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13177U -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13177U
CN203613177U CN201320717411.3U CN201320717411U CN203613177U CN 203613177 U CN203613177 U CN 203613177U CN 201320717411 U CN201320717411 U CN 201320717411U CN 203613177 U CN203613177 U CN 203613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purification
culture dish
glassine paper
appli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174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吉平
李香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207174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13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13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1317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主体和培养皿盖,培养皿主体包括皿底面和自皿底面边缘向上延伸围成一圈的侧壁,皿底面可置放培养基;所述培养装置还包括玻璃纸覆盖装置,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包括与皿底面尺寸相适配的覆盖面和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支撑结构,所述覆盖面为空心环,覆盖面在覆盖上玻璃纸后与皿底面置放的培养基相贴合,所述支撑结构与培养皿侧壁的内表面相贴。本实用新型简单易行地保证玻璃纸在微生物分离纯化操作中的使用,将菌丝及分生孢子与培养基分离,能够很好地避免从培养基揭开玻璃纸时操作工具直接接触玻璃纸或培养基、将生长的菌丝或分生孢子污染或破坏的情况,操作方便、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得到纯培养。平板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平板分离法包括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摇管法,但无论是哪一种分离法都需要进行进行单菌落的挑取和移植,单菌落的挑取和移植过程操作工作繁琐,容易对单菌落造成污染和破坏。 
尤其是需要大量从培养基上收集分离菌丝和分生孢子时,操作非常困难,很难方便快捷地将菌丝及分生孢子与培养基分离,而且易混杂别的杂菌,造成污染。 
目前缺乏一种简易、安全、高效、成本较低的分离纯化装置来适应实际应用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装置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微生物分离纯化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提供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主体和培养皿盖,培养皿主体包括皿底面和自皿底面边缘向上延伸围成一圈的侧壁,皿底面可置放平板培养基;所述培养装置还包括玻璃纸覆盖装置;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包括与皿底面尺寸相适配的覆盖面和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支撑结构,所述覆盖面为空心环,在覆盖上玻璃纸后与皿底面置放的平板培养基相贴合,所述支撑结构与培养皿侧壁的内表面相贴。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支撑结构为一条或一条以上的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支撑脚,支撑脚与培养皿侧壁的内表面相贴。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支撑脚至少为两条,支撑脚的上端之间设有连接件。通过连接件的设置可以很方便地将玻璃纸覆盖装置放入培养皿主体内或从培养皿主体内取出。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支撑脚的上端设有倒钩,通过倒钩的设置可以将玻璃纸覆盖装置通过悬挂于培养皿侧壁顶端,使用时可以很方便地将玻璃纸覆盖装置放入培养皿主体内或从培养皿主体内取出。制备支撑脚的材料可以选用铁丝等可弯折的韧性材料,根据培养皿侧壁的高度以及皿底面置放的平板培养基的高度调节支撑脚贴合侧壁部分的长度并根据该长度需要将剩余的支撑脚部分弯折成为倒钩使用。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支撑结构为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筒体,筒体的外表面与培养皿侧壁的内表面相贴。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筒体的上端设置有连接件。通过连接件的设置可以很方便地将玻璃纸覆盖装置放入培养皿主体内或从培养皿主体内取出。 
所述玻璃纸可采用赛璐玢材料,是一种用纤维制成的透明薄膜,大小与玻璃纸覆盖装置的覆盖面大小相适配,灭菌后使用。 
