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23468U - 下半身衣物 - Google Patents

下半身衣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23468U
CN203723468U CN201420055990.4U CN201420055990U CN203723468U CN 203723468 U CN203723468 U CN 203723468U CN 201420055990 U CN201420055990 U CN 201420055990U CN 203723468 U CN203723468 U CN 203723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ortion
pelvis
knee
fastening portions
body clot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559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保贵裕
角野真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co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aco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coal Corp filed Critical Waco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23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2346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rsets Or Brassiere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半身衣物,其用于使步行姿态美观。其利用圆型针织物或立体缝制经编针织物形成,其具有形成为至少覆盖至膝盖部分的腿部(10B)和覆盖腰部及臀部的主体部(10A),主体部有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2),其形成为以覆盖髂嵴的方式从后中心侧向左右的两边侧延伸,并从两边侧分别向斜下方的前中心侧延伸,且其校正力比主体部的除了该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校正力大,腿部有:膝上支撑部(21),其设置为在膝关节的上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张紧力比腿部的除了该膝上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及膝下支撑部(22),其设置为在膝关节的下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张紧力比腿部的除了该膝下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

Description

下半身衣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矫正步行时的姿态的下半身衣物。
背景技术
以往,在紧身短裤等紧身衣的领域中,提出了在布料的一部分设置张紧力(也称作布料的力。以下为了简化也酌情称作力)较大的支撑部从而发挥提臀效果、姿态矫正效果的衣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者2)。
通常来说,在这样具有校正功能的衣物中,要求支撑部以外的布料部分也是破裂强度较高的布料,以使得构成其他部分的布料不会因支撑部的力而破损。此外,为了发挥修正功能、适当地向肌肉作用支撑力,需要在支撑部与其他部分使布料的力存在差异。因此,期望是通过改变局部形成方法而易于地设置上述力的差异的布料。
由于存在这样的技术课题,因此作为构成具有支撑部的衣物的针织物,大多使用经编针织物(立体缝制针织物除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598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351422号公报
然而,在以上述以往的经编针织物作为前提的支撑部的形成方法中,由于布料的力较大的部分与较小的部分的交界线明显,因此适合不暴露于外部的这样的穿着状态,但难以在暴露于外部的长袜等衣物中使用。
此外,长袜等衣物利用圆型针织物物形成,但由于圆型针织物物与经编针织物相比较布料的破裂强度较低,此外,与利用大量针织纱形成的经编针织物比较,也具有构成针织物整体的纱线的根数相当少这一特性,因此还存在无法使布料的力差如经编针织物那样大的问题。此外,在立体缝制针织物的情况下,在针织组织的形成方面,与其他经编针织物比较布料的复原力较小,因此还存在无法充分获得布料的力的问题。
因此,难以在技术层面实现将以经编针织物等为前提而开发的紧身短裤等下半身衣物的支撑部的结构直接应用于圆型针织物物、立体缝制针织物。
另一方面,在穿着鞋跟较高的鞋(高跟鞋)的状态下,受到后脚跟处于比趾尖高的位置所带来的影响,易于形成膝盖弯曲的生硬且不自然的步行姿态。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技术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长袜等下半身衣物,该下半身衣物具有将穿着鞋跟较高的鞋步行时的姿态改善为膝盖伸直的美观的步行姿态的功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半身衣物,其利用圆型针织物或者立体缝制经编针织物形成,其具有形成为至少覆盖至膝盖部分的腿部和覆盖腰部以及臀部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骨盆前倾用支撑部,该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以覆盖髂嵴的方式从后中心侧向左右的两边侧延伸,并从上述两边侧分别向斜下方的前中心侧延伸,且该骨盆前倾用支撑部的校正力比上述主体部的除了该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校正力大,上述腿部具有:膝上支撑部,其设置为在膝关节的上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膝上支撑部的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膝上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以及膝下支撑部,其设置为在膝关节的下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膝下支撑部的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膝下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
