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2709U - 油分离器 - Google Patents

油分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2709U
CN203742709U CN201420096343.8U CN201420096343U CN203742709U CN 203742709 U CN203742709 U CN 203742709U CN 201420096343 U CN201420096343 U CN 201420096343U CN 203742709 U CN203742709 U CN 2037427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low
gas
gas body
separa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963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晃浩
原田慎治
藤川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0963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427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2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270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1)具备设置在气缸体侧面的油分离室(S),该油分离室(S)具有用于使窜缸混合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口、用于使窜缸混合气体流出的气体流出口、及用于使从窜缸混合气体中分离出的油流出的漏孔(9),油分离室(S)中设有集油壁部(10),该集油壁部(10)具有位于窜缸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中、且从垂直于气缸体侧面的方向看外形为向下方弯曲的U字形的U字形部位(10a),漏孔(9)被形成在U字形部位(10a)的正下方。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能提高气液分离功能,并能避免被分离出的油再次被窜缸混合气体带走。

Description

油分离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从含有油雾的窜缸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机油的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使从发动机燃烧室泄漏到曲轴箱的窜缸混合气体流回到进气通道,以进行曲轴箱换气的PCV(Positive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由于窜缸混合气体从曲轴箱通过时混入了成为雾状的机油(以下称为油雾),若使窜缸混合气体直接流回到进气通道中再燃烧,则机油消耗量会增大。因此,PCV装置中大都设置有将窜缸混合气体中的机油(以下简称为油)分离出,并将所分离出的油送回曲轴箱的油分离器。
作为这种油分离器的一例,已知有一种在气缸体的侧面装设外壳,从而在外壳与气缸体之间形成油分离室的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中,通过使从气体流入口流到油分离室内的含有油雾的窜缸混合气体与油分离室的内壁面等接触,能使油雾液化成油而从窜缸混合气体中分离出。分离出的油因自重而滴落到油分离室内并蓄积在油分离室的底部,最后经由漏孔而从油分离室流出。
然而,作为集油器的油分离室的内壁面等如果形状不佳,则无法充分发挥气液分离功能。其结果,不能有效地将油从窜缸混合气体中分离出,窜缸混合气体含着油雾直接从气体流出口流出,从而使油消費量增大。
另一方面,即便是内壁面等作为集油器能充分发挥气液分离功能,但若在内壁面等中,对油进行液化的部位离漏孔较远,则一度被分离出的油(以下,称为分离油)也会再次被高温的窜缸混合气体带起而从气体流出口流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提高气液分离功能又能避免被分离出的油再次被窜缸混合气体带走的油分离器。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具备设置在气缸体侧面的油分离室,该油分离室具有用于使窜缸混合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口、用于使窜缸混合气体流出的气体流出口、及用于使从窜缸混合气体中分离出的油流出的漏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室中设有集油壁部,该集油壁部具有位于窜缸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中、且从垂直于所述气缸体侧面的方向看外形为向下方弯曲的U字形的U字形部位,所述漏孔被形成在所述U字形部位的正下方。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油分离器的优点在于,由于油分离室中的集油壁部具有位于窜缸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中、外形为向下方弯曲的U字形的U字形部位,且漏孔被形成在该U字形部位的正下方,所以,从气体流入口流入的窜缸混合气体中的油雾在外形为向下方弯曲的U字形部位被液化成分离油,该分离油因自重而沿着U字形部位朝下方流动,当流过U字形部位的拐弯处的弯曲面后,滴落到U字形部位正下方的漏孔附近,然后从该漏孔流到油分离室外。因而,油分离器的气液分离功能得到提高,而且分离油能迅速从漏孔流出,不容易再次被窜缸混合气体带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气缸体侧壁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的放大表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为下述实施方式中的记载所限定。
图1示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1的气缸体2的侧壁部3的一部分。气缸体2是组装在汽车等上的发动机的一个组成部分。气缸体2的上侧安装有气缸盖(未图示)及缸盖罩(未图示)。另外,气缸体2的下侧安装有油底壳(未图示)。