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操作时,首先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主体内,将白僵菌的孢子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待培养基凝固后,将无菌玻璃纸覆盖在玻璃纸覆盖装置的覆盖面上,将玻璃纸覆盖装置置入培养皿主体内使覆盖面与固体培养基贴合,培养至待菌丝长满,将玻璃纸覆盖装置取出,玻璃纸揭下,即可得到分离纯化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皿装置,巧妙地将玻璃纸覆盖装置应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操作中,玻璃纸与培养基贴合,玻璃纸是一种再生纤维素,作为半透膜,它的分子间隙存在透气性,白僵菌能从培养基吸取生长所需的营养,正常生长,待菌丝和分生孢子长到所需程度就可将玻璃纸揭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玻璃纸覆盖装置,不仅保证了玻璃纸在微生物分离纯化操作中的使用,将菌丝及分生孢子与培养基分离,而且,本实用新型装置能够很好地避免了从培养基揭开玻璃纸时,操作工具直接接触玻璃纸或培养基,将生长的菌丝或分生孢子污染或破坏的情况,并且操作方便、安全。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 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结构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结构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结构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结构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结构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结构构示意图。 
其中,1为培养皿皿体侧壁,2为培养皿皿底面,3为玻璃纸覆盖装置的覆盖面,4为玻璃纸覆盖装置的支撑结构,5为连接件,6为倒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方法和设备为本领域常规方法和设备,采用的试剂除非特别说明,为本技术领域常规的试剂。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培养皿主体和培养皿盖,培养皿盖为常规结构,图中未给出,培养皿主体包括皿底面2和自皿底面边缘向上延伸围成一圈的侧壁1,皿底面2的内表面置放培养基;所述培养装置还包括玻璃纸覆盖装置;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包括与皿底面2尺寸相适配的覆盖面3和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支撑结构4,所述覆盖面3为空心环,空心环一面覆盖上玻璃纸后与皿底面置放的培养基相贴合,所述支撑结构4与培养皿侧壁1的内表面相贴。
由附图2可见,本实用新型玻璃纸覆盖装置的支撑结构为1条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支撑脚4,支撑脚4与培养皿侧壁1的内表面相贴。或者,由附图3可见,所述支撑脚4至少为两条。 
由附图4可见,支撑脚4的上端之间可以设有连接件5。通过连接件5的设置可以很方便地将玻璃纸覆盖装置放入培养皿主体内或从培养皿主体内取出。
由附图5可见,所述支撑脚4的上端设有倒钩6,通过倒钩6的设置可以将玻璃纸覆盖装置悬挂于培养皿侧壁1顶端,使用时可以很方便地将玻璃纸覆盖装置放入培养皿主体内或从培养皿主体内取出。制备支撑脚的材料可以选用铁丝等可弯折的韧性材料,根据培养皿侧壁1的高度以及皿底面2置放的培养基的高度调节支撑脚4贴合侧壁部分的长度并根据该长度需要将剩余的支撑脚部分弯折成为倒钩6使用。 
所述玻璃纸可采用赛璐玢材料,是一种用纤维制成的透明薄膜,大小与玻璃纸覆盖装置的覆盖面大小相适配,灭菌后使用。 
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操作时,首先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主体内,将白僵菌的孢子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待培养基凝固后,将无菌玻璃纸覆盖在玻璃纸覆盖装置的覆盖面上,将玻璃纸覆盖装置置入培养皿主体内使覆盖面与固体培养基贴合,培养至待菌丝长满,将玻璃纸覆盖装置取出,玻璃纸揭下,即可得到分离纯化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培养皿主体和培养皿盖,培养皿盖为常规结构,图中未给出,培养皿主体包括皿底面2和自皿底面边缘向上延伸围成一圈的侧壁1,皿底面2的内表面置放培养基;所述培养装置还包括玻璃纸覆盖装置;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包括与皿底面2尺寸相适配的覆盖面3和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支撑结构4,所述覆盖面3为空心环,空心环一面覆盖上玻璃纸后与皿底面置放的培养基相贴合,所述支撑结构4与培养皿侧壁1的内表面相贴。
由附图6可见,所述支撑结构为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筒体4,筒体4的外表面与培养皿侧壁1的内表面相贴。 
由附图7可见,所述筒体4的上端还可以设置有连接件5。通过连接件5的设置可以很方便地将玻璃纸覆盖装置放入培养皿主体内或从培养皿主体内取出。
所述玻璃纸可采用赛璐玢材料,是一种用纤维制成的透明薄膜,大小与玻璃纸覆盖装置的覆盖面大小相适配,灭菌后使用。 
