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61178U -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61178U
CN203761178U CN201420030802.2U CN201420030802U CN203761178U CN 203761178 U CN203761178 U CN 203761178U CN 201420030802 U CN201420030802 U CN 201420030802U CN 203761178 U CN203761178 U CN 2037611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dle motor
protuberance
cylindrical portion
axial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308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地嗣
关井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61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6117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2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Control thereof
    • G11B19/2009Turntables, hubs and motors for disk drives; Mounting of motors in the drive
    • G11B19/2036Motors characterized by fluid-dynamic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5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around a fixed spindle;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direct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轴部包括圆柱部、环状部以及凹部。帽部包括平板部和突出部。凹部包括第一侧面以及位于第一侧面的径向外侧的第二侧面。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凹部内。第一侧面隔着第一区域与突出部的内周面对置。第二侧面隔着第二区域与突出部的外周面对置。凹部的底部隔着第三区域与突出部的下端部对置。第一侧面与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比第二侧面与突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且比突出部下端部与凹部的底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小。

Description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盘片驱动装置用的主轴马达和盘片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盘片驱动装置的马达具有使用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在日本公开公报2009-13614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主轴马达具有固定轴、环状的轴承构成部件、转子构成部件以及环状外罩。轴承构成部件配置在固定轴的上侧端部。轴承构成部件与固定轴一体构成。转子构成部件配置在固定轴的外侧。环状外罩配置在轴承构成部件的上侧。环状外罩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粘结在转子构成部件的上端部。轴承构成部件的外周面与转子构成部件的上端部的内周面对置。在轴承构成部件的外周面与转子构成部件的上端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密封间隙。密封间隙被环状外罩覆盖。
实用新型内容
如日本公开公报2009-136143号公报所示,在有的马达中,覆盖密封间隙的帽部件配置在旋转部。在这样的马达中,环状外罩与轴的端部一同形成迷宫密封,由此,能够降低空气的交换以及与之相随的轴承流体的蒸发。但是,由于在旋转部与静止部之间存在有间隙,因此,包括汽化的润滑油的空气从该间隙向马达外部漏出。并且,如果要加厚帽部件来确保其刚性,则会阻碍马达的薄型化。如果使帽部件变薄,则迷宫密封的间隙在轴向缩短,导致润滑油的蒸发变多。因此,要求一种能够使马达薄型化并能够确保迷宫密封的长度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润滑油蒸发的主轴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为一种主轴马达,其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静止部包括轴部。旋转部包括转子磁铁,该旋转部隔着润滑油被静止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轴部包括圆柱部、环状部以及凹部。圆柱部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配置。环状部从圆柱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凹部呈环状并向下侧凹陷。旋转部包括套筒部、筒状部以及帽部。套筒部与轴部对置。筒状部从比轴部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上方扩展,并与轴部对置。帽部配置在筒状部的上部的附近。帽部包括平板部和突出部。平板部沿径向扩展。突出部位于平板部的径向内侧,并向下方突出。在轴部和套筒部之间的间隙中存在有润滑油。间隙同环状部与筒状部之间的上密封部相连,且润滑油的液面位于上密封部。凹部包括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位于第一侧面的径向外侧。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凹部内。第一侧面隔着第一区域与突出部的内周面对置。第二侧面隔着第二区域与突出部的外周面对置。凹部的底部隔着第三区域与突出部的下端部对置。第一侧面与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比第二侧面与突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且比凹部的底部与突出部的下端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小。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能够减少润滑油的蒸发。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环状部包括位于凹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凸部。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比环状凸部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三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方面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环状凸部的上表面和第二侧面的一部分包括憎油膜所构成的憎油膜部。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四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方面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筒状部包括具有与环状凸部的外周面对置的内周面的上筒部,上筒部与筒状部为分体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五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四方面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筒部的上端面与帽部的平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六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凹部设置于环状部。