这样的发动机中,在压缩冲程及膨胀冲程中,气体从气缸体2的气缸(未图示)与活塞的活塞环(未图示)之间的间隙泄漏到气缸体2的下部与油底壳所围成的空间(以下也称曲轴箱)内。这样的气体中包含有压缩冲程中漏出的混合气体及膨胀冲程中漏出的燃烧气体等,通常被称为窜缸混合气体G。窜缸混合气体G会使发动机的机油(以下简称油,并记为油O)劣化,因而有可能成为引起发动机内部生锈的原因。
因此,通常在发动机中设置有,通过使窜缸混合气体G返回进气通道(未图示)并在发动机的燃烧室(未图示)中再燃烧,而实现曲轴箱内的换气的PCV装置。PCV装置具有将曲轴箱与进气通道的节流阀(未图示)的下游侧连通的窜缸混合气体通道4。PCV装置中,节流阀的下游侧发生的负压经由窜缸混合气体通道4而作用于曲轴箱,因而,从发动机燃烧室中漏出的窜缸混合气体G被吸入到曲轴箱中。这样,由于进气负压,流入曲轴箱内的窜缸混合气体G从曲轴箱经由窜缸混合气体通道4而被吸入到进气通道中,并在发动机燃烧室中再燃烧。
然而,窜缸混合气体G从曲轴箱等通过时,油O会变成雾状(油雾)而混入到窜缸混合气体G中。如果使该含有雾状的油O(油雾)的窜缸混合气体G再燃烧,则机油消耗量会增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油分离器1,通过从窜缸混合气体G中将油O分离并回收,来抑制机油消耗量的增加。
如图1所示,油分离器1被设置在沿气缸排列方向延伸的侧壁部3的外壁面(侧面)3a上。该油分离器1包括,与侧壁部3的外壁面3a之间形成油分离室(空间)S的外壳7、及用于使从窜缸混合气体G中分离出的油O从油分离室S流出的漏孔9。
在侧壁部3的外壁面3a上,与侧壁部3一体地形成有呈环状的环状凸条部11。外壳7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而被紧固在该环状凸条部11上。如此,通过将外壳7紧固在环状凸条部11上,外壳7被固定在侧壁部3的外壁面3a上,从而在气缸体2的侧面形成一个由外壁面3a、环状凸条部11、及外壳7围成的油分离室S。另外,环状凸条部11与外壳7之间被密封,从而窜缸混合气体G无法泄漏到外部。
另外,在窜缸混合气体通道4中,比油分离室S更靠上游侧的部位,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上游侧气体通道5、6。上游侧气体通道5、6的下端部分别与曲轴箱相连。另一方面,窜缸混合气体通道4中比油分离室S更靠下游侧的部分设有一个下游侧气体通道(未图示)。该下游侧气体通道例如与比进气通道的节流阀更靠下游侧的缓冲罐(未图示)相连。由此,油分离室S中,油O被分离后的窜缸混合气体G经由下游侧气体通道而返回到进气通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气体通道5在油分离室S的开口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窜缸混合气体的气体流入口,下游侧气体通道在油分离室S的开口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窜缸混合气体的气体流出口。
如图1所示,油分离室S的中间部分(两个上游侧气体通道5、6之间的中间部分)设有椭圆形环状壁部(即,本实用新型的集油壁部)10。该壁部10与气缸体2的侧壁部3及环状凸条部11加工成一体,且其一部分兼为环状凸条部11的一部分。椭圆形环状壁部10的下侧部分被形成为,从垂直于侧壁部3的外壁面3a(气缸体2的侧面)的方向看,外形为向下方弯曲的U字形,在此,将该壁部10的下侧部分称为U字形部分10a。该U字形部分10a位于窜缸混合气体G的流通路径中。
漏孔9在构成油分离室S底部的侧壁部3的外壁面3a上开口。从垂直于侧壁部3的外壁面3a(气缸体2的侧面)的方向看,漏孔9位于U字形部分10a的正下方。在油分离室S底部蓄积的油O能够经由漏孔9而从油分离室S流到油通道(未图示)中。
另外,若发动机以直立状态被组装在车辆中,则漏孔9位于U字形部分10a的正下方;若发动机以倾斜状态被组装在车辆中,则漏孔9位于U字形部分10a的斜下方。
采用上述结构,经由上游侧气体通道5、6流入油分离室S的窜缸混合气体G中含有的油雾在油分离室S内流动的过程中与内壁面等接触而液化为油O,并从窜缸混合气体G中分离出来。分离出的油O因自重而从油分离室S的内壁面滴下并蓄积到油分离室S的底部,最后经由漏孔9而从油分离室S流到油通道中。
然而,若发挥集油器功能的油分离室S的内壁面等的形状不佳,则不能充分进行气液分离。另外,即便是内壁面等能充分发挥集油器的功能,若内壁面等中对油O进行液化的部位离漏孔9较远的话,一度被分离出的油(也称分离油)O有可能再次被高温的窜缸混合气体G带起而从油分离室S流出。
对此,本实用新型中,如上所述那样,油分离室S内设有具有U字形部分10a的壁部10,所以既能提高油分离器1中的气液分离功能,又能防止窜缸混合气体G将分离油O带走的情况发生。以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图1中的A部的放大图。如图1和图2所示,经由上游侧气体通道5流入油分离室S中的含有油雾的窜缸混合气体G朝上流动之后,与环状凸条部11中的上游侧气体通道5对面的对面部11a相碰撞,并沿着该对面部11a朝图1的右侧流动。
由于U字形部分10a位于向图1的右侧流动的含有油雾的窜缸混合气体G的流通路径上,因此,沿着对面部11a流动的窜缸混合气体G如图2所示那样,与U字形部分10a中的B部相碰之后流向U字形部分10a的下方,并进一步向图1和图2的右侧流动。此时,窜缸混合气体G中含有的油雾在与B部接触时被液化为油O而从窜缸混合气体G中分离出来。分离出的油O因自重而沿着U字形部分10a的外壁面向下方流动,当流到图2所示的U字形部分10a的拐弯处的C部时,离开U字形部分10a的外壁面而向其斜下方滴落。由于漏孔9位于U字形部分10a的下方,所以滴落下来的油O距离漏孔9较近,能够迅速从漏孔9流到油分离室S外部,这样,便能避免再次被窜缸混合气体G带走的情况发生。
如上所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1中,在窜缸混合气体G的流通路径上设置的U字形部分10a作为集油器能够充分发挥气液分离功能。并且,U字形部分10a的正下方设置有漏孔9,利用U字形部分10a的拐弯处的弯曲面,能够将分离油O引导至漏孔9的附近,所以分离油O能够迅速从油分离室S流出而不容易再次被窜缸混合气体G带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10整体的外形为椭圆形,但不局限于此,只要是从垂直于气缸体2侧面的方向看,在窜缸混合气体G的流通路径上设有向下方弯曲的U字形部位即可,壁部10本身的形状不受限定。

