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23874U - 一种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23874U
CN203623874U CN201320826412.1U CN201320826412U CN203623874U CN 203623874 U CN203623874 U CN 203623874U CN 201320826412 U CN201320826412 U CN 201320826412U CN 203623874 U CN203623874 U CN 203623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rod
vertical
assembly
b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264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国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3208264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23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23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238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包括,底盘机构以及六个车轮总成,底盘机构包括两个纵连杆组件、前连杆组件及后连杆组件围成的框架结构;纵连杆组件固定于角部立杆上,前连杆组件及后连杆组件均包括互相铰接连接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角部立杆上;每个车轮总成设置单独的驱动装置;车轮总成包括设在框架结构的四个角上的四个角部车轮总成;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连接处活动连接中间车轮总成;中间车轮总成的驱动电机控制中间车轮总成前进或后退,改变两个纵连杆组件间的间距,以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该电动车实现了行进中和停车时都可以通过驱动电机控制中间车轮总成前进或后退,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变形电动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池、电机、控制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动车的发展。电机的高功率密度、控制的精确性、快速性、灵活性促进了电动车分散动力驱动结构的发展,也进而促进了电动车向小型化、紧凑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缓解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环境。目前,已经有些电动车开始尝试可变形结构的设计,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CityCar车辆,还有德国Germany Research Center发明的EO智能连接车,可以在停车后通过伸缩连杆实现电动车前后的折叠,以节省停车空间。
专利文献CN101139708A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底盘,包括相对设置的前车架1 和后车架2,前车架1 上设有前车轮3,后车架2 上设有后车轮4,前车架1 和后车架2 之间设有伸缩纵梁5,伸缩纵梁5 的前端固连在前车架1 上,后端滑动连接在后车架2 上。伸缩纵梁5 的后端和后车架2 之间通过固定件相连接。前车架1 和后车架2 之间设有驱动机构,控制车轮转动。通过伸缩纵梁5 的活动部分的伸出和缩进来达到调整底盘总长度的目的,提高了底盘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上述电动车可以在停车后通过改变伸缩纵梁的长度缩小底盘长度来节省停车空间,但是由于上述电动车的底盘宽度无法改变,因此在窄路况下无法通过,并且也无法在行进中改变底盘长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电动车只能在停车后改变电动车底盘长度,通过合理设计电动车底盘机构及车轮总成结构,从而提供一种既能在行进中也可停车后改变底盘宽度的电动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车,包括底盘机构,所述底盘机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之间通过角部立杆连接有前连杆组件及后连杆组件;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所述前连杆组件及所述后连杆组件围成框架结构;其中,所述纵连杆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角部立杆上,所述前连杆组件及所述后连杆组件均包括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间铰接,且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分别铰接于所述角部立杆上;以及连接在所述底盘机构下的六个车轮总成,每个所述车轮总成均包括车轮、用于将每个车轮连接于所述底盘机构上的每个悬架总成,以及控制每个所述车轮行进的每个驱动电机;六个所述车轮总成包括设在所述框架结构的四个角上的各一个角部车轮总成;所述前连杆组件及所述后连杆组件中的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处均活动连接中间车轮总成;所述中间车轮总成的所述驱动电机控制所述中间车轮总成前进或后退,带动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绕所述角部立杆转动,进而改变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间的间距,四个所述角部车轮总成与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匹配运动,以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
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分别铰接于中间立杆上,所述中间立杆与所述中间车轮总成活动连接。
所述角部立杆与所述角部车轮总成活动连接。        
