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8720U - 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8720U
CN203708720U CN201420043951.2U CN201420043951U CN203708720U CN 203708720 U CN203708720 U CN 203708720U CN 201420043951 U CN201420043951 U CN 201420043951U CN 203708720 U CN203708720 U CN 203708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cross
hole
board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439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丹丹
周公爽
丁伟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t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ONGHE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ONGHE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ONGHE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439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08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8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872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包括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横向支撑条及与横向支撑条垂直的纵向支撑条,每根横向支撑条设有至少3个第一通孔,每根横向支撑条通过穿过第一通孔的紧固件与PCB板的正面或反面固定连接,所述纵向支撑条设有至少3个第二通孔,所述纵向支撑条通过穿过第二通孔的紧固件与PCB板的正面或反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上部设有六角形沉台,第二通孔的下部设有与第一通孔的六角形沉台相匹配的六角形下凸台。本实用新型将横向支撑条、纵向支撑条与PCB板及面板与提手组件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整体后,板卡的自身强度大大增强,其抵抗冲击能力,抗跌损特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卡加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地铁车载的组合式板卡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地铁车载的信号控制系统,由于车体振动,其内部板卡也随之受到振动。常规的设计是将板卡固定在面板上,并通过螺丝将面板与机框锁紧,实现板卡的前端固定,后端固定依靠板卡连接器与背板连接器进行固定。这种方法虽然能够限制板卡的前端和后端位移,但由于板卡自身强度与刚度的影响,板卡的中部在受到振动与冲击过程中会产生变形,车体振动的持续存在会导致板卡元器件由于板卡的频繁变形而导致焊点疲劳开裂;且板卡后端依靠连接器限制其位移,当承受剧烈冲击时会导致板卡连接器与插槽之间的连接器产生瞬断现象。一种改进型的板卡组件设计,实用新型专利201010282194.0是通过增加两块额外的金属盖板与板卡固定且两盖板的外缘都超出板卡,从而达到增强板卡强度的目的来减少板卡中部的变形,来解决振动和冲击对板卡性能的影响,但此方法的缺陷在于,1)额外金属板的使用占据了原有板卡组件的尺寸与空间,对板卡组件布局要求更高;2)金属件的加工费用较高,且增加了板卡组件的重量;3)无法实现不同类型板卡布局的通用性;4)金属板的使用,对EMC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易会导致金属板上静电积累对板卡元器件形成放电,且容易形成天线效应,影响板卡的EMC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抗振动、抗冲击,并能对板卡起到保护作用的板卡加固装置,且该装置可适应不同类型板卡布局的要求,减少对板卡布局的限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横向支撑条及与横向支撑条垂直的纵向支撑条,每根横向支撑条设有至少3个第一通孔,每根横向支撑条通过穿过第一通孔的紧固件与PCB板的正面或反面固定连接,所述纵向支撑条设有至少3个第二通孔,所述纵向支撑条通过穿过第二通孔的紧固件与PCB板的正面或反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上部设有六角形沉台,第二通孔的下部设有与第一通孔的六角形沉台相匹配的六角形下凸台,所述纵向支撑条两端与纵向最外侧的两根横向支撑条通过穿过相应的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的紧固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条的底面沿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个支撑凸台。
优选的,所述支撑凸台包括沿横向支撑条底面长度方向设置的十字形板卡支撑及对应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螺柱孔。
优选的,所述纵向支撑条的底面沿长度方向设有与第二通孔对应并向下突出的第二螺柱孔。
