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07585U -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07585U
CN203607585U CN201320816924.XU CN201320816924U CN203607585U CN 203607585 U CN203607585 U CN 203607585U CN 201320816924 U CN201320816924 U CN 201320816924U CN 203607585 U CN203607585 U CN 203607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cing ear
arm
contact
terminal
pr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169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牟之权
段云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KEXINCHENG ELECTRONICS CO Ltd
Kunshan Cocentr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KEXINCHE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KEXINCHE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KEXINCHE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8169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07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07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0758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端子,包括一端子主体及分别由端子主体的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用于与对接端子电性接触的两个接触臂;每个接触臂均具有一音叉臂及与音叉臂连接的一增力臂,两个接触臂的音叉臂和增力臂共同围成供对接端子插入的一空腔。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含该连接端子的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本实用新型连接端子的两接触臂整体呈双L型包围结构,与对接端子接触时可形成多个接触点,有效增加接触臂与对接端子之间的正向接触力,加强接触的可靠性,保证了连接端子与对接端子之间稳定、良好的电性接合。

Description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端子、包含该连接端子的同轴电连接器及该同轴电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Radio Frequency)射频领域的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常用的Mini RF线端同轴电连接器,其信号连接端子1普遍采用如图1所示的具有两个音叉臂11的音叉型结构。如图2、图3所示,这种音叉型端子1与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6对接时是通过分别位于两个音叉臂11上的两个接触点110实现电性接触的。如图3所示,当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6插入时,由于该对接端子6的根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毛边,并且由于现有音叉型端子1的音叉臂11的悬臂较长,与对接端子6之间的正向接触力NF(Normal Force)相对较小,因此可能致使这两个接触点失效,使该音叉型端子1与对接端子6之间不能实现电性接合,从而导致线端同轴电连接器与板端插座连接器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电性连通而发生断路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创新型的连接端子、包含该连接端子的同轴电连接器及该同轴电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当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插入时,可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实现稳定、良好的电性接合,有效避免因两者接触不良而造成断路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端子包括一端子主体及分别由端子主体的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用于与对接端子电性接触的两个接触臂;每个接触臂均具有一音叉臂及与音叉臂连接的一增力臂,两个接触臂的音叉臂和增力臂共同围成供对接端子插入的一空腔。
每一接触臂的音叉臂和增力臂相互基本垂直而呈一L型结构,两个接触臂整体呈反对称双L型结构。
音叉臂由端子主体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增力臂则由音叉臂向侧方延伸形成,音叉臂的延伸方向与增力臂的延伸方向基本垂直。
音叉臂和增力臂由端子主体向空腔端口逐渐向空腔内收缩。
至少一个增力臂上设有朝向空腔的一凸起部。较佳地,所述凸起部位于增力臂的中部。
端子主体的一端延伸形成一接芯弹性臂,所述接芯弹性臂呈拱桥形,具有朝向接触臂相反方向凸起的一弧形接触面。端子主体的另一端具有两个分别向两侧凸出的凸块。
所述端子主体、接触臂和接芯弹性臂由同一块金属材料一体成形。端子主体另设有一打线孔。 
