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12766U - 电子机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12766U
CN203812766U CN201420164918.5U CN201420164918U CN203812766U CN 203812766 U CN203812766 U CN 203812766U CN 201420164918 U CN201420164918 U CN 201420164918U CN 203812766 U CN203812766 U CN 2038127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utton
flexure strip
operation push
aforesaid opera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649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晓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ine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ine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1649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127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127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1276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机器,能够实现操作按键顺畅的动作的同时,容易地进行安装操作按键的操作面板的挤压成型。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在操作面板上设置的开口上设置两端被支持的弹性片,在对操作按键进行按压操作时,该操作按键以支点部为支点倾倒,操作开关的开关按压部摇动,使弹性片弯曲,因此在接触按压操作时,根据弯曲的弹性片的弹性回复力,操作按键回到初始位置。

Description

电子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机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可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按键的电子机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车载用导航装置、音频装置等电子机器中,都普遍搭载有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进行按压操作的支持在操作面板上的操作按键。该操作按键以通过靠近其上端的背面一侧设置的弹性腕片的前端部而被支持在操作面板上的方式被安装于操作面板。当按下操作按键,弹性腕片发生弹性变形而使操作按键倾倒,从而操作开关元件。当解除按压操作,操作按键由于弹性腕片的弹性回复而回到初始位置。
现有技術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3633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操作按键能够通过弹性腕片的弹性变形和弹性回复来实现操作按键的按压操作,但是如果弹性腕片的弹力过小,会发生操作按键不能顺利地回到初始位置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对操作按键赋予朝向初始位置的弹性回复力,在操作面板上另外设置了一端固定于操作面板的弹性片,通过该弹性片增大了弹性回复力,使操作按键能容易地回复至初始位置。但是,如果将这样的悬臂梁式弹性片设置在操作面板的靠近操作按键设置处,就会导致操作面板的挤压成型变得困难,也成为阻碍产品小型化的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课题而创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机器,在能够顺利实现操作按键的按压操作及回复动作的同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面板的挤压成型。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是具备操作面板、操作按键、弹性片、开关的电子机器,在操作面板上设置有开口;操作按键具有:从上述开口向前方突出设置且可进行按压操作的按键本体部、在上述按键本体部的第1侧面一侧的背部设置且被支持于设置在上述开口的第1内壁面一侧上支持部的支点部、从上述按键本体部的背面呈柱状突出且插入上述开口内侧的开关按压部;弹性片是对上述操作按键施加向初始位置的弹性回复力的部件;开关与上述开关按压部的后端面相对配置,在对上述按键本体部的前表面进行按压操作时,以上述支点部为支点,与上述第1侧面相对的第2侧面向后方摇动,上述开关按压部夹在上述操作按键的第1侧面和第2侧面之间,其后端面对上述开关进行切换操作,上述弹性片与上述第1内壁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其两端分别被支持在上述操作面板的同时,上述弹性片配置在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反一侧且位于支点部的前方,上述开关按压部被夹在上述弹性片与上述第1内壁面之间,上述操作按键摇动时,上述柱状的开关按压部的侧面将上述弹性片向上述第2侧面一侧按压,使该弹性片弯曲,从而对上述操作按键施加上述弹性回复力。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中,在上述按键本体部的前表面的上述第2侧面一侧的边缘部露出地设置有照光部,由设置在上述按键本体部的背面一侧的光源对该照光部进行照光。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中,上述操作按键由按键盖体与按键导光体一体地组合构成,上述按键导光体由比上述按键盖体的透光性高的合成树脂制成,在上述按键导光体上至少设置有上述开关按压部和上述照光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构成,能够顺利地进行操作按键的按压操作的同时,使操作面板的挤压成型能够容易地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前面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面板的从后面看时的立体图。