Claims (1)

1.一种油分离器,具备设置在气缸体侧面的油分离室,该油分离室具有用于使窜缸混合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口、用于使窜缸混合气体流出的气体流出口、及用于使从窜缸混合气体中分离出的油流出的漏孔,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离室中设有集油壁部,该集油壁部具有位于窜缸混合气体的流通路径中、且从垂直于所述气缸体侧面的方向看外形为向下方弯曲的U字形的U字形部位,
所述漏孔被形成在所述U字形部位的正下方。
CN201420096343.8U 2014-03-04 2014-03-04 油分离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27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96343.8U CN203742709U (zh) 2014-03-04 2014-03-04 油分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96343.8U CN203742709U (zh) 2014-03-04 2014-03-04 油分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2709U true CN203742709U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42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6343.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2709U (zh) 2014-03-04 2014-03-04 油分离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427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3195A (zh) * 2014-09-24 2016-03-30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CN105443194A (zh) * 2014-09-24 2016-03-30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3195A (zh) * 2014-09-24 2016-03-30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CN105443194A (zh) * 2014-09-24 2016-03-30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CN105443195B (zh) * 2014-09-24 2018-03-16 铃木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DE102015218201B4 (de) 2014-09-24 2020-06-04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Gas-ölabscheider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DE102015218011B4 (de) * 2014-09-24 2021-02-04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Gas-Ölabscheider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39177B (zh) 一种迷宫式和螺旋式相结合的塑料油气分离器
JP2006022700A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CN203742709U (zh) 油分离器
CN103375222B (zh) 具有安装到发动机缸体的气-油分离器的发动机组件
US815692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iltering crankcase fumes
JP5906758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CN104500174A (zh) 油气分离器
CN109113833B (zh) 一种双腔独立油气分离器
CN202578838U (zh) 一种汽车油气分离器
CN206562949U (zh) 一种tgdi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器
CN203640806U (zh) 油分离装置
CN103821590B (zh) 曲轴箱油气分离机构
US9732707B1 (en) Vent for engine crankcases
JP6056788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CN212296551U (zh) 带预分离功能的侧置油气分离器
JP2022146710A (ja) エンジン
JP2007503545A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クランク室の通気装置
CN204357530U (zh) 油气分离器
CN203962100U (zh) 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结构
CN209469474U (zh) 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
JP5605308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CN107989671B (zh) 用于曲轴箱通风的一体式油分离器组件
JP2006063803A (ja)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JP6447261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ミスト分離機構
CN202628230U (zh) 缸盖油气分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