本实用新型的同轴电连接器,除包括前述的连接端子,还包括收容所述连接端子的绝缘芯件,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芯件外并可将连接端子、绝缘芯件封装为一体的外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和同轴电连接器的具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同轴电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包括:如前面所介绍的同轴电连接器以及端部线芯裸露的同轴线缆,所述同轴线缆的线芯收容于同轴电连接器的绝缘芯件内并被同轴电连接器的外壳包覆而实现同轴线缆的线芯与同轴电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电性接合。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连接端子的两接触臂整体呈双L型包围结构,与对接端子接触时可形成多个接触点,有效增加接触臂与对接端子间的正向接触力,加强接触的可靠性,保证了连接端子与对接端子之间稳定、良好的电性接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音叉型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插入图1所示的音叉型连接端子的对接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连接端子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插入图5所示的连接端子的对接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同轴电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同时示出一同轴线缆;
图9是图8所示各元件组装压合后构成的同轴电连接器的接线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同轴电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中,连接端子1,音叉臂11,接触点110;连接端子2,端子主体21,凸块211,打线孔212,接触臂22,音叉臂221,低接触点2211,增力臂222,凸起部2221,高接触点2222,接芯弹性臂23,弧形接触面231,空腔24;绝缘芯件3,绝缘本体31,绝缘压线块32,端子型腔33,线芯槽34,第一接合部35,第二接合部36,防退卡槽37,限位卡柱38;外壳4,安装座41,折弯部42,容纳腔43,卡线槽44,防退卡块45,限位卡口46,折弯片47,抱紧凸起471,第一抱紧弹片48,抱紧凸起481,第二抱紧弹片49;线缆5,线芯51;对接端子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端子2包括:一端子主体21、两个接触臂22及一接芯弹性臂23。每个接触臂22均具有相互基本垂直的一音叉臂221及一增力臂222,形成一L型结构,音叉臂221与增力臂222之间圆弧过渡连接;两个接触臂22整体形成一反对称双L型结构,也即中心对称结构。两个接触臂22围成了一个可容纳插入的对接端子6(图7)的空腔24,该空腔24在周向上通常为非封闭结构 ,即其中一个接触臂22的音叉臂221与另一个接触臂22的增力臂222之间的间隙非常小,两者是独立不相连接的。音叉臂221由端子主体21的侧缘弯折延伸形成,音叉臂221上连接一增力臂222,增力臂222在空间上与音叉臂221基本垂直。音叉臂221和增力臂222由端子主体21向空腔24的端口逐渐向空腔24内收缩。至少一个增力臂222上设有朝向空腔24的一凸起部2221,该凸起部2221可以是如图4、图5所示的增力臂222自身形成的一凸弧结构,也可以是另外设置在增力臂222上的一凸弧结构或凸肋等结构。较佳地,该凸起部2221位于增力臂222的中部,其也可以位于增力臂222的端部等其它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端子主体21的一端延伸而成一接芯弹性臂23,该接芯弹性臂23呈拱桥形,具有朝向接触臂22相反方向凸起的一弧形接触面23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端子主体21的另一端具有分别向两侧凸出的凸块211。这两个凸块211之间通常构成镜像对称。
作为优选方案,端子主体21、接触臂22和接芯弹性臂23由同一块金属材料一体成形。 
作为优选方案,端子主体21为板面平直的板结构并且其内部开有目视打线孔212。
如图4至图7所示,当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6插入时,L型接触臂22的一音叉臂221外张,另一增力臂222旋转外张,音叉臂221与插入的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6在空腔24的端口处形成一低接触点2211(高、低定义以图4为参照,实际对接使用时是将连接端子2与对接端子6接合,即与图7所示的对接方向相反),增力臂222上的凸起部2221与插入的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6形成一高接触点222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高、低接触点2222、2211均为双接触点,即连接端子2与对接端子6通过4个接触点实现电性接合。如图4所示,每个高接触点2222接触时相应增力臂222会受到一垂直向上的力E或F(力F因图4中视图角度关系未示出),通过力臂的传导从增力臂222传导至相连接的音叉臂221,会对低接触点2211产生一个向空腔24内收紧的力E’(力E’因图4中视图角度关系未示出)或F’,从而增强低接触点2211与对接端子6之间的接触正向力。
因此,如上所述,当对接端子6插入时连接端子2时,即使受对接端子6根部存在毛边等因素的影响,在音叉臂221与对接端子6在低接触点2211接触失效的状况下,增力臂222与对接端子6在高接触点2222的接触仍然有效。同时,在高接触点2222生效的时刻,会同时对低接触点2211产生一个向内的收紧力,增加低接触点2211原来因音叉臂221的臂长较长而相对较小的正向接触力,加强接触的可靠性,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音叉式结构的连接端子仅由两个点接触产生的弊端,保证了连接端子2与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6之间稳定、可靠的电性接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除采用上述4点接触方式外也可采用3点接触方式来增加连接端子2与对接端子6之间的正向接触力。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电连接器除包括上述连接端子2外,还包括绝缘芯件3和外壳4。