在该结构中,利用设置于覆盖髂嵴的位置的骨盆前倾用支撑部在立位姿态时使骨盆前倾,并且利用膝上支撑部的紧固膝关节的力在步行动作时抑制膝关节的弯折。
并且,利用膝下支撑部防止腿部的上移,使骨盆前倾用支撑与膝下支撑部的穿着位置被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上述骨盆前倾用支撑部形成为从后中心周边朝向下方延伸并覆盖骶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半身衣物,其利用圆型针织物或者立体缝制经编针织物形成,其具有形成为至少覆盖至膝盖部分的腿部和覆盖腰部以及臀部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该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形成为从后中心侧的臀裂上方通过左右的臀部上方延伸至左右的大转子附近部分,且该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的校正力比上述主体部的除了该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校正力大,上述腿部具有:膝上支撑部,其设置为在与膝关节邻接的上侧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膝上支撑部的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膝上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以及膝下支撑部,其设置为在与膝关节邻接的下侧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膝下支撑部的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膝下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
此外,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上述主体部设置有第2骨盆前倾用支撑部,该第2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从大转子附近沿着大腿部的外侧向上方延伸,用于辅助上述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
此外,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上述主体部具有臀部支撑部,该臀部支撑部覆盖穿着者的臀沟,并且朝向左右的两边侧部分向斜上方延伸,且该臀部支撑部具有比上述主体部的其他部分大的校正力。
此外,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上述腿部形成为至少覆盖至脚踝部分,该下半身衣物具有脚踝支撑部,该脚踝支撑部形成为包围上述脚踝部分且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脚踝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
此外,在上述实用新型中,上述腿部形成为包围至趾尖,在上述腿部的足底侧部分形成有足底支撑部,该足底支撑部从趾尖侧形成至后脚跟侧。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能够矫正穿着高跟鞋时的姿态,使步行姿态美观。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和图1(d)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下半身衣物进行说明的图。
图2(a)和图2(b)是对人体的下半身的骨骼进行说明的图。
图3(a)和图3(b)是对臀部束紧部以及骨盆束紧部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4(a)和图4(b)是对利用图1的下半身衣物施加的力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图1的下半身衣物的形成方法的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图6(a)和图6(b)是对穿着以往的下半身衣物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下半身衣物时的步行进行比较的图。
图7(a)、图7(b)和图7(c)是对图6(a)和图6(b)的各角度进行说明的图。
图8(a)、图8(b)和图8(c)是对第1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进行说明的图。
图9(a)、图9(b)和图9(c)是对第2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对第3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图11(b)和图11(c)是对第4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进行说明的图。
图12(a)、图12(b)和图12(c)是对第5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进行说明的图。
图13(a)、图13(b)和图13(c)是对第6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F…下半身衣物;10A…主体部;10A′…右主体部;10A″…左主体部;10B…腿部;11…臀部束紧部(臀部支撑部);12…骨盆束紧部(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2D~12F…第1骨盆束紧部(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3D~13F…第2骨盆束紧部(第2骨盆前倾用支撑部);20…膝盖束紧部;21…膝上束紧部(膝上支撑部);22…膝下束紧部(膝下支撑部);30…脚踝束紧部(脚踝支撑部);40…足底束紧部(足底支撑部);200…大转子;201…膝关节中心;202…外侧踝;203…顶端;204…髂后上棘;205…髂前上棘;206…髂嵴;210…骨盆侧部的上部;301…臀裂;302…臀沟;401…梨状肌;α1、α2…骨盆倾斜角度;β1、β2…膝关节角度;γ1、γ2…足关节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下半身衣物进行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下半身衣物例如是连裤袜、紧身裤这样以从腰部到趾尖覆盖腿部整体的方式形成的带裆衣物。
图1(a)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下半身衣物1的主视图。此外,在图1(b)中示出下半身衣物1的背视图,在图1(c)中示出右侧视图,在图1(d)中示出仰视图。另外,各图显示使用者在穿着下半身衣物1时的形状,图1(d)所示的仰视图是穿着有下半身衣物1的穿着者的足底部分。此外,关于左侧视图,由于只要通过使图1(c)反转即可,因此省略图示。
