缸4之间的设置有限位件,用于防止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油缸4偏离第一位置,该第一位置为架体与油缸的伸缩端分离时的油缸的位置,将油缸固定在其与架体刚分离时的位置就能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
为了保证限位件能够更好的实现油缸4保持在第一位置,在油缸座5上设有与该限位件位于油缸4同一侧或相对两侧的阻挡件3。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这里需要对限位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限位件包括弹性件,且该弹性件一端与车架1连接,另一端与油缸4连接,该弹性件具有与油缸4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反方向的作用力。优选的,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油缸4的缸体42连接。由于油缸4在与架体6分离后,油缸4会通过自重沿其逆时针方向运动,为了保证油缸4与架体6分离后保持再该位置不变,通过在设置弹性件提供与油缸4通过自重产生的沿其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力的反方向的作用力,就能使得油缸4在与架体6分离后,因受到弹性件的反方向作用力而保持在该位置不变。
由于弹性件自身工艺制造的缺陷会给弹性件的弹性系数带来一定的误差,使得弹性件作用在油缸上的作用力会偏大或偏小,且弹性件自身还具备回缩与张紧两种工作状态,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油缸4与架体6分离时该油缸4处于第一位置不变,需要通过在油缸座5上设置与弹性件位于油缸4同一侧或相对两侧的阻挡件3。若弹性件作用力偏大,那会使得油缸4与架体6分离后,油缸4会在弹性件的作用力下沿着与油缸4在其自重下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此时,阻挡件3的作用就是阻止油缸4向该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与弹性件配合实现油缸4与架体6分离后该油缸4保持在第一位置不变;若弹性件作用力偏小,那会使得油缸4与架体6分离后,油缸4在其自重下的运动,此时,阻挡件3的作用就是阻止油缸4向该方向运动,从而与弹性件配合实现油缸4与架体6分离后该油缸4保持在第一位置不变。
为了理解阻挡件与弹性件对油缸的相互作用关系,这里需要对阻挡件与弹性件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该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弹性件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且该阻挡件3与该油缸4抵接,以限制油缸4运动,并且这里优选为该阻挡件3与油缸4的缸体42抵接,且弹性件与阻挡件3位于油缸4的同一侧,且阻挡件3位于油缸座5的下方或上方。本实用新型对弹性件的工作状态以及阻挡件的具体位置还提供了另一种实施例,如图2所示,该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弹性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且该阻挡件3与该油缸4抵接,以限制油缸4运动,并且这里优选为该阻挡件3与油缸4的缸体42抵接,且弹性件与阻挡件3分别位于油缸4的相对两侧,阻挡件3位于油缸座5的下方或上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例中,在弹性件始终处于拉伸状态时,弹性件与阻挡件3还可以位于油缸4的相对两侧,且阻挡件3位于油缸座5的下方或上方,另一实施例中,在弹性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时,叹息关键与阻挡件3也可以位于油缸4的同一侧,且阻挡件3位于油缸座5的下方或上方。只要能保证油缸4在与架体6分离后,该油缸4处于第一位置不变的任何组合形式的阻挡件3与弹性件的位置关系都应当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现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该弹性件为张紧弹簧2,该张紧弹簧2一端与车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油缸4的缸体42固定连接。为了保证张紧弹簧2对油缸4有一个拉力,这就要求该张紧弹簧2要一直处于拉伸状态,使得油缸4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具有向张紧弹簧2的回缩方向的运动趋势。为了保证油缸4能够与架体6的卡槽61脱离后的位置不变,即保证油缸处于第一位置不变,就需要在油缸座5上的远离架体6的一端即油缸座5的下方设置一阻挡件3,且该阻挡件3与该张紧弹簧2均位于该油缸4同一侧即图1中的左侧,实际上,阻挡件3位于油缸座5的左下方。当油缸4的活塞杆41与卡槽61分离时,该油缸4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具有向张紧弹簧2的回缩方向的运动趋势,而阻挡件3在活塞杆41与卡槽61分离时,阻挡件3与油缸4的缸体42抵接,阻挡了油缸4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向张紧弹簧2的回缩方向运动,使得油缸4与架体6的分离后的油缸4保持其与架体6分离时的位置不变,此时,油缸4的缸体42位于油缸座5的下方,即油缸4的缸体42靠近活塞杆41的一端与油缸座5铰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油缸4的缸体42还可以位于油缸座5的上方,即油缸4的缸体42远离活塞杆41的一端与油缸座5铰接,相比第一实施例中油缸4的缸体42位于油缸座5下方的情形,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唯一的区别点就在于阻挡件3的安装位置以及阻挡件3同张紧弹簧2相对于油缸4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该优选实施例中,该阻挡件3设在该油缸座5上的靠近架体6的一端即油缸座的上方,且与该张紧弹簧2均位于该油缸4的同一侧,同时相比图1中阻挡件3与张紧弹簧2都位于油缸4的左侧,本优选实施例中的阻挡件3和张紧弹簧2都位于油缸4的右侧,即阻挡件3位于油缸座5的右上方,其他结构均相同。