本实用新型将横向支撑条、纵向支撑条与PCB板及面板与提手组件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整体后,板卡的自身强度大大增强,其抵抗冲击能力,抗跌损特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通过更改横向支撑与纵向支撑条的数目及安装位置可适用于不同的板卡布局需求,POM材料的使用一方面在保证刚度的情况下节约成本,一方面增强了EMC的特性,且抬高螺柱的设计减少了支撑条在PCB板卡上的占有空间,满足目前高密度布板的要求,使板卡布局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车载板卡加固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横向支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纵向支撑条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由二根横向支撑条与一根纵向支撑条组成的车载板卡加固装置示意图;
图5是由二根横向支撑条与二根纵向支撑条组成的的车载板卡加固装置示意图;
图6是由三根横向支撑条板卡加固装置示意图;
图7是面板及PCB板安装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和纵向定义为:将带面板的板卡组件平放,在与PCB板平行的平面上与面板平行的方向为纵向,面板垂直的方向为横向;放置接插件的一侧为上,另外一侧为下;面板正面方向为前,面板背面方向为后。
参照图1至图7,一种通用的组合式车载板卡加固装置,由横向支撑条2与纵向支撑条5等组成。其中横向支撑条2与纵向支撑条5采用NYLON+60%GF注塑而成,既减轻了板卡组件重量,又保证了支撑的强度与刚性,还可降低成本,且避免常规由金属加工支撑条带来的静电放电效应与天线效应从而增强了板卡组件的EMC性能。
如图2和图3所示,每根横向支撑条设有至少3个第一通孔,纵向支撑条上设有至少3个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包括横向支撑条2端部设置的与面板及提手组件1固定的提手及面板固定块安装孔21,也包括与PCB板3和纵向支撑条5固定的通孔,第二通孔包括纵向支撑条7的端部与横向支撑条2固定的通孔也包括中间与PCB板3固定的通孔。横向支撑条2的提手及面板固定块安装孔21,通过支撑条与提手的固定螺丝7与支撑条固定螺母6将PCB板3与面板及提手组件1固定在一起,使其形成以整体,可有效提高该通用的组合式车载板卡加固装置的强度;第一通孔上部设有第一六边形沉台22,横向支撑条2的第一六边形沉台22,一方面可用于放置六边形的支撑条固定螺母6,以方便整体安装,一方面可用于与纵向支撑条5的六边形下凸台51相配合,从而使横向支撑条2与纵向支撑条5快速定位以便于安装,且可有效防止横向支撑条2与纵向支撑条5在受力过程中发生的相对扭转,增强了该套装置的整体性;横向支撑条2下方增加了十字板卡支撑23与第一螺柱孔24,既减少了材料使用又可抬高支撑条,减小在PCB板上的占有面积,用于布置电子元器件,使PCB的布局更加灵活,减少了对布局的限制。纵向支撑条5上设置的第二螺柱孔53,同样起到既减少材料使用,又且可抬高纵向支撑条,减少了纵向支撑条对板卡布局的限制,使元器件的布局更加灵活。同时,纵向支撑条5上设有第二六边形沉台52用于放置固定螺母。
由于横向支撑条2对应第一通孔设有5个不同位置的第一六边形沉台22,当纵向支撑条5的六边形下凸台51与横向支撑条2上不同位置的第一六边形沉台22配合,变可实现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车载的加固装置更加灵活,板卡布局的局限性更小。如图7所示,先将面板及提手组件1按照常规的装配方法用支撑条与提手的固定螺丝7将PCB板3与面板组件安装在一起,再将横向支撑条2向下压紧在PCB板3上,并将横向支撑条2的第一螺柱孔24对准PCB板3的一侧的横向支撑条安装孔15,除中间的第一六边形沉台22外,用支撑条与PCB的固定螺丝8与支撑条固定螺母6将PCB板3与横向支撑条2固定,并用支撑条固定螺母6将提手固定块13与横向支撑条2固定,用同样的方法在PCB板3的另一侧横向方向安装好横向支撑条2。再将纵向支撑条5的六边形下凸台51放置在两侧的横向支撑条2的第一六边形沉台22中,并用横向支撑条与纵向支撑条固定螺丝9与支撑条固定螺母6将纵向支撑条5上的4个第二螺柱孔53锁紧,就完全将横向支撑条2与纵向支撑条5及PCB板3固定,就形成了如图4所示的由二根横向支撑条与一根纵向支撑条组成的板卡加固装置。该组合方式适用于,仅可在图4的纵向支撑位置上预留出螺柱孔位置的PCB板布局。
采用同样的方法当横向支撑条2的左右两侧第二个第一六边形沉台22用于与纵向支撑条5的六边形下凸台51相配合,则可形成如图5所示的由二根横向支撑条与二根纵向支撑条组成的板卡加固装置,该组合方式适用于,仅可在图5的纵向支撑位置上预留出螺柱孔位置的PCB板布局。
同样,若横向支撑条2的5个第一六边形沉台22都用于与支撑条固定螺母6相配合,且在两侧横向支撑条2的中间再增加一根横向支撑条2,且其提手及面板固定块安装孔21与面板中部固定块14相配合,其他装配方法相同,则可形成如图6所示的由三根横向支撑条板卡加固装置。该组合方式适用于,由于布局限制板卡任何纵向位置均不能预留出螺柱孔位置,而只能在中部的横向位置上预留横向支撑条螺柱孔位置的PCB板布局。
本实用新型将板卡强度大大增强,使其抵抗振动和冲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且极大的减少了对板卡布局与尺寸要求的限制,增强了板卡布局的灵活性,几乎适用于任何布局的板卡,增强了板卡的EMC性能,有利于地铁车载设备稳定运行。

Claims (4)