在图2中示出在以下所说明中使用的人体的骨骼。具体而言,图2(a)是人体的骨骼的主视图,示出大转子200、膝关节中心201、外侧踝202、拇指的顶端203、髂前上棘205以及髂嵴206的位置。此外,图2(b)是人体的骨骼的背视图,示出大转子200、膝关节中心201、外侧踝202、拇指的顶端203、髂后上棘204以及髂嵴206的位置。
在穿着鞋跟较高的鞋步行时,以尽量不使膝盖与脚踝弯曲的方式行走的方式看起来美观。具体而言,膝盖的角度与脚踝的角度较大的话,步行姿态看起来美观。在此,膝盖的角度是由大转子200、外侧的膝关节中心201以及外侧踝202确定的后膝盖部侧的角度。此外,脚踝的角度是由外侧的膝关节中心201、外侧踝202以及拇指的顶端203确定的脚背侧的角度。另外,鞋跟较高的鞋指的是鞋跟部分的高度比趾尖侧高3cm以上的鞋。
在图3中示出在以下所说明中使用的人体部位。具体而言,图3(a)是表示臀裂301、臀沟302以及髂嵴206的一部分即骨盆侧部的上部210的位置与后述的下半身衣物的臀部束紧部(臀部支撑部)11以及骨盆束紧部(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2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背视图。此外,图3(b)是表示骨盆侧部的上部210与下半身衣物的骨盆束紧部12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下半身衣物1具有:主体部10A,穿着者的两脚自如地插入到该主体部10A,且该主体部10A覆盖腰以及臀部;以及一对腿部10B,其与主体部10A相连续且供穿着者的双脚分别插入。下半身衣物1的主体部10A以及腿部10B利用圆型针织物物或者双拉舍尔(Double Raschel)等立体缝制经编针织物形成。
该下半身衣物1在主体部10A的从穿着者的后中心覆盖髂嵴、经由左右的两边侧部分并从两边侧朝前中心侧向斜下方延伸的带状部分具有带状的骨盆束紧部12,该骨盆束紧部12赋予比主体部10A整体的张紧力(束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另外,也称作布料的力)。此外,下半身衣物1在两个腿部10B的穿着者的膝关节的上下部分具有环状的膝盖束紧部(膝盖支撑部)20,该膝盖束紧部20利用圆型针织物与腿部10B相连续地形成,从周围赋予比腿部10B整体的张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
如图3所示,骨盆束紧部12形成为从后中心朝向左右的两边侧部分覆盖髂嵴,从左右的两两边侧分别朝向斜前方并在覆盖腹部的下侧部分的位置汇合。更具体地说,骨盆束紧部12的前侧部分如图1(a)以及图3(b)所示那样,在穿着者的腹部部分呈V字形(倒“ハ”字形),后侧部分如图1(b)所示那样,从后中心周边朝向下方以覆盖骶骨的方式延伸,呈大致T字形。而且,形成骨盆束紧部12的前侧部分的V字形(倒“ハ”字形)的上部分与后侧部分的T字形的左右两侧相连续。因此,骨盆束紧部12在后侧部分以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紧固的方式发挥作用,在前侧部分以向左下方、右下方紧固穿着者的腹部下部的左右两侧的方式发挥作用,在步行动作时对骨盆作用使之前倾的支撑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列举出骨盆束紧部12在前中心侧所覆盖的位置形成为位于比裆部分略微靠上侧的位置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骨盆束紧部12的前中心侧部分的位置比骨盆束紧部12的两边侧部分的位置低即可,例如,根据商品的规格,骨盆束紧部12既可以设置为直至裆部分周边,此外也可以设置为直至肚脐周边。
并且,下半身衣物1在腿部10B的脚踝部分具有脚踝束紧部(脚踝支撑部)30,该脚踝束紧部30利用圆型针织物与腿部10B相连续地形成,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从周围赋予比腿部10B整体的张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此外,下半身衣物1在腿部10B具有足底束紧部(足底支撑部)40,该足底束紧部40在从穿着者的足底部的趾尖侧到后脚跟侧的范围赋予比腿部10B整体的张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在此基础上,下半身衣物1在主体部10A的从穿着者的臀沟302沿着左右的骨盆侧部的上部210延伸的带状部分具有臀部束紧部11,该臀部束紧部11以包围臀部的方式形成,向后侧部分赋予比主体部10A整体的张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
臀部束紧部11在穿着时与穿着者贴合并赋予穿着者张紧力。具体而言,臀部束紧部11在穿着者的臀部形成为沿着臀沟302弯曲至左右各骨盆侧部的上部210的带状,且与骨盆束紧部12相连接。例如,如图3(a)概念性所示那样,该臀部束紧部11的宽度形成为覆盖臀沟302的宽度。
臀部束紧部11如图4(a)所示那样形成为校正力在带状的长度方向上较强(难以延伸)地作用。在穿着有下半身衣物1的情况下,利用沿着臀沟302延伸的臀部束紧部11沿箭头方向抬起穿着者的臀大肌,从而通过提臀塑造出美观的人体轮廓。
骨盆束紧部12在穿着时与穿着者贴合并对穿着者作用紧固力。具体而言,骨盆束紧部12形成为从穿着者的臀裂301沿着臀部上方的髂嵴206经由左右的骨盆侧部的上部210并从左右的两边侧分别向斜下方向延伸直至腹部下部的弯曲的带状。
骨盆束紧部12如图4(a)所示那样形成为校正力在带状的长度方向上较强地作用。在穿着有下半身衣物1的情况下,在从穿着者的臀裂301的上方直至左右的骨盆侧部的上部210的带状部分,利用骨盆束紧部12使已经后倾的骨盆沿箭头方向前倾。通过如此使骨盆前倾,穿着者易于伸直膝盖。
如图1(a)所示那样,骨盆束紧部12的前侧部分形成为V字形状(倒“ハ”字形状),但覆盖前中心侧的腹部的部分也可以不具有较强的张紧力。
另外,在图1以及图3中,分别示出臀部束紧部11与骨盆束紧部12,但只要能够向穿着者的相同部分赋予紧固力,也可以是一体的。例如,在臀部束紧部11与骨盆束紧部12相连续地形成的情况、利用相同的布形成的情况下,不存在臀部束紧部11与骨盆束紧部12之间的边界。
膝盖束紧部20在穿着时与穿着者贴合,并以从周围朝向轴心(中心)进行紧固的方式赋予穿着者紧固力。具体而言,膝盖束紧部20具有:膝上束紧部(膝上支撑部)21,其在比穿着者的膝盖靠上部侧的位置呈带状且形成为环状;以及膝下束紧部(膝下支撑部)22,其在比穿着者的膝盖靠下部侧的位置呈带状且形成为环状。例如,如图1所示,膝上束紧部21和膝下束紧部22以彼此并行的方式形成。此外,膝上束紧部21的宽度如图1所示那样形成为比膝下束紧部22的宽度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膝上束紧部21和膝下束紧部22以彼此并行的方式形成的例子,例如,根据规格,既可以使膝上束紧部21和膝下束紧部22以在前侧部分彼此接近且在后侧部分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也可以相反地以在前侧分离且在后侧接近的方式形成。
如图4(a)所示,膝上束紧部21形成为大致恒定宽度的带状且张紧力在环状的长度方向(箭头方向:沿着环状的方向)上更强地作用。此外,膝上束紧部21形成为张紧力随着远离膝关节(上升)而逐渐减弱地起作用。换言之,膝上束紧部21形成为与下部侧的张紧力相比上部侧的张紧力渐渐减弱。