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操作时,首先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主体内,将白僵菌的孢子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待培养基凝固后,将无菌玻璃纸覆盖在玻璃纸覆盖装置的覆盖面上,将玻璃纸覆盖装置置入培养皿主体内使覆盖面与固体培养基贴合,培养至待菌丝长满,将玻璃纸覆盖装置取出,玻璃纸揭下,即可得到分离纯化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 
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现在归为虫草科(Cordycipitaceae),虫草属(Cordyceps)的重要真菌,早在1816年意大利的科学家Bassi(1835)从白僵蚕中分离出来。
白僵菌可侵入15个目149个科521个属的700多种昆虫及螨类。由于白僵菌具有符合生物制剂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对温血动物和植物无害、容易培养、致病力强、防治害虫效果好和广谱等优点,寄主广泛,高度致病性与适应性,使得其菌种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得到广泛运用,同时也是经济昆虫家蚕等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一直影响着蚕桑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白僵蚕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因此建立分离纯化白僵菌方法尤为重要。 
但是大量从培养基上收集分离菌丝和分生孢子时,操作非常困难,很难方便快捷地将菌丝及分生孢子与培养基分离,而且易混杂别的杂菌,造成污染。 
本实施例将实施例1或2中提供的任一种玻璃纸覆盖装置应用于白僵菌的分离纯化。 
操作步骤如下: 
S1.对采集的病原进行处理:将自然感染的白僵蚕(也可以采用常规手段人工感染的白僵蚕)用75 %(v/v)乙醇棉球进行蚕体表面消毒,然后将它放入无菌培养皿中,皿中放一团用无菌水浸湿的棉球,置于26℃培养3~5天(d),待蚕体表面长出白色绒毛菌丝和分生孢子后再进行菌种分离;
S2.制备孢子液:用无菌接种环从蚕体表面挑取2~3环分生孢子粉于盛有5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内含无菌玻璃珠),用漩涡振荡5 min,使孢子充分散开;
S3.制备平板:
S31.准备以下试剂:硫酸链霉素浓度为1000U/mL(用无菌水配制,无需高压灭菌,临用前加入);去氧胆酸钠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孟加拉红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高压灭菌备用;
S32.将200g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加入1000 mL水煮烂(煮沸20~30 min,能用玻璃棒戳破即可),用4层纱布过滤,加入20 g琼脂和20 g葡萄糖后,再补足水分至1000 mL ,使用1M NaOH或1M HCL将培养基pH调至6.0,121℃下灭菌20 min 。
将灭菌处理的PDA培养基放凉至50~60℃,加入2 %去氧胆酸钠20 ml/L; 0.1 %孟加拉红3.3 mL/L;硫酸链霉素溶液(1000 U/mL) 3.3 mL/L; 
S4.涂布孢子液:取200 uL孢子液于平板上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使孢子液分散于整个平板表面,然后再用该涂布棒,连续涂布第2个第3个平板;将平板倒置于26℃,湿度为95 %培养3~7d;
S5.挑选菌丝生长旺盛、孢子多的典型菌落入1.5 mL内有1ml无菌加有0.1 %吐温-80的昆虫生理盐水和适量玻璃珠的离心管中,振荡均匀;
S6.另取S3制备好的培养基倒入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培养皿主体内;待培养基凝固后,将无菌玻璃纸覆盖在玻璃纸覆盖装置的覆盖面上,将玻璃纸覆盖装置置入培养皿主体内使覆盖面与固体培养基贴合;取S5制备得到的菌液200 μL涂布在贴有玻璃纸上,将培养皿盖上盖,倒置于26℃、湿度为95 %环境中培养3~7d;待菌丝长满,将玻璃纸覆盖装置取出,玻璃纸揭下,即可得到分离纯化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经检测,所得白僵菌菌丝和分生孢子中未出现霉菌和细菌,菌落呈淡粉色,易于分辩。白僵菌菌丝茂密和分生孢子呈球状或卵圆形,个别出现健康的芽体。应用本实用新型从培养基上收集分离菌丝和分生孢子非常方便快捷。  

Claims (6)

1.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皿主体和培养皿盖,培养皿主体包括皿底面和自皿底面边缘向上延伸围成一圈的侧壁,皿底面可置放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装置还包括玻璃纸覆盖装置,所述玻璃纸覆盖装置包括与皿底面尺寸相适配的覆盖面和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支撑结构,所述覆盖面为空心环,覆盖面在覆盖上玻璃纸后与皿底面置放的培养基相贴合,所述支撑结构与培养皿侧壁的内表面相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一条或一条以上的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支撑脚,支撑脚与培养皿侧壁的内表面相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的上端设有倒钩,倒钩悬挂于培养皿侧壁顶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至少为两条,支撑脚的上端之间设有连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自覆盖面边缘向上设置的筒体,筒体的外表面与培养皿侧壁的内表面相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上端设置有连接件。