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七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凹部设置于圆柱部和环状部,且第一侧面为圆柱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八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从径向观察,突出部的轴向位置与润滑油的静止时的液面的轴向位置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九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三区域的体积比第一间隙的体积和第二间隙的体积大。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圆柱部与环状部为分体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圆柱部与环状部为一个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二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凹部的一部分包括憎油膜所构成的憎油膜部。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三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密封部的径向的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上方而扩大。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四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密封部的环状部的外周面与筒状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方,构成使润滑油产生朝向轴向下方的压力的槽列。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五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帽部包括位于平板部的径向外侧并向上方或下方突出的弯曲部。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六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五方面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弯曲部的外周面被压入固定在筒状部的内周面。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七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六方面所述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弯曲部的径向的宽度比突出部的径向的宽度大。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八方面为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其包括使盘片旋转的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至十七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对盘片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的存取部以及收纳盘片、主轴马达和存取部的机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十八方面,能够减少润滑油蒸发。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片驱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4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5为优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6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7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或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或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以下简称为“马达”)的盘片驱动装置1的纵剖视图。盘片驱动装置1为所谓的硬盘驱动装置。盘片驱动装置1例如包括3张盘片11、马达12、存取部13以及机壳14。马达12使记录信息的盘片11旋转。存取部13对盘片11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存取部13也可以对盘片11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
机壳14包括大致杯状的下机壳部件141和板状的上板部件142。盘片11、马达12以及存取部13收纳在下机壳部件141的内侧。上板部件142嵌于下机壳部件141而构成机壳14。盘片驱动装置1的内部空间优选为灰尘或尘埃极度少的洁净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片驱动装置1内充填空气。另外,也可以使用氦气或氢气进行填充。并且,也可以使用这些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进行填充。
3张盘片11通过夹紧装置151和垫片152沿马达12的中心轴线J1方向等间隔地固定在马达12的转子轮毂。存取部13包括6个头部件131、6个臂部132以及头部件移动机构133。头部件131与盘片11接近,并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头部件131也可以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臂部132支承头部件131。头部件移动机构133通过移动臂部132而使头部件131相对于盘片11移动。通过这些结构,头部件131在与旋转的盘片11接近的状态下,访问盘片11的所需位置。另外,盘片11不限定为3张,也可以为1张或2张以上。
图2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纵剖视图。马达12为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2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在图2中,对通过静止部2的一部分和旋转部3的一部分构成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作“轴承机构”)标注符号4。旋转部3隔着润滑油45被支承为能够以马达12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静止部2优选包括作为基底部的基底板21、定子22、轴部41以及下推力部42。基底板21与图1的下机壳部件141由单体的部件构成,并优选作为机壳14的一部分。定子22固定在基底板21的圆筒状的保持架211的周围。在保持架211的内侧形成孔部。另外,基底板21和下机壳部件141也可以为分体的部件。轴部41在上部具有螺纹孔。如图1所示,上板部件142的中央部143向下方凹陷。以下,将中央部143称作“板中央部143”。在板中央部143的贯通孔和轴部41的螺纹孔中插入螺丝161。由此,板中央部143与轴部41能够相固定。板中央部143的下表面与轴部41的上表面接触。由此,上板部件142能够牢固地固定于马达12。
如图2所示,旋转部3包括转子轮毂31和转子磁铁32。转子轮毂31包括与轴部41对置的大致圆筒状的套筒部5、盖部311以及圆筒部312。盖部311从套筒部5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312从盖部31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转子磁铁32固定在圆筒部312的内侧。转子磁铁32与定子22在径向对置。在定子22与转子磁铁32之间产生转矩。另外,套筒部5也可由与盖部311和圆筒部312不同的部件构成。此时,套筒部5固定于盖部311。