所述前连杆组件及所述后连杆组件均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位于两个相邻所述角部立杆之间、且与所述角部立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杆为可伸缩杆。
沿车身高度方向,所述第三连杆平行设置两个。
在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间固定连接有中间连杆组件,且所述中间连杆组件为可伸缩杆。
 所述中间连杆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四连杆及第五连杆;所述纵连杆组件包括第六连杆及第七连杆,所述第六连杆及所述第七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两端与所述第六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连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七连杆固定连接。
在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间还固定连接有两个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锁棒及第二锁棒,所述第一锁棒的两端与所述第六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锁棒的两端与所述第七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锁棒靠近所述前连杆组件设置,所述第二锁棒靠近所述后连杆组件设置;位于所述前连杆组件侧的所述中间立杆上固定连接第一锁扣,适于与所述第一锁棒扣合,位于所述后连杆组件侧的所述中间立杆上固定连接第二锁扣,适于与所述第二锁棒扣合。
所述第一锁扣/所述第二锁扣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间立杆的支杆以及位于所述支杆自由端的扣合部,所述扣合部具有适于与第一锁棒/第二锁棒配合的扣合槽。
所述驱动电机包括控制所述车轮行进速度的速度驱动电机以及控制所述车轮行进方向的转向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用新型中,电动车的六个车轮总成均能够由各自的驱动电机驱动各个的车轮行进。底盘机构围成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一个角部车轮总成;前连杆组件/后连杆组件中的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间铰接后活动连接中间车轮总成,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端部分别铰接于角部立杆上,角部纵部与纵连杆组件固定连接;中间车轮总成的驱动电机控制中间车轮总成中的车轮前进或后退,即向远离底盘机构的方向行进或朝向底盘机构的中心位置行进时,带动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绕角部立杆转动,由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长度不可变,因此与角部立杆固定连接的两个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间的间距会发生改变,即底盘机构的宽度发生改变;此时,四个角部车轮总成中的驱动电机驱动角部车轮总成中的车轮行进,使四个角部车轮总成与纵连杆组件的运动相匹配,最终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在电动车行进中或停车时均可以完成上述运动,即均可以使底盘宽度发生改变,以提高电动车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2、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分别铰接于中间立杆上,中间立杆与中间车轮总成活动连接。中间车轮总成的车轮前进或后退时,中间立杆随之运动,带动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绕中间立杆转动后,使铰接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端部的角部立杆间的间距发生改变,以改变与角部立杆固定连接的纵连杆组件间的间距,最终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另外,铰接的部分还可承受一定的垂向力,加强电动车的承重能力。
 3、在本实用新型中,角部立杆与角部车轮总成活动连接,角部车轮总成中的车轮运动时,角部立杆随之运动,与角部立杆固定连接的两个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间距即可改变,六个车轮总成需相互配合运动,使连接于六个车轮总成上的底盘机构的宽度发生改变。
4、在本实用新型中,前连杆组件及后连杆组件均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三连杆,第三连杆位于两个相邻角部立杆之间、且与角部立杆固定连接,第三连杆为可伸缩杆。当角部立杆间的间距改变时,第三连杆的长度需随之改变,第三连杆的长度需与角部立杆间的间距相匹配,即与两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间的距离相匹配。沿车身高度方向,第三连杆平行设置两个。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连杆形成上、下两层的梁式结构,进一步加强底盘机构的承重能力和强度。
5、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两个纵连杆组件间固定连接有中间连杆组件,且中间连杆组件为可伸缩杆。当两个纵连杆组件间距改变时,中间连杆组件的长度相应改变。设置中间连杆组件同样可以加强底盘机构的承重能力和强度。而且,中间连杆组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四连杆及第五连杆; 纵连杆组件包括互相可拆卸连接的第六连杆及第七连杆;第四连杆的两端与第六连杆固定连接,第五连杆的两端与第七连杆固定连接。当第六连杆及第七连杆间断开后,两个第六连杆、第四连杆与前连杆组件间可以形成一个小的框架结构,两个第七连杆、第五连杆与后连杆组件间可以形成另一个小的框架结构,此时,两个小的框架结构下连接的各三个车轮总成可以形成三角形结构,使电动车一分为二,分别形成一辆由三个车轮总成及小的框架结构组成的小的电动车,从而形成两辆可以各自驱动的电动车。其中,中间车轮总成可以朝向底盘机构的中心位置移动,也可以远离底盘机构的中心位置移动,都可以与两个角部车轮总成形成三角形结构。