图4(a)是图2的A部的放大立体图,并且是从前方的下方看时的A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4(b)是图2的A部的放大立体图,并且是从前方的上方看时的A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的示意图,并且是从正面看的立体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的示意图,并且是从背面看的立体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的按键盖体示意图,并且是从正面看的立体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的按键盖体示意图,并且是从背面看的立体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的按键导光体的示意图,并且是从正面看的立体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的按键导光体的示意图,并且是从背面看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被安装于操作面板状态下从操作面板背面一侧看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操作面板、电子基板被组装后的状态下的图8的B-B剖面图。
图10是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的操作按键在被操作状态下的局部剖面图。
图中:
1    电子机器
110  操作面板
111  开口
116  弹性片
101   操作按键
118   支持筋
202   第1侧壁
302a、302b  照光部
303   壁状支点部
306   开关按压部
305   第2侧壁
151   开关
152   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电子机器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1大体是由内置了未图示的电子电路、CD/DVD播放单元等的金属制箱体210构成的机器本体200和安装在该机器本体200前面且前表面上配置了各种操作按键101、102、显示部160等的前面板单元100而构成。如图2所示,前面板单元100包括:后述的以悬臂状支撑在操作面板110上的操作按键101、其他操作按键102、显示部160、设置有露出各种操作按键101、102的多个开口111、112和露出显示部160的显示部开口113的操作面板110、在与操作面板110之间可操作地保持各种操作按键101、102的支持部件140、设置在支持部件140的前面一侧且搭载有多个操作开关151(参照图2、图9、图10)和光源152(参照图2)的电子基板150、设置在显示部160的背面一侧控制该显示部160的显示动作且实装有电路部件的显示用电子基板170、操作面板110被安装后,在与该操作面板110之间容纳支持部件140、电子基板150、显示部160、显示用电子基板170的背面壳体180。电子机器1的机器本体200、其他操作按键102、电子基板150、显示部160、显示用电子基板170、背面壳体180与现有的电子机器构成相同,所以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重要部分操作面板110、操作按键10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子机器1中有2个作为实用新型的重要部分的操作按键101,这里以其中之一(图1、图2中左侧的操作按键101)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3、图4(a)~图4(b)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1的操作面板110。操作面板110是由不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经挤压成型形成为框状的部件,在设置了上述露出显示部160的显示面的显示部开口113的同时,在该操作面板110的下部设置有露出操作按键101、102的开口111、112。在开口111、112的上下分别形成向里方向(后方)突出的上壁114、下壁115。该下壁115比上壁114还向里方向延伸设置,且与由操作面板110的其他3个边缘向里方向突出的壁150a、150b、150c形成筒状空间(参照图2、图3)。在电子机器1组装时,该筒状空间容纳显示部160、显示用电子基板170等。如图4(a)所示,开口111的上壁114的内壁面117(第1内壁面)上设置有构成作为支持操作按键101的支持部的支持筋118和支持突起119。支持筋118是由内壁面117向下壁115突出且与该内壁面117平行延伸的凸条。在该支持筋118的左右方向(图示R方向)的两侧隔规定间隔分别设置上述支持突起119、119,支持筋118与支持突起119、119之间分别形成凹部121、121。如图4(b)所示,上述上壁114与下壁115平行延伸,在接近下壁115处设置有薄板状弹性片116,该弹性片116的两端一体地支持在开口111的两侧壁上。该弹性片116与下壁115平行地延伸,由于在左右方向上与该下壁115之间形成长形的间隙120,因此弹性片116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可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弯曲变形。
其次,利用图5(a)~图5(b)、图6(a)~图6(b)、图7(a)~图7(b)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子机器1的操作按键101(图1、图2中左侧的操作按键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图5(b)所示,操作按键101是由图6(a)~图6(b)所示的按键盖体201和图7(a)~图7(b)所示的按键导光体301一体地组合构成。
首先,根据图6(a)、图6(b)说明按键盖体201。按键盖体201是用具有透光性的白色树脂材料制成,前面的盖部205的表面上用遮光性涂料涂装形成遮光涂膜。在盖部205的上方边缘上立设有向里方向(后方)延伸的第1侧壁202,在盖部205的下方及左侧边缘上设置有露出后述的按键导光体301的照光部302a、302b的缺口部206a、206b。如图6(b)所示,在盖部205的背面设置有:为了与按键导光体301结合的固定爪部203、203;为了进行按键导光体301定位的圆柱状的定位突起204、204。盖部205的前表面成为用户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部,在该操作部上设置有照光显示部(未图示)。该照光显示部是将上述遮光涂膜用激光切割等手段除去后露出底层的白色树脂材料的部分,形成表示操作按键101功能的各种符号、文字(未图示)。位于操作按键101的后面一侧的电子基板上所搭载的LED等光源152对这些符号、文字从背面一侧照光使其发亮可见。