图3放大示出轴承机构4。轴承机构4包括轴部41、下推力部42、套筒部5、筒状部43、下轮毂筒部54以及润滑油45。如上所述,轴部41和下推力部42为静止部2的一部分。套筒部5、筒状部43以及帽部44为旋转部3的一部分。轴部41被压入固定到形成在下推力部42的内侧的孔部中。轴部41包括圆柱部411、环状部412以及凹部413。圆柱部411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配置。环状部412从圆柱部411向径向外侧扩展。并且,环状部412包括位于比凹部41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环状凸部4121。凹部413为环状部件,并向下方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圆柱部411和环状部412由单体部件构成。另外,圆柱部411和环状部412也可以由分体的部件构成。
下推力部42包括下板部421和外筒部422。例如,下推力部42也可以由铜或高力黄铜等形成。下板部421从圆柱部411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外筒部422从下板部421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在外筒部422的外周面的上部配置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
在组装马达12时,外筒部422的外周面的下部通过粘结剂固定在基底板21的保持架211的内周面。因此,与压入固定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外筒部422相对于基底板21的上下方向的定位,能够提高马达12的高度的精度。另外,外筒部422的外周面的下部通过压入固定而固定在基底板21的保持架211的内周面。
套筒部5包括内筒部51和凸缘部52。套筒部5例如由不锈钢、铝或铜等形成。内筒部51配置在外筒部422与圆柱部411之间的大致圆筒状的空间内。凸缘部52从内筒部51的上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优选凸缘部52在轴向的厚度为内筒部51的内周面的轴向高度的1/2以下。凸缘部5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优选构成为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凸缘部52包括沿上下方向贯通凸缘部52的连通孔61。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61的个数为一个。另外,也可以配置2个以上的连通孔61。
筒状部43从比轴部41与套筒部5之间的间隙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上方扩展,并构成大致圆筒状。更具体地说,筒状部43从比环状部412的下表面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上方扩展。筒状部43包括筒状突出部431和上筒部432。筒状突出部431位于筒状部43的外周部。筒状突出部431的内周面与帽部44的外周面通过嵌合而相固定。上筒部432位于比筒状突出部43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与环状凸部4121的外周面对置。上筒部432的内周面包括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另外,筒状突出部431和上筒部432也可以不由单体部件形成。
下轮毂筒部54从凸缘部52的外缘部向下方扩展,并构成圆筒状。下轮毂筒部54位于下推力部42的外筒部422的径向外侧。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包括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另外,筒状部43及下轮毂筒部54与凸缘部52或与盖部311也可由分体的部件形成。
帽部44配置在筒状部43的上部的附近。帽部44包括平板部441、突出部442以及弯曲部443。平板部441沿径向扩展,且呈大致圆环状。突出部442位于平板部441的径向内侧,并向下方突出。弯曲部443位于平板部441的径向外侧,并且向上方或下方突出。另外,弯曲部也可以向上侧弯曲。
在马达12驱动时,包括图2所示的套筒部5的旋转部3隔着润滑油45相对于轴部41和下推力部42旋转。
圆柱部411的外周面与套筒部5的内筒部51的内周面在径向对置。在圆柱部411与内筒部51之间构成径向间隙62。径向间隙62的径向的宽度优选为2~4μm大小。如图3所示,在轴向中,在内筒部51的下端与下板部421之间构成间隙63。以下,将间隙63称作“下端间隙63”。
在内筒部51的外周面与外筒部422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圆筒状的间隙64。以下,将间隙64称作“圆筒间隙64”。如图3所示,圆筒间隙64通过下端间隙63与径向间隙62连通。圆筒间隙64的径向的宽度比径向间隙62的径向的宽度大,且比连通孔61的直径小。
如图3所示,在凸缘部52的上表面的比连通孔61靠内侧的区域与环状部412的同凸缘部52的上表面在轴向对置的下表面之间构成间隙651。以下,将间隙651称作“上轴向间隙651”。并且,在凸缘部52的下表面的比连通孔61靠内侧的区域与外筒部422的上表面之间构成间隙652。以下,将间隙652称作“下轴向间隙652”。连通孔61连通上轴向间隙651和下轴向间隙652。在轴承机构4中,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上轴向间隙651以及下轴向间隙652、连通孔61以此顺序朝向径向外侧构成。
上筒部432的内周面与环状凸部4121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在上筒部432与环状凸部4121之间构成间隙661。上轴向间隙651与间隙661相连。间隙661优选位于比径向间隙62、上轴向间隙651以及连通孔6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间隙661随着朝向上方、即朝向间隙661的开口而宽度逐渐增大。以下,将间隙661称作“上密封间隙661”。并且,上密封间隙661随着朝向上方而向中心轴线J1侧倾斜。即、上密封间隙661向图3的左侧倾斜。润滑油45的液面位于上密封间隙661内。利用毛细管现象在上密封间隙661内保持润滑油45。由此,在上密封间隙661中构成保持润滑油45的上毛细管密封部661a。上密封间隙661的开口通过帽部44被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上筒部432的内周面与环状凸部4121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使润滑油45产生向轴向下方的压力的抽吸作用部(省略图示)。并且,若使马达12旋转驱动,则通过动压产生部对填充在上密封间隙661中的润滑油45加压,从而产生促使润滑油45向下方流动的压力。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45从上密封间隙661向上方流出。并且,也可以同时利用上毛细管密封部661a和抽吸作用部。由此,与只由上毛细管密封部661a保持润滑油45的液面时相比,能够抑制上毛细管密封部661a的轴向的长度。
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与外筒部422的倾斜面在径向对置。在下轮毂筒部54与外筒部422之间构成朝向下方延伸的间隙662。间隙662位于比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下轴向间隙652以及连通孔6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间隙662随着朝向下侧、即朝向间隙662的开口而宽度逐渐增大。以下,将间隙662称作“下密封间隙662”。并且,下密封间隙662随着朝向下方而向中心轴线J1侧倾斜。即下密封间隙662朝向图3的左侧倾斜。润滑油45的液面位于下密封间隙662内。在下密封间隙662内,利用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45。在下密封间隙662中,构成保持润滑油45的下毛细管密封部662a。在位于比下密封间隙662的液面靠下侧的位置的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和外筒部422的倾斜面上构成憎油膜86。在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一样。在轴承机构4中,连通孔61连通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
在轴承机构4中,润滑油45连续充满从上密封间隙661经由上轴向间隙651、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以及下轴向间隙652直至下密封间隙662的区域以及连通孔61。在组装轴承机构4时,在下密封间隙662朝向重力方向上的上侧的状态下从下密封间隙662注入润滑油45。通过观察确认下密封间隙662中的液面的高度,能够管理润滑油45的量。
另外,观察确认既可以为目视确认,也可以是通过显微镜等机器放大下密封间隙662进行确认。并且,观察确认也可以通过设备将下密封间隙662的放大图像反映在画面上而进行确认。