6、本实用新型中,在两个纵连杆组件间还固定连接有两个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锁棒及第二锁棒,第一锁棒的两端与第六连杆固定连接,第二锁棒的两端与第七连杆固定连接;第一锁棒靠近前连杆组件设置,第二锁棒靠近后连杆组件设置;位于前连杆组件侧的中间立杆上固定连接第一锁扣,适于与第一锁棒扣合,位于后连杆组件侧的中间立杆上固定连接第二锁扣,适于与第二锁棒扣合。在中间车轮总成向底盘机构的中心移动时,上述第一锁扣扣合于第一锁棒,第二锁扣扣合于第二锁棒,可以使电动车横向变形后形成的电动车结构更稳固。此时,驱动边角位置的四个车轮总成即可以控制电动车的行进,降低电动车的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车一种横向变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车另一种横向变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车拆分为两辆电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车轮总成,11-角部车轮总成,12-中间车轮总成,13-车轮,2-纵连杆组件,21-第六连杆,22-第七连杆,3-前连杆组件,31-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第三连杆,4-后连杆组件,5-中间立杆,6-角部立杆,7-中间连杆组件,71-第四连杆,72-第五连杆,81-第一锁棒,82-第二锁棒,91-第一锁扣,911-支杆,912-扣合部,92-第二锁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其包括底盘机构以及连接在底盘机构下的六个车轮总成1;其中,底盘机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2,两个纵连杆组件2之间通过角部立杆6连接有前连杆组件3及后连杆组件4;两个纵连杆组件2、前连杆组件3及后连杆组件4围成框架结构;其中,纵连杆组件2固定连接于角部立杆6上,前连杆组件3及后连杆组件4均包括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间铰接,且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的端部分别铰接于角部立杆6上;每个车轮总成1均包括车轮13、用于将每个车轮13均连接于底盘机构上的每个悬架总成,以及控制每个车轮13行进的每个驱动电机;六个车轮总成1包括设在框架结构的四个角上的各一个角部车轮总成11;前连杆组件3及后连杆组件4中的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均活动连接中间车轮总成12;中间车轮总成12的驱动电机控制中间车轮总成12前进或后退,带动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绕角部立杆6转动,进而改变两个纵连杆组件2间的间距,四个角部车轮总成11与两个纵连杆组件2匹配运动,以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
上述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方案,电动车的六个车轮总成1均能够由各自的驱动电机驱动各个的车轮13行进。底盘机构围成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一个角部车轮总成11;前连杆组件3/后连杆组件4中的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间铰接后活动连接中间车轮总成12,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的端部分别铰接于角部立杆6上,角部纵部6与纵连杆组件2固定连接;中间车轮总成12的驱动电机控制中间车轮总成12中的车轮13前进或后退,即向远离底盘机构的方向行进或朝向底盘机构的中心位置行进时,如图2及图3所示,其带动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绕角部立杆6转动,由于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的长度不可变,因此与角部立杆6固定连接的两个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2间的间距会发生改变,即底盘机构的宽度发生改变;此时,四个角部车轮总成11中的驱动电机驱动角部车轮总成11中的车轮13行进,使四个角部车轮总成11与纵连杆组件2的运动相匹配,最终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在电动车行进中或停车时均可以完成上述运动,即均可以使底盘宽度发生改变,以提高电动车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当然,在停车时中间车轮总成12中的驱动电机可以不工作。四个角部车轮总成11驱动四个角部的车轮13沿车身宽度方向朝底盘机构内、外运动时,带动角部立杆6位置变化,改变两个纵连杆组件2间的间距,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此时,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绕角部立杆6转动,带动中间车轮总成12中的车轮13在小范围内移动,不需要中间车轮总成12中的驱动电机驱动车轮13运动;这种驱动方式可以降低电动车的运行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车的具体结构,上述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分别铰接于中间立杆5上,中间立杆5与中间车轮总成12活动连接。中间车轮总成12的车轮13前进或后退时,中间立杆5随之运动,带动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绕中间立杆5转动后,使铰接于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端部的角部立杆6间的间距发生改变,以改变与角部立杆6固定连接的纵连杆组件2间的间距,最终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另外,铰接的部分还可承受一定的垂向力,加强电动车的承重能力。
角部立杆6与角部车轮总成11活动连接,角部车轮总成11中的车轮13运动时,角部立杆6随之运动,与角部立杆6固定连接的两个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2间距即可改变,六个车轮总成1需相互配合运动,使连接于六个车轮总成1上的底盘机构的宽度发生改变。        