由于外壳4需要在组装好之后对其内部的部件包括绝缘芯件3和连接端子2进行封装,所以外壳4一般采用塑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如镀金铜制成;由于绝缘芯件3需要实现同轴线缆5中的线芯51、连接端子2与外壳4之间的绝缘,所以绝缘芯件3一般采用绝缘材料如塑胶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同轴电连接器是指由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端子2与绝缘芯件3及外壳4所构成的尚未连接同轴线缆5的同轴电连接器。由于同轴电连接器在未与线缆5接线时,其外壳4和绝缘芯件3的状态是尚未弯折构成封装,此时也正是该同轴电连接器作为单个产品的自然形态,因此以下将针对该自然形态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其中,绝缘芯件3包括绝缘本体31与绝缘压线块32,其中绝缘本体31内部形成有端子型腔33,用于提供放置连接端子2、绝缘压线块32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绝缘本体31内部的端子型腔33底部设有通孔,使连接端子2的接触臂22能够与绝缘芯件3外的板端插座连接器的对接端子6实现接触。
另外,为了使同轴线缆5中的线芯51能够与绝缘芯件3中的连接端子2接触,绝缘本体31内还设有与端子型腔33相贯通的线芯槽34。绝缘压线块32向外(图示为向上)突伸形成在绝缘本体31的一侧,其在组装时被弯折,以和连接端子2配合夹持压紧线缆5的线芯51并同时实现对线芯51的绝缘,因此其形状需要在折弯时能够与端子型腔33和线芯槽34相契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绝缘压线块32由根部向顶端形成有形状不同的第一接合部35与第二接合部36。其中第一接合部35与第二接合部36朝向端子型腔33的内侧连接面可以设置成凸台,在绝缘压线块32被向下弯折后该凸台能够恰当地位于连接端子2的上方,与连接端子2的端子主体21与接芯弹性臂23相配合将同轴线缆5裸露的线芯51稳固夹持在绝缘压线块32与连接端子2之间,从而实现线芯51与连接端子2之间可靠的电性接合。作为进一步的优选,第二接合部36的顶端可形成有梯形块。
作为优选方案,端子型腔33内形成有与连接端子2的凸块211对应的凹槽。
外壳4的作用是用于安装及固定绝缘芯件3及线缆5的线芯51裸露端,因此外壳4形成有安装座41与折弯部42。安装座41是一个外形与绝缘芯件3的绝缘本体31相配合的壳体结构,具有一可容纳绝缘芯件3的容纳腔43与卡线槽44。安装座41的顶端敞开,便于将绝缘芯件3与其内的连接端子2以及线缆5的线芯51裸露端分别收容在其容纳腔43与卡线槽44内,其底端形成能使绝缘芯件3部分露出但又能限制绝缘芯件3位置的台阶结构。
作为优选,为了能够使绝缘芯件3和外壳4两者之间更好的固定,保证它们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与移动,绝缘芯件3的绝缘本体31外侧形成有防退卡槽37,外壳4的安装座41的侧壁内侧对应形成有用于卡紧防退卡槽37的防退卡块45;绝缘芯件3的绝缘本体31的外侧另形成有限位卡柱38,外壳4的安装座41的侧壁对应形成有限位卡口46。
为了能够有效地与线缆5构成固定连接,外壳4的安装座41形成有用于包围并卡紧线缆5外围的卡线槽44。同时,折弯部42形成有组装时设置在绝缘压线块32外侧的折弯片47和设置在折弯片47两侧的第一抱紧弹片48和第二抱紧弹片49,其中第一抱紧弹片48的尺寸小于第二抱紧弹片49,第二抱紧弹片49位于第一抱紧弹片48和容纳腔43之间。在安装好连接端子2、绝缘芯件3和线缆5之后,通过弯折折弯片47对线缆5进行包覆,并通过第一抱紧弹片48和第二抱紧弹片49分别对线缆5和卡线槽44进行抱紧而完成封装。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更好地抱紧线缆5,第一抱紧弹片48、折弯片47的内侧形成有抱紧凸起481、471。
组装时,将连接端子2安装于绝缘芯件3之中,绝缘芯件3安装于外壳4中,安装顺序不分先后,形成未封装的同轴电连接器,然后将同轴线缆5的线芯51裸露端安装进该同轴电连接器中,进行压合封装。如图9、图10所示,外壳4封装后,同轴线缆5的裸露线芯51被夹持于绝缘芯件3与连接端子2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连接端子2具有一创新结构,包括一端子主体21及由端子主体21的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用于与对接端子6电性接触的两个接触臂22,每一接触臂22具有一音叉臂221及与音叉臂221连接的一增力臂222,两个接触臂22的音叉臂221和增力臂222共同围成供对接端子6插入的一空腔24。两接触臂22整体呈双L型包围结构,与对接端子6接触时可形成多个接触点,有效增加接触臂22与对接端子6之间的正向接触力,加强接触的可靠性,保证了连接端子2与对接端子6之间稳定、良好的电性接合。较佳地,增力臂222上设有朝向空腔24的一凸起部2221,在音叉臂221与对接端子6接触失效的状况下增力臂222仍然可通过该凸起部2221与对接端子6实现有效接触,并且在增力臂222的该凸起部2221与对接端子6有效接触的时刻,会同时对相连接的音叉臂221产生一个向内的收紧力,增加音叉臂221与对接端子6之间的正向接触力,进一步加强接触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子主体及分别由端子主体的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用于与对接端子电性接触的两个接触臂;每个接触臂均具有一音叉臂及与音叉臂连接的一增力臂,两个接触臂的音叉臂和增力臂共同围成供对接端子插入的一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接触臂的音叉臂和增力臂相互基本垂直而呈一L型结构,两个接触臂整体呈反对称双L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音叉臂由端子主体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增力臂则由音叉臂向侧方延伸形成,音叉臂的延伸方向与增力臂的延伸方向基本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