1.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横向支撑条及与横向支撑条垂直的纵向支撑条,每根横向支撑条设有至少3个第一通孔,每根横向支撑条通过穿过第一通孔的紧固件与PCB板的正面或反面固定连接,所述纵向支撑条设有至少3个第二通孔,所述纵向支撑条通过穿过第二通孔的紧固件与PCB板的正面或反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上部设有六角形沉台,第二通孔的下部设有与第一通孔的六角形沉台相匹配的六角形下凸台,所述纵向支撑条两端与纵向最外侧的两根横向支撑条通过穿过相应的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的紧固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板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条的底面沿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个支撑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板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台包括沿横向支撑条底面长度方向设置的十字形板卡支撑及对应第一通孔设置的第一螺柱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板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支撑条的底面沿长度方向设有与第二通孔对应并向下突出的第二螺柱孔。
CN201420043951.2U 2014-01-23 2014-01-23 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8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43951.2U CN203708720U (zh) 2014-01-23 2014-01-23 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43951.2U CN203708720U (zh) 2014-01-23 2014-01-23 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8720U true CN203708720U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59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43951.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08720U (zh) 2014-01-23 2014-01-23 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087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4472A (zh) * 2016-11-03 2018-05-11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主板模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4472A (zh) * 2016-11-03 2018-05-11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主板模块
CN108024472B (zh) * 2016-11-03 2020-05-29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主板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0838B (zh) 一种抗高低频冲击的机柜
CN103867854B (zh) 一种简易的卧式泵减震基座
CN202889828U (zh) 一种抗高低频冲击的机柜
CN203708720U (zh) 一种车载板卡加固装置
CN207160694U (zh) 横移架后横梁
CN203722917U (zh) 一种车载电源板卡
CN20418418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电池包加强支架装置
CN103400948B (zh) 容纳电动商用车电池组的外仓体及电池组的固定结构
CN201670185U (zh) 蓄电池安装托架的后支撑架
CN201592681U (zh) 车载设备减震器的安装结构
CN203126444U (zh) 连接减震器、稳定杆和推力杆的支座
CN204956629U (zh) 底盘大梁上的副车架装配结构和混凝土泵车
CN201703436U (zh) 一种拖式混凝土泵车车架及拖式混凝土泵车
CN204381840U (zh) 一体式龙门架
CN101092108A (zh) 轿车发动机右悬置装置
CN202406412U (zh) 一种多功能u型机柜
CN206753734U (zh) 一种发动机安装支架、发动机和汽车
CN202130959U (zh) 曳引机安装底座
CN204962180U (zh) 具有锁止功能的减震结构
CN217404819U (zh) 一种适用于车载服务器的pcie板卡通用加固结构
CN105059393A (zh) 一种轻量化底盘结构
CN205101448U (zh) 一种组合式减震器组件
CN206086614U (zh) 横梁的安装支架和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05500106U (zh) 一种摆动装置
CN202863889U (zh) 工具箱柜抽屉导轨无衬板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Jianghan Road, No. 1785, Shuangcheng international building, floor 17, No. 4

Patentee after: UNITTEC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igh tech Zone, Zhejiang venture Road, No. 8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UNITED MECHANICAL & ELECTRICAL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