在位于上轴向间隙651的、环状部412的下表面或凸缘部52的上表面,设置上轴向动压槽列(省略图示)。上轴向动压槽列例如为螺旋形状的槽列或人字形状的槽列。在马达12驱动时,通过上轴向动压槽列使润滑油45产生动压,在上轴向间隙651中构成上轴向动压轴承。并且,在位于下轴向间隙652的、外筒部422的上表面和凸缘部52的下表面,设置下轴向动压槽列(省略图示)。下轴向动压槽列例如为螺旋形状的槽列或人字形状的槽列。在马达12驱动时,通过下轴向动压槽列使润滑油45产生动压,在下轴向间隙652中构成下轴向动压轴承。旋转部3通过上轴向动压轴承和下轴向动压轴承在轴向被支承并旋转。
在径向间隙62中,在套筒部5的内周面或圆柱部411的外周面设置径向动压槽列(省略图示)。径向动压槽列例如为螺旋形状的槽列。在马达12驱动时,通过径向动压槽列使润滑油45产生动压,在径向间隙62中构成径向动压轴承。旋转部3通过径向动压轴承在径向被支承并旋转。另外,径向动压轴承既可以设置为1个,也可以设置为2个。
图4为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部41附近的纵剖视图。轴部41包括朝向下侧凹陷的环状的凹部413。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13设置于环状部412。凹部413包括作为内周面的第一侧面4131、从第一侧面413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底面4133以及从底面的外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位于第一侧面4131的径向外侧的第二侧面4132。第一侧面4131、第二侧面4132以及底面4133为大致环状的面。即第一侧面4131、第二侧面4132以及底面4133由环状部412构成。通过在轴部41配置凹部413能够使突出部442与第一侧面4131接近。由此,抑制了上密封间隙661内的包括汽化的润滑油45的空气向马达12外部移动。在环状部412中,充分确保了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以及凹部413的底面4133与下表面之间的厚度。因此,即使存在凹部413,环状部412的刚性也不会大幅度下降。
帽部44的突出部442的下端部442c位于凹部413内。第一侧面4131隔着第一区域414a与突出部442的内周面442a对置。第一区域414a为沿轴向延伸的区域。第二侧面4132隔着第二区域414b与突出部442的外周面442b对置。第二区域414b为沿轴向延伸的区域。凹部413的底部4133隔着第三区域414c与突出部442的下端部442c对置。另外,第三区域414c为凹部413中的除了第一区域414a和第二区域414b以外的区域。第三区域414c为沿径向延伸的区域。通过使帽部44包括突出部442,能够确保第一区域414a的轴向的长度。并且,能够确保帽部44的刚性。特别是由于提高了帽部44的弯曲强度,因此在帽部44压入固定在筒状突出部431时,能够防止帽部44变形。通过使突出部442的下端部442c位于凹部413内,能够延长从上密封间隙661到马达12的外部的距离,从而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
第一侧面4131与突出部442的内周面442a之间的平均距离比第二侧面4132与突出部442的外周面442b之间的距离小,并且比凹部413的底部4133与突出部442的下端部442c之间的平均距离小。即第一区域414a的径向的平均距离比第二区域414b的径向的平均距离以及第三区域414c的轴向的平均距离小。
例如第一区域414a的径向的最小宽度优选为0.03mm以上且0.2mm以下。具体地说优选为0.03mm以上且0.1mm以下。第二区域的径向的最小宽度优选为0.04mm以上且0.2mm以下。具体地说优选为0.05mm以上且0.1mm以下。
另外,第一区域414a经由第三区域414c、第二区域414b以及平板部441的下表面与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而与上密封间隙661连续。在马达12中,通过第一区域414a、第三区域414c以及第二区域414b构成连通上密封间隙661与平板部441的上侧空间的连通通路414。通过在连通通路414存在有第一区域414a、第二区域414b以及第三区域414c,能够抑制上密封间隙661内的包括汽化的润滑油45的空气向马达12外部移动。由此,减少了润滑油45的蒸发从而提高了马达12的寿命。
并且,突出部442的下端部442c位于比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第一区域414a和第二区域414b的轴向的长度。并且,能够确保上密封间隙661的长度,从而能够增大保持润滑油45的润滑油积存处的体积。
从径向观察,突出部442的轴向位置与润滑油45的静止时的液面的轴向位置重叠。由此,相比于从径向观察突出部442的轴向位置与润滑油45的静止时的液面的轴向位置不重叠的情况,能够在轴向使马达12薄型化。
作为第三区域414c的、凹部413中的第一区域414a和第二区域414b以外的区域的体积比第一区域414a的体积和第二区域414b的体积大。并且,第一区域的轴向长度比第三区域414c的轴向长度长。
通过在轴向延长第一区域414a和第二区域414b,使抑制润滑油45的蒸发的效果增强。即构成第三区域414c的凹部413的底部4133与突出部442的下端部442c之间的轴向的距离缩短。但是如果凹部413的底部4133与突出部442的下端部442c间的轴向距离缩短,则第三区域414c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从而促进润滑油45蒸发。并且,如果第三区域414c的轴向的长度过长,则第一区域414a和第二区域414b的轴向的长度缩短,因此抑制轴向通气的效果明显下降。因此,通过使第三区域414c的体积比第一区域414a的体积和第二区域414b的体积大,并且通过使第一区域的轴向长度比第三区域414c的轴向长度长,能够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并提高了马达12的寿命。
在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和第二侧面4132的一部分包括憎油膜86所构成的憎油膜部。并且,凹部413的一部分包括憎油膜86所构成的憎油膜部。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位于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的外端部的倒角面4121a和位于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的内端部的圆面4121b,沿整周包括憎油膜86所构成的第一憎油膜部861。并且,在凹部413中沿整周包括憎油膜86构成的第二憎油膜部862。另外,倒角面4121a也可以为圆形。并且,圆面4121b也可以为倒角面。
第一憎油膜部861至少构成在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即可,不必一定配置在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倒角面4121a以及圆面4121b的整体。例如,既可以只有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为第一憎油膜部861,也可以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和倒角面4121a为第一憎油膜部861。并且,也可以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和圆面4121b为第一憎油膜部861。另外,第一憎油膜部861也可以构成在环状凸部4121的比倒角面4121a靠轴向下侧的外周面。
第二憎油膜部862在凹部413中至少构成在第二侧面4132的一部分和比第二侧面413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可。例如,既可以只有第二侧面4132为第二憎油膜部862,也可以第一侧面4131、凹部413的底部4133以及第二侧面4132为第二憎油膜部862。并且,既可以只有第一侧面4131和第二侧面4132为第二憎油膜部862,也可以第二侧面4132的整体为第二憎油膜部862。另外,第一侧面4131的构成憎油膜86的区域为与突出部442的内周面442a对置的区域。
由于对马达12施加强烈冲击,有可能使上密封间隙661内的润滑油45的液滴飞散,而导致液滴附着在帽部44的下表面或环状部凸4121的上表面。在马达12中,通过具有第一憎油膜部861和第二憎油膜部862,抑制了润滑油45的液滴移动到帽部44的下表面或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的径向内侧。其结果是,防止了润滑油45向马达12外部漏出。即,抑制了润滑油45移动到比第一憎油膜部861和第二憎油膜部86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通过具有第一憎油膜部861,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润滑油45从上密封间隙661内流出。并且,因为帽部44的下表面与环状凸部412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为微小间隙,因此如果具有第一憎油膜部861,则能够抑制润滑油45从上密封间隙661内流出。