在此,通常来说,与穿有鞋跟较低的鞋的状态步行的情况相比较,在以穿有鞋跟较高的鞋的状态步行的情况下,由于步行姿态不稳定,因此在已向前踏出的脚接地之后至脚在地面上踢起的时刻,膝关节易于弯折。此外,众所周知地伴随着膝盖弯折,大腿部前表面的周向径增大。
与此相对,由于膝上束紧部21形成为紧固膝关节的上部,因此在膝盖已折弯的状态下,使膝盖形成笔直状态那样的复原力作用于大腿部前表面,而使膝关节难以弯折。
膝下束紧部22形成为大致恒定宽度的带状且张紧力在环状的长度方向(箭头方向:沿着环状的方向)上较强地作用,而在带状的宽度方向上较弱。此外,膝下束紧部22形成为张紧力随着远离膝关节(下降)而逐渐减弱地起作用。换言之,膝下束紧部22形成为与上部侧的张紧力相比下部侧的张紧力渐渐减弱。这样,通过紧固膝下部分来防止腿部10B的上移。
在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1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当穿着者的膝盖弯曲时,与膝盖没有弯曲的状态相比,膝上束紧部21和膝下束紧部22在膝盖弯曲的状态下使较大的张紧力作用于大腿部的前表面侧。由此,减少了步行时膝盖的弯曲状况。
这样,在膝盖束紧部20的作用下,当穿着者的膝盖弯曲时,由于赋予使膝盖排斥弯曲而伸直的紧固力,因此穿着者易于伸直膝盖,步行姿态变得美观。此外,在弯曲膝盖时易于利用紧固力伸直膝盖,从而维持步行。因此,穿着者不仅步行姿态变得美观,通过对步行进行支撑而易于行走。
脚踝束紧部30在穿着时呈带状与穿着者的脚踝贴合并以从周围朝向轴心(中心)进行紧固的方式赋予紧固力。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脚踝束紧部30形成为大致恒定宽度的带状且在环状的长度方向(沿着环状的方向)上张紧力较弱地起作用,在带状的宽度方向上使下侧(靠近足底的一侧)的张紧力增强,随着远离足底而张紧力逐渐减弱地起作用。换言之,脚踝束紧部30形成为与下部侧的张紧力相比上部侧的张紧力渐渐减弱。
在穿着有下半身衣物1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向穿着者的脚踝周围赋予紧固力来支撑脚踝周围的肌肉。
此外,下半身衣物1借助强力与穿着者的脚踝部分贴合,从而能够防止穿着时下半身衣物1的错位。通常来说,由于多数情况下人体的脚踝部分在腿部整体中最细,因此若在穿着下半身衣物1时长时间步行,则脚踝部分具有于容易上下错位的趋势。此外,伴随着脚踝部分的错位,膝盖束紧部20也可能错位。因此,通过利用较强地力使下半身衣物1的脚踝部分贴合,能够防止脚踝部分(脚踝束紧部30)的错位,还能够防止膝盖束紧部20的位置的错位。
足底束紧部40形成为难以在从足底的趾尖到后脚跟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在穿着下半身衣物1时,足底部分靠近脚踝的紧固部分,穿着者借助足底束紧部40承受向后脚跟侧拉近趾尖的力,脚踝易于向箭头方向伸展。因此,能够使步行姿态美观。
此外,在下半身衣物1中,优选的是,穿着时外观上从外衣露出的可能性较高的膝盖束紧部20在外观上不明显或观察不到。
另一方面,在圆型针织物、立体缝制针织物中,在改变张紧力的大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每单位面积的线圈数量来进行调整。而且,圆型针织物、立体缝制针织物具有若张紧力的变化程度较大则边界部分易于突出、相反地若张紧力的变化较小则边界部分不明显这样的特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下半身衣物1中,如图5所示的一例所示,在腿部10B与膝盖束紧部20的边界以及腿部10B与脚踝束紧部30的边界周边阶段性地改变每单位面积的线圈数量。具体地说,左右的膝上束紧部21、膝下束紧部22和脚踝束紧部30的各自的中央部P1的每单位面积的线圈数量最多且张紧力较大。相反地,上端部P2和下端部P3的每单位面积的线圈数量最少且张紧力较弱。因而,张紧力自中央部P1向上端部P2的方向阶段性地变弱。此外,张紧力自中央部P1向下端部P3的方向阶段性地变弱。并且,下半身衣物例如利用尼龙、聚氨基甲酸酯或者它们的混合材料形成。
即使利用圆型针织物构成与腿部10B相比张紧力较高的膝盖束紧部20和脚踝束紧部30,并向膝盖部分和脚踝部分赋予紧固力,也难以赋予足够的压力以便不使步行时的膝盖与脚踝弯曲。因此,下半身衣物1能够借助在向膝盖部分赋予紧固力的膝盖束紧部20与向脚踝部分赋予紧固力的脚踝束紧部30的基础上一并使用具有提臀效果的臀部束紧部11、调整骨盆的斜度的骨盆束紧部12以及向足底部分赋予紧固力的足底束紧部40所得到的乘法效果更加有效地维持姿态的矫正。
在此,臀部束紧部11、骨盆束紧部12以及足底束紧部40不需要与腿部10B相连续地利用圆型针织物或者立体缝制纵针织物构成。例如,臀部束紧部11、骨盆束紧部12以及足底束紧部40也可以通过将衬布粘合或者缝合于主体部10A或者腿部10B而构成。
例如,在穿着下半身衣物1时,即使在穿着及膝长度或者不及膝长度的衣物而使下半身衣物1的脚踝部分、膝盖部分从衣物露出的情况下,由于臀部束紧部11、骨盆束紧部12、足底束紧部40借助衣物或者鞋从外部遮住,因此不会从第三者的角度目视确认到。因此,认为假设即使在臀部束紧部11、骨盆束紧部12以及足底束紧部40粘贴或缝有衬布的情况下,从第三者的视角也不存在不协调感。
另外,对于臀部束紧部11、骨盆束紧部12、膝盖束紧部20以及足底束紧部40的力,借助通过调整针织物的弹性纱线的量而使针织物的力比其他部分大、安装衬布而难以拉伸等方法使布料的力形成为比他部分大。因此,校正力、张紧力比其他部分大。
此外,即使臀部束紧部11和骨盆束紧部12所存在的腰身部分以及足底束紧部40所存在的足底部分与膝盖部分、脚踝部分相比较粘贴或缝有其他布料,也是连穿着者都难以感到不协调的位置。因此,对于穿着者来说,臀部束紧部11、骨盆束紧部12以及足底束紧部40即使在如上述那样粘贴或者缝有衬布的情况下,穿着感也难以变差。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支撑穿着者的骨盆的斜度,支撑膝盖与脚踝以使之不会弯曲,并且通过提臀来塑造美观的人体轮廓,能够使步行姿态美观。特别是,即使在穿着高跟鞋时,也能够矫正骨盆的斜度、膝盖以及脚踝的角度,使步行姿态美观。
此外,至少从衣物露出的膝盖束紧部20和脚踝束紧部30利用圆型针织物或者立体缝制经编针织物形成,以使得膝盖束紧部20和脚踝束紧部30不明显。因此,从第三者的视角察觉不到,也不会有损步行姿态的美观。
并且,能够在腰、膝盖、脚踝以及足底等下肢的大范围内维持步行姿态。因此,没有对下肢的局部施加较强的力,穿着感较好。
(实施例)
以下,对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的例子的分析结果进行说明。图6示出相同的使用者穿着以往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侧视图(图6(a))和穿着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侧视图(图6(b))。表示在步行时自地面远离的脚向前方向移动并接地的状态。
通常来说,因穿着高跟鞋而后脚跟的位置增高,膝盖、腰的位置也增高。因此,在穿着有高跟鞋的情况下,能够使脚看起来较长。此外,通过穿着高跟鞋,脚踝伸长,腿肚的肌肉收缩并抬高。因此,在穿着有高跟鞋的情况下,能够使脚看起来较细。然而,在穿着高跟鞋行走的情况下,膝盖弯曲,如图6(a)所示,脚看起来也并不细长。