为了加强底盘机构的承重能力和强度,前连杆组件3及后连杆组件4均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三连杆33,第三连杆33位于两个相邻角部立杆4之间、且与角部立杆4固定连接,第三连杆33为可伸缩杆。当角部立杆4间的间距改变时,第三连杆33的长度需随之改变,第三连杆33的长度需与角部立杆间的间距相匹配,即与两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2间的距离相匹配。沿车身高度方向,第三连杆33平行设置两个。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连杆33形成上、下两层的梁式结构,进一步加强底盘机构的承重能力和强度。第三连杆33上可以设有锁定装置(图中未示出),当底盘机构变形结束后,锁定装置用于限制第三连杆33的伸缩,锁定第三连杆33,使底盘机构的结构更稳固。
在两个纵连杆组件2间固定连接有中间连杆组件7,且中间连杆组件7为可伸缩杆。当两个纵连杆组件2间距改变时,中间连杆组件7的长度相应改变。设置中间连杆组件7同样可以加强底盘机构的承重能力和强度。中间连杆组件7上也可以设有锁定装置(图中未示出),当底盘机构变形结束后,用于锁定第三连杆33,使底盘机构的结构更稳固。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可拆分为两个更小型的电动车,本实施例中,中间连杆组件7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四连杆71及第五连杆72; 纵连杆组件2包括第六连杆21及第七连杆22,第六连杆21及第七连杆22可拆卸连接;第四连杆71的两端与第六连杆21固定连接,第五连杆72的两端与第七连杆22固定连接。当第六连杆21及第七连杆22间断开后,两个第六连杆21、第四连杆71与前连杆组件3间可以形成一个小的框架结构,两个第七连杆22、第五连杆72与后连杆组件4间可以形成另一个小的框架结构,此时,两个小的框架结构下连接的各3个车轮总成1可以形成三角形结构,使电动车一分为二,分别形成一辆由3个车轮总成1及小的框架结构组成的小的电动车,从而形成两辆可以各自驱动的电动车。其中,中间车轮总成12可以朝向底盘机构的中心位置移动,也可以远离底盘机构的中心位置移动,都可以与两个角部车轮总成11形成三角形结构。为了使上述电动车横向变形为较窄的电动车结构更加稳定,尤其可以使变形成为两辆电动车后的结构更稳固,本实施中,如图4所示,在两个纵连杆组件2间还固定连接有两个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锁棒81及第二锁棒82,第一锁棒81的两端与第六连杆21固定连接,第二锁棒82的两端与第七连杆22固定连接;第一锁棒81靠近前连杆组件3设置,第二锁棒82靠近后连杆组件4设置;位于前连杆组件3侧的中间立杆5上固定连接第一锁扣91,适于与第一锁棒81扣合,位于后连杆组件4侧的中间立杆5上固定连接第二锁扣92,适于与第二锁棒82扣合。具体地,第一锁扣91/第二锁扣92包括固定连接于中间立杆5的支杆911以及位于支杆911自由端的扣合部912,扣合部912具有适于与第一锁棒81/第二锁棒82配合的扣合槽。当与前连杆组件3连接的中间车轮总成12向底盘机构的中心位置移动时,中间立杆5随之移动,通过支杆911带动第一锁扣91的扣合部912向第一锁棒81移动,扣合部912与第一锁棒81扣合后,可以固定中间车轮总成12的位置。与后连杆组件4连接的中间车轮总成12向底盘机构的中心位置移动时,同上所述,第二锁扣92的扣合部912可以与第二锁棒82扣合以固定中间车轮总成12的位置,由于中间车轮总成被锁定,此时,其驱动装置可以不用工作,通过驱动四个角部车轮总成实现电动车的运行,节省了运行成本。
驱动电机包括控制车轮13行进速度的速度驱动电机以及控制车轮13行进方向的转向电机。速度驱动电机与转向电机配合控制车轮13的运动,使六个车轮13与两个纵连杆组件2匹配运动,最终使底盘机构的宽度发生改变。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机构,所述底盘机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纵连杆组件(2),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2)之间通过角部立杆(6)连接有前连杆组件(3)及后连杆组件(4);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2)、所述前连杆组件(3)及所述后连杆组件(4)围成框架结构;其中,所述纵连杆组件(2)固定连接于所述角部立杆(6)上,所述前连杆组件(3)及所述后连杆组件(4)均包括第一连杆(31)及第二连杆(32),所述第一连杆(31)及所述第二连杆(32)间铰接,且所述第一连杆(31)及所述第二连杆(32)的端部分别铰接于所述角部立杆(6)上;
以及连接在所述底盘机构下的六个车轮总成(1),每个所述车轮总成(1)均包括车轮(13)、用于将每个所述车轮(13)连接于所述底盘机构上的每个悬架总成,以及控制每个所述车轮(13)行进的每个驱动电机;六个所述车轮总成(1)包括设在所述框架结构的四个角上的各一个角部车轮总成(11);所述前连杆组件(3)及所述后连杆组件(4)中的所述第一连杆(31)及所述第二连杆(32)的连接处均活动连接中间车轮总成(12);     所述中间车轮总成(12)的所述驱动电机控制所述中间车轮总成(12)前进或后退,带动所述第一连杆(31)及所述第二连杆(32)绕所述角部立杆(6)转动,进而改变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2)间的间距,四个所述角部车轮总成(11)与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2)匹配运动,以改变底盘机构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杆(31)及所述第二连杆(32)分别铰接于中间立杆(5)上,所述中间立杆(5)与所述中间车轮总成(12)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部立杆(6)与所述角部车轮总成(11)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连杆组件(3)及所述后连杆组件(4)均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三连杆(33),所述第三连杆(33)位于两个相邻所述角部立杆(4)之间、且与所述角部立杆(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杆(33)为可伸缩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沿车身高度方向,所述第三连杆(33)平行设置两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在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2)间固定连接有中间连杆组件(7),且所述中间连杆组件(7)为可伸缩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连杆组件(7)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四连杆(71)及第五连杆(72);     