上筒部432的内周面中的从比润滑油45的液面靠上侧的位置到筒状部43的上筒部432的上表面的区域沿整周包括憎油膜86所构成的第三憎油膜部863。另外,第三憎油膜部863可以仅为上筒部432的上表面,也可以为从比润滑油45的液面靠上侧的位置到上筒部432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
由于对马达12施加强烈的冲击,有可能使上密封间隙661内的润滑油45的液滴飞散,从而液滴附着到上筒部432的上表面。在马达12中,通过具有第三憎油膜部863而抑制了润滑油45的液滴由于冲击等而从上筒部432的上表面向径向外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润滑油45向马达12外部漏出。
帽部44的弯曲面443的外周面通过压入而固定到筒状部43的筒状突出部431的内周面。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固定帽部44。另外,弯曲部443也可以通过粘结剂固定在筒状突出部431。并且,也可以同时使用压入和粘结剂两种方式。由此,能够增加弯曲部443与筒状突出部431间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压入强度。另外,弯曲部443与筒状突出部431通过粘结剂而固定时,能够增大粘结强度。
平板部441的下表面与上筒部432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接触。由此,能够更加提高帽部44的安装精度,并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第一区域414a、第二区域414b以及第三区域414c。
帽部44的弯曲部443在径向的宽度比突出部442的径向的宽度大。由此,提高了帽部44的刚性,因此即使在通过压入而固定弯曲部443的外周面和筒状突出部431的内周面时,也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第一区域414a、第二区域414b以及第三区域414c。
通过使筒状突出部431和上筒部432由分体的部件构成,能够在轴向延长帽部44的弯曲部443。由此,能够延长弯曲部443和筒状突出部431间的紧固,从而稳定地固定帽部44。
图5是优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41附近的纵剖视图。在变形例中,凹部413设置于圆柱部411和环状部412。在马达12中,第一侧面4131形成在圆柱部411的外周面。在变形例中,圆柱部411的外径与第一侧面4131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圆柱部411和环状部412由分体的部件形成。马达12的其他结构与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2大致相同。由此,与通过环状部412形成第一侧面4131以及第二侧面4132相比,能够使第一区域414a和第二区域414b位于径向内侧。因此,能够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并延长马达12的寿命。另外,在此变形例中,圆柱部411和环状部412也可以由单体的部件构成。
图6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41附近的纵剖视图。环状凸部4121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外周面4121a和位于比第一外周面4121a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的第二外周面4121b。上筒部432的内周面包括隔着上密封间隙661与第一外周面4121a对置的第一内周面432a,以及位于比第一内周面432a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且隔着上密封间隙661与第二外周面4121b对置的第二内周面432b。由此,能够确保上密封间隙661的长度,并能够增大保持润滑油45的润滑油积存处的体积。
图7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41附近的纵剖视图。帽部44a的突出部442a包括从平板部441a的径向内侧向下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4422以及位于比第一突出部442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第二突出部4421。第一侧面4131隔着第一区域414a与第二突出部4421的内周面对置。第二侧面4132隔着第二区域414b与第一突出部4422的外周面对置。凹部413的底部4133隔着第三区域414c与突出部442a的下端部对置。由此,增大了帽部44a的刚性,因此,即使在通过压入而固定弯曲部443的外周面与筒状突出部431的内周面时,也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第一区域414a、第二区域414b以及第三区域414c。
优选实施方式的帽部44的弯曲部443也可以在平板部441的径向外侧向上方突出。此时,弯曲部443的外周面在过盈状态下固定在筒状突出部431的内周面。在帽部44中,通过具有弯曲部443,能够增加其与筒状突出部431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压入强度。另外,在弯曲部443与筒状突出部431通过粘结剂固定时,能够增大粘结强度。
并且,在马达中,虽然使用了上轴向动压轴承、下轴向动压轴承以及径向动压轴承,但不限于此。例如在马达中,也可以使用圆锥形动压轴承代替上轴向动压轴承、下轴向动压轴承以及径向动压轴承。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可认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变形和变更是明显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唯一地由本权利要求书决定。

Claims (18)

1.一种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静止部,其包括轴部;以及
旋转部,其包括转子磁铁,该旋转部隔着润滑油被所述静止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轴部包括:
圆柱部,其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配置;
环状部,其从所述圆柱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
环状的凹部,其向下方凹陷,
所述旋转部包括:
套筒部,其与所述轴部对置;
筒状部,其从比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间隙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上方扩展,并与所述轴部对置;以及
帽部,其配置在所述筒状部的上部的附近,
所述帽部包括:
平板部,其沿径向扩展;以及
突出部,其位于所述平板部的径向内侧,并从所述平板部向下方突出,
在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间隙存在有润滑油,所述间隙与处于所述环状部和所述筒状部之间的上密封部相连,且润滑油的液面位于所述上密封部,
所述凹部包括:
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位于第一侧面的径向外侧,
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所述凹部内,
所述第一侧面隔着第一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对置,
所述第二侧面隔着第二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对置,
所述凹部的底部隔着第三区域与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对置,
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比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平均距离小,且比所述凹部的底部与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之间的平均距离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包括位于所述凹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凸部,所述突出部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环状凸部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凸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一部分包括憎油膜所构成的憎油膜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包括上筒部,所述上筒部包括与所述环状凸部的外周面对置的内周面,