其次,参照图7(a)、图7(b)说明按键导光体301。按键导光体301是由透光性与按键盖体201相同或者较其高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按键导光体301的表面312上与按键盖体201上设置的固定爪部203、203之间的距离相符合地设置大致呈长方形的长孔309。并且,如图7(b)所示,照光部302a的背面立设横贯按键导光体301的整个左右方向(R方向)的第2侧壁305。在该第2侧壁305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R方向)的两端向上方向突出设置卡止突起313、313。并且,在长孔309的下部突出设置对后述的电子基板150上配置的开关151进行按压操作的开关按压部306。如图7(b)所示,开关按压部306形成为柱状,由上述长孔309的下侧的边缘(靠近第2侧壁的边缘)的背面向里方向立设。并且,在上述长孔309的左右的边缘的背面突出设置有剖面为“匚”状的卡止部307、307,在与上述按键盖体201组合时,上述固定爪部203、203卡止于该卡止部307、307。在长孔309的上侧的边缘的背面横贯整个该边缘(距离第2侧壁305远的边缘)地立设壁状支点部303,由该壁状支点部303的左右方向(R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里方向突出设置2个弹性臂部310、310。在该弹性臂部310、310的后方端部分别设置爪状的固定部304、304。并且,在按键按导光体301的左右的下部设置与上述按键盖体201上设置的定位突起204、204嵌合的定位孔308、308。
再次,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按键101的形成方法。首先,将如图6(a)~图6(b)所示的按键盖体201的固定爪部203、203从按键导光体301的前面一侧穿过长孔309,将按键盖体201向按键导光体301按住直到固定爪部203、203前端的钩部卡止于卡止部307、307的后方的端面。若固定爪部203、203卡止于卡止部307、307,按键盖体201与按键导光体301之间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就被限制。并且,在将按键盖体201向按键导光体301按住的过程中定位突起204、204与按键导光体301的定位孔308、308相嵌合,从而限制了按键盖体201与按键导光体301之间的上下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位移。据此,按键盖体201与按键导光体301被一体化,从而形成图5(a)~图5(b)所示的操作按键101。在该状态下,照光部302a、302b分别露出于操作按键101的表面,这些露出的照光部302a、302b和按键盖体201的盖部205形成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本体部。并且,这些照光部302a、302b通过配置于操作按键101的后面一侧的电子基板上所搭载的光源152被照光。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操作按键101是由按键盖体201和按键导光体301一体化组合而成。因此,在能够防止发生挤压成型操作按键101时的模具复杂的问题的同时,由于可以将按键导光体301的光透过率设定为较按键盖体201高,因此照光部302a、302b就能够获得更明亮的照光效果。但是,如果不那么考虑挤压成型时的模具复杂性、照光部302a、302b的亮度,操作按键101也可以形成为一个部件。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用光透过率不同的材料通过二色成型而形成。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机器1的组装步骤。首先,如图2、图4(a)~图4(b)、图5(a)~图5(b)所示,将操作按键101从操作面板110的前面一侧与所对应的开口111(图2中左侧的开口111)位置对齐地接近操作面板110,使壁状支点部303、弹性臂部310、310、开关按压部306穿过开口111,使弹性臂部310、310分别插入设置在开口111的上壁114的内壁面117上的凹部121、121,并使弹性臂部310、310前端的固定部304、304卡止于支持突起119、119的背面。同时,使第2侧壁305穿过间隙120,进而通过向里按压按键本体部的下部(照光部302周围的表面),使设置在操作按键101的第2侧壁305的卡止突起313、313卡止于弹性片116背面的边缘。据此,在操作按键101的按键本体部(照光部302a、302b与盖部205构成)露出于操作面板110的状态下,该操作按键101不会从操作面板110的开口111脱出地被安装于操作面板110。这时,如图9所示,操作按键101的壁状支点部303与开口111的支持筋118相对且几乎无缝隙地被支持在开口111的支持筋118上。并且,开关按压部306在内壁面117(第1内壁面)的下方且配置于弹性片116和支持筋118(壁状支点部303)之间,第2侧壁305配置在弹性片116与下壁115之间(参照图8、图9)。
然后,将操作按键102、支持部件140、电子基板150安装在操作面板110上之后,用现有的安装方法相对于操作面板110将显示部160、显示用电子基板170、背面壳体180进行一体化固定操作,从而形成前面板单元100。接着,将前面板单元100安装于机器本体200的前表面。这样就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子机器1。