即使在穿着有鞋跟较高的鞋的情况下,若均衡地使用脚整体的肌肉,也能够一边保持腰部上升、膝盖伸长且脚踝也伸长的美观姿态一边行走。但是,在膝下的肌肉较弱的情况、长时间步行而导致膝下的肌肉产生疲劳的情况下,如图6(a)所示,形成腰部下降、膝盖弯曲且脚踝也弯曲的姿态,从而依赖大腿的较大的肌肉行走,以便尽可能不使用膝下的肌肉。因此,步行姿态看起来不美观。
与此相对,能够通过穿着本实施方式的下半身衣物1来维持保持腰部上升、膝盖伸长且脚踝也伸长的姿态而易于行走的情况。因此,即使在膝下的肌肉较弱的情况、长时间步行而导致膝下的肌肉产生疲劳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步行姿态看起来美观。
骨盆的斜度使用“骨盆倾斜角度”。“骨盆倾斜角度”指的是“穿过髂后上棘204的水平线”与“连结髂后上棘204与髂前上棘205的线”所成的角度。该骨盆倾斜角度具有当骨盆后倾时减小且当骨盆前倾时增大的趋势。如图6所示,在穿着有以往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骨盆倾斜角度α1与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骨盆倾斜角度α2相比较时,α2较大。因此可知,在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的情况下,骨盆前倾,膝盖难以弯曲,能够美观地步行。
膝的角度使用“膝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指的是“连接大转子200与外侧的膝关节中心201的线”与“连接外侧的膝关节中心201与外侧踝202的线”所成的后膝盖部侧的角度。如图6所示,在穿着有以往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膝关节角度β1与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膝关节角度β2相比较时,β2较大。因此可知,在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的情况下,膝盖伸长,能够美观地步行。
脚踝的角度使用“足关节角度”。“足关节角度”指的是“连接外侧的膝关节中心201与外侧踝202的线”与“连接外侧踝202与拇指的顶端203的线”所成的脚的脚背侧的角度。如图6所示,在穿着有以往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足关节角度γ1与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足关节角度γ2相比较时,γ2较大。因此可知,在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的情况下,脚踝伸长,能够美观地步行。
在图7中示出在穿着有以往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与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步行时的骨盆倾斜角度(图7(a))、膝关节角度(图7(b))、足关节角度(图7(c))相比较的图表。在此,图7中的A和B是以往的下半身衣物,C是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另外,B虽是以往的下半身衣物,但出于防止浮肿的目的,使一部分的张紧力比其他部分的张紧力强。
在此,11名被实验者穿着A、B、C各下半身衣物分别步行三次,求出在站立期时膝关节的弯曲角度达到最大的瞬间的骨盆倾斜角度、膝关节角度、足关节角度的平均值,针对各个下半身衣物由各被实验者的三次平均值进一步求出被实验者全员的平均值。由图7(a)可知,穿着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时的骨盆倾斜角度最大。此外,由图7(b)可知,穿着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时的膝关节角度最大。并且,由图7(c)可知,穿着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时的足关节角度最大。
由图7的结果可知,与穿着有A和B的以往的下半身衣物的情况相比较,穿着有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的情况更使步行姿态变得美观。根据T检验的结果,无论是骨盆倾斜角度、膝关节角度、足关节角度,在统计上都确认到显著性差异(危险率不足5%)。
此外,根据同时进行的被实验者的调查,作为“感到能够漂亮地行走的下半身衣物”,11名被实验者选择了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此外,作为“易于步行的下半身衣物”,10名被实验者选择了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
并且,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被实验者提出“感到提臀”、“感到膝盖被支撑,能够不弯曲膝盖地行走”、“由于向膝盖周围施压而比较稳定,因此易于行走”、“膝盖顺畅地向前方伸出”、“虽有适度的支撑感,但比普通的施压感到轻松。不紧。”等评价。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下半身衣物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对与使用图1~图5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1变形例)
使用图8(a)、图8(b)和图8(c)对本实用新型的第1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A的一例进行说明。下半身衣物1A与图1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在下半身衣物1A中不存在比脚踝靠下的部分,且不存在足底束紧部40。具体而言,下半身衣物1A是从腰部覆盖至脚踝的连脚裤等衣物。
在穿着下半身衣物1A时,没有向足底部分赋予紧固力,但能够利用臀部束紧部11、骨盆束紧部12、膝盖束紧部20以及脚踝束紧部30向穿着者赋予紧固力,使步行时的姿态美观。
另外,在脚踝部分存在折边的连脚裤的情况,也可以利用折边向脚踝部分赋予紧固力。
(第2变形例)
使用图9(a)、图9(b)和图9(c)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B的一例进行说明。下半身衣物1B与图1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在下半身衣物1B中不存在比腿肚部分靠下的部分,且不存在脚踝束紧部30以及足底束紧部40。具体而言,下半身衣物1B是以与下半身衣物1A相同的方式从腰部至少覆盖至膝下的连脚裤等衣物。另外,只要是比膝盖靠下并且比脚踝靠上,则不限定下半身衣物1B的长度。
在穿着下半身衣物1B时,没有向脚踝部分以及足底部分赋予紧固力,但能够利用臀部束紧部11、骨盆束紧部12以及膝盖束紧部20向穿着者赋予紧固力,使步行时的姿态美观。
(第3变形例)