当然,无论油缸4的缸体42是位于油缸座5的上方或下方,只要使得张紧弹簧2一直处于拉伸状态对油缸4有一个向张紧弹簧2的回缩方向的拉力,以及在油缸座5上设有用于限制油缸4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的运动的阻挡件3,且使得阻挡件3与张紧弹簧2位于油缸4的同一侧等其他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形式也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然而,不仅仅只有张紧弹簧与阻挡件位于油缸的同侧才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还有张紧弹簧与阻挡件位于油缸的两侧也能满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第二实施例,如图2所示,相比第一实施例来说,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唯一区别在于张紧弹簧的伸缩状态不同,并且相对于油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张紧弹簧2和阻挡件3分别位于油缸4的左右两侧,张紧弹簧2位于油缸4的右侧,阻挡件3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位于油缸座5的左下方,而张紧弹簧2由第一实施例中的拉伸状态变成了压缩状态,使得油缸4的缸体42具有向张紧弹簧2的拉伸方向的运动趋势。当油缸4的活塞杆41与卡槽61分离时,该油缸4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具有向张紧弹簧2的拉伸方向的运动趋势,而阻挡件3在活塞杆41与卡槽61分离时,阻挡件3与油缸4的缸体42抵接,阻挡了油缸4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向张紧弹簧2的拉伸方向运动,使得油缸4与架体6的分离后的油缸4保持其与架体6分离时的位置不变。这是油缸4的缸体42位于油缸座5下方时的情形,此时,油缸4的缸体42位于油缸座5的下方,即油缸4的缸体42靠近活塞杆41的一端与油缸座5铰接。
这里仍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油缸4的缸体42还可以位于该油缸座5的上方,即油缸4的缸体42远离活塞杆41的一端与油缸座5铰接,相比第二实施例中的油缸4的缸体42位于油缸座5下方的情形,唯一的区别点就在于阻挡件3的安装位置以及张紧弹簧2相对于油缸4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本优选实施例中,阻挡件3设在该油缸座5上靠近架体6的一端且与该张紧弹簧2分别位于该油缸4两侧,张紧弹簧2位于油缸4的左侧,阻挡件3位于油缸座5的右上方,张紧弹簧2仍然处于压缩状态。当油缸4的活塞杆41与卡槽61分离时,该油缸4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具有向张紧弹簧2的拉伸方向的运动趋势,而阻挡件3在活塞杆41与卡槽61分离时,阻挡件3与油缸4的缸体42抵接,阻挡了油缸4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具有向张紧弹簧2的拉伸方向的运动趋势,使得油缸4与架体6的分离后的油缸4保持其与架体6分离时的位置不变,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
由于挡块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磨损,使得油缸很可能会因为挡块的磨损而偏离油缸与翻转架刚分离时的位置,或者由于挡块在安装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安装位置不精准出现偏离安装座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挡块进行精度调节,如图4所示,该阻挡件3包括相互连接限位块9和调节挡块10,该限位块9安装在该油缸座5上,且当油缸4位于第一位置时,该调节挡块10穿过该限位块9与该油缸4的缸体42抵接,该调节挡块10可以在限位块9内调节该调节挡块10沿其长度方向的位移。通过调节该调节挡块9的位移就能实现对油缸4保持其与架体6分离时位置的精度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地,调节挡块10与限位块9为相互垂直连接,该挡块还可以是包括螺杆和螺母的组合,以及其他可单一方向调节长度的组合装置都应当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调节挡块10的长度方向为图1中平行与车架1的方向。
该限位件还可以是为设在车架1与油缸4之间的用于防止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油缸4偏离第一位置的伸缩机构。
该伸缩机构为气缸或油缸。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罐车,该背罐车包括具有该支撑装置以及用于驱动架体6进行翻转动作的翻转油缸7。
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当架体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架体6与油缸4的活塞杆41抵接,油缸4与车架1相互垂直。当架体6处于工作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该架体6在油缸4的活塞杆41的举升作用下开始向上起升,由于架体6在起升过程中的运动轨迹为一段圆弧,因此,油缸4的缸体42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的运动轨迹为运动方向与架体相同的一段圆弧,直至架体6与油缸4的活塞杆41分离。当架体与油缸分离后,如图6所示,油缸4的活塞杆41从架体6的卡槽61中脱离后,架体6在翻转油缸7的作用下继续翻转,而油缸4的缸体42在张紧弹簧2的作用下有沿这该张紧弹簧2的回缩方向继续运动的趋势,但由于阻挡件3在油缸4与架体6分离时与油缸4的缸体42抵接,限制了油缸4向张紧弹簧2的回缩方向的运动趋势,因此,油缸4的缸体42被限制在其与架体6分离时的位置,使得架体6在沿其运动轨迹返回时能正好与油缸4的活塞杆41抵接。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而不限于权利要求书中各项权利要求的引用关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支撑装置,包括油缸(4)以及与所述油缸(4)铰接的油缸座(5),所述油缸座(5)安装在车架(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且所述支撑装置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油缸(4)的伸缩端与安装在所述车架(1)上的架体(6)抵接; 