CN201320717411.3U 2013-11-13 2013-11-13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13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17411.3U CN203613177U (zh) 2013-11-13 2013-11-13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17411.3U CN203613177U (zh) 2013-11-13 2013-11-13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13177U true CN203613177U (zh) 2014-05-28

Family

ID=5076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17411.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13177U (zh) 2013-11-13 2013-11-13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1317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5813A (zh) * 2018-05-25 2018-10-30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收集纯净菌丝的方法
CN110551620A (zh) * 2019-09-29 2019-12-10 陈健 一种丝状真菌分离纯化专用培养皿装置
CN110713899A (zh) * 2019-10-30 2020-01-21 南通大学 一种脱硫弧菌培养的培养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5813A (zh) * 2018-05-25 2018-10-30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收集纯净菌丝的方法
CN110551620A (zh) * 2019-09-29 2019-12-10 陈健 一种丝状真菌分离纯化专用培养皿装置
CN110713899A (zh) * 2019-10-30 2020-01-21 南通大学 一种脱硫弧菌培养的培养方法
CN110713899B (zh) * 2019-10-30 2023-04-28 南通大学 一种脱硫弧菌培养的培养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0149B (zh) 一种利用桑蚕幼虫培育蛹虫草的方法
CN108949739A (zh) 一种用于深度处理高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71760B (zh) 一种白僵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CN103270887B (zh) 蚕蛹北冬虫夏草工厂化栽培技术
CN102907256B (zh) 一种柞蚕蛹虫草盒式培养方法
CN107460133B (zh)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hs40及其在铁皮石斛生产上的应用
CN104611227B (zh) 一种耐受高ph的斜生栅藻及其选育方法
CN102367421B (zh) 一株灰黄青霉xj-ep-058菌株及其抗香蕉枯萎病微生物制剂与应用
CN103952362A (zh) 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抑菌活性的柑橘内生放线菌
CN106359454A (zh) 一种短稳杆菌农药的制备方法
CN203613177U (zh) 一种适用于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培养装置
CN105039414B (zh) 一种防治烟草黑胫病的青霉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
CN103320376B (zh) 一种葡萄白粉病菌的单孢分离方法
CN103642704B (zh) 棉花内生真菌cef-714及其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应用
CN104845892A (zh) 一种硬孔菌及其促进沉香属植物产生沉香的应用
CN106701619A (zh) 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高密度发酵方法及其菌剂制备方法
CN104403952B (zh) 一种菌核侧耳新菌种及其栽培方法和应用
CN106613276A (zh) 一种青蒿幼苗培育方法及其专用深绿木霉菌肥
CN101914474A (zh) 一种外生菌根辅助细菌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02965299A (zh) 短小芽孢杆菌LD-b1的发酵工艺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CN108660088A (zh) 棉花内生细菌yupp-10及其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应用
CN209931098U (zh) 一种食用菌培养装置
CN103270890A (zh) 一种牛樟芝皿式培养方法
CN103181298B (zh) 一种合成点柄粘盖牛肝菌菌根的方法
CN106591153B (zh) 一株对苹果蠹蛾高致病力的绿僵菌菌株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