使用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第3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C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0中以下半身衣物1C的背视图作为一例示出。下半身衣物1C与图1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在下半身衣物1中,骨盆束紧部12从臀裂的下方开始,而在下半身衣物1C中,骨盆束紧部12从臀裂的上方开始。另外,下半身衣物1C的前表面与图1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相同。
如图10所示,即使在骨盆束紧部12的开始位置与图1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骨盆前倾而伸直膝盖,使步行时的姿态美观。
另外,若臀部束紧部11能够获得提臀效果,骨盆束紧部12能够获得骨盆的前倾效果,则不限定于图1、图10所示的形状、宽度。此外,在骨盆束紧部12的形状是图10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如图8或者图9所示,也能够应用于没有覆盖至脚尖的连脚裤。
(第4变形例)
图11(a)、图11(b)和图11(c)是从背面观察第4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D的主体部10A时的立体图。下半身衣物1D与图1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相比较,下半身衣物1D不具有臀部束紧部11,代替骨盆束紧部12而具有第1骨盆束紧部(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2D和第2骨盆束紧部(第2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3D。具体而言,第1骨盆束紧部12D在相当于主体部10A中的以描绘出从穿着者的后中心亦即臀裂上方沿着臀部的凸起向上方凸的曲线的方式向左右的两边方向延伸、并从两边部向下方延伸的直至大转子200附近的范围的带状部分上形成为带状,赋予比主体部10A整体的张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此外,第2骨盆束紧部13D在相当于主体部10A中的配置于比第1骨盆束紧部12D靠左右的前表面侧且分别从各个骨盆侧部的上部210至大转子200附近的范围的带状部分上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带状,赋予比主体部10A整体的张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另外,在本例中,列举了下半身衣物1D具有第2骨盆束紧部13D的例子进行说明,但由于第2骨盆束紧部13D为辅助第1骨盆束紧部12D的结构,因此在能够利用第1骨盆束紧部12D的支撑力使骨盆前倾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特别设置第2骨盆束紧部13D。
图1中的上述骨盆束紧部12以覆盖髂嵴并从骨盆的背面给予前表面影响而使骨盆前倾的方式发挥作用。相对于此,第4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D的第1骨盆束紧部12D和第2骨盆束紧部13D以在骨盆的背面侧覆盖梨状肌401所穿过的部分而使骨盆前倾的方式发挥作用。
在图11(a)的下半身衣物1D中,第1骨盆束紧部12D以从臀裂的上方分别沿着臀部上部的鼓起的方式通过左右臀部的上方并向下方伸长至梨状肌401附近。此外,第2骨盆束紧部13D从主体部10A中的第1骨盆束紧部12D的左右的前表面侧的骨盆侧部的上部210向下方伸长。在图11(a)所示的例子中,第1骨盆束紧部12D从臀裂的上方到骨盆侧部的下方的大转子200附近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此外,第2骨盆束紧部13D也从骨盆侧部的上部210到下方的大转子200附近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
另外,也可以如图11(b)的第1骨盆束紧部12D所示那样,构成为在臀裂上方的附近宽度较窄,或如图11(c)的第1骨盆束紧部12D所示那样,构成为在臀裂上方宽度较窄。此外,在图11中仅示出了下半身衣物1D的主体部10A,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下半身衣物1D的腿部10B也可以如使用图1上述那样存在至趾尖,并具有膝盖束紧部20、脚踝束紧部30以及足底束紧部40。或者,在下半身衣物1D是如使用图8以及图9上述那样至少存在至膝下的连脚裤的情况下,该下半身衣物1D也可以具有膝盖束紧部20而不具有脚踝束紧部30、足底束紧部40。
这样,根据第4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也能够得到使骨盆前倾并伸长膝盖的效果。此外,也能够利用其他材料构成第1骨盆束紧部12D与第2骨盆束紧部13D。
(第5变形例)
图12(a)、图12(b)和图12(c)是从背面观察第5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E的主体部10A时的立体图。下半身衣物1E与图1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下半身衣物1E不具有臀部束紧部11,代替骨盆束紧部12而具有第1骨盆束紧部(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2E和第2骨盆束紧部(第2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3E。此外,下半身衣物1E与图11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D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在下半身衣物1E中,第1骨盆束紧部12E和第2骨盆束紧部13E连续地形成为一体。
具体而言,第1骨盆束紧部12E在相当于主体部10A中的从穿着者的后中心亦即臀裂上方沿着臀部上部的鼓起在左右的臀部的上方经由两边方向在梨状肌401附近向下方伸长而直至大转子200附近的范围的带状部分上形成为带状,赋予比主体部10A整体的张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此外,第2骨盆束紧部13E在相当于主体部10A的配置在比第1骨盆束紧部12E靠左右的前表面侧且分别从各骨盆侧部的上部210到大转子200附近的范围的带状部分上形成为带状,赋予比主体部10A整体的张紧力更强有力的张紧力。
图1中的上述骨盆束紧部12以覆盖髂嵴并从骨盆的背面给予前表面影响从而使骨盆前倾的方式发挥作用。与此相对,第5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E的第1骨盆束紧部12E和第2骨盆束紧部13E以在骨盆的背面侧覆盖梨状肌401所通过的部分而使骨盆前倾的方式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如图12(a)所示,第1骨盆束紧部12E与第2骨盆束紧部13E在大转子200附近(下摆侧)形成为一体。在图12(a)的下半身衣物1中,左右一对第1骨盆束紧部12E从臀裂上方直至骨盆侧部的下方构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此外,第2骨盆束紧部13E也从骨盆侧部的上部210以大致相同的宽度形成至下方。