所述支撑装置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油缸(4)的伸缩端与所述架体(6)分离;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架(1)与所述油缸(4)之间的用于防止所述支撑装置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所述油缸(4)偏离第一位置的限位件,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架体(6)与所述油缸(4)的伸缩端分离时的所述油缸(4)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座(5)上设有与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油缸(4)的同一侧或相对两侧的阻挡件(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车架(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油缸(4)连接,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阻挡件(3)位于所述油缸(4)的同一侧或相对两侧,且所述弹性件具有与所述油缸(4)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反方向的作用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阻挡件(3)位于所述油缸(4)的同一侧,且所述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所述阻挡件(3)与所述油缸(4)抵接,所述阻挡件(3)位于所述油缸座(5)的下方或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阻挡件(3)位于所述油缸(4)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阻挡件(3)与所述油缸(4)抵接,且所述阻挡件(3)位于所述油缸座(5)的下方或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张紧弹簧(2),所述张紧弹簧(2)一端与所述车架(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油缸(4)的伸缩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3)包括相互连接的限位块(9)和调节挡块(10),所述限位块(9)安装在所述油缸座(5)上,所述调节挡块(10)沿其长度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限位块(9)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设置在所述车架(1)与所述油缸(4)之间的用于防止所述支撑装置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的所述油缸(4)偏离第一位置的伸缩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为气缸或者油缸。 
10.一种背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架体(6)进行翻转的翻转油缸(7)。 
CN201420093216.2U 2014-03-03 2014-03-03 背罐车及其支撑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32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93216.2U CN203832318U (zh) 2014-03-03 2014-03-03 背罐车及其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93216.2U CN203832318U (zh) 2014-03-03 2014-03-03 背罐车及其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32318U true CN203832318U (zh) 2014-09-17

Family

ID=51510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3216.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32318U (zh) 2014-03-03 2014-03-03 背罐车及其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323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9259A (zh) * 2021-10-29 2022-01-21 重庆零壹空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锁紧机构和辅助起竖装置的发射车
CN115218722A (zh) * 2022-06-20 2022-10-21 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火箭发射台辅助起竖控制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9259A (zh) * 2021-10-29 2022-01-21 重庆零壹空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锁紧机构和辅助起竖装置的发射车
CN115218722A (zh) * 2022-06-20 2022-10-21 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火箭发射台辅助起竖控制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08363B2 (en) Maintenance vehicle
CN203974397U (zh) 液压式车轮拆装工具车
CN103130110A (zh) 移动式作功机械、特别是车辆起重机
CN203832318U (zh) 背罐车及其支撑装置
CN102126505B (zh) 一种车钩开启装置
CN102889090B (zh) 大倾角工作面支架刚性可调挡矸装置
CN104533461B (zh) 一种隧道施工台车横向移动装置
CN104631233A (zh) 收轨引导、拨轨小车及长钢轨运输车组
US20170349076A1 (en) Movable frame including gantry
CN203269386U (zh) 起重机移动司机室运行机构
CN202323727U (zh) 钢箱梁水平位置调整装置
CN202380972U (zh) 行走伸缩式钻塔一体式钻机
CN201961857U (zh) 一种车钩开启装置
CN107697815A (zh) 一种汽车维修用的吊具
CN103821458A (zh) 一种带有辅助支撑装置的旋挖钻机
CN204094023U (zh) 一种轧环机上锥辊及其传动系统重力液压平衡装置
CN203820367U (zh) 移动式举升机
CN203626649U (zh) 一种石油钻井平台防喷器运输安装装置
CN101775990A (zh) 三维空间曲面钢模台车
CN203768916U (zh) 一种用于钢模台车的位移调节装置
CA2932199A1 (en) Movable frame including gantry
CN203684104U (zh) 一种带有辅助支腿的架桥机导梁
CN202293411U (zh) 一种液压机滑块安全防护装置
CN203903850U (zh) 配重装置及起重机
WO2015104410A1 (de) Autobetonpumpe und schutzschaltung dafü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