 所述纵连杆组件(2)包括第六连杆(21)及第七连杆(22),所述第六连杆(21)及所述第七连杆(22)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四连杆(71)的两端与所述第六连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连杆(72)的两端与所述第七连杆(22)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在两个所述纵连杆组件(2)间还固定连接有两个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锁棒(81)及第二锁棒(82),所述第一锁棒(81)的两端与所述第六连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锁棒(82)的两端与所述第七连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锁棒(81)靠近所述前连杆组件(3)设置,所述第二锁棒(82)靠近所述后连杆组件(4)设置;     
 位于所述前连杆组件(3)侧的所述中间立杆(5)上固定连接第一锁扣(91),适于与所述第一锁棒(81)扣合,位于所述后连杆组件(4)侧的所述中间立杆(5)上固定连接第二锁扣(92),适于与所述第二锁棒(82)扣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扣(91)/所述第二锁扣(92)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间立杆(5)的支杆(911)以及位于所述支杆(911)自由端的扣合部(912),所述扣合部(912)具有适于与第一锁棒(81)/第二锁棒(82)配合的扣合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机包括控制所述车轮(13)行进速度的速度驱动电机以及控制所述车轮(13)行进方向的转向电机。
CN201320826412.1U 2013-12-16 2013-12-16 一种电动车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23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26412.1U CN203623874U (zh) 2013-12-16 2013-12-16 一种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26412.1U CN203623874U (zh) 2013-12-16 2013-12-16 一种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23874U true CN203623874U (zh) 2014-06-04

Family

ID=50810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26412.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23874U (zh) 2013-12-16 2013-12-16 一种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2387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976A (zh) * 2013-12-16 2014-04-09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电动车
CN104554567A (zh) * 2014-12-10 2015-04-29 祝珍海 一种电动车车轮分离式调节结构
CN108082870A (zh) * 2017-12-21 2018-05-29 合建卡特(芜湖)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稳定可靠重型台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976A (zh) * 2013-12-16 2014-04-09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电动车
CN103707976B (zh) * 2013-12-16 2015-12-09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电动车
CN104554567A (zh) * 2014-12-10 2015-04-29 祝珍海 一种电动车车轮分离式调节结构
CN108082870A (zh) * 2017-12-21 2018-05-29 合建卡特(芜湖)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稳定可靠重型台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54055U (zh) 可伸缩式车架
US20160009135A1 (en) Vehicle with wheel and axle Assembly capable of changing track width during driving mode
CN203623874U (zh) 一种电动车
CN107869267B (zh) 叉梳式汽车搬运器
CN104859456A (zh) 一种变轨迹受流器及电动车辆
CN104973126B (zh) 八功能汽车和实现各功能的方法及用于该车的伸缩轮总成
CN106005166B (zh) 伸缩车架装置及伸缩车
CN105539680A (zh) 新型电动可折叠自行车
CN103161346B (zh) 横向存取车搬运器
CN205801347U (zh) 伸缩车架装置及伸缩车
CN204915819U (zh) 八功能汽车及用于该车的伸缩轮总成
CN108001536B (zh) 双向伸缩式车架及其工作方法
CN207686381U (zh) 智能高密度agv停车装置
CN103707976B (zh) 一种电动车
CN103231696A (zh) 自动车辆及停泊方法
CN202089050U (zh) 汽车原地移动装置
CN109109589A (zh) 一种轮腿式全地形搭载平台
CN203996512U (zh) 一种宽通道的电动公交车
CN202703389U (zh) 货车车厢自动遮蔽装置
CN109484276A (zh) 一种宿营车及可扩展厢体
CN203175113U (zh) 横向存取车搬运器
CN110654449A (zh) 四轮方向机动车架
CN204871269U (zh) 一种新型的移动驱动单元
CN209454623U (zh) 宿营车及可扩展厢体
CN203283206U (zh) 自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9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