另外,也可以如图12(b)的第1骨盆束紧部12E所示,构成为在臀裂上方的附近宽度较窄,或如图12(c)的第1骨盆束紧部12E所示,构成为在臀裂上方宽度较窄。此外,在图12中,仅示出下半身衣物1E的主体部10A,但下半身衣物1E的腿部10B既可以如使用图1上述那样存在至趾尖,也可以如使用图8以及图9上述那样至少存在至膝下。
根据第5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也能够得到使骨盆前倾、伸直膝盖的效果。
(第6变形例)
图13(a)、图13(b)和图13(c)是从背面观察第6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F的主体部10A时的立体图。图13(a)所示的下半身衣物1F与图1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下半身衣物1F不具有臀部束紧部11,代替骨盆束紧部12而具有第1骨盆束紧部(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2F和第2骨盆束紧部(第2骨盆前倾用支撑部)13F。此外,下半身衣物1F与图12中的上述下半身衣物1E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主体部10A被分割为右主体部10A′与左主体部10A″。
图1中的上述骨盆束紧部12以覆盖髂嵴并从骨盆的背面给予前表面影响而使骨盆前倾的方式发挥作用。与此相对,第6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F的第1骨盆束紧部12F和第2骨盆束紧部13F以在骨盆的背面侧覆盖梨状肌401所通过的部分而使骨盆前倾的方式发挥作用。
在图13(a)所示的下半身衣物1F中,左右一对第1骨盆束紧部12F以在上侧呈凸形状的方式圆滑地弯曲,从后中心亦即臀裂上方沿着臀部上部的鼓起直至左右的骨盆侧部的下方的大转子200附近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宽度。此外,如图13(b)所示,也可以是第1骨盆束紧部12F从臀裂上方直至骨盆侧部的下方的大转子附近以大致相同的宽度构成为大致直线状。并且,如图13(c)所示,也可以是第1骨盆束紧部12F在臀裂上方的附近构成为宽度较宽,且构成为大范围覆盖穿着者的臀部的上部。另外,在图13中,仅示出下半身衣物1F的主体部10A,但下半身衣物1F的腿部10B既可以如使用图1上述那样存在至趾尖,也可以如使用图8以及图9上述那样至少存在至膝下。
根据第6变形例的下半身衣物1,也能够获得使骨盆前倾、伸直膝盖的效果。
以上,虽使用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专利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内容以及与专利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内容等同的范围确定。

Claims (10)

1.一种下半身衣物,其利用圆型针织物或者立体缝制经编针织物形成,其具有形成为至少覆盖至膝盖部分的腿部和覆盖腰部以及臀部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有骨盆前倾用支撑部,该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以覆盖髂嵴的方式从后中心侧向左右的两边侧延伸,并从上述两边侧分别向斜下方的前中心侧延伸,且该骨盆前倾用支撑部的校正力比上述主体部的除了该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校正力大,
上述腿部具有:膝上支撑部,其设置为在膝关节的上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膝上支撑部的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膝上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以及膝下支撑部,其设置为在膝关节的下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膝下支撑部的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膝下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半身衣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骨盆前倾用支撑部形成为从后中心周边朝向下方延伸并覆盖骶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半身衣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有臀部支撑部,该臀部支撑部覆盖穿着者的臀沟,并且朝向左右的两边侧部分向斜上方延伸,且该臀部支撑部具有比上述主体部的其他部分大的校正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半身衣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腿部形成为至少覆盖至脚踝部分,
该下半身衣物具有脚踝支撑部,该脚踝支撑部形成为包围上述脚踝部分且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脚踝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半身衣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腿部形成为包围至趾尖,
在上述腿部的足底侧部分形成有足底支撑部,该足底支撑部从趾尖侧形成至后脚跟侧。
6.一种下半身衣物,其利用圆型针织物或者立体缝制经编针织物形成,其具有形成为至少覆盖至膝盖部分的腿部和覆盖腰部以及臀部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有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该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形成为从后中心侧的臀裂上方通过左右的臀部上方延伸至左右的大转子附近部分,且该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的校正力比上述主体部的除了该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校正力大,