所述上筒部与所述筒状部为分体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筒部的上端面与所述帽部的所述平板部的下表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环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圆柱部和所述环状部,
所述第一侧面为所述圆柱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从径向观察,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位置与所述润滑油的静止时的液面的轴向位置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区域的体积比所述第一区域的体积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体积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
特征在于,
所述圆柱部与所述环状部为分体的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柱部与所述环状部为一个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一部分包括憎油膜所构成的憎油膜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密封部的径向的间隙随着朝向轴向上方而扩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上密封部的所述环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使润滑油产生朝向轴向下方的压力的槽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部包括位于所述平板部的径向外侧,且向上方或下方突出的弯曲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的外周面被压入固定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的径向的宽度比所述突出部的径向的宽度大。
18.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使盘片旋转的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
存取部,其对所述盘片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以及
机壳,其收纳所述盘片、所述主轴马达和所述存取部。
CN201420030802.2U 2013-03-14 2014-01-17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11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781234P 2013-03-14 2013-03-14
US61/781,234 2013-03-14
US13/898,921 2013-05-21
US13/898,921 US8797678B1 (en) 2013-03-14 2013-05-21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61178U true CN203761178U (zh) 2014-08-06

Family

ID=512290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22801.8A Pending CN104052185A (zh) 2013-03-14 2014-01-17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20142003080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1178U (zh) 2013-03-14 2014-01-17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22801.8A Pending CN104052185A (zh) 2013-03-14 2014-01-17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797678B1 (zh)
CN (2) CN10405218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2185A (zh) * 2013-03-14 2014-09-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109979494A (zh) * 2017-12-28 2019-07-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数据读取回转装置及电气产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58084B2 (en) * 2011-01-17 2014-10-14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Japan Advanced Technology Co., Ltd. Rotating device and component for fluid dynamic bearing unit thereof
JP2015043249A (ja) * 2013-07-23 2015-03-05 サムスン電機ジャパンアドバンスド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KR102659419B1 (ko) * 2023-01-13 2024-04-22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외전형 인휠 모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5981Y2 (ja) 1992-09-18 2000-09-04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動圧軸受装置
JP3122260B2 (ja) 1992-10-09 2001-01-0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3519457B2 (ja) 1994-06-09 2004-04-1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US5558443A (en) 1994-07-22 1996-09-24 Quantum Corporation Shaft seal for hydrodynamic bearing unit
US5533811A (en) 1995-02-14 1996-07-09 Quantum Corporation Hydrodynamic bearing having inverted surface tension seals
US5880545A (en) 1995-03-22 1999-03-09 Nidec Corporation Spindle motor with bearing system having fluid sealing and leakage prevention
JP3579258B2 (ja) 1998-06-18 2004-10-2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350408A (ja) 1999-03-29 2000-12-15 Nippon Densan Corp 記録ディスク駆動用モータ
JP2002005171A (ja) 2000-06-20 2002-01-09 Nippon Densan Corp 動圧軸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JP4177975B2 (ja) 2001-08-14 2008-11-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動圧軸受装置