下面,参照图9、图10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1的动作。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机器1处于通电状态下,电子基板150上搭载的各光源152点灯,各操作按键101、102的照光显示部、照光部即被照光。例如,图10中的操作按键101的盖部205上的照光显示部和照光部302a、302b被与该操作按键101相对配置的光源152照光。如果用户参照照光显示部上的文字、符号对操作按键101进行图10中所示的向“N”方向的按压操作,该操作按键101以按键本体部的背面设置的壁状支点部303为支点(壁状支点部303和支持筋118的抵接部为支点)发生倾斜移动。伴随着该倾斜移动动作,弹性臂部310、310发生弹性弯曲变形的同时,操作按键101的第2侧壁305及开关按压部306发生倾倒,开关按压部306的侧面(下面)311按压与之相对的弹性片116,使其向下方弯曲。同时,由于开关按压部306的向后方一侧的移动,与该开关按压部306的前端相对配置的开关151被进行按压操作。据此,开关151处于“ON”状态,由该开关151输出操作信号。当对操作按键101的按压操作解除时,由于来自弹性臂部310、310和弹性片116两方的弹性回复力,操作按键101回复至图9所示的初始位置。因为弹性片116通过其两端一体地支持于开口111的两侧壁上,相比悬臂梁状的弹性片能够获得更大的弹性回复力。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机器1,对操作按键101的按压操作解除时,操作按键101被加上弹性臂部310、310的弯曲变形产生的弹性回复力,又被施加了两端支持在操作面板110上的弹性片116的弹性回复力,因此操作按键101顺利地回复至初始位置。并且,由于弹性片116的两端与操作面板110的开口111的壁面一体地连接,与悬臂梁状的弹性片形成于开口111内的情况相比,操作面板110的挤压成型用的模具会变得简单,从而成型相对容易。

Claims (3)

1.一种电子机器,具备:
操作面板,设置有开口;
操作按键,具有:从上述开口向前方突出设置且可进行按压操作的按键本体部、在上述按键本体部的第1侧面一侧的背部设置且被支持于设置在上述开口的第1内壁面一侧上的支持部的支点部、从上述按键本体部的背面呈柱状突出且插入上述开口内侧的开关按压部;
弹性片,对上述操作按键施加向初始位置的弹性回复力;
开关,与上述开关按压部的后端面相对配置,
在对上述按键本体部的前表面进行按压操作时,以上述支点部为支点,与上述第1侧面相对的第2侧面向后方摇动,上述开关按压部夹在上述操作按键的第1侧面和第2侧面之间,其后端面对上述开关进行切换操作,
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片与上述第1内壁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其两端分别被支持在上述操作面板的同时,上述弹性片配置在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反一侧且位于支点部的前方,上述开关按压部被夹在上述弹性片与上述第1内壁面之间,
上述操作按键摇动时,上述柱状的开关按压部的侧面将上述弹性片向上述第2侧面一侧按压,使该弹性片弯曲,从而对上述操作按键施加上述弹性回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机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按键本体部的前表面的上述第2侧面一侧的边缘部露出地设置有照光部,由设置在上述按键本体部的背面一侧的光源对该照光部进行照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机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按键由按键盖体与按键导光体一体地组合构成,上述按键导光体由比上述按键盖体的透光性高的合成树脂制成,在上述按键导光体上至少设置有上述开关按压部和上述照光部。
CN201420164918.5U 2014-04-04 2014-04-04 电子机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127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64918.5U CN203812766U (zh) 2014-04-04 2014-04-04 电子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64918.5U CN203812766U (zh) 2014-04-04 2014-04-04 电子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12766U true CN203812766U (zh) 2014-09-03

Family

ID=51451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6491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12766U (zh) 2014-04-04 2014-04-04 电子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127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4808B2 (en) Button apparatus and mobile appliance having the same
CN101247007B (zh) 具有弹性杆的连接器
US11189441B2 (en) Key switch device
CN101562085B (zh) 按键组件及具有该按键组件的电子装置
JP2001043771A (ja) タクトスイッチ
CN203812766U (zh) 电子机器
CN102971818B (zh) 开关装置
JP2001283677A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CN103487912B (zh) 物体的固定结构以及利用该结构的光学装置
US11984278B2 (en) Hinge structure of butt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2064722A (ja) 基板ホルダ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2028176A (ja) スイッチを備えた電子装置
TWI236026B (en) Push bottom switch
JP5209448B2 (ja) 車両用オーバーヘッドコンソール装置
JP4507979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WO2015115039A1 (ja) 配線器具用取付枠
JP2018044556A (ja) 取付け構造
JP2522782Y2 (ja) 制御機器の前部の構造
JP4201682B2 (ja) 二段押圧スイッチ
JP2016031834A (ja) 電子機器
JP3572669B2 (ja) 電気機器用押し釦装置
JP2002344151A (ja) 電子機器
JP3982065B2 (ja) 電子機器
JP4844836B2 (ja) 押しボタン装置
JPH0626129U (ja) スイ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4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