音叉臂和增力臂由端子主体向空腔端口逐渐向空腔内收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增力臂上设有朝向空腔的一凸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位于增力臂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端子主体的一端延伸形成一接芯弹性臂,所述接芯弹性臂呈拱桥形,具有朝向接触臂相反方向凸起的一弧形接触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端子主体的另一端具有两个分别向两侧凸出的凸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主体、接触臂和接芯弹性臂由同一块金属材料一体成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端子主体设有一打线孔。
11.一种同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端子,还包括:
收容所述连接端子的绝缘芯件,以及
安装在所述绝缘芯件外并可将连接端子、绝缘芯件封装为一体的外壳。
12.一种同轴电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电连接器以及端部线芯裸露的一同轴线缆,所述同轴线缆的线芯收容于同轴电连接器的绝缘芯件内并被同轴电连接器的外壳包覆而实现同轴线缆的线芯与同轴电连接器的连接端子之间的电性接合。
CN201320816924.XU 2013-12-12 2013-12-12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07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16924.XU CN203607585U (zh) 2013-12-12 2013-12-12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16924.XU CN203607585U (zh) 2013-12-12 2013-12-12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07585U true CN203607585U (zh) 2014-05-21

Family

ID=50720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16924.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07585U (zh) 2013-12-12 2013-12-12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075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2731A (zh) * 2013-12-12 2014-03-26 昆山科信成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2731A (zh) * 2013-12-12 2014-03-26 昆山科信成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CN103682731B (zh) * 2013-12-12 2015-12-09 昆山科信成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9729B (zh)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US7874870B1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a connection terminal having a resilient tongue section
CN109103697B (zh)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US8137134B1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an insulating member with a bendable section with a pair of projections
CN201708330U (zh) 电连接器
CN202352863U (zh) 同轴线缆连接器
US8262409B2 (en) Connection terminal with a base with two upwardly extending sections with angled and oblique edges to clamp an internal conductor of a coaxial cable
CN204103096U (zh) 电连接器
CN203607585U (zh)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CN204947141U (zh) 同轴连接器
CN211929826U (zh) 同轴连接器
CN101640360B (zh) 电连接器
CN103682731B (zh)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CN204289783U (zh)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202633573U (zh) 连接端子、同轴电连接器及其接线结构
CN205231291U (zh) 同轴连接器
CN105140682B (zh) 同轴连接器
CN202004179U (zh) 电连接器
CN201392914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5140681B (zh) 同轴连接器
CN203733990U (zh) 端子组合结构
CN104538761A (zh) 同轴线缆连接器
CN216289314U (zh) 一种插头连接器和射频连接器组件
CN201397941Y (zh) 电连接器
CN206116757U (zh) 一种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9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