JP2003061295A (ja) 2001-08-21 2003-02-28 Nippon Densan Corp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4959078B2 (ja) 2001-09-20 2012-06-20 サムソン エレクトロ−メカニッ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動圧軸受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3878861B2 (ja) 2002-02-18 2007-0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及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7239477B2 (en) 2002-11-05 2007-07-03 Seagate Technology Llc Low profile air-oil hybrid 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
US6991376B2 (en) 2002-11-05 2006-01-31 Seagate Technology Llc Low profile 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 having increased journal span
JP4194348B2 (ja) 2002-11-19 2008-12-1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記録ディスク用駆動モータ及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7281852B2 (en) 2002-12-19 2007-10-16 Seagate Technology Llc Spool bearing with asymmetric sealing
US6854889B2 (en) 2003-03-04 2005-02-15 Nidec Corporation Hydro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spindle motor in which it is utilized, and disk-drive device furnished with the spindle motor
JP4056416B2 (ja) 2003-03-24 2008-03-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動圧軸受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並びにこの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を備え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7201517B2 (en) 2003-06-23 2007-04-10 Nidec Corporation Hydrodynamic bearing device and a recording disk drive equipped with it
JP2005048890A (ja) 2003-07-30 2005-0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2005155689A (ja) 2003-11-21 2005-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流体軸受装置
WO2005083280A1 (en) 2004-02-09 2005-09-09 Minebea Co., Ltd. Fluid dynamic bearing mechanism for a motor
US7568839B2 (en) 2004-02-18 2009-08-04 Seiko Instruments Inc. Fluid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motor, and recording medium driving device
US7226212B2 (en) * 2004-03-01 2007-06-05 Minebea Co., Ltd. Shield and sealing method for a hydrodynamic bearing
DE102004017356A1 (de) 2004-04-08 2005-11-10 Minebea Co., Ltd. Spindelmotor mit einem hydrodynamischen Lagersystem
US20060002641A1 (en) 2004-07-02 2006-01-05 Kura Laboratories Corporation Fixed shaft type 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
US20060002638A1 (en) 2004-07-02 2006-01-05 Kura Laboratries Corporation Fixed shaft type 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
JP2006283964A (ja) 2004-08-20 2006-10-19 Kura Gijutsu Kenkyusho:Kk 軸固定型動圧流体軸受モータ及び記録ディスク装置
US20060039636A1 (en) 2004-08-20 2006-02-23 Kura Laboratories Corporation 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 attached at both shaft ends
US20080292228A1 (en) 2004-09-08 2008-11-27 Nobuyoshi Yamashita Shaft Member for Fluid Lubrication Bearing Apparatuses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418531B2 (ja) 2004-09-09 2010-02-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流体動圧軸受装置及び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DE102004045629B4 (de) 2004-09-21 2008-07-03 Minebea Co., Ltd. Fluiddynamisches Lagersystem
DE102005007297B4 (de) 2005-02-17 2007-05-31 Minebea Co., Ltd. Fluiddynamisches Luftlagersystem zur Drehlagerung eines Motors
JP2006226388A (ja) 2005-02-17 2006-08-31 Nippon Densan Corp 軸受機構、軸受機構を用い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を搭載した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06283773A (ja) 2005-03-31 2006-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動圧流体軸受装置および動圧流体軸受装置を備えた小型モータ
WO2006115104A1 (ja) 2005-04-19 2006-11-02 Ntn Corporation 動圧軸受装置
WO2006120719A1 (ja) 2005-05-02 2006-11-16 Ferrotec Corporation 動圧軸受用シール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2006325329A (ja) * 2005-05-19 2006-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この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を用い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DE102005036214B4 (de) 2005-08-02 2013-10-31 Minebea Co., Ltd. Fluiddynamisches Lagersystem
JP2007162759A (ja) 2005-12-09 2007-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動圧流体軸受装置、モータ、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組み立て用治具