上述腿部具有:膝上支撑部,其设置为在与膝关节邻接的上侧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膝上支撑部的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膝上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以及膝下支撑部,其设置为在与膝关节邻接的下侧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该膝下支撑部的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膝下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半身衣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设置有第2骨盆前倾用支撑部,该第2骨盆前倾用支撑部从大转子附近沿着大腿部的外侧向上方延伸,用于辅助上述第1骨盆前倾用支撑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下半身衣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有臀部支撑部,该臀部支撑部覆盖穿着者的臀沟,并且朝向左右的两边侧部分向斜上方延伸,且该臀部支撑部具有比上述主体部的其他部分大的校正力。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下半身衣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腿部形成为至少覆盖至脚踝部分,
该下半身衣物具有脚踝支撑部,该脚踝支撑部形成为包围上述脚踝部分且张紧力比上述腿部的除了该脚踝支撑部之外的部分的张紧力大。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下半身衣物,其特征在于,
上述腿部形成为包围至趾尖,
在上述腿部的足底侧部分形成有足底支撑部,该足底支撑部从趾尖侧形成至后脚跟侧。
CN201420055990.4U 2013-01-30 2014-01-28 下半身衣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234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5607A JP6171366B2 (ja) 2013-01-30 2013-01-30 ボトム衣類
JP2013-015607 2013-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23468U true CN203723468U (zh) 2014-07-23

Family

ID=51193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599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23468U (zh) 2013-01-30 2014-01-28 下半身衣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71366B2 (zh)
CN (1) CN2037234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4913B (zh) * 2018-03-07 2022-08-21 日商美津濃股份有限公司 運動用褲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9501A (ja) * 1982-03-25 1983-10-06 鷲尾 邦夫 下衣ニツト製品の製造方法
IT1307843B1 (it) * 1999-02-26 2001-11-19 Filodoro Calze Spa Capo di vestiario a calza con fascia intermedia ad elasticita'maggiorata.
JP4351422B2 (ja) * 2002-06-06 2009-10-28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股付き矯正衣類
AU2003284502A1 (en) * 2003-11-28 2005-06-17 Wacoal Corp. Corrective clothes with crotch
JP5682942B2 (ja) * 2009-04-14 2015-03-11 株式会社 アドヴァンシング 被服
KR101064031B1 (ko) * 2009-05-15 2011-09-08 조종대 체형교정용 바지
JP6151478B2 (ja) * 2012-03-23 2017-06-21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下半身衣類
JP5099800B1 (ja) * 2012-05-31 2012-12-19 マキクリエイション株式会社 姿勢改善ガードル
JP5081329B1 (ja) * 2012-06-06 2012-11-28 有限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ライフ ガード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4913B (zh) * 2018-03-07 2022-08-21 日商美津濃股份有限公司 運動用褲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45144A (ja) 2014-08-14
JP6171366B2 (ja) 2017-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6915B (zh) 紧身衣
JP5836265B2 (ja) 体形矯正用ズボン
US7526929B2 (en) Tights
CN101820783B (zh) 竞技用服装
AU2014255524B2 (en) Orthotic foot support
US8769726B2 (en) Lower torso garment system
JP4755322B2 (ja) 股付き衣類
WO2004096105A1 (ja) 股付き衣類
JP4903905B1 (ja) 歩行を補助する運動補助着
CN102202531A (zh) 衣物
CN104041949A (zh) 运动紧身裤
JP2008188213A (ja) 骨盤矯正用パンティーガードル
JP4660630B1 (ja) 姿勢改善の効果が期待できるウエア
CN203723468U (zh) 下半身衣物
CN103355747B (zh) 姿势修整衣服
WO2020189777A1 (ja) 運動用衣服
WO2007023518A1 (ja) 下肢用衣料
JP2012052285A (ja) 下半身衣類及び運動用服
WO2018079676A1 (ja) 被服
JP4903904B1 (ja) 歩行を補助する運動補助着
JP2021070891A (ja) ボトム衣類
JP3195380U (ja) 靴下
WO2018061753A1 (ja) 補整衣類
JP3189119U (ja) 補整下着
US4041957A (en) Slenderizing ladies' roll-on belt of improved comf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