JP2007170506A (ja) 2005-12-21 2007-07-05 Nippon Densan Corp 軸受機構、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08037097A (ja) 2006-07-10 2008-02-2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DE102007005516A1 (de) 2007-02-03 2008-08-07 Minebea Co., Ltd. Spindelmotor mit fluiddynamischem Lagersystem
JP2009041671A (ja) 2007-08-09 2009-02-26 Panasonic Corp 軸受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および情報装置
JP2009133361A (ja) 2007-11-29 2009-06-18 Panasonic Corp 流体軸受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情報装置
DE102007058151B4 (de) 2007-11-30 2024-02-08 Minebea Mitsumi Inc. Spindelmotor mit fluiddynamischem Lagersystem und feststehender Welle
DE102008052469B4 (de) 2007-11-30 2020-10-08 Minebea Mitsumi Inc. Spindelmotor mit fluiddynamischem Lagersystem und feststehender Welle
US9644675B2 (en) 2008-05-08 2017-05-09 Seagate Technology Llc Folded fluid channel for a fluid dynamic bearing
DE102009019936A1 (de) 2008-11-18 2010-05-20 Minebea Co., Ltd. Fluiddynamisches Lagersystem
US8618706B2 (en) 2008-12-04 2013-12-31 Seagate Technology Llc Fluid pumping capillary seal for a fluid dynamic bearing
JP2011002024A (ja) 2009-06-18 2011-01-06 Nippon Densan Corp 軸受装置、スピンドルモータ、及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11133105A (ja) * 2009-11-25 2011-07-07 Nippon Densan Corp 動圧軸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2012196115A (ja) * 2010-08-09 2012-10-11 Nippon Densan Corp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8858084B2 (en) * 2011-01-17 2014-10-14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Japan Advanced Technology Co., Ltd. Rotating device and component for fluid dynamic bearing unit thereof
JP2012205375A (ja) * 2011-03-25 2012-10-22 Nippon Densan Corp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12212492A (ja) * 2011-03-31 2012-11-01 Nippon Densan Corp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13030242A (ja) * 2011-07-28 2013-02-07 Alphana Technology Co Ltd 回転機器
US8797678B1 (en) * 2013-03-14 2014-08-05 Nidec Corporation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2185A (zh) * 2013-03-14 2014-09-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109979494A (zh) * 2017-12-28 2019-07-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数据读取回转装置及电气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97678B1 (en) 2014-08-05
CN104052185A (zh) 201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94435B (zh)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CN103453020B (zh) 轴承机构、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203761178U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102377272B (zh)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CN102377275B (zh)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US7411762B2 (en) Fluid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including dynamic pressure generating grooves, and spindle motor and disc drive including the bearing
US8315012B2 (en) Spindle motor including communicating channel,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CN101752944A (zh) 用于流体动力轴承的流体泵吸毛细密封件
JP3978434B2 (ja)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ー軸受の耐衝撃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203933229U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102377271B (zh)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CN102820727B (zh) 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JP2008121849A (ja) 動圧流体軸受装置、スピンドルモータ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JP2005257076A (ja) 流体動圧軸受システ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4194610B2 (ja) 動圧軸受装置
JP2004232860A (ja) オイル移動防止用流体トラップを有する流体動圧軸受組立体
CN204179807U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204205791U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JP2005016556A (ja) 円錐型動圧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KR20130087076A (ko) 베어링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핀들 모터
KR101514498B1 (ko) 회전 부재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핀들 모터
KR101512542B1 (ko) 스핀들 모터
JP2008185179A (ja) 流体軸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ピンドルモ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KR20160081055A (ko) 스핀들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하드 디스크 드라이브
KR101474107B1 (ko) 스핀들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